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岩集/卷16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十五 燕岩集
卷十六
卷十七 

课农小抄卷首[编辑]

编题[编辑]

臣趾源于戊午十二月初九日。在职次。祗受 颁下印本。  御制劝农政。求农书纶音。

王若曰。明年己未即我 先王亲耕耤田之年也。五纪 光御。八方涵育。盖以勤民重农。为治教之原而基寿考之化。豊功巍烈。诞造无疆。太岁星周。旧甲俨临。予小子其敢不钦承前宁人遗志。以对扬 耿光之万一也哉。国以民为本。民以农为生。农不殖则民不糓。民不糓则国何乂。予食虽可减。民不可以阙食也。民食之阙。其责在农。农若不勤。曷云有秋。民之为农也虽因于天时。而当尽其地利也。虽资于地利。而当修其人事也。抚五行之交运。体四季之寄旺。土爰稼穑。为民司命而服田之劳。劳亦多矣。曰粪壤之劳也。曰引水之劳也。曰锄耞之劳也。曰耕耨之劳也。曰播植之劳也。曰耘耔之劳也。曰馌嗿之劳也。曰饲牧之劳也。自冬徂春。恰为百日之劳。及夫秋熟。又有刈获之劳场圃之劳。而劳之浅深。年分豊歉。嗟我农人。曷敢言劳。昔朱夫子为吏于泉漳。劳农山间。对新酿而有铚艾中熟之诗。盖所以劳之也。劳者民也。劳之者吏也。民之劳矣。吏岂敢逸。顾我国被山带海。野多膏腴。素称衣食之乡。而兴作昧方。惰敖成习。田畯失其职。保介违其时。一有水旱。杼柚俱空。玆曷故焉。蔽一言曰人事之不能修而地利之不能尽也。农之本在乎勤与劳。而其要则亦惟曰兴水功也。相土宜也。利农器也。三者皆要。水功居先。在易水地为比。地水为师。此井田之所由法耳。欲相土宜。舍水功。奚为哉。故公刘荒居。皇涧是夹。大王胥宇。西浒是率。且以元圣之明农。先立匠人。以制沟洫。以载之周官。魏有李悝之河。秦有郑国之渠。于汉文翁之溲。于唐韦丹之陂。导之贮之。以滀以漑。虽时雨不降。六七月之间。其苗勃兴。而今也堤政久抛。冒耕相续。如湖南之碧骨。湖西之合德。岭南之恭俭。关北之七里。关东之莼池。海西之南池。关西之黄池。号称国中大堤。而疏处不疏。渟时不渟。行潦其涸。岁比不登。为当今之硕画。莫先乎已有之大堤而著手。推以及于均舍百事。使诸路。各就掌内。咸效其能。诚力所到。其应如响。且水功之于土宜。相须而行。畇隰畛甽之异等。穜穆秠穈之殊性。滮池则浸䵚。疆埸则有瓜。豳人新畬而来牟。歧人载芟而耘耦。温人重麦。离人重禾。即诗书之所咏歌者也。禾艺高燥。稷播衍沃。美壤率归于烟茶。而农则为厉。名山多入于火粟。而糓不加贱。宜南者不宜于北。喜峡者不喜于野。而云梦均业。原隰无别。从以注秧盛而付种者罕。则世称利害相半。而毕竟害二而利一。愆雨则歉。在在皆然。至于农器之便利。东俗尤昧昧。无异于羲农以前。乃庤斯赵固尚矣。只言其紧且要者。水车者。所以备暵也。役车者。所以兼人也。篝篓者。所以贮糓也。碓确者。所以舂粮也。自古及今。行者无闻。顾不能修其事而尽其利。尚曰农也不熟。耕也其馁云尔。则不其近于倒植而求茂乎。董之以九功。劝之以九歌。俾缘亩袯襫之民。靡不极其功而竭其智。田无不辟。辟无不种。种无不食。则管书所谓人生在勤。勤则不匮。魏志所谓人皆力勤。岁数丰穰是耳。窃尝有意于敦本务实之政。命编农书。欲颁州郡。而古今之各异也。风土之不幷也。贫富之难齐也。事力之未逮也。有不可硬定而胶守。则阶庭万里。人人各进良策。我则受之。折衷而用之。可谓农家之大全。夫农作之工。仰候中星。旁叶气运。丑之半大寒之节。土运始生。未之半大暑之节。太阴湿土之气始生。丑与未相对而土始用事。则慨已往之难追。拟方来之资益。以兴嗣岁以勖农夫。所贵乎孔夙。奚待春元之发纶。今日丑日也。明日丑月也。未刻之正。节候交至。土牛祈年。此政其时。况丕图前功。日月依辰。寔予仰述之一端乎。咨尔京外小大臣庶。咸须听悉。如有己见可以有裨于三农者。或以章疏。或以簿册。京而呈于庙堂。外而纳于监司。而毋泥乎异俗。毋拘乎古方。山沿饶瘠各陈其当。人谋允臧。克享于天。天以康年。贻我十千。粒我烝黎。同我太平。则斯可以仰副我 宁考康功田功之 盛德至善。而又可以助予小子肯播肯获之至诚苦心。起我农政絿我农书。不翅如农夫之望秋。 予即祚二十二年建丑月前一日己丑未正。

臣双擎百读。顿首顿首于时郡功曹掾吏等。稽首跪伏。恭听于前。臣宣读讫。谨将  圣旨。一一晓释言。昔粤我  英宗大王御极之十五年己未。聿修耕耤之仪。 亲载耒耟于参保介之御间。 冕而青弦。三发五推。维时庶民歌呼鼓舞。乐业趋工。大有之书。不绝于史氏。  先朝五十载治平殷富之化。实基于 勤民重农之一念也。洪惟我   主上殿下 承惟精惟一之传。 致善继善述之教。肆当旧甲之重煕。益懋 前烈之克笃。乃玆涣宣  丝纶。咸谕中外。古人云欲法尧舜。当法祖宗。此 宝纶所以眷眷于训农养民之道也。于是莫不竦然油然攒手感祝。如草木群生鼓润于风雷雨露之中而不自知也。猗欤至哉。斯实  前圣  后圣之所以一揆。而尧舜之道近在于  祖宗之模训也。臣窃稽   明旨。槪以裕财足食。为教化之源。力本兴功。为率育之方。殷勤顾保。诏邦本之有在。厚利开道。念民天之为重。大抵一篇之中。建而为经者三。列而为纬者亦三。引之以 肯播肯获之义。申之以询蒭访荛之意。夫尧之钦若敬授。大禹之荒度。文王之即功。即天时地利人事之所以为经而其为节目也。加详匠人之沟洫。草人之土化。诗之覃耟庤镈。乃水利土宜农器之所以为纬。而盖将润色之。在今率由旧章。敉宁王图功。继軆守文之所以绵业无疆也。耕稼陶渔之取善。老农老圃之不如。大舜孔子之斯其为大智也。生民之大本。稼穑之全功。于斯乎略尽。则惟是  十行之札。真足以起前圣而不易。参古经而无疑者矣。噫。  大圣人立言为经。夫岂古今之或间哉。然自虞夏以来。农本之训。散在经传者。如裘葛飮食。今之人孰不被服而含咀也。而迷者不悟。或视彼辽阔。谓今非宜。或狃此鲁莽。疑古即然。或以文字与事功为不相涉。曾不知举斯而加诸此。所以伐柯睨柯。犹以为远也。顾今大小司牧之臣。攀  宝綍而怵惕。绎  明训而兴起。皆知明农之为务。益将劝稼之有方。则其理軆之明显。功用之亲切。比之古经。为愈光大矣。臣愚蔑识。固不敢述统论代。以干僭妄之罪。而窃尝以为我 国之视中华。非有疆域之殊隔。而不无气运之早晩。檀君之立。实与尧并。而草昧鸿荒。堇比巢燧。箕圣东封。际周方隆。而区划条教。始伴轩农。若罗若丽。千有馀年。泯泯棼棼。可付之因提循。蜚矣皇矣。我  朝  圣作神兴。人文淑阐。物则融昭。丕显丕承。式至于今。开物成务之功。靡不周矣。厚生利用之法。靡不修矣。以臣愚见由百世而等之。今日隆昌之运。其殆汉之文景富庶之际乎。于休盛矣。斯实  圣代制作之嘉会。奎璧之章。信乎发前经之未发。与豳风七月。周书无逸相表里。而允为万世之鸿典云尔。

进课农小抄文[编辑]

己未三月二十五日。行沔川郡守臣朴趾源。伏地顿首谨奏。为本年正月初七日。本道观察使关到节。祗受  有旨内。今人虽不及古人。如曰不知农。何以做农官。今欲叩其所存于明农。修述   先朝已试之故事。令诸道观察使各都留守。先陈经纶。仍饬守土者。亦陈意见。此先试以言之意。考核其实。当在有秋之后。同日口传  下教内。岁前纶音颁示之后。分忧守土之列。无一人应旨。不诚孰甚焉。文荫守令。以经纶册子。勿拘一卷二卷三卷。毋敢一人或阙者。臣诚惶恐陨越。不知所以对扬也。臣家世清贫。素无田园。生长 辇毂之下。目不辨菽麦。臣祖食亚卿禄。而臣幼时掬其红腐。种于庭中。以待其方包也。稍长。征逐儒士。未尝与野人佃客相接。及中岁落拓。始有志归农。求所谓农家者流而钞录之。然实无田可归。特硏田而笔耕已矣。往往郊野。见其耕耘之法。多不与古书合。或为之晓说赵过,贾勰之遗方。未尝不为村佣里老所笑以为甚迂也。幸从荫路出宰百里。辞  陛之日。庄诵七事。农桑二字。乃其首务也。逮至莅任以来。未尝不躬涉原野。警策昏惰而终是口耳之学。不相应孚。习俗之安。未易矫改。不过因循。姑且略施劝课而已。书中之事。尚未有一二试者。以此叨职数年。民事首务。未见其为顿盛也。守土分忧之义。岂亶然哉。臣以此夙宵忧恐。诚知尸素无所逃罪。乃者。   圣上深惟务农重本之道。先施敷奏明试之政。如臣鲁莽。顾何足以仰塞 明旨哉。维玆手抄数篇。旧出于学稼学圃之志。而小人哉樊须。固所自鄙于其心。然臣既别无经纶之素讲于平日者。则亦安敢仓卒臆对。以重其不诚之诛也哉。义在无隐。诚不获已。遂敢略缀按说。缮写呈进。臣无任愧恐屏营之至。

课农小抄 沔川郡守臣朴趾源 编辑[编辑]

诸家总论[编辑]

管子曰。野与市争民。金与粟争贵。又曰。民无所游食。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商子曰。金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金一两生于境内。粟十二石死于境外。粟十二石生于境内。金一两死于境外。好生金于境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虗。国弱。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盈。国彊。

臣趾源曰。古人言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夫人之所以不饥不寒者。财也。五糓布帛是也。饥不可食。寒不可衣者。货也。珠玉金钱是也。货者。所以与财为轻重之权。而非所以生财也。故一家藏之。可以自豪于平世。而一遇水旱兵荒。则其不尽归于任氏之窖者。鲜矣。然而人知有货之可以不饥而不知徒货之不足恃也。家犹如此。而况国乎。管,商是佐霸之才。而其能明于本末轻重之辨如此。是岂可以功利之说而忽之哉。

吕览曰。凡农之道。厚之为宝。斩木不时不折。必穗稼就而不获。必遇天菑。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是以人稼之容足。耨之容耰。据之容手。此之谓耕道。是以得时之禾。长秱而穗。大本而茎我。䟽穖而穗大。其粟圆而薄糠。其米多沃而食之彊。如此者不风。先时者。茎叶带芒而短衡。穗秬而芳。夺秳米而不香。后时者。茎叶带芒而末衡。穗阅而青零。多秕而不满。得时之黍。芒茎而徼下。穗芒以长。抟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不噮而香。如此者不饴。先时者。大本而华茎杀而不遂。叶稿短穗。后时者。小茎而麻长。短穗而厚糠。米▣而不香。得时之稻。大本而茎葆。长秱踈穖。穗如马尾。大粒无芒。抟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香。如此者不益。先时者。大本而茎叶格对。短秱短穗。多秕厚糠。薄米多芒。后时者。纤茎而不滋。厚糠多秕。庤辟米。不得恃定熟。卬天而死。得时之麻。必芒而长。踈节而色阳。小本而茎坚。厚枲以均。后熟多荣。日夜分复生。如此者不蝗。得时之菽。长而短足。其美二七以为族。多枝数节。竞叶繁实。大菽则圆。小菽则抟以芳。称之重食之息以香。如此者不虫。先时者。必长以蔓。浮叶踈节。小英不实。后时者。短茎踈节。本虚不实。得时之麦。长秱而颈黑。二七以为行而服。薄䅵而赤色。称之重。食之致香以息。使人肥泽。且有力。如此者。不蚼蛆。先时者。暑雨未至。朋动蚼蛆而多疾。其次羊以节。后时者。弱苗而穗苍狼。薄色而美芒。是故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弱。茎相若而称之。得时者重。粟之多量。粟相若而舂之。得时者多米量。米相若而食之。得时者忍饥。是故。得时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气章。百日食之。耳目聪明。心意叡智。四卫变彊。凶气不入。身无苛殃。黄帝曰。四时之不正也。正五谷而已矣。审时篇

后稷曰。子能以窐为突乎。子能藏其恶而揖之以阴乎。子能使吾土靖而甽浴土乎。子能使保湿安地以处乎。子能使雚夷无淫乎。子能使子之野尽为冷风乎。子能使槀数节而茎坚乎。子能使穗大而坚均乎。子能使粟圆而薄糠乎。子能使米多沃而食之强乎。无之若何。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上田弃亩。下田弃甽。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令玆美禾。来玆美麦。是以六尺之耟。所以成亩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耨柄尺。此其度也。其耨六寸。所以间稼也。地可使肥。又可使棘。人肥必以泽。使苗坚而地隙。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缓。草端大月。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之。于是始耕。孟夏之昔。杀三叶 昔。犹夕月季也。三叶荠属。 而获大麦。日至。苦菜死而资 菜名 生。而树麻与菽。此告民地宝尽死。凡草生藏日中出。狶首 草名 生而麦无叶。而从事于蓄藏。此告民究也。五时见生而树生。见死而获死。天下时。地生财。不与民谋。有年瘗土。无年瘗土。无失民时。无使之治。下知贫富利器。皆时至而作。渴时而止。是以老弱之力可尽起。其用曰半。其功可使倍。不知事者。时未止而逆之。时既往而慕之。当时而薄之。使其民而郄之。民既郄。乃以良时慕。此从事之下也。操事则苦不知高下。民乃逾处。种稑禾不为稑。种重禾不为重。是以粟少而失功。任地篇

凡耕之道。必始于垆。土玄而䟽者。为之垆。 为其寡泽而后枯。必厚其靹。为其逾厚而及𩛕 或作选。 者𦷺之。坚者耕之。泽其靹而后之。上田则被其处。下田则尽其污。无与三盗任地。夫四序参发。大甽小亩。为青鱼胠。苗若直猎。地窃之也。既种而无行。耕而不长则苗相窃也。弗除则芜。除之则虚。则草窃之也。故去此三盗者而后。粟可多也。所谓今之耕也。营而无获者。其蚤者先时。晩者不及时。寒暑不节。稼乃多菑。实其为亩也。高而危则泽。夺陂则埒。见风则𠎮。高培则拔。寒则雕。热则修。一时而五六死。故不能为来。不俱生而俱死。虚稼先死。众盗乃窃。望之似有馀。就之则虚。农夫知其田之易也。不知其稼之踈而不适也。知其田之际也。不知其稼居地之虚也。不除则芜。除之则虚。此稼之伤也。故亩欲广以平。甽欲小而深。下得阴。上得阳。然后咸生。稼欲生于尘。而殖于坚者。慎其种勿使数。亦勿使䟽。于其施土。无使不足。亦无使有馀。熟有耰也。必务其培。其耰也植。植者其生也必先。其施土也均。均者其生也必坚。是以亩广以平则不丧本。茎生于地者。五分之以地。茎生有行故遫长。弱不相害故遫大。横行必得。纵行必术。正其行通其风。夬心中夬。帅为冷风。苗其弱也欲孤。其长也欲相与居。其熟也欲相扶。是故。三以为族。乃多粟。凡禾之患。不俱生而俱死。是以先生者美米。后生者为秕。是故其耨也。长其兄而去其弟。树肥无使扶踈。树墝不欲专生而族居。肥而扶踈则多秕。墝而专居则多死。不知稼者。其耨也。去其兄养其弟。不收其粟而收其粗。上下安则禾多死。厚土则蘗不通。薄土则蕃轓而不发。埴垆冥色。刚土柔种。免耕杀匿。使农事得。辨土篇

