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祯农书/卷八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七 王祯农书
《百谷谱集》之三、四、五
卷九 
本作品收录于:《王祯农书

百谷谱集[编辑]

卷八  【百穀譜集 之三】

○蓏属[编辑]

△甜瓜(黄瓜附)[编辑]

《广雅》曰:“土芝,瓜也。其子𤬓(力点切)。”《尔雅》曰:“瓞,瓝。”以其绵绵而生也。

为种不一,而其用有二:供果为果瓜,供菜为菜瓜。菜瓜则胡瓜、越瓜是也。(附见于后。)果瓜,品类不一,不可枚举。以状得名者,则有龙肝、虎掌、兔头、狸首、蜜筒之称;以色得名者,则有乌瓜、黄㼐、白㼐、小青、大斑之别。然其味不出乎甘香,故不复具录。

《广志》以瓜之所出,惟辽东、庐江、敦煌者为胜。然瓜州之大瓜,阳城之御瓜,蜀之温食,永嘉之襄瓜,第未可以优劣论,是又不必拘以土地所宜,顾种艺之法何如耳。愚尝闻甘肃等处,其甜瓜大如枕,割去其皮,其肉与瓤,甘胜糖蜜。所割肤皮,曝之稍干,柔韧,赍之中土,以为赠送,甘而有味。盖风土所宜,其实大而味甘,非他种可比。又尝见浙间一种,谓之阴瓜,宜于阴地种之,秋熟,色黄如金,肤皮稍厚,藏之可历冬春,食之如新。

凡种瓜,常以二月上旬为上时,三月上旬为中时,四月上旬为下时;至五六月,止可种藏瓜耳。(秋瓜小实,中酱藏食。)种宜阳地,暖则易长,杜诗所谓 “阳坡可种瓜”者是也。法:先以水净淘瓜子,以盐拌之。(盐和则不笼死。)坑深可五寸,口大如斗,纳瓜子四个,大豆三个,以熟粪土覆之。瓜生数叶,掐去豆。(瓜性弱,以豆为之起土。瓜生掐豆,汁出,更成良润。)行阵宜整,两行微相近,两行外相远,中通步道。(近以就粪,远以通行。)瓜生,比至初花,三四次锄之,勿令生草;草生,胁瓜无子。蔓长,宜用干柴枝就地引之,则子多。摘时,引手摘取之,勿令踏瓜蔓及翻覆之。(踏则瓜烂,翻则瓜死,宜慎之。)

又区种法:两步为一区,口大如盆,以土壅其畔,区中蹑令平。纳瓜子、大豆各十枚,如前法,粪覆之。十月种者,大雪时,壅雪坑上。春草生,瓜亦生矣。

又法:加瓮蓄水,埋于科中央,口与地平,常令水满,四畔种瓜,则不畏旱。亦良法也。

凡收子,宜用本母子瓜,截去两头者,取中央子。(本母子瓜,生数叶,便结子;子亦早熟。中辈,蔓长二三尺方生子。后辈者,蔓足方生子。用两头子者,瓜曲而细,短而㖞。)

瓜生蚁,用羊骨置其旁,引弃之。此种艺之法也。一枚可以济人之饥渴,五亩可以足家之衣食。

一种胡瓜,色黄,即黄瓜也。亦有青、白者。又越瓜,色白,即白瓜。皆菜瓜也。种同前瓜法。黄瓜则以树枝引蔓,延缘而生;白瓜则就地延蔓生子而已。畏旱,宜常灌溉之。生熟皆可食,烹饪随宜,实夏秋之嘉蔬也。或以酱藏为豉,盐渍为霜瓜,则又兼蔬蓏之用矣。

△西瓜[编辑]

种出西域,故名西瓜。一说,“契丹破回纥,得此种归,以牛粪覆棚而种”。味甘。北方种者甚多,以供岁计。今南方江淮闽浙间亦效种,比北方差小,味颇减尔。

种同前瓜法,区行差稀。多种者,垡头上漫掷,劳平。苗出之后,根下壅作土盆。欲瓜大者,步留一科,科止留一瓜,馀蔓花皆掐去,则实大如三斗栲栳矣。

味寒,解酒毒。其子曝干取仁,用荐茶亦得。有云头者最佳,故古人有“一片冷沉潭底月,六弯斜卷陇头云”之句。其宿酲未解,病暍未苏,得此而食,世俗所谓醍醐灌顶,甘露洒心,正谓此也。

△冬瓜[编辑]

冬瓜,以其冬熟也。《广志》谓之“蔬𥩰”(按:𥩰音及)。《神仙本草》曰:“一名水芝,一名白瓜。”“生嵩高平泽。今在处园圃皆莳之。其实生苗蔓下,大者如斗而更长,皮厚而有毛。初生正青绿,经霜则白如涂粉,其中肉及子亦白,故谓之白瓜。”

《齐民要术》曰:“种冬瓜法:傍墙阴地作区,圆二尺,深五寸,以熟粪及土相和。正月晦日种。(二月、三月亦可。)既生,以柴木倚墙,令其缘上。旱则浇之。八月,断其梢,减其实,一本但留五六枚。(多留则不成也。)十月,霜足收之。(早收则烂。)

