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588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五百八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五百八十八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五百八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五百八十八卷目录

 成都府部汇考四

  成都府封建考

  成都府公署考

  成都府学校考

职方典第五百八十八卷

成都府部汇考四[编辑]

成都府封建考        总志[编辑]

上古

“蜀蚕丛氏 。” 昔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至蚕丛氏嗣蜀侯,为人纵目。周襄王时称王,治瞿上,衣青衣,劝农桑,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今双流县瞿上乡有蚕丛城,成都及眉州有蚕市,其坟在圣寿寺相近,地名官员庙,称都安王,亦曰“青衣神。” 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皆蚕丛氏之子也。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昇去。蜀人思之,为立祠焉。湔山入都江水,今成都府北升仙山,是其遗迹。

杜宇氏 ,继鱼凫之后,教民务农,一号“杜主。” 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嵋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川为蓄牧,南中为苑囿。会有水灾,其相鳖灵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后遂禅位于鳖灵,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思曰:“吾望帝也。” 因呼为杜鹃云。

开明帝 名鳖灵,既受杜宇氏禅,嗣位,治郫,号曰丛帝。丛帝生卢帝。卢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帝攻青衣,雄张獠僰。九世有孙开明尚,始立宗庙,以酒曰醴,乐曰荆,色尚赤,帝复称王。时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号曰“笋里。” 未有谥列,但以五色为主,故其庙称青赤黑黄白帝也。开明王自梦廓移,乃徙治成都。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遗蜀王,王报以珍玩之物,物化为土。惠王怒,群臣贺曰:“天奉我矣,王将得蜀土地。” 惠王喜,乃作石牛五头,朝泻金其后,曰:“牛便金。” 蜀人悦之,使使请石牛,惠王许之,乃遣五丁往迎。既不便金,怒遣还之。乃嘲秦人曰:“东方牧犊儿。” 秦人笑之曰:“吾虽牧犊,当得蜀也。” 武都有一丈夫,化为女子,美而艳,盖山精也。蜀王纳为妃,未几物故。蜀王哀念,乃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作冢,盖地数亩,高七丈,上有石镜。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直顶上有平石。蜀王痛伤,乃登之,因命曰“五妇冢山” ,于平石上为望妇堠,作思妻台,今其山或名五丁冢。初,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命其邑曰“葭萌” 焉。苴侯与巴王为好,遂与蜀仇。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秦惠王方欲谋楚,群臣议曰:“夫蜀西僻之国,羌戎为邻,不如伐楚。” 司马错、中尉田真黄曰:“蜀有桀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惠王曰:“善。” 至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败绩。王遁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逢乡,死于白鹿山,开明氏” 遂亡。凡王蜀十二世,自开明而上至蚕丛,凡四千岁。《秦》

蜀侯通,国 姓嬴氏,秦惠王子也。周赧王元年,秦已得蜀,封其子通国为蜀侯,以陈壮为相。久之,陈壮反,杀通国。秦遣庶长甘茂、张仪、司马错复伐蜀,诛陈壮,更封子恽为蜀侯。恽祭山川,献馈于秦。孝文王恽后母害其宠,加毒以进王,王将尝之,后母曰:“馈从二千里来,当试之。” 王与近臣,近臣即毙。文王大怒,遣司马错赐恽。剑使自裁。恽惧,夫妇自杀。秦诛其臣郎中令婴等二十七人。蜀人葬恽郭外,更封绾为蜀侯。绾闻恽无罪,冤死,使使迎丧入,葬之郭内。初则炎旱三月。

后又霖雨七月,车溺不得行,丧车至城北门,忽陷入地中。蜀人因名北门曰“咸阳门” ,为蜀侯恽立祠。其神有灵,能兴云致雨,水旱祷之。其后十馀年,王复疑绾反,诛之,但置蜀守张若,因取筰及其江南地焉。

成都王颖 ,姓司马氏,武帝子。太康八年受封。十年,遣诸王假节之国,督诸州军事,乃以蜀郡、广汉、犍为、汶山十万户为王国,易蜀郡太守号为“成都内史。” 元康九年,以成都王颖为平北将军,镇邺。时蜀中有赵𫷷之变,未几为李雄所据。中朝自赵王伦称逆以来,诸王递相屠戮,颖亦奔据不常。光熙元年,竟为顿丘太守冯嵩执送范阳王虓,幽之。虓卒,长史刘舆以颖素为邺人所附,恐复为变,矫诏赐死。颖官属皆先逃散,惟《卢志》不去,至是收而殡之。

蜀王秀 ,姓杨氏,文帝子。初封越王,改封蜀王。开皇元年九月,以秀为益州总管。二年,为西南行台尚书令,元岩为之长史。仁寿二年,征还京师。秀容貌瑰伟,有胆气,好武艺。帝每谓独孤后曰:“秀必以恶终,我在当无虑,至兄弟,必反矣。” 自长史元岩卒,秀渐奢僭,车马被服,拟于乘舆。及晋王广为太子,秀意甚不平。太子恐其为患,阴令杨素求其罪而谮之。帝遂征秀。旋以独孤楷为益州总管,驰传代之。秀至长安,帝不

