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艮斋先生文集 (李德弘)/卷二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一 艮斋先生文集
卷二
作者:李德弘
1743年
卷三

[编辑]

月城庚辰[编辑]

半月城犹在。那堪叹黍离。鳌山含旧愤。蚊水奏馀悲。音乐空春鸟。繁华只夕晖。彷徨怀不极。行迈更迟迟。

佛国寺[编辑]

步入莲花上。香风袭我裳。飞泉刳木咽。石桥带虹长。壮丽千间屋。丹青十分光。堪嗟占毕斋。壁上空留芳。恨我未抠衣。白首犹迷方。远期尚未酬。惕若悲亡羊。对君三叹息。高林郁苍苍。

小蓬莱[编辑]

一点孤丘耸碧波。琼松瑰桧乱如麻。我来试入烟霞里。游远何须更泛槎。

次晦斋先生小蓬莱韵[编辑]

堪惜先生志棹头。归来终拟隐丹丘。人间万事诚难料。北海风波试鲁桴。

利见台[编辑]

越壑穿云到海头。岿然一榭镇芳洲。鲸波万里琉璃碧。风浪千层玉雪浮。款款仙禽尘镜面。飏飏渔艇碍人眸。龙飞利见今何在。惟有荒台落日愁。

乌川。忆郑文忠公。[编辑]

海东千载学无闻。惟有乌川祖舜文。狂雪不渝孤柏节。疾风难扫一兰薰。那堪后世思忠义。能使时王祀苾芬。客于停骖问古躅。一生心事只朝昕。

甘浦喜日晴。谨次先师明字韵。[编辑]

昨日晦冥天地闭。今朝轩豁太虚明。人心从此知通塞。一拭犹能镜面清。

与姜丈浩源号松严同游。过茸长野。[编辑]

蔽野黄云带晩风。羊天烟雨政冥濠。与君幷辔寻泉石。泉石招人兴不穷。

合四地名。与姜丈集句。[编辑]

意广山犹窄。广意驿名磻高地益卑。磻高洞名姜通道人难会。通道寺名洞沙马去迟。沙洞洞名姜

入磻高洞今称磻龟[编辑]

石立危千丈。溪流自百盘。泓潭磨玉镜。激浪涌银山。面面秋霞烂。头头霜菊寒。永怀谁会得。弗告硕人宽。

[编辑]

激水飞轻雪。青烟染白衣。山深人不见。薄暮路何迷。

次姜松岩韵[编辑]

云根烦鬼削。山磵动雷呜。叱石今何处。吾当访初平。

[编辑]

何许千寻竹影高。蟾宫寒兔刷秋毫。一堂生白无尘累。弄月吟风是亦豪。

[编辑]

匼匝山中水亦旋。白云红树杳无边。此间别有丹丘胜。物外何须问葛仙。

通道寺[编辑]

濯足来何暮。招提深复深。岩桥松数植。水栅玉千音。白石双溪下。泓潭两岫阴。顽樯穿碧落。金碧眩人心。楼下澄寒镜。筠林响瑶琴。水砧扬复抑。山色古犹今。往事凭谁问。禅乘语未谌。石锺藏万怪。泥塑惑几黔。我有遐游志。何妨长短吟。此来无所得。山日向西岑。

长川[编辑]

曲曲清溪水。依依远岫烟。长途人独醉。秋兴记未全。

彦阳官阁[编辑]

坐阁探荷实。跨城望竹林。小杯成一款。庄蝶我先寻。

八谷茅亭。谨次从叔梅严公叔梁韵。二首。[编辑]

池上三三径。堂前七七花。蕉含新雨展。柹裛晩霜酡。樽对山翁醉。诗从野老夸。此间心事足。不必羡鸣珂。

[编辑]

屋角千竿竹。墙头百日花。池源心共活。山色脸同酡。万户何曾慕。千金不足夸。幽贞吾有志。从此远鸣珂。

次呈柳西厓[编辑]

