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农岩集/卷十九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十八 农岩集
卷十九
作者:金昌协
1928年
卷二十

[编辑]

答道以丁丑[编辑]

念中承手字。审谛霜冷孝履支安。慰幸不可量也。此间。顷苦旋晕。数日伏枕。旋得止歇。而今年小小病患侵寻。益觉颓废。时看文字。有所得所疑。亦无与相语。益知向来会集之难得也。示谕闵书之辨。大体似已得之。其中颇有鄙书所未及论者。殊不易及此。甚善甚善。适此客来。又来价报往。未暇一一细评。当俟后便。桧浦第四书。近数日稍暇。方才草得答书。别纸多有涂抹。不可直送。而忙未易纸。哀须令时敏辈。别写一通。同元书送去如何。第五书。所说虽多。只是旧套。不须更辨。从当略与报去。请更讲他义理。但未知渠得今书后。又有何说话耳。敬明所辨闵书二条。亦同往。此亦改写以送为妙。

答道以别纸[编辑]

两知字轻重之分。亦似近之。但大学致知。正欲真知事物之是非当否。今以此知字属知觉。而与智之用分轻重。则所谓致知者。恐不得为十分真知。此似窒碍。试更思之。

番阳涵天理动静之机。来谕推说虽近。曲折亦未晓然。岂所谓天理动静者。是以仁礼为动。义智为静。如朱子太极解之说。而所谓涵者。智是义之藏。则是为涵夫静也。仁礼又自是发出。则是为涵夫动也耶。此说虽或粗通。以此训智。适使不知者增其惑。而知者则又不待如此说。正如朱子所讥或人仁者人之所以肖天地之机之说。愚甚不爱如此说也。

云峰增添所以二字。果有意思。则亦不可直置于认心为性之科。诚如所示。然妙宰二字。要非所以言智之用。终不免有病矣。

神字。易中固多。以理之用言之。如张子一故神。神字亦似如此。然神发知之神。分明是言气。心之神明。亦与此神字同。大全有心之神明升降之舍之语。其意益可见。若是理则岂有升降之理哉。

答道以[编辑]

明德之说。来谕槩得之。所云不害谓之性心情者。正是如此。但特下一而字截之者。恐不免傅会。此自是文势如此。岂有分截先后之意哉。闵公所云何必取于论心性者。以为注脚固自有意义。而其言含糊不明白。故试更扣击。欲观其答之如何耳。大抵训义则固当就明字德字解释。如今章句所云所得于天。虚灵不昧。而若论其为何物。则岂不曰心性乎。辑注诸说。亦只是如此。岂欲直训作心性耶。来谕致知。重在致字之说。亦未必然。朱子尝因学者问智之知与知觉之知异同。答云知觉之知较大。此见于语类中。不记本文。而大意如此矣。此却与哀之前说相反。试更以此思之。如何。

答道以[编辑]

逐日承书。慰当奉展。示谕曲折。并悉重在致字。来书初不误。而鄙答偶笔误耳。大抵致字固重。而知字亦未尝不重。若作轻小底看。则恐非圣人教人穷理明善之本意也。两知字之分。此欲略为一说。以质于朋友而姑未暇也。大学序中。似无甚可论。而王宫国都之说。本未有定说。曾所商量者。今亦记不起。容俟更商报去。彦晖于此。必能疏通。正宜书问。如得其报。送示为佳。

答道以[编辑]

昨自木洞归也。历问哀来信于贵庄奴。则未有以对。只怅然而返矣。手疏适及此际。慰沃倍切。但儿病尚未良已。是可虑也。桧浦书。可谓愈出愈奇。然细观其语意。似已觉得旧说之差。颇亦迁就。以从吾言。而只不肯分明说昨非今是之意。此其证候。殊似不好。可叹。赵李之言。虽出讥斥。要之不为无见。今欲用其言。逊辞答去。以求息争。信笔草成。又却多言。然亦无一语及于所争之实事。恐无害也。未及净写。从当送去。试商其可否。而或送或还为妙。明德之论。既始而复寝。未知其何意。今虽别欲更端。然观其规模意象。恐每如今日之辨。不欲自此先倡耳。

答道以[编辑]

日昨之见。尤觉匆卒为叹。即承惠疏。审归后孝履支胜。慰泻良深。生病虽向歇。而困劣弥甚。尚不离枕席间。适此诸友来集。而亦不能极意讲论。殊可叹也。承谕大学每读。所见辄异。此正是好消息。修身章人字。固疑。前来箚录。大段差谬。今自觉得。尤可喜幸。云峰说。如哀所解。固似粗通。而终有不能无疑者。欲自为一说。究论其得失。而病昏未暇为。其于哀说。亦未能一一细评者。盖以此耳。昨敬明寄一文字来。极力攻胡氏。此固与哀说大异。而其中亦多可疑。方令舜瑞条析往复。今便未及送示。当俟后人耳。

答道以[编辑]