亢仓子曰。人舍本事末则不一令。不一令则不可守不可战。人舍本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流徙。轻流徙则国家时有灾患。皆生远志。无复居心。人忘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巧法令则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古圣先王之所以理人者。先务农业。农业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人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边境安则主位尊。人农则童。童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博深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流散。重流散则死其处无二虑。是天下为一心矣。天下一心。轩辕几蘧之理。不是过也。古先圣王之所以茂耕稼者。以为本教也。是故天子躬率诸矦。耕籍田。大夫士第有功级。劝人尊地产也。后妃率嫔御蚕于郊桑公田。观人力妇教也。男子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资相为业。此圣王之制也。故敬时受日。埒实课功。非老不休。非疾不息。一人勤之。十人食之。当时之务。不兴土功。不料师旅。男不出御。女不外嫁。以妨农也。黄帝曰。四时之不可正。正五糓而已耳。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天也。养之者地也。是以稼之容足。耨之容耰。耘之容手。是为耕道。农工食。工攻器。贾攻货。时事不龚。敓之以土功。是谓大凶。凡稼早者先时。莫者不及时。寒暑不节。稼乃生灾。冬至以后五旬有七日而昌生。于是乎始耕。事农之道。见生而艺生。见死而获死。天发时。地产财。不与人期。有年祀土。无年祀土。无失人时。迨时而作。遇时而止。老弱之力可使尽起。不知时者未至。至逆之。既往而慕之。当其时而薄之。此从事之下也。夫薅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缓。稼欲产于尘土而殖于地坚者。慎其种。勿使数。亦勿使疏。其于施土。无使不足。亦无使有馀。畎欲深而端。亩欲沃而平。下得阴。上得阳。然后咸生。立苗有行故速长。强弱不相害故速大。正其行通其中。疏为冷风则有收而多功。率稼望之有馀。就之则疏。是地之窃也。不除则芜。除之则虚。是事之伤也。苗其弱也欲孤。其长也欲相与居。其熟也欲相与扶。三以为族。稼乃多糓。凡苗之患不俱生而俱死。是以先生者美米。后生者为秕。是故其耨也长其兄而去其弟。树肥无使扶踈。树墝不欲专生而独居。肥而扶踈则多秕。墝而专居则多死。不知耨者去其兄而养其弟。不收其粟而收其秕。上下不安则稼多死。得时之禾长秱而大穗。圆粟而薄糠。米饴而香。舂之易而食之强。失时之禾。深芒而小茎。穗锐多秕而青蘦。得时之黍。穗不芒而长。团米而寡糠。失时之黍。大本华茎叶膏短穗。得时之稻。茎葆长秱。穗如马尾。失时之稻。纤茎而不滋。厚糠而菑死。得时之麻。䟽节而色阳。坚枲而小本。失时之麻。蕃柯短茎。岸节而叶虫。得时之菽。长茎而短足。其荚二七以为族。多枝数节。竞叶蕃实。称之重。食之息。失时之菽。必长以蔓。浮叶虗本。踈节而小荚。得时之麦。长秱而颈族。二七以为行。薄翼而䵍色。食之。使人肥且有力。失时之麦。胕肿多病。弱苗而翜穗。是故得时之稼豊。失时之稼约。庶糓尽宜。从而食之。使人四卫变强。耳目聪明。凶气不入。身无苛殃。善乎。孔子之言。冬饱则身温。夏饱则身凉。夫温凉时适则人无病疢。人无病疢。是疠疫不行。疠疫不行。咸得遂其天年。故曰谷者人之天。是以兴王务农。王不务农。是弃人也。王而弃人。将何国焉。农道篇

臣趾源曰。五土。民莫不耕也。不知柔之可力。棘之可肥。缓之可急。燥之可湿也。五谷。民莫不艺也。知草之能窃苗而不知苗之相窃也。知苗之相窃也而不知地之先已窃之也。黍稻禾麻菽麦。人莫不食也。不知多米之寡糠也。香甘之忍饥也。皆由于稼之得时也。人知用亩而弃甽也。不知高下之正相反也。人知雨润而旸燠也。不知风之可使冷然善也。人知后时之为失也。不知先时之失犹夫后时也。夫能知其术而尽其理者。其惟圣于农乎。人皆知农之能养人也。而不知圣于农者之乃能使人聪明睿智体康无殃也。又能使天下之人童朴一心。以至于主位尊而公法立也。大哉农乎。医性医命之妙。制治保邦之本。亶在是矣。农而至于如此。可谓稼穑之极功而炎稷之能事毕矣。古今谭农者。未有能说到于此。若吕氏者商也非农。是恶足以知之哉。窃意古之所传神农之说如许行之徒。相与为之。后竟为大贾居也。然其说精深到底。寔寔有此理。非可以傅会假设也。岂或以传其非人而废其言也。

马一龙农说曰。农为治本。食乃民天。天畀所生。人食其力。周书无逸曰。君子所其无逸。爰知稼穑之艰难则知小人之依。故圣人治天下。必本于农。神农之教。历山不改其业。禹稷之后。莘野犹振其风。盖斯民之生。以食为天。而人无谷气七日则死者。其天绝也。天之生民。必赋以资生之物。稼穑是也。物产于地。人之得为食。力不致者资生不茂矣。故世有游食之民则民穷而财尽。况以供无厌之欲。而欲天下安生乐业以无叛也。得乎。古者一夫受田百亩。不夺其时。仰事𫖯育。皆有赖也。其上不求。其民不争。以力足食而已。至于后世。人皆厌于力食。而务以其力食人。是以兽相食也。而天下尝不治。呜呼。君以民为重。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农以力为功。所因如此而司农之官。教农之法。劝农之政。忧农之心。见诸诗书者惓惓焉。 力不失时则食不困。知时不先。终岁仆仆尔。故知时为上。知土次之。知其所宜。用其不可弃。知其所宜。避其不可为。力足以胜天矣。知不喩力者。虽劳无功。此总言用力軆要。时。言天时。土。言地脉。所宜。主稼穑力之所施。视以为用。不可弃。若欲弃之而不可也。不可为。亦然。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而无所差失。然后事半而功倍矣。知其可不先乎。 故畜阳不极。发生乃微。此以下详说知时之义。皆用不可弃。避不可为之事。上云时者。主阴阳之候而言。阳主发生。阴主敛息。物之生息。随气升降。故冬至之后一阳起乎下。则群阴推而渐出。寒凝固结于上。所以遏其泄矣。及阳气出地。物生坚露。流衍布濩而不穷。畜之。盛大致然。是以桃李冬华。无冰不杀草。春秋记之以病愆阳。农家者流云。冬耕宜早。春耕宜迟云。早者在冬至之前云。迟者在春分之后。冬至前者。地中阳气未生也。春分后者。阳气半于土之上下地。其意皆在阳荣阴卫。欲使微阳之不泄。求其壮盛而已。于此不知所避。一则初升而踣其踵。一则方启而裂其肤。岂非童而牿未壮。盛而先亢者乎。亢则害。牿则亡。伤气殆尽。其生安得不微乎。畜阳之意。不止于冬。凡日为阳。雨为阴。和畅为阳。沍结为阴。展伸为阳。敛诎为阴。动为阳。静为阴。浅为阳。深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繁殖之道。唯欲阳含土中。运而不息。阴乘其外。谨毖而不出。若阳泄于外而阴入其中。生机转为杀机矣。 凝阴在土。其气固塞。岁久不耕之地。纯阴固结。非假太阳之力追摄。何以得散。又冬春二时。不见天阳。亦犹是耳。今夫图殖之上。未尝生物。正以内不含阳。阴不外固而火煆之地。藏冰不融者。绝其地脉而中无阳气来至也。窃窥神化之妙。阳根阴。物之所以生也。阴根阳。物之所以成也。生者谓之化。成者谓之变。 徐玄扈曰。火煆藏冰。别有理。今藏热炭之瓮。暑月可藏冰。岂亦绝地脉耶。 阳自下起。发其内之一本以出于外。诸阴皆死者。阴自下起。敛其外之散齐以入于内。诸阳皆生者。此盖言二气始终之定理也。诸阳谓自复以至于夬也。复十一月之卦。夬三月之卦也。十二月为临。正月为泰。二月为大壮。复自坤中来。一阳始生。成位于冬至。至泰而开。开而壮。壮而夬。四月复全于干矣。诸阴谓自姤以至剥也。姤五月之卦。剥九月之卦也。六月为遁。七月为否。八月为观。姤自干中来。一阴始生。成位于夏至。至否而塞。塞而观。观而剥。十月复全于坤矣。上下者。乾坤分列之位。升降者。阴阳往来之气。内外者。神化辟阁之妙。敛发者。万物生成之机。出入者。循环无穷之端。一本散殊。相禅以为始终者也。大抵二气阴阳之至。当主日月为义。春秋二分。昼夜相半。气之平也。春分后昼渐永。日在地下之刻少。秋分后夜渐永。日在地下之刻多。阴阳消长。系于是矣。 阳生而不抑。遂以精泆。阴下而不齐。亦难以形坚。陨有馀补不足则精不泆而形可坚矣。天地之间。阳常有馀。阴尚不足。然扶阳抑阴。古圣至言。易曰。亢龙有悔。又曰。下济而光。以是见阳之精泆。由于不抑。阴之形脆者。由于无所济也。今有上农土地饶。粪多而力劝。其苗勃然兴之矣。其后徒有美颖而无实粟。俗名肥𦝲。此正不知抑损其过而精泆者耳。其法何以断其浮根。剪其附叶。去田中积污。以燥裂其肤理则抑矣。及其𥡥秸俱成。农功已毕。或土力既衰。润滋不继。淫渴未去。清气有伤。此正不知补助。故粒米有空。头枯干粉黛诸病也。 是故。含生者阳以阴化。达生者阴以阳变。察阴阳之故。参变化之机。其知生物之功乎。生则化。成则变。然必成而后有生。阳根阴也。生而后有成。阴根阳也。成者谓之变。脱其本根。易其故軆。生者谓之化。融液所畜。畅茂其緖。故冬至之后。生意皆含。夏至之后。生色皆达。含者。化之机。达者。变之渐。阴阳亘为其根。求其所以然。微妙而难悉也。一化一变。理不尽显。物自相形。机缄所存。非审察参详。则天地生物之功。莫之有知矣。夫含生先天也。以后天为之軆。达生者。即后天也。以先天为之神。养生家欲求先天之气。当思化里一变。非化不能变。非变则化者终于化矣。推之事理亦然。凡事之立。其始甚几微。充广必盛大。盛必衰。衰必敝。敝则变。不变则毁。毁则息。此知道者之所深忧乎。图善变而不毁者。其诸取法于农。故圣人推日星。定四时。分节候而示民以则。阴阳列于四时。早晩见于节候。岁气系于日星。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也。日穷于次。月离于纪。星回于天。此一岁之终也。日行速而月迟。故有馀日而以闰月收之。天行健而日月不能及。故有岁差。而以六十年。约之一岁之中。春而夏。夏而秋。秋而冬。四时顺布也。四时有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也。冬至以后。阳渐长。立春阳之出也。春分阳气之中也。立夏得阳三之二。至夏至而极矣。夏至以后。阴渐长。立秋阴之出也。秋分阴气之中也。立冬得阴三之二。至冬至而极矣。尧命羲和。日中鸟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不详其馀者。以一中一极前后测之耳。冬至一阳生。主生主长。夏至一阴生。主杀主成。故曰生者阳也。成者阴也。含虽未见其生。达虽未见其杀。几已在之矣。夫发其生者。与其晩也。宁早。收其功者。与其早也。宁晩。此阳进而前。阴退而后之道也。 众知膏瘠。不如原隰。众知芜平。不如浅深。肥饶为膏。砂瘦为瘠。高者为原。下者为隰。芜荒而不治者也。平成熟也。农家栽禾。启土九寸为深。三寸为浅。土地生物。膏则茂。瘠则不茂。而人之相地。成熟则美。荒废则不美。此皆易知而莫不知也。至如地之高下。有气脉所行而生气锺其下者。有气脉所不锺而假天阳以为生气者。故原之下多土骨。而隰之下皆积泥。启原宜深。启隰宜浅。深以接其生气。浅以就其天阳。盖土骨人身之经脉而积泥如人身之馀肉耳。经脉者。气血流行之所。馀肉者。块然附赘之区也。 常治者气必衰。再易者功必倍。患因无备。命在有滋。将衰而沃之。助其力也。欲倍而壮焉。收其全矣。沃莫妙于滋原壮。须求其固本。此因土材而以人力辅相之。衰者。土力衰也。倍者。所获倍也。患言水暵虫伤之类。沟堰陂洫。桔槹蓑笠。润燥以时济。及浚筑制造为之预者。则有备而无患矣。命。言生发收藏之元。所滋之事有二。以人力者。灌漑锄耘涂荡也。以物力者。泥粪灰籸稿卉也。禾苗资土以生。土力乏则衰。沃之。所以助土力之乏易。田倂两岁之力不壮。则不能兼收所生以致倍。然沃助其势。壮求其倍势也。犹有不待其衰。未禾而先沃之白块之间者。此素问所谓滋化源之意耳。滋其衰者过滋。或至于不能胜而病矣。滋源则无是也。固本者要令其根深入土中。法在禾苗初旺之时。断去浮面丝根。略燥根下之土皮。俾顶根直生向下。则根深而气壮。可以任其土力之发生。实颖实粟矣。 亢而过泄者水夺。此谓独阳不长者。济之以阴也。何谓亢。如既获之后。犂土在田。冬春二时。皆无雨雪。大阳燥烈。破块之间。尽为枯軆。阴不外周。阳不内畜。气之过泄矣。水夺者。以水夺之也。夺其过泄之阳。藉其润泽之液。包含融结。以成发生之功。盖天一生水。水为阴气之微。遇火俱化。化则合倂为用。不惟不为害。而反为利焉。故君子贵不骄。富不侈。贤智不先人。处崇高而忧。履成满而戒。不待以水夺之而自然不至于亢也。 敛而固结者火攻。此谓独阴不生者。济之以阳也。何为敛。失于鉏垦芜翳。蔽其天阳污泽。淫其肤理。阴沍久以不开。生意塞而不达。气之固结矣。火攻者。以火攻之也。攻其固结之阴。假其焚燎之力。疏通蒸腾。以宣教育之气。盖地二生火。火为阳气之微。遇水俱变。变则转易死气以为生。亦不害矣。水云夺者。必久浸而后可夺。火云攻者。必猛烈而后可攻。然夺之欲其过泄于外者返。而攻者。欲其固结于内者去也。阴阳善恶其用舍去留之分。有不可诬者如此。 镃基寸隙。不立一毛。郁蒸所至。并锺五贼。此又揭工力时气所害为甚者言也。镃基寸隙。垦之不偏也。虽所馀经寸。他日禾根适当之。则诘屈不入。叶虽丛生。亦必以渐消尽而至于濯濯然。今俗云。缩科是也。故犂锄者。必使翻抄数过。田无不耕之土。则土无不毛之病。五贼。食禾之虫也。热气积于土块之间。暴得雨水。温酿蒸郁。未经信宿则其气不去。禾根受之。遂生蟊。烈日之下。忽生细雨。灌入叶底。留住节间。或当昼吸太阳之气。得水激射。热与湿相蒸。遂生蠈。朝露浥日。濛雨日中。渐彻叶间。单则化气。合则化形。遂生螣。热踵根下。摄行于稿。爽日与雨。外薄其肤。遂生螟。岁交热化。不雨不旸。昼晦夜暍而风气不行。遂生𧉺。五贼不去则嘉禾不兴。故灌田者。先须以水遍过。收其热气。旋即去之。然后易以新水。栽禾无害。不过一遍。易去者虽久浸。不见日中两露。或以长牵。或以踈齿披拂。勿以凝着则虫不生。近者田家。治虫之法。多以石灰桐油。布于叶上。亦可杀。 知天之时。识地之宜。昧其包命。亦无以善其后。此承上以起下也。包命。见下。 故祖气不足。母胎有亏。其踵不踵。胎气不完。其胎不胎。虽成必败。盖亲下之本。既久去地而伤母之体。岂能全天哉。祖气。主糓子之在秸者言也。母胎。主谷子之脱秸者言也。祖气不足。谓未及冬至而先刈者。其一成之气。既未充足。以之为种。母胞有亏矣。草木之生。其命在土。生成变化。不离土气。踵踵相接。生生无已焉。若脱土久。气不连属。生之虽于胎。成之则不全其数。或半途而剥。或成穗而秕。故收种者。当于冬至之后。熟治高土。散布其上。覆以踈草。障蔽鸟雀。壅以酓灰。滋润燥枯。至清明时。沃之使芽。除草濩粪。频助其长。此第一义也。其次草裹美种。县之风檐。季春之始。置诸深汪。勿令近泥。半月。气足布地而芽。此虽不生。已落第二义矣。但世俗浸种。昼沈夜㫰。酓酿郁蒸。逼之使速。胎中受病。拔不可去。长芽嫩脆。抛撒下田。跌蹼折损。种种不免。迷而不悟。不知何见耳。 夫善本者。斯图末。虑终者。贵谋始。推陈而致新。气以交倂积成。脱胎而洗髓。精以剥换化生。上言天时土性人力种糓备矣。此下言治禾也。种得水治芽。得土始苗。移苗置之别土。二土之气。交倂于一苗。生气积盛矣。然其胎不脱则陈腐之軆犹存。髓不洗则浊淫之气终在。欲其稚而壮。壮而盛。盛而不衰也。得乎。故天地之间。气之积盛者。力在交倂。精之化生者。功存剥换。不然同类而异形。一本而殊末。果何故哉。此在交倂与剥换者。得不得之差耳。 达顺则豊。覆逆乃稿。纵横成列。纪律不违。密邈为俦。尺寸如范。栽苗者。当如是也。先以一指搪泥然后。以二指嵌苗置其中。则苗根顺而不逆。纵横之列整。则易于耘荡。踈密各因其地之肥瘠为俦。踈者。每苗约七千二百科。密则数逾于万。地肥而密。所收倍于踈者矣。▣地肥更不宜密。农书曰。瘠田欲稠。 但害生于莠。法谨于芟耘。与其滋蔓而难图。孰若先务于决去。故上农者。治未萌。其次治已萌。已萌不治。农其农何。莠。恶草之害苗者。芟耘。皆去草之事。蔓。草之延生者也。滋。益甚也。蔓。难图也。出左氏。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亦古语。因此以见恶不可纵。渐不可长之意。上农深于农理勤于农事者也。未萌根株在土也。上农者。智力兼至。知莠之害苗。不唯不容其滋蔓。于根芽未萌之时。先有以治之矣。是以用力少而成功多。不使其害及其苗。所养至而所以生全者大也。已萌而治之。其功大于是矣。已萌不治者。必至于蔓而不可图。为农也何以为之农哉。叹而哀之之辞。知道者。可以深长思也。 夫薙草之法。数与草齐。南粳北黍。天所生。地所宜。人所赖而养者。种之良也。物之良者。必贵。贵非贱等。良畏恶朋。薙。治也。恶草之害苗者。不可胜数而其为物也。尤易生焉。所治之法不多。则不可去。天生五糓。所以养人可贵之物也。贵者难成而易伤。贱者易起而难制。于此辨之不早。俟其潜滋暗长而后治之。则其根株深固。枝叶畅茂。盘结而辅翼者势。盛于苗矣。虽其上农。亦无如之何。 故农家者流。思其力不足以尽。图之备。假诸物。其始也直木而耒。其次也横木而耜。又其次编木而齿。曲木末而铲。凿木首而锄。继之以掇。终之以涂。无不可以铁焉。以直木而铁。坚也。攻之无遗类矣。草之滋生无穷而人之用力有限。不能不假于物以为力胜之具耳。今之耒而耕者。有大耕小耕。开桄罨抡。大抵勤与惰之殊也。翻抄遍过之说。已见于前。其耙者。亦多不求细熟平整粗块臃泥。凸则曝日先燥。洼则注水过深。是以一𫭟之间。禾之豊瘁顿异。且又妙在旋抄旋耙。旋耙旋莳。时燥湿和匀。浑水澄泥。聚于根锨。有壅培之力也。移苗新土。黄色转青。乃用捣荡。捣荡虽以去草。实以面苗。盖田之浮泥。易行横根而下之。实土难入顶本。顶本入土不深。横根布于泥面。则得土之生气不厚。枝叶虽繁。抽心不茂矣。捣荡。欲断其泥面横根。俟其顶根入土深。受积厚多生之气。其后抽心始高而结穗长硕也。铲鉏。皆削草器。掇以手拾去馀草。涂以泥壅蔽。田皮既掇则泄去多水。留小水。在田来泥为涂。涂时以手捻去禾心宿水。候田中有燥裂。即上水灌之。禾心宿水既去。燥时免其湿酿渍入新水。又助润滋清气矣。养苗至此除草已尽。物不能再假。力不可再加。然意外之虞。尚不保其无也。 徐玄扈曰。至哉言乎。锄绵锄桑。断其横根。皆此理也。说者谓种树不实。断其直根。非也。正宜留直根去横根耳。但树大者。宜渐去之。 如是而犹存者。可不畏夫。此又申言莠之难去。可畏之甚也。盖恶草贱而易生。有一根种遗于地。忽不觉其蔓矣。 卫生固难成功。亦不易华而欲实。风雨不作。时将获矣。燥则多损。浸而成腐。此言养之系于人。而成之系于天也。稻花必在日色中始放。雨人则闭其窥而不花。风烈则损其花而不实。二者皆秕糓之患也。及其成糓将获土太燥则米粒干损。水多而过浸。则班异成腐。二者又皆毁成之病也。阴晴燥湿。是岂人力可致者哉。农家至此犹不得自尽。况以委之芜翳而求其不败也可乎。 故可贵之物。不产非时。不安非类。欲其至足。以遂斯民之天。而农也如之何不力。此总结通篇旨意。盖糓不足则食不足。食不足则民之所不天。遂物之可贵如此。苟非顺时调护。何以得之。农者当知自力矣。

