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第111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一百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一百十一卷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一百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一百十一卷目录

 书经部汇考一

  周敬王一则

  秦始皇帝一则

  汉文帝一则 武帝建元四则 天汉一则 太始一则 昭帝始元一则 元平一则

  宣帝本始二则 甘露一则 元帝初元二则 成帝河平三则 哀帝一则 平帝元始一

  则

  后汉光武帝建武三则 明帝永平二则 章帝建初二则 元和一则 和帝永元一

  则 安帝永初二则 延光一则 灵帝熹平一则 光和一则

  魏少帝正始一则 少帝正元一则 甘露一则

  晋武帝泰始一则 元帝建武一则

  南齐明帝建武一则

  梁武帝天监二则

  北魏明元帝永兴一则

  北周明帝一则

  隋文帝开皇一则 炀帝大业一则

  唐太宗贞观一则 高宗永徽一则 中宗嗣圣一则 元宗开元三则 天宝一则 代

  宗大历一则 宪宗元和一则 文宗太和一则

  后周太祖显德一则

  辽圣宗统和一则 开泰一则 道宗大安一则

  宋太祖开宝一则 太宗端拱一则 淳化一则 真宗咸平二则 景德一则 大中祥

  符二则 仁宗天圣一则 景祐一则 皇祐三则 至和一则 嘉祐一则 神宗熙宁二

  则 哲宗元祐三则 徽宗建中靖国一则 高宗建炎一则 绍兴六则 孝宗乾道三则

   淳熙三则 宁宗嘉泰二则 嘉定一则 理宗端平一则 嘉熙二则

  金熙宗皇统一则 废帝天德一则 世宗大定一则 哀宗正大一则

  元世祖至元一则 成宗大德一则 仁宗皇庆二则 文宗天历一则

  明太祖洪武六则 成祖永乐二则 仁宗洪熙一则 英宗正统一则 景帝景泰二则

   英宗天顺一则 世宗嘉靖四则 神宗万历三则 愍帝崇祯三则

经籍典第一百十一卷

书经部汇考一[编辑]

[编辑]

敬王三十一年孔子删书定为百篇按删书断自唐虞今编年不始 于唐虞而始于孔子者盖未删以前篇帙尚多无从详考故编年止自孔子始其百篇撰次原委自 有古序另立汇考不附编年之内[编辑]

按《史记敬王本纪》不载。按《孔子世家》:“孔子自楚反 乎卫,年六十三,鲁哀公六年也。孔子去鲁凡十四岁 而反乎鲁。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孔子之 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 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故书传自孔氏。

按鲁哀公六年为周敬王三十一年

按《尚书纬》:“孔子求书,得黄帝元孙帝魁之书,迄于秦 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为世法者 百二十篇。”

按《汉书艺文志》:“《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

按汉孔安国《尚书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讨论坟典, 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 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

[编辑]

秦始皇三十四年下令焚书济南伏生取尚书壁藏之孔氏子孙藏古文尚书于夫子旧堂壁中[编辑]

按《史记始皇本纪》:三十四年,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 非《秦纪》皆烧之。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 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制曰:‘可’。”

按《汉书艺文志》:“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

师古曰:《家语》云:“孔腾字子襄。畏秦法峻急,藏《尚书》《孝经》《论语》于夫子旧堂壁中。”而《汉纪尹敏传》云“孔鲋所藏。”二说不同,未知孰是。按荀悦汉纪曰孔鲋藏之陆德明释文又曰孔子之末孙惠壁藏之俱未知孰是并载以俟考

[编辑]

文帝 年诏晁错从伏生受尚书始得二十九篇按史记汉书文帝本纪俱不载按史记晁错传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编辑]

治《尚书》,年九十馀,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按《汉书儒林传》:“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 帝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亡,有闻伏生治之,欲召。时 伏生年九十馀,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 错往受之。秦时禁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大兵起,流亡 难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 于齐鲁之间。齐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山东大师无” 不涉《尚书》,以教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张生为 博士,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征,弗能明定。是后鲁周霸雒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云。

张晏曰:“名胜《伏生碑》云也。”师古曰:“卫宏定《古文尚书序》云:‘伏生老,不能正言,言不可晓也。使其女传言教,错齐人语,多与颍川异。错所不知者凡十二三,略以其意属读而已’。”

按《刘歆传》,歆移太常博士书曰:“孝文皇帝始使掌故 朝错从伏生受《尚书》。《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绝,今 其书见在,时师传读而已。”

武帝建元五年春置尚书欧阳博士[编辑]

按《史记武帝本纪》,不载。按《汉书武帝本纪》:建元五 年春始置《五经》博士。按《儒林传赞》:“自武帝立《五经》 博士,初书惟有欧阳礼。至孝宣世复立《大小夏侯尚 书》,平帝时又立《古文尚书》。所以网罗遗失,兼而存之。 建元 年,张汤请博士弟子治《尚书》。”

按《汉书武帝本纪》,不载。按《张汤传》:“是时上方向文 学,汤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 补廷尉史。”按此条未详何年必在立尚书博士之后故见于此 建元 年,以孔安国孔延年为“《尚书》博士。”

按《汉书武帝本纪》,不载。按《孔光传》,“孔光字子夏,孔 子十四世之孙也。孔子生伯鱼鲤,鲤生子思伋,伋生 子上帛,帛生子家求,求生子真箕,箕生子高穿,穿生 顺,顺为魏相。顺生鲋,鲋为陈涉博士,死陈下。鲋弟子 襄为孝惠博士、长沙太傅。襄生忠,忠生武及安国,武 生延年,延年生霸,字次儒。霸生光焉。”安国、延年皆以 治“《尚书》为武帝博士。”

建元 年,兒宽见上语经学,上说从《宽问尚书》一篇, 按《汉书武帝本纪》不载。按《兒宽传》:宽治《尚书》,事欧 阳生,以郡国选诣博士受业。孔安国举侍御史。见上 语经学,上说之,《从问尚书》一篇,擢为中大夫。按《儒 林传》:欧阳生事:“伏生授倪宽,宽有俊才,初见武帝语 经学,上曰:‘吾姑以《尚书》为朴,学弗好,及闻宽说可观, 乃从《宽问》’”一篇。

天汉 年孔安国得古文尚书献之[编辑]

按《汉书武帝本纪》,不载。按《艺文志》:“武帝末,鲁共王 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 《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 钟磬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 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 蛊事,未列于学官。

师古曰:“壁中书多以考见行世,二十九篇之外,更得十六篇。”

按《鲁恭王传》,“鲁恭王馀,孝景前二年立为淮阳王,三 年徙王。鲁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闻钟 磬琴瑟之音,遂不敢复坏,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 按《刘歆传》,“歆移博士书曰:‘汉兴已七八十年矣,离于 全经固已远矣。及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 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书》十六篇。天汉之 末’”,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按恭王传经传

得于景帝前三年,而《艺文志》又称武帝末,《刘歆传》又称“天汉末” 者,殆景帝时恭王始得之,武帝时安国始献之耳。并存以俟考。

按孔安国《尚书序》:“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 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 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 竹之音,乃不坏宅,悉以书还孔氏。科斗书废已久,时 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 者,为隶古定。”用隶字作古文以定之更以《竹简》:竹长一尺一寸杀青书之谓之 竹简写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尧 典》,《益稷》合于《皋陶谟》,《盘庚》三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 于《顾命》,复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其 馀错乱摩灭,弗可复知,悉上送官,藏之书府。

太始 年诏孔安国作古文尚书传[编辑]

按《汉书武帝本纪》,不载。按孔安国《尚书序》:“承诏为 五十九篇作传。于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经籍,采摭群 言,以立训传。约文申义,敷畅厥旨。”《书序》序所以为作 者之意,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既毕,会国有巫蛊 事,经籍道息,用不复以闻。按天汉之末安国得古文尚书献之而巫蛊事则在

征和二年,故知“承诏作传” ,必天汉以后,征和以前之事。

昭帝始元五年六月诏以尚书未明令举贤良文学高第[编辑]

按:《汉书昭帝本纪》:“始元五年六月诏曰:‘朕以渺躬,获 保宗庙,战战栗栗,夙兴夜寐,修古帝王之事,通保傅, 传《孝经》《论语》《尚书》,未云有明。其令三辅太常举贤良 各二人,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

昭帝元平元年以孔霸为尚书博士[编辑]

按《汉书昭帝本纪》,不载。按《孔光传》:“霸字次儒,霸生 光。霸亦治尚书事太傅夏侯胜,昭帝末年为博士。”

宣帝本始元年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献之[编辑]

按《汉书宣帝本纪》,不载。按陆德明《释文》:“汉宣帝本 始中,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献之,与伏生所诵合三 十篇,汉世行之。”然《泰誓》年月不与《序》相应,又不与《左 传》《国语》《孟子》众书所引《泰誓》同。马、郑、王肃诸儒皆疑之。

按:《玉海》,“宣帝元年,河内女子有坏老人屋,得古文《泰 誓》三篇。”

