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道光巢县志/卷03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山水[编辑]

卧牛山 天下名胜志:在县治后,形似卧牛,故名。相传巢、由偕隐处。舆地志云:卧牛山背后桀王城。

岠嶂山 县东北,去城七里。为巢县主山。

亚父山 隋地理志:襄安有亚父山。方舆胜览:亚父山在巢县东二十里,昔范增居此山之阳。

旗山 去城十里,即亚父山。

鼓山 与旗山对,形圆如鼓。

石牛山 县北十里,与金庭、岠嶂相连。

王乔山,即金庭山 太平寰宇记:王乔山,本名黄山。在巢县西南九十里。昔王子乔于山采药,向紫微山学道,遂名王山。后人语讹,呼为黄山。其山出黄精之药。天宝六年,敕改为王乔山。天下名胜志:王乔山,去县北九十里。道书第十八福地即金庭山。有金庭洞。 按:山在今县治西北十里。而云九十里,殊不可解考。合肥志:黄山连巢、含二县界,其峯三百六十,周二百馀里。道家所谓十八福地,人名金庭山。有紫微洞,居民引洞泉以溉田。山在合肥十之二三。据此,则王乔、金庭、紫微实黄山之支脉绵亘。而二书所云九十里,盖统指黄山言之也。

紫微山 隋地理志:襄安有紫微山。名胜志引神仙志曰:王仙君洞在紫微山中,可容三百人坐。山巅之旁有小山,即洞所。长二十五步,阔丈二尺,高五尺。东户阔丈五尺,有蝙蝠,如鸦。户内有古石坛,高八尺,阔丈五尺,壁上有巨人手迹。王子乔洪厓先生兹于此得道。后闭穴而去。昔时,会稽道人游先生以以杖拨开洞门,亦得仙去。山本名翠居,时有紫云覆其上,遂名紫微。真羽客栖真之所也。多玉兰蕙草。 按:山在线西北十里,统名金庭。

青台山 一名苏道山,去县二十里,有云气即雨。

长山 东抵横山,西抵龟山,亘数十里。

万家山 在城西北二十里,四会之冲。山南有孔子回车衖,乱石磊砢。明嘉靖间,邑令甄伟凿石成路。旧有巢许二贤祠,今移祀山侧甘露寺。

凤凰山 县西北十里,三峯,上有云台。

平顶山 在凤凰山后,下有东岳庙。

石㜑山 在平顶山右。

马鞍山 去县十五里,与石㜑山连,崎岖,多红石。僧宗璹修路二百馀丈。

西龟山 去县十五里,俯瞰焦湖,对湖南桃溪嘴。为庐巢门户。隋地理志:襄安有龟山。明志:在县西南五十里,以形名。

峏山 在柘皋下乡,去县四十馀里,下有白龙洞。

驷马山 在柘皋下乡,与峏山近。

西凤凰山 在柘皋下乡,去县西六十里,上有龙王庙,祈雨辄应。

西方山 县西北七十里,连合肥界,上有古井。

尖山 上有寺。

塔子山 又名塔儿山,近西黄山。

壶瓶山 在西黄山西,近四顶山。

西黄山 去县七十里,山背属合肥界。前有宝珠寺。有泉,四时不竭。亦名龙泉山。

浮槎山 巢合分界,巢界东山口。 按:自浮槎山南至鸡岭,凡七十馀里,悉以山顶分水为界。

东黄山 县北六十里。东界含山,北界合肥,东北界全椒。为县东南诸山之祖。其山三百六十峯。宋姚兴以二十四骑拒金人于此山。今山麓有十万松园。林木幽远。柘皋巡检张宜尊别业。

八公山 一名小岘山,在县西北。明志:上有淮南王庙。江南通志引纲目集览云:山在寿春者,王与八公憩处。在巢县者,王遇八仙处。方舆胜览以为即晋败符坚处,非是。天下名胜志引宋中兴录:绍兴十一年兀术入寇,驻橐皋。刘锜、王德败之于此,因复庐州。

