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第316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三百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三百十六卷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三百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三百十六卷目录

 经学部汇考六

  经义考一易经

经籍典第三百十六卷

经学部汇考六[编辑]

经义考一[编辑]

易经一[编辑]

连山。《唐志》十卷司马膺注。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 又曰:“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山海经》:“伏羲氏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

杜子春曰:“《连山》必羲。”

桓谭曰:“《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烦而殷易简 。” 又曰:“厉山藏于兰台。”

淳于俊曰:“连山,似山,出内气连天地也。”

姚信曰:“连山氏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

阮籍曰:“庖羲氏布演六十四卦之变,后世圣人观而因之,象而用之,禹汤之经皆在,而上古之文不存。”

皇甫谧曰:炎帝营都于鲁,重八卦之数,究八八之体,为六十四卦 。又曰:“夏人因炎帝曰连山” ,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于山,夏以十三月为正人统艮,渐正,故以艮为首。

干宝曰:“帝出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干,劳乎坎,成言乎艮” ,此《连山》之《易》也。梁元帝曰:“杜子春云:《连山》,伏羲也;《归藏》,黄帝也。” 按《礼记》:“我欲观殷道,得坤乾焉。” 今《归藏》先坤后干,则知是殷明矣。《归藏》既系殷制,《连山》理是《夏书》。《北史·刘炫传》:“时牛弘奏购求天下遗逸之书,炫遂伪造书百馀卷,题为‘《连山易》《鲁史记》’” 等,录上送官,取赏而去。后人有讼之,经赦免死,坐除名。

孔。达曰:《连山》起于神农。 又曰:“周世之卜,杂用《连山》《归藏》。《周易》《连山》《归藏》以不变为占,占七八之爻,二《易》并亡,不知实然与否?”

贾公彦曰:“《洪范》云:‘择建立卜筮人三人占,从二人之言’。盖筮时《连山》《归藏》《周易》并用,夏殷以不变为占,《周易》以变者为占,三人各占一易。《士丧礼》:‘筮宅东面,旅占。旅,众也。与其属共占之’。” 《春秋演孔图》云:“‘孔子修《春秋》,九月而成,卜之,得阳《豫》之卦’。宋均注云:‘夏、殷之卦名。故今《周易》无文’。” 是孔子亦用二代之筮也。

刘敞曰:“艮其背,不获其身,人之道也。” 以寅为正。穆公之筮,遇艮之八,是谓《艮》之《随》者,此《连山》之易。邵子曰:“夏以建寅之月为正月,谓之人统。” 《易》曰:“连山以艮为首,艮者,人也。”

方悫曰:《连山》首乎艮,其卦具内外而一体,其位居东北之两间,则“向乎人” 之时焉。夏用人正,故其书以之。

黄裳曰:“阐幽者,《易》之仁也。故夏曰‘连山,象其仁而言之也。山者,静而生养乎物者也,有仁之道焉’。” 沈括曰:“卦爻之辞皆九六,惟《连山》,《归藏》以七八占。” 陆佃曰:“连山始于艮,故曰连山,《易》曰‘兼山艮’是也。先儒以为象,云气之出于山,连连不绝,非是 。” 又曰:“《连山易》,长安人家有之,其卦皆纵。”

邵博曰:《连山易》意义浅甚,其刘炫之伪书乎?李纲曰:“《连山》《归藏》以静为占,故爻称七八。” 七八者,少阴少阳之数也。阴阳之少,虚而未盈,故“静而不变。”

朱震曰:“连山首艮者,八风始于不周,实居西北之方,七宿之次,是为东壁、营室,于辰为亥,于律为应钟,于时为立冬,此颛帝之历所以首十月也。” 郭雍曰:“夏易曰《连山》,商易曰《归藏》,而不名。曰夏、商易者,时未有易之名故也。”

张行成曰:“《夏》曰《连山》,《天易》也。《太元》义取之。”

郑谔曰:《连山》以艮为首,夏人之易,其卦艮上艮下,故曰“连山” ,言如山之相连也 。又曰:“《周易》以九六为占,而《连山》《归藏》以七八为占,《周易》占其变者,《连山》《归藏》占其不变者。”

郑樵曰:“《连山》,夏后氏《易》,至唐始出,今亡。”

程迥曰:“《连山》《归藏》宜与《周易》数同而其辞异,先儒谓《周易》以变者占,非也。《连山》《归藏》以不变者占,亦非也。古之筮者兼用三易之法。” 卫元之《筮遇屯》曰:

“利建侯” ,是《周易》或以不变者占也。季友之筮,遇《大有》之《干》,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 此固二《易》辞也。既之《干》,则用变矣,是《连山》《归藏》或以变者占也。程大昌曰:《周官》纪三《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连山》夏也;《归藏》商也。夏商之世八卦固已别为六十四矣。

蔡元定曰:《连山》首艮,《归藏》首“坤” ,意其作用必与《周易》大异,然其为道则同。

郑东卿曰:“自包牺至夏商,八卦虽重,而未知七、八、九六之常变也。《连山》始艮,《归藏》始坤,夏商用之,皆以不变为占,其数止于六十四而已。”

罗泌曰:“炎帝神农氏令司怪主卜,巫咸、巫阳主筮,于是通其变以成天地之文,极其数以成天地之数,八八成卦以酬酢而侑神,以通天下之志,以断天下之业。” 谓始万物终万物者,莫盛乎艮。艮,东北之卦也,故重艮以为始,所谓《连山易》也。

罗苹曰:“《春秋演孔图》:孔子成《春秋》卜之,得阳豫之卦。《史记》:始皇得镐池君璧,言明年祖龙死,卜之得游徙吉。” 阳豫、游徙,连山卦也。

又曰:“《连山》之文,禹代之作。”

陈藻曰:夏有《连山》,筮昉于此乎?故夏未代虞,而舜廷有之矣。

李过曰:《易抄》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夏易》首艮,是物先乎天地矣。《夏易》所以不传。” 其说固善,然未免为率尔之谈。夏、商、周《易》首卦不同,盖寓三统之义。夏后氏建寅,以正月为岁首,为人纪。天地二十四位,艮连于寅,万物终乎艮,又始乎艮也。夏正建寅,艮连于寅,故首艮尔。

刘炎曰:“或问《连山》《归藏》之真伪。” 曰:“《汉志》不录《连山》,《唐志》则有之。《汉志》不录《归藏》《晋中经》,《隋》《唐志》则有之。昔无今有,其伪可知,况其言之不经耶。”

王应麟曰:连山首《艮》,《艮》,万物之所终始也。八风始于不周,卦气始于中孚。冬至为历元,黄钟为律本。太元纪日于牛宿,纪气于中首,而以元冥为元,艮之终始万物也 。又曰:“意夏、商卦下,亦各有辞,故周人并存以为占。”

葛寅炎曰:“《连山》《包羲》,先天易也。”

朱元昇曰:“《连山》者,三《易》之首也 。” 又曰:“《连山》之作,兼取则于图书 。” 又曰:“《连山》作于伏羲,用于夏;《归藏》作于黄帝,用于商。周公相成王,设官分职,命太卜簭人与《周易》并掌,不以周用《周易》,而置《连山》《归藏》于无用 。” 又曰:“《周礼疏》,贾公彦释《连山》之义曰:《连山》,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 即贾氏之《疏》。稽之《说卦》之辞,夏时之候。夏建寅正,纯艮,实应立春,春为时之首,艮所以为《连山易》之首乎。考之汉《律历志》,述三统,谓人统寅木也,太簇律长八寸,象八卦,虙牺氏之所以顺天地,通神明,类万物也。以是知虙牺氏已用寅正,夏后氏因之而已。公彦谓《连山》作于伏羲,因于夏后氏,此之谓也 。又曰:“《连山易》亡久矣,因《周礼》得存其名,因《说卦传》得存其义,因夏时得存其用 。” 又曰:“《连山》二篇,自《复》至乾为阳仪,自《姤》至坤为阴仪,其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系辞》二篇之末,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举《连山策》言之也 。” 又曰:“《连山易》,夏时之取则也。《尧典》一书,分命羲和,亦夏时之取则也。以《书》考《易》,其义一也。《书》曰:‘日永星鸟,以殷仲春;日中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盖取中星以定四时者也。今即连山《易》而布以二十八宿。“冬至其卦也;复,其宿也;虚,夏至其卦也;姤,其宿也;星,春分其卦也;临,其宿也;氐、房,秋分其卦也;‘遁’” ,其宿也;昴,四时之二至二分,以卦准宿,即《尧典》之中星 。又曰:“长分消翕者,《连山易》至精至变至神之理寓焉。干与坤对,干之长即坤之消,干之分即坤之翕,坤之长即干之消,坤之分即干之翕,兑与艮对,离与坎对,震与巽对。” 馀五十六卦,两两相对。长分消翕,稍准八卦。

金履祥曰:“《连山》《归藏》,其辞不可复考,学者谓邵氏互体、《既济》卦诸图,即《连山》之遗法也,后世纳甲归魂之法,即《归藏》之遗法也。”

胡一桂曰:“《连山》十卦,见《唐艺文志》,自唐以前,并无其书” ,则唐之《连山》似隋世伪书。

吴澂曰:“《连山》、夏之易。”

吴莱曰:《易》占以变,故其数但用九六而尚老。《连山》《归藏》占以不变,但用七而尚少。《连山》七而首艮,《归藏》八而初《坤》,亦伏羲之旧。其所用之策,《连山》三十六,《归藏》四十六,《易》则四十九,又若不相为用。朱隐老曰:“《连山》,神农之易也,以艮为首,而凡建寅者宗之,虽唐虞亦然,不独夏后氏为然也。”

雷思齐曰。《连山》《归藏》之《易》。其筮法同而《系辞》异。何乔新曰:“《唐艺文志》有《连山》十卷。出于长孙无忌次述。文多阙误。其书不传久矣。” 然求之《周易》。尚有。

可言者,所谓“兼山” 艮即“连山” 之遗意也。六爻亦别人象,书虽不存,象可得而推焉。

王道。曰:“连山首艮” ,说者皆谓艮,寅位,与建寅之义合,此殊不然。艮在寅,文王后天卦位,夏何由而预取之?且六子皆属人道,独首艮何也?盖三女无论,《震》以一阳动于二阴之下,《坎》以一阳陷于二阴之中,俱不足以当人道之正也。惟《艮》一阳止二阴之上,既有符于一君二民之象,而又深契夫惟止能止众止之妙,人道之最善也,首《艮》取此。

湛若水曰:“夏之《连山》,知止者始终之要” ,程子所以取《艮》卦也。

孙宜曰:“解《连山》者,谓如山出云,连绵不绝。夫出云连绵,奚足尽天下之理 ?” 又曰:“八卦以序相循环,《连山》《归藏》亦各有序,而其义未备。”

胡应麟曰:《连山易》十卷,见《唐艺文志》。按班氏六经首《周易》,凡夏商之《易》绝不闻,隋牛弘购得㝢内遗书至三十七万卷,魏元成等修隋史,晋、梁以降亡逸篇名无不具载,皆不闻所谓《连山》者,而至唐始出,可乎?《北史》:刘炫伪造《连山》,上之。开元中,盛集群书,仍入禁中。

沈懋孝曰:夏《易》首艮以成终,而胎出震之用。郝敬曰:连山六画艮卦,艮为山,上下两艮,故曰“连山。”

焦竑曰:“连山,艮也。夏时讲学者,所重在止。”

