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岩集/卷06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五 燕岩集
卷六 别集
卷七 

书事[编辑]

书李邦翼事沔川郡守朴趾源奉 教撰进[编辑]

上之二十年 嘉庆元年 九月二十一日,济州人前忠壮将李邦翼,将觐其父于京师。舟遇大风,至十月初六日,泊于澎湖。官给衣食,留十馀日。护送至台湾抵厦门,历福建、浙江、江南、山东诸省,达于北京,由辽阳,明年丁巳闰六月还国。水陆万有馀里。

上特召见邦翼,问以所经山川风俗, 命史官录其事。同舟八人,惟邦翼晓文字,然仅记程途,又追忆口奏,往往失次。趾源以沔川郡守,陛辞入侍于煕政堂。

上曰:李邦翼事甚奇,惜无好文字,尔宜撰进一编。趾源承 命震越,退取其事,略加证正焉。

邦翼父前五卫将光彬。曾赴武举。涉海漂至日本之长崎岛。番舶凑集。市里繁华。有一医士延光彬。至其家。款待劝留。光彬坚请归国。医士引入内堂。出妖娇少娥。使拜光彬曰。吾家累千金。无一个男。只有此女。烦君为吾女婿。吾老且死。千金之财。君所有也。睇其女。齿白如霜。末染铁汁。果是室女也。光彬大言曰。弃其父母之邦。耽慕财色。投属异国。犬彘之不若也。且吾归国登科。富贵可得。何必君之财与君之女哉。医士知其无可柰何。而遣还云。光彬虽是岛中武弁。毅然有烈士之风。其父子远游异国。亦可异也。

济州。古耽罗也。《北史》云:百济南海行。有耽牟罗国。土多獐鹿。附庸于百济。又云:高句丽使芮悉弗言于魏宣武曰。黄金出于夫馀。珂则涉罗所产。今夫馀为勿吉所逐。涉罗为百济所幷。二品所以不登也。《唐书》云。龙朔初。有澹罗者。其王儒理都罗。遣使入朝。国在新罗武州南岛上。俗朴陋。衣犬皮。夏革屋。冬窟室。初附百济。后附新罗。按此皆指耽罗也。东国方言。岛谓之剡。而国谓之罗。罗耽涉澹三音。并与剡相类。盖云岛国也。古记所称。初泊耽津。朝新罗。故曰耽罗者。附会之说也。宋嘉祐中。苏州昆山县海上。有一船。桅折风飘。抵岸。船中三十馀人。衣冠如唐人。系红鞓角带。短皂布衫。见人皆痛哭。言语不可晓。试令书字。字亦不可读。行则相缀如雁行。久之。出一书示人。乃汉字。唐天授中。告敕屯罗岛首领陪戎副尉制。又有一书。乃是上高丽表。称屯罗岛。亦用汉字。知昆山县事。使人为治其桅。桅旧植船木上。不可动。工人为之造转轴。教其起倒之法。按济州古亦称乇罗。韩文公称耽浮罗。所谓屯罗者。乇罗之讹也。天授者。高丽太祖年号也。高丽史天授二十年。乇罗岛主来朝。王赐爵是也。宋人以为则天年号。则尤谬也。济州人之漂入中国,自古有之。

邦翼奏曰:舟为风所飘荡。或东西。或南北。凡十有六日。将近日本。忽又转向中国。粮尽不食者累日。忽有大鱼跃入舟中。八人共生啖之。淡水既尽。天又大雨。争掬飮解渴。船之始泊也。昏晕不省人事。有人远立觇望。小顷成群而至。收拾船中衣服等项。各负一人而去。三十许里。有村落。可三十馀户。中有公廨。扁曰坤德配天堂。以米飮飮之。取火燎衣。稍定精神。乃索纸砚书问。始知为中国福建属岛澎湖地方。

