《中巴經濟走廊專題》卷首語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中巴經濟走廊專題》卷首語
作者:張耀南
2019年9月30日
本作品收錄於《中國科學數據

張耀南. 《中巴經濟走廊專題》卷首語[J/OL]. 中國科學數據, 2019, 4(3). (2019-09-25). DOI: 10.11922/csdata.2019.0070.zh.

II區出版時間:2019年9月30日

「中巴經濟走廊」(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CPEC)起於我國喀什,終於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全長3000公里,縱貫巴基斯坦全境與中國新疆喀什地區及周邊,是貫通南北絲路的關鍵樞紐。

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先行先試區和我國西部內陸地區新的貿易線路,中巴經濟走廊包括公路、鐵路、油氣和光纜通道在內,涉及人口約2億。其建設不僅可以拓展海洋運輸新通道,保障能源安全,也使我國可聯結資源豐富的中東地區,對促進區域經貿合作,帶動經濟發展,進而維護我國西部穩定,擴大我國的地緣政治影響力,具有不可估量的戰略和政治價值(圖1)。

圖1 中巴經濟走廊建設項目分布圖

中巴經濟走廊地理位置介於23°47′N – 41°55′N、60°20′E – 80°16′E之間,面積約為1.32×106 km2。沿線穿越喀喇崑崙山、喜馬拉雅山與興都庫什山三大山系交匯區和帕米爾高原、印度河–恆河平原結合部,地勢北高南低,地形地貌複雜,地質構造活躍,垂直地帶分明,氣候環境多變。其特殊的自然環境和多變的氣候條件,使得該區域具有災種多、規模大、頻度高、分布廣的特點,對工程建設和運營威脅巨大,制約了沿線區域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同時,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相對滯後,該區域地面觀測系統以及觀測資料相對匱乏,難以滿足大型工程建設對客觀、全面與科學信息的需求。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對這些災害的孕育、發生及發展進行研究、監測與防控,探索災害形成機制,深入開展中巴經濟走廊自然災害相關的數據指標與信息挖掘研究,從而滿足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和區域民生發展的重大信息需求,保障中巴經濟走廊的順利建設與安全,以解決自然災害對重大工程造成的安全隱患,服務於國家科學決策與需求。

為響應和服務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科學支撐走廊沿線項目開展及災害防控,進一步全面服務於沿線重大項目、基礎設施、能源資源、農業水利、信息通訊等多個領域的項目建設,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寒區旱區科學大數據中心在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特殊環境特殊功能觀測研究台站共享服務平台」、中國科學院「 寒旱區環境演變研究『科技領域雲』的建設與應用 」等項目的支持下,面向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的戰略定位及實際數據需求,於2016年開展了中巴經濟走廊自然災害認知的研究工作,2017年組織開展中巴經濟走廊認識「自然災害特徵與規律,提高預測預警能力」為主旨的科學考察及科學數據收集、整理、製備和現勢性數據在線生產工作。多年來,團隊以「數據驅動–知識發現–信息服務」為主線,以形成基於數據的「智能感知、智能認知、智能預知、智慧決策」為目標,面向不同的時空數據源,開展了中巴經濟走廊區域環境關鍵致災因子的製備與分析工作,重點開展了資料收集、現場調查、遙感解譯、數據反演、綜合分析、模擬預測等研究工作,分別形成了《2017年中巴經濟走廊凍土分布數據集》、《2013–2017年中巴經濟走廊重點區域冰川冰湖分布數據集》、《1961–2017年中巴經濟走廊北端東帕米爾高原極端升溫過程數據集》、《2014–2018年中巴經濟走廊地表變形數據集》、《蓋孜河谷溜石坡調查和易發性分布數據集》、《中巴經濟走廊2013–2018年地表溫度高分辨率反演數據集》、《2000–2017年中巴經濟走廊逐年荒漠化分布數據集》、《1990–2010年中國西北地區土地覆被數據集》、《中巴經濟走廊2000–2017年逐月溫度植被乾旱指數數據集》、《1961–2015年新疆區域SPEI乾旱指數數據集》、《中巴經濟走廊(喀什至伊斯蘭堡段)高分正射影像數據集》、《2005–2009年Drôme河(法國)無人機遙感的正射影像和數字高程模型數據集》、《1980–2014年中國乾旱半乾旱區生態系統有機碳儲量及碳動態數據集》與《氣候變化影響下1980–2014年中國西部乾旱區生態碳庫及碳源匯動態空間數據集》。

本數據論文集由以上14篇科學數據文章組合而成,研究成果涉及地表溫度、凍土分布、乾旱、沙漠化、冰川、冰湖、溜石坡、地表形變、氣溫升溫等災害環境表徵要素,為全面了解中巴經濟走廊的自然環境現狀,充分評估災害風險,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提供了基礎數據。我們在數據製備中,對每個研究對象進行了調查分析、專題製圖、綜合評估。在災害評估分析中,綜合探索了區域自然環境變化、災害關聯事件、災害空間分布與關聯特徵,基本形成了涵蓋中巴經濟走廊典型區域的典型自然災害研究數據、方法以及信息資源庫,並得到了領域同行專家的認可。每一篇文章在數據技術上,均形成了一個較為規範的數據製備流程,以期形成在線動態監控機制,並對數據的質量進行多方位的對比驗證,保證了數據的精度。

本數據文集對於從多源數據中探索中巴經濟走廊自然環境的時空演變特徵及規律,深化對該區域氣候變化背景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認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及工程應用價值。並可為多維度辨識環境變化,判別災害風險提供參考依據,為科學建設和風險防控提供基礎觀測數據支持。本數據論文集對應的數據實體也豐富了中巴經濟走廊地學時空數據庫,可直接作為中巴經濟走廊生態環境綜合研究的基礎資料,支撐基礎設施與重大工程布局與建設、自然災害監測、評估及生態安全評價。我們期望本文集所蘊含的方法及對應的數據資料,能為中巴經濟走廊自然災害發育機制研究、風險評估、工程防治等科學任務提供科技支撐與保障,更好地服務工程建設,為防災減災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作品在「知識共享-署名 4.0 國際」協議下發表。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