使切让之,秀谢罪。帝曰:“顷者秦王糜费财物,我以父道训之。今秀蠹害生民,当以君道绳之。” 于是付执法者。开府庆整入谏,帝大怒,欲断其舌,因谓群臣曰:“当斩秀于市,以谢百姓。” 乃令杨素等推治之。太子阴作偶人,缚手钉心,枷锁杻械,书帝及汉王姓名,密埋之华山下。杨素发之,云秀妄述图谶,并作檄文,置《秀集》中以闻。帝曰:“天下宁有是邪?” 乃废秀为庶人,幽之内侍省,竟瘐死。秀在蜀颇有惠政,蜀民多思之。今什邡南山下有隋帝子蜀王庙。

献王 ,明太祖第十子。母郭惠妃,洪武四年生。生十一年封成都王。读书好善,能文章,太祖呼为“蜀秀才。” 之国初,日接儒生讨论经史,聘汉中教授方孝孺,教世子延元儒、清风先生杨敏,俱待以宾师之礼。赐田百顷,发禄米赡郡,教博月一石。后遂沿为旧典。永乐二十一年薨,谥献。所著有《献园集》。

《悼庄世子 》名《悦熑》,未封而薨,谥《悼庄世子》。《靖王 》名友。悼,庄世子子。永乐二十二年嗣。宣德六年薨。谥“靖。”

僖王 ,靖王弟。宣德七年以罗江王嗣,九年薨。和王 ,名悦,僖王叔。宣德十年以保宁王嗣。天顺五年薨。谥和。

定王 和,王子。天顺七年嗣。好学循理,工诗赋,善草书。是年薨,谥“定。” 有文集十卷。

怀王 ,名申,定王子。天顺八年嗣。成化七年薨。谥“怀。”

惠王 ,名申,怀王弟。成化七年以通江王嗣。尊贤礼士,好学能书。所制有《惠园集》。弘治六年薨,谥“惠。”

昭王 ,名贵,惠王子。弘治七年嗣。正德三年薨。谥“昭。”

成王 ,名让,昭王子。正德四年嗣。时昭王早逝,王年甚幼,得母刘太妃之教,勤于学问,著有《适庵韵对》《长春竞辰稿》诸书。嘉靖十七年,守臣言“王贤” ,敕赐“忠孝贤良坊” ,以示旌异。嘉靖二十年上白金助修宗庙,加禄米二百石,玉带一。二十六年薨。

康王 ,名承,成王子。嘉靖二十六年嗣。三十七年薨,谥“康。”

端王 名宣,康王子。嘉靖四十年嗣。天姿敦厚,敬神恤民。每遇旱旸,步祷辄雨。捐料价以营文学,发帑粟以赈饥民。征蛮、征播,俱捐俸助饷。事平,叙功,万历二十二年敕赐“忠贤懋著” 坊,以示旌异。所制有《端园集》。万历四十年十一月薨。嗣王 名奉,端王子。万历四十三年嗣。崇祯丁丑、辛巳,献贼入蜀,尚未攻城。至甲申秋,贼锋压境,巡按刘之渤、监纪同知方尧相涕泣请借饷守城,王不允。尧相怒愤,跳入金水河以死。献贼攻成都,王先数日出,舍社稷坛井侧,闻贼入城,遂投井死。丘妃随王投井,宫人素馨相继赴井死。蜀人张象华诗:“天社星隳古社坛,杜鹃声尽石苔瘢;井花清冷无人汲,留得丹心万古寒。” 华阳王 名悦燿献王庶长子。永乐二年封。初

献王长子《悦熑》卒。嫡孙友。嗣位,燿以尊属谋夺嫡,走京师诬友。仁宗怒曰:“悦燿亏忠孝,怀奸谗归蜀,终乱其国。”洪熙元年迁湖广澧州。内江庄懿王, 名《友墦》,和王第二子。正统十一年封。正德七年薨。子《申鉘》卒,孙康靖王《实沚》嗣。沚薨,子《让枌》卒,孙承。嗣。薨,子恭穆王《宣堮》嗣。堮薨,子奉。卒次子。“嗣《德阳喜安王》” 名“友。”和王第三子。正统十一年封。成化十一年薨。子恭裕王申𫓯嗣。𫓯薨,次子荣康王《宾灉》嗣。灉薨,无子,侄《让桔》及子承。未封卒。次子《奉釥》嗣汶川懿简王 名友。和王第五子。天顺四年封。成化九年薨。子荣康王申销嗣。销薨,子《宾潼》卒,次子恭僖王宾沙嗣。沙薨,子《让杝》卒,孙安惠王承炯嗣。炯薨,子宣。嗣。

成都府公署考   总志州县志合载[编辑]

本府

成都府治 在省城北,明末贼毁。

皇清康熙二年,知府冀应熊鼎修。

清军厅  、粮捕厅  、司狱司 俱在治内。理刑厅 今裁。官署内有“随鹤堂” 匾。

巡抚四川都察院 在成都府治东,明末旧署悉毁。

皇清顺治中,巡抚高民瞻建。康熙五年,巡抚张《德地》。

拓修辕门,左创“筹边楼。”

