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学行典/第086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理学汇编 学行典 第八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八十六卷
理学汇编 学行典 第八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学行典

 第八十六卷目录

 学问部总论四

  性理大全总论为学之方

  居业录与陈大中 奉罗一峰

  王阳明集与夏敦夫 答伦彦式 与唐虞佐侍郎 答顾东桥 答路宾阳 与

  辰中诸生书 答徐成之书 答黄宗贤应原忠书 与王纯甫书 与席元山书 与黄勉

  之书

  鹿伯顺语录认理提纲

学行典第八十六卷

学问部总论四[编辑]

性理大全[编辑]

《总论为学之方》
[编辑]

南轩张氏曰:“人之性善,然自非上智生知之资,其气 禀不容无所偏。学也者,所以化其偏而若其善也。气 禀之偏,其始甚微,惟夫习而不察,日以滋长,非用力 之深,末由返也。古人所以从事于学者,其果何所 为而然哉?天之生斯人也,则有常性;人之立于天地 之闲也,则有常事在身,有一身之事在家,有一家之 事”在国有一国之事。其事也,非人之所能为也,性之 所有也。弗胜其事,则为“弗有其性,弗有其性,则为弗 克若天矣。”克保其性而不悖其事,所以顺乎天也。然 则舍讲学其能之哉?凡天下之事,皆人之所当为,君 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际,人事之大者也。以至于 视听言动,周旋食息,至纤至悉,何莫非事者?一事之 不贯,则天性以之陷溺也。然则讲学,其可不汲汲乎? 学所以明万事而奉天职也。虽然,事有其理,而著于 吾心。心也者,万事之宗也。惟人放其良心,故事失其 统纪。学也者,所以收其放而存其良也。夏葛而冬裘, 饥食而渴饮,理之所固有,而事之所当然者。凡吾于 万事,皆见其若是也,而后为当其可学者,求乎此而 已。尝窃怪今世之学者,其所从事往往异乎是,鼓箧 入学,抑亦思吾所谓学者果何事乎?圣人之立教者 果何在乎?而朝廷建学,群聚而教养者又果何为乎? 嗟夫,此独未之思而已矣。使其知所思,则必竦然动 于中,而其朝夕所接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际, 视听言动之闲,必有不得而遁者,庶乎可以知入德 之门矣。入德有门户,得其门而入,然后有进也。夫 子之教人,循循善诱,始学者闻之,即有用力之地,而 至于成德,亦不外是。今欲求所持循而施吾弗措之 功,其可不深考之于夫子之遗经乎?试举一端而论, 夫子之言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 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嗟乎!是数言者,视之若易, 而为之甚难;验之不远,而测之愈深,圣人之言化工 也。学者如果有志盍?亦于所谓入孝出弟,所谓谨而 信,所谓汎爱亲仁者学之而弗措乎?学然后知不足, 其闲精微曲折,未易尽也。其亦问之而弗措乎?思之 未至,终不为己物,盍亦思之而“弗措乎?思之而有疑, 盍亦辩之而弗措乎?思而得,辩而明,又盍行之而弗 措乎?”是五者,盖同体以相成,相资而互相发也。真积 力久,所见益深,所履益固,而所以弗措者,盖有不可 以己,高明博厚端可驯而至矣。噫!学不躐等也。譬如 燕人适越,其道里之所从,城郭之所经,山川之阻修, 风雨之晦冥,必一一实履焉,中道无画,然后越可几 也。若坐环堵之室而望越之渺茫,车不发轫,而欲乘 云驾风以遂抵越,有是理哉?且夫为孝,必目冬温夏 凊、昏定晨省始;为弟必自“徐行后长者始。”故善言学 者,必以洒扫应对进退为先焉,惟夫弗措之为贵也。 学必有序,故自洒扫应对进退而往,皆序也。由近 以及远,自粗以至精,学之方也。如适千里者,虽步步 踏实,亦须循次而进。今欲阔步一蹴而至,有是理哉? 自欺自误而已。讲究义理,须要看得如饥食渴饮, 只是平常事。若谈高说妙,便是悬空揣度,去道远矣。 近日学者论“仁”字,多只是要见得“仁”字意思,纵使 逼真,亦终非实得。看《论语》中圣人所言,只欲人下工 夫,“升高自下,陟遐自迩,循序积习,自有所至。存养省 察,固当并进。存养是本,工夫固不越于敬。敬固在主 一,此事惟用力者方知其难,讲学不可以不精也。 毫厘之差,则其弊有不可胜言者。故夫专于考索,则 有遗本溺心之患;而务于高远,则有躐等凭虚之忧, 二者皆其弊也。”考圣人之教,固不越乎致知力行之 大端,患在人不知所用力耳。“莫非致知也。日用之闲, 事之所遇,物之所触,思之所起,以至于读书考古,苟 知所用力,则莫非吾格物”之妙也。其为力行也,岂但 见于孝弟忠信之所发,形于事而后为行乎?自息养 瞬存以至于三千三百之闲,皆合内外之实也。行之 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如今一辈学者,往 往希慕高远,毕竟终无所得。要之,仁之实,事亲是也; 义之实,从兄是也。当于事亲从兄之际践履中体察 之,此最亲切。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须是下