本始四年,诏夏侯胜撰《尚书说》。

按《汉书宣帝本纪》,不载。按《夏侯胜传》,“宣帝即位四 年,迁太子太傅,受诏撰《尚书》《论语说》,赐黄金百斤。”

甘露三年春三月己丑诏立大小夏侯尚书及穀梁春秋博士[编辑]

按《汉书宣帝本纪》:“甘露三年春三月己丑,诏诸儒讲 《五经》同异。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称制 临决焉。乃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穀梁春秋》博士。”

按:《刘歆传》,歆移太常博士书往者博士书有欧阳。

《春秋公羊》,《易》则施、孟,然孝宣皇帝犹复广立《穀梁春 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义虽相反,犹并置之。何则? 与其过而废之也,宁过而立之。

元帝初元 年欧阳地馀及孔霸俱以尚书授帝[编辑]

按《汉书元帝本纪》,不载。按陆德明《释文》:“欧阳氏世 传业,至曾孙高,作《尚书章句》,为欧阳氏学。高孙地馀, 以书授元帝。 鲁国孔霸,字次儒,孔子十三世孙,为 博士,以书授元帝,官至大中大夫、关内侯。”

初元二年,博士郑宽中以《尚书》授皇太子。

按《汉书元帝本纪》:“夏四月丁巳,立皇太子。”按《张禹 传》:“初元中立皇太子,博士郑宽中以尚书授太子。”

成帝河平三年刘向校中秘尚书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复著洪范五行传论奏之[编辑]

按《汉书成帝本纪》,“河平三年秋八月乙卯,光禄大夫 刘向校中秘书。”按《艺文志》: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 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简 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 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馀,脱字数十。按《刘向传》: “成帝即位,上方精于诗书,观古文,诏向领校中五经 秘书。”向见《尚书洪范》,箕子为武王陈五行阴阳休咎 之应,向乃集合上古以来,历春秋六国至秦、汉符瑞 灾异之记,推迹行事,连传祸福,著其占验,比类相从, 各有条目,凡十一篇,号曰《洪范五行传论》,奏之。 成帝   年,求能为《古文尚书》者,征张霸。

按《汉书成帝本纪》,不载。按《孔安国传》,世所传百两 篇者,出东莱张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为数十,又采 《左氏传》书叙为作首尾,凡百二篇,篇或数简,文意浅 陋。成帝时求其古文者,霸以能为百两,征以中书,校 之,非是。

师古曰:“以霸私增分析,故与中书之文不同也。”《中书》,天子所藏之书也。

成帝年,郑宽中等入说《尚书》于金华殿。

按《汉书成帝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成帝时,班伯 少受《诗》于师丹。大将军王凤荐伯宜劝学,召见宴昵 殿,容貌甚丽,诵说有法,拜为中常侍。帝方乡学,郑宽 中、张禹朝夕入说《尚书》《论语》于金华殿,诏伯受焉。既 通大义,又讲异同于许商数年,金华之业续出。”

哀帝   年刘歆请立古文尚书于学官诏与博士讲论其义[编辑]

按《汉书哀帝本纪》,不载。按《刘歆传》,“歆亲近,欲建立 《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哀帝 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

平帝元始 年立古文尚书博士以苏竟为讲尚书祭酒[编辑]

按《汉书平帝本纪》,不载。按《儒林传赞》:“自武帝立五 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 有馀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馀万言, 大师众至千馀人,盖禄利之路然也。初书唯有欧阳, 至孝宣世复立《大小夏侯尚书》,平帝时又立《古文尚 书》,所以网罗遗失,兼而存之。”

按《后汉书苏竟传》:“苏竟,字伯况,扶风平陵人也。平帝 世,竟以明《易》为博士讲书祭酒。”

王莽置《六经》祭酒,秩上卿,每经各一人竟为讲《尚书》祭酒。

后汉[编辑]

光武帝建武元年置书经欧阳夏侯氏博士[编辑]

按《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不载。按《徐防传》,“汉承嬴秦, 经典废绝,本文略存,或无章句,收拾遗缺,建立明经, 博征儒术,开置太学。孔圣既远,微旨将绝,故立博士 十有四家。”

《汉官仪》曰:“光武中兴,恢弘稽古,《易》有施孟、梁丘贺京房,《书》有欧阳和伯、夏侯胜建,《诗》有申公、辕固、韩婴,《春秋》有严彭祖、颜安乐,《礼》有戴德、戴圣,凡十四博士,太常差选有聪明威重一人为祭酒,总领纲纪也。”

建武二年,尹敏上疏陈《洪范》消灾之术。

按《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不载。按《儒林尹敏传》,“建武 二年,上疏陈《洪范》消灾之术,时世祖方草创天下,未 遑其事,命敏待诏公车建武十九年,擢桓荣弟子何汤以《尚书》授太子,召荣 令说《尚书》,使授太子,拜荣为博士。”

按《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不载。按《明帝本纪》,“显宗孝 明皇帝讳庄,光武第四子也。十岁能通《春秋》。光武奇 之。建武十五年封东海公,十七年进爵为王,十九年 立为皇太子,师事博士桓荣,学通《尚书》。”按《桓荣传》, “建武十九年,年六十馀,始辟大司徒府。时显宗始立 为皇太子,选求明经,迺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 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世祖从容问汤本师为谁汤 对曰:事沛国桓荣帝即召荣令说尚书甚善之拜为 议郎赐钱十万入使授太子每朝会令荣于公卿前 敷奏经书帝称善曰:“得生几晚”会欧阳博士缺帝欲 用荣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 闳扬州从事皋弘帝”曰:“俞往汝谐”因拜荣为博士。

明帝永平十二年赐王景禹贡图[编辑]

按《后汉书明帝本纪》,不载。按《循吏传》:“王景少学《易》, 遂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沈深多伎艺。辟司 空伏恭府,时有荐景能理水者,永平十二年,议修汴 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 帝善之。又以尝修浚仪,功业有成,乃赐景《山海经》《河 渠书》《禹贡图》。”

永平十五年。以世传尚书桓郁。入授皇太子经 按《后汉书明帝本纪》。不载按《桓荣传》。荣子郁传父 业。以尚书教授门徒。永平十五年。入授皇太子经。

章帝建初元年诏贾逵入讲古文尚书撰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异三卷[编辑]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不载。按《贾逵传》,“肃宗立,降意 儒术,特好《古文尚书》。”《左氏传》,“建初元年,诏逵入讲北 宫白虎观、南宫云台。逵数为帝言《古文尚书》与经传 《尔雅》诂训相应。诏令撰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 异。逵集为三卷,帝善之。”

建初八年十二月戊申诏令群儒选高才生受《古文 尚书》。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建初八年冬十二月戊申,诏曰: 五经剖判,去圣弥远。章句遗辞,乖疑难正。恐先师微 言,将遂废绝,非所以重稽古,求道真也。其令群儒选 高才生受学《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以扶微 学,广异义焉。”按《贾逵传》:“建初八年,迺诏诸儒各选 高才生,受《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由是四经 遂”行于世。皆拜逵所选弟子及门生。为千乘王国郎, 朝夕受业黄门署,学者皆欣欣羡慕焉。

元和二年二月幸东郡使张酺讲尚书一篇[编辑]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元和二年二月丙辰,东巡狩。” 按《张酺传》:“肃宗即位,酺出为东郡太守。元和二年,幸 东郡,引酺及门生并郡县掾史并会庭中。帝先备弟 子之仪,使酺讲《尚书》一篇,然后修君臣之礼,赏赐殊 特,莫不沾洽。”

和帝永元元年窦宪以桓郁世传尚书疏请与刘方并入教授[编辑]

按《后汉书和帝本纪》,不载。按《桓郁传》:郁传父业,以 尚书教授。和帝即位,侍中窦宪以外戚之重,欲令少 主颇涉经学,上疏皇太后曰:“伏惟陛下躬天然之资, 宜渐教学,而独对左右小臣,未闻典义。昔五更桓荣, 亲为帝师,子郁结发敦尚,继传父业,故再以校尉入 授先帝父子,给事禁省,更历四世。今白首好礼,经行 笃备。又宗正刘方,宗室之表,善为《诗经》,先帝所褒,宜 令郁方并入教授,以崇本朝,光示大化。”由是迁长乐 少府,复入侍讲。初,荣受朱普学,章句四十万言,浮辞 繁长,多过其实。及荣入授,显宗减为二十三万言,郁 复删省,定为十二万言。由是有桓君大小太常章句。

安帝永初元年桓焉以尚书入授[编辑]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不载。按《桓郁传》:“郁中子焉能, 世传其家学,以父任为郎,明经笃行。永初元年,入授 安帝。”

按:陆德明《尚书释文》:“沛国桓荣受《尚书》于朱普,以授 汉明帝。遂世相传,东京最盛。”