巡按四川御史察院 旧在抚院右,明末贼毁。

皇清顺治中建。今裁“官。”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旧在成都府治北,贼毁。

皇清康熙六年,布政司郎廷相迁建城西。

“分守川西道 ” 在旧司治内,毁,今裁官。

四川提刑按察使司 旧署在成都府治东,明末贼毁。

皇清顺治中,移治旧都司署。康熙四年,按察使李翀。

霄重修

分巡川西道 在旧司治内,毁,今裁官。

屯田驿传道 ,在旧按察司治内,毁,今裁。官提督学政道 ,在成都府治东。

四川都司 ,在府治东,毁今裁官改为按察司。三司厅 :一在都察院左,一在察院右,毁。税课司 ,在旧都司东,今焚毁。

盐课提举司 旧在濯锦江东岸。明万历中,移治遂宁县基址,改“文昌宫” ,毁。

递运所 在东门外,毁。

右卫 在府西三里,毁,今裁。

中卫 ,在府西南七里,毁,今裁。

前卫 ,在治南六里,毁,今裁。

后卫 ,在治东三里,毁,今裁。

宁川卫 在治东四里,毁,今裁。

左护卫 在治南七里。俱洪武中建。

公馆 州县俱有。明万历中,于府治东西又新建公馆四,今皆毁。

僧纲司 在大慈寺

“道纪司 ” 在青羊宫,俱毁。

广丰仓 久毁,康熙二年,知府冀应熊复修“广宁仓 ” 在贡院西,毁。

“大有仓 ” 在抚院左,明巡抚乔璧星建。“毁茶仓 ” ,在东门外,毁。

惠民药局 在治东北三里。

义冢地 在府城四郊,明蜀藩置。万历中,布政张文耀等捐俸买地于西南郊外,各有碑石。成都县治 在府治西,贼毁坏。顺治十八年,知县张行重修。

僧会司  、“道会司  、养济院 ,俱毁《外州县》。”

温江县治 在正街,前建木坊。知府耿定向建大门、仪门各三间,门内建中、外具瞻,坊内建治政厅三间,堂左建赞政厅三间,厅前建广济库一座,堂东列吏户、礼房、架阁库,堂西列兵、刑工房、承发铺长房,堂后建小厅三间,右建花园、书房三间。小厅后建寝房三间,为知县宅。左右厢房各三间,宅后建衙神祠一所。大门内西建迎宾馆一所,仪门外东监两层,各三间,以禁重犯。门额曰“虎关。” 西建厂二层,各三间,以收轻犯。厂后建存儒二仓,共十二间,储备火白米。以上自崇祯甲申年张逆之变,官民庐舍,尽行焚毁。

皇清顺治十六年,开复以来官居民舍。至康熙三年,

知县萧永芃捐俸修建大堂、仪门、大门各三间如旧。又建抱厅三间,堂东建吏、户礼房,堂西建

兵、刑、工房各三间,堂后建小堂,堂右建书房各三间,又修花园一隅。堂后建宅舍房三间,左右建厢房六间,以便仆从厨爨。至康熙十九年,被吴逆溃兵,将堂后小厅、厢房、厨房、书房尽行拆毁。至康熙二十四年,知县王瑚捐俸陆续修建。穿堂三间,厨房三间,厢房三间,堂东吏户礼房,堂西兵、刑工房各三间如旧。

主簿宅 在知县宅之东。原有宅三间,厅三间,门一间。崇祯甲申年毁。

典史宅 在知县宅之西。原有宅三间,厅三间,门一间。崇祯甲申年毁。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典史屈逢善捐俸修建草厅三。

间宅舍三间,左右厢房各一间。

布政分司  ,按察分司

府馆 俱在县东门内,县治之左。各建大门三间,仪门三间,大堂三间,左右书房各三间,穿堂一间,左右小房各三间,寝房三间。崇祯甲申年俱焚毁,仅存基址。

安谷铺公署 ,在县东二十里。大门一间,扁曰《矢心入部》;正厅三间,以备往来之上司公馆也。崇祯甲申年尽毁。

僧会司 旧设,在城内龙回寺。

道会司 志未载

演武场 在东门外

养济院 :在城内社学街。

漏泽园 在县西杨柳河。

义冢四所 旧设在四门外。康熙二十四年,知县王瑚捐俸置买义冢地二亩于北关外新繁县治 。明弘治中重修,明末烧毁。康熙六年,知县张人瑞重建。

典史衙舍 在治内,明末毁。

分司衙门 在治内。明末毁。

北义仓 在治内。明末毁。

汉繁公馆 在县治南,明正德年建,今毁。阴阳学  、医学  、僧会司。

道会司  、养济院 俱于明末遭变,烧毁无存。

金堂县治 。明正德中,始修建公堂。后有土台官舍高耸,左右有两衙舍、迎宾馆。申明旌善亭遭劫焚毁,仅存旧基。

通海盐课司 ,在治东五十里。今毁。

《济留仓 》在治内,今毁。

“阴阳学  ” 、“医学  僧会司”

