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第146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理学汇编 字学典 第一百四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一百四十六卷
理学汇编 字学典 第一百四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

 第一百四十六卷目录

 方言部艺文

 方言部纪事

 方言部杂录

字学典第一百四十六卷

方言部艺文[编辑]

《与扬雄求方言书》
汉·刘歆
[编辑]

歆叩头。昨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 八月巡路求代语僮谣歌戏,欲得其最目。因从事郝 隆求之,有日,篇中但有其目,无见文者。歆先君数为 孝成皇帝言,“当使诸儒共集训诂,《尔雅》所及,《五经》所 诂,不合《尔雅》者诂?”“为病,及诸经氏之属,皆无证验。 博士至以穷世之博学者,偶有所见,非徒无主而生 是也。”会成帝未以为意,先君又不能独集,至于歆身 修轨,不暇何徨,或更创属闻,子云独采集先代绝言, 异国殊语,以为十五卷,其所解略多矣,而不知其目。 非子云淡雅之才,沈郁之思,不能经年锐精,以成此 书,良为勤矣。歆虽不“遘过庭,亦克识先君雅训,三代 之书,蕴藏于家,直不计耳。今闻此,甚为子云嘉之已。” 今圣朝留心典诰,发精于殊语,欲以验考四方之事, 不劳戎马高车之使,坐知傜俗,适子云攘意之秋也。 不以是时发仓廪以赈赡,殊无为明语,将何独挈之 宝?上以忠信明于上,下以置恩于罢朽,所谓知蓄积、 善布施也。盖萧何造律,张仓推历,皆成之干帷幕,贡 之于王门,功列于汉室,名流乎无穷。诚以隆秋之时, 收藏不殆,饥春之岁,散之不疑,故至于此也。今谨使 密人奉手书,愿颇与其最目,得使入录,令圣朝留明 明之典。歆叩头叩头。

方言部纪事[编辑]

《汉书陈胜传》:“胜字涉,阳城人。初为王,其故人尝与佣 耕者闻之,乃叩宫门欲见门令不肯为通,胜出,遮道 而呼,涉乃召见,载与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涉 之为王,沈沈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

《西京杂记》:扬子云好事,常怀铅提椠,从诸计吏,访殊 方绝域四方之语,以为裨补。𬨎轩所载,亦洪意也。 《避暑录话》:刘惔盛暑见王导,导以腹熨弹碁局,云何 乃渹?惔出,人问:王公何如?惔曰:“未见他异,唯闻吴语, 尝谓渹为冷吴人语也。”今二浙乃无此语。

《世说新语》:桓元问:“羊孚何以共重吴声?羊曰:‘当以其 妖而浮’。”

郝隆为桓公南蛮参军,三月三日会作诗,不能者罚 酒三升。隆初以不能受罚,既饮,揽笔便作一句云:“娵 隅跃清池。”桓问:“娵隅是何物?”答曰:“蛮名鱼为娵隅。”桓 公曰:“作诗何以作蛮语?”隆曰:“千里投公,始得蛮府参 军那得不作蛮语也?”

王仲祖闻蛮语不解,茫然曰:“若使介葛卢来朝,故当 不昧此语。”

高坐道人不作汉语。或问此意,简文曰:“以简应对之 烦。”《高坐别传》:“和尚,名尸黎密,西域人。永嘉中始到 此土。天姿高朗,风韵遒迈。丞相王公一见奇之,以为 吾之徒也。性高简,不学《晋语》。诸公与之言,皆因传译, 然神领意得,顿在言前。”

《南史顾琛传》:“宋世江东贵达者,会稽孔季恭子灵符、 吴兴丘深之及琛,吴音不变。”

《梁始兴忠武王憺传》:憺行荆州事,厉精为政,人甚安 之。天监七年冬,诏征还朝。人歌曰:“始兴王,人之爹,赴 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荆土方言谓父为爹, 故云。

《北史咸阳王禧传》:孝文诏断北语,一从正音,禧赞成 其事。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 当降爵黜官。朕尝与李冲论此,冲言四方之语,竟知 谁是帝者言之,即为正矣,何必改旧从新?”冲之此言, 应合死罪。

《高昂传》:“昂幼时,便有壮气,及长,俶傥胆力过人。时鲜 卑共轻中华朝士,唯惮昂神武。每申令三军,常为鲜 卑言,若昂在列时,则为华言。”