“冬瓜、越瓜,十月区种,如种瓜法。冬则推雪著区上为堆。润泽肥好,胜春种。”又曰:“削去皮子,于芥子酱中,或美豆酱中藏之,佳。”

《荆楚岁时记》曰:“七月采瓜犀以为面脂。”《本草图经》曰:“犀,瓣也。瓤,亦堪作澡豆。”

按:蔬果中,瓜之为种至伙也,独此瓜耐久,经霜乃熟,又可藏之弥年不坏。今人亦用为蜜煎,其犀用为茶果,则兼蔬果之用矣。

△瓠[编辑]

《说文》曰:瓠,一曰壶,皆瓠属也。陆农师曰:项短大腹曰瓠,细而合上曰匏,似匏而肥圆者曰壶。然有甘苦二种,甘者供食,苦惟充器耳。按:《毛诗》云“匏有苦叶”者,苦瓠也。(注云:不可食,特可佩以渡水而已。盖以作壶济水也。)又曰:“幡幡瓠叶,采之烹之。”此甘瓠也,故曰“甘瓠累之”。其为物也,蔓生而齿瓣,夏熟而秋枯。《尔雅》曰:“瓠犀,瓣。”《豳风》曰:“八月断壶。”亦其义也。《本草》云:味甘,冷,无毒。利水道,止消渴。惟苦者有毒,不宜食。

凡种,如瓜法。蔓长则作架引之。

《氾胜之书》云:先掘地作坑,方圆、深各三尺,用蚕沙和土令匀,(无蚕沙,牛粪亦可)。著坑中,足践令坚平。以水沃之。水尽,下子十颗,复以前粪覆之。既生,长二尺馀,便总聚十茎一处,以布缠之五寸许,以泥封护。俟缠处合为一茎,择强者留之,馀悉掐去。引蔓结子。子外之条,亦掐去之。凡留子,初生二三子不佳,取第四、五者,区留三子即足用。馀旋食之。

又《四时类要》云:坑深四五尺,坑底填油麻、菉豆䕸及烂草、粪各一重,上著粪土,以子十颗种之。待成,拣强者四茎,每两茎相贴缠之。待其相著,各除一头;又取所留两茎,如前法相贴。活后,惟留一头。著子,则拣留两子。如此,则一斗变为盛一石矣。《庄子》魏惠王大瓠之种,种之实五石,其亦以此法欤?

夫瓠之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无穷,最为佳蔬,烹饪无不宜者。种如其法,则其实斗、石,大之为瓮盎,小之为瓢杓,肤瓤可以喂猪,犀瓣可以灌烛,咸无弃材。济世之功大矣,可不知所重哉?

△芋[编辑]

芋,一名土芝,齐人曰莒,蜀呼为“蹲鸱”。在在有之,蜀汉为最。(颜师古注:“蹲鸱,芋也。”)叶如荷,长而不圆。茎微紫,干之,亦中食。根白,亦有紫者,其大如斗。食之味甘。旁生子甚夥,拔之则连茹而起。宜蒸食,亦中为羹臛,东坡所谓“玉糁羹”者,此也。煮法:宜先用盐微糁之,则不模糊。

《广志》所载,凡十四种:其大如斗,魁如杵𥰠者,名君子芋;子少而魁大者,为谈善芋;子多而魁亦大者,为百果芋,亩收百斛;又有车毂、锯子、青边、旁巨四种,惟多子耳;他如缘枝生而色黄者,则有鸡子芋。蔓生而根如鹅鸭卵者,则有博士芋。馀悉下品,不复具录。凡此诸芋,皆可干腊,亦可藏至夏食之。

种宜软白沙地,近水为善。(芋畏旱,故宜近水。)区深可三尺许,区行欲宽,宽则过风。芋本欲深,深则根大。(率二尺一根,渐渐加土壅之。)春宜种,秋宜壅。(立夏种,不生卵;秋失壅,瘦而不肥。)霜降,捩其叶,使收液以美其实,则芋愈大而愈肥。

《氾胜之书》云:区方深各三尺,下实豆萁尺有五寸,以粪著萁上,深如其萁。一区种五本,复以粪土上覆之。(旁四本,中一本,渐渐培之。)芋成萁烂,皆长三尺。此亦良法。今之农不然,但于浅土秧子,俟苗成,移就区种,故其利亦薄。其可不知此法?

按:《列仙传》云:“酒客为梁,使烝民益种芋:‘三年当大饥。’卒如其言,而梁民得不死。”卓氏曰:“岷山之下沃野,有蹲鸱,至死不饥。”且夫五谷之种,或丰或歉,天时使然。芋则系之人力,若种艺有法,培壅及时,无不获利,以之度凶年,济饥馑,助谷食之不及。故次于稼穑之后。

△蔓菁[编辑]

蔓菁,一名芜菁。《尔雅》曰“葑”,《说文》,芜菁也。即《诗》“采葑采菲”之“葑”也。河东太原所出者根极大,他皆不及。又出吐谷中。故北地多种此。叶似菘而根不同。

四时均有:春食苗;夏食心,谓之薹子;秋可为菹;冬,根宜蒸食。菜中之最有益者。常食通中益气,令人肥健。诸葛亮所止,必令兵士种蔓菁,取其:才出甲,可生啖,一也;叶舒可煮食,二也;久居随以滋长,三也;弃去不惜,四也;回则易寻而采之,五也;冬则根可㔉食,六也。故川蜀人呼为“诸葛菜”。其子九蒸九曝,可捣为粉,涂帛者资之。亦可为油,陕西惟食此油;燃灯甚明;能变蒜发。