孙奇逢曰:《连山》首《艮》,艮,止也。天下事不日新于行,而日新于止。惟其时止则止,所以时行则行也。成始成终之义也。

黄氏曰:桓谭谓《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是《殷书》与《周易》等。夏之文字,几二十倍于文王、周公之辞,岂古昔之方册乎?亦不明古今之通义矣。黄氏曰:《连山》《归藏》亦周以易名之,谓之《三易》。按《连山》《归藏》,《汉志》不载,其亡已久。郦道元注《水经》引《连山易》云:“有崇伯鲧伏于羽山之野。” 是元魏时尚有其书。若司马膺所注,度即刘炫伪本。李淳风《乙巳占》:“有冯羿者,得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救,筮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无恐无惊。后且大昌。姮娥遂托身于月’。” 是亦伪本。毛渐所序《三坟》,尤荒诞不足信也。

又按:黄佐《六艺流别》载:《连山𦅸辞》:《复》初七曰:“龙潜于渊,存神无畛。”《象》曰:“复以存神,可致用也。”《剥》上七曰:“数穷致剥,终吝。”《象》曰:“致剥而终不知变也。”《姤》初八曰:距:蛇于洼,滋孽之牙。《象》曰:“阴滋牙,不可长也。”《中孚初八》曰:“一人知女尚可以去。”《象》曰:“女未归,孚不中也。”不知本于何书?岂有《连山》之《易》,乃效王弼《易传》之体乎?作伪者拙,且为刘炫笑矣。

按:杜子春以《连山》为宓牺,《归藏》为黄帝,姚信以《列山》为神农,而班孟坚《古今人表》既于圣人列宓牺、神农、黄帝,又于仁人著《列山》《归藏》,不应复出乃尔。

易经二

《归藏》。《隋志》十三卷晋太尉参军薛贞注。《唐志》同,《崇 文总目》三卷。

《礼记》:孔子曰:“吾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山海经》:“黄帝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

杜子春曰:“《归藏》,黄帝。”

桓谭曰:“《归藏》,藏于太卜。”

郑康成曰:“殷阴阳之书,存者有《归藏》。”

淳于俊曰:《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也。阮孝绪曰:“《归藏》载卜筮之书杂事。”

刘勰曰:《归藏》、大明。迂怪称:“羿毙十日,常娥奔月。” 孔颖达曰:《归藏》起于黄帝。

贾公彦曰:殷人因黄帝曰《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殷以十二月为正地统,故以坤为首。

元稹曰:“穆姜遇艮,足征《麟史》之文;尼父得坤,亦验《归藏》之首。”

邢昺曰:《归藏》者,成汤之所作,是三易之一也。邵子曰:“商以建丑之月为正月,谓之地统。《易》曰《归藏》,以坤为首。坤者,地也。”

方悫曰:“《归藏》首乎坤,各归其根,密藏其用,皆殷之所为,则合乎地之时焉。殷用地正,故其书名之《黄裳》。曰微显者,《易》之知也,故商曰《归藏》者,以其藏诸用而言之也。”

王观国曰:“《礼记》孔子曰:‘吾得坤乾焉’。郑氏注:‘得商阴阳之书,其书存者有《归藏》’。”《尔雅释羊》“‘属有牡羭’。郭璞注引《归藏》曰:‘两壶两羭’。《初学记云部》引《归藏》曰:‘有白云出苍梧,入于大梁’。举此可以见矣。”朱震曰:“《归藏》之书,其初经者,庖牺氏之本旨也。卦有初、干、初奭。”《坤》:初《艮》,初《兑》,初《荦》:初离初釐初《巽》卦皆六画,《周礼》三《易》,经卦皆八,所谓经卦则初

经之卦也 。又曰:“《归藏》之干,有干大赤,乾为天,为君,为父,又为辟,为卿,为马,为禾,又为血。卦 又曰:《归藏》《小畜》曰其丈人。” 乃知丈人之言,三代有之。张行成曰:“商曰归藏,地易也。” 《元包》义取之。

郑锷曰:《归藏》以坤为首,商人之易,其卦坤上坤下,故曰《归藏》。言如地道之包含万物,所归而藏也。罗泌曰:黄帝正坤乾,分离坎,倚象衍数,以成一代之宜,谓土为祥,乃重坤以为首,所谓《归藏易》也。罗苹曰:《归藏》初经,卦皆六位,其卦有《明夷》《营惑》《耆老》《大明》之类。昔启筮、明夷鲧治洪水,牧占大明,桀筮营惑,武王伐商,牧占耆老曰“不吉” 是也 。又曰:《归藏》之文有“干如天,为君,为父,为大赤,为辟,为卿,为马,为禾,为血” 卦之类,知与今《易》通矣 。又曰:《归藏》黄帝之书,而《坤启筮》乃有“尧降二女以舜妃” 之语,节卦云“殷王其国,常母谷月” 之类,其卦是也,其文非也。盖《归藏》之文,汤代之作。

蒋君实曰:商之序《易》,以坤为首,其尚质尚白之制,皆自此出也。

李过曰:《易钞》曰:“天尊地卑,乾坤之定位也。商易首坤”,是地尊乎天也,《商易》所以不传,不知商人建丑,以十二月为岁首,取丑未之冲为地统,坤为地商用地统,只得首坤 。又曰:“夏后氏《连山易》,不可得而见”,商人《归藏易》今行于世者,其经卦有八,重卦已有六十四。经卦八。谓坎为荦,荦者劳也,以万物劳乎坎也。谓震为釐。釐者,理也。以帝出乎震,万物所始,条理者也。馀六卦同。其六十四卦:《干》《屯》《蒙》《溽》《讼》《师》《比》、小毒、《畜》《履》《泰》《否》《同人》《大有》《很》《釐》《大过》《颐》《困》《井》《革》《鼎》《旅》《丰》《小过》《林》《祸》《观》《萃》称仆、《复》母亡,《大毒》畜瞿散,家人节焕,《蹇》荔贠诚钦。恒规夜,《巽》《兑》《离》荦兼分,《归妹》《渐》《晋》、明㝏岑。《未济》《𨔵》《大壮》《蜀马徒》四卦阙名。与《周易》卦同者三,之二曰《屯》《蒙》《讼》《师》《比》《小畜》《履》,次序大略相同。卦名不同者,如谓《需》为傉,《小畜》为“小毒畜”,《大畜》为“大毒畜”,《临》为“林祸”之类。别文王重《易》,止因商《易》之旧。今以《周易》质之《归藏》,不特卦名用商,卦辞亦用商,如《屯》之《屯膏》,《师》之“帅《师》”,《渐》之“取女”,《归》《妺》之“承筐”,《明》《㝏》之“垂其翼”,皆因商《易》旧文,则六十四卦,不在文王时重。自伏羲以来,至于夏商,其卦已重矣,乃知《系辞》所载取象十三卦,皆当时所有之易也。

王应麟曰:《越绝外传》:范子曰:“道生气,气生阴,阴生阳。” 愚谓:先阴后阳,即《归藏》先坤之意。阖而辟,静而动也。

朱元昇曰:“《归藏》虽自黄帝作,实循伏羲之卦序。” 《汉律历志》曰:“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而大备。” 是知伏羲《易》与黄帝《易》,一以贯之而已 。又曰:“《周礼》太上掌三《易》之法。” 初未尝以《周易》废《归藏》也。鲁襄公九年,穆姜为筮而遇艮之八,杜预释之曰:“是杂用《连山》《归藏》《周易》也。” 以此见春秋之时,《归藏》尚无恙也 。又曰:《归藏》取“则《河图》者也。《河图》藏十不具,是以《归藏》去十不用 。” 又曰:“‘《归藏易》以纯坤为首,说卦曰坤以藏之’,盖造化发育之真机,常于此藏焉。然而一元有一元之造化,癸亥甲子之交为之藏;一岁有一岁之造化,冬夏二至之交为之藏;一日有一日之造化,夜半日中之交为之藏。是又《归藏易》无所往而不用其” 藏也。六十四卦,藏者十有六,用者四十有八。《干》为六十四卦之父,坤为六十四卦之母,坤统藏卦,乾统用卦,《坤》《干》所以首六十四卦也。有藏者斯有用者,纯《坤》又所以首纯《干》也。

又曰:《归藏易》以六甲配六十四卦,所藏者五行。

之气也。所用者五行之象也 。又曰:“《归藏》《易》首坤尾剥 。” 又曰:“《归藏》二篇。自甲子至癸巳为先甲,自甲午至癸亥为后甲。其策万有八百。”

吴澂曰:夏、商二《易》,盖因羲皇所画之卦而用之以占筮,卦序与先天自然之序不同,故《连山》首艮,《归藏》首坤。朱子《易赞》曰:“降帝而王,传夏历商,有占无文,民用勿彰。” 以为二《易》无𦅸辞也。或曰:《春秋左氏传》所载𦅸辞与《周易》不同者,盖夏商之《易》则有辞矣,然今莫可考证。

吴莱曰:《归藏》今杂见他书,颇类《易林》,非古易也。赵道一曰:“轩辕黄帝取伏羲卦象法而用之,据神农所重六十四卦之义,帝乃作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重卦之义也。帝一号归藏氏,乃名所制曰《归藏书》” ,此《易》之始也。

朱升曰:“《归藏》首。坤,静动之首也。”

何孟春曰:“殷《易》先坤后干,有静斯动,阴阳之定理。” 杨慎曰:“《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 见桓谭《新论》,则后汉时《连山》《归藏》犹存。

郝敬曰:《归藏》,坤卦。坤为地,百昌归土,曰归藏。焦竑曰:“归藏,坤也。” 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

董斯张曰:《归藏》今惟存六十四卦名而又阙其四,与《周易》不同。《需》作《溽》,《小畜》作《小毒》,《畜》《大畜》作《大毒》。

《畜》《艮》作“很”,《震》作“釐”,《升》作“称”,《剥》作“仆”,《损》作“员”,《咸》作“诚”,《坎》作“荦”,《谦》作“兼”,《遁》作“𨔵”,《蛊》作“蜀”,《解》作“荔”,《无妄》作《毋亡》《家人》作“散”,《家人》《涣》作“奂。”又有瞿钦规夜分五卦岑。林祸马徒《三复》卦名,不知当《周易》何卦也?徐善曰:《归藏》之亡久矣,有求之古《三坟》及司马膺、薛贞之书者,失之讹;有即指归魂纳甲之书为《归藏》者,失之陋;有谬解干君坤藏之语而谓方图即《归藏》者,失之傅会;若卫氏之操笔妄拟,则失之肆矣。 又曰:子复丑临寅《泰》,卯《大壮》,辰夬已《干》,午姤未《遁》。归藏本文作𨔵申否酉观戌剥:归藏本文作仆亥坤,此《归藏》十二辟卦,所谓商易也。辟者,君也。其法先置一六画坤卦,以六阳爻次第变之,即成《复》《临》《泰》《大壮》《夬》五辟卦。次置一六画乾卦,以六阴爻次第变之,即成《姤》《遁》《否》《观》《剥》五辟卦。十辟见而纲领定。于是又置一六画坤卦,以《复》《辟》变之,成六卦之一阳;以《临》《辟》变之,成十五卦之二阳;以《泰》《辟》变之,成二十卦之三阳;以《大壮》辟变之,成十五卦之四阳;以《夫》《辟》变之,成六卦之五阳;更进为纯《干》,而六十四卦之序已尽变矣。徐而察之,《干》之六位已为《逓》变之新爻,而《坤》之六位犹为未变之旧画,即卦中阳爻已变而阴爻犹故也。于是复置新成之《乾卦》,以《姤》《辟》变之,成六卦之一阴;以《遁》《辟》变之,成十五卦之二阴;以《否》《辟》变之,成十二卦之三阴;以《观》《辟》变之,成十五卦之四阴;以《剥》《辟》变之,成六卦之五阴。更进为纯坤,而《坤》之六位已更新矣,卒之非有两营也。止此六十四虚位。顺而求之,由《坤》七变,得阳爻一百九十二,而纯《干》之体见。逆而愬之,由《干》七变,得阴爻一百九十二,而纯《坤》之体见。一反一覆,而三百“八十四爻之《易》以全矣。” 又曰:“《归藏卦序》坤震坎艮兑离巽干。盖震下一阳,由于纯坤之后,进坎而中,进艮而止,乃交于中五而得兑之二阳,然一阴犹在上也。至离而中阳进上,至巽而初阳进中,于是纯干体成,此阳气渐长之序也。反而推之,巽下一阴,生于纯干之后,进离而中,进兑而上,乃交于中”五,而得艮之二阴,然一阳犹在上也。至坎而中阴进上,至震而初阴进中,于是纯干体成,此阴气渐长,而阳气归藏之序也。《归藏》之名之义,殆本诸此。其数则自下而上者,始八终二,由于阳气之生,自无而有其理,为知来之逆也;自下而上者,始一终八,由于阳气之归,自有而无其理,为数往之顺也。圣人命“归藏”之名、盖告人以反本复始之道焉。