臣趾源曰。马一龙其农家之理学乎。其说最为精微。凡壤土之物色。糓种之名品。耙耨之度数。镃基之形制。犹不屑规规也。直欲论性命于化源。察理气于先天。如阴阳推命。远溯胞胎。医家诊证。专听脉息。其所论推陈致新。脱胎洗髓及察五贼于无形。治莠于未萌者。可谓窅且玄矣。虽然。农者天下之至朴。而至精至巧。未始不存乎其中。古来圣智盖已竭思尽力以示民。而百姓之所日由而不知者也。力田者苟能履其粗迹。存其恒节而日孜孜焉可矣。此所谓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也。故曰深耕易耨。曰勤则不匮。此两言者。足以为南亩之经训。而若其所以然之故。则夫岂顿顿者之所能尽讲乎。

朱子劝农文曰。当职久处田间。习知穑事。玆沗郡寄职在劝农。窃见本军。已是地瘠税重。民闲又不勤力。耕种耘耨。卤莽灭裂。较之他处。大段不同。所以土脉䟽浅。草盛苗稀。雨泽消愆。便见荒歉。皆缘长吏劝课不勤。使之至此。深惧无以下固邦本。仰宽顾忧。今有合行。劝谕下项。

一。大凡秋间收成之后。须趁冬月以前。便将户下所有田段。一例犂翻。冻令酥脆。至正月以后。更多著遍数。节次犂耙然后布种。自然田泥深熟。土肉肥厚。种禾易长。盛水难干。

一。耕田之后。春间须是拣选肥好田段。多用粪壤。拌和种子。种出秧苗。其造粪壤。亦须秋冬无事之时。预先刬取土面草根。晒曝烧灰。旋用大粪拌和入种子在内。然后撒种。

一。秧苗既长。便须及时趁早栽插。莫令迟缓过郤时节。

一。禾苗既长。秆草亦生。须是放干田水。子细认辨。逐旋拔出。踏在泥里。以培禾根。其塍畔斜生茅草之属。亦须节次芟削。取令净尽。免得分耗土力。侵害田苗。将来谷实。必须繁盛坚好。

一。山原陆地。可种粟麦麻豆去处。亦须趁时。竭力耕种。务尽地力。庶几青黄未交之际。有以接续飮食。不至饥饿。

一。陂塘之利。农事之本。尤当协力兴修。如有怠惰。不趁时工作之人。仰众列状申县。乞行惩戒。如有工力浩瀚去处。私下难以纠集。即仰经县。自陈官为修筑。如县司不为措置。即仰经军。投进切待。别作行遣。

一。桑麻之利。衣服所资。切须多种桑柘麻苎。妇女勤力。养蚕织纺。造成布帛。其桑木每遇秋冬。即将旁生。拳曲小枝。尽行芟削。务令大枝气脉全盛。自然生枼厚大。餧蚕有力。

一。大凡农桑之务。不过前项数条。然乡土风俗。亦自有不同去处。尚恐軆访。亦有所未尽。更宜广询博访。谨守力行。只可过于勤劳。不可失之怠惰。传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经曰。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此皆圣贤垂训明白。凡厥庶民切宜遵守。

右今印榜。劝谕民间。各请体悉。前件事理。父兄教诲子弟。子弟遵承教诲。务敦本业。耕耘收敛。以养父母。毋或惰游赌博吃酒。妨废农桑。庶几衣食给足。礼义兴行。感召和平。共跻仁寿。淳煕六年十二月日。

臣趾源曰。樊须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古者四民异业。宜夫子之未尝躬履而手艺之也。然夫子尝自言吾少贱。多能鄙事。又尝为乘田而会计当矣。为委吏而牛羊茁长。若使夫子为司稼劝农之官。则其畴有不易而其苗有不硕者哉。孟子之于农。亦若是已矣。曰。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又曰。深耕易耨。子弟以其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夫岂不能而空言哉。特为其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有司之事。非大人之所必察也。故孟子之不欲并耕。亦夫子不如老农之意也。圣人岂真不知农哉。紫阳夫子学贯天人。道接群圣。于天下之事。无所不知。亦于天下之事。无所不能。语其大则地负海涵。语其细则蚕丝牛毛。其于平日讲学论道翻经著书之外。又奚暇黧颜胝手。下学垅亩之事哉。然其莅县守郡之日。所以训诲氓俗。劝课农桑者。未尝不谆切详备。虽老于田舍者。殆不及之。信乎儒者耻一物之不知。而农又生民之大端也。今此南康一榜。其事目之该晓。时务之切当。无容更言。而即其声气温谆。恩义孚洽。蔼然有溢于辞表者。凡一切俗吏烦扰绞急之病。宽纵解弛之弊。无所容于其间。千载之下。犹足想其治体之髣髴。而使其父老读之。有以知其董劝之方。子弟读之。足以消其偸惰之气。读之于厦毡岩廊之上。而节用爱民之念。油然而自生。读之于铜竹朱墨之间。而受牧分忧之义。俛焉而益厉。有是哉。圣贤之言。本末精粗靡有不举。而功利之及于人。深且远矣。

臣谨按古之为民者四。曰士农工贾。士之为业尚矣。农工商贾之事其始亦出于圣人之耳目心思。继世传习。莫不各有其学。如周礼冬官及太史迁所著货殖一篇。槪见工贾之情。而汉艺文志所载九家百十四篇。即农家之艺术也。然而士之学。实兼包农工贾之理。而三者之业。必皆待士而后成。夫所谓明农也通商而惠工也。其所以明之通之惠之者。非士而谁也。故臣窃以为后世农工贾之失业。即士无实学之过也。惜乎。古所称农家者流。今皆放失不传。而其所表见于历代史传者。如管仲之于齐。卫鞅之于秦。李悝之于魏。赵过之于汉。任延王景之于九真庐江。皇甫隆茨充之于炖煌。桂阳崔寔之于五原。黄霸之于颖川。召信臣之于南阳。童恢之于不其。杜畿之于河东。或迹古而润色。或刱智而趋便。莫不有裕民益国之效。此皆农之故实而古圣人开物成务之遗业也。惟彼百十四篇。尚不过载之空言。而数君子乃能著之行事。深切著明如此。是岂尽生长垅亩。躬服锄耰而后能之哉。抑必能口谈道德。志经邦国。而实学之底于可绩也。洪惟重农务本。实我 列圣朝家法。而国初以来。士大夫莫不立家勤俭。体国经远。朝野之间。风流敦朴而产业有常。逮至豫泰盈盛之日久。而骎骎然文灭其质。末倾其本。士或高谈性命而遗于经济。或空尚词华而罔施有政。富者既饱煖逸居而不知衣食之所自出。贫者又无卓锥之业可以学稼而学圃。于是乎农之学莽矣。农之学莽而其效益蔑如。则凡民之稍有智巧者。日趋于末业游食之涂。而其屈首缘亩。皆天下之至愚至拙也。是岂可使户诵土化之经而人喩火耨之妙哉。惟在为士者有以救其流失而率之得其方也。呜呼。今以浮华不学之士。率其惰窳无知之甿。即何异于使醉人相瞽哉。是故。汉之二千石。必有孝弟力田之举。安定学规。乃设农田水利之科。无他贵实学也。

授时[编辑]

田家月令曰。正月坚篱落。 修蚕屋。 织蚕箔。 造桑机 几。 修农器。 整屋漏。 合小豆酱。 舂米。 盖屋。 备蓑衣及茅。 粪田。 桃树三年以上者。用尖刀破皮。直下四五条。多结子。 修桑削去枯枝及小乱枝。下粪土。此月不修。则叶生迟而薄。腊月亦可。诸果并同。 鸡鸭抱卵。 斩鼠断尾。 立春前一日。造灯心。或腊前一日。○方见器用。 立春后。载粪植松柏。

元日鸡鸣时。把火遍照桑及果木上下。则无虫。日未出。以砖石著枝间。谓之嫁木。令子繁而实。十五日晦日。同上。若枣不可斫。斫则子萎。 雨水翻麻田。

二月。耕雀麦。 耕麻田横。再耕缩。下种而厚加粪灰。 种栗。 种梨。 种石榴。 种樱桃。 种椒。 种银杏。 种葚。 种楮。 种槐。 种梧桐。 种竹。 种枸杞。 种五味子。 种蒺藜。 解诸果木裹缚。 接诸果木。 栽松。 莳柏。 压桑枝。 插葡萄。 舒葡萄上架。 移桃李。 采干牧丹根。仍移种。 种匏瓠。 种藕。 种春萝葍。 种春葱。 种韭。 种红花。 种芭蕉。 种芎䓖。 种菠䔖。 加粪芹田。 采山药。 采干地黄。 造布。 浣冬衣。 沈酱。 诸果枝插入芋头。 惊蛰备农器。 修堤渠。 耕春麰。

三月。耕秧田入草。 清明前。沈早稻子。 清明后。下早稻子。 谷雨前。沈晩稻子。 糓雨后。下晩稻子。 以杏花盛开为候。种大豆。 耕黍耕粟。 耕秫薥。 耕菉豆。 耕芝麻。 耕胡麻。 耕薏苡。 耕绵。 锄秋牟。 锄春牟。 种栀。 移栀。 接杏梅。 接杮。 种芋。 种春。葵菜。 种姜。 种茄子。 种甘瓜。 种瓜瓠。 种冬瓜。 种胡瓜。 种丝瓜。 种大蒜。 种莴苣。 种地黄。 种山药。 种靛。 种蓝。 种凤仙花。 种萆麻。 种罂粟。 种木香。 种白萹豆。 采干芎䓖。出蚕。 开蜜蜂䆧。 葺墙垣。利沟渎。治屋室。以待霖雨。 劝耕陈地。

四月。耕赤黑豆。 耕荏。 种夏萝葍。 种夏菘菜。 种姜。 种西瓜。 种晩红花。 锄茄子。 收诸色菜子。 采干竹笋。 采干山蔬。 修农衣。 修堤坊。开水窦。 设鸟笼。 收蜜蜂安䆧。 牛马喂草。

五月。耕晩秫薥。 耕麻田。入草下种。 收秋牟。仍耕其田。夏至后。种以大豆小豆。 收小麦。仍耕其田。六月上旬。种以菉豆。 收春牟。仍耕其田。种以荞麦。 芒种前。移秧早稻。 芒种后。移秧晩稻。 十三十种竹。 采覆盆子。 收葚子。 割苎。 种藕。 栽蓝。 播大蒜。 端午采葛根。 端午播干艾叶。 收菘菜子。 收萝葍子。 收蔓菁子。 收红花。 收菠䔖子。 收罂粟子。 割靛。 收蚕种。 夏至间。以瓷甁贮胡麻芝麻油密封。以瓮器盖之。置瓦屋上。立秋间下之。则上清油也。 芒种。造秋牟醋。方见飮食。 收干槐花。

六月。耕菉豆。 耕荞麦。 耘稻。 锄大豆小豆。 晒小麦。 收二苎。 斫竹不蛀。 收椒。 收梅杏桃李核。便种。 取漆。 种蔓菁。 种菘菜。 种秋葱。 耕莴苣。 锄芋。 采藻。 割麻。仍耕其田。种以秋萝葍。 沤麻。 收红花子。 造曲。 造醋。

七月。再锄大豆小豆。 收芝麻。 收胡麻。 割晩麻。 伐竹木。 采楮根。 剥葛皮。 种秋葵菜。 种秋蔓菁。 种萝葍。 种姜。 种芥。 收瓜子。 分薤。播干桔梗。 刈蒿草。 收凤仙子取油。 割蓝。 染蓝。 沤晩麻。 取漆。 造柴镰。 处暑后。获早稻。 摘榛子。

八月。收菉豆犂翻其田。 收蒿麦犁翻其田。 收大豆小豆。犂翻其田。 收秫薥。 收荏。 收薏苡。 白露节后。耕秋牟小麦。 种苎。 秋社前后。栽木瓜。 收胡桃。 收枣。 取椒实。 采牧丹根。仍移种。 移种芍药。 移种早梅及花果。 采干五味子。 采山药。 种冬葱。 种大蒜。 种水晶葱。 收麻子。 收蓝种。 取干黄瓜。 采干地黄。 分韭根。 结箭捉蟹。 沈瓜葅。 输畜柴薪。 刈菅苇。 锄竹稻糠壅。 放芋根。锄开边土。郤上别泥。 白露。取干莞蒲兰枺之类。

九月。收五种糓。 种椒及茱萸。 种腊梅诸果木。 收茱萸。 收三苎。 收诸般果实。 采干蒺藜子。 采干栀子。 收瓜瓠。 收匏瓠。 收茄子种。 收瓜蒌。 藏姜。 采菊花。 采干菖蒲。 采干芎䓖。 收诸色豆楷。壅地黄。用糠秕之类。 沈汁葅。 沈蟹醋糟蟹。 霜降后割蜜。

十月。翻田。 翻耕麻田。横再翻缩。下旬下种。 收诸般糓豆种。 移花木。 浇灌花木。 压桑条。 包诸果木畏寒者。 盘瘗葡萄。 壅苎麻。用牛马粪及糠秕之类。 收干桑叶。 收楮种。 窖藏过冬菜。 收芋头。 收冬瓜。 壅培韭根芭蕉。 收山药。 采干木香。 沈葅。 造酱。 缚席。 筑墙垣。 墐门户。 修补屋漏。饰墙壁。预备雨雪。 熟料养牛马。 遮掩泥。饰牛马屋。 造牛衣。 闭蜜蜂䆧。 备绵备柴薪。