“道会司  ” 、“养济院 ” 俱毁。

仁寿县治 在隆山之前。邑令覃时泰建于洪武五年,历故明二百馀年,屡有增修。粮、捕二衙,俱列县堂之左。楼阁参差,廊楹巍焕。明末甲申之变,寇烬无寸木。

皇清初辟守土者度民力艰难,小构数椽,殊无严肃。

康熙二十二年,邑令徐希圣建大堂一座。二十四年,邑令裴云锦修二门一座,鼓楼一座,额其上曰:“古隆州。后衙。” 住房一座,题其中曰:“清风阁。” 门径庖厩,悉坚朴可久粮。衙署 在县堂左,今毁。

捕衙署 在县堂右,今毁。

《山泉》盐课司 ,在治南半里。今毁。

龙爪水驿 治北一百二十里。毁。

《千斯仓 》在治前,今毁。

“阴阳学  ” 、“医学  僧会司”

“道会司  ” 、“养济院 ” 俱毁。

新都县治 。明正德间修建。兵燹后焚毁无存。

皇清康熙九年,知县毕成英重建。

“阴阳学  ” 、“医学  僧会司”

道会司  、广汉驿  、养济院 俱毁井研。县治 在凤山前,旧制俱烬,仅存大门、仪门、谕坊、土地祠、迎宾馆。前知县张星灿建小舍三层。

永济仓 在治内

“阴阳学  ” 、“医学  僧会司”

“道会司  ” 、“养济院 ” 俱毁。

郫县治 明洪武初建,成化间重修。康熙三年,知县冯昌奕修。

典史署 在县署西隅

察院行台 在县治东街,今废。

储谷仓 在治内

“阴阳学  ” 、“医学  僧会司”

“道会司  ” 、“养济院 ” 俱毁。

资县治 旧在南门内正街,设大门、谯楼三间,在大门之内,仪门之外。明嘉靖三十四年,知县牟举于仪门外开复“金带” 旧街,撤去大门及谯楼下门栏,俱为通衢。以旧仪门三间改为大门。

内增设仪门三间,又内建“约己爱民” 坊于甬道之中,题《戒谕》于上。内治厅三间:东为赞政厅,堂前东为吏、户、礼房、架阁库,西列兵、刑工房、承发科铺长房。嘉靖四十四年,知县吴宗尧于正厅后建仕学堂三间,堂后又建仰思楼,东为知县宅。厅室二层,左右翼以厢房。厅匾曰“慎独。”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颜佐改“仕学堂”为楼五间,《馀》

悉仍旧。《申明》、“旌善” 二亭各三间,俱在县前,今废。监十间,在仪门外西隅。土地祠三间,在仪门外东隅。吏舍在主簿宅前。迎宾馆在仪门西。康熙九年,以其地立常平仓三间,常益库一间,先在正堂后,今改建正堂西,台墙皆以石砌之。主簿宅 在知县宅东,今废。

典史宅 在正堂西,今存。

察院行台 :在县治左。中为正堂,左右为序;前为仪门,为大门,内为穿堂、寝房,翼以厢房;又内为小亭。

布政分司  、按察分司 二司俱在李市街,左右并列,旧系山川坛。明嘉靖五年,知县施一中易坛于县东东斗观之墟,始建二司,至今存之。

川东道分司 在县治之左街。

府馆 在《川东道》之右。

预备仓十二间 ,在常益库西。

银山镇巡检司 在县东四十里。今废。

罗泉盐课司 在罗泉井,离县七十里。明隆庆间,盐课征解,归附于县。本司属虚设,今废。珠江马驿 在大东门街,今废。

僧会司 在城内重龙寺,今废。

道会司  、阴阳学  、医学 ,今俱废。养济院 在城内重龙山下。

漏泽园 在北街

演武场 在北门外

灌县治 ,明洪武中建,明末贼毁。

皇清康熙五年,知县马玑鼎修仪门头门。十一年知。

县范承德新建大堂内署。二十三年,知县任一杰增修二堂。

县丞署 在县治左,今废。

典史署 在县治右。今废。

威茂验粮厅 在县治东。今裁。

蚕崖关巡检司 在县治西北二十里,今裁。永康驿 在县治东南一里。今裁。

灌县守御千户所 在县治西,今裁。

察院  、永积仓 俱在县治北,今废。

备边仓 、备荒仓 俱在县治北,今废。

“阴阳学  ” 、“医学  僧会司”

道会司  、养济院 俱废。

漏泽园 :在县治东门外。

义冢地 在县治北门外。

安县治 旧署,大门以内,东为宾馆,西为禁狱。二门以内有六房,正中为大堂,堂后为穿堂,左有库楼,后为知县宅。明洪武间建,成化中重修,贼毁,康熙九年知县吴英光照旧制重修。典史宅 在治内宾馆后,康熙九年修。