《大业拾遗记》:炀帝尝醉游诸宫,偶戏宫婢罗罗者,罗 罗畏萧妃,不敢迎帝,且辞以有程姬之疾,不可荐寝。 帝乃嘲之曰:“个人无赖是横波,黛染隆颅簇小蛾。幸 得留侬伴成梦,不留侬住意如何?”帝自达广陵,宫中 多效吴言,因有侬语也。

《唐书柳宗元传》:“宗元贬永州司马,雅善萧俛,贻书言情曰:‘楚越间声音特异,鴂舌啅噪,今听之恬然不怪 已与为类矣。家生小童皆自然哓哓,昼夜满耳。闻北 人言,则啼呼走匿,虽病夫亦怛然骇之’。”

《五代史后唐康福传》:福为将无他能,善诸戎语。明宗 常召入便殿,访以外事,福辄为蕃语以对。枢密使安 重诲恶之,常戒福曰:“无妄奏事,当斩汝。”福惧,求外任, 乃拜凉州刺史。

《调谑篇》:熙宁初,有人自常调上书,迎合宰相意,遂擢 御史。苏长公戏之曰:“有甚意头求富贵,没些巴鼻便 奸邪。”有甚意头,没些巴鼻,皆俗语也。

《云麓漫抄》:朱勔之父朱冲者,吴中常卖人方言,以微 细物博易于乡市中,自唱曰“常卖。”一日至虎丘,主僧 听其声甚惊,出观之,但见憩于庑下,延之设茶,语以 他日必贵,自是主僧颇周给之。

《癸辛杂识》:浙之东,言语黄、王不辨,自昔而然。王克仁 居越,荣邸近属也,所居尝独毁于火,于是乡人呼为 王火烧。同时有黄瑰者,亦越人,尝为评事,忽遭台评, 云其积恶以遭天谴,至于独焚其家。乡人有“王火烧” 之号,盖误以王为黄耳。邸报既行,而评事之邻有李 应麟者,为维扬幕,一见大惊,知有被火之事,亟告假 而归。制使李应山邻也,馈以官楮二万,及归,则家无 患,乃知为误耳。

《金史世宗本纪》:大定十四年三月甲午,上命应卫士 有不闲女直语者,并勒习学,仍自后不得汉语。 《元史仁宗本纪》,延祐四年,翰林学士承旨忽都鲁都 儿迷失、刘赓等译《大学衍义》以进。帝览之,谓群臣曰: “《大学衍义》议论甚嘉,其令翰林学士阿怜铁木儿译 以国语。”

《耶律楚材传》:楚材美髯宏声。帝遂呼楚材曰“吾图撒 合里。”而不名吾图撒合里,盖国语长髯人也。

《唐仁祖传》:“仁祖少颖悟,父没,母教之读书,通诸方语 言。”

《松江府志》:“陆泳隐居大蒸,尽心农事,采方言习俗,作 《田家五行》,以占丰歉。”

方言部杂录[编辑]

《韩诗外传》:楚之狂者楚言,齐之狂者齐言,习使然也。 《梦溪笔谈》:“《庄子》云:程生马尝观文字注:秦人谓豹曰 程。予至延州,人至今谓虎豹为程,盖言虫也。方言如 此,抑亦旧俗也。”

《闻见后录》:南人谓象齿为白暗,犀角为黑暗。少陵诗 云:“黑暗通蛮货。”用方言也。

《贡父诗话》:司马温公论九旗之名,旗与旗相近。《诗》云: “言观其旗。”《左传》:“龙尾伏辰,取虢之旗。”然则此旗当为 芹音,周人语转,亦如关中以中为蒸,虫为尘,丹青之 青为萋也。五方语异,闽以高为歌,荆楚以南为难,荆 为斤。