《汉纪》云:“荣子郁以书授和帝,而官至侍中太常。郁子焉复以书授安帝,官至太子太傅、太尉。

安帝   年,邓弘以《欧阳尚书》授帝禁中。”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不载。按《邓禹传》,“禹子训,训子 弘。太后策立安帝,弘为虎贲中郎将。弘少治欧阳尚 书,授帝禁中。”

延光二年春正月诏选三署郎及吏人通古文尚书者[编辑]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延光二年春正月,诏选三署郎 及吏人能通古文《尚书》《毛诗》《穀梁春秋》各一人。”

灵帝熹平四年刻石经尚书立于太学门外[编辑]

按:《后汉书灵帝本纪》:“熹平四年春三月,诏诸儒正《五 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

按《洛阳记》:“太学左洛城南开阳门外,讲堂十丈,广一 丈,堂有石经四部,本碑凡四十六枚。西行《尚书》《周易《公羊传》十六碑存,十二碑毁;南行《礼记》十二碑悉崩 坏;东行《论语》三碑,一碑毁《礼记》。碑上有谏议大夫马 日䃅、议郎蔡邕名。”

光和三年诏公卿举能通尚书者除议郎[编辑]

按:《后汉书灵帝本纪》:“光和三年六月,诏公卿举能通 《尚书》《毛诗》《左氏》《穀梁春秋》各一人,悉除议郎。”

[编辑]

少帝正始五年五月帝讲尚书通使太常释奠祀孔子[编辑]

按:《三国志少帝本纪》:正始五年“五月癸巳,讲《尚书经》, 通使太常以太牢祀孔子于辟雍,以颜渊配,赐太傅、 大将军及侍讲者各有差。”

少帝正元二年讲尚书业终赐执经者郑冲等各有差按前系少帝芳此系少帝髦[编辑]

按《三国志少帝本纪》,正元二年“九月庚子,讲《尚书》,业 终,赐执经亲授者司空郑冲、侍中郑小同等有差。”

甘露元年夏四月帝幸太学命诸儒讲尚书[编辑]

按《三国志魏少帝本纪》,甘露元年夏四月,帝幸太学, 诸儒讲《易》毕,复命讲《尚书》。帝问曰:“‘‘郑元云‘稽古同天’, 言尧同于天也’。王肃云:‘尧顺考古道而行之’。二义不 同,何者为是’?博士庾峻对曰:‘先儒所执,各有乖异,臣 不足以定之。然《洪范》称三人占,从二人之言’”,贾、马及 肃皆以为“‘‘顺考古道’,以《洪范》言之,肃义为长’。帝曰:‘仲 尼言‘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之大美,在乎则天,顺考 古道,非其至也。今发篇开义,以明圣德,而舍其大,更 称其细,岂作者之意邪’?”峻对曰:“臣奉尊师说,未喻大 义,至于折中裁之,圣思次及”,四岳举鲧,帝又问曰:“‘夫 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思无不周,明 无不照’。今王肃云‘尧意不能明鲧,是以试用如此。圣 人之明有所未尽邪’?”峻对曰:“‘虽圣人之弘,犹有所未 尽,故禹曰‘知人则哲’,唯帝难之’。然卒能改授圣贤,缉 熙庶绩,亦所以成圣也。”帝曰:“夫有始有卒,其唯圣人。 若不能始,何以为圣?其言唯帝难之,然卒能改授,盖 谓知人圣人所难,非不尽之言也。《经》云:‘知人则哲,能 官人’。若尧疑鲧,试之九年,官人失叙,何得谓之圣哲?” 峻对曰:“臣窃观经传,圣人行事,不能无失,是以尧失 之四凶,周公失之二叔,仲尼失之宰予。”帝曰:“尧之任 鲧,九载无成,汨陈五行,民用昏垫。至于仲尼,失之宰 予,言行之间,轻重不同也。至于周公管、蔡之事,亦《尚 书》所载,皆博士所当通也。”峻对曰:“此皆先贤所疑,非 臣寡见所能究论。”次及有鳏在下,曰“虞舜帝问曰:‘当 尧之时,洪水为害,四凶在朝,宜速登贤圣,济斯民之 时也。舜年在既立,圣德光明,而久不进用,何也’?”峻对 曰:“尧咨嗟求贤,欲逊己位。岳曰:‘否,德忝帝位’。尧复使 岳扬举仄陋,然后荐舜。荐舜之本,实由于尧。此盖圣 人欲尽众心也。”帝曰:“尧既闻舜而不登用,又时忠臣 亦不进达,乃使岳扬仄陋而复荐举,非急于用圣恤 民之谓也。”峻对曰:“非臣愚见所能逮及。”

按《晋书庾峻传》:“峻潜心儒典,属高贵乡公幸太学,问 《尚书》义于峻。峻援引师说,发明经旨,申畅疑滞,对答 详悉,迁秘书丞。”按《郑冲传》:“高贵乡公讲《尚书》,冲执 经亲授,与侍中郑小同俱被赏赐。”

[编辑]

武帝泰始元年司空裴秀奏禹贡地域图十八篇藏于秘府[编辑]

按《晋书武帝本纪》,不载。按《裴秀传》,“帝受禅,诏以秀 为司空。秀儒学洽闻,且留心政事,当禅代之际,总纳 言之要,其所裁当,礼无违者。”又以职在地官,以《禹贡》 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后世说者,或彊牵引, 渐以暗昧。于是甄擿旧文,疑者则阙,古有名而今无 者,皆随事注列,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奏之,藏于秘 府。

元帝建武元年豫章内史梅赜上孔氏传[编辑]

按《晋书元帝本纪》,不载。按孔颖达《正义》:“‘昔东晋之 初,豫章内史梅赜上《孔氏传》,犹阙《舜典》自‘乃命以位’ 已上二十八字,世所不传,多用王、范之注补之,而皆 以慎徽’已下为《舜典》之初。”

按陆德明《释文》,江左中兴,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奏 上孔传《古文尚书》,亡《舜典》篇,购不能得,乃取王肃注 《尧典》,从“慎徽五典”以下分为《舜典》篇以续之,学徒遂 盛。

南齐[编辑]

明帝建武四年姚方兴表上孔氏传古文舜典[编辑]

按《南齐书明帝本纪》,不载。按孔颖达《正义》,“齐建武 四年,吴兴姚方兴于大航头得《孔氏传》古文《舜典》,亦 类太康中书乃表上之,事未施行。”

[编辑]

武帝天监 年造尚书大义二十卷[编辑]

按《梁书武帝本纪》:“帝少而笃学,洞达儒元,虽万几多 务,犹卷不辍手,造《尚书大义》等书。”

按《隋书经籍志》,“《尚书大义》二十卷,梁武帝撰天监 年,以姚方兴《舜典》一篇,下博士议。”

按《梁书武帝本纪》,不载。按陆德明《尚书释文》:齐明 帝建武中,姚方兴采马、王之注,造《孔传舜典》一篇,云 于大航头买得,上之。梁武时为博士。议曰:“孔《序》称伏 生误合五篇,,皆文相承接,所以致误。《舜典》首有曰‘若 稽古,伏生虽昏耄,何容合之’?遂不行用。”

北魏[编辑]

明元帝永兴元年敕崔浩解尚书[编辑]

按《魏书明元帝本纪》,不载。按《崔浩传》浩上五寅。寅一 作夤元历表曰:“太宗即位元年,敕臣解急就章、《孝经》《论 语》《诗》《尚书》《春秋》《礼记》《周易》。三年成讫,谨以奏呈。”

北周[编辑]

明帝受尚书于卢诞[编辑]

按《周书明帝本纪》,不载。按《文帝十三子传》,“宋献公 震,字弥俄突,幼而敏达,后与世宗俱受《礼记》《尚书》于 卢诞。”世宗明帝也

[编辑]

文帝开皇二年得孔氏传古文舜典[编辑]

按《隋书文帝本纪》,不载。按孔颖达《正义》:“昔东晋之 初,梅赜上《孔氏传》,犹阙《舜典》‘自乃命以位’已上二十 八字。至齐萧鸾建武四年,姚方兴得孔氏传古文《舜 典》,乃表上之。事未施行,方兴以罪致戮。至隋开皇初, 购求遗典,始得之。” 又云:“开皇二年,购募遗典,乃得 其篇焉。”

炀帝大业 年午日苏威献尚书为寿[编辑]

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按《苏威传》,“炀帝嗣位,五月 五日,百僚上馈,多以珍玩。威献《尚书》一部,微以讽帝。” 按王棨《端午献尚书为寿赋》节乃端午经,惟《尚书》当 炀帝穷奢之际,见苏公为寿之初。五日嘉辰,欲有裨 于圣德;百篇奥义,敢将献于皇居。

[编辑]