石马山 在黄山南,下有古人庵。

南寨山 近黄山。

大尖山 在柘皋乡。

大望湖山 在柘皋上乡。

石镜山 在包家坊。山巅有巨石,形圆如镜,光可照人。

北寨山 近黄山。

小尖山 在柘皋上乡。

小望湖山 在柘皋上乡。

龙山 在柘皋上乡,县北六十五里。上有庙。

栈山 在柘皋北乡。

铜坑山 在柘皋想,县西北六十里。

求雨山 在黄山东。南界巢北,北界含山。

小独山 在夏阁镇,去县三十五里。通全椒。隆庆县志:在县西四十里,四旁无山,故名。

青龙山 又称青龙尖。

峙刀山 去县二十里。

半阳山,一曰半汤山 在县东北十五里。隋志:襄安有半阳山。一通志:山有二泉,一冷一暖合流。唐罗隐诗:饮水鱼心知冷暖,灌缨人足识炎凉。 按:温泉在汤山麓。昔人以石甃池,可浴。冬月,气勃如蒸。康熙初,邑令聂公重建亭。额曰无垢。其旁半里许,有冷泉,味甘冽。

峡山 在峙刀山南,下有大力寺,龙泉出焉。嘉庆四年,于寺左建龙王庙。

特留山 在汤山东,为巢含分界之山。

大峯山 又名大峯口,与青龙山近。

耀子山 县东北二十里。

姥山 在巢湖中,与合肥分湖之界。山上有圣姥庙,相传即焦姥。山北合肥辖,山南巢县辖。

四鼎山 隋地理志:襄安县有四鼎山。太平寰宇记作四顶山。郡国志云:即魏伯阳以白狗试舟处。 按:此山旧志俱不载。今据地理志、寰宇记增入。隋襄安县即居巢。今此山接巢境而地属合肥。

东龟山 去城东三十里,有濡须寺。即濡须山也。旧有塔前。明嘉靖年间,废。道光八年,邑绅李鍼、陶璜、李梅、邓兆骧、秦上逵、夜世沐捐赀重建。

七宝山 山跨巢县、无为州界,去县东南三十里。上有巨石镌“烟霞亭”三字,今不存。方舆胜览:七宝山在巢县。濡须山谓之东关,七宝山谓之西关。唐杜甫诗:兰若山高处,烟霞障几重。亭名取此。

望湖山 与七宝山近,有烟霞寺故址。

附农山 水经注:江水自濡须口又东,左会栅口水,遵巢湖。东迳乌上城,又东迳南谯侨郡城南,又东绝塘,迳附农山北,又东,左会清溪水。天下名胜志:一名浮农,即所谓芙蓉山也。在县东南二十里。

格虎山 水经注:湖水穴北魏中塘,塘在西水中水出格虎山北山上有虎是也。山在县东三十里,势蹲踞如虎。与吕㜑店近。东连无为州界,西有麻姑小山,俱县水口。

白牡山 在新安乡,高峻,顶宽平,有天池。

南方山 与芙蓉、白牡山相连。山若仰盂,怪石崚峋。上有天绘庵,旁有二古洞,最为幽胜。

石壁山 峭石壁立,有瀑布。下有朝阳山。一曰张家山。

大秀山 县南三十里,朝揖县治。时有云气。邑人以之占雨,辄验。宋杨杰诗:水入平湖千里远,山横大秀一峯高。

南龟山 在新安乡。

覆釜山 在大秀畔,隔黄谷岭,形如覆釜,故名。

凌家山 在司家衖内。

牛角山 县南二十五里,两峯对峙如牛角。中有小山,俗名鶏心山。

银瓶山 山上有石,形如瓶。

汉峯山 与楚歌岭近。

白云山 在添保乡,上有子房庵,下有化城寺。对靣有香炉峯。

广德山 在大泉寺后。内有洞,洞外有泉。

踟蹰山 太平寰宇记:踟蹰山在巢县三十七里山北临濡须港。 按:顾野王舆地志:东关口有踟蹰山,昔坻箕山也。春秋传曰:楚子观兵于坻箕山。元丰九域志:巢县有坻箕山。陈书:荀朗破郭元建于踟蹰山。即此。又名楚歌岭。下有散兵湾。