学而上达。虽洒扫应对,其中自有妙理。至如《礼经》三
考证
百,威仪三千,在吾儒为之,虽若迟缓,然为之不已,虽

至圣人可也。更当博观伊、洛议论,涵泳于中,使之自 得。且如听人说他处市井如何,山川如何,比之亲到 气象殊别。责己须要备,人有片善,皆当取之。古人 之学,只是为己,如晏平仲,其事君临政,未必皆是,然 善与人交,圣人便取之。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不 合道处想多,只此四者,便是吾之师。责己“而取人”,不 惟养吾之德,亦与人为善也。

象山陆氏曰:“学者大病,在于师心自用。师心自用,则 不能克己,不能听言。虽使羲黄、唐、虞以来群圣人之 言,毕闻于耳,毕熟于口,毕记于心,秪益其私,增其病 耳。为过益大,去道愈远,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为学 但当孜孜进德修业,使此心于日用闲戕贼日少,光 润日著,则圣贤垂训,向以为盘根错节不可遽解者, 将”涣然冰释,怡然理顺,有不加思而得之者矣。学 者且当大纲思省,平时虽号为士人,虽读圣贤书,其 实何曾笃志于圣贤事业?往往从俗浮沈,与时俯仰, 徇情纵欲,汨没而不能以自振,日月逾迈,而有泯然 与草木俱腐之耻。到此能有愧惧,大决其志,乃求涵 养磨砺之方。若有事役未得,读书未得,亲“师,亦可随 处自家用力检点,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所谓心诚求 之,不中不远。若事役有暇,便可亲书册,无不有益者。” 东莱吕氏曰:“静多于动,践履多于发用,涵养多于讲 说,读经多于读史。工夫至此,然后可久可大。”问:“人 之格局卑者,不知能进否?”曰:“中人以下,固不可以语 上。然如人坐暗室,久必自明。若人果有志,积以岁月 之久,亦自有见。”又问:“必有所见,然后能立否?”曰:“人之 初学,岂能一一自有所见,须去下工夫。工夫既深,其 久乃有所见。为学须先识得大纲模样,使志趣常 在这里。到做工夫,却随节次做去,渐渐行得一节,又 问一节,方能见众理所聚。今学者病多在闲边,问人 路头尚不知。大”率问人,须是就实做工夫处商量方 是。凡勤学,须是出于本心,不待父母先生督责,造 次不忘,寝食在念,然后见功。苟有人则作,无人则辍, 此之谓为父母先生勤学,非为己修,终无所得。持 养之久,则气渐和,气和则温裕婉顺,望之者意消忿 解,而无招咈取怒之患矣。体察之久,则理渐明;理明 则讽导详款,听之者心谕虑移,而无起争见郤之患 矣。更须参观物理,深察人情,体之以身,揆之以时,则 无偏蔽之失也。持养察识之功,要当并进。更当于 事事物物试验学力,若有窒碍龃龉处,即深求病源 所在而锄去之。士生于三代之后,所见未必皆正 人也,所闻未必皆正言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其为 善难矣哉!处此者有道,“善者以为法,不善者以为戒。” 善者以为法,是见其善而从其善也。不善者以为戒, 是因其不善而知其善也。在人者虽有善不善之殊, 在我者一归于善而已矣。如此则所遇之人,无非硕 师,所听之言,无非《法语》,何人而不自得哉?凡见人 有一行之善,则当学之,勿以其同“时同处,贵耳贱目 焉。”为人立基址,须是坚实。既坚实,须是就扩充,所 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为学必须于平日气禀资质 上验之。如滞固者疏通,顾虑者坦荡,智巧者易直。苟 未如此转变,要是未得力耳。