按澎湖岛西。与泉州金门相望。图经。岛有东吉西吉等三十六屿。渡海者。必由二吉以入。旧属同安县。明季。因地居海中。人民散处。催科所不能及。乃议弃之。后内地苦徭役。往往逃于其中。而同安漳州之民。为最多。及红毛入台湾。并其地有之。而郑成功父子。复相继据险。恃此为台湾门户。环绕有三十六屿。大者曰妈祖屿等处。澳门口。有两炮台。次者曰西屿头等处。各屿唯西屿稍高。馀皆平坦。自厦门至澎湖。有水如黛色。深不可测。为舟行之。中道顺风。仅七更半。水程一遇台飓。小则漂流别港。阻滞月馀。大则犯礁覆舟。故舟子有望风占气之法。罗经针定于午。放洋各有方向。春夏。由镇海坼放洋。正南风。坐干亥向巽巳。西南风。坐干向巽。冬由寮经放洋。正北风。坐戌向辰。至夜半。坐干戌向巽辰。东北风。坐辛戌向乙辰。或由围头放洋。正北风。坐干向巽。至夜半。坐干亥向巽巳。东北风。坐干戌向巽辰。至天明。俱可望见澎湖西屿头。由澎湖至台湾。俱向巽而行。薄暮可望见澎湖。初无水田可种。但以采捕为生。或治圃以自给。今贸易辐辏。渐成乐土。

邦翼奏曰:八人同乘彩船。行五里许。诣马宫衙门。沿江彩船数百艘。江边画阁。即衙门也。门内高唱三声。导入八人。马宫大人。红袍椅坐。年可六十馀。美须髯。阶下建红伞。台上侍立者。可八十人。皆纹缎衣。或蓝或绿。或佩剑。或负羽。台下朱衣兵卒可三十人。皆持杖。或竹棍。黄龙旗二双。铜钲一双。引八人升台上。马宫大人问漂海之由。答以朝鲜全罗道全州府人云云。退出有大厦铺设。皆锦缎。各赠竹簟枕。每日给米飮一器。鸡膏一器。又给香砂六君子汤两时。

按马宫大人之宫字,似是公字。公宫华音相同。当是马姓人。作通判者耳。又耽罗人之漂到异国者。讳称本籍。托以灵光康津南海全州等地方者。俗传琉球商舶。被耽罗所害故云耳。或言非琉球。乃安南。李重焕择里志。俱载其诗。然非有古记可证。只是世俗流传。不必多辨其真伪。

邦翼奏曰:以两大船分载。西南向二日。到台湾府北门外下陆。繁华壮丽。楼台夹路。夜张琉璃灯。通明如昼。又有异鸟。驯之彩笼。知更而鸣。

按台湾:《明史》称鸡笼山,又称东蕃。永乐时。郑和历东西大洋。靡不献琛。独东蕃远避。和恶之。家贻一铜铃。俾挂其项。盖拟之狗国也。其后人反宝之。富者至缀数枚曰。此祖宗所遗。俗不食雉鸡。但取其毛以为饰。乾隆五十二年。讨林爽文之乱。爽文兵败。入内山。生蕃等。缚而献之。热河文庙大成门右壁碑。记其事。生蕃等。皆短小。剪发覆额。发色漆黑。眉间或颐上。印烙若卦文。穿耳轮。插锡筒。前后通明。或贯黄木。悬骨牌。其名有曰投旺。曰匀力力。曰啰沙怀祝。曰也璜哇丹。曰怀目怀。曾入朝热河者也。○海环府境。皆是舟人。其渡洋。不辨里程。一日夜。以十更为率。自鸡笼淡水舟行至福州港口五更。自台湾港。至澎湖四更。自澎湖至泉州金门所七更。东北至日本国七十二更。南至吕宋国六十更。东南至大港二十二更。西南至南澳七更。皆就顺风而言。海居极东。月常早上。故潮水长退。视厦门同安。亦较早焉。海多飓风。最甚为台。土蕃有识台草。草生无节。则周岁无风。一节则台一吹。多亦如之。无不验。○鹿耳门在台湾西三十里。形如鹿耳。故名。两岸皆筑炮台。水流峡中。委曲回旋而入。中有海翁崛。多浮沙水浅。风急则深浅顿易。最为险要。门内水势宽阔。可藏千艘。即大圆港也。○嘉义县。郑氏属天兴州。康煕二十三年。分置诸罗。乾隆五十二年。台湾贼林爽文攻县城。城内居民四万。助提督城守。因敕改诸罗为嘉义以㫌之。○安平镇城在一崑身之上。崑身者。蕃语沙堤也。东抵湾街渡头。西畔沙坡抵大海。南至二崑身。北有海门原。红毛夹版船出入之处。按一崑身。周回五里。红毛筑城。用大塼。桐油和石灰。共捣而成。城基入地丈馀。深广亦一二丈。城墙各垛。俱用铁钉钉之。方圆一里。坚固不可坏。东畔设屋宇市肆。听民贸易。城内屈曲如楼台。下上井泉。醎淡不一。另有一井。仅小孔。桶不能入。水从壁上流下。其西南畔一带。原系沙墩。红毛载石坚筑。水冲不崩。○赤嵌城亦系红毛所筑。在台湾海边。与安平镇相向。其城方圆不过半里。鸡笼淡水小城也。红毛筑之以防海飘。然利于南风。不利于北风。