太宗贞观十六年孔颖达等奉诏撰尚书正义二十卷[编辑]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艺文志》,“《尚书正义》二十 卷。国子祭酒孔颖达、太学博士王德韶、四门助教李 子云等奉诏撰。四门博士朱长才、苏德融、太学助教 隋德素、四门助教王士雄、赵弘智复审。太尉扬州都 督长孙无忌、司空李𪟝、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 成、吏部尚书侍中高季辅、吏部尚书褚遂良、中书令 柳”奭、弘文馆学士谷那律刘伯庄、太学博士贾公彦、 范义𫖳齐威、太常博士柳士宣、孔志约、四门博士赵 君赞、右内率府长史弘文馆直学士薛伯珍、国子助 教史士弘、太学助教郑祖元、周元达、四门助教李元 植、王真儒与王德韶、隋德素等刊定。

按孔颖达《正义序》,十六年奉敕修。

高宗永徽四年颁孔颖达书经正义于天下明经依此考试[编辑]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高宗本纪》,“永徽 四年三月壬子朔,颁孔颖达《五经正义》于天下。每年 明经令依此考试。”

按《唐会要》:“永徽四年三月一日,孔颖达进《五经正义》, 颁于天下,以为定式。”凡《书》二十卷,《诗》四十卷,《易》十六 卷,《春秋》三十六卷,二《礼》百二十卷。

按,孔颖达《进正义表》,永徽四年二月二十四日上。

中宗嗣圣二十年武后长安三年即中宗嗣圣二十年王元感上所撰书经纠谬十卷[编辑]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按《王元感传》:“元感,濮州鄄 城人。历四门博士,所撰书《纠谬》《春秋振滞》《礼绳愆》等, 凡数十百篇,长安时上之,丐官笔楮,写藏秘府。有诏 两馆学士、成均博士议可否。祝钦明、郭山恽、李宪等 本章句家见元感诋先儒同异,不悦,数沮诘其言,元 感缘罅申释,竟不诎。魏知古见其书,叹曰:‘五经指南 也’。”而徐坚、刘知几、张思敬等每为助理,联疏荐之。遂 下诏褒美,以为儒宗,拜太子司议郎兼崇贤馆学士。 按《旧唐书王元感传》:长安三年,表上其所撰《尚书纠 谬》十卷。诏曰:“王元感质性温敏,博闻强记,手不释卷, 老而弥笃。掎前达之失,究先圣之旨,是谓儒宗,不可 多得。可太子司议郎兼崇贤馆学士。”

元宗开元十四年诏改洪范无偏无颇为无偏无陂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艺文志开元十四年元[编辑]

宗以《洪范》“无偏无颇”声不协,诏改为“无偏无陂。” 开元 年,穆元休献《洪范外传》十篇。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穆宁传》:“父元休 以文学著,撰《洪范外传》十篇,开元中献之。”

开元 年,宋璟手写《尚书无逸图》以献。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崔植传》:穆宗问:“贞观、开 元中治道最盛,何致而然?”植曰:“元宗在天后时,身践 忧患,既得位,得姚崇、宋璟,此二人蚤夜孜孜,纳君于 道。璟尝手写《尚书》《无逸》为图以献,劝帝出入观省以 自戒。其后朽暗,乃代以山水图,稍怠于勤,左右不复 箴规

天宝三载诏卫包定今文尚书十三卷[编辑]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艺文志》,《今文尚书》十三 卷,开元十四年,元宗以《洪范》“‘无偏无颇’声不协,诏改 为无偏无陂。”天宝三载,又诏集贤学士卫包改古文 从今文。

按《册府元龟》,天宝三载诏曰:“朕钦惟载籍,讨论坟典, 以为先王令范,莫越于唐虞;上古遗书,实称于训诰。 虽百篇奥义,前代或亡,而六体奇文,旧规犹在。但以 古先所制,有异于当今;传写浸讹,有疑于后学。永言 刊革,必在从宜。尚书应是古体文字,并依今字缮写 施行,其旧本仍藏之书府。”

按郑樵《通志》,“《易》《诗》《书》《春秋》皆有古文,自汉以来,尽易 以今文,惟孔安国得屋壁之书,依古文而隶之。安国 授都尉朝,朝授胶东庸生,谓之《尚书》古文之学,郑康 成为之注,亦不废古文,使天下后世于此一书而得 古意。不幸遭明皇更以今文,其不合开元文字者谓 之野书,所用今文,违于古义多矣。”

按《文献通考》:“按《汉儒林传》言:‘孔氏有《古文尚书》,孔安 国以今文读之。《唐艺文志》有《今文尚书》十三卷,注言 ‘元宗诏集贤学士卫包改古文从今文’’。”然则汉之所 谓古文者,科斗书;今文者,隶书也。唐之所谓古文者, 隶书,今文者,世所通用之俗字也。

按:王氏《困学纪闻》谓:“‘《泰誓》’古文本作‘大誓’,故孔氏注 云:‘大会以誓众’。《皋陶谟》:‘天明畏自我民明畏’,今‘大’作 ‘泰’”,“‘畏”作“威’,皆卫包所改。乃知匪特《洪范》之改,颇为陂 也。”

按:《太平清话》:宋景文公云:“唐元宗始以隶楷易《尚书》 古文。儒者不识古文,自唐开元始。”按唐书诏改古文从今文是天宝三

载事,而宋景文谓“自开元始,以有十四年之诏” ,遂误认为一时事耳。

代宗大历八年归崇敬请以尚书为小经[编辑]

按:《唐书代宗本纪》,不载。按《归崇敬传》:“大历八年,崇 敬建议曰:近世明经,不课其义,先取帖经,颛门废业, 传授义绝。请以《礼记》《左氏春秋》为大经,《周官》《仪礼》《毛 诗》为中经,《尚书》《周易》为小经,各置博士一员。《公羊》《谷 梁春秋》共准一中经,通置博士一员。博士兼通《孝经》 《论语》,依章疏讲解。德行纯洁、文词雅正、形容庄重可 为”师表者,国子、太学、四门、三馆,各立“《五经》博士,品秩 生徒有差。”

宪宗元和十五年三月召侍讲学士韦处厚路随于太液亭讲尚书洪范[编辑]

按《唐书宪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穆宗本纪》,宪宗 元和十五年三月壬子,“召侍讲学士韦处厚、路随于 太液亭,讲《毛诗关雎》《尚书洪范》等篇,并赐绯鱼袋。” 按《玉海》,“穆宗即位,以韦处厚与路随充翰林侍讲学 士,召入太液亭,命分讲《毛诗关雎》《尚书洪范》等篇,访 以理体,赐酒果。”

文宗太和二年帝纂集尚书中君臣事迹命工图写于太液亭[编辑]

按《唐书。文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文宗每对宰臣。深 言经学。太和二年五月。帝纂集尚书中君臣事迹。命 工图写于太液亭。朝夕观览。”

后周[编辑]

太祖显德六年诏郭忠恕定古文尚书释文刻板[编辑]

按《五代史太祖本纪》。不载。按《玉海》。唐陆德明《尚书 释文》。用古文。后周显德六年。郭忠恕定古文刻板。

[编辑]

圣宗统和元年室昉进尚书无逸篇[编辑]

按《辽史圣宗本纪》不载。按《室昉传》:“统和元年,昉进 《尚书无逸篇》以谏,太后闻而嘉奖。”

开泰元年八月诏赐铁骊那沙书经一部[编辑]

按《辽史圣宗本纪》:“开泰元年八月丙申,铁骊那沙乞 赐佛像、儒书。诏赐护国仁王佛像一,《易》《诗》《书》《春秋》《礼 记》各一部。”

道宗大安四年四月召耶律俨讲尚书洪范五月命燕国王延禧写五子之歌[编辑]

按《辽史道宗本纪》:“大安四年四月癸卯,西幸,召枢密 直学士耶律俨讲《尚书洪范》。五月辛亥,命燕国王延 禧写《尚书》五子之歌。”

[编辑]

太祖开宝五年诏李昉陈鄂等校定尚书释文[编辑]

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按《艺文志》。陈鄂开宝《新定 尚书释文》三卷。

按:《崇文总目》:“《尚书释文》,皇朝太子中舍陈鄂奉诏刊 之。”始开宝中,诏以德明所释乃古文《尚书》,与唐明皇 所定今文驳异,令鄂删定其文,改从隶书。盖今文自 晓者多,故音切弥省。

按《玉海》,唐陆德明《释文》用古文。后周显德六年,郭忠 恕定古文刻板,太祖命判国子监周惟简等重修,开 宝五年二月,诏翰林学士李昉校定上之,诏名《开宝 新定尚书释文》。 又云:李昉与知制诰李穆、扈蒙校 定《尚书释文》,周惟简与陈鄂重修,诏并刊板颁行

太宗端拱二年孔维等校勘书经正义板成以献[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端拱元年孔维等 奉命校勘《五经正义》,诏国子监镂板行之。易则孔维 等四人校勘,李说等六人详勘又再校。十月板成以 献。书亦如之。二年十月以献。