昔闽士作《清明象天破》,题云:“天道如何?仰之冞高。”会 考官同里,遂中选。

荆楚士题雪,用“先”字,后曰:“十二峰峦旋旋添”,反读“添” 为“天”字也。向敏中镇长安,土人不敢买蒸饼,恐触“中” 字讳也。

《容斋三笔》,今世所传,扬子云《𬨎轩使者绝代语》释《列 国方言》凡十三卷,郭璞序而解之。其末又有汉成帝 时刘子骏与雄书,从取《方言》及雄答书。以予考之,殆 非也。雄自序所为文,汉史本传但云:“经莫大于《易》,故 作《太元》;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史篇莫善于《仓颉》,作 《训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赋莫深于《离骚》,反而广” 之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雄平生所为文,尽于是矣, 初无所谓《方言》。《汉艺文志》小学有《训纂》一篇,儒家有 雄所序三十八篇,注云:《太元》十九,《法言》十三,《乐》四,《箴》 二,杂赋有雄赋十二篇,亦不载《方言》。观其《答刘子骏 书》称蜀人严君平,按君平本姓庄,汉显帝讳庄,改曰 严。《法言》所称“蜀庄沈冥”,“蜀庄之才”、“之珍”、吾珍庄也,皆 是本字,何独至此书而曰严又子骏只从之求书,而 答云必欲胁之以威,陵之以武,则缢死以从命也,何 至是哉?既云成帝时子骏与雄书,而其中乃云孝成 皇帝反复抵牾,又书称汝颍之间先汉人无此语也, 必汉魏之际好事者为之云。

世人语音有以切脚而称者,亦闻见之于史书中,如 以“蓬”为勃笼,“槃”为勃阑,“铎”为突落,“叵”为不可,“团”为突 栾,“钲”为丁宁,“顶”为滴𩕳,“角”为矻落,“蒲”为勃卢,“精”为即 零,“螳”为突郎,诸为之于“旁”为步廊,“茨”为蒺藜,“圈”为屈 挛,“锢”为“骨露”,“窠”为“窟驼”是也。

《墨客挥犀》,诗人多用方言。南人谓睡美为黑甜,饮酒 为软饱。故东坡诗曰:“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馀。” 却扫编石林公言:吴中俚语:“若等人易得久,瞋人易 得丑。”虽鄙,亦甚有理。

《中吴纪闻》:吴人呼“来”为“釐”,始于陆德明。“贻我来牟”、“弃 甲复来”皆音釐,盖德明吴人也,言罢则以“休”继始。前吴王一日语孙武曰:“将军罢休。”亦吴语也。

《野客丛谈》:吴曾《漫录》曰:“江西俚俗骂人曰客作儿。”按 陈从易《寄荔枝与盛参政诗》:“橄榄为下辈,枇杷客作 儿。”今人斥受雇者为“客作,已见于南北朝。观袁翻谓 人曰:‘邢家小儿,为人客作章表’。”此语自古而然,因知 俗语皆有所自。

龚养正作《续释常谈》二十七卷,余病其未广,更欲续 之,未果,姑疏大略于左:“楼罗”见《南史》。“噤门”见《晋书》。“主 故”见《东汉》。“人力”见《北史》。“承受”见《后汉》。“证左”见《前汉》。“相 仆”见《吴书》。“直日”见《礼记注》。“门客”见《南北史》。“察子”见《唐 书》。“驵狯”见《前汉》。“求食”见《左传》。“措大”见《唐书》。“高手医”见 《晋书》。“小家子”,“无状子”见《前汉》。“浮浪人”见《隋书》。“茶博士” 见《语林》。“酒家儿”,见《栾布传》。“厨下儿”,见《吴书》。“家常使令”, 见《卫子夫传》。“快活三郎”,见《开元传信录》。“掉书袋”,见《南 唐书》。“同年友”,见刘禹锡《集注》。“斋衬钱”、“年月日子”,“入粗 入细,看人眉睫”,见《南北史》。“近市无价”,见《曾子》。“巧诈宁 拙诚”,见《说苑》。“十指有长短,痛惜皆相似”,见曹植诗。“卖 浆值天凉”,见姜子牙语。“近朱赤,近墨黑”,见傅元《太子 箴》。“积财千万,不如薄艺。”“随身教儿,婴孩教妇,初来”,见 《颜氏家训》。“生为人所呾嚼,死为人所懽快”,见左雄语。 “举头三尺有神明”,见徐铉语。“龙生龙,凤生凤”,见丹霞 语。对牛弹琴,作死马医,冷灰豆爆,皆见《禅录》。似此等 语,不可枚举。今鄙俗语谓:“不在被中眠,安知被无边。” 而卢仝诗曰:“不予衾之眠,信予衾之穿”,谓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而《赵世家》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谓让一 寸,饶一尺,则曹氏令曰“让礼一寸,得礼一尺。”谓三世 仕宦,方解著衣吃饭,而《曹氏令》曰:“三世长者知被服, 五世长者知饮食。”