分司署 旧有二所,今毁。

“阴阳学  ” 、“医学  僧会司”

“道会司  ” 、“养济院 ” 俱毁。

内江县治 洪武中建。康熙初,知县习《全史》重建。旧有《申明》、“旌善” 二亭,今毁。

清军厅  、管粮厅  、督捕厅 ,俱毁公馆 。康熙五年,知县习《全史》于南街左文英街置买修整。

丰盈仓 在治内

椑木镇巡检司 在治南十里。

黄市井盐课司 在治西南二十里。

安仁马驿 在治南十里。

“阴阳学  ” 、“医学  僧会司”

“道会司  ” 、“养济院 ” 俱毁。

资阳县治 明成化初修建,献贼焚毁无存。

皇清康熙七年,知县束真修理,未备。十九年,知县谢

文运捐修圆堂三间。二十四年,知县朱廷源捐俸修建内宅三间,大堂、仪门六房俱废。“申明亭” 、“旌善亭” 亦俱废。

资阳镇巡检司 县治东六十里,旧连南津驿,明正德中徙建,今毁。

南津驿 :在县治东三十里。

金牛驿 明兵备道韩擢以两资驿递甚远,请建。今俱毁。

“阴阳学  ” 、“医学  僧会司”

“道会司  ” 、“养济院 ” 俱毁。

简州治 。明正德八年,建内仓库、六房、迎宾馆。

仪门鼓楼俱全。自兵燹后,止存州堂仪门鼓楼。

皇清顺治辛丑年,署州事刘继引葺补。康熙四年知。

州王孙盛培修。吴逆之变,又复烧毁。乙丑年,知州邓其琰捐俸修,盖大堂一座、二堂一座匾曰“景欧堂。” 仪门一座、鼓楼一座,书宋人旧题“天府雄州” 四字。二堂侧构一亭,另设门道以接绅士,寅僚有事会议于此,匾其门曰“揖澹台” ,匾其轩曰“风生阁。” 二堂后苑门额曰“行简轩。” 内宅门额曰“退思轩。” 后寝室三楹,屏垣庖厩,皆坚朴可久。州同衙 在州治左,明末毁。

吏目衙 在州治右。明末毁。

察院行台 、龙泉公署 俱知州王孙盛修。布政司公署 、按察司公署 、石盘铺公署俱明末毁。

阳安马驿 在州治西一里。

龙泉驿 在州治西立马站。

龙泉镇巡检司 在州治西七十里。

上流井盐课司 在州治北十里。

永安仓 在州治内东

预备仓 在州治内西,俱毁。

《阴阳学  》“医学  僧正司。”

道正司  、养济院 俱毁。

崇庆州治 ,明洪武初建。成化中,知州周尚文修。

皇清康熙六年,知州蔺开禧缮葺。二十年,知州吴昌

荫修鼓楼三间,“东阁” 三间,即杜少陵“观梅处。” “济留仓 ” 在治内,毁。

常平仓 康熙二十一年,知州吴昌荫“新建。” 公馆 在州东街。康熙二十年,知州吴昌荫捐俸买置。

唐安驿 在州治南

清溪口巡检司 ,在州治西八十里。今裁。阴阳学  、医学  、僧正司。

道正司  、养济院 俱毁。

新津县治 旧有大堂、二堂后室。大堂前有圣谕坊,仪门外有迎宾馆,前有鼓楼门,申明、旌善亭,俱经劫毁无存。

皇清康熙五年,知县常九经创建堂舍重门,左有《常》。

平仓右有监禁

主簿衙 在治内仪门外左。

典史衙 在治内仪门外右。

阴阳学  、医学 俱在县治前。

僧会司  、道会司  、养济院 ,俱毁“汉州治 ” ,明洪武初建,成化中重修。

皇清康熙元年,知州张万寿营治堂署。

丰积仓 在州治内,今毁。

广汉驿 在州治北,今毁。康熙元年,知州张万寿建治左。

三木关巡检司 在州治南十五里。

分司二所 ,在城西北,今毁,基址尚存。

公馆一所 ,在州治北。康熙十年,知州李永纯建。

常平仓 在城内

《阴阳学  》“医学  僧正司。”

道正司 俱毁

养济院 “在治东。” 古有堂舍,今废。

演武厅 在州城北锁江桥之左。北坛亦与之并焉。

漏泽园 在城西郭外

什邡县治 。明洪武中建,贼毁。

皇清康熙初年,重建,未竣。二十五年,知县胡之鸿增。

修告成

“阴阳学  ” 、“医学  僧会司”

“道会司  ” 、“养济院 ” 俱毁。

绵竹县治 ,明洪武中,建城西南隅。后丁丑、己酉两经火,变为丘墟。康熙五年,知县李如梴重创衙署一所。

绵州治 ,明以前无考。自正统初年建复,数经寇乱,委为灰烬,仅遗颓舍数楹。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州范维典捐资重为创葺。