姥乌山 在添保乡,去县五十里。下有小甘泉寺。

黑象山 明隆庆志:在县南三十里,山形如象。又于志:本名喝将山,项王瞋目叱赤泉侯人马辟易处。

高林山 隆庆志:在城南六十里,林木高森。

开门山 在添保乡。

轩车山 县南七十里,与吕泉山对。明隆庆志:在县南六十里,宋吏部侍郎献肃公王蔺别墅。

吕泉山 与轩车山对。相传吕仙卓剑得泉,故又名龙骨山。

九峯山 隆庆志:在县南七十里,其峯盘回九折。

南凤凰山 县南七十里。

尹家山 县南八十里。

胡芦山 县南八十里。

丁刘山 与开门山近。

曹家山 县南六十里,邻无为州界。

戴山 县南八十里。

花山 县南八十里。

相山 县南八十里。宋太师枢密魏国公王之道居此。有墓在山隅。

居巢山 太平寰宇记:居巢山名如墨山。在巢县南六十里,谿谷间有石,研之如墨,因名。天宝六年,敕改为居巢山。

巢山 太平寰宇记:巢山,本名道人山,在巢县西南百里。天宝六年,敕改为巢山。

井峯山 县南八十里,峯顶有天井,水常满。

毛公山 县南八十里。

栏干山 县南八十里。

猪头山 山南属无为州,山北属巢县。

猱头山 县南八十里。

横竹山 在添保乡金城寺南十五里,去县百里。

东山 天下名胜志:东山,巢县东三里。有东山居巢子祠,唐刘知几封居巢子时建。下有抱书桥,宋县人吕士元抱书自沉处,见古迹。

刺史山

韩综山 按:上二山见水经注,在巢县,今无考。

亭山 荀子解蔽篇:桀死于亭山。杨倞注:亭山,南巢之山,或本作鬲山。

二郎峯 县东三十五里。

文笔峯 在南龟山。

香炉峯 对靣白云山。

双鞋峯 在湖中,与姥山近。

芙蓉岭 一名浮秾,即水经注附农山也。去县三十里,有守望轩,今废。府志云:晋为南谯城。又云:附农山高耸蟠回,为群山之冠。上有芙蓉庵。

小佛岭 县西北十五里,与万家山邻。分路过黄山。

黄谷岭 在大秀山侧。

𪖙子岭 在大秀山南。

大岭 在县南,接无为州界。

小岭 接无为州界。

天仓岭

仙人岭 在县南,下有仙人洞。

走马岭 在县南。

楚歌岭 在县南散兵镇,即踟蹰山。

葡萄岭 在黑象河上。

佛岭 在县南。

栏干岭 在散兵黄山后,又名郎家岭。

金狮岭 在散兵镇南檀湾。

桃花岭 在巢湖南岸,姥乌山下,通无为州路。

唱歌岭 在巢湖南岸,开门山侧。

散兵岭 在楚歌岭下,通大山凹。

金庭洞 在金庭山上,洞口才通人。中有石罅,俗名一线天。相传有人穷其底,深三里许。

玉兰洞 与金庭洞相连。

紫微洞 在金庭山下,深十馀步。洞口出水,名杏花泉,味清冽。水可流觞,石平可坐。岩际镌迹多剥蚀。有宋庆元时郑集之等题名。旧有紫微观,今改万寿宫。额曰:第十八福地。门前古藤一株,近百年物。