岩下放言,古语多不同,或各从其方言。亦有造字之 初,未备假借用之,后有正字,遂别出。如“若”字训顺,未 有顺字时,但言“若”后有“顺”字,故但言“顺”,不言“若”,无无 二义,而后人必妄分别。《尔雅》训释,最为近古。世言周 公作,妄矣。其间多是类诗中语,而取毛氏说为正。余 意此但汉人所作尔。

扬雄能识字,亲作《训纂》,不复见,而《方言》尚存,亦不为 无意矣。然《太元》书用其字,奇险多前此所无,其有据 邪?抑雄自为之也?有据,当有所见,自为之,则正字之 夕别为一字,乃与其以《太元》准易,同一法门。雄言“司 马子长好奇不知己”,乃好奇之甚者而弗悟也。 《楚辞》言些,沈存中谓梵语萨缚阿三合之音,此非是, 不知梵语何缘得通。荆楚之间,此正方言,各系其山 川风气所然,安可以义考?大抵古文多有卒语之辞, 如“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绳绳兮”,以“兮”为终。《老子》 文亦多然。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以“只”为“终。”“狂童”之狂 也。“且椒聊”,“且远条”,“且”以“且”为“终。”“唐棣之华,偏其反而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以而为“终。”既曰“归止, 曷又怀止。”以止为终,无不皆然。风俗所习,齐不可移 之宋,郑不可移之许。后世文体既变,不复论其终为 《楚辞》者,类仍用些语,已误,更欲穷其义,失之远矣。 《癸辛杂识》:译者之称,见《礼记》云:东方曰寄,言传寄内 外言语;南方曰象,言放象内外之言;西方曰狄鞮,鞮, 知也,通传裔狄之语与中国相知。北方曰“译。”译,陈也, 陈说内外之言,皆立此传语之人,以通其志。今北方 谓之“通事”,南蕃海舶谓之“唐帕”,西方蛮猺谓之蒲,又 皆译之名也。

《齐东野语》:余生长泽国,每闻舟子呼造帆曰“欢”,以牵 船之索曰“弹。”平声子称使风之帆为去声,意谓吾谚耳。 及观唐乐府有诗云:“蒲帆犹未织,争得一般成。”而锺 会呼捉船索为百丈,赵氏注云:“百丈者,牵船篾。”内地 谓之宣。音弹韩昌黎诗云:“无因帆江水。”而韵书去声内, 亦有扶帆切者,是知方言俗语,皆有所据。陆放翁入 蜀,闻舟人祠神,方悟杜诗“长年三老摊钱”之语,亦此 类也。

《北户录》:“广州南当米䴵,合生熟粉为之,白薄而软。”按 刘孝威谢官,“赐交州米䴵四百屈。”详其言屈,岂今之 数乎?且前朝短书杂说,有呼食为头、以鱼为㪷、茗为 簿、为夹、笔为双、为床为枝、墨为螺、为丸为枚、纸为番、 锦为两、衣为裁、袈裟为缘、奴为头、麝为子、蜡为䴵、槟 榔为口、胡桃为子,其事不可备论。

《黄氏笔记》:“龚养正《续释常谈》,最号详博。按‘酒’二字,出 《仪礼注》,乃遗而弗及。盖其所释者,当时南方之常谈 耳。”

潜溪邃言:“声韵出于天,自然而不可易,故燕代之迟 重,荆楚之剽疾,其方言有不可一律齐者。近世解诗 者,十五国风,皆以一音叶之,何邪?是必有其故也。” 《辍耕录》:“天子凡宴飨,一人执酒觞立于右阶,一人执 拍板立于左阶。执板者抑扬其声曰‘斡脱’,执觞者如 其声和之曰‘打弼’,则执板者节一板从,而王侯卿相 合”坐者坐,合立者立。斡脱打弼彼中《方言》,未暇考求 其义。

《丹铅总录》:“今之巷道名为胡洞,字书不载,或作衙,同
考证
又作。”同。皆无据也。《南齐书》。“萧鸾弑其君昭于西弄。”

注。弄。巷也。南方曰弄。北方曰“同”“弄”之反。切“为。”同 也,盖《方言》耳。

《春风堂随笔》:方言以十二生肖配十二辰,为人命所 属,莫知所起。周宇文护母留齐贻书护曰:“昔在武川 镇生汝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当时已 有此语。北狄中每以十二生肖配年为号,所谓狗儿 年、羊儿年者,岂此皆外国语耶?