西日相逢地。秋风又别愁。有鱼宾馆久。无雁乡思悠。所以舒而卷。何论沈与浮。明朝一片梦。先到洛阳楼。

次任卓尔[编辑]

三馀雪榻边。杜门人谁在。离群几多时。索居忧不耐。旧交尽青云。新知多变态。安知任氏子。一见为我爱。轩昻德器成。端重君子辈。发语摠琼琚。倾怀无内外。不惜金玉音。晴月见肝肺。龙山自偃蹇。高人宛相对。为仁固由己。不佞空自慨。我观古人心。星辰政明槪。深功在主一。何必三或再。玉韵古且奇。读之难容喙。效嚬寄何处。苍苍松色黛。

自道[编辑]

此生虚负四十秋。道在吾前愧莫由。胸里未曾藏万甲。腹中难必有书楼。浮名正是邯郸枕。外物真同夜壑舟。闻戒勉为君子业。从今毋事等闲游。

言学[编辑]

如何泛泛更悠悠。万事无成在一游。讲学直当恒勉勉。处心除是自休休。陶分万寸吾须惜。孔思周情孰更求。夙夜庶几多永誉。区区不愿识荆州。

次寄李希清希清时在柏栗寺[编辑]

岩上悬庵庵上山。山头高入白云间。芽松茁茁清阴密。斑竹森森绿影寒。初恨雨声迷笛至。忽惊晴色送鸦还。此中更有诗人著。吟咏朝朝任自闲。

送长儿莳从李希清学[编辑]

秉彝从古本同然。贸贸垂髫尽可怜。行处必知徐长后。坐时须识就筵边。时文误我诚非宝。圣学成人可著肩。朱塾从师千里外。不知何以过山川。

[编辑]

闻道新凉已入郊。风驱残暑日增消。未同虎子生窥犊。谁效飞雏习去巢。诱掖须知明义诲。倦昏宁逭折枝敲。莫如老父终无赖。玄白多渐诵解嘲。

独坐寒斋二首[编辑]

鸣蝉何以夕阳稠。树树音清境不幽。解事欧公多感物。伤时宋玉已惊秋。香山恨未离还会。南岳谁能唱与酬。独立斋门无一事。只输子夏索居忧。

[编辑]

起坐寒斋独闭门。端居中夜绝尘喧。月侵镜面千邪灭。风打筠林万籁烦。未免闲来知拈笔。有时愁至解倾樽。个中得得皆真乐。此外虚名不足论。

喜晴[编辑]

苦雨今初霁。光风白日鲜。天高何肃肃。心静更乾乾。菊送清香闻。人谁圣学传。冰壶尘未入。秋月自娟娟。

客怀[编辑]

千里来游子。岁晩犹未归。定省嗟久旷。音问奈亦稀。身婴五斗米。梦绕三春辉。何由返初服。好问燠寒衣。

次金止叔[编辑]

崖北风烟细雨辰。庭梅溪柳正争新。试看结屋今如许。岩思山怀摠是春。

赠许美叔[编辑]

云谷有鸿儒。如今第一流。山居自有意。岂为林壑幽。敬义得圣功。葩藻非所求。愿言共磨琢。将期峻处休。

[编辑]

我思白云山。山上白云闲。云能识舒卷。人固知暑寒。

送许美叔谪行癸未[编辑]

东湖何幸接仪容。想象年来思不穷。风急岸边无劲草。岁寒山上有孤松。曾为紫殿弹文子。竟作清淮挂席翁。一去何妨轻似叶。高名从此耸于峯。

[编辑]

儒仙住白云。几度餐烟霞。布帛有山斗。菽粟重邦家。獬角一触人。涪陵路竟賖。尺蠖岂终屈。春来动蛰蛇。愿将一寸胶。僶勉胜千邪。看诗更起慕。奉帖重兴嗟。远游羡驾鸿。汨尘愧井蛙。赆行只有言。折柳与看花。

与赵月川游道峯书院。归路。踏青于东郭门外。以近体一篇记其事。次得四首。丙戌[编辑]

