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发表“大陆‘识正书简’的文化意涵”乙文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今年六月九日我在一场华侨的拜会中,谈到海外侨教使用正体字与简化字之争时,建议大陆对中文采取“识正书简”的看法,引起社会上的正反两极热烈的讨论。我希望利用这个机会,说明为什么我会对使用简化字已经超过50年的大陆人民,希望他们有更多人能够认识正体字。

一、我为何关心中文发展?[编辑]

  一定有人会问,我为什么这么关心中文的发展呢?我的答案很简单:首先,中文是我国的国家语文,我是一个中文的长期使用者;其次,我是中华民国总统;第三,我也身兼“国家文化总会”会长。这三个身分,每一个都有保存及发扬中华文化无可推卸的责任。而文字与文化关系密不可分,在全球华人地区推广正体汉字,本来就是我们保存中华文化工作中极重要的一部分。

  民国60年(1971)中共进入联合国之后,联合国已将简化字列为法定中文汉字。30多年来,简化字在全世界日益普及,到今天使用人数已超过13亿人。相对而言,全球使用正体字的人数,是华人世界中的少数。把台湾、香港以及海外华人全部加起来,使用正体字的人口也不会超过四千万人,只有简化字使用者的33分之1。但是,这4,000万人中,超过一半在台湾。因此,台湾对正体字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决不能妄自菲薄,默尔而息,忽视我们对保存中华文化应有的重责大任。事实上,2007年台湾新出版的图书共有45,445种(titles),大陆则出版136,226种。大陆人口是台湾的57倍,新出版的图书却只有台湾的三倍。可见台湾正体字的新图书在华文世界的比重,已远远超过数量所能反映的程度。正体字毕竟是中国社会两千年来使用的正统文字。要与传统中华文化接轨,正体字具有简化字无可取代的优势。我们若能促使更多的大陆人民认识、使用正体字,在两岸交流日益频繁的此刻,不但可以深化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进相互了解,对于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拓展大陆市场,也会有实质的帮助,这都是对台湾有利的事。

二、大陆“废简”呼声此起彼落[编辑]

  最近几年,就当简化字几乎席卷全球之际,在使用简化字超过半世纪的中国大陆,知识界反省检讨简化字存废的呼声,却反而越来越强。

  去年三月,在大陆“人大”与“政协”的两会上,宋祖英、官木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繁体字”即台湾的“正体字”,下同)。今年三月,在同一个场合,政协委员潘庆林等多人也正式提案,列举三大理由,建议大陆当局以十年的时间废除简化字并恢复使用繁体字。其实,关心两岸文化问题的朋友都知道,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大陆知识份子公开主张废除简化字并恢复正体字的使用,从北京大学退休教授季羡林(著名语文学者,1956年“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目前唯一健在的委员),到武汉大学著名国学教授李敬一,到青壮作家王干、二月河等等,老中青都有。这个议题,在大陆网路上讨论得更是热烈。据大陆网站“搜狐网”的民调,有41%受访者支持“废简”,54%反对“废简”。大陆官方主管文字的单位,也开始进行一些检讨。最近几年,可算是大陆自1956年采用简化字以来对简化字存废议题讨论最多,论述也最深入的一个时期。

三、为正体字请命![编辑]

  我个人对正体汉字的理念与热情,可谓“一路走来,始终如一”。二十多年前接触大陆工作时,就开始注意这个议题。十年前担任台北市长之后,更不断以行动表达对这个议题的关注。我的出发点不是政治考量,而是人文关怀。

  民国91年(2002)5月,我要求教育局通函市府各机关、学校与民间电脑公司,将国内目前使用的中文字体“繁体字”,正名为“正体字”,开始了我们推广正体字的长期工作。在往后几年中,各种方案、说帖、计画纷纷出炉。民国93(2004)年,我亲自参与撰写“台北市政府推行使用正体字说帖”,由台北市教育局印行3,000册,民国95年(2006)再印行“台北市政府推行正体汉字的努力”8,000册。民国93年(2004)10月,我并亲自到台湾微软公司对员工以“为正体字请命”为题,发表演讲。当时并曾当面建议微软高层,将该公司电脑软体“视窗(Windows)”上面的标示从“繁体字”改为“正体字”。

  我为什么这么计较中文字体的名称呢?当然是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古训。我们所使用的文字,是老祖先二千多年来一脉相承使用的正统汉字,未曾增加笔画,使用并不繁琐,怎么可以称为带有负面意涵的“繁体字”呢?至于“正体字”一语,有“正规”、“正统”、与“正式”的意思,是针对“异体”、“俗体”与“简体”而来,但并无任何贬抑意涵。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在华人世界中,“台湾正体字”的名称,开始出现在媒体与网路上,支持也逐渐增加。

四、为正体汉字申请“世界遗产”[编辑]