《齐民要术》云:种不求多,惟须良地,新粪坏垣墙乃佳。(粪若以灰,令厚一寸;灰多则燥不生也。)耕地欲熟,宜加粪,往复匀盖。七月初种之,亩子三升,漫撒而劳。种不用湿。(湿则叶焦。)既生不锄。九月末收叶。六月种者,根大而叶蠹;七月末种者,叶美而根小;惟七月初者,根叶俱得。仍留根取子。十月中,犁粗寽,拾取耕出者;不则留多而英不茂,实不繁也。拟卖者,纯种“九英”。(“九英”根大而味不美。)春夏用畦种,如葵法,剪讫复种。取根者,用大小麦底,六月中种。十月将冻,取出之。(一亩可得数车。早出者根细。)

汉桓帝诏曰:“横水为灾,五谷不登,令所伤郡国,皆种蔓菁,以助民食。”然此可以度凶年,救饥馑,一种而兼数美,为利甚博。杜工部有云:“冬菁饭之半”,岂虚语哉?

△萝卜[编辑]

《尔雅》曰:“葖,芦萉(音菔)。”一名莱菔,又名雹突,今俗呼萝卜。在在有之。北方者极脆,食之无柤。中原有迭秤者,其质白,其味辛甘,尤宜生啖,能解面毒。子可入药,下气消谷。

四时皆可种,然不如末伏秋初为善。破甲以后,便可供食。老圃云:萝卜,一种而四名:春曰破地锥,夏曰夏生,秋曰萝卜,冬曰土酥。故黄山谷云:“金城土酥净如练”,以其洁也。

种同蔓菁法。

每子一升,可种二十畦。(畦可长一丈二尺,阔四尺。)择地宜生,耕地宜熟。(地生则不蠹,耕熟则草少。)凡种,先用熟粪匀布畦内,仍用火粪和子令匀。撒种之。俟苗出成叶,视稀稠去留之。其去之者,亦可供食。以疏为良。(疏则根大而美,密则反是。)尺地约可二三窠,厚加培壅,其利自倍。欲收种子,宜用九月、十月收者,择其良,去须,带叶移栽之。浇灌得所。至春二月收子,可备时种。(宿根在地,不经移种者为斜子,种之,疥而不肥。)

按:蔬茹之中,惟蔓菁与萝卜可广种,成功速而为利倍。然蔓菁北方多获其利,而南方罕有之。芦菔,南北所通美者,生熟皆可食,腌藏腊豉,以助时馔,凶年亦可济饥,功用甚广,不可具述。其可不知所种哉?

△茄子[编辑]

茄子,一名落苏,隋炀帝改茄子为崘瓜。一种出自新罗国者,其色微紫,蒂长味甘,今之紫茄,黄山谷所谓“紫膨脝”者是也。今在在有之。又有青茄、白茄,白者为胜,亦名银茄。又一种白者,谓之渤海茄。又一种白花青色稍匾,一种白而匾者,皆谓之番茄,甘脆不涩,生熟可食。又一种水茄,其形稍长,甘而多水,可以止渴。此数种,中土颇多,南方罕得,亦宜种之。

凡收种,于九月黄熟时摘取,擘开,水淘洗,去浮者,曝干。至春二月种,如葵法。常浇润之;旱即干死。俟著四五叶,高可五寸许,带土移栽之。凡栽,根株宜筑实,不实则死。区中不宜有浮土,恐雨泥溅叶,则莠而难茂。栽时得晴为宜,早晚浇灌之。锄治培壅,勤者务焉。

《务本新书》云:“茄开花,斟酌窠数,削去枝叶,再长晚茄。”老圃云:种茄二十科,粪壅得所,可供一人食。

昔张浮休颂之云:“身累百赘,颈附千疣。采之不勤,茹之颇柔。”善于形容者也。

茄视他菜为最耐久,供膳之馀,糟腌豉腊,无不宜者。须广种之。

△姜[编辑]

姜,《说文》曰:“御湿之菜。”《史记》云:种千畦姜,与千户候等。言其利博也。

凡种,宜用沙地,熟耕,或用锹深掘为善。三月,畦种之。畦阔一步,长短任地;横作垄,深可五七寸。垄中一尺一科,以土上覆,厚三寸许,仍以粪培之。益以蚕粪尤佳。芽出,生草勤锄之。垄中渐渐加土培壅。

一法:用席草覆之,勿令他草生,使姜芽自迸出。六月,用枝叶作棚,以防日曝。(姜性不耐寒热故尔。或只用带叶树枝扡插。)

四月,竹箄爬开根土,取姜母货之,不亏元本。秋社前,新芽顿长,分采之,即紫姜——芽色微紫,故名——最宜糟食,亦可代蔬。刘屏山诗云:“恰似匀妆指,柔尖带浅红”,似之矣。白露后,则带丝,渐老,为老姜,味极辛,可以和烹饪,盖愈老而愈辣者也。曝干则为干姜,医师资之。今北方用之颇广。