邦翼奏曰:留台湾七日。呈书乞归。官给衣一袭。设饯送别。握手眷眷。舟到厦门。止舍于紫阳书院。入拜朱子像。儒生数百人来见。款款途险。又以竹轿担去。过同安县治泉州府兴化府。有大虹桥。左右龙舟万艘。歌吹喧轰。

按朱子主同安簿。造高士轩。与诸儒讲习其中。今书院或其遗址。又元至正间。邑令孔公俊。建请赐额。大同书院者即此。大虹桥即洛阳桥。唐宣宗微行。览山川之胜。至此叹曰。大类吾家洛阳也。故名洛阳桥。一名万安桥。江口。又有娘仔桥。甚长。先是。海渡岁溺死者无数。郡守蔡襄。欲垒石为梁。虑潮浸。不可以人力胜。乃遗海神檄。遣一吏往。吏酣飮。睡于海厓半日。潮落而醒。则文书已易封矣。归呈襄启之。唯一醋字。襄悟曰。神其命我以廿一日酉时。兴工乎。至期潮果退舍。凡八日夕而工成。费金钱一千四百万。长三百六十丈。广丈有五尺。先是。漂还济人。亦有历此桥者。或称桥长十里。或称五十里。苦无的见。或云长三百六十丈。虹空四十七。

邦翼奏曰:正月初五日。入福建省。门内有法海寺。大麦已黄。橘柚垂实。衣服飮食。与我国仿佛。来见者兢以蔗糖投之。或留恋不能去。或著我人衣服。而相视流涕。或有抱衣归。示其家人而还曰。爱玩传看云。

按漳州,有新罗县,唐时新罗入贡之地。又云,新罗侵吴越,画地而居之。则泉漳之间,遗俗之略同于我人。无足怪者,至见衣服而流涕者,可见犹有思汉之心也。

邦翼奏曰:以行李迟滞。又呈书哀乞于巡抚府。有官人某乘双轿。导黄伞过去。即遮路陈情。某官。思之良久曰。数日后三十五员官齐会时。更来。依其言往诉。则众官轮回看毕。告于巡抚府。以巡检某派定护送。出城西门。行四十里。至黄津桥。登小船。两日下陆。过西阳岭宝华寺。至浙江省度仙霞岭。

按仙霞岭,在江山县。宋史浩帅师过此,以石甃路,凡三百六十级。

邦翼奏曰:到江南省江山县。以舟催行。江上有小船。渔翁载数十青凫。放之中流。凫䘖鱼入舟中。

按江山县,有江郞山故名。船人饲猪以糓,猪味异常。语云性之美者,大荔之羊,江山之豕。又捉鱼青凫乃鸬鹚,非凫也,一名乌鬼。杜甫诗“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者是也。江南画幅往往有此景。

邦翼奏曰:过龙游县。到严州。登子陵台。台傍有子陵祠。至杭州府北关大善寺。山川之秀丽。人物之繁庶。楼台之侈壮。目不暇给。大船缥缈。妓女数辈。游戯船头。环珮琅然。

按龙邱山。在龙游县。九石秀立。状似芙蓉。汉龙邱苌隐此。与严光善。钓台。即严光隐处也。两崖峭立。夹黔婺之水。而下桐庐。蜿曲如游龙者七里。水涨则矶激如箭。山腰二巨石对峙突兀。欲倾坠。名以钓台。天作之矣。好事者亭其上。左垂纶百尺。右留鼎一丝。登台而俯。深渊水靛如绿玉。山麓万木参天。下有十九泉。陆羽所品。

邦翼奏曰:自杭州六日至苏州。西有寒山寺。黄瓦四十间也。知县王公。设馔款待。使之游赏。舟行十里至姑苏台。又三十里有岳阳楼。以铜为柱。窗户厅版。皆用琉璃。为之凿池于厅底。养五色鱼。前望洞庭还。又至虎邱寺。天下第一大寺云。七级浮图。望见无际。