按:《归藏》隋时尚存,至宋犹有《初经》《齐母》《本蓍》三篇。其见于《传》注所引者,如“荣荣之华”、“徼徼鸣狐、离监监。”“若雷之声,有鸟将至而垂翼。上有高台,下有雝池,有凫鸳鸯,有雁鹔鷞”,有白云,自苍梧入大梁。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旧言之择,新言之念。君子戒车,小人戒徒。有人将来,遗我货贝。以至则彻,以求即得,有喜将至,若以贾市其富,如河汉昭昭九州,日月代极,平均土地,和合四国。不利出征,惟利安处。彼为狸,我为鼠。勿用作事,恐伤其父。鼎有黄耳,利取䱇鲤。剥。良人得其玉,小人得其粟。瞿有瞿有。“宵梁为酒,尊于两壶两羭,饮之三日,然后苏。士有泽,我取其鱼。”凡此辞皆古奥,而孔氏《正义》谓《归藏》妄伪之书,亦未尽然。若《三坟》书以《归藏》《易》为气坟,其爻卦大象曰:“天气归,地气藏,木气生,风气动,火气长,水气育,山气止,金气杀。”各为之传,则较传注所引大不伦矣。

又按《归藏之书》有《本蓍篇》,亦有《启筮篇》,有《齐母经》,亦有《郑母经》,今见于郭景纯《山海经注》曰:“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子,出于阳谷,曰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曰丽山之子,青羽、人面马身,曰羽民之状,鸟喙赤目而白首,曰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曰鲧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刃,化为黄能。”一作“龙。” 曰:“昔彼《九冥》,是与帝辨,同宫之序,是为《九歌》。”曰:“不得窃辨与《九歌》,以国于下。”此《启筮》之文也。太平御览载启筮文曰夏后享神于晋之灵台作璿台曰:夏后启筮,御飞龙,登于天吉曰:“昔者羿善射毕,十日果毕之。此《郑母经》之文也。《隋志》谓《归藏》汉初已亡,故班固《艺文志》不载。”又谓晋中经簿有之,斯景纯得援之以释《山经》也。

又按:《太平御览》引《归藏文》曰:“蓍末大于本为上吉,蒿末大于本次吉,荆末大于本次吉,箭末大于本次吉,竹末大于本次吉,蓍一五神,蒿二四神,荆三三神,箭四二神,竹五一神。筮五犯皆藏,五筮之神明皆聚焉。” 当属《本蓍篇》中语。

又按:《归藏》六十四卦,其名或异,然亦皆依反对为序。以“谦” 作“兼” ,而“分” 次之,则分为豫也。以蛊作蜀,而“马徒” 次之,则马徒为随也。以损作员,而“诚” 次之,则诚为益也。“林祸” 在《观》之前则“临” 也;“钦” 在《恒》之前则

“咸”也瞿,在散《家人》之前则“暌”也岑。在《未济》之前则《既济》也。唯“规夜”二名。不审是何卦。非《夬》《姤》则《噬嗑》《贲》当之矣。

易经三

《周易》《汉志》十二篇。

《山海经》曰: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易通卦验》曰:“文王得赤乌而演《易》。”

《易终辨备》曰:“煌煌之耀,干为之纲。含凝之类,坤握其方。雄雌呿吟,六节摇通。”谓“六子。” 万物孳甲,日营始东。震也

《易乾凿度》曰:“易者,其德化;变易者,其气也;不易者,其位也。”

《春秋说题辞》曰:“《易》者,气之节,含五精,宣律历,上经象天,下经计历,文言立符,象出期节,象言变化,系设类迹。”

《孝经援神契》曰:“《易》建八卦,序六十四卦,转成三百八十四爻,运机布度,其气转易,故称经也 。” 又曰:“《易》长于变。”

《论语比考谶》曰:“孔子读《易》,韦编三绝,铁摘三折,漆书三灭。”

程本曰:“出于一,立于两,成于三,《连山》以之而呈形,《归藏》以之而御气,《周易》以之而立数。”

司马迁曰:“西伯拘而演《周易》。”

扬雄曰:“《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

班固曰:“商道弛,文王演《周易 》。” 又曰:“秦禁学《易》,为卜筮之书,独不禁,故传授者不绝 。” 又曰:“《诗》《书》《礼》《乐》《春秋》,五者,五常之道,《易》为之原。”

许慎曰:“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王逸曰:“《易》与《春秋》同经,总一机之织,经营天道,以成人事。”

郑康成曰:“《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刘表曰:“《易》惟谭天,入神致用” ,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韦编三绝,固哲人之骊渊也。”

徐干曰:“伏羲作八卦,文王增其辞。”

淳于俊曰:“包牺因燧皇之图而制八卦,神农演之为六十四。黄帝、尧、舜通其变,三代随时,质文各繇其事。故《易》者,变易也。”

虞翻曰:《易》字从日下月。

陆绩曰:孔子《易》云:有四易:一世、二世为地《易》,三世、四世为人《易》,五世、六世为天《易》,游魂归魂为鬼《易》。皇甫谧曰:“文王在羑里,演六十四卦,蓍七、八、九、六之爻,谓之《周易》。”

颜延之曰:“《淳象》始于三画,《兼卦》终于六爻。”

梁武帝曰:“《周易文言》是文王所制。”

郦道元曰:“羑水出荡阴西北,东流经羑城北,故羑里也。昔殷纣纳崇侯虎之言,囚西伯于此,散宜生南宫适见文王,乃演《易》用明否泰始终之义焉。” 陆德明曰:“周,代名也。周,至也,遍也,备也。今名《书》,义取周普。”

贾公彦曰:“夏殷《易》以七八不变为占,《周易》以九六变者为占。”

虞世南曰:“不读《易》。不可为宰相。”

张怀瓘曰:《易》者,太古之书。先贤说八卦,非伏羲自重。《易》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伏羲自重之验也。昔者圣人之作《易》也,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故《易》六画而成卦,六位而成章。又伏羲自重之验也。韩愈曰:《易》奇而法。

宋理宗曰:“《易》六十四卦,大象之义各有攸属。自出治而言则谓之后;自定位而言则谓之上;自创法而言则谓之先王;自继体而言则谓之大人,馀则总谓之君子,皆主于人君而言也。”

杨绘曰:“《虞书》之文曰‘龟筮协从,筮云者,非八卦之可为也,必六十四之然后为筮矣。舜禹之际而曰龟筮协从,则何文王重卦之有乎’?”

代渊曰:《彖》与《大》《小象》,诸卦本同《乾卦》例皆于六爻后,相继而列之,聚为一处。至郑康成王弼注时,谓《彖》与《大象》本论卦体,故置六爻前,《小象》在释爻,故各退在逐爻后,使人易晓。惟留乾卦不移者,用存其本体,令后世知之。

陆秉曰:“《易》字《彖》文,日下从‘月’,取日月二字交配而成,日往月来,迭相为易之义。言《易》则万物变化之义尽在其中矣。”

石介曰:“《易》题作上下二篇,当是文王、周公时已然后人又自《干》至《履》,自《泰》至观之类,别离为卷,则《干传》第一,是后人题也。”

欧阳修曰:“《易》理无尽,以象谈《易》,占筮者之事,以数谈《易》,推算者之事,以理谈《易》,学士大夫之事,皆不可不兼也。”

袁建曰:“《易》者,《易》也,不易也,变易也。谓一义而含三名则非,谓一名而含三义,何损于《易》哉。”

陈皋曰:干为君、为父,坤为臣、为母。艮为子,为少阳。圣人设教,以尊为先,则顺,故“《周易》先干。”

薛温其曰:“彖,累圣相传之意,《大象》孔子独出之事。” 李清臣曰:“《十翼》皆孔子之言乎?不得而知也,然有疑焉。《序卦》者,韩康伯虽已明非《易》之蕴,而未明其所以然也。《易》卦之序二二相从,今《序卦》之名盖不协矣,有义之苟合者,有义之不合而强通者,是岂圣人之言耶?”

周子曰:“圣人之精,画卦以示;圣人之蕴,因卦以发。” 卦不画,圣人之精不可得而见;卦不因,圣人之蕴不可得而闻。《易》何止《五经》之源,其天地鬼神之奥乎!

邵子曰:“周以建子之月为正月,谓之天统。” 《易》曰:“《周易》以干为首,干者天也 。” 又曰:“上古圣人皆有《易》,但作用不同。今之《易》,文王之《易》也,故谓之《周易》。” 又曰:“《易》者,圣人长,君子消小人之具也。”

张子曰:“《易》乃是性与天道,其字日月为《易》,《易》之义包天道变化 。” 又曰:“《易》非止数 。” 又曰:“《系辞》所以论《易》之道,既知《易》之道,则《易》象在其中,故观《易》必由《系辞 》。” 又曰:“《易》与君子谋,不与小人谋。”

程伯子曰:“《易》起于数,非也。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易》因象以明理,由象以知数,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矣。”

苏轼曰:“《易》者,圣人所以尽人情之变,而非所以示神于卜筮也。”

龚原曰:上经始于《乾坤》,终于坎离,言天道也。故卦象以体为主,若《天行》《地势》《水洊》《至明》《两作》是也。下经始于《咸》《恒》,终于《既济》《未济》,言人道也。故卦象以用为主,若“《洊雷》兼山” 、“《随风》丽泽” 是也。

刘安世曰:“今之学者,谈象数则讳谈义理,言义理则耻说象数,若象数可废,则无《易》矣。若不说义理,又非通论 。” 又曰:“文王拘羑里而演六十四卦之辞,如‘乾元亨、利贞’”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是也,非重六爻也。至爻辞恐周公所作,若爻辞是文王作,不应曰‘王用享于西山’,又不应曰‘箕子之明㝏也’。” 林之奇曰:“《易·序卦》虽有可疑,然其间自有深旨。” 陆佃曰:“伏羲用蓍占法,惟用七八,六十四卦皆不动。若干止于干,坤止于坤,不能变也。夏商因之,皆以七八为占,《连山》《归藏》是已。后至文王,占法始用九六,盖不如此,不足应天下之变也,今《易》是已。” 又曰:“《说文》云:‘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周易》之义疑出于此,取其阴阳构合而’” 名。一曰蜥易,日十二时变色,故曰《易》也。旧说蜥易呕雹,盖龙善变,蜥易善易,故干以龙况爻,其书谓之《易》。“爻” 者,言乎其变也。象之义出于象,彖之义出于彖,易之义出于《易》,皆取诸物也。

朱震曰:“《连山》,神农氏之别号;《归藏》,轩辕氏之别号,并是代号。” 《易》题周,以别馀代,犹《周书》《周礼》也。张行成曰:“《易》有四体,一用三,伏羲先天体也。《连山》天易,《归藏》地《易》《周易》、人易用也。”

郑东卿曰:《上经》起乾坤至坎离,三十卦。《下经》起《咸》《恒》至《既济》《未济》,三十四卦。《杂卦》无上下经之分,然自乾坤至《困》亦三十卦,自咸至《夬》亦三十四卦。郑樵曰:“《连山》用三十六策,《归藏》用四十五策,《周易》用四十九策。”

