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第241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二百四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二百四十一卷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二百四十二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二百四十一卷目录

 周礼部汇考五

  汉书艺文志礼经

  隋书经籍志礼经

  唐书艺文志礼经

  宋史艺文志礼经

  宋郑樵通志周官

  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礼经

  马端临文献通考周礼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周官

  焦竑经籍志周礼

经籍典第二百四十一卷

周礼部汇考五[编辑]

《汉书艺文志》
[编辑]

《礼经》
[编辑]

《周官经》六篇。

王莽时,刘歆置博士。师古曰:“即今之《周官礼》也。亡其《冬官》,以《考工记》充之。”

《周官传》四篇。

《军礼司马法》百五十五篇。

《隋书经籍志》
[编辑]

《礼经》
[编辑]

《周官礼》十二卷。马融注。

《周官礼》十二卷。郑元注。

《周官礼》十二卷。《王肃注》。

《周官礼》十二卷。《伊说》注。

《周官礼》十二卷。干宝注,梁人。有《周官宁朔新书》八 卷,晋燕王师王懋约撰,亡。

《集注周官礼》二十卷。崔灵恩注。

《礼音》三卷。刘昌宗撰。

《周官礼异同评》十二卷。晋司空长史陈劭撰 《周官礼駮难》四卷。孙略撰。梁有《周官駮难》三卷,孙 琦问干宝駮,晋散骑常侍虞喜撰。

《周官礼义疏》四十卷。沉重撰。

《周官礼义疏》十九卷。

《周官礼义疏》十卷。

《周官礼义疏》九卷。

《周官分职》四卷。

《周官礼图》十四卷。梁有《郊祀图》二卷,亡。

《唐书艺文志》
[编辑]

《礼经》
[编辑]

郑元注《周官》十三卷,《音》三卷

马融《周官传》十二卷。

王肃注《周官》十二卷。

傅元《周官论评》十二卷。陈卲《駮》。

干宝注《周官》十二卷,又《答周官駮难》五卷孙略问 司马伷《周官宁朔新书》八卷, 伊说注《周官》十卷

崔灵恩“《周官集注》二十卷。”

沉重“《周礼义疏》四十卷。”

贾公彦“《周礼疏》五十卷。”

王元度《周礼义决》三卷。

《宋史艺文志》
[编辑]

《礼经》
[编辑]

郑元《周礼注》十二卷。

贾公彦“《周礼疏》五十卷。”

王安石《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

王昭禹“《周礼详解》四十卷。”

龚原“《周礼图》十卷。”

杨时《周礼义辨疑》一卷。

夏休《周礼井田谱》二十卷

史浩“《周官讲义》十四卷。”

郑锷《周礼解义》二十二卷。

黄度《周礼说》五卷。

徐焕“《周官辨略》十八卷。”

陈傅良《周礼说》一卷。

徐行“《周礼微言》十卷。”

《易祓周礼总义》三十六卷。

刘彝“《周礼中义》十卷。”

胡铨“《周礼传》十二卷。”

俞庭椿“《周礼复古编》三卷。”

林椅《周礼纲目》八卷,《摭说》一卷

郑景炎“《周礼开方图说》一卷。”

《周礼类例义断》二卷。不知作者项安世《周礼丘乘图说》一卷。

魏了翁“《周礼折衷》二卷。”

王与之“《周礼订义》八十卷。”

《宋郑樵通志》
[编辑]

《周官》
[编辑]

《周官礼》十二卷。《马融传》。

《周官礼》十二卷。郑元注。

《周官礼》十二卷。《王肃注》。

《周官礼》十二卷。伊说注《唐》有十卷。

《周官礼》十二卷。干宝注。

《周官礼集注》二十卷。崔灵恩。

按:汉有李氏,得《周官》,以为周公所制官政之法,上于河间献王,独阙《冬官》一篇。献王求以千金不得,遂取《考工记》以补之。至王莽时,刘歆始置博士,以行于世。河南缑氏人杜子春受业于歆,因以教授。是后马融作传以授郑元,元作《周官注》。

右《传注》六部,八十卷。

《周官礼义疏》四十卷。沉重。

《周礼疏》五十卷。唐·贾公彦

《周礼关言》十二卷。黄君俞。

右《义疏》三部,百二卷。

《周官礼异同评》十二卷。晋“司空长史陈劭。”

《周官论评》十二卷。傅元:

《周官礼驳难》四卷。孙略。

《周官驳难》五卷。孙琦问《干宝駮》虞喜撰。

《周官礼义决》三卷。唐:王元度

右《论难》五部三十六卷。

《缑氏要钞》六卷。

《周官宁朔新书》八卷。司马伷 “《周官分职》四卷。”

《周官致太平论》十卷。李泰伯撰。

右《义类》四部,二十八卷。

《礼音》三卷。《刘昌宗》:

《周官音训三郑异同辨》二卷。王晓。

右音二部五卷

《周官礼图》十四卷。《隋经籍志》:

右《图》一部,十四卷。

凡《周官》六种,二十一部,二百六十五卷。

按:汉曰《周官》,江左曰“《周官》《礼》” ,唐曰《周礼》。推本而言,《周官》则是。

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编辑]

《礼经》
[编辑]

