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修好為民路,留下愛民田」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修好為民路,留下愛民田」
鐵道兵某部黨委
1971年5月23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遵照偉大導師毛主席《五·七指示》中關於「又能從事群眾工作」,「使軍民永遠打成一片」的教導,我們結合施工,幫助鐵路沿線人民公社改土造田一千三百多畝,修建水塘、水庫五十一座,開挖渠道一萬四千多米,發揚了我軍助民勞動的光榮傳統,增強了軍民團結,促進了部隊革命化、戰鬥化建設。

我部是土方機械部隊。在施工中,取土、棄土量很大,就近取、棄,占用農田,影響社員的利益;就遠取、棄,運距太長,影響施工任務的完成。過去有少數同志認為:「修路占田,理所當然」。毛主席的光輝《五·七指示》發表以後,我們黨委立即認真學習,組織部隊狠批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彭德懷、羅瑞卿推行的資產階級軍事路線,揭露他們妄圖把我軍既是戰鬥隊,又是工作隊、生產隊的三大任務篡改為單純打仗,使我軍脫離無產階級政治,脫離人民群眾,脫離毛主席革命路線的罪惡目的。大家認識到,那種認為「修路占田,理所當然」的思想,是單純軍事觀點的反映,從而增強了執行毛主席《五·七指示》的自覺性。同志們說:我們要發揚我軍的光榮傳統,不僅為人民修好一條條鐵路,而且要結合施工,為人民造田修水利。

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黨委認真研究了貫徹落實《五·七指示》的措施。遵照毛主席關於「要調配適當,要有主有從」的教導,我們堅持以完成施工任務為主,兼搞助農,把施工和為民造田修水利緊密結合起來。黨委要求部隊,在施工中儘量做到不占農田;非占不可時,占了壞田「還」好田。二連在某地施工時,按原方案要到幾百米外去取土,修一條機械運行的便道,需占用路邊高地的旱田二十畝。這樣,生產隊每年要少打一萬多斤糧食。二連黨支部決心「修好為民路,留下愛民田」。他們一面發動全連同志獻計獻策,修改施工方案,一面和貧下中農、地方幹部商量,實地作調查研究,制定出了從高地旱田取土,把高地改成低地,把旱田變成水田的施工方案。經過兩個多月的奮戰,不僅提前完成了施工任務,而且幫助群眾改水田一百一十多畝。每畝年產糧食千斤以上。當地貧下中農萬分高興。他們激動地說:「毛主席領導的人民軍隊就是好,為我們修起幸福路,又為我們造了幸福田。」

在二連的帶動下,部隊廣大指戰員胸懷社會主義建設全局,時時刻刻為群眾利益着想,自覺地落實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同志們築路取土時,為群眾推平山頭,鏟走亂石,移山造田;挖山棄土時,為群眾填平溝壑,平整土地,修築水庫。一次,部隊在某地築路。當地荒山禿嶺,土地瘠薄,山谷里長年流水,但農田裡卻十年九旱。我們根據當地群眾多年來修庫灌田的強烈願望,經過反覆調查研究,決定在棄土時延長几百米距離,把挖出的土方填進山谷,修築一座水庫。當地的男女老少一齊出動,與部隊並肩戰鬥,不但提前完成了施工任務,而且建成了一座可灌農田三百多畝的小水庫。同志們說:「棄土的運距雖然遠了,但我們和群眾的心貼得更近了。」在慶祝水庫開閘引水的那天,廣大貧下中農看到清清的渠水流進禾苗地里,情不自禁地高呼:「偉大領袖毛主席萬歲!萬萬歲!」一位貧農老大爺緊緊地握住指導員黃安文的手,激動地說:「這水庫把咱們軍民的心永遠聯在一起!我們一定向解放軍學習,奮發圖強,多打糧食,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