逌旃璅言吴音呼大为垛,酒为就,行为杭,生为桑。虽 方言“大”亦属个韵。《说文》曰:“酒,就也,所以就人之善恶 也。”行以属阳韵,生叶韵,思江切。如此者不一而足,然 犹正音,但声气剽清,稍为转耳,非如闽、广一字为两 字甚,三字与有音无字,视正音绝相远。则如语呼天 为撑可犁,地为哈札儿,雨为忽剌,雪为撤剌,城为可 “围墩”,为“可剌马”,为“毋林雷”,为“刀郎都难”,“妇人”为“哈吞 杀”,为“哈剌跪”,为“抹骨”等语,又何怪也?

《玉堂漫笔》:尝见阎闳尚有宪副云:“笼袖娇民,为我文 皇帝白沟之役时事。”欧阳圭斋《南词》中已有此语,想 是元时方言,不知是何等也。

暖妹由笔《方言》,凡问物之在者,则曰“在那里”,此官语 也。吾地曰“来边”,常州曰“来头”,丹阳曰“来个”,无锡曰“来 上”,苏州曰“来打。”

《霏雪录》:“骨董”乃方言,初无定字。东坡尝作骨董羹,用 此二字。晦庵先生《语类》只作“汨董。”

《书传正误》:古今有谚语,有谣语,有谶语,有谐语,有讥 语,有隐语,语意不同,其迹易混。谚语如《大学》故谚、《孟 子》夏谚是也。谣语如“檿弧萁服,实亡周国”之类是也。 谐语如优孟讽漆城,优旃谏葬马之类是也。讥语如 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之类是也。隐语如麦曲庚 癸之类是也。杨升庵作古今谚、古今谣,似矣,然谚中 杂谣杂谐,如“狐非狐”,“貉非貉”之类,谣而杂于谚也。谣 中杂谶,如《论语》比考《职天监志》公诗谶,陆法和书谶, 谶而杂于谣也。似当厘正,各从其类为六语。

弇州山人槁,蜀人见惊异者必曰“噫吁嘻”,晋音尊者 曰“啒”,左右应曰“喏。”故太白《蜀道难》表圣、《休休亭记》用 之。宋玉之“些子”,云之“款乃”,皆方音也。款乃音袄蔼,湘 中人泣舜之馀声也。

宋时《上梁文》有“儿郎伟。”伟者,关中方言们也,其语极 俗。

《贤奕》:南方之人谓水皆曰江,北方之人谓水皆曰 事,已相乱,后人宜不能分别言之也。

《日知录》:“五方之语,虽各不同,然使友天下之士,而操 一乡之音,亦君子之所不取也。故仲由之谚,夫子病 之;鴂舌之人,孟子所斥。而《宋书》谓高祖虽累叶江南, 楚言未变,雅道风流,无闻焉尔。”又谓“长沙王道怜素 无才能,言音甚楚,举止施为,多诸鄙拙。”《世说》言“刘真河 随方言之便,而淮、济之名不显。”

司马迁作《河渠书》,并四渎言之。《子虚赋》曰:“下属江河 长,见王丞相。”既出,人问:“见王公云何?”答曰:“未见他异, 唯闻作吴语耳。”又言:王大将军年少时,旧有田舍名, 语音亦楚。又言:支道林入东,见王子猷兄弟,还,人问: “见诸王何如?”答曰:“见一群白项乌,但闻唤哑哑声。”《北 史》谓:丹阳王刘昶呵骂僮仆,音杂裔夏,虽在公坐,诸 王每侮弄之。夫以创业之君,中兴之相,不免时人之 议,而况于士大夫乎?北齐杨愔称裴谳之曰:“河东士 族,京官不少,唯此家兄弟,全无乡音。其所贱可知矣。 至于著书作文,尢忌俚俗,《公羊》多齐言,《淮南》多楚语。 若《易传》《论语》,何尝有一字哉?若乃讲经授学,弥重文 言,是以孙详、蒋显曾习《周官》,而音乖”楚夏,则学徒不 至;李业兴学问深博,而旧音不改,则为梁人所笑;邺 下人士,音辞鄙陋,风操蚩拙,则颜之推不愿以为儿 师。是则“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盖必自其发言始 也。

《荀子每言》:按《楚辞》每言:“羌皆方音。”刘勰《文心雕龙》云: “张华《论韵》,谓士衡多楚,可谓衔灵均之馀声,失黄锺 之正响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