整饬安绵道 :在州城内,今官裁。

魏城巡检司 在州治东北七十里,今官裁。古今义仓 在州治东。

金山驿 在州治后

德阳县治 。明洪武中建,贼毁。

皇清康熙初年重建。

丰盈仓 在治内

茂州治 在内城西南隅。明洪武初,知州于敏因土知州杨者七旧宅修建。万历元年冬,知州张化美以前署简陋,乃修建公堂、寝室、月台。下列皂隶房,东西列六房,兼收州判、吏目署各列。

左右仪门三楹,五显祠、土地祠、迎宾馆、监狱,皆如制。甲申之乱,止存大堂、仪门、大门,馀皆倾圮。

皇清康熙四年,知州黄陛“补修二堂寝室。”二十五年,

李斯佺复于二堂后捐俸创修三堂五楹;大堂下左右重建六房,葺“五显祠。” 大门外,移坊树屏,以壮观瞻。

捕衙署 旧署颓圮,止存厅事。至康熙二十四年,吏目涂崇煌捐俸修葺,堂后更建寝室三楹。威茂道公署 “旧在内城西北隅,明洪武间,知州陈敏建。成化间,参议黄绂买都司庞福宅,改拓堂室敞备;正德间,副使谢朝宣置台池亭榭。” 甲申乱后,俱焚毁。至

皇清顺治间,于内城东买“庞指挥宅”为署,亦渐颓圮。

都察院 在北门内之左。明宣德间,陈敏建。弘治间,副使王恩开拓之。今废。

威茂参将署 在鼓楼后之右。明天顺间,守备都司孙敬建,今仍之。

茂卫署 在东北隅。明洪武间,指挥吴礼建,后裁废。康熙间重修,为“茂参营。” 中军守备公署,静、陇、岳三长官司公署 俱在州治大门外。明永乐间知州刘坚建,后陈敏重修,今皆废。阴阳学  、医学 俱在州治大门外,今废。僧正司 在治平寺。

道正司 在延洪观

养济院 在护林驿右。今俱废。

演武场 在东门外

静州长官司 ,在治东二里。

陇木长官司 ,在治东四十里。

岳希蓬长官司 ,在治西五里。

长宁安抚司 在治北六十里。

牟托巡检司 在治南四十里。

水草坪巡检司 ,在治北四十里。

韩胡舍人碉 ,在治北三十里。今废。

叠溪长官司  、郁郎长官司 俱在旧叠溪所治内,今属州。

广备仓 在州治右,知州于敏建,今废。

韩胡仓 在治北三十里,亦废。

椒园仓 在治北二十里。

镇戎仓 在治北十里

长安仓 在治北三十里。

神溪仓 在治东四十里。

松溪仓 在治北五十里。

长宁仓 在治北六十里。

穆肃仓 在治北七十里。

实大仓 在治北八十里。以上仓今俱废。护林驿 在州治南明门外。

安远驿 在州治南五十里。

长宁驿 在州治北六十里。

汶川县治 在城西北。明洪武中建。正德七年,改寒水驿为县治。崇祯末年,遭贼蹂躏,片瓦无存。

皇清初,知县张耀祖始建县堂三楹。康熙六年,知县

陆洽源建大门、仪门东西角门内有西宅一座三间,匾曰“绛雪斋。” 厨房二间,又有川堂一座三间,匾曰“玉轮清署。” 系知县田卜昌于康熙八年建。其治前有申明旌善亭,今圮。

典史廨 在县治西,今无存。

察院行台 在县治东。明兵备使者谢朝宣建。“率然堂” 一座、《碑记》一通,尚存。堂左有飞来石、盘陀石、寄傲石、试剑石、晒书石、伏象石。石上俱镌字,明旧制也。

皇清康熙六年,知县陆洽源始建堂三楹,大门、仪门、

二角门规制颇宏

《太平驿》公馆一座 。《彻底关》公馆一座。

“尤溪公馆” 一座 ,今俱圮。

“阴阳学  ” 、“医学  僧会司”

道会司  养济院 今圮。

威州治 坐南向北,明宣德中,迁州于此。成化中建置,后以地址湫隘不堪。正德五年,知州范渊迁建于龙洞之阳,在玉垒山下,至今仍旧。治前有申明旌善亭,今废。

吏目署 旧在仪门内左首。经献逆乱,尽废。康熙五年,知州崔元恺重建,在大门内右。

安远仓 在治东废

坝州堡仓 “在州治西北二十里” ,废。

干溪堡仓 在州治西北五十里,废。

总司 在治东,知州崔元恺建。

化成公署 去治西五里。明知州刘琯建,今废。守御所治 ,在州治东,今废。

操捕厅 在州治西,今废。

《阴阳学  》“医学  僧正司。”

道正司  、“养济院 俱废。”

保县治 ,明洪武中建,末年毁。

“阴阳学  ” 、“医学  僧会司”

“道会司  ” 、“养济院 ” 俱毁。

成都府学校考   总志州县志合载[编辑]