勉斋黄氏曰:“静处下工,诚为长策。然居敬集义,博文 约礼,皆不可废。朋友切磨,固欲相观而善。然讲习一 事,尢为至切,须将圣贤言语逐一研究,不可以为非 切己。若不自此用功,则义理不明,生出无限病痛。 人能于虚静处认得分晓,又于闲静时存得纯固,此 乃万理之宅,万事之原。看到惺惺处,则于一二疑义 合”商量处,肯细心磨讲,则洞然无疑矣。致知持敬, 两事相发,人心如火,遇木即焚,遇事即应,惟于世闲 利害得丧及一切好乐见得分明,则此心亦自然不 为之动,而所谓持守者,始易为力。若利欲为此心之 主,则虽是强加控制,此心随所重而发,恐亦不易遏 也。便使强制得下,病根不除。如以石压草,“石去而草 复生矣”,此不可不察也。学问须是就险难穷困处 试一过,真能不动,方是学者。人生最难克是利欲。利 欲之大是富贵贫贱。吾夫子只许颜渊、子路两个,若 是此处打不过,便教说得天花乱坠,尽是闲话也。 进道之要固多端,且刊落世闲许多利欲外慕,见得 荣辱、是非、得失、利害,皆不足道,“只有直截此心,无愧 无惧,方且见之动静语默,皆是道理。不然则浮沈出 入,浑殽胶扰,无益于己,见窥于人,甚可畏也。为学 须随其气质,察其所偏与其所未至,择其最切者而 用吾力焉。”譬如用药,古人《方书》亦言其大法耳,而病 证多端,则亦须对证而谨择之也。古先圣贤言学, 无非就身心上用功。人心道心,直内方外,都未说近 讲学处。夫子恐其识见易差,于是以“博文”“约礼”对言, “博文先而约礼后,博文易而约礼难。”后来学者专务 其所易,而常惮其所难,此道之所以无传。须是如《中 庸》之旨,戒惧慎独,为终身事业,不可须臾废离,而讲学穷理,所以求其明且正耳。若但务学,而于身心不 加意,“恐全不成学问也。”人之为学,但当操存涵养, 使心源纯静;探赜索隐,使义理精熟;力加克制,使私 意不生。三者并行而日勉焉,则学进矣。为学只要 收拾身心,勿令放逸,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见大宾, 如承大祭。盖理义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此心放逸, 则固有之理,先已昏惑纷扰,而失其正矣,便说得“天 花乱落”,亦于我有何干涉?况亦未见心不纯静,而能 理明义精者。理义无穷,如登嵩华,如涉溟渤,且要根 脚纯实深厚,然后可以承载。初涉文义,便有跳跃自 喜之意,又安能任重而致远耶?世间固有全不识学 问,而能质实厚重、小心谨畏者,不害为君子。亦有亲 师取友,讲明道义而轻儇浮薄者,未免为小人。此等 处皆后生所当别识,先以戒谨厚重为心,然后可以 言学也。古人为学,大抵先于身心上用功,如“危微” “精一”之旨,制心制事之语,“敬胜怠”、“义胜欲”之戒,无非 欲人检点身心,存天理,去人欲而已。然学问之方,难 以人人口授,故必载之方策;而义理精微,亦难以意 见揣度,故必参之圣贤。故初学之法,且令格物穷理、 考古验今者,盖欲知为学之方,求义理之正,使知所 以居敬集义,而无毫厘之差,亦卒归于检点身心而 已。年来学者但见古人有格物穷理之说,但驰心于 辨析讲论之间,而不务持养省察之实。所以辨析讲 论者,又不原切问近思之意。天之所以与我与吾之 所“以全乎天者”,大本大原,漫不加省,而寻行数墨,入 耳出口,以为即此便是学问。退而察其胸中之所存, 与夫应事接物,无一不相背驰。圣人教人,决不若是 留意讲习。若是实体之于心,见吾一身之中实具 此理,操而存之,实有诸己,则不至流于口耳之学。 今世知学者少,都以《易》说了学问,但能敛束身心,便 道会持敬;但晓文义,便道会明理。俯视世之不学者, 既有闲仰观昔者圣贤之言,学条目又不过如此,便 道为学都了,不知后面都不是。惟孔子全不如此,逐 日只见不足。如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乃曰“何有于 我哉!”如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乃曰“是吾忧也”,岂圣 人不情之语哉!此心直是歉“然。今之学者,须当体得 此心,切实用功,逐日察之念虑心术之微,验之出入 起居之际,体之应人接物之闲,真个无歉,益当加勉, 岂可一说便了著?”问:“孟子才高,学之无可依据。学 者当学颜子,入圣人为近,有用力处如何?”曰:“如‘博文 约礼,克己复礼,不迁怒,不贰过’等,皆用力处,就务实 切己下工,所以入圣人为近问。”濂溪曰“圣希天,贤 希圣,士希贤”一条,曰:“谗说为学,便以伊尹颜子并言, 若非为己务实之论,盖人之心量自是有许多事,不 然则褊狭了然,又不可不知轻重先后,故伊尹曰志, 颜子曰学。《大学》既言明德,便言新民,圣贤无一偏之 学。”

北溪陈氏曰:“道之浩浩,何处下手?圣门用工节目,其 大要亦不过曰致知力行而已。致者,推之而至其极 之谓。致其知者,所以明万理于心,而使之无所疑也。 力者,勉焉而不敢怠之谓;力其行者,所以复万善于 己而使之无不备也。知不至,则真是真非无以辨其 行将何所适从?必有错认人欲作天理,而不自觉者” 矣;行不力,则虽精义入神,亦徒为空言,而盛德至善 竟何有于我哉?此《大学》明明德之功,必以格物、致知 为先,而诚意、正心、修身继其后;《中庸》“择善固执”之目, 必自夫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笃行之。而颜子称夫 子“循循善诱”,亦惟在于“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而已,无 他说也。然二者亦非截然判先后为二事。犹之行者 目视足履,动辄相应,盖亦交进而互相发也。故知之 明则行愈远,而行之力则所知又益精矣。其所以为 致知力行之地者,必以敬为主。敬者,主一无适之谓, 所以提撕警省此心,使之惺惺,乃心之生道,而圣学 所以贯动静彻终始之功也。能敬则中有涵养,而大 本清明。由是而致知,则心与理相涵而无顽冥之患; 由是而力行,则身与事相安而不复有扞格之病矣。 虽然,人性均善,均可与适道,而鲜有能从事于斯者。 由其二病:一则病于安常习故,而不能奋然立志以 求自拔;二则病于偏执私主,而不能豁然虚心以求 实见。盖必如《孟子》以舜为法于天下,而我犹未免为 乡人者为忧,必期于舜而后已,然后为能立志;必如 颜子,“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然 后能为虚心。既能立志而不肯自弃,又能虚心而不 敢自是,然后圣门用功节目,循序而进,日有惟新之 益,虽升堂入室,惟吾之所欲而无所阻矣。此又学者 所当深自警也。