趾源尝闻中国人称江山杭州为胜,繁华苏州为胜。又曰。妇人首髻。当以苏州样为善。盖以苏州一州赋税观之。比他郡常十倍。则苏州为天下财赋所出可知矣。寒山寺。以寒山拾得。尝止此故名。东人惯听张继诗姑苏城外寒山寺一句。到处必以此题品。失之摸拟。而至于真寒山真姑苏。则从未有身到此地者。今邦翼乃能振衣阊门。濯缨太湖。而其曰岳阳楼者。殆如说梦。盖太湖有东洞庭之名。中有包山。又名洞庭山。以此洞庭之名。遂冒岳州。城西门楼之称。则太迳庭矣。今附太湖诸记。以破耳食之论。○太湖在吴郡之西南。广三万六千顷。中有山七十二。襟带苏湖常三州。一名具区。一名笠泽。一名五湖。虞仲翔云。太湖东通长洲松江。南通乌程霅溪。西通宜兴荆溪。北通晋陵湢湖。东连嘉兴韭溪。水凡五道故。谓之五湖。今湖中亦自有五湖。曰菱湖,莫湖,游湖,贡湖,胥湖。莫釐之东周三十馀里曰菱湖。其西北周五十里曰莫湖。长山之东周五十里曰游湖。沿无锡老岸周一百九十里曰贡湖。胥山之西南周六十里曰胥湖。五湖之外。又有三小湖。曰梅梁湖。曰金鼎湖。曰东皋里湖。而吴人称谓则惟曰太湖云。太湖有七十二峯。其发自天目。迤逦至宜兴。入太湖。峙为诸山。湖之西北为山十有四。马迹最大。又东为山四十有一。西洞庭最大。又东为山十有七。东洞庭最大。马迹两洞庭。望之渺然如世外。即之。茂林平野闾巷井舍仙宫梵宇。星布碁列。马迹之北。津里夫椒为大。夫差败越处也。西洞庭之东。北渡渚鼋山横山阴山奉馀长沙山为大。长沙之西。冲山漫山为大。东洞庭之东武山。北则馀山。西南三山厥山泽山为大。此其上亦有居人数百家。马迹之西北。有若积钱者。曰钱堆。稍东曰大屼小屼。与锡山若连而断。舟行其中。曰独山。有若二凫相向者曰东鸭西鸭。中有三峯稍南大堕小堕。与夫椒相对而差小。为小椒为杜圻。范蠡所尝止也。西洞庭之北贡。湖中有两山相近。曰大贡小贡。有若五星聚。曰五石浮。曰茆浮。曰思夫山。有若两鸟飞且止者。曰南乌北乌。其西两山。南北相对而不相见。见即有风雷之异曰大雷小雷。横山之东。曰干山绍山。曰疃浮。曰东岳。西岳世传吴王于此。置男女二狱也。其前为粥山云。吴王饲囚者也。有若琴者曰琴山。若杵曰杵山。曰大竹小竹。与冲山近。若物浮水面可见者曰长浮癞头浮殿前浮。与鼋山相对而差小者为龟山。有二女娟好相对曰谢姑。有若立柱。嶻㠔玉柱。稍却金庭。其南为峐山为历耳。中高而旁下者。笔格。骧首若逝者。石蛇。有若老人立者石公。石蛇石公最奇。与鼋山龟山南北对面曰鼍山。山旁曰小鼍山。若蠃者青浮二鼍之间。若隐若见曰惊蓝。东洞庭之南。首锐而末歧者曰箭浮。若屋攲者曰王舍浮苎浮。又南为白浮泽厥之间。有若笠浮水面者。曰蒻帽。有逸于前后追而及之者。曰猫鼠。有若碑碣横者。曰石碑。是为七十二。然其最大而名者两洞庭也。汉书云。下有洞穴。潜行水底。无所不通。号为地脉道。书以为第九洞天。○虎邱山一名海涌峯。中多小溪曲。磵夹其间如抱月。然其最幽丽者。莫善和靖祠墟。青攒白外与天接。其上有浮图。下瞰姑苏。可一掌转浮图而南。世传生公讲堂。悟石轩在焉。轩侧有剑池。两厓峭壁如剖。侧立数千尺。水清寒。㶁㶁鸣下。有巨石。环敞磅礴。可坐千人。中有白莲池。白莲挺挺。华若丹碧。又稍下小石路迤逦其间。泉益奇。石益怪。俄斗绝突起。松篁豁然。即和靖读书处也。吴王阖闾葬所。中多金凫玉雁铜驼水精碧海丹砂诸物。尝有白虎盘踞其巓故名。晋司徒王珣及弟珉。俱宅于此。