十一月。冬日温和。冰雪尽消。浇尿于麦田。 种松柏等树。至春社前。亦可。 嫁果木。同正月。 刈蒿棘。 夹篱。 造什物农具。

冬至。浴蚕种。

十二月。粪田。 浇尿麦田。 造农器。 贮雪水。 收牛粪。 刈棘。 捣磨干桑叶。此月制者。消蚕热病。月内三八日。连浴蚕种三次。 种桑。 种檾麻。 种松柏。

腊日。拾马粪。 是日。斩鼠断其尾。至来年正月。斩之断鼠。 是日。以甁盛猪肪脂四五两。坚封甁口。堂房中各悬一甁。是谓辟蝇。当夏蝇子虽有。十去八九。

臣谨按农之为道莫大于时。上古浑朴。民非不能力之为患。而或不能节适早晏之为患。故圣人为之历象。敬授人时。后世人欲肆而天理微。民非不能知时之患。而能力不见夺之为患。故孟子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为王政之大端。夫古之所谓夺农者曰。台观城池之兴作也。蒐狝战斗之驱使也。凡一切用民力。而岁过三日及不以其隙者。皆是也。此固圣王之明禁而治世无是也。然只知不用民力之为不夺而不知其又有三夺者。潜居其间。何为三夺。曰土膏方兴。耒耜四出而我无牛粮。望其馀力之借助。是谓贫夺之也。子弟衣食。自好谑浪。闾里朋飮博塞。不知其苗之顿荒也。是谓逸夺之也。郊甸之氓。重钱而轻粟。出入都邑。浮游墟市。或以耕牛之力而搬卖薪柴。或以荷锄之材而为人雇脚。务以沾漑目前而不能少展其终岁之忧。是谓以姑息之利而夺之也。古人曰。一日不耕。终岁不饱。农家谚曰。社前种麦争回耧。呜呼。时之所争者甚则晷刻间。而夺之者常有四三。若是者。虽户设测景之表。里置纪星之官。亦无益也。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世之牧民者。非徒不夺。必为之纾其力焉。非徒纾之。又有以率其志焉。然后古昔圣王顺天授时之意。始益彰著而流行矣。

占候[编辑]

田园必考十二月占候曰。正月朔朝。四面有黄气。四方普熟。青气蝗。赤气旱。黑气水。无风阴而温。岁豊十倍。有春旱。 元日有雷。主禾黍皆吉。有雪。夏秋大旱。 立春日鸡鸣时。艮上有黄气。宜大豆。春夏三雨辰虫生。三雨未。虫死。百蔬五果同。 初二日。无风雨大熟。 初六日。日月光朗大熟。 初八日。夜见星辰。五糓丰熟。 正月上旬子日。占岁事。遇甲丰。丙旱。戊虫。壬水。 立春日甲乙豊。丙丁旱。戊己损伤田。庚辛人不静。壬癸水盈川。 上元日晴。春水小。语云。上日无雨。多春旱。清明无雨。少黄梅。夏至无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元宵有风。主寒食有雨。

是月月蚀。粟贱。虹见。糓贵。

二月。朔雨稻恶。值惊蛰蝗。值春分岁歉。朔雷初发。岁美。起震多糓。起坤多雨。甲子雷五糓丰稔。 初二日雨。妨农。 十二日夜宜晴。大抵二月怕夜雨。若此夜晴虽多。亦不妨。 春分日东风。麦贱岁丰。西麦贵。南先水后旱。北米贵。前后一日雷。岁稔。阴不见日为上。日出时。正东青云气宜麦。岁大稔。 二月。有三卯宜豆。无则宜种早禾。

三月。朔值清明。主草木荣。值谷雨年丰登。 上巳即三日。听蛙声。占水旱。上昼叫。上乡熟。下昼叫。下乡熟。终日叫。上下齐熟。谚云。田鸡叫得哑。低田好稻把。田鸡叫得响。田内好牵桨。唐诗云。田家无五行。水旱占蛙声。 糓雨日值甲辰。蚕麦皆喜。值甲午蚕喜。 月内雷多。岁稔。虹见米贵。 月内有三卯。宜麻麦。一云宜雨。谚云。三月无三卯。田家半不饱。 日内雪不消。九月霜不降。

四月。朔风从东来宜豆。从南宜黍。终朝至夜半。五糓大熟。 初八日。最喜密云不雨。谚云。四月初晴。寡鲇鱼倒灶下。四月八日。鸟漉秃上下一齐熟。是夜雨损麦。大抵立夏后夜雨多。便损麦。麦花夜吐而雨多花损。故麦粒浮秕。 十六日看月上早。无云红色主大旱。迟而白色。主水。夜深主大水。有云主草多。云黑有蟹。谚云。有利无利。且看四月十四日有糓无糓。且看四月十六日。 月内日暖夜凉旱。谚云。日暖夜寒。东海干也。

五月。朔值芒种。六畜凶。值夏至。米大贵。风雨主歉。而风从东来半日。岁稔。天雨五朔。不出一年民大饥。 夏至前芒种后。为黄梅雨。田家插秧。谚云。黄梅寒井底干。 芒种日雨。谓之迎梅雨。谚云。雨打梅头。无水飮牛。 芒种节畏雷。主大水。或云。声多及响震。反旱。有雨遍插种之患。 夏至在月初端午前。主水。是日有雨。主久雨。夏至日得雨。其年必丰。谚云。夏至日雨一点。值千金。 此月二十日占候。与前月二十日同。是日无雨而有雷。谓之锁门雷。主晴及少雨。 月内有三卯。宜稻及大小豆。有应时之雨。 五月大。诸瓜不成。五月小。种秧必须早。

六月。朔值夏至。岁多饥。风雨米贵。 初六日晴。主收干稻。雨主有秋。谓之湛漉耳。 老农云。三伏中稿稻天气。又云。六月不热。五糓不结。 六月西风吹遍草。 八月无风秕子稻。 夏秋之交。稿稻还水后喜雨。谚云。夏末初伏。一剂雨赛。过一囤珠。言其可宝也。

七月。朔值立秋与处暑。人多疾病。 立秋日有雷。损晩糓。大抵秋后雷多。晩谷少收。谚云。秋霹雳损晩糓。 立秋日喜西南风。稻禾倍收。三日三石。四日四石。 朝立秋暮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谚云。七夕天河去。探米价。回快米贱。回迟米贵。 月初虹多。田禾不收。谚云。秋前鲎鲎介杀米来。秋后鲎鲎介杀米去。

八月。朔晴。主连冬雨。略得雨宜麦损麻。月喜初一晴。惟此月要雨喜种麦。 白露遇火日。主虫。白露节雨。为苦雨。稻禾沾之则白飒。蔬菜沾之则味苦。谚云。白露雨来一路苦。 早禾怕北风。晩禾怕南风。 秋分日酉时。四方白云起如羊马者。年大稔。有黑云相混杂者。宜兼麻豆。 秋分微雨阴最妙。 秋分喜雨。谚云。麦秀风摇。稻秀雨浇。此言将秀得雨。则肚大穗长。秀实之后雨。则粒圆见收多。 畏旱。谚云。田怕秋干人怕老竆。秋热损稻。旱则必热。然又怕秋水撩稻。 月内虹见米贵。月大尽主水灾。并少菜。此月以下。占来岁。

九月。朔值寒露。主寒温不时。值霜降。主多雨及来岁饥。有风雨。春旱夏水。风自东来半日不止。米麦皆贵。 月内有雷糓贵。霜不下。来三月阴寒。

十月。朔值立冬。主灾晴。一冬多晴。雨一冬多雨。 立冬日无风。来岁旱晴。过寒主有鱼。雨无雨。冬前多霜。来年旱。冬后多霜。晩禾好。 月内虹见麦贵。日蚀。鱼盐贵。雷灾疫。

十一月。朔值大雪与冬至主凶灾。风雨宜麦。 冬至观云从子时至。平朝青云。岁熟。赤云旱。黑云水。白云灾疫。黄云大熟。无云大凶。 占风南来糓贵。北来岁稔。西来禾熟。 欲知来岁五糓所宜。是日取诸种各平量一升布囊盛之窖。埋阴地。后五日。发取量之。息多者岁宜。 月内多雨雪米贱。雷米贵。雾来年旱。 冬至前米价长。后必贱。落则反贵。谚云。冬至前米价长。贫儿受长养。冬至前米价落。贫儿长萧索。 冬至日风与夏至相对。

十二月。朔值大寒。主虎暴。小寒主喜。东风半日。主六畜大灾。风雨主春旱。 立春在残年。主冬暖。谚云。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 腊前三雪谓之腊前三白。宜菜麦。谚云。若要麦见三白。又主来年丰稔。谚云。一月见三白。田翁笑吓吓。 廿四日吴中人家皆祀灶神。以是日昏时燎火于野。名曰照田蚕。看火色白知来年水。红旱。极热猛烈。主丰。萎衰主歉。风取东北为上。除夜爆竹看火色。与田蚕同。除夜东北风五禾大熟。 风雨杂占候法。 大凡喜忌。风雨在得中为准。假如此一时。即占候喜何方风。得此风色为正。微和极应。若颠狂大作。反为凶。又云。好此一时即忌何方风。遇此风微最苦。若大作反不为灾。占雨亦然。盖亦过犹不及之理也。琴瑟弦索。调得极和。则天道必是一望略无纤毫。方能如是。若是调卒不齐。则必阴雨之变。盖亦气候所以然也。若高洁之弦忽自宽。则因琴床润湿故也。主阴雨之象。春初夏末。天气暴暄。凡庭柱与板壁之类。湿润如流汗。主有阵头雨至。

论日。 日晕则雨。谚云。月晕主风。日晕主雨。 日生耳主晴雨。谚云。南耳晴。北耳雨。日生双耳。断风截雨。长而下垂。名曰日幢。主久晴。 日没返照。主晴。俗名为日返坞。一云日没胭脂红。无雨也。有风。徐玄扈曰。日返坞。明朝水没路。日打洞。明朝晒背痛。 或问二候相似而所主不同何也。老农云。返照在日没之前。胭脂红在日没之后。

论月。 月晕主风。何方有阙。即此方风来。 新月如挂弓。小雨多风。如仰瓦。不求自下。

论旬中克应。 新月下有黑云横截。主来日雨。谚云。初三月下有横云。初四日里雨倾盆。月尽无雨。则来月初必有风雨。谚云。廿五廿六若无雨。初三初四莫行船。

论星。 雨天但见一两星。此夜必晴。又云。明星照湿地。来朝依旧雨。言久雨。正当黄昏忽雨。主云开。见满天星。明日必有雨。当夜亦未晴。 星光闪烁不定。主有风。 夏至见星密。主热。

论风。 谚云。风急雨落。人急客作。又云。东风急被蓑笠。风急云起愈急必雨。 凡风单日起单日止。双起双止。 谚云。西南早到晏不动草。言向晩必静。 谚云。南风尾北风头。言南风愈吹愈急。北风初起便大。 冬天南风三两日。必有雪。

论雨。 谚云。天下太平。夜雨日晴。言不妨农也。 谚云。雨打五更。日晒水坑。言五更忽然雨。日中必晴。甚验。 谚云。一点雨似一个钉落。到明朝也不晴。一点雨似一个泡落。到明朝不得了。 谚云。病人怕肚涨。雨落怕天亮。亦言久雨正当昏黑。忽自明亮则是雨侯也。 雨着水面上有浮泡。主卒未晴。

论云。 云起下散四野。满目如烟如雾。名曰风花。主风起。 阴天卜晴。谚云。朝要天顶穿。暮要日脚悬。又云。朝看东南。暮看西北。 谚云。鱼鳞天不雨也风颠。此言细细如鱼鳞斑者。又云。老鲤斑云阵。晒杀老和尚。此言满天云。大片如鳞故云。老鲤往往试验各有准。 云行东车马通。云行西脚溅泥。云行南水涨潭。云行北好晒糓。又云。云行东雨无踪。云行西水没犂。 云若炮车形起。主大风。

论雾。 凡重雾三日。主有风。谚云。三朝雾露起。西风若无风必主雨。又云。雾露不收即是雨。

论霞。 谚云。朝霞不出布。暮霞走千里。此皆言雨后乍晴之霞。

论虹。 俗号曰。鲎。谚云。东鲎晴。西鲎雨。又云。对日鲎不到昼。主雨。言西鲎也。若鲎下便雨。还主晴。

论电。 夏秋之间。夜晴而远见电。俗谓之热闪。在南。主久晴。在北。主便雨。 北闪。俗谓之北辰闪。主雨立至。谚云。北辰三夜无雨大怪。言必有大风雨也。

论雷。 谚云。当头雷无雨。卯前当有雨。 凡雷声响烈者。雨阵虽大而易过。雷声殷殷然响者卒不晴。 雷初发声微和者。岁内吉。猛烈者凶。 东州人云。一夜起雷三日雨。言雷自夜起必连阴。 未雨先雷。舡去步来。主无雨。

论冰。 冰后水长。名长水冰。主来年水。冰后水退。名退水冰。主旱。若冰至可履。亦主水。

论霜。 春多主旱。 毛头霜。主明日风雨。

论雪。其详在十二月下。雪霁不消。名曰等伴。主再有雪。久经日照而不消。亦是来年多水之兆也。

论山。 远山之色清朗明爽。主晴。岚气昏暗。主作雨。 起云主雨。收云主晴。 寻常不曾出云之小山。忽然云起。主大雨。 久雨在半山之上。山水暴发一月则主山崩郤。非寻常之水。 石磉水流亦然。四野蒸郁亦然。

论地。 地面湿润。甚者水珠出如流汗。主暴雨。若得西北风解散。无雨。

论水。 夏初水中生苔。主有暴水。谚云。水底起青苔。卒逢大水来。 水边闻水香气。雨水骤至。闻水腥气亦然。

论草。 草得气之先者。皆有所验。荠菜先生岁欲甘。葶苈先生岁欲苦。藕先生岁欲雨。蒺藜先生岁欲旱。蓬先生岁欲荒。水藻先生岁欲恶。艾先生岁欲病。孟月占之。 看窠草一名干戈。谓其有刺故也。芦苇之属。丛生于地。夏月暴热之时。忽自枯死。主有水。

论花。 野蔷薇开在立夏之前主水。 麦花昼放主水。 扁豆凤仙花开在五月。主水。 藕花谓之水花魁。开在夏至前。主水。 桐花初生。赤色主旱。白色主水。

论木。 杂阴阳书曰。禾生于枣或杨。大麦生于杏。小麦生于桃。稻生于柳或杨。黍生于楡。大豆生于槐。小豆生于李。麻生于杨或荆。 师旷占术曰。杏多实不虫者。来年秋禾善。五木者五糓之先。欲知五谷。但视五木。择其木盛者。来年多种之。万不失一也。 凡竹笋透林者。多有水。

论潮。 每半月逐日候潮时。有诗诀云。午未未申申。寅寅卯卯辰。辰巳巳午午。半月一遭轮。夜潮相对起。仔细与君论。 十三廿七名曰水起。是为大讯。各七日。二十初五。名曰下岸。是为小讯。亦各七日。 谚云。初一半月午时潮。又云。初五二十夜岸潮。天亮白遥遥。又云。下岸三潮登大讯。

论飞禽。 鸠鸣有还声者。谓之呼妇。主晴。无还声者。谓之逐妇。主雨。 冬寒雀群飞翔声重。必有雨雪。 夏秋间。雨阵将至。忽白鹭飞过。雨竟不至。名截雨。 母鸡背负雏。谓之鸡跎儿。主雨。

论走兽。 狗向河边吃水。主水退。 铁鼠其臭可恶。白日衔尾成行而出。主雨。 狗爬地阴雨。 狗眠灰堆高处雨。 狗吃青草。主雨。 狗咬青草主晴。

论龙。 龙下频主旱。谚云。多龙多旱。 龙阵雨始自何。一路只多行。此路无处绝无。谚云。龙行熟路。

论鱼。 凡鲤鲫鱼。在四五月得暴涨必散子。散不尽水未止。盛散水势必定。夏至前后。得黄鲿鱼甚散子时。雨必止。虽散不甚。水终未止。最紧 鱼跃离水面。谓之秤水。主水。涨高多小增水占多少。

论杂虫。 水蛇及白鳗入鰕笼中。皆主大风水作。 春暮暴暖屋。木中生飞蚁。主风雨。平地蚁阵作亦然。 石蛤虾蟆之属叫。得响亮成通。主晴。谚云。杜蛤叫三通不用。问家公言报晩晴。有准也。 夏至日蟹上岸。夏至后水到岸。 蚯蚓朝出晴。暮出雨。

论旬朔。 朔晴。月内多晴。阴雨。多阴雨。若先连绵有雨反轻。 春秋社雨则利农。 二月八日雨。谓洗街雨。芒种后雨。谓黄梅雨。春社雨。谓桃花水。秋社后雨。谓蓼花水。七月雨。谓洗车雨。

论甲子。 甲子遇双日。是雌甲子。虽雨不妨。

论壬子。 春雨人无食。夏雨牛无食。秋雨鱼无食。冬雨鸟无食。又云。春雨壬子。秧烂蚕死。又云。雨打六壬头。低田便罢休。又云。更须看甲寅日。若晴拗得过不妨。谚云。壬子是哥哥争。奈甲寅何。若得连晴为上。不然二月内。亦当以壬子日为主。 一说壬子雨丁丑晴。则阴晴相半。二日俱晴。六十日少雨。二日俱雨。主六十日雨多。近闻此说。屡试有验。

论甲申。 谚云。甲申尤自可。乙酉怕杀我。言申日雨尚庶几。酉上雨主久雨。一云。春甲申雨则主米暴贵。每试极准。

论甲戌。 谚云。久雨久晴多看换甲。 又云。甲午旬中无燥土。 又云。甲日雨。乙日晴。乙日雨直到庚。 又云。久晴逢戊雨。久雨望庚晴。 又云。久雨不晴。且看丙丁。

姜希孟衿阳杂录曰。农家之患水旱为重而风次之。然风之来也不一。而或有损益者焉。尔雅南曰凯风。东曰谷风。北曰凉风。西曰泰风。此正四方之风也。暴风从上下曰颓。从下上曰飚。此诸风之失其正者也。左氏记八风。幷四正四隅。为八正风。天地之正气。隅风天地之偏气也。风能顺时而至则偏亦阜物。乖时而至则正其败物。风之向方。亦可以占雨。易曰。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先儒以为东北阳方。西南阴方。阳唱而阴和则雨。阴唱而阳不和则不雨。故风自东自北则雨。自南自西则不雨。玆固是确论。然长安西风而雨。先儒谓不晓此理。则山川区域之分。气候不齐于其间。岂无变易其常理者乎。吾东方每南风而大雨。北风而永晴者。似与前说相反。亦未易晓也。且四正之风。三方不损糓而东为害。诗曰。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则阴阳和而谷风发。其不至于害物也明矣。此亦何理耶。愚妄意东方之地。东南接海。西为旷远。北有崇山峻岭。折而东蔽。近南而止。其势东北皆山。西南皆虚。风过海而至者温。故能为云雨长物。风过山而至者寒。故能漓和而损物。何以知其然耶。岭东之氓。当农而望东风。好恶异者。以其风不过山也。诸风之害。试尝观之。东风最甚。大至则沟洫皆减。百物皆燥。少至则糓叶包穗者。燥以急促。故穗之发也。屈叠不伸。其他诸风之来。虽无损害。若为颓为飚为飓。则撼动禾节。为害与东风无异。故古人以风不触柯为瑞云。