近甚阻信。郁陶为深。承哀手字。披慰良至。第审火病渐加。极用忧念。曾闻读书课程太多。此于将摄极有妨。昔吕子约有疾。朱子尝以此戒之。况今馈奠哭泣之馀。又重之以攻苦。其能无致伤增病乎。切乞加意省约。以自保啬。虽以为学言之。优游涵泳之味。未必不胜于一向剧读趱趁程限耳。彦晖书见之。王宫国都之说。终未晓然。其谓序塾中亦自有大小学者。尤恐未然。大抵古制。今未见其详。虽朱子。亦只据白虎通等诸书所记而大略言之。以见其广设之意。未必的知其谁为大学。谁为小学耳。近以云峰情意之说。与敬明有所往复而未及归一。姑先以最初往复送去。览后还投。略示所见。如何。哀说。敬明亦自有辨。此亦略与分解。渠欲有所改定。当俟后便耳。

答道以[编辑]

念中枉书。披慰倍剧。闻已还入本第。何太遽耶。虽寓舍湫隘。厉气尤可畏。其在致谨之道。恐宜更审而动也。成事。言之无及。而忧念之深。不能不切切。想有以谅之矣。昨见安生益大。谓日昨适逢赵令。极言鄙说中庸两段之差。且谓至静之义。虽以朱子说故不敢直疑。而实则疑之。至于序文小注许氏说。则以非朱子说。故辄疑其非是。此皆不可云。未知此言果不爽实否。序文文义。固不紧。彼此得失。皆不足道。而至于至静一义。则鄙见亦未保其必是。每欲一就正于知者久矣。赵令必自有见。幸试叩之。以发此蔽如何。曾在永峡时。尝有一段文字论此。欲质于德涵而未及矣。今适搜检不得。早晩当寄示。哀亦商量教示为妙。

答道以[编辑]

惠疏。承雪寒孝履支安。慰释亡已。此间亦只如昨。闵彦晖。匆闻逝去。不胜惊骇。讲论方始。未及究竟。正欲待其书稿还来。一番极论。今遽至此。尤为无穷之恨也。渠于上达处。虽未明彻。然其经学博通。今世亦何可易得。可惜可惜。人命脆弱。朝夕不可知。以此益觉讲学修身。不容少缓。正宜努力。免虚作一世人也。赵令所云。虽或过当。然中庸致中一义。亦须因此更商。盖前此每谓只未发时体段。便是不偏不倚之中。人患无未发境界耳。不容于未发处。更有偏倚。而章句。云至静之中无少偏倚。则却似于未发地头。亦有偏倚不偏倚之分。故曾在永峡时。尝以此箚记。欲质问于先觉者而未果也。昨年以来。欲看得如前日所云。以为如此。则与经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可得为一义。而顷李生夏坤。适携或问书来。试检看此段。则既云静而不知所以存之。则天理昧而大本不立。又云自其不睹不闻之前而所以戒谨恐惧者。愈严愈敬。以至于无一毫之偏倚。详味此等语意。终似静中亦自有无偏倚。于是反复推究。粗得其可通之说。而犹未能洒然无疑。诚欲与诸君子讲之。幸哀先取或问。参互商量。且与舜瑞相讨。各示所见如何。赵令以我敢疑朱子。此言虽不相知之甚。其论此段文义。则正不可忽。但未知其说来如何耳。夜灯草此。犹未究悉。只希照亮。

答道以[编辑]

奉告。具悉盛意。所论。明白疏畅。多有与鄙见默契处。知玩索之功。日有进益。甚以为慰。区区之说。本自如此。今亦未遽变改。而或问数条。如来谕推说。虽似可通。然终亦有未能脱然处。如静而不知所以存之。则天理昧而大本不立。来谕。以为不能戒惧。则无以存其静。而大本常不立。此固然矣。然天理昧一句。却恐与不能静底意思。不十分衬贴。不睹不闻。不属之至静境界。而只作事物未接时看。鄙意亦欲如此。然此义终似创新。自他人观之。恐未便信得及。凡此更告推详。却以见教如何。此是义理至精微处。正宜从容硏究。以待其自然融释。不当只如此一场立说也。夜草不周悉。亮之。

舜瑞送示辨知说。文字尽好。但其旨意。似与吾辈所见少不同。却自为一说。不妨参互发明耳。

答道以[编辑]

赵书戒哀。于先儒之言。评骘去取。无所顾忌。非后生尊敬先辈之风。此言自好。固当深戒。然其意亦似偏了。窃谓讲明道理。尊敬先辈。其义并行而不悖。一有偏重。便成病痛。经传小注之说。其分明差谬者。固自不少。今欲寻求圣贤本意。认取义理实处。则其同异得失之际。安得不评论剖析。决其取舍。设令彼说无差。而吾之所见。偶自未到。不免有所疑。则亦须从人辨质。求所以祛其惑。岂得以先辈之故。一例尊信。相与禁戒。不得复开口论说乎。尝见朱先生答李深卿书云。所论不当启后学轻视前辈之弊。此则至论。敢不承教。然观圣贤议论。虽未尝不推尊前辈。而其是是非非之际。亦未尝有毫发假借之私。泽之议论精密。务求至当。似未为过。但其间却实。不免有轻视前辈之心。此则不可。去年因书。盖尝箴之。如老兄之意。但不敢谓缘此都不别白是非也。此言大中至正。无些子偏倚。岂非后人所当准者耶。且赵书云。退溪以栗谷妄论为不是。栗谷之喜论先儒训说。退溪固尝戒之矣。然未尝有妄论二字。而赵君言之如此。此深未安。窃观赵君于古昔先儒。如蛟峰方氏辈。犹且一意崇信。而于吾东先正。则自栗谷以下。皆有低视轻议之意。其所谓尊敬前辈者。无亦笃于远而忽于近耶。是未可知也。