《齐民要术》曰:中国多寒,土不宜姜,所种仅可拟药物耳。九月中掘出,置屋中,宜作窖,谷秆合埋之。今南方地暖,不用窖。

至小雪前,以不经霜为上,拔,去土,就日晒过,用箬篰盛贮,架起,下用火熏三日夜,令其湿气出尽。却掩篰口,仍高架起,下用火熏,令常暖,勿令冻损。至春,择其芽之大者,如前法种之,为效速而利益倍。(“养羊、种姜,子利相当。”)

按:姜辛而不荤,去邪辟膻,蔬茹中之拂士也,日用不可阙。然《本草》云:能解秽,温中,多食则少志,伤心气。其亦夫子不撤姜、不多食之义云尔。

△莲藕[编辑]

莲,荷实也;藕,荷根也。《尔雅》云:“其实莲,其根藕。”

莲子:“八月、九月中收莲子坚黑者,于瓦上磨莲子头令薄,取墐土作熟泥,封之,如三指大,长二寸,使蒂头平重,磨处尖锐。泥干时,掷于池中,重头沉下,自然周正。皮薄易生,不时即出。其不磨者,皮既坚厚,仓卒不能生也。”

“种藕法:春初掘藕根节头,著鱼池泥中种之,当年即有莲花。”

莲子可磨为饭,轻身益气,令人强健。藕,止渴,散血,服食之不可阙者。

△芡[编辑]

芡,一名鸡头,一名雁头,山谷诗云:“剖蚌煮鸿头”,是也。叶大如荷,皱而有刺。花开向日,花下结实,故菱寒而芡暖。其茎之柔嫩者名为𦵸,人采以为菜茹。

“八月采,擘破取子,散著池中,自生。”

鸡头作粉,食之甚妙。河北沿溏泺居人采之,舂去皮,捣为粉,蒸煠作饼,可以代粮。龚遂守渤海,劝民秋冬益蓄菱芡,盖谓其能充饥也。

△芰[编辑]

芰,一名菱,菱,蔆也,世俗谓之菱角。叶浮水上,花开背日。实有二种,一种四角,一种两角。又有青、紫之殊。“秋上子黑熟时,收取,散在池中,自生。”

生食性冷,煮熟为佳。蒸作粉,蜜和食之,尤美。江淮及山东曝其实以为米,可以当粮。犹以橡为资也。

  ↑返回顶部
卷八  【百穀譜集 之四】

○蔬属[编辑]

△葵[编辑]

葵,《说文》曰:“菜也。”有紫茎、白茎二种。叶之小者为鸭脚葵。种出少室山中。今南北皆有之。又一种,花有五色者,名曰蜀葵,不可食,《尔雅》所谓“菺,茙葵”是也。(菺,音肩)

按:葵为百菜之主,备四时之馔,本丰而耐旱,味甘而无毒。供食之馀,可为菹腊;枯枿之遗,可为榜簇;子若根则能疗疾:咸无弃材,诚蔬茹之上品,民生之资助也。

春宜畦种,冬宜撒种,然夏秋皆可种也。《诗》曰:“七月烹葵”,此种之早者,俗呼为秋葵。迟者为冬葵。崔寔曰:“正月可种……葵、芥。”又曰:“六月六日种葵。中伏以后,可种冬葵。”时有先后,为之在人。

《齐民要术》云:凡种时,必燥曝葵子。(子虽经岁不浥,然湿种则瘠而不肥。)地不厌良,薄即粪之。锄不厌数。旱则灌之。(春多风旱,畦种为上。)畦长两步,广半之。(大则水难均。)深掘,以熟粪对土,匀覆其上,厚一寸许,耙耧之,令熟,足踏使坚平;用水浇润。水尽,下子,又以粪土上覆,深如其下。葵出三叶,然后浇之。(浇用晨夕,日中则止。)凡畦种之物悉如之,不复条列。早种者,必秋耕。十月末,地将冻,散子劳之,(一亩可子三升)。须人足蹋之乃佳。(蹋则菜肥。)正月末种者,亦如之。

五月初,更种。(春者既老,种以续之。兼留取子——春者熟不均。)于此时,附地剪去春葵,令根上枿生者柔软,亦可食;干之即中为榜簇。掐秋叶,必留五六叶。(不掐则茎孤,留叶则科大。)凡掐葵,必[待]露解。(谚云:“触露不掐葵。”)八月半剪去,留其歧。(歧多者则去地一二寸,独茎者半之。)枿生肥嫩,至收时,高可过膝,茎叶皆美,科虽不高,菜实倍多。不剪反是。此种艺之法也。

宿根在地,春生嫩叶,亦可采食。前金人以韭蓼汁并鸡肉和食,谓之冷羹,最为上馔。古诗:“腰镰刈葵藿”,葵之用镰,其来尚矣。然茎叶丛茂时方可刈,嫩惟采撷之耳。杜诗云:“刈葵莫放手,放手伤葵根。”盖伤根则不生矣。格物之精,尤不可不审。

昔鲁相公仪休食葵而美,拔而弃之,盖不与民争利。虽然仁矣,而未博也。苟上之人教之以种艺之法,勿夺其时,使之家种百畦,其利自倍。是与民共之,尚何利之争哉?