臣谨按占候之说。见于经者多矣。易曰。天地解而雷雨作。曰密云不雨。自我西郊。书曰。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月之从星则以风雨。诗曰。有渰萋萋。曰出日杲杲。曰有豕白蹢。曰鹳鸣于垤。曰月离于毕。雨霶沱矣。春秋曰。六鹢退飞。曰星陨如雨。礼曰。土润溽暑。大雨时行。曰天降时雨。山川出云。此或占之以节候。或占之以气运。或占之以星月。或占之以虫兽云物而知之者也。语曰。巢居知风。穴居知雨。人则取诸巢穴而为知。人之知顾不大欤。夫雨旸风雷之于农亦切矣。苟静心者。推之以物化。按之以方术。是安足不知哉。然高者病燥。下者病湿。稻花畏雨。豆花怕旸。风之于物亦然。顺其方者。为妪呴之恩。失其时者。成凋瘁之病。呜呼。天可必乎。亦修其在人者而已。今夫沟洫治而水不能为灾。戽车备而旱不能为虐。保泽而耨。及时而壅者。其苗耐风。如是者。又安用占候为哉。朱夫子有言曰。吾知惠廸吉。从逆凶。满招损。谦受益而已。若明日晴。后日雨。吾又安能知之。臣于农。窃亦以为云尔已矣。

田制[编辑]

区田[编辑]

王桢曰。按旧说区田地。一亩阔一十五步。每步五尺。计七十五尺。每一行占地一尺五寸。该分五十行。长十六步。计八十尺。每行一尺五寸。该分五十行。长阔相乘。通二千七百区。空一行。种于所种。行内隔一区。种一区。除隔空外。可种六百七十五区。每区深一尺。用熟粪一升。与区土相和。布糓匀覆。以手按实。令土种相着。苗出看稀稠。布留锄不厌频。旱则浇灌。结子时。鉏土深拥其根。以防大风挠摆。古人依此布种。每区收糓一斗。每亩可收六十六石。今人学种可减半计。徐玄扈曰。当考古今度量。 又参考氾胜之书及务本。书谓汤有七年之旱。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诸山陵倾阪及邱城上。皆可为之。其区当于间时旋掘下。正月种春大麦。二三月种山药芋子。三四月种粟及大小豆。八月种二麦豌豆。节次为之。不可贪多。夫豊俭不常。天之道也。故君子贵思虑而预防之。如向年壬辰,戊申饥歉之际。但依此法种之。皆免饥馁。此已试之明效也。窃谓古人区种之法。本为御间济时。如山郡土地高仰。岁岁如此。种艺则可常熟。惟近家濒水为上。其种不必牛犂。但锹䦆垦㔉。又便贫艰。大率一家五口。可种一亩。已自足食。家口多者。随数增加。男女兼作。妇人童稚量力分工。定为课业。各务精勤。若冀治得法。沃灌以时。人力既到。则地利自饶。虽遇灾。不能损耗。用省而功倍。田少而收多。全家计岁。指期可必。实救贫之捷法。备荒之要务也。诗云。昔闻伊尹相汤日。救旱有方由圣智。限将一亩作田规。计区六百六十二。星分碁布满方畴。参错有条相列次。耕畬元不用牛犂。短锸长镵皆田器。粪油灌漑但从宜。庾阪穷园皆美地。举皆计口各输力。男女添工到童稚。坎馀种耨非重劳。日课同趋等娱戯。菽粟薯苎杂数品。辨作储量接充饵。岁馀五口尽无饥。倍种兼收仍不啻。久知豊歉岁不常。大抵古今同一致。 贾思勰曰。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须良田也。诸山陵近邑高危倾阪及邱城上。皆可为区田。区田不耕。旁地庶尽地力。凡区种不先治地。便荒地为之以亩为率。今一亩之地。长十八丈。广四丈八尺。当横分十八丈。作十五町。町间分为十四道。以通人行。道广一尺五寸。町皆广一尺五寸。长四丈八尺。尺直横鉴町作沟。沟一尺。深亦一尺。积穰于沟间。相去亦一尺。尝悉以一尺地。积穰不相受。令弘作二尺地以积穰。种禾黍于沟间。夹沟为两行。去沟两边各二寸半。中央相去五寸。旁行相去亦五寸。一沟容四十四株。一亩合万五千七百五十株。种禾黍令上有一寸土。不可令过一寸。亦不可令减一寸。凡区种麦。令相去二寸。一行一沟。容五十二株。一亩凡四万五千五百五十株。麦上土令厚二寸。凡区种大豆。令相去一尺二寸。一沟容九株。一亩凡六千四百八十株。禾一斗有五万一千馀粒。黍亦小此少许。大豆一斗一万五千馀粒。 区种荏。令相去三尺。胡麻相去一尺。区种天旱。常漑之。一亩常收百斛。上农夫区方深各六寸。间相去九寸。一亩三千七百区。一日作千区。区种粟二十粒。美粪一升。合土和之。亩用种二升。秋收区别三升粟。亩收百斛。丁男壮女治十亩。十亩收千石。岁食三十六石。支二十六年。中农夫区方九寸。深六寸。相去二尺。一亩千二十七区。用种一升。收粟五十一石。一日作三百区。下农夫区方九寸。深六寸。相去二尺。一亩五百六十七区。用种六升。收二十八石。一日作二百区。谚曰。顷不亩善谓多恶。不如少善也。 区中草生茇之。区亩间草。以刬刬之。若以鉏鉏。苗长不能芸之者。以𠛎镰。比地刈其草薉。 徐玄扈曰。区收一斗。亩六十六石。即区田一亩。可食二十许人矣。盖古今斗斛绝异同。礼食一豆肉。食一斗酒。中人之食也。孔明每食不过数升。而仲达以为食小事烦矣。如今斗则中人。岂其能顿尽。孔明数升。已自不少。而廉颇五斗。得无太多计。如今之亩若斗则每亩。可收数石。可食两人以下耳。见文学张弘言有粪拥法。即今常种稻田。亦可得糓亩二十许糓也。近年中州抚院。督民凿井灌田。窃意远水之地。自应种旱糓。若凿井以为水田。此令民终岁猾猾也。若云救旱糓。则炎天燥土。一井所灌其润几何。必须教民为区田。家各二三亩以上。一家粪肥多在其中。遇旱则汲井漑之。此外田亩。听人自种旱糓。则丰年可以两全。即遇大旱而区田所得。亦足免于饥窘。比于广种无收。相效远矣。

圃田[编辑]

圃田。种蔬果之田也。周礼以场圃任园地注曰。圃树果蓏之属。其田缭以垣墙。或限以篱堑。负郭之间。但得十亩。足赡数口。若稍远城市。可倍添田。数至半顷而止。结庐于上。外周以桑。课之蚕利。内皆种蔬。先作长生韭一二百畦。时新菜二三十种。惟务多取粪壤。以为膏腴之本。虑有天旱。临水为上。否则量地凿井。以备灌漑。地若稍广。又可兼种麻苎果糓等物。比之常田。岁利数倍。此园夫之业。可以代耕。至于养素之士。亦可托为隐所。因得供赡。又可宦游之家。若无别墅。就可栖身驻迹。如汉阴之独力灌畦。河阳之闲居鬻蔬。亦何害于助道哉。

围田[编辑]

围田。筑土作围以绕田也。盖江湖之间。地多薮泽。或濒水。不时渰没。妨于耕种。其有力之家。度视地形。筑土作环堤而不断。内容顷亩千百。皆为稼地。后值诸将屯戍。因令兵众。分工起土。亦仿此制。故官民异属。复有圩田。谓叠为圩岸。捍护外水。与此相类。虽有水旱。皆可救御。凡一熟馀。不惟本境足食。又可赡及邻郡。实近古之上法。将来之永利。

架田[编辑]

架田。架。犹筏也。亦名葑田。集韵云。葑。菰草也。葑亦作湗。江东有葑田。又淮东贰广。皆有之。东坡请开杭之西湖状。谓水涸草生。渐成葑田。玄扈曰。东坡所云与此异。 考之农书云。若深水薮泽则有葑田。以木缚为田坵。浮系水面。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种艺之。其木架田坵随水高下浮泛。自不淹浸。周礼所谓泽草所生。种之芒种是也。芒种有二义。郑玄谓有芒之种。若今黄穋糓是也。一谓待芒种节过乃种。今人占候夏至小满。至芒种节。则大水已过。然后以黄穋糓。种之于湖田。然则有芒之种。与芒种节候。二义可幷用也。黄穋糓。自初种以至收刈。不过六十七日。亦以避水溢之患。窃谓架田。附葑泥而种。既无旱熯之灾。复有速收之效。得置田之活法。水乡无地者。宜效之。

柜田[编辑]

柜田。筑土护田似围。而四面俱置瀽穴。如此形制。顺置田段。便于耕莳。若遇水荒。田制既小。坚筑高峻。外水难入。内水则车之易涸。浅浸处。宜种黄穋稻。如水过泽草。白白糁粺可收。高涸处。亦宜陆稻诸物。皆可济饥。此救水荒之上法。一名灞水漑田。亦曰灞田。与此名同而实异。

梯田[编辑]

梯田。谓梯山为田也。夫山多地小之处。除磊石及峭壁。例同不毛。其馀所在土山。下自横麓。上至危颠。一体之间。裁作重磴。即可种艺。如土石相半。则必叠石相次。包土成田。又有山势峻极。不可展足。播植之际。人则伛偻蚁沿而上。耨土而种。蹑坎而耘。此山田不等。自下登陟。俱若梯磴。故总曰梯田。上有水源则可种秫秔。如止陆种。亦宜粟麦。盖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细民。必求垦佃。犹胜禾稼。其人力所致。雨露所养。不无少获。然力田至此。未免艰食。又复租税随之。良可悯也。

涂田[编辑]

涂田。书云淮海惟扬州。厥土惟涂泥。夫低水种。皆须涂泥。然濒海之地。复有此等田法。其潮水所泥。沙泥积于岛屿。或垫溺盘曲。其顷亩多小不等。上有咸草丛生。候有潮来。渐惹涂泥。初种水稗。斥卤既尽。可为稼田。所谓泻斥卤兮生稻稂。盈边海岸筑壁。或树立椿橛。以抵潮汎。田边开沟。以注雨潦。旱则灌漑。谓之甛水沟。其稼收。比常田利可十倍。民多以为永业。又中土大河之侧及淮湾水汇之地。与所在陂泽之曲。凡潢污洄沍。壅积泥滓。退皆成淤滩。亦可种艺。秋后泥干地裂。布扫麦种于上。其所收比淤田之效也。夫涂田淤田。各因潮涨而成。以地法观之。虽若不同。其收获之利则无异也。

沙田[编辑]

沙田。南方江淮间。沙淤之田也。或滨大江。或峙中州。四围芦苇騈密。以护堤岸。其地常润泽。可保丰熟。普为畻埂。可种稻秣。间为聚落。可艺桑麻。或中贯湖沟。旱则平漑。或傍绕大港。涝则泄水。所以无水旱之忧。故胜他田也。旧所谓坍江之田废复不常。故亩无常数。税无定额。正谓此也。愚常客居江淮。目击其事。辄为之赞云。江上有田。总名曰沙中开畎亩。外绕蒹葭。耐经水旱。远际云霞。耕同陆土。横亘水涯。内备农具。傍泊鱼杈。易胜畦埂。肥积苔华。普宜秫稻。可植桑麻。种则杂错。收则倍加。潮生上漑。水夹分叉。涝须浚港。旱或戽车。地宜永业。姓随某家。三时力穑。多稼逾秅。公私彼此。横纵迩遐。租赋不常。豊稔惟嘉。 徐玄扈曰。肥积苔华此四字。不轻诵过。是粪壤法也。今滨湖人。漉取苔华。以当粪壅甚肥。不可不知。 又曰。苔华壅田。惟滨湖之北者乃可。夏月苔乘风。则取于北岸故也。陆桴亭 世仪 曰。赵过代田之法。其简易远过区田。盖区田之法。必用锹䦆垦掘。有牛犁不能用。其劳一。必担水浇灌。有车戽不能用。其劳二。且隔行种行。田去其半。于所种行内。隔区种区。则半之中。又去其半。且存四之一矣。以四之一之田。得粟欲数十倍于缦田。虽有良法。恐不及此。今欲以代田之法。参区田之意。更斟酌今农治田之方而用之。凡未下种之初。先令民以牛犂治田甽。甽深一尺。广一尺长。终其亩甽间为陇。陇广一尺。积甽中之土于陇上。一亩之地阔十五步。步当五尺。十五步得七十五尺。当甽陇三十五道。甽之首为衡沟。以通灌输。夫甽陇分则牛犂用矣。衡沟通则车戽便矣。甽广于陇则田无弃地矣。乃令民治粪之法。各法其土之所宜。及时播种。播种之法。一如区田。先以水灌沟。使土少苏。平其块垒。乃徐播种。以手按实。盖之以灰而微润之。苗出耘之如法。使其中为四行。行相去五寸。间可容锄。生叶以上。乃渐耨陇草。𬯎土以附之。其应下壅。及应阁水复水。俱依今农法试之。当必有验。

臣趾源曰。我国田名。有方田,直田,句股田,梯田,圭田之等。此以形面不皆正方。故打量之初。随形立名。以纪其境界丈尺也。有曰垈田,浦田,坪田,火田,洞畓,洑畓,堰畓,反畓之名。此则以其山野江海处地之不同而随制异名也。今以元儒王祯田制谱参之。则围田,柜田,涂田,沙田。我国江海之间。固多有之。名虽不同。而制则略似。域内多山少野。梯山为田。所在皆是。无论水种旱播。膏沃或胜于平野。其峭峰峻阪。烈火烧菑。不成梯级。偏跪以耕。一年种粟。去又之他者。名之曰山火田。此与梯田永业不同。其在山腰以上。 国典有禁。而故处士臣柳馨远亦以为可作恒田者外。凡诸山望。皆当禁其焚耕。此其意民能服勤恒田。犹足以食力。不此之为。乃务广作而邀近效。此农家之中。亦有舍本趋末之弊。左右龙断之贱。故所以深恶而欲抑之。使其专力于恒田。意固善矣。或有忧其山耕不禁。则树木童濯。山樊冈麓。霖雨𬯎汰。土石壅阏。江流日浅。此虽虑之深。而事理则未周也。从古未闻蜀山兀而锦江断流。牛山濯而河济不通也。峡邑多钜壑深山。斧斤之所不到。而春夏之交。常多旱风。则山火自烧。浃旬澒洞。四山焦黑。有谁禁之。清溪冠岳诸山。近在京江外。虽不火田。岁常一焚。其非山耕延烧。从可知矣。然而斧斤日寻。京外之薪樵不绝。终古秀色摩霄出青山之非因无木而汰。又可验矣。峡氓虽愚。能自相土之宜。择其土性之坚实。多受天阳之地。明年将垦则自今秋预于所占之区。伐树刈草。铺覆其土。临耕燔其枯柴。此火田之恒规也。若其土气虚脆。受风散漫之处。则初不入耒鉏。故其曾经耕垦之地。虽长霖暴雨。不汰一沙。曾未一垦者。乃是从古不可耕之地也。臣尝行峡中。宿雾弥谷。时闻叱牛之声。如出天上。而丁宁恳恻。如训诫稚子之语。向晩雾收。始见两山峻壁插天。而耕者双牛齐驾。犹带白云而犂。杳然一望。不觉体栗而心寒。盖危之也。尽日行。处处如此。则心亦稍安。彼非务广作。其实山峡农地至狭。非赖焚耕一事。无以食力。非特收多。税轻利博于恒田而已。如无至乐存乎其间。则亦安得令人悚厕若此。而耕者意想安闲。犂娴牛听如彼哉。此不必劝而作之。民自劝矣。又不必禁而绝之。亦不从令矣。

区田之法。不独墝瘠之地宜行也。凡于膏沃之土尤善。不独旱田为宜。虽水田亦好。世传故相臣李尚真之未第也。家贫堗寒。三馀工课。无以为资。土校有田东屹者。所善也。为闷之。干支山下。有人废田半日耕地。以钱五十文买之。方秋树木津盛。相与取其枝柯可腕大者。作橛杙数千枚。遍椎插其田中。至翌年春。拔其橛。以熟土一掬。盈其科。下粟数粒。更以熟土覆之。及秋得粟五十石。盖木橛入土经冬。雪水木津土液相凝。橛皮朽烂亭毒。自成粪壤。地气坚实。所以能致大熟也。不烦耒耜。只一小椎。一尺木橛。能得千斗粟。不负薪。而数千橛。足煖三冬。此其区种之别法。最为穷儒力不能躬耕负薪者效。而空传美谈。竟无行之者。良可慨惜。东屹亦登武科。官至铁山府使云。