答道以[编辑]

方拟遣书。哀札适至。开慰殊深。此间仅如昨而舍兄将赴海邑。怀事怅然。赵君书。本当即还。新年人事纷纷。不暇详阅。今始纳上。尝闻此君颇有思索工夫。今观所论。似全不曾切己体认。实心求是。只一味笼罩枝梧。务以御人而取胜。是以于他人之言。初未深察其意。而轻肆诃叱者有之。于先儒之说。又未真知其然。而强为援证者有之。至其所自为说。则又条緖错互。首尾衡决。旨意所归。全不分明。不惟他人所未晓解。虽自己心下。亦未必洞然而无疑。似此讲论。岂复有益。在吾辈。正亦不必切切争辨。以犯圣人失言之戒。昨对伯温。略及此意。当已闻之也。然念吾辈自于此道理。未能端的见得。真无纤芥之疑。今因彼言。益加硏究。以求至当之归。正亦不可已者。而其中引朱先生答胡广仲书一段。最是紧要问难。尤所当先辨。窃尝思之。常人之心。私欲为主。故虽其未与物接。而方寸常自昏扰。绝少虚静时节。惟圣人不然。方其事物未至。此心固寂然。未尝妄动。虽鬼神。亦有不得窥其际者矣。及事至物来。以理顺应。无少流失。无少滞累。则其本体之虚静者。又未尝不自若也。圣人之所以异于众人。众人之所以不及圣人。其分正在于此。若其与广仲言者。则却自是一义。所谓众人沦于静而无动者。盖亦言此心昏昧冥顽。不能感之而通。触之而觉。如明镜之物来必照耳。然其言静。亦姑以不接物不应事而言。初非指未发境界也。彼其方寸之间。私欲滞固。邪暗郁塞。无复有虚明湛一气象。此岂得为真静。而可以拟于子思所谓未发者哉。今乃以是。而为未发前有偏倚之证。则其亦太粗疏矣。若释氏之坐禅入定。又当别论。盖子思言未发之中。只是与已发相对平说。其意本欲人就此思虑。未萌处。认取天命本体无所偏倚。盖才涉思虑则此心已有偏倚。而非复浑然在中之体矣。今之论此义者。且当以众人之不能静者。相形而明之。不当搀引释氏求静而过者以来相难也。抑程子尝曰。释氏之学。敬以直内则有之。义以方外则未之有也。既又曰要之其直内者。其本亦不是以此而言。则彼其寂然虚静。虽谓之未发可也。而但其远事绝物。闭目兀坐。以求夫所谓静者。本领已差。更无可言。虽或死守此心。不令放出。而其与自然未发者。气象意思大不同。故程子所讥司马子微坐忘即是坐驰。又曰。有忘之心。乃思也者。正此类耳。况为禅学者。硬把一介话头。只管行思坐想。一念憧憧。将迷待悟。其用心急切而设机危迫。正程子所谓至忙无如禅客者。此又岂得为真静。而可以拟于子思所谓未发者哉。今乃以此而为未发前有偏倚之证。则其亦不伦甚矣。大抵今此所争。只在于未发之前。此心有无偏倚中与不中耳。此不须他求。只观子思之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若使未发时。此心容有偏倚。则子思当曰喜怒哀乐未发而无偏倚谓之中。而今其言止于如此。则无乃大段欠阙。而适足以迷误后人乎。若章句所云至静之中。无少偏倚。未知先生之意。其以至静。为此心之未发耶。抑只以不接物不应事者而言耶。此固不敢知者。然先生平日。论中和一义。散见于大全语类。不翅多矣。其间虽颇有异同之说。其答林择之及未发已发说。最明白精确。可为此论之断案。答择之曰。不能谨独。先生于此时。以戒惧与慎独为一事。故其说如此。则虽事物未至。固已纷纶胶扰。无复未发之时。既无以致夫所谓中。其发必乖。而又无以致夫所谓和。此上。又云未感物时若无主宰。则亦不能安其静。只此便自昏了天性。不待外物之引然后差也。窃详所谓未感物者。非谓思虑未萌也。言其不与事物相接耳。虽不与事物接。而此心若无主宰。则便自妄动。不能安其静也。此意亦自明白。其未发已发说曰。未发之中。本体自然。不须穷索。但当此之时。敬以存之。使此气象常存而不失。则自此而发者。其必中节矣。故程子于此。每以敬而无失为言。程子说。见近思录道体卷。观此两条。则先生之意。固分明以此心之未发者为无偏倚。而所谓致中者。亦是存此未发之体。勿令妄动而失之而已。非有他事也。以此推之。则章句所云至静。虽未知其何指。而要非谓未发之前。须待别著工夫。令其无所偏倚者。则亦可知矣。今若以至静之中无少偏倚。嫌作一句读。则无宁以至静为不接物不应事之时。而于此戒惧。勿令有所偏倚者。为致中之事。庶其于大义不差。若以至静为未发。而又硬说未发之时。须著无偏倚工夫。则大不可。至于众人无静时。未知道以果曾有此说否。而愚谓未可如此说杀。昔南轩尝谓众人无未发时。胡广仲以为疑。而朱子论之曰。此亦随人禀赋不同。此言最当。盖虽非圣贤性静而寡欲者。亦自有此时节。其馀则虽有而绝少。最下者则全无焉。虽须臾之间。而此心未发。则所谓中者。固即此而在。但无戒惧工夫。体而存之。是以旋又汩没失之耳。众人之所以异于圣贤。只在于此。今谓众人元无静时。则固太过。而若谓众人之未发。不足以为中。则是天命之性。其在众人。却不能无偏倚矣。其为不识大本。顾不甚哉。此外如云戒惧。虽静时工夫。而犹有敬畏之心。尚未至于至静。则是至静之中。虽戒惧二字。亦不得著矣。何故又于至静之中。犹有偏倚。而又用何等工夫。可以使其无偏倚耶。此其自相矛盾而不成说者一也。又谓众人昏愦杂乱。无复澄静时节。夫谓之昏愦杂乱。则其不得为静也甚矣。又安得谓众人皆有静时乎。此其自相矛盾而不成说者二也。又谓天命之性。人人同得。不以圣愚而有加损。是以方其未发。浑然在中。无所偏倚。是谓未发之体无所偏倚者。圣愚皆然矣。何得又言受生之后。气拘欲蔽。昏蔽错杂。而不得全其所受之全乎。且人有生然后方有发。未发之可言。而今乃先言未发之时。后说受生之后。则是似以未发者。推而置之于受生以前也。此其自相矛盾而不成说者三也。其言之节节差舛如此而不自觉知。乃反以道以所云众人无静时及凡有未发皆可为中者。为自相矛盾。此真眉睫之说也。且未发固是中。但众人。鲜有未发之时。故中体不立。是其意正相发明。又何矛盾之有哉。凡若此类。道以所自知。又前已略说。而因笔并论。欲使吾党之士。无疑于其说。幸与舜瑞伯温载大。相对勘核。如有可论。还以见教为佳。大学有心无心之说。其言尤疏谬。不难辨破。此不复论尔。