淳化五年十一月幸国子监令孙奭讲尚书赐以束帛[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纪》,淳化五年十一月丙寅,幸国子监, 赐直讲孙奭绯鱼,幸武成王庙,复幸国子监,令奭讲 《尚书》,赐以束帛。按《孙奭传》:奭九经及第,为国子监 直讲。太宗幸国子监,召奭讲书,至“事不师古,以克永 世,匪说攸闻。”帝曰:“此至言也。商宗乃得贤相如此耶?” 因咨嗟久之,赐五品服。

真宗咸平元年召崔颐正日赴御书院说尚书[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纪》,咸平元年春正月丁丑,召学官崔 颐正讲书。按《崔颐正传》:颐正为国学直讲,真宗尝 曰:“朕宫中无事,乐闻讲诵。”翌日,召颐正于苑中说《尚 书大禹谟》,赐以牙绯。自是日令赴御书院待对,说《尚 书》至十卷。

咸平二年二月,幸国子监,召崔偓佺讲《尚书》。十月,孙 奭请摹刻《古文尚书音义》,从之。

按《宋史真宗本纪》:“咸平二年七月甲辰,幸国子监,召 学官崔偓佺讲《尚书大禹谟》。”按《崔颐正传》:“弟偓佺, 淳化中判国子监,李至奏为直讲。咸平二年,真宗幸 国学,召偓佺说尚书,即特赐绯。”

按:《玉海》:“咸平二年十月十六日乙丑,直讲孙奭请摹 印《古文尚书音义》,与新定《释文》并行,从之。”

《唐志》:“顾彪《古文音义》五卷,王俭《音义》四卷,《奭言古文尚书释文》,印板犹存,请雕印。”

景德四年九月邢昺讲尚书大义于龙图阁之崇和殿[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景德四年九月“庚 午。宴近臣于龙图阁之崇和殿。翰林学士邢昺。视壁 间挂《尚书礼记图》。讲述大义。在位耸听。上嘉纳之。”

大中祥符二年九月召宗室览尚书图[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大中祥符二年九 月丁丑。召宗室观书龙图阁。因览尚书图。

大中祥符七年七月,作《尚书诗》三章。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大中祥符七年六 月庚辰,上作《周易》诗三章,赐群臣和。至是遍咏经史, 百僚并赋。七月辛亥,作《尚书》诗三章,八月庚午,作《春 秋诗》三章。九月甲申,作《毛诗》诗三章。庚戌,作《周礼》诗 三章,十月甲戌作《仪礼》诗三章,十二月庚辰作《公羊》 诗三章。八年正月丁未,作《穀梁》诗三章。闰六月癸巳, 作”《孝经》诗三章,赐群臣和。其读十一经也。起七年六 月庚辰,成于八年闰六月癸巳。按十一经内少礼记尔雅

仁宗天圣八年九月雕新定尚书释文[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天圣八年九月十 二日雕《新定尚书释文》。晁氏《志》《古文尚书》十三卷,孔 安国以隶古定。以隶为籀自汉迄唐,行于学官,明皇改从 今文,由是古文遂绝。陆德明独存其一二于《释文》,吕 大防得本于宋次道、王仲至家,以校释文,虽小有异 同,而大体相类。《中兴书目》:“《古文尚书》二卷,郑樵《书考》 六卷,考证古今文同异。”

景祐二年春正月癸丑置迩英延义二阁写尚书无逸篇于屏[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迩英、延义二阁建 于景祐二年正月癸丑,孙奭为侍讲学士,尝书《无逸 图》上之,请施便坐,帝施于讲读阁。

皇祐元年九月所镌石室十三经工毕尚书周德正书[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石室十三经》,蜀孟 昶所镌,“皇祐元年岁次己丑九月辛卯朔十五日乙 巳工毕。”周易孙逢吉书,尚书周德正书。

皇祐 年,召杨光辅讲《尚书无逸》一篇。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杨安国传》:父光辅,居马 耆山,学者多从受经,州守王博文荐为太学助教,孙 奭知兖州,又荐为太常寺奉礼郎、州学讲书。既而奭 与冯元荐安国为国子监直讲,并召光辅至,仁宗命 说《尚书》,光辅曰:“尧、舜之事,远而未易行,愿讲《无逸》一 篇。”时年七十馀矣,而论说明畅。帝欲留为学官,固辞。 以国子监丞老于家。

皇祐四年十一月甲辰,杨安国讲《尚书》,请书《无逸》于 屏。甲寅,上《尚书节解》三十卷。十二月甲午,蔡襄上所 书《无逸图》。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杨安国传》:安国在经筵 二十七年,仁宗称其行义淳质,以比先朝。崔遵度尝 请书《无逸》于迩英阁之后屏,帝曰:“朕不欲背圣人言。” 命蔡襄书《无逸》,王洙书《孝经》四章,列置左右。

按《玉海》:皇祐四年十二月甲午,知制诰王洙、蔡襄上 所书《无逸孝经图》。初,十一月甲辰,侍读杨安国讲《尚书·无逸》,上曰:“朕深知享国之君宜戒逸豫。”因请书《无 逸》篇于迩英阁之后屏。上曰:“朕不欲背圣人之言,当 书置之坐右。”又命侍讲丁度取《孝经》“天子孝治圣治 广要道”四章,对为右图。因令襄书《无逸》,洙书《孝经》,又 “命承旨王拱长为二图序,而襄书之。”又云:“仁宗初建 迩英阁,书《无逸》于屏间,岁久而弊,以白居易赋代之。 侍讲杨安国请复书《无逸》,上欣然,命王洙书之,置之 左方。又命丁度取《孝经》之天子圣治孝治广要道”四 章对为右图,命蔡襄书之。按迩英、延义二阁建于景 祐二年正月癸丑,孙奭为侍讲学士,尝书《无逸图》上 之,请施便坐,帝施于讲读阁。今曰岁久而弊者,当是 奭所上之图等。又按《玉海》,皇祐初,诏杨安国等以《五 经正义》节解为书,令先撰序及名。安国等请名曰《五 经义宗精义枢要》,诏以《五经精义》为名。十二月己亥, 御延和殿,安国等上《五经精义序》,进读毕,赐茶而退。 辛丑,降付迩英阁。四年十一月甲寅,迩英阁侍讲上 《尚书节解》三十卷。

至和二年三月判国子监王洙以石经尚书见书镌未就乞促近限毕工[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仁宗命国子监取 《易》《诗》《书》《周礼》《礼记》《春秋孝经》为篆隶二体,刻石两楹。 至和二年三月五日,判国子监王洙言,“国子监刊立 石经,至今一十五年止,《孝经》刊毕,《尚书》《论语》见书镌 未就,乞促近限毕工,馀经权罢。”从之。

嘉祐三年杨绘献书意[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嘉祐三年。杨绘献 《书意诗尚春秋辨要》十卷。闰十二月二十六日。命为 集贤校理。按明史官焦竑经籍志杨绘书九意一卷此无九字未知孰是

神宗熙宁 年范纯仁作尚书解以进[编辑]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按《范纯仁传》:神宗曰:“‘卿善 论事,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监戒者’。乃作《尚书解》 以进曰:‘其言皆尧、舜、禹、汤、文、武之事也,治天下无以 易此,愿深究而力行之’。”

熙宁八年六月,颁王安石《书经新义》于学官。

按《宋史神宗本纪》:熙宁八年六月“己酉,颁王安石《诗》 《书》《周礼》义于学官。”按《王安石传》:“初,安石训释《诗》《书》 《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又作《字说》,多穿 凿傅会,其流入于佛、老,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 纯用以取士,士莫能自名一说,先儒注一切废不用。”

哲宗元祐 年车驾幸太学命丰稷讲尚书无逸篇赐四品服[编辑]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按《丰稷传》,“哲宗时历国子 祭酒,车驾幸太学,命讲《书无逸》篇,赐四品服。”

元祐二年九月,经筵官进讲《尚书》吕公著、范祖禹进 所节《尚书》等《三经要语》。十月,范祖禹乞于迩英阁复 张挂《无逸图》。是年,文彦博亦进四轴。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元祐二年九月庚 午,吕公著言“伏观今月十五日以经筵讲《论语》毕。赐 执政及讲筵官御筵。是日内出御书唐贤律诗分赐 臣等各一篇。次日臣于延和谢。今《论语》终帙,进讲《尚 书》二书,皆圣人之格言,为君之要道。臣辄于《尚书》《论 语》及《孝经》中节取要语凡一百段。惟取明白切于治 道者,庶便省览。”他日,太皇太后宣谕公著曰:“所进《尚 书》《论语》等要义百篇,皇帝每日书写看览,甚有益学 问。”范祖禹又言:“臣谨节《尚书》《论语》《孝经》切要之语,训 戒之言,得一百一十九事,以备圣览。所冀手书之、目 睹之、心存之,以助圣德之万一,名曰《三经要语》。”十月 丁未,范祖禹乞于迩英阁复张挂王洙、蔡襄所书《无 逸孝经图》,从之。“周公《无逸》,以勤为先;《孝经》四章,以孝 为本。”元祐二年,平章军国重事文彦博上奏曰:“迩英 北壁有仁祖朝讲官王洙所写《无逸图》,臣虑禁中或 未有此图,敢写录四轴并一卷上进。望于殿内张挂, 及置于几案,以便圣览。”