  此外,我也从民国94年(2005)年开始,在台北市举办“第一届汉字文化节”,邀请学者、作家、书法家以及各类艺术家大力宣扬正体汉字的美感、实用性及当代意义,目前已举办五届。其中第一届曾举办“汉字与全球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举办“正简之辩,两岸对话”研讨会;今年春节,我还应台北市政府之邀,参加第五届“汉字文化节”的万人挥毫大会,写下“汉”与“安”两个字。由于大陆的简化字已经成为联合国的法定汉字,所以,为保存中华文化,当时市府的文化局长廖咸浩兄(现台大外文系教授),还建议我考虑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正体汉字列为“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我相当支持这个想法。我就任总统后,行政院刘兆玄院长与行政院主管文教事务的政务委员曾志朗兄也都赞同。目前这项工作,正由曾志朗兄规划推动中。将来这个议题也可成为两岸协商的内容,以免其他东亚国家捷足先登。

  此外,在市长任内,我曾要求主管观光业务的交通局,在向大陆观光客介绍台北市的小册中,照常使用正体字,不要使用简化字。这不是因为我们排斥简化字,而是大陆同胞既然来到台湾,就应该多了解台湾,而台湾是全世界使用正体字人口最多的地方。我们的作法,正可以让他们有更多机会自然接触正体字。但他们毕竟是客人,如果真的看不懂正体字,也应该有个解惑释疑的方法,因此另外印行“正简字体对照表”小册,送给大陆观光客参考。实施以来,颇受欢迎。我就任总统后,交通部观光局也开始印行这种对照表(如附件)。

五、简体字与简化字[编辑]

  我一向认为,现在大陆所使用的非正体字,其实多属“简化字”,其中“简体字”反居少数。台湾使用的“简体字”,是指民国24年(1935)由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324个简体字。这是当时教育部搜集整理宋朝以来民间广泛使用的“俗体字”与“异体字”而成。而当前大陆大量使用的简化字,则是1956年大陆当局推动“汉字简化方案”时,以前述“简体字”为基础,并辅以“强化系统,臆造新体”的原则简化原有正体字而得出,迄今公布2,288字,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简化字”。事实上,今天大陆的“简化字”本来已经包含了历史演进自然形成的“简体字”,但是我们认为,将“简化字”与“简体字”适度区隔,仍有其必要。因为“简体字”是在过去数百年中由民间社会长期流通使用,自然形成的文字,与“简化字”由政府设计制订公布,而且使用只有五十多年历史,毕竟不同。

六、正体字的文化功能[编辑]

  今天,我们重新提倡“正体字”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中国的语言,到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才有“国语”出现。在历史上,正体字担负过民族内部沟通的功能,以及中华文化传承、传播的任务。又因为随著中国大陆的崛起,世界开始了一波华语学习热,据估计,目前全球有三千万人以上在学习中文。现在中共在全世界已经开设了260个孔子学院与67所孔子学堂,教授华语。但在这一波华语的学习热潮中,却大多以简化字为主,而忽略了正体汉字,从而让世人失去了从正体汉字中,更深入认识中华文化的机会。大陆当局自从三十年前推动改革开放以来,一反“文革”时期敌视中华文化的态度,重新认同中华文化,固然值得肯定,但仍未考虑恢复正体字的使用,令人不无遗憾。

  事实上,正体字中,“形声”字占了近九成,对中外人士而言,这都比必须靠死记的简化字,来得容易学习。学会正体字,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关键的一步。任何人只要有阅读中文的能力,就可经由无数的史迹、诗词、文章、修辞、思想等,和五千年传统文化与风流人物对话,没有任何阻碍。这是多么美好的文化局面!今年六月四日,世界卫生组织(WHO)与中共中医管理局召开联合记者会,共同颁布“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for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将3,543项中医中药术语翻译为统一的英文译名,其中汉字全部使用正体字(http://www.wpro.who.int/NR/rdonlyres/14B298C6-518D-4C00-BE02-FC31EADE3791/0/WHOIST_26JUNE_FINAL.pdf)。他们为什么不用简化字呢?因为深受中国传统医学影响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越南的越南医学、乃至西藏、蒙古与维吾尔的传统医学等等,长期以来各自使用的简化汉字都不一致,最后由专家决定使用正体汉字,以统一用语。印象中这似乎是1971年中共进入联合国以后,联合国的专门机构第一次在正式文书上使用大量正体字。联合国虽已将简化字列为法定中文,但世界卫生组织与中共当局为了专业考量与全球化的需求,仍作出此一例外安排,值得肯定。这个实例,也再一次有力证明了学习正体汉字对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七、大陆可采“识正书简”的理由[编辑]