西山真氏曰:“学者观圣人论人之得失,皆当反而观 己之得失,然后为有补”云。程子云:“‘涵养须用敬,进 学则在致知’。盖穷理以此心为主,必须以敬自持,便 心有主宰,无私意邪念之纷扰,然后有以为穷理之 基本。心既有所主宰矣,又须事事物物格穷其理,然后致尽心之功。欲穷理而不知持敬以养心,则私虑 纷”纭,精神昏乱,于义理必无所得。知“持敬以养心”矣, 而不知穷理,则此心虽清明虚静,又只个空荡荡底 物事,而无许多义理以为之主,其于应事接物,必不 能皆当。释氏禅学,正是如此。故必以敬涵养,而又讲 学审问、慎思、明辨以致其知,则于清明虚静之中而 众理悉备。其静则湛然寂然而为未发之中,其动则 泛应曲当而为中节之和。天下义理,学者工夫,无以 加于此。自伊川发出,而文公又从而阐明之。《中庸》“尊 德性,道问学”章,即此意也。学问之道有三,曰省察 也,克治也,存养也。是三者不容以一阙也。夫学者之 治心,犹其治疾然省察焉者,视脉而知疾也;克治焉 者,用药以去疾也。而存养“者,则又调虞爱护,以杜未 形之疾者也。圣贤大道为必当繇,异端邪径为不 可蹈。此明趋向之要也。非义而富贵,远之如垢污;不 幸而贱贫,甘之如饴蜜。志道而遗利,重内而轻外,此 审取舍之要也。欲进此二者,非学不能,学必读书。然 书不可以汎读。先《大学》,次《论》《孟》,而终之以《中庸》。经既 明,然后可观”史,此其序也。沈潜乎训义,反复乎句读, 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此其 法也。然所以维持此心而为读书之地者,岂无要乎? 亦曰敬而已矣。子程子所谓“主一无适”者,敬之存乎 中者也;整齐严肃者,敬之形于外者也。平居齐栗,如 对神明,言动酬酢,不失尺寸,则心有定主而义理“入 矣。”盖操存固则知识明,知识明则操存愈固。子朱子 之所以教人,大略如此。

潜室陈氏曰:“横渠云:‘未知立心,患思多之致疑’。盖立 心持敬之谓,先立个主人翁了,方做得穷理、格物工 夫。”问:“伊川云:‘尽性至命,必本于孝弟;穷神知化,由 通于礼乐’。不知孝弟,何以能尽性至命?不知礼乐,何 以能‘穷神知化’?”曰:“尽性至命,穷神知化,皆圣之事。欲 学圣人,皆从实地上做起。升高必自下,陟遐必自迩, 此圣门切实之学,积累之久,将自有融液贯通处,非 谓一蹴便能。”问:“明道以记诵博识为‘玩物丧志’,如 何?”曰:“徒记诵该博,而理学不明,不造融会贯通处,是 逐其小者,忘其大者,反以无用之物累其空明之心, 是为玩物丧志。”问:“明道谓‘学不言而自得者,乃自 得也。有安排布置者,皆非自得也。安排布置,须是见 于施设,以安排布置为非自得,如何’?”曰:“安排布置,非 是见于设施。谓此心此理未到纯熟两忘地位,必有 营度计虑之劳,逆施偷作之病。才到自得处,则心便 是口,理便是心。心与理忘,口与心忘,处处安行自在, 默识心通,不用安排布置也。《记问》之学,虽博而有 限;义理之学,至约而无穷。”

鹤山魏氏曰:“气质之禀,自非生知上知,宁能无偏?学 则所以矫其偏而复于正也。然今之学者有二,繇博 以致约,则敛华而就实。故志为之主,愈敛则愈实,愈 久则愈明。或者唯博之趋,若可以哗世取荣,然气为 之主,气衰则志索,于是有始锐而终惰,始明而终暗 者矣。”

双峰饶氏曰:“为学之方,其大略有四:一曰立志,二曰 居敬,三曰穷理,四曰反身。若夫趋向卑陋而此志之 不立,持养疏略而此心之不存,讲学之功不加,而所 知者昏蔽,反身之诚不笃而所行者悖戾。将见人欲 愈炽,天理愈微,本心一亡,亦将何所不至哉!人之 为学,莫先于立志。立志之初,当先于分别古今人品 之高下,孰为可尊可慕而可法,孰为可贱可恶而可 戒,此入德之先务也。”此志既立,然后讲学以明之,力 行以充之,则德之进也,浩乎其不可御矣。君子之 学,不守诸约,则汎滥支离,固无以为体道之本;不致 其博,则陋陋偏党,亦无以尽道体之全。存养省察,致 知力行,阙一不可。诚之为道,无所不体,自学者言 之,“敬所以存心也,敬立则内直;义所以制事也,义形 则外方。”二者皆学者切己之事。苟非有诚意以为之, 则敬非真敬,而其为敬也必疏略;义非实义,而其为 义也必驳杂,所谓不诚无物也。今之学者所以不 能学为圣贤者,其大患在于无志,其次在于无所守。 盖人而无志,则趋向卑陋,不足与议高明光大之事 业。勉之以道义,则曰“难知难行”;期之以圣贤,则曰“不 可企及。不过终身汨汨为乡里之庸人而已”,何足与 有为哉?人而无守,则见利必趋,见害必避。平居非不 粗知义理,至于临事则为利欲所驱而有所不暇,顾 足与有所立哉?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之 以为心,义礼智信之“理皆具于中,而为心之全德者 也。”此虽人心之所固有,然学者苟无存养体验之功, 则气质物欲有以蔽之,而无以识其体之实有于己 矣。幸而有以识其体之实有于己矣,然或不能博学 于文,讲求义理以栽培之,则如孤根独立而无所壅 培,非特无以助其生长,而使之进于盛大,亦恐风霜 雕摧,而其根将不能以自存也。