△芥[编辑]

芥字从艸从介,取其气之辛辣,而有刚介之性,故曰芥。古人所谓“菜重芥姜”者,其以是欤?

为种不一:叶似菘而有毛,味极辣者,青芥也;茎叶俱紫,为紫芥,作齑食之美;又有白芥,子粗大于他芥,色白,如粱米,味极辛美。宜入药,利九窍,明耳目,通中。芥极多心。芥之嫩者为芥蓝,极脆。东坡云:“芥蓝如菌蕈,脆美牙颊响。”芸薹芥不甚香,经冬根不死,患腰脚疾者不宜食,比他芥不为甚佳。

《齐民要术》云:[蜀芥]七月半种之。地欲粪熟。[种法]与芜菁同。亩用子一升。既生,亦不锄之。十月,收芜菁讫,收蜀芥。又云:种芥子及蜀芥取子者,皆二月好雨泽时种。二物性不耐寒,经冬则死,故须春种之。五月熟而收子。

今江南农家所种,如种葵法。俟成苗,必移栽之。(早者七月半后种,迟者八月半种。)厚加培壅。草即锄之,旱即灌之。冬芥经春长心。(中为咸淡二菹,亦任为盐菜。)杨诚斋诗云:“蟹眼嫩汤微熟了,鹅儿新酒未醒初。”此言芥齑之美也。如欲收子者,即不摘心。盖南北寒暖异宜,故种略不同,而其用则一。

夫芥之为物,心多而耐久,味辣而性温;可捣取汁,以供庖馔,尤香烈可爱,足以解沉酣,消烦滞,亦蔬茹中之介然者。是宜受辛于齑臼,而见媚于盘飧也,可不种哉?

△芸薹芥子[编辑]

种同蜀芥。每亩用子四升。足霜始收。

味辛,不甚香。经冬,以草覆之不死;至春,复可供食。性凉,破血,先患腰脚者,不宜多食。然其子入药,功用颇多,亦不可阙也。

△菌子[编辑]

菌子,《说文》曰:“蕈也。”《尔雅》曰:“中馗,菌。”率皆朽株湿气蒸浥而生。中原呼菌为蘑菇,又为莪;又一种谓之天花。桑树上生者,呼为桑莪,施之素食最佳。虽南北异名,而其用则一。今江南山中松下生者,名为松滑。诚斋云:“伞不如笠、钉胜笠。”盖愈嫩愈美,风味过于他菌。又有紫蕈、白蕈二种,尤佳。朱文公诗云:“谁将紫芝苗,种此槎上土。便学商山翁,风餐谢肥宁。”言紫蕈之美也。又诗云:“闻说阆风苑,琼田产玉芝。不收云露表,烹瀹讵相宜?”此言白蕈之美也。深山中多有之。菌之种不一,名亦如之。野蕈如赤菰、黄耳,皆可食。然辨之不精,多能毒人,虽甘,无益也。不复具载。

种菌法:《四时类要》云:三月,种菌子:取烂楮木及叶,于地埋之,常以泔浇灌之,三两日即生。又法:畦中下烂粪,取楮可长六七寸,截断槌碎,如种菜法,匀布,土盖。日浇润之,令长湿。随生随食,可供常馔。

今山中种香蕈,亦如此法。但取向阴地,择其所宜木,(枫、楮、栲等树。)伐倒,用斧碎斫成坎,以土覆压之。经年树朽,以蕈碎锉,匀布坎内,以蒿叶 及土覆之。时用泔浇灌。越数时,则以槌棒击树,谓之“惊蕈”。雨露之馀,天气蒸暖,则蕈生矣。虽逾年而获利,利则甚博。采讫,遗种在内,来岁仍发。复相地之宜,易岁代种。

新采,趁生煮食,香美;曝干则为干香蕈。今深山穷谷之民,以此代耕,殆天茁此品,以遗其利也。

△蒜[编辑]

蒜,《说文》曰:“荤菜也。”又曰:“菜之美者。”张骞使西域,得大蒜种归,种之。今京口有蒜山,多山蒜。蒜有大小之异。大者曰葫,即今大蒜,每头六七瓣。收条中子种者,一年为独蒜;再种之,则为六七瓣矣。小者曰蒜,叶似细葱而涩,头小如荞,即今山蒜。《尔雅》曰:“蒚,山蒜”也。二物气味相似,能兴阳伐性,故道家者流多忌食之。性热而有小毒,气极荤,然以入臭肉,掩臭气。夏月食之,解暑,辟瘴气。北方食饼肉,不可无此。家有其种,多者收一二顷,以供岁计。今在在种之。

《齐民要术》云:宜熟软地,耕三遍,八月种。至来年四五月收。凡种,每半尺地一根。锄治令净,时加粪壅。苗长一尺许,渐渐拨开土,要见白则本大,不尔,止益叶耳。或结叶亦佳。嫩薹可为蔬。

又一种泽蒜,可以香食。吴人调鼎,率多用此。根解菹,更胜葱韭。此物易滋蔓,随㔉随合。熟时采之,漫散种之。

按:诸菜之荤者,惟宜采鲜食之,经日则不美;惟蒜虽久而味不变,可以资生,可以致远。施之臭腐,则化为神奇;用之鼎俎,则可代醯酱;旅途尤为有功,炎风瘴雨之所不能加,食餲腊毒之所不能害。此亦食经之上品,日用之多助者也。其可不广种之哉?