程迥曰:“《易》以道义配祸福,故为圣贤之书。阴阳家独言祸福而不配以道义,故为技术 。” 又曰:“朱待制新仲尝过迥曰:‘《序卦》非圣人书。唐僧一行《易纂》引盂喜《序卦》曰:‘阴阳养万物,必讼而成之;君臣养万民,亦讼而成之’。然则今《序卦》亦出于《经》师可知也 ’。” 又曰:“‘张芸叟疑《大观》在上’之文,且言陆希声深病爻辞之不类,辄” 欲去取欧阳公《童子问》,王景山《儒志》亦疑《易》文“圣人之道远如天,固难知也” ,谓“不类” ,非也。

吴沆曰:“重卦之说,自古为疑,然以理推之,六十四卦或自古而有,而六十四卦之名则自文王始也。盖卜筮之书随世而变,其所起之法、所占之辞代有不同,其不得而异者惟六十四变以成易尔。文王以前《易》道止于卜筮,文王而后始用之修身、治人、为国,而《易》道始兴于此,则谓之《易》兴于中古可也。”

罗泌曰:“《易》者庐。”之名,守宫是已。身色无恒,日十二变,是则《易》者从其变也。彖者茅犀之名,豨神是已。犀形独角,知禨知祥,是则彖者取于几也。而《象》则直取其身形相象,远近不变。“有成位胆应四时而已,是则《易》者象也,取诸物以为象,圣人之意见矣。” 又曰:“三《易》之书,其书一,其法异,其为卦皆六位,经卦皆八,而别卦皆六十四,书一也。《易》尚变,《连山》《归藏》尚不变,法异也;变,老也,不变,少也。”《易》用

九六,尚老也。《连山》用七,《归藏》用八,尚少也。尚变之占三百八十有四,而六十四可以为一,是故以六十四乘六十四,得四千九十有六,其与《连山》《归藏》倍一之理殊矣。

吴仁杰曰:《易》始乎伏羲,成乎文王。六十四正卦,伏羲之所作也。卦外六爻,及六十四覆卦,文王之所作也。伏羲有正卦,有象卦,自干至未济,象如“天行健” 之类是也。夫子未赞《易》以前,史墨对赵𥳑子曰:在《易》卦雷乘干,曰大壮,是有卦则有此象矣。如曰君子非礼勿履,则孔子所系也。文王有爻,有覆卦,爻如《干》初九至上九。覆卦如用九之类是已。郑耕老曰:“《周易》二万四千二百七字。”

李舜臣曰:“班、马只言文王演卦,又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止言包牺、文王、孔子,未尝及周公也’。” 马融、陆绩、王肃、姚信始有周公作爻辞之说,绝不经见。孔颖达始引韩宣子见《易象》与《鲁春秋》,而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为周公爻辞之证。审尔,谓周公作爻辞可也,而《春秋》又将属之周公乎?陆九渊曰:“后世言伏羲画八卦,文王重之为六十四” ,其说不然。且如《周礼》,未可尽信。若筮人之言三,《易》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龟筮协从,亦见于《虞书》,必非伪说。如此,则卦之重久矣。盖伏羲既画八卦,即从而重之,然后能通德类情,扶持天下之理。文王盖因𦅸辞而加详,以尽其变尔。朱子曰:“周,代名也;《易》,书名也。其卦” 本伏羲所画,有交易变易之义,故谓之《易》。其辞则文王、周公所系,故系之周。以其简袠重大,故分为上下两篇。经则伏羲之画,文王、周公之辞也。并孔子所作之传十篇,凡十二篇。中间颇为诸儒所乱。近世晁氏始正其失,而未能尽合古人。吕氏又更定著为《经》二卷,传十卷,乃复孔氏之旧云。

陈淳曰:“伏羲之《易》,本无文字,始于干而终于坤,每卦惟有六画而已。文王千羑里乃取而衍之,始于乾坤,终于未济,若今所传之序。以彖辞列六十四卦之吉凶,若乾元、亨、利、贞之类是也。周公继志述事于逐卦之爻,又分别爻义而系之爻辞,以断六爻之吉凶,若初九,‘潜龙勿用’之类是也。以文字始著于文王、周公” 因谓之《周易》。又以𥳑帙重大分为上下经两篇。周之衰,《易》道不明,孔子乃黜文王所系彖上下经文之辞,若“大哉乾元” 以下等是也。曰《象上传》,曰《象下传》,所以释伏羲卦之上下两象,若“天行健” 等类,及周公所系两象六爻之辞,若“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等类是也。曰《系辞上传》,曰《系辞下传》,所以述文王、周公所系卦爻辞之传,而通论一经之大旨,上自“天尊地卑” 以下,下自“八卦成列” 以下是也。曰《文言传》,所以申言乾坤彖象之旨,而为诸卦之例,若“元者善之长” 以下是也。曰《说卦传》,所以详其所未尽之意,若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 以下是也。曰《序卦传》所以序其先后,若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以下是也。曰《杂卦传》所以错杂而言之。若“乾刚坤柔比乐师忧” 以下是也。

林学蒙曰:“伏羲画卦以写阴阳之变化,文王、周公作卦爻辞以决天下之疑,孔子作《彖象》以推明事物当然之理,然爻画既具而三者已备乎其中,先圣后贤互相发明耳。”

高似孙曰:“‘《易》曰:‘元者善之长也’,《左传》曰:‘元者体之长也’。《易》曰:‘嘉会足以合礼’,《左传》曰:‘嘉德足以合礼’。” “‘善’之与体,会之与德,其字不同,其义则别。《易》之《文言》以为孔子所作,然孔子生于襄公二十二年,史作此筮乃襄公九年’二语,盖在孔子之先也。” 胡一桂曰:“晁氏谓古者竹𥳑重大,以经为二篇,然《经》分上下,诚有至理” 《上下经》虽有三十卦、三十四卦之不同,以反对计之,各十八卦一也。《上经》反对五十二阳爻,五十六阴爻;《下经》反对五十六阳爻,五十二阴爻,二也。《上经》以四正卦为主,首乾坤而终《坎》《离》,与《先天图》南北东西四方卦合。《下经》以二变卦为主,《震》变为《艮》,《巽》变为《兑》,首《咸》《恒》而终《既济》《未济》,与先天图四维之卦合。而坎离之交不交。亦可见伏羲《先天》一图大旨。备见于文王卦序首尾中三也。若是者。岂以竹简重大之故耶。

熊良辅曰:“《易》卦下之辞谓之《彖》,彖曰以下谓之《彖传》,爻下之辞谓之《象》,象曰以下谓之《象传》。《系辞传》无经可附,盖总括卦爻之大意,而云汉以来以《系辞》名之,今谓之《系辞》亦可。欧阳公谓非圣人作,殊不思道德性命之蕴,六经之理,皆自此出,而天地万物之情状亦靡所不载矣。”

吾丘衍曰:“俗儒谈《易》,多鄙象数。夫乾九坤六,干天坤地,非象数而何 ?” 又曰:“《夜游录》有言,彖象皆假畜兽,以彖为大豕行则俯首,一望而全体皆见,故统论一卦之体,取以喻之。象有六牙,故六爻之义。”

取以喻之。又按《说文》“苍颉制易。字象蜥蜴,善变。” 则知古人托之以喻其变不疑也。或言日月为易。按易字无从日月之说,而伏羲画卦时,但云八卦重卦之后。以其变化无尽。故有变易之名。不可以日月为惑也。

章懋曰:“《易》不为小人谋,特不为之谋,为小人之事尔。小人而欲为君子,《易》固未始不为之谋也。” 丘濬曰:“《易》之为《易》,有理有数。言理者宗程子,言数者宗邵子。明理者虽不知数,自能避凶而从吉。学数者倘不明理,必至舍人而言天,且将流为技术。” 邵宝曰:“周之《易》,为筮而设也。故仲尼论圣人之道四,而占后焉。后之者” ,归重之也 。又曰:“有《周易》,故《羲易》有先天之名。有羲《易》,故《周易》有后天之名。” 此后世学《易》者之议,非易之本义也。

蔡清曰:“《易》自《彖》《象》《文言》传亡,今《易》有《彖》、曰《象》、曰《文言》、曰字,后之读者不知为后之所加,此今《易》之所以失,而古《易》之不可不复也。”

杨时乔曰:“《重卦》始于伏羲,《彖辞》出于文王,《爻辞》出于周公。《周易》名经始于周。分上、下经为二篇。《彖》《象》四传、十翼,各自为篇。取《彖》《象传》作注解,经文附经文下。自费直始,而定于刘向成于郑康成。取《文言》乾坤二卦附于《乾坤》《彖传》后,始于王弼,以《系辞》附于《象传》后。改《说卦》上中作《系辞》,加‘传’字,以《文言》十八条附《系辞传》” ,削去《彖》《象传》《文言》之名,成于韩康伯。至宋晁以道疑分二经为非,吴伯泰以分二经为是,朱子《本义》从之。吴澂分四传,以《系辞》为《大象》,以《爻辞》为《小象》,合为《象传》,亦皆未安。

钱一本曰:“《周易》汉费直本,画一全卦,系以《彖辞》,再画本卦,系以爻辞,又画覆卦,系以用九、用六之辞,后以一传字加《彖传》之首。郑康成本费本六爻之画,因省‘用九’” 、“‘用六覆卦之画,移上下体于卦画之下,又移初九至用九爻位之文,加之爻辞之上,又合《彖传》《象传》于《经》,于《彖传》加‘彖曰’字,于《象传》加《文言》曰’字,以孔子” 赞爻之辞,本以释经,乃各附当爻,每爻加象“曰” 字,历代因之,是为今《易》。《汉艺文志》云:《易经》十二篇,吕大防定为《经》二卷,《传》十卷。晁说之釐为八卷,吕祖谦复定为十三卷,一以古为断,是为古《易》。呜呼!《易》本羲画,虽无文辞,八卦相错,刚柔杂居之中,郁郁乎为天下之至文,乃宇宙间开辟第一文字,是谓之古。尔若《文、周》、孔子之辞,凡皆以明羲画之象,合于一处匪今,釐于二处匪古,讵在辞之离合间耶?

郝敬曰:“《春秋传》,韩宣子适鲁,观书于太史,见《易象》,曰:‘吾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然则《易象》系自周公久矣。孔颖达作《正义》辨之甚详。而班固云:‘《易》更三圣,世历三古。说者以伏羲、文王、孔子为三圣,周公不与焉’。” 尝观孟子序尧、舜以来闻知止称文王,亦不及周公。盖二圣父子同世,言父则不复及子,言三古则不复列四圣,立言应尔,岂谓周公不与于斯文乎?说者因《大传》云作《易》者有忧患,当文王与纣之事,其辞危,因谓危辞多在爻,爻辞亦文王作,非也。文王序《易》,逐卦系彖,周公承考,逐卦系象,《易》始大备。公尝自言“文王我师” ,孔子亦谓“文王无忧,父作子述” ,即此类也。今检爻辞,如《随》云“王用享于西山” ,《升》云“王用享于岐山” ,指文王岐周也。《明夷》云“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 ,指武王诛纣也。“箕子” 之“明夷” ,指箕子为奴也。《小畜》《履》《随》《蛊》皆隐用文、武为象。《泰》之六五、《归妹》之六五,引商王帝乙,是文王所亲臣事者也,岂以系爻?凡此皆足以征爻辞之非出自文王甚明也。盖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商,晚遭流言忧患,与《文考》同,故摹写往事,真切如此。凡周公之辞,孰非文王之辞?惟彖作自文王,故夫子为文王作,《彖传》,为乾坤二卦作文王,其《象传》则为周公作,又甚明也。圣人修辞立诚,言不尽意。伏羲画卦,无辞以俟文王;文王系彖,无爻以俟周公。周公系象,无传以俟孔子。三圣皆以未尽之意,逓相传述。若使文“王系《彖》,又系《爻》,则周公作《象》,亦宜作《翼》;孔子成《春秋》修经,亦宜修《传》。如后世自为纲,自为目,识者讥之矣 。” 又曰:“孔子神明天纵,读《易》韦编三绝而作《十翼》,羲圣卦位爻画未明而作《说卦》,文王演《易》,次第未明而作《序卦》,彖辞未明而作《彖传》,周公爻象未明而作《象传》,恐作者泥于爻,又约其旨而作《大象》” ,虑学者局于《序》,又错其序而作《杂卦》,无所不用其极,而世儒犹谓孔子有未尽之《易》以待夫陈抟、魏伯阳、邵尧夫《先天》《后天》《方圆》等图出,而后羲《易》见。吁,亦愚且悖矣 。又曰:“卦八而已,无所谓六十四” 也。六十四者,八之错耳。经第言八卦,未尝言六十四。《周礼》“太十八为经,六十四为别” ,即经之别耳。邵尧夫《横图》相生,是《经》与《别》混无分也。既以序生,如干有枝,枝有叶,则不应言八卦相错。既序矣,焉用错?“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 ,犹强。

引“两仪四象八卦” 语解,至“八生十六,十六生三十二,三十二生六十四” ,则空凿漫说矣。其实八卦错成六十四,安所得十六与三十二乎?