鲁斋许氏曰:“凡为学之道,必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如《六经》《语》《孟》中我所未能,当勉而行之;或我所行不 合,于《六经》《语》《孟》中,便须改之。先务躬行,非止诵书作 文而已。”

临川吴氏曰:“学者之于道,其立志当极乎远大,而用 功必循夫近小。远大者何?究其源也。近小者何?有其 渐也。渐者自流愬源,而不遽以探源为务也。道之有 源,如水之有源;人之学道,如禹之治水。禹之治水也, 治河必自下流始。兖州之功为多,而冀州次之。河之 外,名川三百,支川三千,无所不理。若畎若浍,田闲水” 道尔,亦濬之以距于川,其不遗近小也如是。圣门教 人,自庸言庸行之常至一事一物之微,谆切平实,未 尝轻以道之大原示人也。仁道之大,子所罕言,圣人 岂有隐哉?三百三千之仪,流分泒别,殆犹三百三千 之川,虽琐细繁杂,然无一而非道之用。子贡之颖悟, 曾子之诚笃,皆俟其每事用力,知之“既遍,行之既周, 而后引之,会归于一以贯之”之地。无子贡、曾子平日 积累之功,则一贯之旨不可得而闻也。近世程子受 学于周子,《太极一图》,道之大原也。程子之所手授而 “终身秘藏”一语,曾莫之及,宁非有深虑乎?朱子演绎 推明之后,此图家传人诵,宋末之儒高谈性命者比 比,谁是真知实行之“人,盖有不胜其弊者矣。夫小德 之川流,道之泒也;大德之敦化,道之原也。未周遍乎 小德,而欲窥觇乎大德,是舍泒而寻原者也。所贵 乎学者,以其能变化气质也。学而不足以变化气质, 何以学为哉?世固有率意而建功立业者矣,亦有肆 情而败国殄民者矣。彼其或刚、或柔、或善或恶,任其 气质之”何如,而无复矫揉克治以成人?学者则不如 是,昏可变而明也,弱可变而强也,贪可变而廉也,忍 可变而慈也,学之为用大矣哉!凡气质之不美皆可 变而美,况其生而美者乎?为学而逐逐于欲,役役 于利,汨没于卑污苟贱,以终其身,与彼不学者曾不 见其少异。是何也?所学非吾所谓学也。夫今之学者 之学,不过二端:读书与为文而已矣。读书所以求作 圣人之路迳,而或徒以资口耳;为文所以述垂世之 训辞,而或徒以炫华釆。如是而学,欲以变化其气质, 不亦难哉!宜其愈学而无益,虽皓首没世,犹夫人也。 勉生于不足,不勉生于足。不足则勉,勉则进;足则 不勉,不勉则止。昔之圣贤,兢兢业业、孜孜汲汲,不自 足故也。世之自以为有馀者反是。敏不敏,天也;学 不学,人也。天者不可恃,而人者可勉也。“蟹不如螾驽 可以及骥”,何也?敏而不学,犹不敏也;不敏而学,犹敏 也。夫子上圣也而好学,颜子大贤也而好学,古之人 不恃其天资之敏也。如此,既敏且学,则事半而功倍。

胡居仁居业录[编辑]

《与陈大中》
[编辑]

为学大端不出存心穷理二事,故程子曰:“涵养须用 敬,进学则在致知。”今人不去敬上做工夫,只去心上 捉摸照看。及捉摸不住,索性要求虚静,所以入于空 虚。殊不知敬则心自存,不必照看捉摸;敬则自虚静, 不必去求虚静。今人不去穷理致知,只在文义上绰 过,又不于日用事物上推究,所以只见浅陋。穷理是 推勘到十分尽处,致知是体究到十分明处。或读书, 或讲论,或处事,皆要十分明尽,方是穷理、致知工夫。 只看“穷”字“致”字,便无所不用其极。

《奉罗一峰》
[编辑]

“道之在天下,未尝一日无所以有明不明者,由人之 学不学也。然世之学者不少,而道卒无以复乎古昔 之盛者,由其所学有正不正,用功有真不真也。以不 真不正之学,虽倍其功而无益,其害于世也必矣。自 宋儒既没,正学不传,士风颓靡,闲有英才豪杰有志 于此者。然以信从者寡,终无以振起斯文,丕变士风” 也。伏闻先生有志于此,未知其详。近日得会丘、董二 公,具道先生处心行己之要。又获睹佳翰,而知所志 不凡,任道甚力,不胜忻跃!