《周官经》六篇。

河间献王得。《周官》有李氏得而上于献王,独缺《冬官》,取《考工记》补之,合成六篇。《礼记疏》云:“孝文时求得此书,不见《冬官》一篇,乃使博士作《考工记》补之,谓孝文时,非也。”五峰胡氏曰:“《司徒》掌邦教,《司空》掌邦土,《冬官》未尝阙也。”乃刘歆妄以《冬官》事属之地官。俞庭椿取其说为《周礼复古编》,谓《司空》之篇,杂出于五官之属,且因《司空》之复,而《六官》之讹撰,亦遂可以类考。程氏曰:“《冬官》之属才二十八,而五官各有羡数。考《冢宰》六属各六十,今天官六十三,地官七十八,春官七十,夏官六十九,秋官六十六,盖断简失次,名实散亡,取羡数。凡百工之事,归之《冬官》,其数乃周。”贾氏《疏》曰:“刘向未校之前,或在山岩石室,有古文考”校,后为《今文》,古今不同。郑氏据《今文注》,朱文公以为广大精密,周家之法度在焉。注:齐文惠太子镇雍州,有发楚王冢,获竹简书,青丝编简,广数分,长二尺。有得十馀简,以示王僧虔,僧虔曰:“是科斗书,《考工记》。”然则谓之汉博士作,误矣。马融云:“成帝命刘歆考理秘书,始得列序著于录,略知其周公致太平之迹。”承平初,杜子春年且九十,能通其读,郑众、贾逵往受业焉。郑康成《序》云:“郑少赣兴仲师众”、卫次仲,贾景伯,马季长,皆作《周礼解诂》。 《说文》引任削地“垗五帝于四郊,庙门容大鼎七个孤乘夏。”赤魃氏。煣牙外不熑,与今字异。

《周官传》四篇。

《诗正义》,汉初为传训者,皆与经别行。及马融为《周礼注》,乃云:“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 然则后汉以来,始就经为注。

《军礼司马法》百五十五篇。

《周官》县师将有军旅、会同、田役之戒,则受法于司马,以作其众庶。小司马掌事,如大司马之法。司兵授兵,从司马之法以颁之。此古者司马法,即周之政典也。《周礼疏》云:“齐景公时,大夫穰苴作《司马法》。至齐威王,大夫等追论古法,又作《司马法》,附于穰苴。太史公曰:‘自古王者而有《司马法》,穰苴能申明之’。”又曰:“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吴王子王子成甫。“能绍而明之。”《穰苴传》曰: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太史公曰: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

考证

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亦少褒矣。若夫穰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汉武帝诏引“登车不式”,《周礼注》引“鼓声不过阊,鼙声不过阘,铎声不过琅,上卜下谋,是谓参之昏鼓,四通为大鼜,弓矢围,殳矛守,戈戟助”疏引“十人之长执钲,百人之帅执铎,千人之帅执鼙,万人之主执大鼓。”《左传疏》服虔引《谋帅篇》曰:“大前驱启乘卑,大晨倅车属焉。”又引:“五十乘为两,百二十乘为伍,八十乘为专,二十九乘为参,二十”阙。《乘》为“偏说”文。卫。《舆善》者忻民之善,阙二字之恶,“师多则人溃”,杜佑引“上谋下斗”、“围其三面”、“开其一面”之类,然其文或不见今五篇中。百五十五篇。今存五篇而已。李靖曰:“周《司马法》,本太史公者也。按《周礼注》引《军礼》曰:‘无于车,无自后射’。”岂即此书所载欤?大宗伯所掌军礼之别有五,《孔丛子》有《问军礼》之篇。

《马端临文献通考》
[编辑]

《周礼》
[编辑]

《周礼》十二卷。

晁氏曰:郑元注。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开献书之路,得《周官》有五篇,失《冬官》一篇,乃募以千金,不得取《考工记》以补其阙。至孝成时,刘歆校理秘书,始得序列,著于录略,为群儒排弃,歆独以为周公致太平之迹。永平时,杜子春初能通其读,郑众、郑兴亦尝传受,言皆引之,以参释异同云。

陈氏曰:按《艺文志》同。《周官经》六篇。本注云:“王莽时歆置博士。” 颜师古曰:“即今之《周礼》也。亡其《冬官》,以《考工记》足之。” 愚尝疑《周礼》六典与《书周官》不同。《周官》: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 二官各有攸司。盖自唐、虞九官,禹、契所职,则已然矣。今地官于教事殊略,而田野井牧、乡遂稼穑之事,殆皆司空职耳。《周官》初无邦事之名,今所谓事典者,未考定为何事,书阙亡而以《考工记》足之,天下之事,止于百工而已耶?先儒固有疑于是书者,若林存孝以为武帝知《周官》末世渎乱不经之书,作十论七难以排弃之,何休亦以为六国阴谋之书。甚者或谓刘歆附益以佐王莽者也。惟郑康成博览,“以为周公致太平之迹,故其学遂行于世。” 愚按:此书多古文奇字,名物度数,可考不诬,其为先秦古书,似无可疑。愚所疑者,邦土、邦事灼然不同,其地繁碎驳杂,与夫刘歆、王安石一再用之而乱天下,犹未论也。元之学,出于扶风马融,复参取杜子春、郑大夫、郑司农之说。子春河南缑氏人,生汉末,至永平初尚在,年九十馀。郑众、贾逵皆受业焉。“大夫” 者,河南郑兴少赣也;“司农” 者,郑众仲师,兴之子也。融字季长。