答道以[编辑]

所谕自讼自治之意。甚切。至令人感叹。崇谦所云。盖得大旨。而区区之意。亦非专指举止间而言也。窃恐进为向前之意太胜。沈潜缜密之功或少。故所发多暴露而少含蓄。推此以求。言行凡百。大抵似不出此病。至于来谕所云绳检不如前日。则虽诚有之。亦犹为第二事也。然此事亦须有商量。整顿则入于兢持。从容则堕于悠悠。此吕东莱之所以为病。而朱先生告之以为不如且就整顿上做去。来谕与其和平而流于漫。不若持敬而过于兢持者。正是此意。甚善甚善。然又有所惧者。以哀之性气素锐。且清羸多疾。而又用心过度。则恐心身皆生病痛。不可不戒。朱先生尝与胡季随。论因敬生兢持之病。至为精密。试取考而体认焉。则当于勿忘勿助长之间。自有正当节度矣。旨诀一书。诚极要切。宜且反复熟玩。令其意味浃洽。常在胸中为佳。心经说话太多。却恐费力。不如先从事于此书也。金直卿文字。数昨。子益送示。其所言者。大抵皆魏徵昭陵之说。就其说言之。性情体用。亦欠分别。要皆不难辨。而子益似欲作一说以破。此不须架叠。然智与知觉之辨。不可不一番立说。以解人惑。前此盖已商量得到。近更推究。益觉了了。胸中已自有成说。而但未及属笔耳。哀所签论。颇近之。所论信字一义。亦正与鄙意相符。而但无不待是而实一句。似以信别为一性。盖仁义礼智之实然者。即是信。又何待之之云乎。若如此言。则适足以证成彼说。此恐语脉少差。然其大意则既得之矣。邵氏说。不见彼所引主意。如何不能深论也。赵令书见之。其转圜虽可喜。然窃详诗意。似是未见哀说。前所作。嘲戏太过。恐非德人之事。此病痛。恐亦不小也。如何如何。

答道以戊寅[编辑]

日者。自江都发来时。值来使传书。而凌遽不及作报。只托敬明书致此意。然其耿耿。则未能去心矣。归家。又见前月廿一日所遣书。虽是时过者。亦觉欣慰之深。即玆伻来。槩审侍奉兴居安胜。开释为多。此归家粗遣。而村中厉气。近渐炽延。有剥床之势。日夕危惧。有同假息。回思向来无此患时。何等太平世界。诚可慨然也。书院。只有仁川一后生名申始旭者来住。方读中庸。其人颇向善。亦能探索。虽有急迫固滞意思。尚胜于悠悠者耳。此外绝无来者。盖皆以厉疫为惧。德舆再昨来宿。为久留计。而适闻又有痛者。遂复辍归。今冬只如此过耳。明年。又有科事。恐无复向来会聚之乐。不但索居兀兀。无与警发。每念诸友散而自圣。不得相观而善。不知将安所归宿。忧叹殊深。馀万匆匆不周悉。只望穷腊加护。

答道以[编辑]