王阳明集[编辑]

《与夏敦夫》
[编辑]

不相见者几时?每念吾兄忠信笃厚之资,学得其要, 断能一日千里,惜无因亟会,亲睹其所谓历块过都 者,以为快耳。昔夫子谓子贡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 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然 则圣人之学,乃不有要乎?彼释氏之外,人伦遗物理 而堕于空寂者,固不得谓之明其心矣。若世儒之外, 务讲求考索,而不知本诸其心者,其亦可以谓穷理 乎?此区区之心,深欲就正于有道者,因便辄及之,幸 有以教我也。

《答伦彦式》
[编辑]

谕及“学无静根,感物易动,处事多悔”,即是三言,尤见 近时用功之实。仆罔所知识,何足以辱贤者之问?大 抵三言者,病亦相因,惟学而别求静根,故感物而惧 其易动,感物而惧其易动,是故处事而多悔也。心无 动静者也。其静也者,以言其体也;其动也者,以言其用也。故君子之学,无闲于动静。其静也,常觉而未尝 无也,故常应。其动也。常定而未尝有也,故常寂。常应 常寂,动静皆有事焉,是之谓集义。集义故能无祇悔, 所谓“动亦定,静亦定”者也。心一而已,静其体也,而复 求静根焉,是挠其体也。动其用也,而惧其易动焉,是 废其用也。故求静之心即动也,恶动之心非静也,是 之谓动亦动,静亦动,将迎起伏,相寻于无穷矣。故循 理之谓静,从欲之谓动。欲也者,非必声色货利外诱 也,有心之私皆欲也,故循理焉,虽酬酢万变皆静也, 濂溪所谓“主静无欲”之谓也,是谓集义者也。从欲焉, 虽心斋坐忘,亦动也,告子之强制正助之谓也,是外 义者也。虽然,仆盖从事于此而未之能焉,聊为贤者 陈其所见云尔。

《与唐虞佐侍郎》
[编辑]

别后承雄文追送,称许过情,末又重以傅说之事,所 拟益非其伦,感怍何既!昔人有言:“投我以木桃,报之 以琼瑶。”今投我以琼瑶矣,我又何以报之?报之以其 所赐,可乎?说之言曰:“学于古训乃有获。”夫谓学于古 训者,非谓其通于文辞,讲说于口耳之闲,义袭而取 诸其外也。获也者,得之于心之谓,非外铄也。必如古 训而学其所学焉,诚诸其身,所谓“默而成之,不言而 信”,乃为有得也。夫谓“逊志务时敏”者,非谓饰情卑礼 于其外,汲汲于事功声誉之闲也。其逊志也,如地之 下而无所不承也,如海之虚而无所不纳也。其时敏 也,一于天德,戒惧于不睹不闻,如太和之运而不息 也。夫然,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悦,施及蛮貊而道德流 于无穷”,斯固《说》之所以为说也。以是为报,虞佐其能 以却我乎?

《答顾东桥》
[编辑]

来书云:“人之心体本无不明,而气拘物蔽,鲜有不偏。非学问思辨以明天下之理,则善恶之机、真妄之辨,不能自觉,任情恣意,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矣。”

此段大略似是而非,盖承沿旧说之弊,不可以不辨 也。夫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 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而后谓之学,岂徒 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 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 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 是行矣。“笃”者,敦实笃厚之意。已行矣而“敦笃其行,不 息其功”之谓尔。盖学之不能无疑则有问,问即学也, 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思,思即学也,即行也。又不 能无疑则有辨,辨即学也,即行也。辨既明矣,思既慎 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 “笃行”,非谓学问思辨之后而始措之于行也。是故以 求能其事而言谓之学,以求解其惑而言谓之问,以 求通其理而言谓之思,以求精其察而言谓之辨,以 求履其实而言谓之行。盖析其功而言则有五,合其 事而言则一而已。此区区心理合一之体,知行并进 之功,所以异于后世之说者,正在于是。今吾子特举 学问思辨以穷天下之理,而不及笃行,是专以学问 思辨为知,而谓穷理为无行也已。天下岂有不行而 学者耶?岂有不行而遂可谓之穷理者耶?《明道》云:“只 穷理便尽性至命。”故必仁极仁而后谓之能穷仁之 理,义极义而后谓之能穷义之理,仁极仁则尽仁之 性矣,义极义则尽义之性矣。学至于穷理至矣,而尚 未措之于行,天下宁有是耶?故知不行之不可以为 学,则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矣;知不行之不可以 为穷理,则知知行之合一并进,而不可以分为两事 矣。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 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 以补益之,是犹析心与理而为二也。夫学问思辨笃 行之功,虽其困勉至于人一己百,而扩充之极,至于 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心之良知而已,良知之外,岂 复有加乎?今必曰“穷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诸其心”, 则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 何以致其体察乎?吾子所谓气拘物蔽者,拘此蔽此 而已。今欲去此之蔽,不知致力于此,而欲以外求,是 犹目不明者,不务服药调理以治其目,而徒伥伥然 求明于其外,明岂可以自外而得哉?任情恣意之害, 亦以不能精察天理于此心之良知而已。此诚毫厘 千里之谬者,不容于不辨。吾子毋谓其论之太刻也。

《答路宾阳》
[编辑]

日来山闲朋友,远近至者百馀人,因此颇有警发,见 得此学益的确简易,真是“考诸三王而不谬,百世以 俟圣人而不惑”者。惜无因复与宾阳一面语耳。郡务 虽繁,然民人社稷莫非实学。以宾阳才质之美,行之 以忠信,坚其必为圣人之志,勿为时议所摇,近名所 动。吾见其德日进而业日广矣。

《与辰中诸生书》
[编辑]

绝学之馀,求道者少,一齐众楚,最易摇夺。自非豪杰鲜有卓然不变者。诸友宜相砥砺夹持,务期有成。近 世士夫亦有稍知求道者,皆因实德未成而先揭标 榜,以来世俗之谤,是以往往隳堕无立,反为斯道之 梗。诸友宜以是为鉴,刊落声华,务于切己处著实用 力。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 平日为事物纷挐,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 一段工夫耳。明道云:“才学便须知有著力处,既学便 须知有得力处,诸友宜于此处著力,方有进步,异时 始有得力处也。”学要鞭辟近里著己,君子之道,暗然 而日章。为名与为利,虽清浊不同,然其利心则一谦 受益,不求异于人,而求同于理。此数语宜书之壁间, 常目在之。举业不患妨功,惟患夺志。只如前日所约, 循循为之,亦自两无相碍。所谓知得洒扫应对,便是 精义入神也。