本府

成都府儒学 在府治南。“汉文翁讲堂” 遗址。宋初建,明永乐间重修。

皇清康熙元年,巡抚佟凤彩率僚属捐助“鼎建。”八年

巡抚张德地、布政使金儁等,捐俸鸠工,增饰殿宇,周砌墙垣。棂星门外左右竖牌坊二座。制度规模,焕然大备,人文渐振。

大益书院 在府治东北,后改“大儒祠” ,今毁。成都县儒学 在治东。宋政和间建,永乐间重修。

外州县

温江县儒学 在治西南。宋咸平初建。明正统、弘治中重修。

皇清康熙八年,知县萧永芃捐俸重修,庙貌巍然。

紫奎书院 在演武厅左。崇祯年间,知县郭肇登建。

又“书院一所 在城内儒学街。”

学田 :存留学中田六亩八分,照依《详定则例》,每中田一亩,应纳京斗租谷八斗,共纳京斗租谷五石四斗四升。每年收贮常平仓,听候行文支给。

新繁县儒学 在县治东南隅。宋乾德间初建,明数修之,末年烧毁。康熙六年,知县张人瑞重建。正殿一座,后渐增。启圣祠一间,戟门三间,棂星门三间。

金堂县儒学 在县治东北。宋嘉祐初建。明洪武元年重建,知县郑忠增修。

皇清间,知县董昱葺补。

学署 在县治东北,毁。

仁寿县儒学 在县治东南翳嘶山足。宋淳化二年建。明洪武二年重修。正统二年增修。天启二年,邑令翟文简增修。甲申流寇变后,接续补葺,幸存残厦。康熙二十五年,邑令裴云锦捐俸补修。

圣殿一座:“启圣祠” 一座,“文昌祠” 一座,“戟门” 一座,棂

星门一座、两庑各三间。

新都县儒学 明初建,毁无存。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知县王祇台捐资重建。

井研县儒学 在治东南。宋乾德初创建。明天顺间重修。正德中,提学佥事刘节增修。

皇清康熙三年,知县王配京缮葺。

郫县儒学 汉元和初建。明隆庆时,迁县东城外“扬子云读书处。”

资县儒学 按《总志》:“在治东,宋雍熙中建,明正统中徙今所,天顺中重修。”

皇清康熙初,知县刘振基补修。

社学五处 :龙门社学,在城隍庙前。凤山社学,在县北。银山社学,在县东四十里。状元亭社学,在县北一里。龙水社学,在龙水旧县,今俱毁。灌县儒学 旧学在治北。五代时建。明洪武初改治东城内。正德中,提学佥事刘节、知县胡光增修。明末贼毁。

皇清康熙元年,知县马玑始建正殿,规模狭隘不足。

“壮观。” 至二十五年,知县黄俞鼎建戟门,周围宫墙,其馀若启圣祠、两庑、棂星门、明伦堂、两斋、名宦祠、乡贤祠、圣域、贤关坊、金声、玉振坊,俱废。安县儒学 ,宋熙宁初建,明正统中复建,徙今所。正德中增修,明末毁。

皇清顺治中,知县吴英光重修。

内江县儒学 在县治西南。宋乾德初建。绍兴、嘉定“间,县令邓棐、李正炎相继修治。明洪武间因之,中间毁复不一,如邑令潘棠、贺爵等,皆渐次修治。” 其后年久风雨飘侵,殿堂庑舍俱倾颓腐朽。至明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县令谋于众,复新之。前有泮池,池上有雁塔二。《志》:“棂星门内左右经义、治事两斋,上戟门,进大成” 殿,两庑分列。后明伦堂,右敬一亭,左启圣祠。祠左则有教谕官舍,敬一亭前则乡贤、名宦并列,右即二训导官舍。前为文昌宫。近街建号房十二间,以处寒士。自献贼屠川后,尽毁无存。

皇清康熙元年,知县习《全史》,止修“大成”一殿及启圣

祠、明伦堂三处,复因“吴逆” 窃川,学宫荒芜,大成殿后半梁栋倾圮,榱桷朽腐,明伦堂仅存数椽,启圣祠颓脱殆尽。康熙二十五年,知县徐嘉霖集谋绅衿,诹日鸠工,于三月内入山伐木,于四月起工,创修大门三间,两庑共一十八间。大成殿、启圣祠、明伦堂凡梁栋倾颓,一切腐折断脱者尽换之;门窗屏牖如式,丹垩各以法。

资阳县儒学 在县治南。宋景祐初建。大殿三间。明成化、正德间继修。今仅存正殿。

学田 旧管学田共三亩,每年共征京斗,租谷二石二斗。

简州儒学 在治东北。宋开宝初建。明洪武中复建。正统中增修,明末毁。

皇清间,知州王孙盛始葺正殿。

崇庆州儒学 按《州志》:“在治东南。明洪武初建。正德十一年重修。献贼屠川,尽毁无存。” 康熙六年,知州蔺开禧止修大成一殿。二十一年,知州吴昌荫率举人张象枢修。东庑三间,西庑三间,戟门五间,乡贤、名宦祠各一间,围墙一百二十八丈。凡大成殿梁栋倾颓,一切断脱者尽换之,门窗屏牖如式。