雪中块坐。忽被惠字。慰怀倍常。且闻儿患良已。尤可喜也。即想信后。侍奉无他。此中杜门畏约。真作蛰虫生活。岁序垂尽。百感耿耿。而顾无可与语者。益使人奉怀耳。所示疑义。于鄙意殊不然。窃恐明者于此。失之三思。更须参考语类或问诸书。认取正意。毋以新得而眷恋不释。幸甚。盖所谓父之道者。此义只以今日人家事言之。如祭祀之礼。其父时所行。或不尽用古礼。而其子于三年之内。率意更改。不复持难。则事虽善而谓之孝则未也。如此之类。又岂得以攘羊为比耶。舜瑞昨得书。亦以论语疑义数条来。姑未答去。恨未相对商论也。馀不具。所冀残腊加护。

金寝郞。即河西先生之孙。于此学颇留意。可与讲论者也。

答道以[编辑]

慎终追远之义。昔年子三台。尝问此疑。人子于亲丧。岂应有忽略之意。愚答之。槩如来书之意。三台亦以为然矣。后来更思之。则集注所云。盖主常人而言。父母之丧。哀痛之心。人孰无之。而但其平日察理未精。则死生存亡之际。或不能不二视者。亦常人之所不免。此非必大恶不孝而后然也。金寝郞所论。大意近之。但其云归于无形者。太迫切而无委曲耳。且其疑于许说。而遂谓恭敬之心胜则思慕之情益切者。恐不察诚敬二者分合异同处。盖人固有严敬而不足于爱者。故于追远。但言祭尽其敬。则不足以见恻怛至诚之意。必以诚易敬然后。方可以尽追远之意。而即所谓恭敬者。亦包在其中矣。今不察此。便谓敬心胜则思慕益切。此固未是。而但许说有云既尽孝敬之意。又致追慕之意。既谓之孝敬。则孝字里面。何所不包。而却以追慕对说。此诚可疑。金公不此之疑。而却疑其不必疑者。何也。贵书辨说。以此推之。可见其得失。而其引大学畏敬为喩。恐亦不衬切耳。

答道以论语问目[编辑]

学者将以行之云云

程子说。似以学专属知一边。未必如朱子兼知行说。其云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谓既学而知之矣而又行之不已。则其所知者。皆为吾实践履之物。故悦也。一说。谓既学而又时时思绎。如上文所云。则所知者。浃洽贯通。而不但为口耳之知。故曰所学者在我。如此则于行处。可以沛然无不利。故悦也。后说比前说。稍费力。未知孰是。而从前看得。不出此两义矣。来谕推说。虽合于朱子之说。然所学者在我一句。如此说固好。而将以行之一句说得。终未分晓。未知程子本意果如此否耳。乐与不愠。其事虽有难易。其等级。似亦不甚悬远。盖学至于及人而乐。其地位已高。但必于其不知而不愠。然后方信其为德之成。故夫子之言如此耳。

此特论其所存云云

此五言者。只说得治国之本领意思。而不及于礼乐法度。故程子说如此。如大学平天下章。专论用人货财好恶絜矩之义。而不及其他。其意正与此同。程子之言。盖据夫子说时。以为此只说得为政大旨。而不及于治具云耳。非就为政者下手处而言。此五者。只是心。不是政也。今此问者之说。固为拘滞。而所答虽近。亦费分疏。

程子曰不诚无物云云

此一段语意曲折。从前所未洞然。只得如来说看耳。不诚无物。朱先生说得已详。今不必更添注脚。来说。大抵生受多病。似非得于玩索涵泳。而出于安排捏合者多。今亦不暇一一指摘。更宜将朱子论此义处。反复玩味。以俟其自得。不必如此硬立说也。

答道以己卯[编辑]

岁暮路远。瞻想耿耿。玆于褫中。获领此月十三日所遣书。倾慰之深。不容云喩。仍审连在静处。为学佳胜。此尤是好消息。近来朋友中能办此事者。独于左右见之。殊令人有起予之思矣。此间亦自前月念后。连得在家。安静。温习。孟子及太极图说。朝夕讽诵。院中学子来者亦多。虽间有往来。而常不下八九人。讲论之乐。亦不落莫。只恨彼此不得合幷耳。送来朴君问答。大致颇明白。不易辨得如此。此可见年来玩索之功。深喜。其中略有未莹处。与舜瑞共商。仍令渠条析签送。幸裁察。

答道以[编辑]

朴君之言曰。天下无性外之物。心是何物。不原于性而自能知觉。此最紧要问难。而其所由以蔽与所独自信者。皆在于此。于此辨破。则其惑也可祛矣。彼之言。固曰心是虚灵底物。故便能知觉。此说是也。今欲求知觉之所自。则亦不必他求为也。但领取此心所以虚灵者。其理如何可矣。彼如曰心之虚灵。是智之所为。则知觉。固应为智之用。不然则知觉。虽不原于智。而何患于无所自哉。今试先论虚灵者之为智与否。盖此二字。于古无之。而朱夫子创造。以形容心体者。其著于中庸序者。犹是就此心发用处言。至于大学注。则专言此心具众理应万事之体用。而直以是蔽之。则其旨益可见矣。今曰心之虚灵。是智之所为。其可乎。不可也。夫虚灵者。既不属智。则以知觉为智之用。又安得为不易之论哉。然则心之虚灵。果何为也。盖尝思之。心者。无他。气而已矣。专言则聚五行之精英。偏言则属乎火。属乎火。故能光明不昧而照烛万物。聚五行之精英。故能变化无穷。不滞于一方。心之所以虚灵。其理只如此而已。知虚灵之如此。则知觉者。亦可知矣。天下顾安有无理之气哉。而亦何必切切然强属于仁义礼智。然后方免为性外之物哉。抑此姑以己见言之耳。今有朱子说可为明证者。林德久问人赋气成形之后。便有知觉。所有知觉者。自何而发端。朱子答曰。知觉。正是气之虚灵处。夫使知觉而果原于智也。则德久之问而朱子之答之也。何不曰知觉是智之所发。而直以归之于气之虚灵耶。于此审之。则谓知觉为原于智。其是非得失。决矣。