罗喻义曰:“易是蜥蜴。” 陆佃云:“蜴善变易吐雹,有阴阳析易之义,一名蜥蜴。” 《周易》之名,盖取于此。小者长七八寸,生山石间,无所取之,近之使可玩也。其所谓彖,乃是毛牛。杨慎云:“状如犀而角小,善知吉凶,交广人谓之猪神” 是也。彖曰,犹断白也。彖者,于神断则人尔。象者,大荒之兽也。今夫人希见象也,想象之而已,无所取之,远之使不可玩也。或远或近,若远若近,皆有妙理。爻者,俎也,错杂陈之,有觕有精,犹文之有吉有凶也。系者,维也。《诗》曰:“汎汎杨舟,绋纚维之。” 舟系于杙,若可系也,亦可解也。系解舟发,随所之适,岂有极哉?五者皆寓名也。

张伯枢曰:以交易变易言《易》,不若“生生之谓易” 一语,括其要也。

按:《连山》《归藏》惟其不著时代,致儒者纷论,或以为宓牺,或以为神农,或以为黄帝,或以为夏、商之书,迄无定说。《周易》成于殷之末世,虑其与《归藏》淆也,爰以代名,盖无俟外史达书名于四方,灼然共信为文王、周公、孔子之作述,是可法也。郑氏周普之义,殊为牵率。

又按《六经》自秦火之后,惟《周易》为完书,虽费直更之于前,王弼乱之于后,其馀无可议者。而欧阳永叔、王景山乃疑及《系辞》,张芸叟疑及《爻辞》,李邦直、朱新仲、王巽卿疑及《序卦传》,皆高明之过也。

易经四

《竹书易经》五篇。

《晋书》:“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 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𦅸阴阳》二篇,与《周易》略同,𦅸辞则异。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异。

杜预曰:“汲郡汲县有发旧冢者,大得古书《周易》上下篇,与今正同,别有阴阳说,而无《彖象》《文言系辞疑共》时仲尼造之于鲁,尚未播之于远国也。”

《竹书》:“公孙段邵陟论《易》二篇。”

《晋书竹书公孙段》二篇。公孙段与邵陟论易。

卜子商《易传》伪本。《隋志》二卷。《唐志》同。《中经簿》四卷, 《七录》六卷,《释文序录》三卷。《国史志》。《中兴书目》十卷。佚 今存别本十一卷

《家语》。“卜商。卫人。字子夏。好论精微。时人无以尚之。” 刘歆曰:“汉兴《韩婴传》。”

《荀勗》曰:“丁宽所作。”

张璠曰:“或馯臂子弓所作。”《薛虞记》。陆德明曰:“虞不详何许人。” 《唐会要》:开元七年三月六日,诏:“子夏《易传》近无习者,令儒官详定。”四月七日,刘知几议曰:“按《汉志》,《易》有十三家,而无子夏作传者。至梁阮氏《七录》始有《子夏易》六卷,或云韩婴作,或云丁宽作。然据《汉书》,韩《易》十二篇,丁《易》八篇,求其符会,则事殊隳刺者矣。夫以东鲁服膺文学,与子游同列;西河告老,名行,将夫子连踪。而岁越千龄,时经百代,其所著述,沉翳不行,岂非后来,假凭先哲。亦犹石崇谬称阮籍,郑璞滥名周宝,必欲行用,深以为疑。”司马贞议曰:“按刘向《七略》有子夏《易传》,但其书不行已久,今所存多失真本。又荀勖《中经簿》云:‘《子夏传》四卷,或云丁宽所作,是先达,疑非子夏矣’。”又《隋书经籍志》云:“《子夏传》残阙,梁六卷,今二卷,知其书错谬多矣。”又王俭《七志》引刘向《七略》云:“‘《易传》子夏,韩氏婴也’。今题不称韩氏而载《薛虞记》。又今秘阁有《子夏传》《薛虞记》,其质觕略,旨趣非远,无益后学,不可将帖五经。”五月五日,诏:“子夏传逸篇,令帖《易》者停。”《崇文总目》:此书篇第,略依王氏,决非卜子夏之文。又其言近而不笃,然学者尚异,颇传习之。

《国史志》:《子夏易传》假托真《子夏传》。一行所论,定然残阙。

《中兴书目》:“按《隋志》:《周易》二卷,魏文侯师《卜子夏传》残阙。《唐志》《卜商传》二卷,今乃十卷。考陆德明《音义》所引,与今本间有合者,若云:‘地得水而柔,水得地而流,故曰比’。今本作‘地藏水而泽,水得地而安’,但小异尔。至‘束帛戋戋作残残’。又云:‘五匹为束,三元二𫄸象阴阳’。今本并无此文,盖后人附益者多。” 孙坦曰:“世有子夏” 《易传》,以为亲得孔子之蕴,观其辞,略而不粹,间或取《左氏春秋传》语证之,晚又得十八占,称夫子,则曰“县官尝疑汉杜子春之学,及读注传,见引明㝏对策,疑始释然。” 不然,班固序儒林,何以言《易》始于商瞿子木,而遽遗卜商也哉?程伯子曰:“子夏《易》虽非卜商作,必非杜子春所能为,必得于师传也。”

晁说之曰:古今咸谓子夏受《易》于孔子而为《易传》,然太史公、刘向父子、班固皆不论著,唐刘子元知其伪矣。书不传于今,今号为子夏传者,唐张弧之。

《易也弧》,唐大理评事,亦不详何时人。

洪迈曰:“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虽传记杂言,未可尽信,然要归与他人不同矣。于《易》则有《传》,于《诗》则有《序》,而《毛诗》之序子夏授高行子,四传而至小毛公,或云传曾申,五传而至大毛公。于《礼》则有《仪礼丧服传》一篇,于《春秋》所云不能赞一辞,盖亦尝从事于斯矣。《公羊》高实受之于子夏,穀梁赤者,《风俗通》亦” 云:子夏门人。于《论语》,则郑康成以为仲弓、子夏等所撰定也。后汉徐防上疏云:“《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斯其证云。” 按:洪氏明申子夏传经之功,可谓得其要矣。《韩非子》:自孔子之死,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而子夏之门人,若高行子曾、申公羊高、穀梁赤传《诗》及《春秋》者,反不与焉,不得其解也。

程迥曰:“《子夏易传》,京房为之笺,先儒疑非卜商也。近世有陋儒,用王弼本为之注,鄙浅之甚,亦托云子夏。凡先儒所引《子夏传》,此本皆无之。熙宁中,房审权萃训诂百家,凡称子夏者,乃取后赝本。” 章如愚曰:“《子夏易传》,窃意非古所传。观其书不依古易经次,乃遵费氏、郑氏、王氏所合《彖》《象》《文言》于爻下而传之。”

赵汝梅曰:“孙坦疑《子夏传》为杜子春之学。按杜钦、杜邺与邓彭祖、王商、万章、禽庆,皆字子夏,二杜于《易》未闻师授,孙氏之论,尚为可疑。惟彭祖传梁丘之学,如以子夏为彭祖,犹有仿佛;以为钦、邺,则无所据。” 王应麟曰:“帝乙归妹,《子夏传》谓汤之归妹也。京房载汤嫁女之辞曰:‘无以天子之尊而乘诸侯,无以天子之富’” 而骄诸侯。阴之从阳,女之顺夫,本天地之义也。往事尔夫,必以礼义。荀爽《对策》引《帝乙归妹》,言汤以娶礼归其妹于诸侯也。张说《鄎国公主铭》云:“帝唐降女,天乙归妹。”

按子夏《易传》见于《隋经籍志》,止二卷,《释文序录》止三卷尔。至宋《中兴书目》益为十卷,而今本多至十一卷,不独篇第悉依王弼,并其本亦无异辞。考陆氏《释文》所引,如《屯》六二,“乘马班如”,“乘”音绳,班如,相牵不进貌;《比传》地得水而柔,水得地而流,故曰“比。”《小畜》九五,“有孚挛如”,“挛”作“恋”,思也;上九“月几望”作“近望”;《履》九四“愬愬”,恐惧貌。《泰》六四“翻翻”,轻举貌。上六“城复于隍”作“堭。”《大有》九四“匪其彭”作“旁”,《谦》卦作“嗛”,云二谦也。《豫》六三“旴”作“纾”,九四“盍簪疾也。”《噬嗑》九四“胏”作“脯。”《贲》六五“束帛戋戋”作“残”,“残”传云五匹为束。三元二𫄸象阴阳。《复》上六“有灾《眚》”,《传》云,“伤害曰灾,妖祥曰眚。”《颐》六二“拂经”作“弗”,云“辅弼也。”六四“逐逐”作“攸攸。”《坎》上六,“寘于丛棘”“寘”作“湜。”《离》六五戚作嘁。咨惭也。《咸》初六“拇”作《遁》上九《传》云“肥饶裕。”《晋》九四“鼫鼠”作“硕”,《明夷》六二“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夷》作《睇》,《传》云“旁观曰睇”,《拯》作《抍》。《睽》六二“其牛掣”作《契》,《传》云“一角仰也。”《夬》九四“牵”作《掔》,《姤》初六“柅”作《鿭》,九五“包”作《苞》。《困》九四“徐徐”作《荼》,《荼》《传》云“内不定之意。”《井》九二《鲋》,《传》谓“虾《蟆》”,六四《井甃》,《传》云“修治也。”《丰》九三《沛》,《传》云“小也”,《沬》,《传》云“星之小者。”《旅》九四“资斧”作。《齐斧既济》。六二“茀”作,《髴》。六四“𦈡有衣”,“袽”𦈡作。“袽”作“茹”,今文皆不然。又王氏《困学纪闻》引《泰六五传》云“汤之归妹也。”今亦无之。且书中引《周礼》《春秋传》,其伪不待攻而自破矣。

又按:“孙坦疑是杜邺,徐几,赵汝梅疑是邓彭祖,盖两人俱字子夏” 也。然绎其文义,总不类汉人文字,并不类唐人文字,谓为张弧所作,恐非今本。

《周易子夏》十八章,伪本一卷。《崇文总目》三卷。

按:《绍兴阙书目》亦有之,《五行家言》托名“子夏” ,尤不伦矣。

汉淮南王《刘安道训》。《汉志》二篇。刘向《别录》《七略》。作 十二篇。

刘向曰:“《九师道训》者,淮南王安所造。王聘善为《易》者九人,从之采获,故中书著为《淮南九师书》。” 王通曰:“寿春有八公山,正安所延致客之所,传记不见姓名,而高诱序以为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