芙蓉山下老。来赏道峯春。肃肃钦贤庙。英英揖道人。岩泉鸣玉细。山桂送香频。景仰从游子。何须患在陈。时辎重落后。语及老子君子行不离辎重之说。故末句及之。

[编辑]

峯峯俱是道。物物总为春。外慕雉膏子。心潜胾味人。光风到耳足。霁月上楼频。客子来寻道。谁能为我陈。

[编辑]

道谷寻源子。何妨暂赏春。幽兰侵小酌。嫩柳恼游人。晩笛怀乡远。归云送眼频。个中无限意。默默向谁陈。

[编辑]

看花迟日丽。折柳太平春。交翠溪边草。同怀座上人。山云舒卷任。野鸟去来频。何似归三迳。樽从蒋老陈。

敬陵斋室。盆菊正开。感而问之。[编辑]

江城何事此来开。三径秋风只碧苔。知尔既为名所误。故园胡不早归来。

菊花答[编辑]

我失陶翁典午天。至今流落似逋仙。与君邂逅心相许。不必松筠共野田。

次永春渔子川板上韵时为本倅○癸巳[编辑]

渔子寻春岁几更。仙人虚馆但川声。武陵太守逃兵乱。闲卧云中养性情。永春为县。山回水抱。烟霞缥缈。凿壁开路。尘踪罕到。真桃源界也。未必武陵不在此矣。俗号于上。而今改其名。

鱼乐台[编辑]

台下平波湛不流。洋洋群队得天游。却思庄惠同登日。鱼乐还从自乐求。

次西厓而见相公清风凝清阁韵一云寒碧[编辑]

灰烬山河一阁馀。依旧天光涵一碧。客子逢君偶登临。菊色兰香惹丹壁。古贤遗迹雪泥鸿。虚室谁知已生白。二载蒙尘竟何许。血泣伛偻拜辰极。

呈陈谢使临渊裴令公三益[编辑]

国耻谁曾雪。缄诚几赴京。格天今有圣。专对幸逢卿。辽海春初绿。燕都花又明。蒙恩旋驾日。歌舞出长城。

[编辑]

万里燕京路。风轻花柳春。观周解剑子。专对诵诗人。天霁游丝敛。山明瑞雾新。秋来望竣事。何必费离神。

次卢苏斋守慎道心体人心用韵[编辑]

性无二致亦无邻。浑是清天绝点尘。一自率斯之谓道。应时心有道兼人。原韵。有此心无外强分邻之语。

次孙君立庐江韵[编辑]

不独河南有洛伊。渊源千古在于斯。风云日夕虽多变。一镜曾无外物移。

溪上感怀。赠李逢原。[编辑]

溪柳阴初绿。庭梅子正青。临流良话久。不独爱君情。

次韵[编辑]

溪水含新态。山光带旧青。班荆坐尽日。却是话悲情。

访陶山梅有感[编辑]

呑声斜日访山梅。痛忆当年著意栽。仙驭不回春自老。芳枝空带月徘徊。

读易见天心[编辑]

弄丸馀暇启竹牖。独树梅发花如霰。清香和露入韦编。点点硏朱知几遍。玄天谁谓幽且默。皎皎深衷兹一见。画前之易是太极。漠漠冲冲无斡转。一自玄机动还静。而干而支生卦变。流行四时固如环。月窟天根谁后先。重坤贞固似无阳。怪底玄黄有龙战。觱发寒宵子之半。玄酒大音无畔援。千门何自次第开。地下一声雷未洊。大哉乾元善之长。不息绵绵正如线。若令硕果本无仁。有苗安能地中穿。阴阳互根是天心。无中有象谁能眄。惟圣从来亦一天。浩浩灵襟绝歆羡。蔼蔼之端随感发。花燃闪铄光如电。因兹发见见本根。众理俱涵非一片。风月灵台浩无边。交翠庭中草自蒨。周流三坎摠是春。仁风四海无不遍。始知物我本无间。有心天人曾不拣。分明易理有如比。胡乃吾心昧感现。桃发李花岂其理。马生牛角何曾眷。纵然萌蘖如山木。日来牛羊须莫遣。医此膏肓自有术。用药要须待瞑眩。兢兢独佩三字符。战战临深磨镜面。安得寸胶救黄流。月照寒江净如练。人心自有一乾坤。见天非徒赖黄卷。乾乾惕若玩心易。遏欲存天报诸彦。