△薤[编辑]

薤,《尔雅》曰:“鸿荟。”本出鲁山平泽。今处处有之。叶似韭而阔,本丰而白深。《本草》云:虽辛,不荤五藏,学道人长饵之,以其能温中通神,安魂魄,续筋力尔。故杜甫诗曰:“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衰年关膈冷,味暖并无忧。”或取其白芼酒,尤佳。乐天诗云:“酥暖薤白酒。”又《内则》云:“切葱、薤,实诸酰以柔之。”《碎录》云:“豚脂用葱,膏用薤。”然则酒也,酰也,膏也,无施不可。

种法与韭同。二三月种。凡三四支一本,或七八支,(谚云:“葱三薤四。”盖支多则本茂)。率一尺一本。叶生则锄。(薤性多秽,荒即瘦瘠。)薤子,三月叶青便出之。(未青而出者,肉未满,令薤瘦。)

汉渤海太守龚遂,劝农家种薤百本,民获其利。到于今称之。

又一种麦原中自生者,俗呼为天薤,即野薤也。叶比家薤较小,味亦辛,即《尔雅》所载“葝,山薤”也。亦可供食,但不多有耳。

夫薤,韭属也,支本益茂,而功用过之。生则气辛,熟则甘美,种之不蠹,食之有益,故学道者之所资,而老人之所宜食也。医家目之以为菜之珍,不亦宜乎?

△葱[编辑]

葱,《说文》曰:荤菜也。其色葱,(葱,浅绿色也)。故名。凡四种:山葱,胡葱,汉葱,冻葱。《尔雅》曰:茖,即山葱。宜入药。胡葱亦然。食惟用汉葱、冻葱耳。(汉葱,木葱也。)汉葱,叶大而香薄,冬即叶枯,宜供齑食。冻葱,叶细而益香,又宜过冬,比汉为胜,或名大官葱。陆放翁诗:“芼羹僭用大官葱。”

凡种法:“收葱子,必薄布阴干,勿令浥郁。(葱性热,浥则不出矣。)拟种之地,必须春种菉豆,五月掩杀之。比至七月,耕数遍。一亩用子四升,炒谷拌和种之:(葱子性涩,不以谷和,下不均;不炒谷,则草秽生)。两耧重耩,窍瓠下之,以批契(上撇下屑)系腰曳之。七月纳种,至四月始锄。锄遍仍剪。剪与地平。(高留则无叶,深剪则伤根)。剪欲旦起,避热时。良地三剪,薄地再剪,八月止。(不翦则不茂,翦过则根跳)。八月不止,则葱无袍而损白。十二月尽,扫去枯叶枯袍。(不去枯袍,春叶不茂。)二月、三月出,移种之。收子者,别留之。”

又法:先以子畦种。移栽,却作沟垄,粪壅之。俱成大葱,皆高尺许,白亦如之。宿根在地,来春并得作种移栽之。

昔龚遂治渤海,劝农口种葱一畦。非惟足供烹饪,种多亦可资富。梁吕僧珍,其先贩葱为业。及贵,其兄子弃业求官,珍不许,曰:“汝等自有常分,不可妄求,可速归葱肆尔。”可谓知所本矣。

按:葱之为物,中通外直,本茂而叶香,虽八珍之奇,五味之异,非此莫能达其美。是犹商梅之调鼎,吴澄之芼鲜也,其可以他菜而例视之哉?

  ↑返回顶部
卷八  【百穀譜集 之五】

△韭[编辑]

韭,丛生,丰本,叶青细而长,近根处白。韭,久也。《图经》云:“一种而久,故谓之韭。圃人种莳,一岁而三四割之,其根不伤。至冬培壅之。先春而复生,信乎‘一种而久’者也。”(谚云:“韭者懒人菜。”以其不须岁种也。)《诗·七月》:“献羔祭韭”;《周礼·醢人》:“其实韭菹”,《记·王制》:“庶人春荐韭,……以卵”;庾郎一食“二十七种”;杜诗“夜雨剪春韭”,乐天诗“秋韭花初白”,皆是物也。

《齐民要术》教人:“收韭子,如葱子法。(若市上买韭子,宜试之:以铜铛盛水,于火上微煮韭子,须臾芽生者好;芽不生者,是浥郁矣。)治畦,下水,粪覆,悉与葵同。然畦欲极深。(以韭根性上跳,故须深也。)二月、七月种。种法:以升盏合地为处,布子于围内。(以韭性内生,不向外长,围种令科成也。)薅令常净。至正月上辛日,扫去畦中陈叶。以铁耙耧起,下水,加熟粪。韭高三寸,便剪之。一岁之中,不过五剪。(每一剪一加粪。)收子者,一剪即留之。若旱种者,但无畦与水耳,耙、粪则同。”《四时类要》云:“九月,收韭子。种韭,第一番割弃之,主人勿食。”《事类全书》:“韭畦用鸡粪尤佳。”故《本草》以韭为“草锺乳”。