王乔洞 去金庭山洞西北里许,别一峯,为王乔洞。神仙志:在紫微山洞口,峭石悬萝,云户豁开。中石室平阔,可憩。东西二户,盘曲相通。中有明人题句刻石。神仙志:所谓王君仙洞,阔丈馀,可坐三百人者是也。

崔仙洞 天下名胜志:崔仙洞在巢县南三十里。洞多药草,有石床药臼。又有石桥,险不可度。县人崔自然居之修练。历年冬雪,恒于涧中澡浴。

白龟洞 隆庆志:在县西十里。洞中旧有白龟,故名。

白龙洞 在峏山,相传尝有白龙出入其中。

毛义洞 县南七十里。

龙洞 其地名龙洞门,由此入怀秀庵。

藏虎洞 在散兵广德山内。

观音岩 在湖以南。

舍身岩 在大秀山侧。

遁谷 在黑象河葡萄岭。

东冈 城东一里,一名东山。唐为刘知几书院。景泰初,建东圣宫、萧公庙。

范王冈 县东五里,有范增庙,今废。一名放王冈。

姚庙冈 唐华严寺,今废。改建宋忠烈姚公庙。

掘断冈 在姚庙侧。

解渡冈 县北二十五里。

望城冈 县南八里。

北塔冈 县东南二十里。

长窑冈 县南二十里。

庙儿冈 县东北十五里。

麻岭冈 在添保乡。

钟楼冈 在南门内。

颜家冈 在北门内。

磨旗墩 县东三十五里。

分水墩 县东三十五里,黄溪河中。

刘公墩 在浮桥南,相传刘知几筑。

老龙墩 在县南。

黄墩 在高林、石次两河之间。

青墩 在石次、马尾两河之间。

七里墩

李子墩 在包家坊,大小十馀墩。

纪家墩 在黄洲圩。

巢湖 玉海引郡县志:巢湖,在县西五十里。周回五百里,南出于东关口。太平寰宇记:巢湖在巢县西南一十五里,自合肥县经过。一名巢湖,一名樵湖,一名焦湖。云焦县陷为湖。方舆胜览:巢湖港汊大小三百六十,周围四百里,与合肥、舒城、庐江四邑接境。淮南子云:历阳之都,一夕反而为湖。汉高琇注云:老妪走上北山者是也,汉无巢湖名。后汉明帝纪云:巢湖出黄金。三国志吴志云:郑宝在巢湖拥众万人,庐江、九江人依之。吴魏相攻,孙权以箭重𢌞舟。皆在此湖。

窦湖 按:水经注云:江水东,左会栅口水,遵巢湖。又云:栅水又东南积而为窦湖。则是相近有二湖矣。今巢境不见此湖,疑后与巢湖合为一也。

濡须水 旧志:一名天河。水经注:江水自濡须口又东,左会栅口水。太平寰宇记:濡须水源出县西巢湖,亦谓之马尾沟,东流经亚父山,又东南流注于江。与和州含山县分中流为界。按:天河在县治南,源出焦湖,东与清溪河合,曰濡须水。又东曲折,出裕溪口,入大江。河水逼近城隍,水盛时城不浸者三版。邑人沈翼燕等有改河议,不果行。

后河 在天河南,为官圩蓄泄之处。

城河 崇祯间,邑令寗承勋因旧制疏濬之。

石梁河 在东西关之门。

邓埠河 在天河南岸。议者欲于慧日庵前稍废田亩,引天河之水入此河,则水不浸城隍。

清溪河 水经注:栅口水遵巢湖,东迳乌上城北,又东,迳附农山北,又东,左会清溪水。水出东北马子砚之清溪也,东迳清溪城南屈而西南,流注栅口水,谓之清溪口。 按:清溪河在县东南十里,发源于含山之清溪镇,南入天河,以为含巢之分界,舟楫可通。