臣尝游平壤外城。为作箕子田记曰。自夫井田一坏而天下耒耜之所入古先王均地画野之制。无处可见。独我国平壤城外方田。乃是父师之遗画。其制不为井而为田字。横纵各四田。四四而为田者十六。每田之内。各四区。八八而为区者六十四。界区有径。其广六尺。界田有路。其广三之四。田之外路直城门。其广九之。每区方八十三步二尺赢。实积为七十亩。久庵韩百谦以为正合于孟子所谓殷人七十而助者是也。界田之首。必对竖望石。以为四标。土人号为法首。大路两沿。如绳削者。学田畴也。村闾面势。莫不正直者。准径路也。篱落门巷。莫不齐整者。效面势也。列树行直。少无参差者。肖篱落也。一正田而庶事正也。乡人有难之者曰。吾侪生长是田之间。躬耕圣人之田。而呼井田者由来数千年矣。今子以为㗊 音戢 𤳳 音雷只取象形 者何也。抑有说乎。曰。此在田中。顾诸君日由而不知耳。字书岂不曰田象四口而十者。阡陌之制乎。三王出治之大法。莫不本之田制。则夏人五十。殷人七十。周人百亩。其经界区画。当有大小之异。而田之四口。井之九区。其为均分则一也。故譬如碁局之有道。十井幷看。摠是田字。四田相比。井在其中。特以径途之间。有细大沟洫之限。有广狭为之经界。而此为田形。彼为井画耳。故吾以为成周之井田。出于箕子。何则。九畴。即井田也。大禹之地平天成。罔非土事田功。而数起于一止于九。则所以画野分州。亦维九也。所以第田成赋。亦维九也。箕子推类而衍之。以授武王。此一王之大法也。宁有不本之田制乎。故洪范一篇。自初一至次九。罔非稼穑之极致。而独不言田者。其制毕具于九畴而首先揭之。特不命之为井田耳。故天下之畴相似也。所以训畴为类。然畴读田畴之畴。则岂非九区之田乎。故推类于九数。列为出治之纲领。后世周官。乃其节目之详也。然则箕子何不画井于此地也。曰唯唯否否。吾昨过广宁。盖有箕子封地云。此乃箕氏之先。累世传袭之地。则仍以称之也。非武王之所封也。箕子不敢违天之道。以大法授圣。然当时纪史者。称祀不称年。以明其罔仆之志。箕子之东来。所以避周五服之内。而自屏于九夷之地也。武王恶得以封之。殷士之助祭者。尚为不改其冔冠。箕子之为田。安得遽变其宗国之旧制也哉。吾于此田。益验殷人之制。必以田字经界。而受田之家。必以四口为率矣。何以知其然也。吾以七十亩量之矣。人壮而有室。然后称夫而始受田焉。一夫一妇。上有父母则洽是四口。父母老则纳田于公。子弟未壮则为馀夫。壮则乃复取盈焉。是四口常满于受田之家矣。夫然后七十亩。方适于一夫之力。而始足于四口之食。后世每拘于八家一井之制。而殷人之七十亩。亦以八口为率。故每患其不足。虽以孟子之圣。于商制则无处考证。只据七十而助。则曰惟助为有公田。此推测之辞也。又曰。虽周亦助。此未定之辞也。朱子因此而论助法。则以为商人始为井田之制。以六百三十亩之地。画为九区。区七十亩。然典籍无凭。则犹有悬空之叹。此无他。无以踏验于地面故也。吾谓殷人之七十。未尝少一亩于周人。周人之九区。亦未尝尝加一亩于殷人。何以知其然也。吾于是田征之矣。夫四口为㗊。象也。非号。 㗊者田也。田之四口 区。各以人之四口为率。则一田之人十六口。四田为𤳳。标也。非号。 𤳳者同也。同田之人六十四口。一区七十亩。合四田。摠计则为一千一百二十亩。公田庐舍馀夫。都在四田之中。即此而可见殷人无私田。一田十六口。通功幷作。而四田六十四人。互相借助。以纳公赋也。夫八口之家八而共治一井者。岂非周人之制乎。一井之人八八而亦为六十四口。九区常制为九百亩。周之馀夫。身居八口之内。而田在百亩之外。其别受二十五亩。通计八家则为二百亩。庐舍二十亩。虽在公田。而乡遂郊野异制。则其二十亩当如馀夫之别受耳。夫然则一井之制。亦不过一千一百二十亩矣。古圣王为斯民制产之大本。前后一揆。形制虽异。以田则不差一亩。以人则无爽一口。以税则十一皆同。以法则助彻不异。故曰井田虽作于周。而本之洪范。何以知其然也。井地之八家。以公田居中而独虚其廛者。君位也。以一统八。岂非九畴之五皇极乎。孔子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箕子曰。庶民惟星者是也。故一五行。以稼穑为本。井地。以公田立极。所以虚其廛。如辰之无星。所以助于民。如月之从星。此岂非井地九畴之大法乎。呜呼。今之人或见古时器物。虽其剥蚀残缺之馀。犹名为殷敦周彛而证明表识。以为旷世之重宝。况此四田之形制。出于古圣人精一之心法乎。凡厥邦人。莫不致孝于此田。毋或犯耕于大路。以慢其经界。毋或侵削乎阡陌。以乱其区画。如身体发肤之受之父母。而毋敢毁伤。君子读书而见父师于田野。人每饭而见父师于粟。则其保极锡福之理。夫岂远乎哉。

臣因此而窃有所感叹者。夫箕田十六区。天下之所无。而吾东之见长于中土者。赖有此尔。至今数千年来。形制宛然。区画分明。正正方方。毋论田字与井字。无偏无陂。惟精惟一。而足见古圣人心法。遗画独在是田之中。所谓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俟百世圣人而不感者欤。呜呼。甘棠。不过君子一时之所憩。石鼓。只是时王蒐猎之遗文。然而当时咏歌之。后世传宝之。况此十六区。乃千年圣人之攸宅。而百王心法之所寄乎。其所以爱之重之护之惜之者。孰与一树之繁阴。十枚之顽石也。然则其寸畦尺塍。非可以猥增而擅减也明矣。然而愚民不无一亩半甽之犯耕于大路而以自附益者。距臣所见之时。已二十年矣。其间安知不日益侵冒以乱其经界者乎。乡人所称法首之石。亦多偃仆田间。因而埋没者。臣愚复恐岁纪浸久则难得以识别矣。请令道臣。躬自看审。按旧踏量。或有尺度之不如旧式者。一一查正。阡陌之有陵夷者。增筑之区画之。漫漶者。䟽濬之径畛之。冒入于田内者。表而出之。悉复其旧界法。首石之摧残而埋没者。亦宜新治而补缺焉。亦愿 国家置法田于东西两郊之中。而一以箕田为式。一以井田为则。举深晓农理者。为之师。致四方力田子弟数十百人。与之耕作。毋循常习。必按古方。而益求其便利可行于今者。使各尽得其法而灼见其效。然后归之。俾各为一乡一邑之师。而又从之以董劝考试之政。则民无不兴起乐业。而农之学始可大明矣。至于量田之不以顷亩而以结负。成赋之不以九等而以六等。此非系于时势者。特循袭罗丽之陋而未之改也。然而田政之紊乱。职此之由。臣谓不可不亟改者此也。

臣又曰。自兴仁门至旺寻里方十里。适为十井之地。自崇礼门至西江方十里。亦足以画箕田十六区。四方力田之子弟。莫如诸道上番之乡军。皆健实上农夫。其一夫三朔放料。为米二十七斗。足为农粮。训农之官。亦不须他求。自有该营之将官。此皆曾经守令之人。亦将为字牧之任。自领其军。足以课农矣。

农器[编辑]

耒耜[编辑]

耒耜上句木也。易系曰。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楺木为耒。说文曰。耒。手耕曲木。从木推手。周官车人为耒庛。长尺有一寸。郑注云。庛读如棘刺之刺。刺耒下前曲接耜。则耒长六尺有六寸。其受铁处欤。自其庛缘其外遂曲量之。以至于首得三尺三寸。自首遂曲量之。以至于庛。亦三尺三寸。合为之六尺六寸。若从上下两曲之内。相望如弦。量之只得六尺。与步相应。坚地欲直庛。柔地欲句庛。直庛则利推。句庛则利发。倨句磬折。谓之中地耜锸也。释名曰耟。齿也。如齿之断物也。说文云。耜从木以声。徐铉等曰。今作耜。周官考工记。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甽。郑云。古者耜一金。两人倂发之。其垄中曰甽。甽上曰伐。伐之言。发也。今之耜岐头两金。象古之耦也。贾公彦疏云。古者。耜一金者。对后代耜岐头之金者也云。今之耜岐头者。后用牛耜种。故有岐头两脚耜也。耒耜二物而一事。犹杵臼也。以下图倂不载。

臣趾源曰。耒耜。神农氏之遗制也。其田器之鼻祖乎。直句磬折弓弯。应于三地。尺寸修广。皆有意义。制之不如其度者。非耒耜也。臣尝出长城外。时方仲秋初旬。见塞上耕者。或驴或骡。耒耜皆軆纤。又有对立两架于田首支木。以防其内颠。贯索架腰而循环如辘轳以挽耒。耒挟双轮而一人扶耒而后驱。两人插杙于轴以籰索。如船头收矴。不徐不疾。耒耜自进细塍。如从绳推墢之利。更胜于牛。既夕而放牛数千头。阗溢街巷。各识其家而入。户不下十头。则盖亦非无牛而代耕也。

[编辑]

犂。垦田器。释名曰犂。利也。利则发土。绝草根也。冶金而为之曰犂镵。曰犂鐴。凿木而为之曰犂底。曰压镵。曰策额。犂箭,犂辕,犂梢,犂秤,犂建,犂槃,木金凡十有一事。耕之土曰墢。墢犹块也。起其墢者。镵也。覆其墢者。鐴也。故镵引而居下。鐴偃而居上。镵之次曰策额。皆貤然相戴。自策额达于犂底。纵而贯之曰箭。箭如程而樛者曰辕。后如柄而乔者曰梢。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加箭焉。刻为缀。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曰秤。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秤之上曲而衡之者曰建。建楗之所以柅其辕与秤。无是则二物跃而出。箭不能止。横于辕之箭末曰槃。言可转也。左右系以㭴乎轭。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镵长一尺四寸。广六寸。鐴广长皆尺微椭。狭长也 底长四尺。广四寸。秤底过压。镵二尺。策额减压。镵四寸。广狭与底同。箭高三尺。秤有三寸。槃增秤尺七焉。建犹称辕。修九尺。梢得其半。辕至梢中间。掩四尺犂之终始丈有二。陆龟蒙耒耜经云。耒耜民之习通谓之犂。

臣趾源曰。犂者。牛耕器也。发土绝根。利于耒耜。上鐴下镵。运用神巧。但因土性之硬疏。大小差异。今见我国峡镵椭厚。并驾两牛。湖镵狭长。连驾三牛。畿镵尖小。只驾一牛。是皆量地增减。随俗通变者也。然其制甚麤钝。全出臆造。当一依古法。务求便利。

[编辑]

櫌。捶块器。说文云。櫌。摩田器。晋灼曰。櫌。推块椎也。吕氏春秋曰。锄櫌曰梃櫌椎也。管子云。一农之事。必有一铚一椎。然后成为农。今田家所制无齿杷。首如木椎。柄长四尺。可以平田畴击块壤。又谓木斫即此櫌也。

臣趾源曰。櫌状如打饼椎。横竖皆用。制甚易而功用甚切。墢土之后。非櫌无以破块。古语曰。大块之下。无良苗。然则田不摩平。而岂望有秋乎。我国农家。初无此器。一耕即种。土块满田。甚可叹也。

方耙 人字耙

耙。作爬。今作𣘓。宋魏之间。呼为渠挐。又谓渠疏。陆龟蒙曰。凡耕而后。有耙。今日只知犂深为功。不知耙细为全功。盖耙偏数惟多为熟。熟则上有油土。四指可没。鸡卵为得。耙桯长可五尺。阔约四尺。两桯相离五寸许。其桯上相间各凿方窍。以纳木齿。齿长六寸许。其桯两端。木栝长可尺三。前梢微昂。穿两木梮。以系牛挽钩索。此方耙也。又有人字耙。铸铁为齿。齐民要术。谓之铁齿𨱐楱。凡耙田者。人立其上。入土则深。又当于地头。不时趾足闪去所拥草木根茇。水陆俱必用之。

[编辑]

耖。疏通田泥器也。高可三尺许。广可四尺。上有横柄。下有列齿。以两手按之。前用畜力。挽行一耖。用一人一牛。有作连耖。二人二牛。特用于大田。见功又速。耕耙而后用此。泥壤始熟矣。

[编辑]

劳。无齿耙也。但耙梃之间。用条木编之以摩田也。耕者。随耕随劳。又看干湿何如。但务使田平而土润。与耙颇异。耙有渠疏之义。劳有盖摩之功也。齐民要术曰。春耕寻手劳。秋耕待白背劳。注云。春多风。不即劳则致地虚燥。秋田湿。速劳则恐致地硬。又曰。耕欲廉。劳欲再。今亦名劳曰摩。又名盖凡。已耕耙。欲受种之地。非劳不可。

臣趾源曰。我国农家。初无劳耙之器。但于水田耕后。始以耖器。略解土块。如是而五谷其能鬯茂乎。大凡无论水陆田。耕后以櫌破块。次用耙器横纵田上。令土性。细腻烂熟。如粉如糜。然后又用劳器。平摩如镜面。其修本质之美。可比于绘事后素。岂可忽之而不用乎。今见农家不解此理。犂器才释。旋即播种。大块小块。磊落满畴。土皆浮动虚疏。种子尽失依贴。是以苗生皆萎黄脆弱。太半病枯。愚民终不觉悟。但知糓落土则秋可食焉。可不为寒心乎。如欲尽究农理。务得实利。莫如先教劳耙之法。无敢犁后即种。则其为功效。必有倍于前矣。

耧车[编辑]

耧车。下种器也。通俗文曰。覆种曰耧。一云耧犁。其金似镵而小。魏志略曰。皇甫隆为炖煌太守。民不知耕。隆乃教民作耧犁。省力过牛。得糓加五。崔寔论曰。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三顷。今三辅犹赖其利。自注云。按三犁共一牛。若今三脚耧矣。然则耧之制不一。有独脚两脚三脚之异。若今燕赵齐鲁之间。多有两脚耧。关以西。有四脚耧。但添一牛功。又连地夫耧。中土皆用之。他方或未经见。恐难成造。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陇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糓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旁。一人执耧。且行且播。种乃自下。此耧种之体用。今特图录。近有刱制下粪耧。种于耧斗。后另置簁。过细粪或拌蚕沙耧时。随种而下。覆于种上。又巧便也。今又名曰种莳。曰耩子。曰耧犁。皆习俗所呼。不同用则一也。

臣趾源曰。耧车之制。虽出于后世。而莳种之省力便好。胜于瓠种。尤当教民用之也。我国全昧种法。耕时以三犁为一畦。或以五犁为一畦。即将种子掬而撒之。是故。或稠或踈。未能均铺。苗生散乱。锄之亦难。杜诗所云。禾生陇亩无东西者。正谓此也。今见耧制。上有斗。下通于脚。脚有细孔。驾牛挽行于亩上。则种子自斗散下脚孔。故苗生行行如弦。无小斜曲。且两甽之间。亦无广狭。齐整甚均。锄之耨之。从又不难矣。但其制样。非愚民所可刱造。即令匠手。先制一车。以布农家。恐合其宜。

瓠种[编辑]

瓠种。窍瓠贮种。量可斗许。乃穿瓠两头。以木箄贯之后。用手执为柄。前用作觜。瓠觜中草莛通之。以下其种。 泻种于耕垅畔。恐太深则致田种于垅畔。 随耕随泻。务使均匀。又犁随掩过。遂成沟垅。覆土既深。虽暴雨不至槌挞。暑夏最为能 与耐同 旱。且便于撮锄。苗亦鬯茂。燕赵及辽以东。多有之。齐民要术曰。两耧重耩。窍瓠下之。以批契维腰曳之。此旧术。以今较之。顿拙于用。故从今法寡力之家。比耕耙耧砘易为功也。

臣趾源曰。瓠种。我国黄海道。或有之。而系绳瓠口。行如振铎。又未如此法之备也。

碌碡[编辑]

碌碡。又作䃙碡。陆龟蒙耒耜经。耙而后有碌碡焉。有礰礋焉。自耙至礰礋。皆有齿。碌碡觚棱。而咸以木为之。坚而重者良。余谓碌碡。字皆从石。恐本用石也。然北方多以石。南人用木。盖水陆异用。亦各从其宜也。其制广可三尺。大小不同。或木或石。刊木刮之。中受簨轴。以利旋转。又有不觚棱。混而圆者。谓混轴。俱用畜力挽行。以人牵傍辗打田畴。土块易破烂。及辗秆场圃间。麦禾即脱浮穗。水陆通用之。

礰礋[编辑]

礰礋。又作礋。与碌碡之制同。但外有列齿。独不于水田破块。滓溷泥涂。

臣趾源曰。碌碡。压土器也。劳耙之后。犹虑其土性浮踈。乃以此器。辗而压之。盖其种子虚则易损故也。辽东田间路傍。往往而有其制。用石磨圆长可周尺三尺。圆经二尺。两头有簨轴。斲木如臂大。方以四围。纳簨于銎。驾畜 或骡或牛 而挽之。石转如轮。此所谓混轴也。非独用之田中以压种。碾之硙上以脱粟。转之场圃以脱稃穗。其功胜于连耞。又以治道路如涂镘。凡除地筑基。以此辗。平如镜面。

[编辑]