《周礼疏》十二卷。

晁氏曰:唐贾公彦撰。公彦,洺州人。永徽中仕至太学博士。史称著此书四十卷,今并为十二卷。世称其“发挥郑学最为详明。”

陈氏曰:其序《周礼》废兴,起于成帝刘歆,而成于郑元。又言“郑众以为《书》《周官》即此《周官》也” ,失之矣。《书》止一篇,《周礼》乃六篇,文异数万,非《书》类。是则然矣。但《周礼》六官实本于《周官》。《周官》举其凡,《周礼》详其目,则郑众之说未得为失;而其大可疑者,则“邦土” 、“邦事” 之不同也。《馆阁书目》:“按《艺文志》谓之《周官经》,此《礼器》所谓经礼” 者是也。《志》有《周官经》六篇,《传》四篇,但曰“经传” 云尔,迺便以为经礼,尤为可笑。《广川藏书志》云:“公彦此疏,据陈劭《异同评》及沉重义为之。二书并见《唐艺文志》,今不复存。”

《朱子语录》曰:“《周礼》一书,好看广大精密,周家法度在里许,但未敢令学者看。此非是不可学,亦非是不当学,只为学有先后,先须理会自家身心合做底学,《周礼》却自后一截事。而今把来说看,还有一句干涉吾人身心上事否?《周礼》规模,皆是周公做,但其言语是他人做。如今时宰相提举敕令,岂是宰相一一下笔” 有不是处,周公须与改。至小可处,或未及改,或是周公晚年作此书。某所疑者,但恐周公立下此法,却不曾行得尽。后世皆以《周礼》非圣人书,其间细碎处虽可疑,其大体直是非圣人做不得。

颍滨苏氏曰:“言周公所以治周者,莫详于《周礼》。然以吾观之,秦、汉诸儒以意损益之者众矣,非周公之完书也。何以言之?周之西都,今之关中也;其东都,今之洛阳也。二都居北山之阳,南山之阴。其地东西长,南北短,短长相补,不过千里,古今一也。而《周礼》王畿之大,四方相距千里,如画棋局。近郊、远郊、甸地、稍地、小” 都、大都,相距皆百里。十里之方地,实无所容之,故其畿内远近诸法,类皆空言耳。此《周礼》之不可信者一也。《书》称武王克商而反商政。列爵惟五,分土惟三。故孟子曰:“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

“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郑子产亦云:古之言封建者盖若是。而《周礼》诸公之地方五百里,诸侯四百里,诸伯三百里,诸子二百里,诸男百里,与古说异。郑氏知其不可,而为之说曰:“商野三等,武王增以子男,其地犹因商之故。周公斥大九州,始皆益之,如《周官》之法。于是千乘之赋,自一成十里而出车一乘千”乘而千成,非公侯之国,无以受之。吾窃笑之。武王封之,周公大之,其势必有所并,必有所徙。一公之封,而子男之国为之徙者十有六,封数大国,而天下尽扰。此书生之论,而有国者不为也。《传》有之曰:“方里而井,十井为乘。故十里之邑而百乘,百里之国而千乘,千里之国而万乘,古之道也。不然,百乘之家为方百里,万乘之国为方数。”阙。矣,故无是也。《语》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千乘虽古之大国,而于衰周为小。然孔子犹曰:“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然则虽衰周列国之强家,犹有不及五十者矣。韩氏、羊舌氏,晋大夫也,其家赋九县,长毂九百,其馀四十县。谓一县而百乘则可,谓一县而百里则不可。此《周礼》之不可信者二也。王畿之内,公邑为井田,乡遂为沟、洫,此二者一夫而受田百亩,五口而一夫为役,百亩而税之十一,举无异也。然而井田自一井而上至于一,同而方百里,其所以通水之利者,沟、洫、浍三。沟洫之制至于万夫,方三十二里有半,其所以通水之利者,遂、沟、洫、浍、川五。利害同而法制异,为地少而用力博,此亦有国者之所不为也。楚𫇭掩为司马,“町原防,井衍沃。”盖平川广泽可以为井者,井之。原阜堤防之间,狭不可井则町之,皆因地以制广狭多少之异,井田沟洫,盖亦然耳。非公邑必为井田,而乡遂必为沟洫,此《周礼》之不可信者三也。三者既不可信,则凡《周礼》之诡异远于人情者皆不足信也。古之圣人。因事立法以便人者有矣。未有立法以强人者也。立法以强人。此迂儒之所以乱天下也。

五峰胡氏曰:“谨按孔子定书,《周官》六卿,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者也。” 今以刘歆所成《周礼》考之,太宰掌建邦之六典,夫太宰统五官之典以为治者也。