答道以庚辰[编辑]

别怀凄黯。有倍常日。兼以驰恋悬悬。不能自释。玆于褫中。得奉手字。承审提挈儿辈。归侍安善。其为慰喜。不可胜言。此间心事。不言可想。当初仓卒只如梦中事。时日渐久。痛苦益切。白首穷独。家业无传。此岂不种种可悲。而犹是小事。最渠出人之才。迈古之志。百不见一而止于此。每念及之。痛惜难胜。虽欲暂忘而不可得。其将奈何。其将奈何。葬地。卜得于凤头山近处。距三洲不过二三里。可容二代入葬。庶他日吾死后。父子相依。形局案带。颇似端好无欠缺。此为可幸。将以廿四日发引。廿六永窆。人事至此。尚忍言哉。返哭。欲以石串为之。盖三洲既不忍归。又家无男子。孤孑无所赖。欲与大有家。相依度过。且适有空家。粗可容接故耳。生痰病有加无减。长卧床席。不得参祭奠久矣。亦以人客应接。不能将息。其势难遽差苏。而亦无奈何矣。昨今。又以李妻之病。奄奄有难久之势。强起来视目前。又将见不忍见之境界。人非木石。何以堪此。苦痛苦痛。惠来竹沥。即和童便服之。感幸感幸。

答道以辛巳[编辑]

此岁忽已穷。悲苦之怀。固不待言。如吾人者。亦在眼中而不可得见。殊觉怅然。书到此际。披慰何胜。所谕。警省之意深切。若能保此不懈。则岂不幸甚。诗律。吟讽再四。尤令人叹仰。但三四。语意虽好。无乃发得太容易耶。固知一时有此意思。而亦不必形于言语。惟深自涵养。勿令气味消歇为佳尔。此间亦颇有内省之功。看书虽不得趱趁程课。而时诵大学。意思亦胜前。但苦病昏。不能一力提撕。是可叹也。

答道以癸未[编辑]

书至。审经宿安胜。慰慰。罪人血证苦未已。气殊不平多日。不参馈奠。哀闷难言。慎君书。见之。其以冉求为见绝于圣门者。似未详集注语意而然也。集注虽以非吾徒为绝之之意。而其谓使门人正之。又可见其爱人之无已。则便含得不终绝之意。在其中矣。圣人于冉求。果终弃绝也。则尚安得复齿于高弟。而后世又与由,赐,游,夏。并侑文庙之飨耶。其必不然矣。设令当时真有绝之之事。而吾之引之也。则乃误认以为不绝。而为古者师生无绝道之证矣。今慎君。全不察上下语意。而遽有此疑。何其固也。来谕所云先生则引而喩不绝之义。而兄则反以为已绝之喩。又引下段谦让之语。合而疑之者。诚恰好道著矣。今欲复以数字答去。以解其惑。而亦太区区。故不为耳。

答道以[编辑]

即奉手字。审履用如宜。欣慰为多。此间秪如昨矣。士敬所说邑弊。非来书三者之谓。而学政。渠先说及。且请其条法矣。但此亦须得人为师。而月朔考其课业。以责其成效。可也。若欲身自教诲。则不但有所不暇。亦非为政之体。朱子所行于南康者可法也。但恐今日南中。未必有其人尔。馀不具。

答道以[编辑]

辱字慰荷。但闻宅舍尚未定。为叹。此间又见新月。未参殷奠。痛陨罔极。士敬书所条论。良为详悉。鄙见亦不过如此。而或有思量未到者矣。闻渠今日当来。只当出此纸。与之面论耳。学政条目。别未有所思。而如童蒙初学。须置训长以教之。来论似未及此也。序文不事华藻。专说实事。赠人以言。正当如此。甚善甚善。其中有少未安处。辄以意抹改以还。试商之如何。自肥权力等语。固似未稳。而鄙意则蠲役亦同。入于此科。殊无分别。盖民役。亦有不可不蠲者。但于其不可蠲者而一例裁减。专以要誉为务。则大不是。盛意盖本指此。而言之不明。却使人不能无疑尔。适有所事。拨冗裁谢。不能尽所欲言。亮之。

答道以[编辑]

日昨书。果从北洞传来而未有报矣。玆又奉告。审近间侍况平善。开慰良至。所谕读易未得意味。此殆心地未甚宁静而然。不但知见之未到也。更须体验。就本原上医治如何。且以卒业为事。则益令意思匆匆。虽只可看一爻。若能看得分明亲切。顾不胜于遍诵六十四卦耶。以此为心。则方寸便当虚闲而洁净。精微之蕴。亦须有窥见之望矣。如何如何。昨日沃沟族人金楚兼等三人来吊。叩其谱乘。乃五代祖考侧室子所出。而于吾兄弟。适为袒免亲矣。吾宗人。既甚鲜少。且谓安东诸族外。无他在乡者矣。今忽得此。不觉惊喜。便有油然亲爱之心。天理固如是也。未知兄主曾或知有此。而左右亦有所闻否。渠谓今明当往拜。彼中。想不待吾言而必加意款接也。千里步来。归粮似窘。亦有以济之为善。馀不宣。