挞。打田篲也。用科木。缚如埽篲。复加匾阔上。以土物压之。亦要轻重随宜。用以打地长可三四尺。广可二尺馀。古农法云。耧种既过后。用此挞。使陇满土实苗易生也。齐民要术曰。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注云。春气冷生迟。不曳挞则根虚。虽生转死。夏气热而生速。曳挞遇雨。必致坚垎。其春泽多者。或亦不须挞。必欲挞者。须待白背。湿挞则令地坚硬故也。又用曳打场。面极平实。今人耧种后。唯用砘车碾之。然执耧种者。亦须腰系。轻挞曳之。使垅土覆稍深也。或耕过田亩。土性虚踈。亦宜挞之。

臣趾源曰。挞。非但覆种也。亦欲打田平实也。我国亦有此法。而不知燥湿轻重之宜。且初不用耧瓠而撒种田上。乱曳此器。种皆翻露土面。反无其效。甚可叹也。

砘车[编辑]

砘 音屯 车。砘石碢也。以木轴驾碢为轮。故名砘车。两碢用一牛。四碢两牛力也。凿石为圆。径可尺许。窍其中。以受机括。畜力挽之。随耧种所过。渫垅碾之。使种土相着。易为生发。然亦看土脉干湿何如。用有迟速也。古农法云。耧种后用挞。则垅满土实。又有种人足蹑垅底。各是一法。今砘车转碾。沟垅特速。此后人所创。尤简当也。

臣趾源曰。此器非耧种。不可用。其砘之两碢。与耧之两脚。其迹相合。无少乖违。然后必有效也。

铁刃锨[编辑]

锨锸属。但其首方阔。柄无短枴。此与锹锸异也。锻铁为首。谓之铁锨。惟宜土工。剡木为首。谓之木锨。可㩍谷物。又有铁刃木锨。裁割田间堘埂。以竹为之者。淮人谓之竹飏杖。与江浙飏 去声篮小异。今皆用之。

臣趾源曰。铁刃锨。与我国锨 俗名가 制。差异。木柄长几十馀尺。下锸大铧。三南人以此治水田塍路。北人铧之两旁。凿銎系索。一人持柄。两人执索。柄者先为搭地。索者引而㩍之。起土甚多。凡于浚沟洫㔉陇亩皆可。习俗好用。此乃中国农器谱之所未有也。然亦便利。胜于他器。不可废者也。

铁搭[编辑]

铁搭。四齿或六齿。其齿锐而微钩。似杷非杷。㔉土如搭。是名铁搭。就带囿銎。以受直柄。柄长四尺。南方农家。或乏牛犁。举此㔉地。以代耕垦。取其疏利。仍就𨱐楱块壤。兼有耙䦆之效。尝见数家为朋。工力相传。日可㔉地数亩。江南地小土润。多有此等人力。犹北方山田䦆户也。

臣趾源曰。铁搭。我国亦有此器。俗名소시랑。 利于㔉土。但东制只有三齿。似不及四齿六齿矣。向见辽蓟之人。全用于搭粪。又有小制。如人手五指。微句而不曲。辽蓟之间。人皆佩篮。手持此器。晓出街上。从牛马后。见粪必搭而纳之篮中。其专力粪壤。可知也。

秧马[编辑]

秧马。苏文忠公序云。余过庐陵。见宣德郞致仕曾君安止出所作禾谱。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惜其有所缺。不谱农器也。余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楡棘为腹。欲其滑。以楸梧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稿其首以缚秧。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史记。禹乘四载。泥行乘橇。解者曰。橇形如箕。摘行泥土。岂秧马之类乎。

臣趾源曰。秧马。水田移秧之器也。其形如梭。贮秧其中。跨踞如鞍股。挟臀推则泥水油滑。其进如船。其曰日行千畦。则比之带秧磬腰。伛偻而种。其劳佚不啻倍蓰。臣曩于燕行。数千里间无水田。故未见其器。然常憧憧于中也。其骑坐运行之法。似当有机括。如篙师之刺船。然难可臆解也。后见东坡秧马歌。略论其槪。如或仿而用之。果能雀跃泥中。一日千畦乎。其词曰。春云濛濛雨凄凄。春秧欲老翠罽齐。嗟我妇子行水泥。朝分一陇暮千畦。我有桐马手自提。头尾轩昂腹胁低。以我两足为四蹄。耸踊滑汰如凫鹥。归来挂壁从高栖。了无蒭秣饥不啼。钱塘人有画示卓面者。其形盖似船也。

[编辑]

耨。除草器。易曰。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吕氏春秋曰。耨柄尺。此其度也。其耨六寸。所以间稼也。高诱注曰。耨。芸苗也。六寸所以入苗间。广雅又云。定。谓之耨。尔雅曰。斪㔉。谓之定。郭曰锄属。淮南子曰。摩蜃而耨。蜃。大蚌也。摩令利用耨。此古农器也。 纂文曰。养苗之道。锄不如耨。古农注云。苗生叶以上。稍耨垅草。因𬯎其土。以附苗根。此耨之功也。

耰锄[编辑]

耰锄。耰为锄柄也。释名。锄。助也。壅秽助苗也。说文。锄。立耨也。夫锄法有四。一次曰镞。二次曰布。三次曰拥。四次曰复。锄则苗随玆茂。其刃如半月。比禾垅稍狭。上有短銎。以受锄钩。钩如鹅项。下带深洿。皆以铁为之。 以受木柄。钩长二尺五寸。柄亦如之。北方陆田。举皆用此。江淮间虽有陆田。俗习水种。但用直项锄。头刃虽锄也。其用如㔉。是用䦆锄。故陆田多不豊收。今表此锄耰之效。幷其制度。庶南北通用。

臣趾源曰。耨与耰,锄。芸苗器也。向于辽,蓟之野。详见其制。刃如葛叶。项长一尺半。柄长二尺馀。可以立锄。小无长短。千锄如出一范。甚可异也。作甽种苗。其直如弦。故以锄。立划两亩之间。土因左右分擗。自拥其根。一人日锄百亩。其功效甚多矣。我国锄样甚短。苗既乱生。锄者。必藉土而坐。根根培之。勤劳殆甚。而苗亦不茂矣。如欲一变农器。先铸长锄。以教芸耨。则永为农民省力之方矣。

耧锄[编辑]

耧锄。种莳直说云。此器。出自海壖。号曰耧锄。耧制颇同。独无耧斗。但用耰锄。铁柄中穿耨之。横桄下仰。锄刃形如杏叶。撮苗后。用一驴。带笼觜挽之。初用一人牵。惯熟不用人。止一人轻扶。入土二三寸。其深痛过锄力三倍。所办之田。日不啻二十亩。今燕赵间用之。名曰劐子。劐子之制。又小异于此。劐子第一遍。即成沟子。谷根未成。不耐旱。耧锄刃在土中。故不成沟子。第二遍加擗土木雁翅。方成沟子。其土分拥谷根擗土。用木厚三寸阔三寸长八寸。取成三角样。前为尖。中作一窍。长一寸。阔半寸。穿于铁锄柄上。压锄柄上。 韩氏直说云。如耧锄过苗间。有小豁不到处。用锄理拨一遍。即为全功也。

臣趾源曰。耧锄。省力胜于锄器。而中国亦罕用。遽未可废锄而全用此器也。但于麦田种粟。以此作甽。似有显效矣。

[编辑]

镰。刈木曲刀也。释名曰。镰。廉也。薄甚。所刈似廉。考工又作镰。风俗通曰。镰刀自揆积蒭荛之效。然镰之制不一。有佩镰。有两刃镰。有袴镰。有镰钩。有镰柌之镰。皆古今通用芟器也。

臣趾源曰。镰形如初弦月。比东镰。刃甚广。端亦不尖。又似半折釖样。利于刈谷也。

𠠫[编辑]

𠠫刀。集韵与劙同。辟荒刃也。其制如短镰而背则加厚。尝见开垦芦苇蒿菜等荒地。根株騈密。虽强牛利器。鲜不困败。故于耕犁之前。先用一牛引曳小犁。仍置刃裂地。辟及一陇。然后犁镵随过。覆墢截然。省力过半。

臣趾源曰。𠠫刀。形如牛犁。其用镵处。置广刃。利于截草木根。可用于起陈开荒也。

连耞[编辑]

连耞。古牙反。 击禾器。国语曰。权节其用耒耜耞支。耞。拂也。以击草。 广雅曰。拂。谓之架。说文曰。拂。耞也。拂击禾。连耞。释名曰。架加也。加长于柄头。以挝 陟瓜切 穗而出谷也。其制用木条四茎。以生革编之。长可三尺。阔可四寸。又有以独梃为之者。皆于长木柄头。造为擐轴。举而转之。以扑禾也。

臣趾源曰。我国亦有连耞。其制大略相似。但柄头之梃。只用两条木。又不以生革编之。故挝穗之功。固不如也。世传牧隐李穑之入元也。科试以孤竹君之二子命题。莫解其义。有一人属草稿曰。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穑始解耞柄为竹。而二子即耞头两条木也。遂高咏云云。若先占者中国人。乃改为从天降乎。从地出乎。此说近齐东野语。而古时中土连耞。想是两条。亦不编革。似我东鞭耞之制欤。

[编辑]

碓。舂器。用石。杵臼之一变也。广雅曰。𥕐。碓也。方言云。碓稍。谓之碓几。自关东谓之梃。桓谭新论曰。杵臼之利。后世加巧。因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

臣趾源曰。我国碓舂。未知始于何人。刱自何代。而制度之庸拙难舂。不可殚记。盖求材必有两股如剪刀。左右均适。乃为碓身。木有两股。千无其一。而股短则蹑无力。腰长则头难举。此难舂者一也。两股之髋。如牛之有髋髀之处也。 穿銎插簨。又以丫木对植。以簨加之。碓之所动。丫木亦各自摇。实无久支之道。此难舂者二也。碓身挂在丫间。缘其每摇。两簨惊跃。头必掉拂。此难舂者三也。有两人。然后各蹑一股。而人重不适。蹑势相戾。则簨自倾仄。杵必磨臼。此难舂者四也。如无一人在臼揽之。谷尽出臼。竟无翻覆自凿之理。此难舂者五也。碓头若轻。则必以大石系在头边。头常低昂。故石易堕落。必伤揽臼人之头。此难舂者六也。一家之内。当得三人。乃可用碓。妇馌男耕。百事如毛。何暇责出三人之多乎。此难舂者七也。碓之有杵。非石以木。而又觉太长。安臼之地。蹑股之处。平无高低。故杵不高举。落臼无力。凿之虽久。谷不脱糠。此难舂者八也。置臼甚平。小无外侧。杵之一下。谷必四散。此难舂者九也。有此九难。而舂之百岁。终无改焉。固未知其何故也。今见中国之碓。一反此制。得失便否。亦已悬殊矣。材无两股。只以一丈之木。可尽为之。故本无股腰之长短。此易舂者一也。穿銎插簨。必于碓身之半一木中。嵌纳簨沕合。碓虽低昂。实无倾仄之患。此易舂者二也。簨但擐转。头不摇拂。此易舂者三也。蹑只一股。势无轻重。杵亦高举。落必臼中。此易舂者四也。以条木仅容臼口。横系臼之上边。故谷之在下者。逾条木自上。在上者。因杵出而还下。轮回无竆。不烦人揽。此易舂者五也。以石为杵。样如莲子。举之似重。而落之有力。此易舂者六也。一人用之。省力甚多。此易舂者七也。作坑安臼。向外微侧。蹑处高而臼则低。故碓昂未极。杵落必猛。此易舂者八也。一日所凿。得米三石。则比三人之碓。已为三倍。而况此三人之碓。日不能一石乎。此易舂者九也。较之彼此。难易之相反。有如此。而习俗已久。迷不知返。如见两股之木。则人皆曰可斲为碓。足可一笑。臣于燕行。详见碓制。故敢陈难易之辨焉。

砻磨[编辑]

砻。磨谷器。所以去谷壳也。淮人谓之砻。江浙之人谓之磨。编竹作围。内贮泥土。状如小磨。仍以竹本。排为密齿。破壳不致损米。就用枴木。窍贯砻上掉轴。以绳悬檩上。众力运肘以转之。日可破壳四十馀斛。方言谓之木礨。石凿者。谓之䂞礨砻。礨字从石。初本用石。今竹木代者亦便。又有废磨上级已薄。可代谷砻。亦不损米。或人或畜转之。谓之砻磨。复有畜力挽行大木轮轴。以皮弦或大绳。绕轮两周。复交于砻之上级。轮转则绳转。绳转则砻亦随转。计轮转一周则砻转十五馀周。比用人工。既速且省。

[编辑]

辗。通俗文曰。石碢。轹谷曰辗。后魏书曰。崔亮在雍州。读杜预传。见其为八磨。嘉其有济时用。因教民为辗。玄扈先生曰。后魏臣工。最多留心民事者。将上意所先耶。抑雨汉之遗人也。 今以砺石甃为圆槽。周或数丈。高逾二尺。中央作台。植以簨轴。上穿干木。贯以石碢。有用前后二碢。相遂前备撞木。不致相击。仍随带揽。杷。畜力挽行。循槽转辗。日得米三十斛。近有法制辗槽。法制。用沙石芹泥。与糯粥同胶和之。以为圆槽。下以木棰。缓筑实直。至干透可用。 轹米特易。可加前数。此又辗之巧便者。玄扈先生曰。亮为仆射。奏于长方桥东堰糓。水造硙磨三十区。其利十倍。国用便之。

海青辗[编辑]

辊轴。世本曰。海青辗。喩其速也。但比常辗。减去圆槽。就碢干。括以石辊。辊径可三尺。长可五尺。 上置板槛。随辗干圆转。作窍下谷。不计多寡。旋辗旋收。易于得米。较之碢辗。疾过数倍。故比于鸷鸟之尤者。人皆便之。

玄扈曰。江右木作槽辗。山右石作摇辗。皆取机势倍胜常辗。

连磨[编辑]

连磨。连转磨也。其制。中置巨轮。轮轴上贯架木。下承𨱔臼。复于轮之周回列绕八磨轮轴。近与各磨木齿相间。一牛拽转。则八磨随转辐俱转。用力少而见功多。

[编辑]

䃺。唐韵作磨硙也。说文。䃺。石硙也。世本曰。公输般作硙。方言或谓之䃀。通俗文曰。塡磨曰硐磨。床曰𥕐。今又谓主磨曰脐。注磨曰眼。转磨曰干。承磨曰槃。载磨曰床。多用畜力。谓之旱水磨。比之常磨。特为省力。或借水轮。凡磨上皆用漏斗盛糓。下之眼中则利齿旋转。破麦作麸。然后收之筛罗。乃得成面。世间饼饵。自此始矣。

臣趾源曰。磨之制不一。而多用畜力。我国则村野绝无畜驴者。牛则无暇。惟有水轮。最为便利。而又无识其制者。常以为恨。臣尝行过三河县。见临水鼓冶。缫茧磨麦。莫不激水转轮。今若仿而行之。则奚独利于农家磨糓脱壳。可以移用于水利矣。

飏扇[编辑]

飏扇。集韵云。飏风飞也。扬糓器。其制中置簨轴。列穿四扇。或六扇。用薄板。或糊竹为之。复有立扇卧扇之别。各带掉轴。或手转足蹑。扇即随转。凡舂辗之际。以糠米贮之高槛底。通作匾缝下泻。均细如帘。即将机轴掉转搧之。糠粞既去。乃得净米。又有舁之场圃间用之者。谓之扇车。凡揉打麦禾▣稼。穰籺相杂。亦须用此风扇。比之锨掷箕簸。其功数倍。

臣趾源曰。中土又号飏扇。为风柜子。家家有之。我国本无此器。凡簸谷。只用箕。如打谷扬稃。则但用小席。一人足踏其半。手执两端而立。两手相拍如鸡鼓翼。一人盛谷于器。垂注席边。如此而风安得猛而尽飏其麁稃稊稗乎。又尽日扇拍。席已弊破。臂力亦罢矣。不得不将筦沈溪。夜绾绳。终昼尽夜织席。已虚度三再日矣。又其鼓席。非健夫熟手则不能也。故十家一村。裁有二三人。其雇赁酒饭。必倍焉。为农家病之者久矣。臣待罪岭邑。时仿造其制。一穉僮。倚柜踏栝。微蹑其足。则百斛之谷。一朝尽簸。然而竟无效造者。盖佃夫故喜麤糓而不乐其精。恐田主之无所隐蔽而责其常数也。又恐纳籴之难容稃稗而责其精实也。此非独下乡匠手之难得而工费之难办也。

臣谨按古语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械不利而能善其事者。未之有也。上古圣人作为耒耜。教民稼穑。刱物之初。未必能便尽便巧。故后人为之损益润色焉。民俗之所习用。随方不同。故古人又为之参证而取其长。令天下之人。通用而互利焉。此耒耜之经。农器之谱。所以作也。此其意于便民之事。靡所不用其极也。我国之农器。与中国之农器。其同异得失。未知果何如也。其始果出于东国之神农欤。抑亦学之于中土欤。数千年来。犹能辟土而食粟。则如斯。亦云可矣。然中世以来。疆域有限。利用不通。则安知今日中国之所用。其便利更有倍胜于此者乎。故如欲利其器械。则莫如学中国。学中国者。学古圣人之法也。将谓今日之中国。非古之中国而耻学焉。则是并与古圣人之法而贱弃之也。周礼考工曰。粤无镈。粤之无镈也。非无镈也。夫人而能为镈也。镈果善也。虽粤人学之可也。如耻其粤而不学。则是真无镈也。昔者。赵过为搜粟都尉。教田于太常三辅大农。置工巧奴与从事。作为田器。二千石遣令丞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学耕稼养苗状。诚因使者之行。购得中国之农器。如果胜也。使如赵过者。依式锻造。广颁八路。亦善其事之道也。赵过之于农。可谓能矣。然其时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犁。令民无牛者。得以趋泽。过善其法。奏光为丞。夫能虚心取人如此。呜呼。此其所以益专其能也欤。