岂于五官之外,更有治典哉?则“掌建六典”,《歆》。

之妄也。太宰之属六十,小宰也,司会也,司书也,职内也,职岁也,职币也,是六官之所掌,辞繁而事复,类皆期会簿书之永,俗吏掊克之所为,而非赞冢宰进退百官、均一四海之治者也。古之君国子民者,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故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今天官有宰夫者,考郡、都、鄙、县“之治,乘其财用之出入,凡失财用物辟名者诛之,其足用长财善物者赏之。” 夫君相守恭俭,不尚末作,使民务本,此足用长财之要也。百官有司,谨守其职,岂敢逾越制度,自以足用长财为事?若刘歆之说,是使百官有司不守三尺,上下交征利榷,剥其民以危亡其国之道,非周公致太平之典也。古之王者,守礼寡欲,由义而行,无所忌讳,不畏灾患。今《天官·甸师》乃曰:“丧事代王受眚灾” ,此楚昭、宋景之所不为者也,而谓周公立以为训,开后王忌讳之端乎?先王之制,凡官府次舍,列于库门之外,所以别内外,严贵贱也。今官正乃比宫中之官府次舍之众寡,又曰“去其奇邪之民” ,则是妃嫔宫吏,众庶杂处,帘陛不严而内外乱矣。《宫伯》“掌王宫之士庶子。” 郑元以为“诸吏之适庶,宿卫王宫者也。天子深居九重,面朝后市,谨之以门卫,严之以城郭沟池,环之以乡遂县都,藩之以侯甸男邦采卫,守之以夷蛮戎狄,周匝四垂,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 今周公乃于宫中置诸吏,又以其士庶子卫王宫,“何?示人不广,而自削弱如此也。王后之职,恭俭不妒忌,帅夫人嫔妇以承天子,奉宗庙而已矣。今内宰凡建国,左右立市,岂后之职也哉?内小臣掌王后之命,后有好事于四方,则使往;有好令于卿大夫,则亦如之。” 《阍人》,“掌守王宫中门之禁。” 说者以为二官。奄者,墨者也。妇人无外事,以贞洁为行。若外通诸侯,内交群下,则将安用君矣?夫人臣尚无境外之交,曾谓后而可乎?古者不使刑人守门,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养,士遇诸涂,弗与之言。周公作《立政》,戒成王以恤左右缀衣、虎贲,欲其皆得俊乂之人。今反以隐宫刑馀,近日月之

侧,开乱亡之端乎?寺人,内竖贱人,非所贵也。《内祝》

“掌宫中祷祠禳禬之事。” 夫祭祀之礼,天子、公卿、诸侯、大夫、士行之于外,后妃、夫人、嫔妇供祭服笾豆于内,凡天地、宗庙、山川百神,祀有典常,又安用此幺麽祷祠禳禬于宫中?此殆汉世女巫执左道入宫中,乘妃姬争妒,与为厌胜之事耳。刘歆乃以为太宰之属置于王宫,其诬周公也甚矣。冢宰常以天下自任,故王者“内嬖嫔妇敌于后,外宠庶孽齐。”

考证

于嫡,宴游无度,衣服无章,赐与无节,法度之废,将自此始,虽在内庭,为冢宰者,真当任其责也。若九嫔之《妇法》,世妇之宫,具女御之功,事女史之内政。

“典妇之女功”,乃后夫人之职也。王安石以为统于

冢宰,则王所以治内,可谓至公而尽正矣。夫顺理而无阿私之谓公,由理而无邪曲之谓正。修身以齐家,此王者治国平天下之定理,所自尽心者也。苟身不能齐家,而以付之冢宰为王也,悖理莫甚焉,又可谓之公正乎?噫!安石真奸人哉!四方贡职,各有定制。王者为天下主财,奉礼义以养天下,无非王者之财也,“不可以有公私之异。” 今大府乃有贰贡之馀财,以共玩好之用,不几有如李唐之君,受裴延龄之欺罔者乎?王府乃有王之金玉良货贿之藏,不几有如汉桓灵置私库者乎?内府乃有四方金玉齿革良货贿之献,而共王之好赐,不几有如李唐之君,受四方羡馀之轻侮者乎?王裘服宜夫人嫔妇之任也。今既有司裘,又有缝人、屦人。

等“九官”,则皆掌衣服者也。膳夫、酒正之职固不可。

废。又有腊人、盐人等十有六官,则皆掌饮食者也。医师之职,固不可废。又有兽医等五官,皆医事也。帷幕次舍之事,固不可废,而皂隶之所作也,亦置五官焉。凡此既不应冗滥如是,且皆执技以事上,役于人者也,而以为冢宰进退百官,均一四海之属,何也?汉兴,经五霸七雄,圣道绝灭。大乱之后,陈平为相,尚不肯任廷尉、内史之事。周公承文、武之德,相成王为太师,乃广置宫闱猥亵衣服、饮食技艺之官以为属,必不然矣。其末则又有夏采之官焉,专掌王崩复士者也。呜呼!安得是不祥之人哉?《礼》官临大变,一时行之可矣,乃预置官以俟王崩而行其职,何不祥之甚也!太宰之属六十有三,考之未有一官完善者,则“五卿” 之属可知矣,而可谓之“经” ,与《易》《诗》《书》《春秋》配乎?