元祐五年二月,讲《尚书·无逸》终篇,司马康等进讲义 一卷。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元祐五年二月壬 寅。讲《尚书无逸》终篇。侍讲司马康、吴安诗、范祖禹等 录进讲义一卷。

徽宗建中靖国 年帝幸太学命蒋静讲尚书无逸篇[编辑]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按《蒋静传》,“徽宗初立,静上 言多诋元祐间事。明年,迁国子司业,帝幸太学,命讲 《尚书无逸》篇,赐服金紫。”

高宗建炎二年上亲书素屏尚书旅獒一篇出示宰执[编辑]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建炎二年九月二 十二日癸卯,内出亲书坐右素屏《旅獒》一篇,《大有》《大 畜》二卦,与孟子之言七,凡十扇,遣中使宣示宰执。

绍兴五年赐赵鼎御书尚书一部[编辑]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绍兴五年九月二 十日庚寅,赐赵鼎御书尚书一部。翌日鼎奏谢上曰“《尚书》所载君臣相戒敕之言,所以赐卿。欲共由此道 以成治功。”

绍兴七年九月。内出《尚书无逸篇》。安挂讲筵所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绍兴七年九月一 日。内出《无逸篇》四轴。付讲筵所。遇讲日安挂。

绍兴十二年,赐陈诚之等《尚书周官》。十二月,上写《尚 书》毕。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绍兴十二年,闻喜 宴,赐陈诚之等御书石刻。《尚书》《周官》:十二月庚辰,上 曰:“朕一无所好,惟阅书作字,自然无倦。《尚书》《史记》《孟 子》写毕,《尚书》写两过,《左传》亦节一本。”

绍兴十三年六月。出御书尚书刊石。颁诸州学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绍兴十三年九月 四日。御出尚书篇。刊石颁诸州学。又云。绍兴十三年 十一月丁卯。秦桧奏“前蒙付出御书。来日欲宣示从 臣。时上写六经论《孟》皆毕。因请刊石国学。仍颁墨本 赐诸路州学。”诏可。

绍兴十四年,以御书《尚书》刊石,立于太学。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绍兴十四年正月。 出御书。尚书宣宗馆职。观毕进诗刊石。立于太学首 善阁及大成殿后三礼堂之廊庑。

绍兴二十四年,赐张孝祥等《尚书皋陶谟》。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绍兴二十四年。“赐 张孝祥等皋陶谟。就闻喜宴赐之。”

孝宗乾道五年赐讲读官尚书正义[编辑]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按《玉海》。乾道己丑表题“代 讲读官谢赐《尚书正义》。”

乾道七年,出《尚书敬天图》以示辅臣。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按《玉海》,乾道七年正月己 亥,出敬天图以示辅臣。上曰:“《无逸》一篇,享国久长,皆 本于寅畏。朕近日取《尚书》所载敬天事编为两图,朝 夕观览,以自儆省,名之曰敬天图。”虞允文奏:“古人作 《无逸图》,犹夸大其事。陛下尽图书中,敬天事又远过 之,惟圣人尽躬行之实,敬畏不已,必有明效。”六月乙 卯,上曰:“敬天事已纂成图,置之坐右,朝夕自省,一日 引卿等便殿观之。”又曰:“人主傥不畏天,尚何所畏。”允 文奏:“愿颁此图,刻之琬琰。”上曰:“作数语并图付出。” 乾道八年,赐进士黄定等御书《益稷篇》。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按《玉海》,乾道八年四月二 十六日己未,赐进士黄定等《益稷》篇,先是二十日,宣 示辅臣。梁克家奏“《益稷》首载治水播食事,末载君臣 更相训敕之意,学者因宸翰,味经旨,必知古人用心 矣。”上曰:“如‘无若丹朱傲’等语,见古者君臣警戒之深。” 又曰:“圣人待天下之人,先之以教,及不格则以刑威 之。”

淳熙四年五月赐程叔达观尚书敬天图七月程大昌上禹贡论五卷后论一卷[编辑]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淳熙四年五月己 酉。宗正少卿程叔达进对。言“玉音许宣示《敬天图》。愿 得稽首拜观。”上顾左右取图至。命叔达起观。上亦诵 读。每至前代王者。或不能敬畏修省。则曰“此图美恶 并著。亦欲以之儆戒。”至无逸篇。则曰。《无逸》。言人君享 国久长。由严恭寅畏所致。尤当以为法。七月九日。刑 部侍郎程大昌上《禹贡论》五十一篇,《后论》八篇,诏付 秘阁。序云:“天下大川,如江、淮、河、汉、济、弱水、黑水七者, 名称迹道,世传失实,因著论辨证之。”书目《禹贡论》五 卷,《后论》一卷,专论河、汴二水之患。又《禹贡论图》五卷, 因《禹贡》讲历代山川郡县,名称改易,以唐世地书为 正。大昌考究年代地理等,为《书谱》二十卷。

淳熙五年,御书《尚书旅獒篇》,赐进士姚颖等。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淳熙五年四月二 十四日。御书《旅獒篇》。赐进士姚颖等。

淳熙十六年正月。史浩进《尚书讲义》二十二卷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淳熙十六年正月 二十三日。太傅史浩进尚书讲义二十二卷。诏藏秘 府。

宁宗嘉泰元年御书说命篇赐右丞相谢深甫[编辑]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按《谢深甫传》,深甫拜右丞 相,嘉泰元年,御书“《说命篇》及金币以赐之。”

嘉泰三年正月,幸太学,命祭酒李寅仲讲《尚书周官 篇》。

按:《宋史宁宗本纪》:“嘉泰三年春正月戊戌,幸太学,谒 大成殿,御化原堂,命国子祭酒李寅仲讲《尚书周官》 篇。”

嘉定元年御书尚书说命篇以赐辅臣[编辑]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嘉定元年御书书 之说命。《易》之《泰卦》。《诗》之《天保》。以赐辅臣。

理宗端平二年以陈文蔚著尚书解诏补迪功郎[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纪》:“端平二年三月乙未,进士陈文蔚 著《尚书解》,诏补迪功郎。”

====嘉熙二年赐讲筵御书尚书皋陶谟====按《宋史理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嘉熙戊戌,表题“代 宰臣为讲筵,进读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宝训终篇,赐 御书《皋陶谟》及笏带、鞍马。 嘉熙四年进石刻御制《尚书敬天图》。”

按《宋史理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嘉熙庚子表。题。代 宰臣进秘书省石刻御书御制尚书敬天图。

[编辑]

熙宗皇统元年二月戊午上亲祭孔子庙自是读尚书[编辑]

按《金史熙宗本纪》:皇统元年二月戊午,上亲祭孔子 庙,北面再拜,谓侍臣曰:“朕幼年游佚,不知志学,岁月 逾迈,深以为悔。孔子虽无位,其道可遵,使万世景仰。” 自是颇读《尚书》《论语》诸书,或以夜继焉。按《孔璠传》: 诏求孔子后,加璠承奉郎,袭封衍圣公,奉祀。是时熙 宗颇读《论语》《尚书》《春秋左氏传》及诸史,乙夜乃罢。

废帝天德三年置国子监书用孔安国注自国子监印之授诸学校[编辑]

按《金史废帝本纪》。不载。按《选举志》。凡养士之地曰 国子监。始置于天德三年。书用孔安国注。“自国子监 印之,授诸学校。”

世宗大定二十三年九月译经所进所译书经[编辑]

按《金史世宗本纪》:大定二十三年九月己巳,译经所 进所译《尚书》《论语》《孟子》等书。上谓宰臣曰:“朕所以令 译五经,正欲令女直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命颁行 之。

哀宗正大三年置益政院说书官备顾问杨云翼讲尚书赵秉文进无逸直解[编辑]

按《金史哀宗本纪》,正大三年八月辛卯。设益政院于 内庭。以礼部尚书杨云翼等为益政院说书官,直备 顾问。按《百官志》:“益政院,正大三年置于内庭,以学 问该博议论宏远者数人兼之,日以二人上,直备顾 问,讲《尚书》《通鉴》。”名则经筵,实则内相也。按《杨云翼 传》:正大三年复为礼部尚书兼侍读。明年设益政院, 云翼为选首,每召见,赐坐而不名。时讲《尚书》,云翼为 言,帝王之学,不必如经生分章析句,但知为国大纲 足矣。因举任贤去邪,与治同道,与乱同事,“有言逆于 汝心,有言逊于汝志”等数条,一皆本于正心诚意,敷 释详明,上听忘倦。按《赵秉文传》,哀宗即位,兼益政 院说书官。以上嗣德在初,当日亲经史以自裨益。进 “《无逸直》解。《贞观政要》”各一通。

[编辑]

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定国子学制读书次读尚书[编辑]