[编辑]

上王世子书壬辰[编辑]

奉直郞前右副率李德弘。谨斋沐上书于王世子邸下。伏以虮虱微生。猥厕朝班。曾以司瓮直长。移授本职。才谢恩翌日。遽遭极天之变。大驾西狩。百僚失守。臣苍黄罔措。欲随驾而不得。顾念老母时在岭南。年且八十有六。方在兵火之中。其存其没。邈矣难闻。冒犯锋刃。徒步还乡。则老母犹存。兄弟无故。其为一家之私幸则大矣。其去国奔窜之罪。难逃𫓧钺之诛。而圣恩含垢。置之度外。至今得保首领。实为粉骨难酬之恩矣。晩闻鹤驾承命抚军。来住伊川。思欲单骑驰进。望见旌旗。小赎前日之罪。自八月行将就道。期于得达。而贼路梗塞。大小使价。尚不得以时相通。况一个微身。道死无益。趦趄未发。迁就日月之际。伏见王教书传自京圻行伍中。跪读三复。泪下如泉。首举责躬图新之理。凡所失德疵政。开陈无隐。罢革殆尽。又论君臣分义之重。事大不渝之诚。以斥倭寇不道之状。至哉王言。无非出于至诚恻怛之意。此实敬天勤民之本。重恢再造之基。凡有血气者。孰不有感动奋发忘身徇国之志哉。而况臣猥以庸劣。尝忝翊卫。虽未得一日供职。尚切蔡藿之诚。当此孔极之变。敢效一得之愚。伏愿邸下幸于忧勤惕虑之中。小垂察而去取之。臣窃以为岛夷之猾乱我邦。自古有之。而其肆毒极凶之惨。未有如今日。实吾东万古无穷之羞辱。而原其致此。则实由于人心不古。风俗颓败。纪纲废弛。上下乖离。顿无维持巩固之势。大小人民。惟知利害之迫切。而不念亲上死长之为何事。此正今日之大患。而土崩瓦解之必然者。且彼之来侵。非一朝一夕之故。近年以来。来往道路。惯见国势之如是。民怨之至此。明知其彼此成败之所在。经营十年。伺衅而发。不过一举而国破家亡。亦可哀也。且彼虽卷土而来。非吾人向导。则亦何遽至于此哉。国小政烦。赋重民疲。其来已久。以彼贪虐之心。乘此下民之困。怯之以威。㗖之以利。吾民之归附。势固然也。吾民之至此。岂其所欲而自愿哉。亦出于不得已也。今欲恢复旧业。莫如先正其心。以正风俗。顿纲正纪。以厚根柢。轻徭薄赋。以顺民情。彰善瘅恶。以示劝惩。此四者。拨乱反正转祸为福之基。而求其本则只在于正心。心得其正。则其下三者。可使循序而理矣。而三者之中。彰善瘅恶。在今日尤所当急也。何以言之。当其贼船之初泊。望风奔溃。大小居官。无一人敢拒。惟知逃遁。未尝交兵。效死竭忠者。既无其人。则坚壁固守者。复何可望也。呜呼。我国家数百年休养人材。乃至于此。此风不革。则国何由定。乱何由平。及至乱极势迫。人穷反本。然后或有倡义而起于士林者。或有设伏而杀贼献䤋者。亦有奋不顾身而敢于死节者。伏愿邸下先访死节者。褒而扬之。守城不去者次之。