答道以甲申[编辑]

奴归。叠被两书。承侍学佳胜。欣释无量。其先缄者。尤多慰也。丹丘诸胜。曾所遍历。而独舍人上仙两岩及剑岩。未之见焉。今蒙备细录示。便是一游记。昔朱先生既解南康而归。深以未见五老新泉为恨。至托画手描看。今玆哀苦。本不宜论此事。而特以宿昔所耿耿。故不能无慰幸矣。黄江往复诸纸。倂荷投示。但山水之评。似太张皇。觉得意思暴露。气象浅薄。此是道以从来病根。而又发于此。不可不察也。评品山水。朱先生固亦有之。而如云越中山水。气象终是浅促。意思不能深远。武夷亦不至甚好。春间至彼。山高水深。红绿相映。亦自不恶。其语意自是优裕。何曾似此迫切。且与长者书问。不比侪友间。此等说话。尤不宜猥多。以伤敬谨之体。亦所当戒也。山城一事。又非儒士所当论。同甫之言。尽是切当。大抵此等。皆是向外之病。所以切切奉告如此。不知道以能堪此苦口否耳。至于知觉之义。本极精微。其辨有在于毫厘间者。不宜轻易立说。而子益所论。其端实出于我。盖于往年在洞阴时。偶看得如此。自是潜玩默究。似益了了。而犹不敢自信。及后见朱先生说。似有可以为证者。遂意其无甚悖谬。然以觉为智之用。自先生仁说已如此。而后之学者。无不作此见解。岂区区一人之见所能易哉。以此未尝敢大开口说话。且欲倚阁一边。俟其他义理渐明。然后更看如何。以为定论。未晩也。今道以不察此意。遽欲主张其说。已不免于率尔。而其所设难引喩。又颇支离穿凿。不惟无所发明。而或反滋人疑惑。如以恻隐羞恶等。为非心之用。其尤者也。蓝水之譬。亦䵝昧龃龉。不能明切。盖出于揣摩想像而无涵泳自得之功。故其病如此。程夫子之告横渠。完养思虑。久当条畅者。愿道以深留意也。诸贤之说。似未深察于心性同异分合之际。亦岂无可论者。然方咎道以之率尔。而又从以评订得失。有若折衷于其间。则无乃僭乎。是以不敢复有言焉。而只请以朱先生与潘谦之论心性分别书及答林德久知觉之问者。参互推究。则知觉之原于智与否及情与知觉之为同为异。自当相说以解而无俟于辨论矣。此二书之说。道以似曾闻之。何不以举似于黄江寒碧而枉费此说难耶。诸说中觉得金生说。最有意思。虽其间不无差舛。而要不易思量及此。未知道以以为如何。此间又逢月半。且迫阳生。号慕冞切。昨昏承书。今日遽闻有便。拨冗草复。千万不能尽意。

与道以[编辑]

同甫闻已往通川。何间当还。念其情境。令人哽噎不能忘也。其所论说。略见之。此义本自精微。今只如此说。却省事。不费说话。且当置之。不欲深论耳。所引南轩说。便是朱子仁说中。知觉是智之用。一般意思。朱子说。足矣。何待南轩为重。似此引证。恐不足以了此案。如或问中宰万物。最见知觉妙用处。而今且作智之用说。则更无可言矣。然此书亦独见而藏去。无惹起纷纷也。精微之理。吾辈发之太早。又主张太力。恐无补于身心实际。而只费文字议论。非所以为切问近思之原也。

与道以[编辑]

同甫已自岭东还否。丧后尚不得其书。不知作何状。念之不能忘也。其论知觉书。尽有合商量者。而本不欲索性说破。今姑略疏所疑。别纸写去。试一览。早晩或以转示无妨也。数昨。李生显益。寄来一文字。乃与遂庵辨论此义者。而其说太张皇。且有剖析已甚处。如云心与情当有辨者。骤看甚是差异。虽其所谓心。乃指知觉而言。而知觉与情。其辨只在毫厘间。况心之动。即是情。而谓心与情有辨。岂不为名言之失。理愈精微。言愈易差。此古人所兢兢。而此君似未察此意耳。

第一条

知觉。乃是人心全体妙用。昭昭灵灵。不昏不昧。通寂感而主性情者也。本不当专以就动处。与情相比较。而今且以动一边言之。动底是情。会动底是知觉。非知觉则无以为情。而情外又别无讨知觉处。此其疑于不可分而亦不容无辨。虽曰有辨。而亦非判然各自为一物者也。有见于此。则或分或合。皆无所不可。不然则亦徒费于辞而终难出场矣。