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按《选举志》:“至元二十四年, 立国子学而定其制,凡读书必先《孝经》、小学、《论语》《孟 子》《大学》《中庸》,次《毛诗》《尚书》《礼记》《周礼》《春秋》《易》。博士助 教亲授句读、音训、正、录、伴读以次传习之,讲说则依 所读之序。”

成宗大德十一年萧𣂏书酒诰为献按元史成宗本纪不载按萧𣂏传大德十一年拜太子右谕德扶病至京师入觐东官书酒诰为献以[编辑]

朝廷时尚酒故也。

仁宗皇庆元年诏元明善及宋文陞译尚书经文以进[编辑]

按《元史仁宗本纪》,不载。按《元明善传》:明善为翰林 直学士。仁宗即位,诏节尚书经文译其关政要者以 进。明善举宋忠臣子集贤直学士文陞同译润,许之。 书成,每奏一篇,帝必称善曰:“二帝三王之道,非卿莫 闻也。”

皇庆二年十一月,诏定考试经题书义,以蔡氏为主, 兼用《注疏》。

按《元史仁宗本纪》。不载按《选举志》,皇庆二年十一 月,诏定考试程文。经义一题,各治一道。书以蔡氏为 主,兼用注疏。

文宗天历元年廉访使郑允中表金履祥所著尚书表注四卷上于朝[编辑]

按《元史文宗本纪》。不载。按《儒学金履祥传》:“履祥所 著《尚书表注》四卷。天历初,廉访使郑允中表上其书 于朝。”

[编辑]

太祖洪武三年诏乡会试书经主蔡氏传古注疏[编辑]

按《明朝开天纪》:“洪武三年四月己亥,诏自洪武三年 八月为始,乡试会试第一场试五经义,各试本经一 道,书蔡氏传古注疏。”

洪武 年,国子助教陈南宾入见,讲“《洪范》九畴。” 按《明外史桂彦良传》:“帝开国初,特重师傅,既命宋濂 教太子,而诸王傅亦慎其选。”彦良与陈南宾、萧岐等 皆宿儒老生。南宾名光裕,以字行,茶陵人。洪武三年, 聘至都,历胶州同知。所至以经术饰吏事,召为国子 助教。尝入见,讲《洪范九畴》,帝大喜,书姓名殿柱。后御 注《洪范》,多采其说。按此条系洪武三年以后事 洪武十七年召见汪叡。命讲《尚书按《明外史汪叡传》:“洪武十七年召见。命讲《西伯戡黎》 篇。授左春坊左司直。”

洪武二十二年,御制《洪范注》,命刘三吾作序。

按《明外史太祖高皇帝纪》:“洪武二十二年二月,太祖 亲注《尚书》《洪范》成,命赞善刘三吾序其后。”

按《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二月甲辰,御注书《洪范》 成。上尝命儒臣书《洪范》,揭于御座之右,朝夕观览,因 自为注。至是成,召赞善刘三吾曰:‘朕观《洪范》一篇,帝 王为治之道也。所以叙彝伦,正皇极,保万民,叙四时, 成百谷,原于天道而验于人事。箕子为武王,陈犹为 谦曰:‘五帝之道,我未能焉。朕每为惕然’’。”遂疏其旨,为 朝夕省观。三吾对曰:“陛下留心是书,上明圣道。下福 生民。为万世开太平者也。”帝纪称二十二年此称二十年并存俟考 按《明外史刘三吾传》:“三吾以茹瑺荐召至帝锐意制 作,而宿儒凋谢,得刘三吾,晚悦之。帝制大诰,命三吾 序。《洪范注》成,亦命序。”

洪武二十七年,命刘三吾、钱宰等订正《书传会选》,颁 行天下。

按《明太祖实录》,“洪武十年三月,上与群臣论天与日 月五星之行,翰林应奉傅藻、典籍黄麟、考功监丞郭 傅皆以蔡氏左旋之说为对。上曰:‘天左旋,日月五星 皆右旋,《二十八宿经》也,附天体而不动,日月五星,纬 乎天者也。朕自起兵以来,与善推步者仰观天象,二 十有三年矣。尝于天气晴爽之夜,指一宿为主,太阴 居是宿之西,相去丈许。尽一夜,则太阴渐过而东矣。 由此观之,则是右旋。历家亦尝论之,蔡氏谓为左旋, 此则儒家之说。尔等不哲而论之,岂所谓格物致知 之学乎’?”二十七年四月丙戌,诏征儒臣,定正宋儒蔡 氏《书传》。上观蔡氏《书传》,日月五星运行,与朱子《诗传》 不同,及其他注说,与鄱阳邹季友所“论,间有未安者”, 遂诏征天下儒臣定正之。于是太子少保唐铎等举 翰林编修致仕张美和,国子监博士致仕钱宰,助教 致仕靳观,教授高让,学正王子谦,教谕张士谔、俞友 仁、何原铭、傅子裕、周惟善,训导唐棐、周宽、赵信、洪初、 万钧、王宾、谢子方、吴子恭,博士解震、熊钊、揭轨、萧尚 仁、萧子尚、王允升、张文翰、张思哲、宋麟,并遣行人驰 传征之。九月己酉,《正蔡氏书传》成。初诏征国子博士 钱宰等至,上语以正定书传之意,且曰:“尔等知天象 乎?”皆对以不知。上曰:“朕每观天象,自洪武初有黑气 凝于奎璧,乃文章之府,朕甚异焉。今日春暮,其间黑 气始消,文运兴矣。尔等宜考古正今,有所述作,以称 朕意。”乃命翰林院学士刘三吾董其事,开局翰林院 正定是书。时礼遇诸儒甚厚,各赐以绮缯衣被等物, 又御制诗命次韵和之。朝参则班于侍卫之前,宴享 则次坐殿中。时酒楼成,人赐钞宴其上,各献诗谢。上 大悦,复遣礼部尚书任亨泰谕旨诸儒。上进,赐名曰 《书传会选》,命礼部颁行天下。赐诸儒宴及钞,俾驰驿 而还。

按:《书传会选》载纂修诸人,无靳观、吴子恭、宋麟,而有国子祭酒胡季安,左春坊左赞善门克新,右春坊右赞善王俊华,翰林修撰许观、张信,编修马京、卢原质、齐麟、张显宗、景清、戴德彝,国子助教高耀、王英、定公静,儒士靳权,凡一十五人。盖永乐中修《实录》,以许观、景清等皆坐逆党,因连类而删去之也。合观《实录》,可知其详。右系《书经考》附载于此。

按《明外史刘三吾传》,敕修《书传》《会选》诸书,皆总其事, 书成,赐赉甚厚。”按《钱宰传》,“洪武二十七年,帝观蔡 氏《书传》象纬运行,与朱子《诗传》相悖,其他注与鄱阳 邹季友所论有未安者,征天下宿儒订正之。兵部尚 书唐铎举宰及致仕编修张美和、助教靳权等行人 驰传征至,命学士刘三吾总其事。帝喜,书成,赐名《书 传会选》颁行天下,厚赐宰等,令驰驿归。美和名九韶, 以字行,以翰林院致仕归。帝亲为文赐之,复与宰等 并征。书成遣还。按《桂彦良传》,“帝开国初,特重师傅, 既命宋濂教太子,而诸王傅亦慎其选。彦良与陈南 宾、萧岐等皆宿儒老生,岐字尚仁,授潭王府长史,力 辞忤旨,谪训导。复召与钱宰等考定书传”,赐币钞,给 驿归。

按《野记》“太祖以《尚书》咨义和,惟天阴骘下民”二处。蔡 沈注误,命儒臣改正为书传会选,刊示天下学者。 洪武二十八年,校正《尚书》,会选,刻板给散学校。 按《圣政初记》:洪武二十八年,校正《尚书》,会选《孟子》节 文,刻板给散天下学校。

成祖永乐元年命解缙以尚书进讲东宫先具经义呈帝览[编辑]

按《明外史金幼孜传》:“成祖即位,翰林坊局臣进讲,东 宫皆先具经义,阁臣阅正呈,帝览,乃进讲解缙《书》、杨 士奇《易》、胡广《诗》、幼孜《春秋》。”

永乐十三年奉诏修《尚书大全》十卷成,上之。

按《明朝肇运纪》:永乐十二年十一月甲寅,上谕翰林 学士广、侍讲荣幼孜曰:“《五经》《四书》,皆圣贤精义要道其传注之外,诸儒议论有发明馀蕴者,尔等采其切 当之言,增附于其下,务极精备,庶几以垂后世。”命广 等总其事,仍举朝臣及在外教官有文学者同纂修, 开馆东华门外。十三年九月己酉,《五经大全》成,上御 殿受之,群臣表贺。

按明史官焦竑《经籍志》:“成祖皇帝敕修《尚书大全》十 卷。”