浮浓河 即芙蓉河,源自天仓岭,经芙蓉岭下汇众流,由处塘营达天河。 按:河在县东十里,或因山得名。疑即栅口水。

訾家河 源出大秀山,经魏家圩入天河。

蒋家河 自大秀山黄谷岭下东入天河。

柘皋河 天下名胜志:橐皋河,源出合肥浮槎山,入巢湖。唐陈鸿记云:庐州守阳平路君于巢湖东北岸橐皋里作廥廪三十九间,令州东两邑输米扬州者暂寄焉。乃由巾港出新妇江至白沙,人不劳而永无害。宋史刘锜传:行至柘皋,与金人夹石梁而阵,河通巢湖,广二丈。锜命曳薪叠桥,须臾而成。 按:河在县西二十里,源出合肥浮槎山,经柘皋汇夏阁河水,并入湖,舟楫可通。

鶏鱼河 在县西四十里,舟可抵戴家桥。康熙间,邑民曹友三、周国瑞等置田造船,改私渡为官渡,行人便之。

烔炀河 在县西五十里,有烔炀镇。

白云河 在县西六十里。

花塘河 县西八十里。

王家河 县西南七里。

松毛河 由湖入可半里。

黑象河 源出黑象山凹,入湖,不通舟。俗名喝将河。

姥乌河 县南三十五里。

鶏啼河 县南五十里。

高林河 源自曹家山口,经高林桥入湖。

马尾河 县南八十里。旧志云:即马尾沟。非是。

巧溪河 县西七十里。

金塘河 县西九十里,与中庙近。

七里河 县西南十里。

连塘河 由湖入可二三里,有坝,不通舟。

散兵河 在县南三十里。

凤舒河 县南四十五里。

施口河 在县南十里,水盛,可行舟。 按:水经注:施水东迳湖口戍,东注巢湖,谓之施口。今屯田坐落有施所,即其处也。俗称圩口河,盖水自巢湖圩堤入口,经县东南圩堤出口也。

十字河 县南七十里。

皂河 通马尾河,云为曹操所开。

孙家河 县南九十里。

听书港 旧志县北五十里,与孔子台近。

码瑙涧 在西门内射圃巷口。

西斗涧 近东黄山。

清水涧 在北山口。

止渴泉 在万家山下,邑人吴纶修。今建有饮泉亭。

杏花泉 金庭山下,见山志。

半汤温泉 在半阳山,见山志。

界域河 县南百里,与庐江分界。

饮牛涧 旧志:在县东门外,一名洗耳池。一统志:许由隐于巢之卧牛山,以手掬水饮之。或遗之瓢,瓢干则挂于树,风吹历历有声。由以烦,遂弃去。此其洗耳处也。前为巢许二贤祠。

东斗涧 近东黄山。

吴家涧 在紫微山下。

大力泉 自石洞出,水激甘冽。

冷泉 去温泉半里。

笑泉 旧志:泉与山皆巢县辖,其水灌州田者什九,亦载州志。隆庆无为州志云:在州北五十里,又名吕泉。旧传吕洞宾憩此卓剑。泉忽涌出人有笑谩,泉益滚沸,故名。

大甘泉 在散兵镇广德山下,石洞中出。

小甘泉 在姥乌山下寺内,水泉清冽,胜大甘泉。

龙泉 在东黄山,亦载合肥志。

龙波泉 在南山中,泉中石可为砚。

琉璃井 在县北门外,井中有四柱。

白马龙潭 在龙洞山下。

汪家觜 县西南,临湖口。

桃溪觜 县西南,临湖,对龟山。

陆家觜 县西,临湖。

窦家觜 县西南,临官圩。

乱石觜 在桃溪南,临湖。

连塘觜 临湖。

姥乌觜 在散兵镇,临湖。

赵家觜 县西四十里,临湖。

槐林觜 在十字河上,临湖。

龟头觜 县西,临湖。

裴家觜 在花塘河,临湖。

芦溪觜 在巧溪河,有长滩,入湖十馀里。舟行必纡道。占生芦苇,为藏奸薮。明嘉隆间扩去之。禁舟载芦过湖。

汪家滩 在县西湖内。

小河滩 在县西湖内。

纪家滩 在钓鱼台。

风俗[编辑]