其弃城先去者。论之以律。昭示威福。此亦讨贼复雠之一大权也。臣久在鼎沸之中。惨见剧贼之状。枕戈卧薪。痛入骨髓。而资禀残劣。未效终军之请缨。才略疏短。有愧温峤之绝裾。空怀郁抑。寝食都忘。只以贱近之言。欲献邸驾之下。而哭望天涯。邈焉难通。今幸贼势小挫。道路稍通。十生九死。来近耿光。敢用一二狂言。既陈于上。以为中兴基业之助。复以数条妄见。继之于下。少裨制敌用兵之术。伏望哀其孤愤。察其微诚。勿以人废言。幸矣。愚闻彼贼之性。巧黠毒虐。用兵如鬼。变幻莫测。必先匿其大军。以示其弱。使我轻敌妄动。然后取其所匿之军。以掩其后。若其军少。则前设刍人。编以大索。动摇如生。眩乱人目。然后突入冲击。故我军虽众。必惊惶失伍。辄至溃散。彼且号令苛刻。不贷毫末。故临阵。知进而不知退。其兵器则铁丸猛烈。所向无前。用剑捷疾。雷奔电击。此皆彼之所长。而我之所短。故我之制彼。莫如用铁打兼棱杖也。所谓铁打者。打麦之具也。以铁为子。其制当极其巧。使之便快。棱杖则借之甚易。用之甚便。庸夫皆能之。顷于永川之捷。以此得之。大有其利。若论阵法。则先以龟甲车五六前之。次以铁打棱杖作横阵。次以射夫作鹤翼阵为后卫。置斩退将于后。而皆横阵。又于后面。作长蛇阵两行。分左右竖设。左者左面。右者右面。又作鹤翼阵。前后相背。前者前面。后者后面。于后阵。又设铁打棱杖及射夫如前。至于左右前后。不失其伍。各效其技。各尽其力。交错争奔。疾如雷风。则彼之放丸用剑。恐未得其暇也。且射夫非必武夫。山村居民号为山尺者。常以射猎为事。故其技能有胜于武夫者。若择其能者。编于行伍。别善养之。则其所成功。必非他比。伏愿晓谕郡县。抄发其徒。养而试之可也。且设弩处虽多。才击一贼。贼便惊去。终无其益。如愚之意。莫若百弩机丝。皆贯一长绳于首尾。第一弩丝。各坎地横设。贼若自东而来。则设西之第一机丝。自西而来。则设东之第一机丝。贼犯一丝。万弩俱发。则杀贼必多矣。不独于陆路为然。于江滩亦可设此机矣。又于城上四周。皆立数间土屋。前面置射穴及放炮之窦。以备铁丸之出。设小轩于城外。以窥城下之贼。多设疑兵。立于屋边。卧起如生。则彼不知疑兵。而放丸必多矣。然后射手炮手。俱在屋中。幷力御之。则虽有百万之敌。䧟城不足虞也。且列邑皆经焚荡。军饷计无所出。募民纳粟。出于不得已也。往在癸未。北鄙有变。亦举此典。而民不食其报者或多有之。今虽有此令。亦以失信为疑。伏愿邸下以前之失为戒而必信之。顷者醴泉义兵等捉得六倭。一倭手中有书曰。国王西遁。追之不及。知罪知罪。明年春。入击大明云。行到伊川广福里。闻自安边逃还之人言。