按:《周礼》一书,先儒信者半,疑者半,其所以疑之者,特不过病其官冗事多琐碎而烦扰耳。然愚尝论之,经制至周而详,文物至周而备,有一事必有一官,毋足怪者。有如阉、阍、卜、祝,各设命官,衣膳泉货,俱有司属。自汉以来,其规模之琐碎,经制之烦密,亦复如此,特官名不袭六典之旧耳。固未见其为行《周礼》,而亦未见其异于《周礼》也。独与百姓交涉之事,则后世惟以简易阔略为便,而以《周礼》之法行之,必至于厉民而阶乱,王莽之王田、市易,介甫之青苗、均输是也。后之儒者见其效验如此,于是疑其为歆、莽之伪书,而不可行;或以为无《关雎》《麟趾》之意,则不能行。愚俱以为未然。盖《周礼》者,三代之法也。三代之时,则非直周公之圣可行,虽一凡夫亦能行之。三代而后,则非直王莽之矫诈,介甫之执愎不可行,而虽贤哲亦不能行。其故何也?盖三代之时,寰宇悉以封建,天子所治不过千里,公侯则自百里以至五十里,而卿大夫又各有世食禄邑,分土而治,家传世守,民之服食日用悉仰给于公上,而上之人所以治其民者,不啻如祖父之于其子孙,家主之于其臧获田土则少而授,老而收,于是乎有乡、遂之官。又从而视其田业之肥瘠、食指之众寡,而为之斟酌区画,俾之均平;货财则盈而敛,乏而散,于是乎有泉府之官。又从而补其不足,助其不给,或赊或贷,而俾之足用。所以养之者如此。司徒之任,则自卿大夫、州长以至闾胥、比长,自遂大夫、县正以至里宰、邻长,岁终、正岁、四时孟月,皆征召其民,考其德艺,纠其过恶而加以劝惩。司马之任,则军有将,师有帅,卒有长,四时仲月则有振旅、治兵、茇舍、大阅之法,以旗致民,行其禁令而加以诛赏,所以教之者如此,上下盖弊弊焉,察察焉几无宁日矣。然其事虽似烦扰,而不见其为法之弊者。盖以私土子人,痛痒常相关,脉络常相属,其时所谓诸侯卿大夫者未必皆贤,然既世守其地,世抚其民,则自不容不视为一体。既为一体,则奸敝无由生,而良法可以世守矣。自封建变而为郡县,为人君者,宰制六合,穹然于其上,而所以治其民者则诿之百官有司、郡守、县令为守令者,率三岁而一更。虽有龚、黄之慈良,王、赵之明敏,其始至也,茫然如入异境,积日累月,方能谙其土俗而施以政令。往往期月之后,其善政方可纪,才再期而已及瓜矣。其有疲懦贪鄙之人,则视其官如逆旅传舍,视其民如飞鸿土梗。发政施令,不过授成于吏手,既授成于吏手,而欲以《周官》之法行之,则事烦而政必扰,政扰而民必病,教养之恩惠未孚,而追呼之苛挠已极矣。是以后之言善政者必曰“事简。” 夫以《周礼》一书观之,成周之制未尝简也。自土不分胙,官不世守,为吏者不过年除岁迁,多为便文自营之计,于是国家之法制率以简易为便,慎无扰狱市之说。治道去太甚之说。遂为

经国庇民之远猷,所以临乎其民者,未尝有以养之也,苟使之自毋失其养,斯可矣;未尝有以教之也,苟使之自毋失其教,斯可矣。盖壤土既广则志虑有所不能周,长吏数易则设施有所不及竟。于是法立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处以简靖,犹或庶几;稍涉繁伙,则不胜其渎乱矣。昔子产听郑国之政,其所施为者曰:“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 ,此俱《周官》之法也。然一年而舆人诵之曰:“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三年而诵之曰:“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按郑国土地褊小,其在后世则一郡耳。夫以子产之贤智而当一郡守之任,其精神必足以周知情伪,其念虑必足以洞究得失,决不至如后世承流宣化者“之以苟且从事也。而周制在当时亦未至尽隳,但未能悉复先王之旧耳。然稍欲更张,则亦未能遽当于人心,必俟磨以岁月,然后昔之谤讟者转而为讴歌耳。况贤不及子产,所莅不止一郡,且生乎千载之后,先王之制久废,而其遗书仅存,乃不察时宜,不恤人言,而必欲行之乎?” 王介甫是也。介甫所行,变常平而为青苗,诿曰此《周官》、泉府之法也。当时诸贤极力争之。苏长公之言曰:“青苗虽云不许抑配,然其间愿请之户,必皆孤贫不济之人,家若自有赢馀,何至与官交易?此等鞭挞,已急,则继之逃亡,逃亡之馀,则均之邻保。” 苏少公之言曰:“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非理费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违限受责。如此,则鞭笞必用,而州县多事矣。” 是皆言官与民赊贷之非便也。盖常平者,籴粜之法也;青苗者,赊贷之法也。籴粜之法,以钱与粟两相交易,似未尝有以利民,而以官法行之,则反为𥳑便。赊贷之法,捐钱以予民,而以时计息取之,似实有以济民,而以官法行之,则反为繁扰。然籴粜之说始于魏文侯,常平之法始于汉宣帝,三代之时未尝有此,而赊贷之法则《周官泉府》明言之,岂周公经制,顾不为其𥳑易者而欲为其繁扰者乎?谓《周礼》为不可信之书,则《左氏传》言郑饥,子皮以子展之命饩国人粟,户一锺;宋饥,司城子罕请于平公,出公粟以贷,使大夫皆贷。《司城氏》贷而不书,为大夫之无者贷。宋无饥人,齐陈氏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则春秋之时,官之于民,固有赊贷之事也。虽当时未尝取二分之息,如《青苗》之为,然熙宁诸贤所言,非病其取息之多也,盖以为贫者愿贷,贷予之而不能偿,则亏官;富者不愿贷,抑配予之而并令保任;贫者代偿所逋,则损民两无所益,固不若常平之交手相付,听从民便之为简易两得也。然《左氏》所述郑、宋、齐之事,谓之“善政” ,以为美谈。