唐罗响德政碑云:封疆阔而土田瘠,贱商贵农。 旧志按:唐承隋季后,改居巢为巢州,以襄安属,是兼无为也。故封疆阔。战争后人民少,及乱定而地多闲旷,流移居之。土田之瘠所由来也。独贱商贵农,今不异于古所云矣。

婚,重六礼,邑所尚仅问名、纳采数事。若告祠、亲迎、醮礼仪制缺略恒多。

丧礼,俗于奠赙日设燕延亲友,葬时以鼓吹灵刍相夸盛。尤信浮屠及堪舆家说。

祭。则合累世祖祭,于庭荐新。及岁终,具牲肴,焚楮钱。清明祭扫远祖邱墓。

春元旦,先于除夕晚剪色纸为花,悬于户外。鸡鸣,肃衣冠,焚香烛,拜天,谒祖先及尊属,各叙拜。迟明,出贺亲友。献岁三日,取色纸焚之,以祭司门之神。

上元霄,门前插柏枝、冬青,悬花灯于上。其象不一,或各坊为龙灯,用十数人持之盘舞。街市张灯,百戏鼓乐喧阗,名曰灯会,自十三至十六,凡四夜。十六夜,妇女相率渡桥击瓦缶,如厌胜事。

迎春日,札彩亭,县官尉迎春。土牛、芒神、各役随之至东门教场。散春花,饮酒。百姓观者无禁。

清明,以柳枝插头,各登其邱冢扫奠,之后即饮酒其间。虽远祖亦不废礼。

五月五日,人家以角黍相遗馈。家载艾贴符,饮雄黄菖蒲酒。又龙舟五色,集少壮数十人,击鼓奋檝,争先竞渡为戏。

中元日,初尝稻,享祖考,僧众设盂兰会。

中秋,作月饼兼菱实以祀月。

重九日,食糍饼,泛茱萸酒,登高赏菊。

十月下元日,缁流诵经。谚云结醮事。

冬至,士大夫行拜贺礼,如元旦。二十四日祀灶,用饴糖小饼炒豆米为供,不以牲。

除日,用牲醴,焚楮钱。先祭天地,次祖祢。至晚,合家饮酒,曰分岁。夜具菓饼,接司命神。爆竹之声达旦。

元旦,占候风物。宜清和无风为上,有风则宜东北。

惊蛰,雷声发米贾钱。

清明,取水渍稻种,七日始播种,或春寒稍迟数日。至谷雨,无不渍之种。又清明宜晴,谷雨宜雨,其占为有年。

立夏后,小满分秧,忌晴。四月十六日,看月上早迟,以占水旱。

七夕,看天河影没现迟早,占收荞麦多寡,米价贵贱。

十月一日南风,一冬不寒。

十二月至后三戊为腊。腊前多雪,占来岁大小麦丰登。

正月雷鸣,二月雪,三干,四月秧生节。

二月惊蛰下雨重冷,四十日又曰十二花朝。定要晴,晴明月半看丰登。

三月三日、七日宜晴。又三日听田间蛙声。早,主水,宜高田;晚,主旱,宜低田。

五月夏至宜雨,谚曰:夏至见青天,有雨到秋边。

六月初三宜雨,谚曰:六月初三一阵雨,夜夜风潮到立秋。无雨主旱,谚曰:六月初三大日头,山中树木也焦头。

四季甲子:春甲子,雨,秧黄麦死;夏甲子,雨,撑船入市;秋甲子,雨,禾头生耳;冬甲子,雨,雪飘千里。

 卷二 舆地志二 ↑返回顶部 卷四 舆地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