曰明年二月。定入大明。贼将云云。及抵平壤地。有人逃自贼中来。言贼传说曰。我等若待来春入上国云。道路传说。虽不可尽信。三处所闻。如合符节。则贼之定约入寇。从可知矣。根盘我国。小无挫气。亦可想矣。但岛夷畏怯寒沍。当此冻天。不能运用手足。则不可不因此急击。而今闻天将与之议和。画城以许。期而不至。已阅数月云。愚不知其意之所在也。姑息和议。前鉴孔昭。城下同盟。牛耳可愧。其未之思邪。而况君父之雠。不可一日共戴天。而养虎遗患。坐失此机。奄至春和。则必也诸道之贼。合势连兵。诿向中原。而直指我大朝。则大朝将何所归乎。人皆有言。邸下欲讨箕城之贼。而大臣不从云。不知大臣之意。果安在哉。以宗社之蒙尘。大驾之播越。为薄物细故也邪。我国家三百馀邑。已为犬羊之窟穴。而只保一隅。欲其尽投于饿虎之口乎。平壤之距义州。只隔数邑。可谓朝发而夕至矣。其忍一日恝然坐视乎。虽然。大臣之意。则岂有他哉。必待天兵。以冀万全之策耳。但臣之意。以为留时易岁。势不可救。则天兵虽至。果何补哉。若我军先举。而不幸见败。犹恃于天兵。天兵一败。则更何所恃乎。况我邸下专任监抚之责。当此宗社汲汲之秋。尤不可缓也。古人有言曰。心痛不暇缓声。伏愿邸下速效斫案之勇。亟下讨贼之命。扫尽平黄两道之贼。亲迎乘舆。还驻肃川。又督三军。徴兵诸道。进伐两京之寇。还于旧都。洒扫园陵。不其可乎。且前月二十日。臣止宿横城。闻子夜雷霆霹雳。倍于夏月。当此正阴之月。天变至此。其警动我邸下之意乎。伏愿邸下上畏皇天之谴告。下体殿下委寄之盛意焉。又有一说。彼贼虽早晩退还。他日复来。不可谓必无也。万一复来。则豫备之方。亦不可不为之讲求。臣尝闻老将之言曰。御倭之策。若于水中则无难。而下陆则其锋不可当。以今观之。其言果验。愚意以为莫如前期设备。使不得下陆可也。其备如何。贼船高且大。水浅则难容泊。必于浦口入舟以藏之。当于浦口可泊处。先以栎材作横箭数重。入水尺许。使不露出。而网大石压之。使不动挠。则彼船终不敢近矣。又有龟甲之船。亦破贼之良规也。其制则背著枪剑。头设伏弩。腰置板屋。容射手于其中。傍通射穴。下通船心。中藏铳筒及大斧。或打破或放丸。或射或击。触之者碎。犯之者溃。则贼船虽多。无所用其计矣。顷闻湖南诸将。用此大破贼船。明有其效。故幷及之。若于江津。亦用此船。则贼必不得渡矣。凡此数条。皆预防下陆之具。而前无所承。后无所试。只得于兵火忧悯之中。推以事理。杂以闻见。昼思夜度。敢为一说。固知浅见薄识。不足以补万一。而爱君忧国之诚。未尝忘于怀。敢冒万死。仰渎清听。伏惟邸下乙览留神而一试之。不胜幸甚。