《答徐成之书》
[编辑]

“吾乡学者几人?求其为笃信好学如吾成之者谁欤? 求其喜闻过,忠告善道如吾成之者谁欤?过而莫吾 告也,学而莫吾与也,非吾成之之思而谁思欤?”嗟吾 成之幸自爱重,自人之失其所好,仁之难成也久矣。 向吾成之在乡党中,刻厉自立,众皆非笑,以为迂腐, 成之不为少变。仆时虽稍知爱敬,不从众非笑,然尚 未知成之之难得如此也。今知成之之难得,则又不 获朝夕相与,岂非大可憾欤!修己治人,本无二道,政 事虽剧,亦皆学问之地,谅吾成之,随在有得,然何从 一闻至论,以洗凡近之见乎?“爱莫为助”,“近为成之”,思 进学之功,微觉过苦。先儒所谓志道恳切,固是诚意, 然急迫求之,则反为私已,不可不察。日用闲何,莫非 天理流行,但此心常存而不放,则义理自熟,《孟子》所 谓“勿忘勿助,深造自得”者矣。学问之功何可缓,但恐 著意把持振作,纵复有得,居之恐不能安耳。成之之 学,想亦正不如此。以仆所见,微觉其有近似者,是以 不敢不尽,亦以成之平日之乐闻,且欲以是求教也。

《答黄宗贤应原忠书》
[编辑]

昨晚言似太多,然遇二君亦不得不多耳。其闲以造 诣未熟言之,未莹则有之,然郤自是吾侪一段的实 工夫,思之未合,请勿轻放过,当有豁然处也。圣人之 心,纤翳自无所容,自不消磨刮。若常人之心,如斑垢 驳杂之镜,须痛加刮磨一番,尽去其驳蚀,然后纤尘 即见,才拂便去,亦自不消费力。到此已是识得仁体 矣。若驳杂未去,其闲固自有一点明处。尘埃之落,固 亦见得,亦才拂便去,至于堆积于驳蚀之上,终弗之 能见也。此学利困勉之所由异,幸弗以为烦难而疑 之也。凡人情好易而恶难,其闲亦自有私意气习缠 蔽在,识破后自然不见其难矣。古之人至有“出万死 而乐为之者,亦见得耳。向时未见得”向里面意思,此 工夫自无可讲处。今已见此一层,却恐好易恶难,便 流入禅释去也。昨论儒释之异,明道所谓“‘敬以直内’ 则有之,义以方外”则未也。毕竟连“敬以直内”亦不是 者,已说到八九分矣。

《与王纯甫书》
[编辑]

纯甫所问,辞则谦下,而语意之闲,实自以为是矣。夫 既自以为是,则非求益之心矣。吾初不欲答,恐答之 亦无所入也。故前书因发其端,以俟明春渡江而悉。 既而思之,人生聚散无常,纯甫之自是,盖其心尚有 所惑而然,亦非自知其非而又故为自是以要我者, 吾何可以遂已?故复备举其说,以告纯甫。来书云:“学 以明善诚身,固也,但不知何者谓之善,原从何处得 来?今在何处?其明之之功当何如?入头当何如?与诚 身有先后次第否?诚是诚个甚的?此等处细微曲折, 尽欲叩求启发,而因献所疑,以自附于助我者。反复 此语,则纯甫近来得力处在此,其受病处亦在此矣。” 纯甫平日徒知存心之说,而未尝实加克治之功,故 未能动静合一,而遇事辄有纷扰之患。令乃能推究 若此,必已渐悟往日之堕空虚矣。故曰:“纯甫近来用 功得力处在此。”然已失之支离外驰而不觉矣。夫心 主于身,性具于心,善原于性,《孟子》之言“性善”是也。善 即吾之性,无形体可指,无方所可定,夫岂自为一物, 可从何处得来者乎?故曰:“受病处亦在此。”纯甫之意, 盖未察夫圣门之实学,而尚狃于后世之训诂,以为 事事物物各有至善,必须从事事物物求个至善,而 后谓之明善,故有“原从何处得来,今在何处”之语。纯 甫之心,殆亦疑我之或堕于空虚也,故假是说以发 我之蔽。吾亦非不知感纯甫此意,其实不然也。夫在 物为理,处物为义,在性为善,因所指而异其名,实皆 吾之心也。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 心外无善,吾心之处事物,纯乎理而无人伪之杂谓 之善,非在事物有定所之可求也;处物为义,是吾心 之得其宜也,义非在外可袭而取也。格者,格此也;致 者,致此也。必曰事事物物上求个至善,是离而二之 也。伊川所云:“才明彼,即晓此”,是犹谓之二。性无彼此, 理无彼此,善无彼此也。纯甫所谓明之之功当何如入头处当何如?与诚身有先后次第否?诚是个诚甚 的?且纯甫之意,必以明善自有明善之功,诚身又有 诚身之功也。若区区之意,则以明善为诚身之功也。 夫诚者,无妄之谓。诚身之诚,则欲其无妄之谓。诚之 之功,则明善是也。故博学者,学此也;审问者,问此也; 慎思者,思此也;明辨者,辨此也;笃行者,行此也;皆所 以明善而为诚之之功也。故诚身有道。明善者,诚身 之道也。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非明善之外别有所 谓诚身之功也。诚身之始,身犹未诚也,故谓之明善。 明善之极,则身诚矣。若谓自有明善之功,又有诚身 之功,是离而二之也,难乎免于毫厘千里之谬矣。其 闲欲为纯甫言者尚多,纸笔未能详悉。尚有未合,不 妨往复。