邦翼奏曰:金山寺以五色彩瓦盖覆。寺前石假山高可百丈。又砌石周五里环。建二层阁。下层则儒生数千居住。鬻书为业。上层歌吹薰天。渔钓之人。携竿列坐。石假山上。横十字铜柱。以石版造厅。即法堂也。又有锺磬十四。木人应时自击。一锺先鸣。众锺次第皆鸣。

按金山在杨子江心。其胜槩为天下第一。山下有石。并峙其前。类双阙然。传为郭璞葬处。泉曰中冷。味极甘冽。陆氏水品以为东南第一。寺曰龙游。阁曰毘罗。毘罗之南。为妙高台。上故有楞伽室。宋眉山苏公尝书经于此。北曰善财楼大悲阁。呑海留云二亭。据山之巓。登而四望。江波渺然。台殿皆在其下。令人神爽飞越。东坡诗金山栖阁何耽耽。撞锺伐鼓闻淮南者是也。亭南石刻妙高台。又玉鉴堂六大字。稍下有塔基二。南北相向。盖宋曾丞相布所建。毁于火。经观澜亭循石级西下。岁久石多断裂。俯视江波。如行天上。足甚危慓。岩曰祖师中肖唐裴头陀像。即开山得金。山因以名者也。岩之右有洞。深黑不可入。有龙池。旱岁祷之。可致云雨。左有龙王祠。著祀典。又有江山一览。烟云奇观。二亭尤为奇绝。邦翼所云二层阁。即江天阁。释惠凯,冯梦桢,吴廷简诸记。可证。

邦翼奏曰:山东省以后。下舟登车。土俗鄙野。人民俭啬。蓬门荜户。食惟黍稷。槩所不录。

邦翼年四十一。登甲辰武科。拜守门将。升武兼宣传官。以试射居首。特陞资。邦翼之 召见也。以壮游劳苦。特 除全罗道中军。以荣其归。在昔 宣庙朝。有武人鲁认者。被俘于倭。逃至婺州。廪食于考亭书院。还自鸭绿闽中诸名士别诗。至今藏于其家。鲁认之后。远游者当以邦翼为首。先是入燕京者。闻有水贼。梗南海商旅阻隔云。今邦翼贯穿万里未之或闻。则宇内之升平可见矣。邦翼所记程途。与周行备览等书。沕合不差。故附录焉。

澎湖 台湾府。 厦门。 同安县。 泉州府。 兴化府。 福清。 福宁。 福建省城。 法海寺。 黄津桥。 闽清县。 黄田驿。 清风馆。  金沙驲。 南平县。 大王馆。 太平驲。 建宁府。 药坊馆。 建阳县。 仁化馆。 西阳岭。 万寿桥。 宝华寺。 浦城县。 浙江省。 仙霞岭。 峡口站。 江南省。 衢州府。 江山县。 齐河馆。 西安县。 浮江山。 龙游县。 严州府。 建德县。 子陵钓台。 铜炉县。 富阳县。 杭州府。 北关大善寺。 石门县。 嘉兴府。 苏州府。 寒山寺。 姑苏台。 虎邱寺。 东洞庭。 常州府。 无锡县。 长州府。 丹阳县。 近江府。 瓜州府。 杨州府。 江都县。 金山寺。 下信县。 高邮县。 高邮寺。 怀府。 怀县。 清江阜。 王家营。 宝应县。 山阳县。 清湖县。 桃源县。 桃源驿。 山东省。 剡城县。 李家庄。 兰山县。 半城馆。 徐公店。 杜庄店。 蒙阴县。 新泰县。 杨柳店。 太安府。 长城馆。 齐河县。 禹城县。 德州府。 景州府。 河闲县。 涿州府。 娘娜县。 北京。

澎湖至台湾,水路二日。台湾至厦门,水路十日。厦门至福建省城,一千六百里。福州至燕京,六千八百里。燕京至我境义州,二千七十里。义州至王京,一千三十里。 王京至康津,九百里。耽罗北抵康津南距台湾,水路不论,合一万二千四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