何乔新曰:“九师之《易》,王通以为《易》道因之而微” ,则无资于圣经可知。

按陆氏《释文》,于《需》《蛊》《遁》《损》诸卦,其所引称师者,当即《九师》本,而《鸿烈解》引《易》曰:“《剥》之不可遂尽也,故受之以复。” 此则《道训》之《序卦传》文矣。

《田何易传》。

《汉书》: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庄。何以齐田徙杜陵,号“杜田生。”

《崇文书目》“田何之《易》卦象、《爻、彖》与《文言》《说卦》等离为十二篇,而自为章句,《易》之本经也。”

晁说之曰:“商瞿受《易》,孔子五传而至田何。汉之《易》书盖自田何始,何而上未尝有书。”

王同《易传》。《汉志》二篇。

《汉书》:“杜田生授东武王同子申。”

皇甫谧曰:“自孔子授《易》五传至田何,何以授弟子东武王同子仲。”

晁说之曰:“《易》家著书自王同始。”

《周王孙易传》。《汉志》二篇。

《汉书》:“丁宽至洛阳,从周王孙受古义,号周氏传。”

丁宽《易传》。《汉志》八篇。

《汉书儒林传》:“字子襄,梁人。”

何乔新曰:“丁宽作《易说》三万言而训诂之学兴。”

服光《易传》。《汉志》二篇。

《刘向别录》:“服氏,齐人。”

《汉·儒林传》:“齐服生著《易传》数篇。”

《蔡公易传》。名字未详,《汉志》二篇。

颜师古注:“蔡公,卫人,事周王孙。”

《杨何易传》。《汉志》二篇。

《史记》:“杨何以《易》征,官至中大夫。”

《汉书》:“杨何字叔元。”

晁说之曰:《易》得立学官自何始?所谓《易杨》者也。

《韩婴易传》。《汉志》二篇。

《汉书》:“韩婴,燕人。”

王应麟曰:盖宽饶受韩氏《易》。其上封事引韩氏《易传》,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

施雠《周易章句》。《汉志》二篇。

《汉书》:“施雠字长卿,沛人。”

《隋书施氏易》亡于西晋。

按:《施氏易》见于《后汉书》者,沛人戴宾以授陈留刘昆桓公。又广汉景鸾亦受施《易》。

孟喜《周易章句》。《汉志》二篇。梁七录十卷,《隋书》八卷。

《释文序录》十卷《新、旧唐书志》同。佚。

《周易·杂灾异》《汉志》十一篇,又六十六篇。盖合京房 言之。

《汉书》:“孟喜字长卿。”

陆德明曰。《无上经》。

《隋书》“孟氏” 、京氏,有书无师。

释一行曰:“十二月卦” ,出于《孟子章句》,其说《易》本于气,而后以人事明之。

王应麟曰:许氏《说文》称《易》孟氏,其文多异。

胡一桂曰:“孟既师田,又不择所从,复受之于赵,赵死而遂倍之,以至不见信于友,不获用于上,亦其宜矣。”

按:许氏《说文解字序》言《易》称孟氏,则所引皆孟氏《易》也。其与今文异者,如“夕惕若厉,无咎”,作“夕惕若夤。”《句》。“泣涕涟如”,涟作连。“再三渎”作“黩。以往吝”作遴。“履虎尾愬愬终吉”,愬愬作虩,虩下有“恐惧”二字。“百谷草木丽乎土”作。于地日昃之“离”“昃”作。“《罔》孚”,裕无咎,罔作有其牛掣作。《天且》,劓作劓。“君子豹变,其文蔚也”,蔚作斐。“用拯马壮吉”,拯作“抍”,无“用”字。“𦈡有衣袽”,𦈡作“需”,“袽”作絮。“夫干确然”,确作隺。“服牛乘马”,服作《重门击柝》作“𣝔”,《天地絪缊》作“壹。”“杂而不越”作。莫暵乎火。作离为的颡,的作馰,为黔喙之属,无之属字又如埶。“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则今本无是文,不知当日何所属也。又按陆氏《释文》、孟氏《易》“《咸》其辅颊舌”颊作“侠”,《晋卦》作“齐”,“惩忿窒欲”作“浴”,偏辞也;作遍辞。《日中则昃》作《稷》,《閴其无人》“閴”作“窒”,《𬯎然》作《退然》,《大宝》作“保”,《包牺》作《伏羲》,皆与今文异。

又按:东汉之为孟氏喜者,南阳洼丹子玉、中山觟、陆鸿孟、孙广汉、任安定祖。

梁丘贺《周易章句》。《汉志》二篇。

《汉书》:“梁丘贺字长翁。”

《隋书》:《梁丘易》亡于西晋。

洪迈曰:“晋永嘉之乱,梁丘之《易》亡。”

胡一桂曰:“梁丘初师京房,后虽更事田王孙,卒以京显,至其子临专行京法可见也。再传而五鹿结党,小人兼官受讥,三传而咸、衡为莽讲学大夫,梁氏《易》至此扫地矣。”

董真卿曰:商瞿受《易》,孔子传,田何又传,至施、孟、梁丘为最著,乃古《易》也。又转而为费直,则今《易》权舆矣。施、孟梁丘之后,正古今《易》因革之一会也。按东汉之为梁丘《易》者,代郡范升辨卿。升上疏曰:“臣与博士梁恭、山阳太守吕羌俱修《梁丘易》。” 又京兆杨政子行,颍川张兴君上亦传其学。

五、鹿充宗《周易略说》《汉志》三篇。

《汉书》:“少府五鹿充宗贵幸,为梁丘易。”

张华曰:五鹿充宗受《易》于弘成子。成子少时,尝有人过之,授以文石,大如燕卵。成子吞之,遂大明悟。

为“天下通儒。” 成子后病,吐出此石,以授充宗。

焦延寿《易林》。《隋志》:“《五行家》十六卷。”《易林变占》: 《隋志》。五行家十六卷。《新、旧唐志》。《崇文书目》同。《七录》作 “三十二卷。”殆合《易林》十六卷言之。

《汉书》:“延寿字赣,梁人。”

费直曰:“《六十四卦变占》者,王莽时建信天水焦延寿之所撰也。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然《易》谓六十四卦也,推而言之,则由《说卦》之所未尽,故《连山》《归藏》《周易》皆异辞而同卦,虽三家并行,犹举一隅尔。赣善于阴阳,复造此以致《易》未见者。其射存亡吉凶,遇其” 事类则多中。至于靡碎小事,非其类则亦否矣。赣之通达隐几,圣人之一隅也。《班固》曰:“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

孟康曰:“分卦直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四卦为三百六十日,馀四卦震、离、兑、坎。坎为方伯监司之官,所以用震、离、兑、坎者,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日,又有四时各专王之气,各卦主一日,其占法各以观其善恶也。”

《崇文书目》:“焦赣以一卦转之六十四卦,各有𦅸言,著吉凶占验,然不传推用之法。”

程迥曰:汉天水焦延寿传《易》于孟喜,此其所著书也。书皆韵语,与《左氏传》载“凤凰于飞,和鸣锵锵” ,《汉书》所载“大横庚庚,予为天王” 之语绝相类,岂古之卜者,各有此等书耶?

杨慎曰:“焦氏《易林》,西京文辞也。辞皆古韵,与《毛诗》《楚词》叶韵相合,或似诗,或似乐府童谣,观者但以占卜书视之,过矣。”

郑端简公曰:“《易林》十六卷,世传汉焦延寿,虽隋《唐经籍志》亦然。今考《汉书儒林传》《艺文志》及荀氏《汉纪》,皆不言焦氏著《易林》” ,疑今之《易林》,未必出于焦氏。延寿为京房师,今《明夷》之《咸》,《林》云“新作初陵,逾蹈难登;三驹推车,跌损伤颐。” 乃成帝时事。节之解,林云“皇母多恩,字养孝孙,脱于襁褓,成就为君” ,似定陶傅太后育哀帝事,皆在延寿后,不应延寿预言之也。刻本《易林》载东莱费直曰:“六十四卦变占者,王莽时建信天水焦延寿所撰。” 然刘向当成帝时校书已有延寿《易说》,延寿非莽时人明矣。况直虽后于延寿,与高相同时,虽直亦非莽时人也。唐王俞序《易林》云:“延寿与孟喜同时。” 又云:“当在西汉元、成间,喜与梁” 丘贺同门,岂元成间人耶?

于慎行曰:“焦氏《易林》,其旨古奥尔雅,而旨趣深博,有六经之遗,非汉以下文字。然世徒以为占卜之书,学士弗诵也。”

杨时乔曰:“焦氏之学溺于阴阳占察,不类圣人之经。”

锺惺曰:“焦延寿用韵语作《易占》,似谶似谣,有数十百言所不能尽者,回翔于一字一句之中,宽然有馀,其锻錬精简,未可谓无意为文也。”

《京房易传》。《汉志》十一篇。《通志》三卷。《马氏通考》四卷。 《周易章句》:《隋志》“十卷,《七录》十卷,录一卷目。《释文 序录》十二卷。”《周易错卦》:《隋志》:“《五行家》七卷,七录 经部,八卷。”《周易》妖占《隋志》:“《五行家》十一卷,七录 十三卷。”《周易》占事:《隋志》:“《五行家》十二卷。”《周易· 守林》《隋志》:“《五行家》三卷。”《周易》飞候:《隋志》:《五行 家》九卷,又六卷,《七录》八卷。《新、旧唐志》六卷。《周易》飞 候,六日七分。《隋志》:“《五行家》八卷。”《周易》四时候: 《隋志》“《五行家》四卷,《新、旧唐志》二卷。”《周易》“混沌”《隋 志》:“《五行家》四卷。”《周易》委化:《隋志》:“《五行家》四卷。” 《周易》逆刺占灾异,《隋志》:“《五行家》十二卷。《汉志》:《灾异》 《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京氏《段嘉》十二篇。”《易传》积算 法杂占条例:《通考》一卷。

《汉书》:“京房字君明,受《易》梁人焦延寿。”

刘向曰:“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丁将军,大义略同,惟京氏为异党。”

《东观汉纪》曰:沛献王辅,善京氏易。永平五年,京师少雨,上御云台,自为卦,以《周易林》占之。其𦅸曰:“蚁封穴户,大雨将至。” 上以问辅,辅上书曰:“蹇艮下坎上,艮为山,坎为水,山出云,为雨,蚁穴居,知雨,雨将至,故以蚁兴。”

宋咸曰:“京房郎𫖮、关子明辈,假《易》之名以行,其壬遁、卜祝、阴阳、术数之学,圣人之旨则无有焉。呜呼,好怪之甚也。”

叶梦得曰:“按授梁丘贺学者亦京房,颜师古谓别一人。今世有《京房易》,皆阴阳历数之书,又有《京房杂算数》十篇,其言庞杂,专主卜筮。两人莫知为谁,审为受延寿学者。”

陈藻曰:“汉有二京房,皆出焦延寿之门。”

赵汝梅曰:“京房传焦氏之学,专明卦气占验,极而至于苏竟、郎𫖮、杨由景鸾、樊英之徒,则以《易》兼《河》。”

《洛图》“纬风角七政” ,而《易》侪于谶纬矣。

朱睦桔曰:京房有二,其一顿丘人,其一不知何许人,皆以《易》显,为太中大夫者,颜师古谓“书”字误耳。按京氏《易传》,“君子体仁”作“体信”“利物”作“利之福”,“谦”作“富”,“谦不忒”作“不贷”,“殷荐”作“隐荐”,“盱豫”作“污豫”,“朋盍簪”作“攒”,“剥床以肤”作“簠”,“君子得舆”作“德舆”,“朋来”作“崩来”,“朵颐”作“瑞颐”,“‘水洊至’洊”作“臻”,“祇既平祇”作“禔”,“大耋”作“绖”,“憧憧作。“夷于左股”,夷作胰。“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弧作壶。“赦过宥罪作尤罪”,劓刖作《劓刽》。“吾与尔縻之”作“劘之月几望”作“近望。”“𦈡有衣,袽”作絮。“旁行而不流”作“留。”“天下之赜”作“啧。”“行其典礼”作“等礼,再扐而后挂”作卦,“可与酬酢”作醋。“《易》以贡”作工。洗心作《先心》。包牺作《伏戏》。坎为豕作彘,为瘠马作柴马为吝作遴,为馵足作朱足,为矫,𫐓作“柔”,豫怠也,怠作“治”,皆与今易异辞。见陆氏《释文、