按吴任臣《书传大全纂修题名纪、书传》旧为六卷,今 分十卷,大旨本二。陈氏纂修诸臣,则翰林院学士兼 左春坊大学士、奉政大夫胡广,奉政大夫、右春坊右 庶子兼翰林院侍讲杨荣,奉直大夫、右春坊右谕德 兼翰林院侍讲金幼孜,翰林院修撰、承务郎萧时中、 陈循,翰林院编修、文林郎周述、陈全、林志,翰林院编 修,承仕郎李贞、陈景著,翰林院检讨,从仕郎余学夔、 刘永清、黄寿生、陈燧,翰林院五经博士,迪功郎王进, 翰林院典籍,修职佐郎黄约仲,翰林院庶吉士涂顺, 奉议大夫、礼部郎中王羽,奉议大夫、兵部郎中童谟, 奉训大夫、礼部员外郎吴福,奉直大夫,北京刑部员 外郎吴嘉静,承直郎礼部主事黄裳,承德郎刑部主 事段民、章敞、杨勉、周忱、吴仲,承直郎刑部主事洪顺、 沈升,文林郎广东道监察御史陈道潜,承事郎大理 寺评事王选,文林郎太常寺博士黄福,修职郎太医 院御医赵友同,迪功佐郎北京国子监博士王复原, 泉州府儒学教授曾振,常州府儒学教授廖思敬,蕲 州府儒学学正傅舟,济阳府学教谕林观,善化府儒 学教谕颜敬守,常州府儒学训导彭子斐,镇江府儒 学训导留季安,凡四十二人。

仁宗洪熙元年御制体尚书二卷[编辑]

按明史官焦竑《经籍志》:“《仁宗御制体尚书》二卷。”

英宗正统九年帝视学命祭酒李时勉讲尚书[编辑]

按《明外史李时勉传》:“正统六年,祭酒贝泰罢,以时勉 代之。九年,帝视学,祭酒当进讲,时勉久病嗽,及升堂, 色温气定,讲《尚书》,词旨清朗。帝悦,赐予有嘉。”

景帝景泰元年命侍讲吕原讲尚书尧典[编辑]

按《明外史吕原传》:“景泰初,进侍讲。与同官倪谦授小 内侍书于文华殿东庑。帝至,命谦讲《国风》,原讲《尧典》, 皆称旨。问何官,并以中允兼侍讲对。帝曰:‘品同耳,何 相兼为’?进二人侍讲学士。”

景泰 年,召李东阳讲“《尚书》大义。”

按《明外史李东阳传》:“四岁能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 喜,抱置膝上,赐果钞,还其家。其后两召,讲《尚书》大义 称旨,命入京学。”

英宗天顺元年李贤请皇太子出阁读尚书[编辑]

按《野记》:天顺元年,礼部请皇太子出阁读书。上曰:“‘且 读何书’?李贤对曰:‘宜先《大学》《尚书》’。上曰:‘书经有难读 者’。贤对曰:‘如《二典》《三谟》《太甲》《伊训》《说命》诸篇,明白易 简,可先讲读’。”

世宗嘉靖 年御注书经三要三卷[编辑]

按明史官焦竑《经籍志》:世宗御注《书经三要》三卷。 按黄虞稷《书经三要题跋》:“《三要》者,《皋陶谟》《伊训》《无逸》 三篇也。嘉靖四年十一月,帝谓《周书无逸》一篇,与圣 祖御注《洪范》一篇,皆治天下大法,因命辅臣撰序刊 布。”大学士费宏等言:“皇上励精图治,真与圣祖同心 一德。兹欲刊布,亦宜依御注《洪范》体式,因经分注,直 解”肯綮,缮写成书,以备观览。已复有旨再注《伊训》及 二书,分为三册,共为一书。宏等请以《洪范》居首,次《伊 训》,次《无逸》。以《洪范》虽演于箕子,而原出夏禹,且注自 圣祖,序之先后宜然已。乃帝制《洪范序略》一篇,后将 《皋陶谟》《伊训》《无逸》等篇通加注释,名曰《书经三要》。 嘉靖七年,顾鼎臣进《洪范讲章》一卷。

按《洪范讲章》锺渊映《题跋》:“顾鼎臣字九和,昆山人。弘 治乙丑赐进士第一,累官少保兼太子太傅,武英殿 大学士,卒谥文康。《洪范讲章》一卷,嘉靖七年四月奉 上谕草进。”

嘉靖八年,湛若水上《尚书·无逸篇讲义》。

按《明外史湛若水传》:“嘉靖八年,召为礼部右侍郎,上 《无逸篇》讲义。”

嘉靖十年,无逸殿成。命辅臣等各撰《尚书无逸讲义》 一道。

按《明会典》:“嘉靖初,西苑无逸殿成。命辅臣及经筵日 讲官、六卿侍经筵官,各撰《尚书无逸诗豳风七月讲 义》一道,于无逸殿进讲。”又云:“无逸殿讲仪”:

按《明外史李时传》:“嘉靖十年,命时兼文渊阁大学士。 时张孚敬已罢,翟銮独相。帝御无逸殿,召时坐讲《无 逸》篇。銮讲《豳风》七月诗,武定侯郭勋及九卿俱入侍 听讲。”

神宗万历元年讲官张居正著书经直解以备睿览按张居正书经直解钱与暎序今上冲年嗣位江陵公倡率儒术辑为一编既资日讲且备睿览融古人[编辑]

之传记,质近日之异同,存是去非,削繁增简,词当而 备,义弘而雅。万历丙戌,与暎偕计,得之京邸,归授家庭儿周刊行,《略序》其端如此。万历十八年庚寅秋九 月。

按申时行《书经会编序》:“余以词臣久次,横经劝讲,日 侍今上于帷幄所,《尚书直解》虽分日经撰,而余以专 经删订为多。内府所刊《书经直解》是已。是书藏于禁 中,惟阁臣讲寮乃蒙宣赐,士大夫罕获观焉。余甥李 渐卿鸿,从余邸第得而读之,因与懋泰两儿共加裒 辑,合余前所采录。”自羁丱受尚书手自采录积若千卷共为一编。于是 《尚书大义》、论说《衍释》,粲然备矣。按尚书直解时行删订为多以居正首辅

故独系之“居正” 耳。今《会编》亦家弦户诵。与之并垂矣。

万历六年,定“诸王读《尚书》仪。”

按《明会典》“诸王读书仪。万历六年详定。王每日所读 书:《四书》一本,书经一本,授书务要字样真正,讲书直 说,大意务要通晓。先一日进讲章,三日一温书,就温 讲仍进讲章。”

万历二十二年,皇长子出阁,焦竑进讲《尚书》。

按:《明外史文苑焦竑传》:“万历二十二年,皇长子出阁, 择讲官六人,竑与焉。故事,讲官进讲,罕有问者。竑讲 毕,皇长子每称善,无所问者。竑与同列谋曰:‘吾侪启 其端,以便下问,若何’?众然之。适讲《尚书舜典》,竑举稽 于众,舍己从人为问,皇长子曰:‘稽者,考也。考集众思, 然后舍己之短,从人之长’。又一日,讲《尚书汤诰》,举‘上 帝降衷,若有恒性’”为问。皇长子曰:“此无他,即天命之 谓性也。”时方十三龄,答问无滞。由是中外咸知睿质 之美,亦由竑善启之也。

愍帝崇祯三年文震孟进讲尚书五子之歌[编辑]

按《明外史文震孟传》:“崇祯三年,进谕德,直讲如故。震 孟在讲筵最严正,一日进讲,见帝足加膝,适讲五子 之歌,至‘为人上者奈何不敬,以目视帝足,帝即袖掩 之,徐为引下。时称真讲官’。”

崇祯四年,罗喻义进“讲《尚书稿》。”

按《明外史罗喻义传》:“崇祯三年进左侍郎,直讲如故。 明年九月进讲《尚书》,撰《布昭圣武讲义》中及时事,有 左右之者,不得其人”,语颇伤执政。末陈祖宗大阅之 规,京营之制,冀有所兴革。稿呈政府,温体仁不怿,使 正字官语喻义,令改喻义造阁中,隔扉诮体仁。体仁 怒,上言“故事,惟经筵进规多于正讲,日讲则正多规 少。今喻义以日讲而用经筵之制,及令删改,反遭其 侮,惟圣明裁察。”遂下吏部议。喻义奏辨曰:“讲官于正 文外,旁及时事,亦旧制也。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补益。 体仁促臣删去,臣成之数日,去之片时,诚恐愚忠不 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吏部尚 书闵洪学希体仁旨,议革职闲住,可之。

崇祯十年黄道周进《洪范明义》四卷。

按:道周进呈《洪范明义序》,幸逄圣主,留神经籍,奉旨 纂辑,乃复不揣为《明义》四卷,凡八万七千六百馀言。 臣下愚迂昧私意,以为古今典籍,自《易象》《春秋》而外, 所可敦崇䌷绎,未有过于斯书者也。

按:黄虞稷《题跋洪范明义》四卷,崇祯十年道周为经 筵日讲官、左春坊左谕德,掌司经局事时编纂进呈。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