第二条

此段语意。殊不分晓。不能深论。但谓知觉。泛言心之大体而已者。恐未然。若果如此。则当如上文性情例。只言心者所以具此理而行此情。足矣。何必更著知觉二字耶。盖心有以理言者。有以知觉言者。知觉是其本色。而理则其所具也。此方细论心性情三者界分。故不但曰心。而必著知觉二字。使无混于性耳。然则此二字。正是紧要眼目。岂得为泛论者耶。且心之为心。只是一个知觉。非于知觉外别有心。而亦非于心之知觉外。别有知觉。今云泛论心之大体。而不专为论知觉而发。则是似于心外。别有个知觉。恐尤未安也。

第四条

此段。尤未明。所谓即用而言体者。亦未详。所谓不敢议其得失。但德久问意。专在于知觉之何自。诚使知觉而原于智也。则直答曰智之发为知觉。则可以解其疑矣。何以曰知觉只是气之虚灵处耶。此是问答紧要处。而今不于此勘破。恐未免糊涂也。

第六条

南轩云云。前书已言之。朱子说中。以知觉属智。不翅甚多。不独仁说然耳。然窃疑其与潘书所论不合箚疑。谓有初晩之异者。恐不可易也。今谓二说者。实无不同。则盖非浅见之所及矣。然窃细推之。恐其终有所不通。盖曰心有知觉。则谓心之知觉。固当矣。然知觉之理。既是智。则谓智之用。亦何不可。是谓心之知觉。即智之用。非有二知觉也。然此知觉者。既为智之用。则未知其于具此理行此情者。果说得去否。第二条以情行情之云。似已觉此。故有泛言心体。不专论知觉之语矣。今又不免以心之知觉为智之用。则是智之用。果能具此理而行此情也。岂理也哉。

答道以乙酉[编辑]

送来两纸。承览。同甫者不无可论。而姑未暇为。然尤翁说。亦未尽与鄙见相合。盖朱子数书与潘书所论。只当以初晩定未定判断。不当有两知觉之分也。所与寒水书。未见有差舛处。只从师说一句。何至有嫌也。

答道以丁亥[编辑]

虚灵知觉。自先儒已皆分动静体用而二之。窃独妄意其未然矣。今见异同条辨。不止于分动静而已。至谓虚灵为道心之所原。而到知觉始生人心。则其差谬尤甚。敬明之辨。详且明矣。独虚灵知觉。不当分动静之义。虽略启其端。而未究其说。舜瑞于此却深致疑。此不可以不辨也。窃尝谓心之为物。本无体质方所。而又自神明不测。此虚灵二字之所以立。而初非有动静体用之殊者也。今也但见其体之在中者。无形可见。而不知其用之应物者。未始有迹。视箴云应物无迹则其看得虚字。已粗矣。况灵字之义。不止于静一边。尤明白易见者。今不察此。而并以为此心未发之体。此岂为识虚灵之妙者哉。至于知觉。本亦指此心全体昭昭灵灵者而为言。是虽事物未至。思虑未萌。而方寸之中。固常了然不昧。凡其耳目之聪明。身体之容仪。皆有以主宰管摄而不昏不乱者。皆是物也。今说知觉。专以此心感物而动者言之。则又岂足以尽知觉之义哉。大抵心之虚灵知觉。贯动静而兼体用。虚灵之体。即知觉之存于未发者。虚灵之用。即知觉之见于已发者。非有二也。舜瑞之说。以为虚灵无分于动静。而知觉只可言于动而不可言于静。可谓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矣。至其谓未发也。非无知觉之理者。虽若近之。而其所认得差处。正在于此。是盖以未发时。不容说有知觉。故须著之理二字。而却不知此时虽未有所知所觉。而若其能知能觉者。则未始不了然。何但有其理而已哉。苟有见乎此。则虚灵之不专于静。知觉之不专于动。而不当分属乎体用者。可知矣。但此两语。虽非有体用之分。而详味其立言命意。却自有所主。虚灵云者。状其德也。只虚灵二字。尽此心体用之德。知觉云者。指其实也。心之所以为心者。只是一个知觉而已。是亦略有不同矣。是以朱先生文字中。用此两语。各有攸当。不容差互。如大学章句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答潘谦之书。心之知觉。即所以具此理而行此情。是皆言心统性情之义。而一则主于解释明字。故以状其德者称之。一则主于分别心性。故以指其实者称之。此皆从分金秤上秤出来。而于前言者。可以见虚灵之兼乎用。于后言者。可以见知觉之兼乎体矣。至于中庸序文。专言心之所以为心。则二者并举。以先状其德而后指其实。盖取其备也。而其语意。若曰虚灵而能知觉。亦曰虚灵底知觉云尔。非以二者为有体用之分。而必对举而言之。若云虚灵与知觉也。至其下文。只言知觉而不言虚灵。则亦以人心道心之分。只在于所知所觉。公私之异。故专以是为言。若虚灵是状德语。于此并举。却觉衍而不切。非以其为心之体而不言于两处也。敬明所谓省文者。固足以破从来因袭之谬。而但其意。却似谓此处。本亦当并举虚灵字。而只为便文减省者然。恐于其语意缓急之间。有未深察。而且曰省文则。二者虽互换说。亦若无不可者。今试以虚灵换知觉字读之。便成歇后未了语。以此知朱先生下语精审。非苟然者。不当直谓之省文而已也。如何如何。来说。大槩得之。而但所云虚灵自若者。似只是本体不动之意。却不见虚灵发用处。宜更商之。其馀句字未稳处。略就本纸。批抹以还。并照察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