上行在疏幷图[编辑]

臣伏以国运极否。染齿长驱。直斥京都。以致銮舆远狩。宗社蒙尘。二百年礼乐文物。一朝尽为灰烬。噫。人皆有秉彝之天。孰不奋怒而竭忠。捐躯而殉国乎。伏念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此国家存亡危急之时。臣子枕戈卧薪之秋也。臣虽流落岭外。哭望天涯。泪下如泉。报仇之举。雪耻之谋。何敢顷刻而忘于怀乎。幸有一得。或说或图。以效芹诚。仰渎天鉴。伏愿圣明垂念焉。臣闻彼贼用兵之术。变诈不测。如鬼如神。必先匿其大军。自示其弱。使我军轻敌妄前。而后出其不意。以绕我军之后。踊跃直冲。若其军势孤。则前设刍人。编以一大索。动摇如生。眩其真赝。乘其意外。突入尾击。故我军虽多。惊怯罔措。每每溃散。以至此极。痛悯罔极。且观剧贼骁勇。不畏强御。不惧殒首。知前而不知退。铁丸猛烈。如雨如蜂。我所难堪。长戟捷疾。若雷若影。我所难当。臣之愚计。若贼近则莫若以铁打打之。贼远则莫若以弓矢射之。必先以铁打作横阵为前锋。又以射手作鹤翼阵。后置斩退将。皆横阵后作长蛇阵两重。皆左右面。左左面。右右面。又作鹤翼阵两重前后面。前前面。后后面。前面者御其前寇。后面者御其后寇。又于后阵设铁打。前者打前。后者打后。左者左打。右者右打。前后左右。无不皆然。则彼焉能当我哉。夫铁丸虽毒。藏药炊火。颇费经营。剑则必彼此相接而后用之。我以铁打。踊跃突击。则彼何暇经营放丸乎。我以强弓。射疏及远。则彼亦奚暇于用剑乎。臣故曰。制敌之具。莫善于铁打。亦莫善于弓矢也。须先拔善打麦者若干。能射不㥘者若干。时时习之。取而试之。则彼之铁丸长剑。无所售其锋矣。善射者。不独武人也。山尺之能射者。亦多有之。常与猛兽相敌。豪健骁勇。倍于老将。若拣择别养。兼通仕路则可矣。臣闻今七月间。倭入三陟府。倭将三人。率步卒二十馀人。伏兵于暗冻里。其将三人。掠女子投入房中。其处山尺六人。射中三人。二人自投前潭。一人扶起。而死于道中。其山尺之骁猛绝勇。斯可知矣。太公兵法。云刑大赏小。说者曰。罪则不计大官。功则虽小必赏。臣愚以为先拔此五人。一人死于贼试才可用。褒彰其尤。又得其类于各邑以为先锋。或设伏要害。则必有益于胜捷矣。涓人死马骨。能致千里马三。况非死马骨乎。且倭贼之来。其丽不亿。而直到京师。分散八道。杀掠焚荡。千里空虚。其为乱极矣。但乱极当治。理数必然。否往泰来。天意可谌。仗义之士。相继而起。出没草莽之中。奔走险夷之际。或死于弓矢。或殒于伏弩。或直冲。或尾掠。或夜击。或穼阵。前奉事权应铢。尽歼永川贼。郭再祐打了知礼等寇。安集使金玏。召募僧人及士民。军容肃肃。使贼不得窥荣川,丰基,奉化数邑之地。招谕使金诚一。镇右道。杀贼甚多。贼气顿挫。义兵忠旗。靡地不兴。前翰林金垓。倡礼安安东义城数邑之士。屯兵于醴泉。前教授柳宗介。冒犯贼锋。力战陨首。纵未得成功。射贼四五。贼气殊缩。其志可想。其后生员任屹。领其军移镇于龙宫。左兵使朴晋。虽勇猛。彼众我寡。难可交锋。故竟未得如意剿灭。而军声大振。安东庆州之倭。自避遁去。义声所曁。贼魄已裭。鸟岭下来之贼。通宵达夜。或七万或八万。连日聚散。虽不得使只轮不返。而其势之穷。已可占矣。今则湖岭二南。贼在之处少。贼无之处多。殊胜于一成一族。若天兵大临。则犬羊之命。悬于破竹。恢复之期。指日可待。伏愿圣上革旧染之德。膺维新之命。策还旧都。汛扫园陵。修复宗社。废不紧之官。除僧尼之院。减陵寝朔望之奠。省原庙烦渎之享。察贤邪进退之道。杜宫闱谋利之门。则不过数月。复成旧业矣。伏愿圣明垂察焉。江原一道。虽壤地褊少。居民鲜少。天设险阻。万夫莫开之处比比有之。而守合无一人兴起募众。当关拒贼。无一士倡义旧忠。以绝西向之贼。其沿海之民。迎劳贼旗。如恐不及。三陟,蔚珍等官。大设酒肉。