凡近城郭园圃之家,种三十馀畦,一月可割两次,所易之物,足供家费。积而计之,一岁可割十次,秋后又可采韭花,以供蔬馔之用。谓之长生韭。

至冬,移根藏于地屋荫中,培以马粪,暖而即长,高可尺许;不见风日,其叶黄嫩,谓之韭黄。比常韭易利数倍。北方甚珍之。

又有就旧畦内,冬月以马粪覆之,于迎阳处随畦以薥黍篱障之,用遮北风。至春,其芽早出,长可二三寸,则割而易之,以为尝新韭。城府士庶之家,造为馔食,互相邀请,以为嘉味。剪而复生,久而不乏,故谓之“长生”。实蔬菜中易而多利,食而温补,贵贱之家,不可阙也。

△葫荽[编辑]

葫荽,汉张骞自西域得其种。茎叶皆细,可同邪蒿食,及作羹,良。并人呼为香荽,即此也。《本草》云:味辛,温,杀虫去毒。《事类全书》云:“葫荽,必用月晦日晚,下种。”

《齐民要术》云:葫荽,宜黑软、青沙良地,三遍熟耕。春种者,用秋耕地。开春冻解地起有润泽时,急接泽种之。疏密正好。六七月种。先晒燥;欲种时,布子于坚地,一升子与一掬湿土和之,以脚蹉子,破作两段。(以砖瓦搓之亦得,以木砻砻之亦得。)于旦暮润时,以耧耩作垄,以手撒子,即劳令平。菜生二三寸,锄去穊者供食。十月足霜,乃收之。取子者,仍留根,间拔令稀,(穊即不生)。以草覆上。(覆者得供生食,又不冻死。)此菜旱种,非连雨不生,所以不同春月要求湿。麦底地亦得种,止须急耕调熟。虽名秋种,会在六月;连雨生,则根强科大。七月种者,雨多亦得;雨少则生不尽,但根细科小,不同于六月种者。若留冬食,则以草覆之,得竟冬食。其春种小小供食者,自可畦种,一如葵法。挼子,沃水,生芽,种之。(昼用箔盖,夜则去之。昼不盖,热不生;夜不去,则有虫。)凡种菜,子难生者,皆水沃令芽生,无不即生矣。

又有一种名石葫荽,亦名“鹅不食草”,载在《本草》,止堪入药,却非此种。

葫荽,其子捣细,香而微辛,食馔中多作香料,以助其味。于蔬菜,子叶皆可用,生熟皆可食,甚有益于世也。

△菠薐[编辑]

菠薐,茎微紫,叶圆而长,下多花阙。刘禹锡《嘉话录》云:菠薐,本西国中种。自颇陵国将其子来,今呼其名,语颇讹耳。

《农桑辑要》云:“菠薐:作畦下种,如萝卜法。春正月、二月,皆可种,逐旋食用。”秋社后二十日种,于畦内以乾马粪培之,以避霜雪。十月内,以水沃之,以备冬食。

又宜以香油炒食,尤美。春月出薹,嫩而又佳。至春暮,茎叶老时,用沸汤掠过,晒干,以备园枯时食用,甚佳。实四时可用之菜也。

△莴苣[编辑]

苣,数种,有苦苣,有白苣,有紫苣,皆可食。叶有白毛为白苣;紫色为紫苣;苦味为苦苣,即野苣也,又名褊苣。今人家常食者,白苣。江外岭南、吴人无白苣,但种野苣,以供厨馔,生食之,所谓莴苣也。

《农桑辑要》云:“莴苣:作畦下种,如菠薐法。但得生芽:先用水浸种一日,于湿地上布衬,置子于上,以盆碗合之,候芽渐出,则种。春正月、二月种之,可为常食。秋社前一二日种者,霜降后可为腌菜。如欲出种,正月、二月种之,九十日收。”

其茎嫩,如指大,高可逾尺。去皮蔬食,又可糟藏,谓之莴笋:生食又谓之生菜。四时不可阙者。

△同蒿[编辑]

同蒿者,叶绿而细,茎稍白,味甘脆。

“春二月种,可为常食。秋社前十日种,可为秋菜。如欲出种,春菜食不尽者,可为子。”俱是畦种。

其叶又可汤泡,以配茶茗。实菜中之有异味者。

△人苋[编辑]

苋亦多种:有马齿苋、鼠齿苋及糠苋,此野苋也;若夫赤苋、白苋、紫苋、红苋,人苋,又有五色苋、皆可蔬茹。人、白二苋,亦可入药。《易》言:“苋陆夬。”谓其柔脆也。《列子》言:“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马者马苋、马蓝草之类;人者人参、人苋之类也。

《农桑辑要》云:“人苋,但五月种之,园枯则食。(今人有三四月种者。)如欲出种,留食不尽者,八月收子。”

《本草》云:“不可以苋菜与鳖同食,则生鳖症。试以鳖甲如豆片大者,以苋菜封裹之,置于土坑,以土盖之,一宿尽变成鳖也。”然病者颇忌。常人食之,作蔬作羹,皆可用也。

△蓝菜[编辑]

