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论国际之牵掣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论国际之牵掣
作者:李佳白
中华民国5年(1916年)2月10日
1916年2月10日
公布于东方杂志1916年13卷第2期
本作品收录于《东方杂志

  美国第一任大总统华盛顿氏。任满退位时。曾忠吿国民。谓美国此后应永远求免贻政治上之牵掣。尤须求免为欧洲各国所牵掣。其后孟禄氏为总统。亦有同意之诰诫。谓南北美土地。毋为欧洲各国所干预。美国对于欧洲各国之政治。亦应守不干预之戒。如此则可以免双方之牵掣云云。吾人今且就美国自开国以来。以迄今兹之政策。举之以为中国吿。俾有所取法焉。夫中国今日之所恃以为自固者。在于以公平均等之道。待遇各国。故使各国中。即有厚遇中国而使其守偏倚之态度。以谋自利。其结果终不免于自贻伊戚。盖中国自开通门户之始。即以机会平等。利益均霑。为待遇各国一定之政策。昔固如此。今尤宜然。惟必若是。而后可几和平之福。免蹈偏倚之祸也。此项政策。前时不惟中国保持之。即各国亦莫不尊重之。故中外各国所立之条约。莫不以此为前提。日本近十年来。与英法俄等国所立协约。大都亦含有二种条理。一为保持东亚之和平。一为保持各国对华贸易之均等。故若有于均等机会之外。思得特别之权利者。实即为破坏公例也。

  欧洲之战。本起于奥塞。其后乃几至各洲各种各国。靡不牵连而入于旋涡。即中国亦受其影响。则实惟英之请日以攻青岛有以启之。日本攻破青岛之结果。非惟于欧战无所裨。且于中国大有损。英人后虽觉悟。第已成过去之事实。而莫如何。然一部分之英人。则又有以青岛德侨。悉数被逐。凡关于山东方面。德所经营之商务工程。与夫一切权利。拔去净尽。足以为扫除德在英属印度法属东京之势力之先声。藉以免其阴谋之活动者。是按之中外缔约利益均霑之原旨。虽未免违背。然彼惟借口于战事之必要。第为本国利益计。固不遑为中国计矣。

  日本对于中外国际之行动。其态度至不一致。如对于扫除德人在青岛之势力。业已获美满之结果。踌躇满志。若对于扫除德人在中国之势力。则其态度至不明了。盖英法俄三国劝诱中国加入协约之举。其内幕甚为诡秘。未易窥测。即日本政府。亦未卜其有无先事之知。故当此议发生之初。日人对于英国之猜忌心。忿怒心。矢志报复心。群勃发而不可遏。近日三国请日本通过此议。日政府乃特向东京英人所设之字林报。发表其反对兹事之意见。而措词仍甚和婉。以为三国劝请中国加入协约之举。日本政府不能赞成。因日政府既不欲欧战之祸。延及东亚。更不欲以中国加入协约故。挑动人心。或致发生内乱。第日政府虽不赞成斯议。固甚愿与各协约国。另筹一妥善之法。俾可以扫除德人在华之势力。慰协约国之愿望。而无碍于中国之中立云云。字林报记者评论日本此项之宣言。以为必不能使英人满意。盖欲使三协约国。抛弃其已经筹妥之法。而别再筹一尽善之法。以除敌势而酬己望。并无损于中国之中立。实为最难之事。第其宣言之末。固仍不失为友谊国之态度耳。该记者又谓。以英法俄三国已成之协议。而以日本一国之不赞成。遂至归于消灭。是又为一可笑之事云。要之今日之中国。国势之危险疲弱。早已至于情见势绌莫可掩护之境。所以犹能维持其独立者。唯在各国之保存均势。中国之待遇平等。故各国为东亚和平计。不可不维持其现状。中国为自行保存计。尤不可不审慎其对付。使见小利而忘大祸。弃正道而惑莠言。终为挟私者所煽诱。不顾日后之利害。则一入个中。即落陷阱。必有后悔而无从者。窃愿当轴者熟思而审处之。毋为暗中之自戕也。

这部作品在1929年1月1日以前出版,其作者1927年逝世,在美国以及版权期限是作者终身加80年以下的国家以及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国本地版权期限更长,但对外国外地作品应用较短期限规则的国家以及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