以慰贼帅。远近播说。极为愤痛。若别遣一官以劝惩之。则幸甚幸甚。且倭贼之长技。专在于铁丸。我军之畏死谋退者。必此也。彼贼之张其声势者。亦必此也。御此之道。百计无策。臣之愚意。莫若使倭初不得下陆。何以言之。贼船甚高且大。于浅渚不得容泊。必深浦然后可以藏船。若于浦口。随其浅深。以栎木作横箭。如敦化门红箭之制。三重沈之。以绝浦口。使其箭锋。不露水面。以网石压之。以备贼船之来。则吴江之铁锁铁锥。可火以销。可筏以去。而此木之设。不腐不浮。虽百年。筏不得去。火不得销。其势船必碍而敌必败矣。沼海之浦。各设此木。使贼船虽入。不得运动。然后以龟甲船御之可也。龟甲之制。肯著枪剑。头设伏弩。腰置小板屋。容射手于其中。傍通射穴。下通船心。中载铳筒及大斧。或打破。或放炮。或射或击。则贼来虽多。必无如之何矣。然则此箭此船之设。其功甚小。而其效甚远。倘令各官费一月之功。可成不世之效矣。伏愿圣明戒此日无前之辱。忘刍荛污下之言。讨贼匡国之后。特令知首末者。以宣教之。以捡督之。以防后日之患焉。又于浦口贼下陆之处。立一间板屋板楼。外涂以泥。内作板牖。藏射手。下射穴上疑兵。运动俯仰。一如生人。则彼虽发丸。人不伤而丸自尽矣。如此之楼。十步相距。面面皆然。藏大七射手。而各尽其力。则可以却百万之贼矣。又于城上周围。皆立土屋。覆以茅。外其牖。其上其傍。亦设疑兵。伏射手于其中。设沸水于其前。贼若上城。则便注之。又作一小楼。设栏干于城外。则可见城下之贼矣。且信之一字。以实之谓也。而无信不立。夫子之训也。信在言前。子路之勇也。在匹夫而犹然。况千乘之主乎。赏罚分明。而不失信于民。然后王道可成。以治效可卜矣。往在癸未北贼之变。募民纳粟。或赎身或许通。而民不得其报者有之。迄今下民之怨咨不小。今此纳粟之举。人多乐从。而反以癸未疑之。伏愿圣明举前过之悔。昭示中外。以通上下之情。则不胜幸甚。若行此数道。而不失人和。则必无如此滔天之惨矣。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不信欤。先儒曰。上不惜金。下不惜死。则国事可图。孟子曰。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朱熹曰。利者。人之所同欲。若不能絜矩而欲专之。则民亦起而争夺矣。然则争利之祸。不其大乎。臣伏读教书曰。宫闱不密。网民细利。圣心咋指之悔。出于至诚。人皆知圣上有过必悔。凡有血气者。孰不感激陨泪以效一死乎。汉武殆亡。而赖轮台一诏。明皇幸蜀。而先斩贵妃及国忠。使国祚再兴。宗社复桭。斯二君者。可谓过而能悔。悔而能改者也。恭惟主上殿下聪明圣智。非二君之所可比肩。而不幸未免同归于一辙。改过一事。无乃反不及于斯二君乎。宫中射利之人。在外怂恿之贼。不可不惩。附势趋利之徒。亦不可不罚。金公亮,李庆全,洪汝谆等。各以律罪之。以谢宗社。以徇中外。则人心悦服。而中兴之业。举手可望矣。顷于贼䧟东莱之日。公亮贸银于市。李洪駄货于营。阃之内外。交射其利。在此日尚尔。而况于平日乎。如此之事。殿下岂能知之邪。今者虽不得如宋祖之一斩玉环。其不能效太宗之一黜女口乎。不然。天怒何以谢之。民愠何以解之也。殿下自责之言。虽不一不再。而空言无施。虽切何补。蝼蚁小臣。受国厚恩。身无才智。报答无路。今年四月二十八日。自司瓮直长。拜东宫右副率。翌日谢恩。厥明日晓。闻去邠之举。臣苍黄颠倒。欲随驾而不能。顾念老母今年八十六岁。而方在庆尚道礼安地。贼满本土。死生难知。兹以冒贼锋。徒步还乡。今始带二子莳𧃟。得罪于雷霆之下。敢发狂言。以犯𫓧钺之威。如蒙圣上赦其罪矜其愚。则臣当陨结图报。谨昧死以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