  我在六月九日对大陆提出“识正书简”的建议,主要是期待大陆文字政策有所改变,使更多大陆人民能够直接认识自己的历史与文化。“识正书简”的原则既是传统中国人的汉字使用方式,也是四、五年前台北市举行“汉字文化节”所举办的两场研讨会中,两岸文字学者逐渐形成的共识。最近大陆知识界也有“识繁写简”(认识繁体字,书写简化字)的建议,有的主张进一步整理简化字,消除“同音替代”、“符号替代”“草书楷化”等困扰问题,有的建议在小学生课本后附加正简字体对照表,也有主张在古迹、古诗文与博物馆中恢复使用正体字等等。这些看法,都很实在,也很有建设性,值得参考推动。五十多年前,大陆教育不普及,文盲众多,当时大陆当局认为采用简化字可以扫除文盲。不论此一政策实施五十多年来对扫盲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目前大陆地区的识字率已达九成一(台湾则为九成八),海峡两岸基本上都已无扫盲的迫切需要,简化字的主要功能仅在于书写较迅速而已。既然如此,现在有极高比例的书写都以电脑进行,在电脑上,正体字与简化字的速度已无差别。因此,以简化字为学童的学习对象,就没有明显的迫切性了。

  当然,大陆要立刻改变使用五十多年的简化字,恢复正体字,必然会有困难。但大陆可以逐步在印刷品中减少一些容易造成误解与障碍的简化字,增加一些正体字的使用,或多使用“正简字对照表”,让简化字使用者逐步适应。经过相当时间后,就可以普及正体字在印刷品的使用。但在手写的场合,仍可自由使用简化字,不必管制,这就是“识正书简”的意思。

八、台湾不需提倡简化字[编辑]

  台湾的国文教育一向以正体字为内容,使得台湾民众的文化素养冠于所有华人地区。许多大陆学者来台湾,看到青年学子可以直接阅读古文,频频称赞台湾的文化底蕴深厚,这实在是我们应该珍惜的优势,也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香烟。我们必须更加细心呵护,绝无改变的道理。至于简化字,我们并不需要特别去学习,因为其中有不少简体字是我们经常在使用的,只要有一个“正简字对照表”,很快就能充分辨识其他的简化字。

  事实上,海峡两岸交流20多年来,赴大陆访问的台湾人已有数千万人次。两岸人民早就发现中文字体“由正入简易,由简入正难”。因此,面对简化字,台湾并不需要作太多的改变。最近有些人看到我对大陆建议“识正书简”,或许是望文生义,居然以为我要在台湾提倡简化字,从以上我对正体字长期努力推广的说明可知,这对我真是极大的误解!行政院刘兆玄院长一向重视正体字,上周还有感而发的跟我说,他从来没有看过一个像我这样关心正体字的政治人物,却还被误会为提倡简化字,真是冤枉之至。我不能不在此再度郑重澄清:“识正书简”是我对大陆的建议,不是对台湾的建议,台湾并没有这个需要。

九、两岸文化交流,从文字切入[编辑]

  无论从提高学习效率、认识文字历史、学习传统文化、厚植文化底蕴、培养文化创造力、连结东亚文明、介入全球文化前景,或者纯粹是一种美学欣赏的角度,正体字的学习,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过去这一年,两岸关系有大幅进展,双方签署了九个协议,但是焦点多集中在交通、经贸、治安等议题,今后也应多关心文化与教育交流。两岸中文字体的差异,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双方必须面对,而这个议题,也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最近大陆知识界对“废简”的争议,更创造了一个认真检讨简化字的历史机遇。

  两年前我参选总统时,曾提出一份文化政策白皮书,其中就有“两岸民间合编‘中华大辞典’”的构想,以整合两岸分隔60年在文字、语汇等各方面所形成的分歧,并促进两岸的文化交流。下个月,两岸即将在湖南长沙举行第一次的文化论坛,应该是一个讨论两岸文字问题的适当时机。希望有更多关心中文发展的专家参与,大家心平气和,就事论事,为中华语文问题展开认真对话,让全世界看到两岸交流的高度、广度与深度。

  谨以此文与所有关心华人文化与汉字未来的朋友分享并共勉。

中华民国《著作权法》:

第九条(著作权标的之限制)
  下列各款不得为著作权之标的:
  一、宪法法律、命令或公文
  二、中央或地方机关就前款著作作成之翻译物或编辑物。
  三、标语及通用之符号、名词、公式、数表、表格、簿册或时历。
  四、单纯为传达事实之新闻报导所作成之语文著作。
  五、依法令举行之各类考试试题及其备用试题。
  前项第一款所称公文,包括公务员于职务上草拟之文告、讲稿、新闻稿及其他文书。

本作品来自上列各款,在中华民国,属于公有领域。详情请参见章忠信著作权笔记著作权法第九条释义。另外请注意司法院释字第5号解释:“行宪后各政党办理党务人员,不能认为刑法上所称之公务员。”所以自从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12月25日中华民国宪法施行以来,各政党党务作品,不能认为公文。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