未尝见其有熙、丰之敝,何也?盖郑、宋、齐,列国也,其所任者,罕氏、乐氏、陈氏,则皆有世食禄邑,与之分土而治者也。介甫所宰者天下也,其所任者,

六七。

少年使者四十馀辈,与夫州县小吏,则皆干进徇时之徒也,然非郑、宋、齐之大夫尽贤,而介甫之党尽不肖也。盖“累世之私土子人者,与民情常亲,亲则利病可以周知,故法虽繁而亦足以利民;暂焉之承流宣化者,与民情常疏,疏则情伪不能洞究,故法虽简而犹惧其病民也。” 以青苗赊贷一事观之,则知《周礼》所载凡法制之琐碎烦密者,可行之于封建之时,而不可行之于郡县之后,必知时适变者而后可以语通经学,古之说也。

《石经周礼》十二卷。

晁氏曰:伪蜀孙朋古书。以监本是正。其注或“羡” 、或“脱” ,或不同至千数。

《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

晁氏曰:皇朝王安石介甫撰。熙宁中,设经义局,介甫自为《周官义》十馀万言,不解《考工记》。按秦火之后,《周礼》比他经最后出,论者不一。独刘歆称为周公致太平之迹,郑氏则曰:周公复辟后,以此授成王,使居雒邑治天下。林孝存谓之“黩乱不验之书。” 何休亦云六国阴谋之说。昔北宫锜问孟子周室班爵禄之法,孟子以谓“诸侯恶其害己,灭去其籍” ,则自孟子时已无《周礼》矣,况经秦火乎?孝存休非之,良有以也,不知刘、郑何所据而言。然又自违异不同,王莽尝取而行之,敛财聚货,渎祀烦民,冗碎诡异,离去人情远甚。施于文则可观,措于事则难行。凡莽之驯致大乱者皆以此。厥后唯苏绰、王通善之,诸儒未尝有言者。至介甫以其书理财者居半,故爱之,如行《青苗》之类皆稽焉。所以自释其义者,盖以其所创新法尽傅著之,务塞异议者之口。后其党蔡卞、蔡京绍述介甫,期尽行之,圜土方田皆是也。周,姬姓,故其女曰王姬。其臣如宋、齐之女,亦不曰姬,而各氏其姓,曰姜氏,曰子氏。赵,嬴姓,京乃令帝女称帝姬噫?至於姓亦从焉,何其甚也!久之,祸难并起,与莽曾无少异,殆《书》所谓“与乱同事。”

考证

者邪

陈氏曰:其序言自周衰至今,历载千数,而太平之遗迹扫荡殆尽,学者所见,无复全经。于是时乃欲训而发之,臣诚不自揆,知其妄也。以训而发之之为难,又知夫立政造事,追而复之之为尤难。新法误国,于此可推其原矣。熙宁八年,诏颁之国子监,且置之《义解》之首。

《周礼辩疑》一卷。

晁氏曰:皇朝杨时中立撰。凡一卷,攻安石之书。

《周礼中义》八卷。

陈氏曰:祠部员外郎长乐刘彝执中撰。彝,诸经皆有《中义》。

《周礼详解》四十卷。

陈氏曰:王昭禹撰。未详何人。近世为举子业者多用之,其学皆宗王氏《新说》。

《周礼讲义》四十九卷。

陈氏曰:林之奇撰。四十九卷。

陈君举《周礼说》三卷。

陈氏曰:其书曰“格君心、正朝纲、均国势” 各四篇。《中兴艺文志》称傅良之言曰:“《周官》之纲领三:养君德、正朝纲、均国势也,郑注之误三。《王制》,汉儒之言,今以释《周礼》;《司马法》,兵制,今以证《田制》;汉官制皆袭秦,今以比《周官》。” 徐筠学于傅良,记所口授,而为书曰《微言》。傅良为说十二篇,专论纲领。

《朱子语录》曰:于丘子服处,见陈徐二先生《周礼制度菁华》下半册,徐元德作上半册,即陈君举所奏《周官说》。先生云:孝宗尝问君:“‘闻卿博学,不知读书之法当如何’?陈奏云:‘臣生平于《周官》粗尝用心推考,今《周官》数篇已属槁容。臣退,缮写进呈’。” 遂写进御。大概推《周官》制度亦稍详,然亦有杜撰错说处,如云:“冢宰之职,不特朝廷之事,凡内而天子饮食服御宫掖之事,无不毕管,盖冢宰以道诏王,格君心之非” ,所以如此说,固是。但云主客行人之官,合属春官宗伯,而乃掌于司寇;宗伯典礼,司寇典刑,土地疆域之事,合掌于司空,乃掌于司马。盖周家设六官,互相检制之意。此大不然。何圣人不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其臣,既任之而复疑之邪?” 或问:“如何?” 先生曰:“宾客属《秋官》者,盖诸侯朝觐会同之礼既毕,则降而肉袒请刑。司寇主刑,所以属之,有威怀诸侯之意。《夏官》掌诸侯土地封疆,如《职方氏》,皆属夏官。盖诸侯有变,则六师移之,所以属司马也。” 又问:“《冬官》司空掌何事?” 曰:“次第是管土田之事。盖司马职方氏存” 其疆域之定制,至于申画井田,创置纤悉,必属于司空,而今亡矣。