段嘉易传》。《汉志》:“十二篇。”

《汉书》:“京房授东海段嘉为博士。”

《苏林》曰:“东海人,为博士。”

颜师古《汉书注》:“嘉即京房所从受《易》者也。” 见《儒林传》及《刘向别录》。

任良易旗。《汉志》:“蓍龟家七十一卷。”

《汉纪》:“京房荐上弟子姚平、任良愿,以为刺史。”

费直《周易注》。《七录》四卷《释文》序录,新旧书志作《章 句》。《易林》:《隋志》:“《五行家》二卷,七录五卷。”《周易筮· 占林》《七录五行家》五卷。《易内神筮》。《隋志》:“《五行 家》二卷。”

《汉书》:“费直字长翁,东莱人。”

《隋书》:费直传《易》,其本皆古字,号曰《古文易》,行于人间而未得立。后汉陈元、郑众皆传费氏之学,马融又为传以授郑元,元作《易注》,荀爽又作《易传》。魏代王肃、王弼并为之注。自是费氏《易》大兴。

欧阳修曰:“《易》至汉分为三,有田何之易、焦赣之易、费直之《易》。今行世者惟有王弼《易》,其原出费氏。费氏兴而田学遂息,古十二篇之《易》遂亡其本。” 邵博曰:“古《易》卦爻一,《彖》二,《象》三,《文言》四,《系辞》五,《说卦》六,《序卦》七,《杂卦》八,其次第不相杂也。先儒谓费直专以《彖》《象》《文言》参解《易》爻,今入《彖》《象》《文言》于卦下者,自费氏始。”

朱震曰:《隋书经籍志》:“汉费直注《周易》四卷,郑康成注《周易》九卷,魏王弼注《周易》六卷,韩康伯注《系辞》三卷。郑、王二家之易,本于费氏,康伯之学,卒于辅嗣。则费氏之后,《易经》上下离为六卷,《系辞》五篇,合为三卷矣。是以二家所注,皆九卷也。”

吴仁杰曰:“费直《易》省去《彖传》《象传》《系辞传》之目,但总以一传加于《彖传》之首,王弼、王肃《易》皆存‘传’字,盖本于此 。” 又曰:“费直《易》亡章句,《崇文总目序》云:‘以《彖》《象》《文言》杂入卦中者,自费氏始’。” 按郑康成《易》,以《文言》说《序卦》合为一卷,则《文言》杂入卦中,康成犹未尔,非自费直始也。

冯椅曰:《直传》徒以《彖》《象》《系辞》十篇之言解说上下经,《崇文总目》云:“以《彖》《象》《文言》杂入卦中,自费始。” 盖误以“言” 为《文言》。且康成《易》犹以《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合为一篇,则不始直明矣。《彖》《象》《系辞》之名一没而汨乱古经则始于此。

赵汝梅曰:汉兴,群经残阙,惟《易》为全书。孰谓其纷糅反甚于他经?刘向以中古文《易经》较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 、“悔亡” ,独费氏经与古文同。施梁丘高氏亡于西晋,孟京亦不传,陈元、郑众皆传费学,马融、郑元、荀爽、王肃、王弼皆为之注,今《易》乃费氏经也。

高相《易说》。

《汉书》:“相,沛人,治《易》。与费公同时。”

《隋书》“高氏易” 亡于西晋。

朱睦桔曰:“《高相易》自言出于丁将军宽,宽,景帝时人,相平帝时人,相去甚远,或亦私淑者也。”

赵宾《易论》。

汉书蜀人

周必大曰:“‘文王重爻之时,纣虽虐而商未危,箕子尚为商臣,其明未㝏,卦之六五已曰:箕子之明夷,利贞’。此赵宾所以凿为《荄兹》之说也。”

于陵,钦《易》吉凶。《汉志》:“蓍龟家二十三卷。”

伏万寿《周易集林》《隋志》:“《五行家》十二卷。”

阮孝绪曰:“《易集》林伏万寿撰。”

按:《太平御览》引《集林》文云:“占天雨否,外卦得阴为雨,得阳不雨。” 其爻发变,得坎为雨,得离不雨。坎化为巽,先雨后风。

严遵《周易骨髓决》。《通考》一卷。

《高士传》:“严遵字君平,蜀人。”

何孟春曰:“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

言依于忠,各因其势,导之以善。夫《易》为卜筮作,以卜筮,征诸《易》之所言,岂曰贱哉?后世占验纷纷之为,则有不假《易》者,此君平所谓贱业尔。

崔篆《易林》六十四篇。

《后汉书》“篆,涿郡安平人。”

李石曰:“篆骃之祖,著《易林》六十四篇,或曰《卦林》,或曰《象林》。”

《洼丹易通论》。《本传》七篇。

《后汉书》:“洼丹字子玉,南阳育阳人。世传孟氏易。” 《东观汉记》“丹作《通论》七卷。”

《景鸾易说》。

《后汉书》:“景鸾字汉伯,广汉梓潼人。”

《益部耆旧传》:“鸾少随师学,经涉七州之地,作《易说》及《诗解》文句,兼取《河》《洛》,以类相从,名曰《奥集》。”

袁太伯《易章句》。

王充曰:“东番邹伯奇、临淮袁太伯、袁文术、会稽吴君高、周长生之辈,位虽不至公卿,诚能知之囊橐,文雅之英雄也。” 观伯奇之《元思》,太伯之《易》章句,文术之咸铭,君高之《越纽录》,长生之洞历,刘子政、扬子云不能过也。

袁京《易难记》。

《后汉书》:“京字仲誉,汝阳人,习孟氏易。”

《彭宣易传》。

《册府元龟》:“彭宣字子珮,淮阳人,为大司马、长平侯,作《易传》。”

胡一桂曰:“张禹授《易》于宣,位为上公,见险而止,异于苟患失之者。”

戴崇《易传》。

《册府元龟》:“戴崇字子平,沛人,为少府,作《易》。”

樊英《易章句》。

《后汉书》:“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习京氏易。”

许峻易《新林》。《隋志》:“《五行家》一卷,七录十卷。”《易决》: 《隋志:五行家》一卷《七录》作《易要决》。《易。杂占》:《唐 志》七卷。《易灾条》:《隋志》:“《五行家》二卷。”

《后汉书》:“峻字季山,汝南平舆人。”

按:《北堂书抄》引许氏《易灾》条云:“母病腹胀,蛇在井旁,当破瓶瓮,井沸泥浮,五色元黄。” 又《初学记》引《易灾》条云:“井中有鱼,似虫出流,若当井沸,五色元珠。” 盖亦焦氏《易林》类也。

马融《周易注》。《七录》九卷释文序录。《新旧唐书》作《章 句》十卷。

《后汉书》:“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

荀悦曰:孝桓帝时,故南郡太守马融著《易解》,颇生异说。

朱震曰:费氏之《易》,至马融始作传,融传郑康成,康成始以《彖象》连经文。

按《马氏易传》,见于《释文》,与今《易》异者,“圣人” 作“而万物睹” 作“圣人起。” 《婚媾》作“冓” ,云“重昏也。” “击蒙” 作“系蒙” “血去” 作“恤去” ,“履愬愬” 作“虩虩。” “天道亏盈” 作“毁盈。” “介于石” “介” 作“扴” ,云“触小石声。” 《由豫》作“犹豫” ,云“疑也。” “盍簪” 作“臧。” “天命不祐” 作“右。” “百果草木皆甲拆” 作“甲” ,“宅” ,云“根也。” “萃亨” ,无“亨” 字,“德之修也” ,修作“循。”

郑元《周易注》。《隋志》九卷,《七录》十二卷。《旧唐志》同。释 文序录《新唐书》十卷。佚 王应麟录成一卷

《后汉书》:“郑元字康成,北海高密人。”

淳于俊曰:郑元合彖象于《经》,欲使学者寻省《易》了。陆澄曰:“王弼注《易》,元学之所宗,今若弘儒,郑注不可废。”

王俭曰:“《易》体微远,实贯群籍,施、孟异闻,周、韩殊旨,岂可专据小王,便为该备!依旧存郑,意谓可安。” 萧子显曰:“康成生炎汉之季,训义优洽一世。” 李延寿曰:“郑元并为众经注解,大行于河北。” 魏末大儒徐遵明门下,讲郑氏所注《周易》,遵明以传卢景裕及清河崔瑾。景裕传权会、郭茂,权会早入邺都,郭茂恒在门下教授。其后能言《易》者,多出郭茂之门。

《隋书》郑康成、王弼二注,梁陈列于国学,齐代惟传郑义,至隋王注盛行,郑学寖微,今殆绝矣。

《崇文总目》:“今惟《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合四篇止,馀皆逸。”

朱震曰:“郑氏传马融之学,多论互体。”

吴仁杰曰:郑康成《易》,省去六爻之画,又省去用九、用六覆卦之画,移上下体于卦画之下,又移卦名于两体之下,又移初九至用九爻位之文,加之爻辞之上,又合《彖传》《象传》于《经》,于《彖传》加“彖曰” 二字,于《象传》加“象曰” 二字。

冯椅曰:郑氏《易》,《隋志》九卷,《唐志》十卷,不知何缘增一卷。《崇文总目》止有一卷,惟《文言说序》杂合四篇,馀皆逸,旨趣渊确,去圣人未远也。《中兴书目》亡。王应麟曰:“康成注《易》九卷,多论互体。江左与王辅嗣学并立,颜延之为祭酒,黜郑置王齐、陆澄贻王。”

俭书云:“《易》自商瞿之后,虽有异家之学,同以象数为宗,数百年后,乃有王弼之说。”王济云:“弼所误者多,何必能顿废前儒?河北诸儒,专立郑氏,隋兴,学者慕弼之学,遂为中原之师。唐因之,今郑注不传,此景迂晁氏所慨叹也。”李鼎祚云:“郑多参天象,王全释人事,《易》道岂偏滞于天人者哉?”合彖象于经,盖自康成始。其说间见于鼎祚《集解》及《释文》《易》《诗》《三礼》《春秋义疏》《后汉书》《文选注》,乃于读《易》之暇辑为一卷,庶使先儒象数之学犹有考焉 。又曰:“郑康成《诗笺》多改字,其注《易》亦然。如《包蒙》,谓‘包’当作彪,文也。《泰》包荒”,谓荒读为康,虚也。《大畜》“豮豕之牙”,谓牙读为互。《大过》“枯杨生荑”,谓枯音姑,山榆也。《晋》“锡马蕃庶”,读为“蕃遮,谓蕃遮禽也。解‘百果草木皆甲坼’”,作甲宅,皆读如解,解为坼,呼皮曰甲,根曰宅。《困劓》,刖当为《萃》一握为握”,读为“夫。”“三为屋之屋。”《系辞》:“‘‘道济天下之道’,当作导,言天下之至赜。”“‘赜’当为动。《说卦》为乾卦”,“干’当为干。”其说多凿。按郑氏之易与王辅嗣本不同者甚多,如“为其嫌于无阳也”,“嫌”作“谦”;“君子以经纶”作“论”,“君子”“几”作“机”,《包蒙》“包”作“彪”,“需”读为“秀”,“需于沙”作“沚”,“致寇”作“戎”“患”“至掇也”,“掇”作“惙。”“终朝三褫之”,“褫”作“挓。”“王三锡命”,“锡”作“赐”;“乘其墉”作“庸。”明辨晳也,“晳”作“遰。”“裒多益寡”,裒作“捊。”“舍车而徒”,“车”作“舆。”“贲如皤如”,“皤”作“蹯。”“频”“复”作“颦”;“复”“枯杨生梯”作“荑。”“不鼓缶而歌”作“击缶”则“大耋之嗟”,下无“凶”字,“离王公也”,“离”作“丽。”“《浚恒》作“濬。”“《恒》或承之羞”或作“咸。”“羸其角”,“羸”作“累。”“不详也”,“详”作“祥。”“失得勿恤”作“得失勿恤”,文王以“之”作“似之。”“夷于左股”,“夷”作“睇”其牛,掣作。“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弧作“壶。”“宜”待也,作宜待时也。“惩忿窒欲”,窒作“懫。”《壮于頄》作頯。“其行次且”作《趑且》。姤作遘。“后以施命诰四方”作《诘四方》。升作“昇。”《劓刖》作倪。“卼其形”,渥作“剭。”《列其夤》作“遇其配主”,“配”作“妃。”“丰其蔀”作“菩”;“丰其沛”作“韦”;“日中见”,“沬”作“昧。”“天际翔也”,翔作“祥。”“丽泽”“兑”作“离。”“泽”“所乐而玩者”,“玩”作“翫。”“故君子之道鲜矣”,“鲜”作“鲜。”“藏诸用”,“藏”作“臧。”“议之而后动”作“仪。”“之有功而不德”作“不置。”“冶容”作“野”“容。”“又以尚贤也”作“有”;“以杂物撰德”,“撰”作“算。”“为广”,“颡”作“黄。”为科上槁作“槁”,为黠喙之属,作“黯喙”,“蛊”则饬也,“饬”作“节。”当日河北诸儒专主郑学,今则王伯厚所集一卷外见于陆氏《说文》者仅此尔。