学田 共五亩,共纳京斗租谷三石六斗。新津县儒学 在治东。宋明道初建,明洪武八年重建,成化、弘治间继修,明末毁。

学田 :见载中学田六亩,每亩应纳京斗租谷八斗,见征京斗租谷四石八斗。

汉州儒学 、“汉阳学宫,其来已久。汉、晋以来,州治递迁,故”

文庙之修建不一,自宋嘉泰中建,明洪武中重建。

天顺五年,知州李鼎增重修。嘉靖中,知州苖裔昌重修。末年,知州王从先、徐九聘等复修。崇祯八年,金堂县知县陈正典拒贼守城,复建“大成殿” 以及两庑。明末献逆,兵燹学宫,尽为灰烬。

皇清定鼎后,知州张万寿即欲重新庙貌,以力有不

能,所以未及修复。继后知州李永纯,绅衿大兴鸠工,木石瓦椽俱备,欲选吉日以观厥成。其奈吴逆猖狂,兵燹仍经,而前功尽废,木石又成灰烬矣。至康熙十九年,恢复全川,州守熊可智特捐俸金创正殿以蔽风雨。其馀启圣祠、明伦堂两庑及乡贤、名宦诸祠,所费不赀,尚有待于后之君子。

南轩书院 在州城内,改“南轩祠” ,今毁。

什邡县儒学 在治东。宋祥符二年建。明洪武元年重建。正德二年增修,后贼毁无存。康熙二十一年,知县刘国玺率绅十捐修正殿。二十五年,知县胡之鸿复捐修门庑堂斋,全复古制。绵竹县儒学 :按《县志》,“宋以前创置莫考。景德初建城西南隅,其间兴复不一。明洪武中重修。正统二年提学唐学振增修。后崇祯戊” 寅迁于南门内之直北。前案三台,后拥九龙,左环马尾,右绕白水,盖据一邑之胜地。然屡遭变乱,殄毁殆尽,止存正殿五间。

皇清康熙八年,县令《李如梴》粗加整顿,复因“吴逆”窃

据,破瓦颓檐,鞠为茂草。至二十三年,知县徐世法谋诸绅士,鸠工庀材,卜于二十四年春三月十一日举工,创建大门三间、牌楼一座,补修“大成殿” 五间、“启圣祠” 三间。凡欂栌倾攲、栋壁颓腐者均葺之。复周围筑墙百堵,于本年秋七月告成。

绵州儒学 “唐贞观三年建,治东。明洪武初及天顺、正德中,皆相继修治。明末遭献逆之变,颓圮无存,变为丘墟。”

皇清顺治年间,《全川收入版图》草建正殿三间。

学地租 银二两,起运布政司。

学田租 谷八石,存贮州仓,支给廪生贫士。德阳县儒学 在治东南。宋开禧五年建,明洪武元年重建。成化十二年知县吴淑重葺。今毁。

皇清知县余国𣚴捐修。

茂州儒学 。“明永乐八年,卫人沈连建言立学,知州刘坚即指挥徐凯宅建之。宣德三年,知州陈敏以南明门外山川坛地吉,移坛于南郊,移学于其地。嘉靖庚戌,副使胡鳌等仿重庆府学规制鼎新之。万历庚戌,改建内城之东南隅,学基见存。” 至崇祯八年,副使史赞舜捐俸买民宅,复改迁外城。旧学之右,建正殿、两庑、戟门左右列乡贤名宦,右建尊经阁,前设讲堂,门二,曰“聚秀” ,曰“育才。” 泮池、石桥悉如制。甲申尽毁,至

皇清顺治十六年,州守赵廷桢草建正殿三间。未几。

倾圮。其馀启圣祠、魁星楼、尊经阁以及戟门、两庑、乡贤、名宦祠、学署,概未修复。

社学二所 一在南明门外,一在内城。知州张

化美建,又令东南二路随其民居,止建社学如城市。故青坡、文镇、凤毛、白水、梨园、宗渠、神溪、土门、桃坪、嵩坪莫不各立社学,今皆废。康熙二十四年,知州李斯佺立义学二馆于城内外,就治平寺、灵祐宫二处延师授徒,捐俸以给馆谷。汶川县儒学 ,在县治南。明嘉靖二年,提学副使张邦奇修建。

先师殿左右两庑前为戟门、为石,棂星门为“泮池。”

东西为义路礼门,殿后建“明伦堂” ,堂后为儒学宅,殿东为启圣祠,为尊经阁。甲申年遭贼焚毁。顺治十七年,知县张耀祖重建正殿。康熙六年,知县陆洽源始建两庑。

威州儒学 在治西门外。洪武十五年建。正德初,知州崔哲重迁,建在今地。崇祯十年,知州刘琯修。保县儒学皆附本州。后另建启圣祠、大成殿、戟门、棂星门、两庑、明伦堂、乡贤祠、名宦祠、《圣域》、贤关坊、“金声” 、“玉振坊。” 二坊今废。名宦祠知州崔元恺建。

保县儒学 明洪武中建,万历三年重建,明季毁。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知县沈鱄捐俸重建。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