《周礼井田谱》二十卷。

陈氏曰:进士会稽夏休撰。绍兴时表上之,淳熙中,楼钥刻之永嘉。止斋陈氏序曰:“夏君休所著《井田谱》,亦有志矣。郑氏井邑若画棋然,盖祖《王制》。《王制》晚杂出。汉文帝时,以海内尽为九州,州必方千里,千里必为国二百一十。其后班固《食货志》亦谓井方一里,八家各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为庐舍,盖” 人二亩半云。凡若此,《夏君》皆不取,汉以来诸儒鲜或知之者。其说畿内广成万步谓之都,不能成都谓之鄙。虽不能鄙,即成县者与之为县,成甸者与之为甸,至一丘一邑尽然。以其不能成都成鄙,故谓之闲田;以其不可为军为师而无所专系,故谓之闲民。乡遂市官皆小者兼大者,它亦上下相摄“备其数,不必具其员。岁登下民数,于是损益之,是谓相除之法” ,皆通论也。馀至纤至悉,虽泥于数度,未必皆叶,然其意要与时务合,不为空言,去圣人远。《周礼》一经,尚多三代经理遗迹,世无覃思之学,顾以说者缪,尝试者复大缪,乃欲一切駮尽为慊,苟得,如《井田谱》与近时所传林勋《本政书》者数十家,各致其说,取其通如此者,去其泥;不通如彼者,则《周制》可得而考矣。《周制》可得而考,则天下庶几于治矣。

《周礼丘乘说》一卷。

陈氏曰:项安世撰,一卷。

黄度《周礼说》五卷。

陈氏曰:度字文叔,不解《考工记》。

水心叶氏序曰:“《周官》晚出而刘歆遽行之,大坏矣。苏绰又坏矣,王安石又坏矣,千四百年更三大坏,而是书所存无几矣。《诗》《书》《春秋》皆孔子论定,孟轲诸儒相与弼承,世不能知,而信其所从,井洌于逵,众酌饮焉。惟其量尔,故治虽不足,而书有馀也。孔子未尝言《周官》,孟子亦以为不可得闻,一旦骤至,如奇方大药,非” 黄帝神农所名,无制使服食之法,而庸夫鄙人妄咀吞之,不眩乱颠错几希,故用虽有馀,而书则不足也。虽然,以余考之,周之道固莫聚于此书,他《经》其散者也;周之籍固莫切于此书,他经其缓者也。公卿敬,群有司廉,教法齐,备义利。

均等,固文、武、周、召之实政在是也,奈何使降为度数事物之学哉!新昌黄文叔始述《五官》而为之说。亹亹乎孔孟之以理贯事者必相发明也,恻恻乎文武之以己刑民者必相经纬也;守天下非私智也;设邦家非自尊也。养民至厚,取之至薄,为下甚逸,为上甚劳。洗涤三坏之腥秽,而一以性命道德起后世之公心。“虽未能表是书而独行,犹将合他经而共存也。其功大矣。” 同时永嘉陈君举亦著《周礼说》十二篇,盖尝献之绍熙天子,为科举家宗尚。君举素善文叔,论议相出入,所以异者,君举以后准前田,本朝至汉,愬而通之。文叔以前准后,由春秋、战国至本朝,沿而别之。其叙乡遂沟洫,辩二郑是非,凡一字一语,细入毫芒,不可损益也。

史浩《周礼讲义》 卷。

中兴艺文志孝宗为建王浩分讲周礼多启发孝[编辑]

宗称之,然止于《司关》。

郑锷《周礼解义》 卷。

中兴艺文志周礼一经说者仅一二家又多舛或[编辑]

凿,淳熙中,锷为解义,详《制度》,明经旨,学者宗其书。

《周礼纲目》八卷,《摭说》一卷

陈氏曰:绍兴府教授括苍林椅奇卿撰。嘉定初上之朝。

鹤山《周礼折衷》二卷。

陈氏曰:枢密临卭魏了翁华父之门人税与权所录。条列《经》文,附以传注,鹤山或时有所发明,止于《天官》,馀未及。凡二卷。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编辑]

《周官》
[编辑]