荀爽《周易注》。《隋志》十一卷。《新、旧唐志》十卷。

《后汉书》:“爽字慈明。”

《张璠》曰:“爽起自布衣,九十五日而至三公。”

荀悦曰:“臣悦叔父故司空爽,著《易传》,据爻象承应,阴阳变化之义,以十篇之文,解说经意” ,由是兖豫之言《易》者,咸传荀氏学。

虞翻曰:汉初以来,海内英才,其读《易》者,解之率少。至孝灵之际,颍川荀谞号为“知《易》臣,得其注,有愈俗儒。” 又南郡太守马融有俊才,其所解释,复不及谞。

邹湛曰:《易》“箕子之明夷” ,荀爽训箕为荄,诂子为“滋” ,漫衍无经,不可致诘。

程迥曰:荀爽于《说卦》添物象以足卦爻所载。查元章谓不须添,添亦不尽。

《九家易解》。《隋志》十卷《释文》序录。《新、旧唐志》。作《集解》。

陆德明曰:“荀爽《九家集注》十卷,不知何人,集所称荀爽者,以为主故也。” 其序有荀爽、京房、马融、郑元、宋衷、虞翻、陆绩、姚信、翟子元注。内又有张氏、朱氏,并不详何人。其《说卦传》本干后更有四,为龙,为直,为衣,为言。坤后有八,为牝、为迷、为方,为囊,为黄,为裳,为帛、为浆。震后有三,为玉、为鹄、为鼓。巽后有二,为杨、为鹳。坎后有八:为官,为律,为可,为栋,为丛棘,为狐,为蒺藜,为桎梏。离后有一,为牝牛。艮后有三为鼻,为虎,为狐。兑后有二,为常,为辅颊。注云:“常,西方神也。”

朱震曰:“秦汉之时,《易》亡《说卦》。孝宣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说卦》。至后汉荀爽集解,又得八卦,逸象三十有二。”

李心传曰:“《九家易说卦》:坤有为牝,为迷,为方,为囊,为裳,为黄,为帛,为浆” 字。牝,阴阳也。迷,先迷之意。方,地之形;囊,所容物;裳,下服;黄,地之色;帛,桑土所生。浆,未详其义。

吴仁杰曰:“《易》爻三百八十六,诸儒但知三百八十四爻耳,独荀爽论八纯卦之爻,通用九用六而为五十,他未有以为言者。” 按《说卦》所论二篇之策,此三百八十四爻之策也;乾坤之策,则用六用九两爻之策也。《注疏》既通乾坤之策为两篇之策,朱氏又破荀爽之说,谓用九用六皆在八卦爻数之内,若尔,则乾坤之策,未免于重出,而“用九” “用六” 两爻,亦几于赘而可削矣。夫有是爻,则必有是策。今三

百八十六爻俱在,而独置两爻不论,圣人之意岂若是乎?

王应麟曰:《九家易》,其说见于《李鼎祚集》。若干升于坤曰“云行” ,坤降于干曰“雨施。” 干起坤而终于《离》,坤起离而终于坎。离坎者,乾坤之家,而阴阳之府,故曰:“大明终始。” 皆诸儒所未发。

董真卿曰:“荀爽有《周易章句》十卷,又集《九家集解》十卷。”

郝敬曰:“《九家》者流,附会穿凿,迂僻无当。”

按:《荀氏易注》,见于《释文》所引,其文不同于今者,“阴”疑于,“阳”疑作“凝”,“为其嫌于无阳也”,“嫌”作“嗛”,“财成天地之道”作“裁成”,“裒多益寡”,“裒”作“捊朋”,“盍簪”作“宗。”“贲如皤如”,“皤”作“波”,“蔑贞凶”,“蔑”作“灭。”“其欲逐逐”作“悠悠”,“大耋之嗟”作“差”,“下戚嗟若”“亦尔”“出涕沱若”,“沱”作“池”,“咸其拇”作“母”,“解”而拇同,“咸其腓”作“肥”,“有疾惫也”,“惫”作“备”,“文王以之”作“似之。”“《家人》嗃嗃”作“确。”“确其牛,掣”作“觭”,“以正邦也”;为汉讳作“国。”“己事”“遄往”,“遄”作“颛。”“惕号”,“惕”作“锡。”“包有鱼”,“包”作“胞”,“聚以正也”,“聚”作“取。”“君子以除戎器”,“除”作“虑。”“劓刖”作《臲𡰈》。“井谷射鲋”,“射”作“即。”“井”“收勿幕”,“收”作“甃。”“震来虩”,“虩”作《愬愬》。“震遂”,“泥”作“队。”“列其夤”作“肾。”“厉熏心”,“薰”作“动。”“妇孕不育”,“孕”作“乘。”“归妹以须”作“孺。”“月几望”作“既”,“望”《中孚》同。“虽旬”作“均。”“匪夷所思”,“夷”作“弟。”“妇丧其茀”作“绂。”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恶”作“亚”,可与祐神矣。“祐”作“侑。”六爻之义。《易》以“贡”作“功”、为“矫”,“𫐓”作“挠”、“为亟”,“心”作“极。”“心”丰多故、亲。《句》。《寡旅》也。别为句。

刘表《周易章句》。《隋志》五卷,《新旧唐书》同,中经簿录 《易注》十卷,《七录》九卷,《目录》一卷。

《后汉书》:“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

《汉末英雄记州略》“群寇既尽表乃开立学官,博求儒士,使綦毋闿、宋忠等撰定五经章句。”

宋衷:或作忠《周易注》:《七录》十卷《新旧唐志》同。《释文序 录》九卷。

《隋志》:梁有汉荆州五业从事宋忠,注《周易》十卷,亡。虞翻曰:“北海郑元、南阳宋忠,虽各立注,忠小差元,而皆未得其门,难以问世。”

陆德明曰:“衷字仲子,南阳章陵人。”

李譔《古文易》。

《蜀志》:“李譔字钦仲,梓潼涪人。”

张满《周易林》。《唐志》七卷。

按满未详何代人,《唐志》列许峻之前,附于此。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唐志》二卷,《崇文总目》一卷,《通 考》三卷。

《释文序录》“魏伯阳撰,虞翻注。”

《三洞珠囊》,魏伯阳撰《参同契》。其说以《周易》爻象论作丹之事,而儒者不知神丹之事,多作阴阳注之,殊失其旨。

《中兴书目》《参同契》明金丹之诀,篇题盖仿纬书之目,词韵皆古,奥雅难通。首言乾坤坎离四卦,橐籥之外。其次言屯蒙六十卦,以见一日用功之早晚。又次言纳甲六卦,以见一月用功之进退。又次言十二辟卦,以分纳甲六卦而两之。盖内以详理月节,外以兼统岁功。此书大要在坎离二字。

郑东卿曰:“伯阳之《参同契》,意在鍜炼而入于术,于圣人之道为异端。”

朱子曰:“《参同契》本不为明《易》,姑借此纳甲之法,以寓其行持进退之候。其言纳甲之法,则今所谓京房占法,见于《火珠林》者,是其遗法。所云甲乙丙丁庚辛者,乃以月之昏旦出没言之,非以分六卦之方也。此虽非为明《易》而设,然《易》中无所不有,苟其言自成一家,可推而通,则亦无害于《易 》。” 又曰:“《参同契》文章极好,盖” 后汉之能文者为之。其用字皆根据古书,非今人所能解。

黄震曰:“《参同契》者,汉世上虞人魏伯阳所造。其说出于《神仙传》,不足凭。为之注释者,五代末彭晓,则此书必出于五代之前也。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此盖方士炼丹之书,谓与丹经理通而义合也。然必冒《周易》为称者,炼丹取子午时为火候,是坎离,因用乾坤坎离四正卦于橐籥之外。其次言屯蒙六十卦,以见一” 日用功之早晚。又次言纳甲六卦,以见一日用功之进退。又次言十二辟卦,以分纳甲六卦而两之。要皆附会《周易》,以张大粉饰之。其实炼丹无符于《易》,《易》本无预于炼丹。而今世言火候者,固以三百八十四爻为一周天,以一爻直一日,而爻多日少,终不相合,其妄可知。近世蔡季通学博而不免于杂,尝留意此书,而晦庵与之游,因为校正。其书颇行,然求其义则终无之。呜呼!炼丹之说盛于唐,而唐世人主若士大夫,凡惑之者,无不速其死,此书又可尚乎?《道书魏伯阳传》,言“伯阳将三弟子,一白犬入山作金丹,及成与犬。犬死,伯阳自服自死,弟子继服又死,二弟子不服而出山。”

《为伯阳求棺敛》,至则伯阳已活矣。其鄙如此。且或有之。“人主奈何以一死试丹。而伯阳之再活者,今安在?寿几何耶?”

俞琰曰:《参同契》文“委时与害与鬼邻” ,委鬼,魏字也。郑焕改“鬼” 为“仙” ,误矣。“百一之下,遨游人间” ,“百一之下为白人” ,乃其旁之立人,合之则“伯” 字也。“汤遭厄际,水旱隔并” ,汤遭旱而无水昜字也。“厄” 之厄际为下,合之则“阳” 字也。此自解“魏伯阳” 三字也。

按:《参同契》本道家之书,不当列于《经》义。然朱子尝为之注,且谓“无害于《易》” ,故附载之。是书诸家注解颇众,则概略而不记也。

亡名氏。《古五子传》《汉志》:十八篇。

古?《杂传》:《汉志》:“八十篇。”神输:《汉志》五篇。 《杂灾异》:《汉志》三十五篇。

《周易》:《汉志》:“蓍龟家三十八卷。”《蓍书》:《蓍龟家》二 十八卷。《周易·明堂》《蓍龟家》二十六卷。《周易》“随 曲射匿。”《汉志》:“蓍龟家五十卷。”大筮衍《易》。《汉志》: “蓍龟家二十八卷。”

大次杂易。《汉志》三十卷。

“《易》卦”八具:《蓍龟家》卷未详。《鼠序》卜黄。《蓍龟家》 二十五卷。

“《周易》版”词:《通考》一卷。佚。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