耕垦[编辑]

齐民要术曰。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假如一㸽牛总营得小亩三顷。据齐地。大亩一顷。三十五亩也。每年一易。必须频种。其杂田地。即是来年糓资。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悦以使人。人忘其劳。且须操习器械。务令快利。秣饲牛畜。常须肥健。抚恤其人。常须欢悦。观其地势干湿得所。凡秋收了。先耕荞麦地。次耕馀地。务令深细。不得趋多。看干湿。随时盖摩。著切。见世人耕了。仰著土块。倂待孟春。盖若冬乏冰雪。连夏亢阳。徒道秋耕。不堪下种。无问耕得多少。皆须旋盖摩如法。如一㸽牛两个月秋耕。计得小亩三顷。经冬加料餧。至十二月内。即须排比。农具使足。一入正月初未开阳气上。即更盖所耕得地一遍。又曰。田。陈也。树谷曰田。象形。从口从十。阡陌之制也。耕。种也。从耒井声。一曰。古者井田。刘煕释名曰。田。塡也。五糓塡满其中。犁。利也。利发土绝草根。耨。似鉏以薅禾也。㔉。诛也。主以诛鉏根株也。凡开荒山泽田。皆七月芟刈之草。干即放火。至春而开垦。其林木大者。𠠜杀之。叶死不扇。便任耕种。三岁后。根枯茎朽。以火烧之。耕荒毕。以銕齿𨱐楱。再遍杷之。漫掷黍穄。劳亦再遍。明年乃中为谷田。凡耕高下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湿得所为佳。若水旱不调。宁燥不湿。燥耕虽块。一经得雨。地则粉解。湿耕坚垎。数年不佳。谚曰。漏耕泽鉏。不如归去。言无益而有损。湿耕者白背。速𨱐楱之。亦无伤。否则大恶也。 春耕寻手劳 古曰耰。今曰劳。说文曰。耰。摩田器。今人亦名劳曰摩。 秋耕待白背劳。春多风。若不寻劳。地必虚燥。秋田湿实。湿劳令地硬。谚曰。耕而不劳。不如作暴。盖言泽难遇喜天时故也。桓宽盐銕论曰。茂木之下。无豊草。大块之间。无美苗。 凡秋耕欲深。春耕欲浅。犁欲廉。劳欲再。犂廉耕细。牛复不疲。再劳地熟。旱亦保泽也。 秋耕掩青者为上。比至冬月。青草复生者。其美与小豆同也。 初耕欲深。转耕欲浅。耕不深。地不熟。转不浅。动生土也。 菅茅之地。宜纵牛羊践之。践则浮根。 耕之则死。非七月复生矣。 凡美田之法。菉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䆊。美懿反漫种也。 种。七月八月。犁掩杀之。为春糓田。则亩收十石。农桑辑要曰。一石大约今二斗七升。十石今二石七斗有奇也。后齐民要术中。石斗仿此。 其美与熟粪蚕矢同。凡秋收之后。牛力弱。未及即秋耕者。糓黍穄粱秫茇之下。即移赢速锋之也。恒润泽而不坚硬。乃至冬初。尝得耕劳。不患枯旱。若牛力少者。但九月十月一劳之。至春𥡦种亦得。魏文矦曰。民春以力耕。夏以耝耘。秋以收敛。杂阴阳书曰。亥为天仓耕之始。吕氏春秋曰。冬至后五旬七日菖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高诱注曰。菖菖蒲。▣草也。 淮南子曰。耕之为事也劳。织之为事也扰。扰劳之事而民不舍者。知其可以衣食也。人之情不能无衣食。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之物。若耕织始初甚劳。终必利也。又曰。不能耕而欲黍粱。不能织而喜缝裳。无其事而求其功难矣。氾胜之书曰。凡耕田。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旱鉏获。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阴阳始盛。土复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以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曰膏泽。皆得时功。春地气通。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和之。勿令有块以待时。所谓强土而弱之也。春候地气始通。椓橛木长尺二寸。埋尺见其二寸。立春后。土块散上没橛。陈根可拔。此时二十日以后。和气去即土刚。以此时耕。一以当四。和气去。耕四不当一。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耕辄躙之草生。有雨泽耕。重躙之。土甚轻者。以牛羊践之。如此则土强。此谓弱土而强之也。春气未通。则土历适不保泽。终岁不宜稼。非粪不解。慎无旱耕。须草生。至可种时有雨即种。土相亲苗。独生草秽烂。皆成良田。此一耕而当五也。不如此而旱耕。块硬苗秽。同孔出不可鉏治。反为败田。秋无雨而耕。绝土气。土坚垎。名曰脂田。及盛冬耕。泄阴气。土枯燥。名曰脯田。脯田与脂田。皆伤田。二岁不起稼则一岁休之。凡爱田。常以五月耕。六月再耕。七月勿耕。徐玄扈曰。古治田者▣易。故可夏耕。今居广虚之地者。宜仍用古法。若麦田种秋苗。自然五六月耕。不待论也。 谨摩平以待种时。五月耕。一当三。六月耕一当再。若七月耕。五不当一。冬雨雪止。辄躙之掩地。雪勿使从风飞去。后雪复躙之。则立春保泽。冻虫死。来年宜稼。得时之和。适地之宜。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崔实四民月令曰。正月地气上腾。土长冒橛。陈根可拔。急菑强土黑垆之田。二月阴冻毕泽。可菑美田。缓土及河渚水处。三月杏花胜。可菑沙白轻土之田。五月六月。可菑麦田。

农桑通诀垦耕篇曰。垦耕者。农功之第一义也。垦。除荒也。耕。犂也。凡垦辟荒地。春曰燎荒。如平原草莱深者。至春烧荒。趁地气通润。草芽欲发。根荄柔脆。易为开荒。 夏曰掩青。夏日草茂时开垦。谓之掩青。可当草粪。但根须长密。须藉强牛乃可。盖莫若春为上。 秋曰芟艾。其次秋暮草木丛密时。先用䥽刀。遍地芟倒。暴干放火。至春而开垦。乃省力。 如泊下芦苇地内。必用𠠫刀。引之犁镵。随耕起拨。音伐 特易牛。乃省力。沾山或老荒地内。科木多者。必须用䦆㔉去。馀有不尽根科。俗谓之埋头根也。 当使熟铁。煅成镵尖。套于退旧生铁镵上。 纵遇根株。不至擘缺妨误工力。或地段广阔。不可遍㔉。则就斫枝茎。覆于本根上。候干焚之。其根即死而易朽。又有经暑雨后。用牛曳碌碡或辊子。转之所斫根查上。和泥转之。干则挣死。一二岁后。皆可耕种。其林木大者则𠠜杀之。谓剥断树皮。其树立死。 叶死不扇。便任种莳。三岁后根枯茎朽。以火烧之则通为熟田矣。周礼薙氏掌杀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绳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书薙作夷。谓芟草也。 又柞氏。掌攻草木及林麓。夏日至。令刊阳木而火之。冬日至。令剥阴木而水之。注云。刊剥。谓斫去次地之皮。即此所谓除木也。诗曰。载芟载柞。其耕泽泽。盖谓芟草除木而后可耕也。大凡开荒。必趁雨后。又要调停犁道浅深麤细。浅则务尽草根。深则不至塞泼。麤则贪生费力。细则贪熟少功。惟得中则可耕荒毕。以铁齿𨱐楱。𨱐楱过漫。种黍稷。或脂麻菉豆。杷劳再遍。明年乃中为糓田。今汉沔淮颖上。率多创开荒地。当年多种脂麻等种有痛收。至盈溢仓箱。速富者如旧。稻塍内开荒毕。便撒稻种。直至成熟。不须薅拔。缘开新地内草根既死无荒。可生若诸色种子。年年拣净。别无稗莠。数年之间。可无荒岁。所收常倍于熟田。盖旷间既久。地力有馀。苗稼鬯茂。子粒蕃息。谚曰。坐贾行商。不如开荒。言其获利多也。除荒垦辟之功如此。

种莳直说曰。古农法。犁一摆六。今人只知犁深为功。不知摆细为全功。摆功不到。土麤不细。下种后虽见苗立。根在麤土上。根土不相著。不耐旱。有悬死虫咬干死等诸病。摆功到。土细又实。立根在细实土中。又碾过根土相著。自耐旱。不生诸病。

韩氏直说曰。为农大纲。一则牛欺地。二则人欺苗。牛欺地则所种不失其时。人欺苗则省力易辨。反是则徒劳无益。凡地除种麦外。并宜秋耕。先以铁齿摆。纵横摆之。然后插犁细耕。随耕随捞。至地大白背时。更摆两遍。至来春地气透时。待日高。复摆四五遍。其地爽润。上有油土。四指许春。虽无雨时至。便可下种。秋耕之地。荒草自少。极省鉏工。如牛力不及。不能尽秋耕者。除种粟地外。其馀黍豆等地。春耕亦可。大抵秋耕宜早。春耕宜迟。秋耕宜早者。乘天气未寒。将阳和之气。掩在地中。其苗易荣。徐玄扈曰。月令地气沮泄之说为近。若寒暖之气。岂能掩在地中乎。 遇秋天气寒冷有霜时。必待日高。方可耕地。恐掩寒气在内。令地薄。不收子粒。春耕宜迟者。亦待春气和暖日高时。依前耕摆。

农桑通诀耙劳篇曰。治田之法。犁耕既毕。则有耙劳。耙有渠䟽之义。劳有盖摩之功。今人呼耙曰渠䟽。劳曰盖摩。皆因其用以名之。所以散拨去芟平土壤也。桓宽盐铁论曰。茂木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耙劳之功不至。而望禾稼之秀茂实栗。难矣。齐民要术云。耕荒毕。以銕齿𨱐楱。再遍耙之。盖銕齿𨱐楱。已为之先。再用耙𨱐楱而后劳之也。今人但耕地毕。破其块墢而后。用劳平磨。乃为得也。齐民要术云。耕地深细。不得趋多。看干湿。随时盖磨。待一段总转了。横盖一遍。每耕一遍。盖二遍。最后盖三遍。还纵横盖之种麦地。以五月耕三遍。种麻地耕五六遍。倍盖之。但依此法。除虫灾外。小小旱干。不至全损。缘盖磨数多故也。又曰。春耕随手劳。秋耕待白背劳。盖春多风。不即劳则致地虚燥。秋田湿。湿速劳则恐致地硬。 又曰。耕欲廉。劳欲再。凡已耕。耙欲授种之地。非劳不可。谚曰。耕而不劳。不如作暴。窃见世人耕了。仰著土块。并待孟春。盖若冬乏冰雪。连夏亢阳。徒道秋耕。不堪下种。然耙劳之功。非但施于纳种之前。亦有用于种苗之后者。齐民要术曰。谷苗既出垄。每一遇雨白背时。盖以帖齿𨱐楱。纵横耙而劳之。耙法。令人坐上。数以手断其艸。艸塞齿则伤苗。如此令地熟软。易鉏省力。此用于种苗之后也。南方水田。转毕则耙。耙毕则耖。耖见农器谱。 故不用劳。其耕种陆地者。犁而耙之。欲其土细。再犁再耙后用劳。乃无遗功也。北方又有所谓挞者。与劳相类。齐民要术云。春种欲深。宜曳重挞。春气冷生迟。不曳挞则根虚。虽生辄死。 夏气热而速曳挞。遇雨必致坚垎。春泽多者。或亦不须挞。必欲挞者。须待白背。湿挞令地坚垎也。又用曳打场圃极平实。今人凡下种。耧种后。惟用砘车碾之。然执耧种者。亦须腰系轻挞曳之。使垅土覆种稍深也。或耕过田亩。土性浮虚者。亦宜挞之。打令土实也。今当耕种用之。故附于耙劳之末。然南人未尝识此。盖南北习俗不同。故不知用挞之功。至于北方远近之间。亦有不同。有用耙而不知用劳。有用劳而不知用耙。亦有不知用挞。今并载之。使南北通知。随宜而用。无使偏废。然后治田之法。可得论其全功也。

居家必用日耕田。忌壬辰。癸亥日。种田。忌丁亥。

山林经济增补。载耕田吉日曰。乙丑,丙寅,丁卯,己巳,庚午,辛未,癸酉,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庚辰,辛巳,壬午,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癸巳,甲午,丙申,丁酉,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甲辰,乙巳,丙午,丁未,己酉,庚戌,辛亥,癸丑,甲寅,丙辰,丁巳,己未,庚申,辛酉。又宜甲戌,己卯,癸未,壬辰,壬子,戊午,己未。除,满,成,收,开,天仓,母仓,生气,豊旺,六义,黄道,不食无虫等日。忌乙日,火日,建,平,破,闭,天火,地火,田火,虚耗,荒芜,九空,死神,受死,气焦坎,狼藉,地隔,土瘟,田痕,地空,九焦,小大耗。不成不受粪。忌及西风。又凶日壬辰,癸亥。又壬癸。

闲情录曰。开垦荒地。烧去野草。犁过先种芝麻。俗名真荏。 一年其草木之根。悉皆败烂。后种五谷则无荒草之害。盖芝麻之于草木。若锡之于五金性相制也。

农事直说曰。荒地辨试之法。㔉土一尺深。尝其味。甜者为上。不甜不咸者次之。咸者为下。 耕地宜徐徐。则土软牛不疲困。春夏耕宜浅。秋耕宜深。春耕随耕随治。秋耕则待土色干白。乃治。 荒地开垦。初耕宜深。再耕宜浅。不深则地不熟。不浅则动生土。 荒田七八月间。耕之掩草。明年冰解。又耕下种。大抵治田之法。秋耕过冬为上。 旱田初耕后。布草烧之。又耕则其田自美。 薄田耕菉豆。待其茂盛。掩耕则不莠不虫。变瘠为良。凡美田之法。菉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五六月播种。七八月犁掩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 湿田不宜种谷处。经霜后刈草厚布。种小麦则麦极好。而翌年变为干田。至种木花亦宜。 沮泽湿润荒地。三四月间。水草长盛。时用轮木杀草。待土面融熟后。下晩稻种。又缚柴木两三个。曳之以牛。覆其种。明年。可用耒。三年则可用牛耕。稂莠不生。大省鉏工。其轮木之制。用坚刚木长可四尺为五。锐隅两头贯木环。以绳系环。令儿童骑。妆鞍牛。或马以系环。绳结鞍后。两傍牛马行。则轮木自转。杀草破块。若沮甚不可入陷之地。用栲栳 乡名兜里鞭 杀草下种。

四时纂要曰。世人只知犁深为功。而不知摆细为全功。摆麤则根在麤土。虫咬干枯。摆细则根著柔土。不生诸病。

增补曰。开荒。宜天福,丰旺,母仓,生气,黄道。上吉己未及开日。忌地火,地隔,空亡,焦坎,田痕日。

臣谨按字书。土已耕曰田。耕之必有其法。故于是乎有亩畎之名。今人于亩畎字。多不分晓。而莳种之法。亦从而无艺。盖古者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是田之度名。而一亩之田。必挟两畎。故两畎之间。因亦谓之亩。秦孝公始以二百四十步为亩。而后世因之。程子曰。古之百亩。止当今之四十亩。今之百亩。当古之二百五十亩。则度名之亩。又古今不一。而畎间之亩。亦不必尽满其度。故于是乎有垄之字。以明其义。诗南东其亩。朱子释之曰。垄是也。甽。说文。水小流也。释名曰。山下根之受霤处。为甽。甽。吮也。吮得山之肥润也。汉食货志。后稷始畎田二耜为耦。广尺深尺曰畎。尽古之种田者。皆种于畎。杜诗所谓禾生垄亩无东西者。叹其农之末失也。近世东俗。唯宿麦外。皆弃畎而用亩。申洬农事直说。辄言粟豆生后用网口。牛耕两亩间。则其亦种于垄可知。何其与中国古法一切相反也。通典汉武帝征和三年。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畎。岁代其处。苗生叶以上稍耨垄草。因𬯎其土。以附苗根。比盛暑。垄尽而根深。能风与旱。所谓代田者。岁易畎。非岁易田也。与周礼一易再易之田不同。而与区田同意。欲其土气之常新也。或云后稷时。已一亩三畎。周诗曰。或耘或耔。黍稷儗儗。耘。除草也。耔。壅本也。此即所谓稍耨垄草。𬯎其土以附根也。然则其法远自虞夏。而西京以来。首称赵过为明农者。抑其法中世坠失。而过能得其緖而寻绎之也。然而今之为农者。只知种苗处为亩。则亦安知一亩三畎之为何说也哉。臣尝过辽野。见其田。皆作细垄。黍稷粟豆。挟垄而生。远而望之。如铺万匹摩衲。柳馨远随录曰。我国旱田。一牛四日耕者。辽人可耕六日。盖是一亩三畎。耕牛往复倍之。故如此。然辽田一日耕。不过我田一日耕之强半。而所收不啻数倍者。非但土厚。实以耕种之法得宜而然云尔。然则一亩三畎之法。后稷氏开刱之。赵过润色之。天下之民至今遵而勿失。独我东民不肯为者。何也。亦无学问之过也。夫诵孔孟程朱之书。相与讲说义理。以为治心修身之方者。是固士之学问。而天下之末业小技。一皆不可以无学问也。而况农为民生之大本。而独可以苟然率臆。不致其博学审问之功乎。诗不云乎。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即此畎种之法。乃是天下后世农者之规矩六律。先农之所以俟百世不惑。而后之人不能易之者也。夫农而不为畎种之法者。是何异于舍规矩而欲成方圆。废六律而求正五音者哉。若乃燥湿之宜。早晏之候。镃基之度。前志俱有。诚以百亩之不易为忧。则各能归而求之。有馀师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