《周官讲义》十四卷。

史浩著

《周礼总说》 卷。

乔行简著。行简,东阳人。端平间,累官左、右丞相。

《补正古周礼》 卷。

胡一桂撰

《校古礼释文》一卷,《释误》三卷

张淳著

《周礼说》 卷。

马之纯著

《周礼通解》 卷。

闻人宏著

《周官辩略》 卷。

徐焕著

《礼经会元》 卷。

叶时著时,仁和人。与朱文公相友善,累官至龙图阁学士,谥“文康。” 所著又有《竹埜诗集》。

《礼经纂要》 卷。

周昌著

《周礼总义》 《周礼释疑》 卷

易祓著

陈戒叔《周礼解 卷》。

漳州陈兢著。兢字戒叔,绍兴进士,龙溪余哲亦有《周礼解》。

《周礼辩学》 卷。

王居正著

《周礼解义》 卷。

漳州黄颖著

《周礼辩疑》 卷。

德兴董濬著

《周礼集解》 卷。

兴化黄锺器之著

《周礼辩》一篇。

金杨云翼著。云翼字之美,乐平人。初学语,即画地作字,日诵数千言。登明昌五年进士第一。累官翰林学士。

《周官考正》 卷。

吴澄纂次其序曰:“《周官》六篇,其《冬官》一篇阙。《汉艺文志》序列于礼家,后人名曰《周礼》。文帝尝召至魏文侯时老乐工,因得《春官大司乐》之章。景帝子河间献王好古乐,购得《周官》五篇。武帝求遗书得之,藏于秘府,礼家诸儒皆莫之见。哀帝时,刘歆校理秘书,始著于录略,以《考工记》补《冬官》之阙。歆门人河南杜子春能” 通其学。郑众、贾逵受业于杜,汉末马融传之,郑元所注,今行于世。宋张子、程子甚尊信之,王文公又为《新义》。朱子谓:“此经周公所作,但当时行之,恐未能尽,后圣虽复损益可也。” 至若肆为诽诋訾毁之言,则愚陋无知之人耳。《冬官》虽阙,今仍存其目,而《考工记》别为一卷,附之经后云。

《周礼纂言》 卷。

《吴当著》,当,澄之孙,通经史百家,官翰林学士。

《周礼补亡》 卷。

丘葵著。葵,同安人。刻志为学,不求人知。自号“钓矶。”

翁取五官中错𥳑成书。因名《补亡》。

《周官考》三卷。

臧梦解著。梦解,鄞人。宋末进士,仕元至广东廉访使。博学洽闻,为时名儒。尝著座右四铭以自儆,士大夫称之曰“鲁山先生。”

“仿《周礼书》”一卷。

诸暨王冕著,仿《周礼》而为之秘,不使人观。尝抚卷曰:“吾未即死,持此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期也。”

“东阳二何君《周礼义》”一卷。

内舍生何梦申与弟参知政事梦然所作各一首,皆近道之言。五世孙观光装裱成卷,宋潜溪题。

王制《井田图》 卷。

阮逸著

《周礼礼记注》 卷, 馀杭赵汝谈著。

《周礼考次》 卷。

方希古著

《周礼集注》 卷。

何椒丘著

《周礼定》本 卷。

修撰舒芬著。芬,进贤人。

《周礼注解》 卷。

《刑部尚书何乔新》著。按:“乔新” 即“椒丘” ,疑即《集注》重出也。

《周礼考注》 卷。

梁寅著

《周礼集说》 卷。

浦阳宋濂著

焦竑经籍志[编辑]

《周礼》
[编辑]

《周官礼》十二卷。《马融传》。

《周官礼》十二卷。郑元注。

《周官礼》十二卷。《王肃注》。

《周官礼》十二卷。干宝注。

《周官礼义疏》四十卷。沉重。

《周礼疏》五十卷。唐·贾公彦

《周礼新经义》二十二卷。王安石:

《周礼说》十三卷。陈傅良:

《周礼总义》三十六卷。《易祓》:

《周礼讲义》四十九卷。林之奇:

《周礼集传》二十四卷。毛应龙:

《周礼详解》四十卷。《王昭禹》:

《周礼中义》八卷。刘彝。

黄氏《周礼说》五卷。黄度:

《周礼要义》三十卷。《魏了翁》:

《周礼集说》十二卷。元:陈友仁

《周礼传》九卷。王应电。

《周礼全书》六卷。《丘葵》。

《周礼订义》八十卷。赵汝腾:

《周礼集注》七卷。何乔新:

《周礼句解》十二卷。朱申:

《周礼互注》十二卷。张珝:

《周礼纲目》八卷,《摭说》一卷《林椅》。

《周官论评》十二卷。傅元:

《周官礼驳难》四卷。孙略。

《周官驳难》五卷。孙琦《问干宝驳》,虞喜撰。

《周礼义决》三卷。唐:王元度

《周礼辨疑》一卷。杨时。

《周礼考疑》七卷。《乐思忠》。

《周礼考注》十七卷。吴澂:

《周礼定本》三卷。元:丘葵

《周礼定本》十三卷。舒芬:

《周礼复古编》。卷。俞廷椿:

《周礼全经释原》十四卷。柯尚迁:

《考工记解》二卷。林希逸。

《周礼丘乘说》一卷。《项安世》:

郑宗颜《周礼讲义》。卷。

《缑氏要钞》六卷。

《周官宁朔新书》八卷。司马伷 “《周官分职》四卷。”

《周官致太平论》十卷。李泰伯撰。

《礼音》三卷。《刘昌宗》:

《周礼纂图》二十卷。陈祥道:

《周官音训三郑异同辨》二卷。王晓。

《周礼十五图》一卷。王与之。

《周官礼图》十四卷。俞言。

《周礼井田谱》二十卷。夏,休。

右周礼。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