《务本新书》云:“二月畦种。苗高,剥叶食之。剥而复生;刀割则不长。加火煮之,以水淘浸:或炒爁,或拌食,或包馂馅,或卷饼。生食颇有辛味。五月园枯,此菜独茂,故又曰‘主园菜’。至冬月,以草覆其根。四月终结子,可收作末。(比芥末。)根又生叶,可食一年。陕西多食此菜。”

△莙荙[编辑]

“莙荙,作畦下种,如萝卜法。春二月种之。夏四月移栽。园枯则食。如欲出子,留食不尽者,地冻时出,于暖处收藏。来年春透,可栽,收种。”或作蔬,或作羹,或作菜干,无不可也。

△兰香(香菜附)[编辑]

《齐民要术》云:“兰香,罗勒也。(或谓避石勒名,故改今名。)三月中,候枣叶生,乃种兰香。(早种者,天寒不生,徒费子耳。)治畦下水,一同葵法。及水散子讫;水尽,筛熟粪,仅得盖子便止。(厚则不生,弱苗故也。)昼日箔盖,夜即去之。(昼日不用见日,夜须受露气。)生即去箔。常令足水。六月连雨,拔栽之。(掐心栽泥中,亦活。)作菹及干者,九月收。作干者,天晴时薄地刈取,布地曝之。干,乃挼取末,瓮中盛。(拔根悬者浥烂,又有雀粪及尘土之患。)取子者,十月收。(自馀杂香菜不列者,种法悉与此同。)

“《博物志》:‘烧马蹄、羊角成灰,春散著湿地,罗勒乃生。”

《事类全书》云:“香菜,常以洗鱼水浇之,则香而茂;沟泥水、米泔亦佳。”

夏秋采叶,可作菜食,或切叶以芼诸菜,或于素食面粉之类,皆可覆食,以助香味也。

△荏、蓼[编辑]

《尔雅》云:“苏,桂荏。”(“苏,荏类,故名桂荏。”)“蔷,虞蓼。”(“虞蓼,泽蓼。”)《本草》云:“荏状如苏,白色。其子碾之,杂米作糜,甚肥美。下气补益。东人呼为‘䔡’,以其似苏,字但除‘禾’旁故也。”

《齐民要术》云:三月可种荏、蓼。——崔寔又云:正月可种。——(荏,子白者良,黄者不美。)蓼宜水畦种。荏则随宜,园畔漫掷,岁岁自生矣。

荏子压取油,可以煮饼。(荏油色绿可爱,其气香美,煮饼亚于麻油,而胜麻子脂膏。荏油不可以为泽,焦人发。碾为羹臛,美于麻子远矣。又可以为烛。)为帛煎油弥佳。(荏油性淳,涂帛胜香油。)

蓼作菹者,长二寸则剪,绢袋盛,沉于酱瓮中。又长,更剪,常得嫩者。(若待秋,子成而落,茎既坚硬,叶又枯焦。)收子者,候实成,速收之。(性易凋零,晚则落尽。)五月、六月中,蓼可以为齑食。

二菜实菜中之用广而多益者。

△芹、𦼫[编辑]

芹,《尔雅》曰:“楚葵”也;《本草》曰水斳,(音芹)一名水英。又曰:“芹有两种:秋芹取根,色白;赤芹取茎叶:并堪作菹及生菜,味甘。”杜子美诗所谓“香芹碧涧羹”是也。又有一种马芹,《尔雅》曰:“茭,牛蕲。”注曰:“似芹,可食菜也,而叶细锐,……一名马芹。”与水芹盖同类而异出耳。

𦼫(其禹反,一音渠。)《诗义疏》曰:“苦菜也,青州谓之芑。”《农桑辑要》曰:“江东呼为苦荬。”愚按:陆士衡释芑菜曰:“茎青白色;,摘其叶,白汁出。脆可生食,亦可蒸为茹。”则是今人所谓“石𦼫”者,似苦荬耳,味不苦,亦有野生者,谓之“苦菜”者,非。

《齐民要术》云:“芹、𦼫,并收根畦种之。常令足水。尤忌潘(孚袁反,米汁孚。)泔及咸水,浇之即死。性并易繁茂,而甜脆胜野生者。白𦼫尤宜粪,岁可常收。”

陶隐居曰:“二三月,芹作英时,可作菹,及熟爚(式灼、弋灼二反)食之。”《尔雅》,马芹子入药用。《齐民要术》云:“马芹子,可以调蒜薤。”

按:古诗中泮水采芹,新田采芑,即今之芹、𦼫是矣。昔有野人食芹而美,欲献之君。今以𦼫配之。其味俱甜脆,生熟可食。此二蔬之美,诚不可乏者。其野生者,无种莳之劳,而供啖食之用,尤为可嘉。不然,何以见咏于诗人哉?

△甘露子[编辑]

甘露子,蔬属也。苗长四五寸许,根如累株,味甘而脆,故名甘露也。亦有野甘露。

凡种,宜于园圃近阴地。春时种之,用麦糠为粪。地宜沾润为佳。至秋乃收。生熟皆可食。可用蜜或酱渍之,作豉亦得。今详其功用,固蔬中之不可遗者。《务本新书》曰:“白地内区种。暑月以麦糠盖之,承露滋胤。”甘露之名,岂非由是而得欤?然其味之美,亦诚足称其名矣。


  ↑返回顶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