《与席元山书》
[编辑]

大抵此学之不明,皆由吾人“入耳出口未尝诚诸其 身,譬之谈饮说食,何由得见醉饱之实乎?”仆自近年 来,始实见得此学真有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朋 友之中,亦渐有三数辈笃信不回,其疑信相半、顾瞻 不定者,多以旧说沈痼,且有得失毁誉之虞,未能专 心致志以听,亦坐相处不久,或交臂而别,无从与之 细说耳。象山之学,简易直截,孟子之后一人。其“学、问、 思、辨、致知、格物”之说,虽亦未免沿袭之累,然其大本 大原,断非馀子所及也。执事素能深信其学,此亦不 可不察。正如求精金者,必务煆炼足色,勿使有纤毫 之杂,然后可无亏损变动,盖是非之悬绝,所争毫厘 耳。用熙近闻已赴京,知公故旧之情极厚,倘犹未出, 亦劝之学问而已。存心养性之外,无别学也。相见时, 亦望遂以此言致之。

《与黄勉之书》
[编辑]

屡承书惠,兼示述作,足知才识之迈,向道恳切之难 得也。何幸何幸!然未由一面,鄙心之所欲效者,尚尔 郁而未申,有负盛情多矣。君子学以为己,成己成物, 虽本一事,而先后之序,有不容紊。《孟子》云:“学问之道 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诵习经史,本亦学问之事,不 可废者。而忘本逐末,明道尚有玩物丧志之戒;若立 言垂训,尤非学者所宜汲汲矣。所示《格物说》《修道注》, 诚荷不鄙之意,窃深惭悚。然非浅劣之所敢望于足 下者也。且其为说,亦于鄙见微有未尽,何时合并,当 悉其义,愿且勿以示人。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 大过矣。”充足下之才志,当一日千里,何所不可到,而 不胜骏逸之气,急于驰骤奔放抵突若此,将恐自蹶 其足,非任重致远之道也。古本之释,不得已也。然不 敢多为辞说,正恐葛藤缠绕,则枝干反为蒙翳耳。《短 序》亦尝三易稿石,刻其最后者,今各呈一本,亦足以 知初年之见,未可据以为定也。

鹿伯顺语录[编辑]

《认理提纲》
[编辑]

吾辈读有字底书,却要识没字底理,理岂在语言文 字哉?只就此日此时此事,求一个此心过得去底,便 是理也。仁义忠孝,名色万千,皆随所在而强为指称 也,奈何执指称者求理乎?指称种种,原为人觌面相 违,不得不随在指点,求以省悟,而人复就指点处成 执滞。谈元说妙,较量一字之闲,何啻千里?此理不 是人做作底。天生万物,而人得其生物者以为心,四 海一天,万里一天,人得以生,此心与天并大。只就“乍 见孺子”一端,推而论之,上下四方,往古来今,触无不 觉,叩无不应,偌大宇宙,都呼吸一气之中,故宇宙中 物皆性中物,宇宙内事皆分内事也。《大学》之明德,《中 庸》之性,《论语》之仁,皆是物也,乃合下生“成本来面目 也。”此理不是涉悬空底,子臣弟友是他著落。故“学 以为己也”,而说个己就在人上;“学以尽心也”,而说个 心就在事上。此知仁与庄礼,不得分也;修己与治人, 不得分也;博文与约礼,不得分也;文章与性道,不得 分也。不然,日新顾𬤊,成汤且为枯禅矣。此理不是 妆看象底,中心自尽是其底本。戒欺求慊,内省无恶, 全在人所不见处讨个心安,此暗然之所以异于的 然也。若微涉体面,便与本来性命不相干涉,纵鸿勋 伟烈笼盖一时,而那块地方终未著底,如何摸得快 活?如何熬得劫数?故万变中入火不烧,万古中历劫 不化,全在“暗然”二字上得力。此理不是落畦径底, 只要主以无私之心境,不论常变,见不论偏全,事不 论成败,名不论污洁,清可也,任可也,和可也,去可也, 死可也,囚可也。故曰:“君子仁而已矣。”何必同此理? 不是有等待的,随时随处,自有当尽底职分。自小至 老,无显无晦,只求个件件不亏本分,时时不亏本心 便了。故天地造化,天地之寻常;帝王经纶,帝王之日 用。那有学术功业之分,穷养达施之异乎?是亦为政 吾与点也,其理自明。此理不是有终穷底,就此事 只了得此事,不得遮掩他端;就此时只了得此时,不 得带携后日。总此事体,去而复来。孔子“不足者必勉”, 然非敢保,既勉之后,永无不足;有馀者不尽,然非敢定,不尽之后,更无有馀。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虽欲从 之,末由也已。孔颜一道也,不勘到此,则何有于我?祇 为㧑谦,而尧舜犹病,望道未见,并为诬圣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