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160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一百五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百六十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一百六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一百六十卷目录

 君山部汇考

  图

  考

 君山部艺文一

  君山记         明胥文相

  湘君庙记略        李密思

 君山部艺文二

  中秋维舟君山看月    唐李群玉

  君山

  题君山           雍陶

  前题            程贺

  洞庭君山维谅上人院阶前孤生橘树歌

               释皎然

  荆江口望见君山      宋郑震

  游君山寺         明薛瑄

  登岳阳楼望君山      李东阳

  君山行赠洪原鲁      吴国伦

 君山部纪事

 君山部杂录

 君山部外编

 岳麓山部汇考

  图

  考

 岳麓山部艺文一

  岳麓书院记        宋张栻

 岳麓山部艺文二

  岳麓山道林寺       唐杜甫

  陪杜侍御游湘西寺三首    韩愈

  岳麓寺          沈传师

  自道林寺西入石路至麓山寺过法崇禅师故

  居            刘长卿

  岳麓书院        明王守仁

  望岳麓           杨基

  游岳麓寄伯敬先生     谭元春

 岳麓山部纪事

 岳麓山部外编

山川典第一百六十卷

君山部汇考[编辑]

《山海经》之“洞庭山” ,

君山在今湖广岳州府巴陵县西十五里洞庭湖中, 一名洞庭山,一名湘山,又名熊耳山,内有小山十二, 状如螺髻,方六十里,上有神祠,号“湘君”,相传为尧之 二女,宋封渊德侯,时著《灵异》。

君山图

君山图

[编辑]

按《山海经。中山经》。“大夫之山,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 洞庭之山。”今长沙巴陵县西,又有洞庭陂,潜伏通 江。《离骚》曰:“邅吾道兮洞庭,洞庭波兮木叶下。”皆谓此 也。字或作铜,宜从水。

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其木多柤梨橘櫾,其草多 葌蘪芜芍药芎。《蛇芜》似蛇床而香也, “帝之二女居之。”夫帝之二女,而处江为神,即《列仙 传》江妃二女也。《离骚九歌》所谓湘夫人称帝子者是也。而《河图玉版》曰:“湘夫人者,帝尧女也。”秦始皇浮江 至湘山,逢大风,而问博士:“湘君何神?”博士曰:“闻之尧 二女,舜妃也。死而葬此。”《列女传》曰:“二女死于湘江之 间,俗谓为湘君。”郑司农亦以舜妃为湘君。说者皆以 舜陟方而死,二妃从之,俱溺死于湘江,遂号为湘夫 人。按《九歌》,湘君、湘夫人自是二神。湘江之有夫人,犹 河、洛之有宓妃也。此之为灵,与天地并矣,安得谓之 尧女?且既谓之尧女,安得复总云湘君哉?何以考之? 《礼记》曰:“舜葬苍梧,二妃不从。”明二妃生不从征,死不 从葬,义可知矣。即令从之。二女灵达,鉴通无方,尚能 以鸟工龙裳,救井廪之难,岂尚不能自免于风波,而 有沉沦之患乎?假复如此,《传》曰:“生为上公,死为贵神。” 礼,“五岳比三公,四渎比诸侯。”令湘川不及四渎,无秩 于命祀,而二女帝者之后,配灵神祇,无缘尚复下降 小水而为夫人也。参互其义,义既混错,错综其理,理 无可据,斯不然矣。原其致谬之由,由乎俱以帝女为 名。名实相乱,莫矫其失。习非胜是,终古不悟,真可悲 矣。

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此言二女 游戏江之渊府,则能鼓三江,令风波之气共相交通, 言其灵响之意也。江、湘、沅水皆共会巴陵头,故号为 三江之口。澧又去之七八十里而入江焉。《淮南子》曰: “弋钓潇湘。”今所在未详也。

是在九江之间。《地理志》:九江今在浔阳南江自浔 阳南江而分为九,皆东会于大江。《书》曰“九江孔殷”是 也。

“出入必以飘风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左右手 操。蛇。多怪鸟。

按《水经湘水注》:洞庭湖中有君山、编山,君山有石穴, 潜通吴之包山,郭景纯所谓巴陵地道者也。是山湘 君之所游处,故曰君山矣。昔秦始皇遭风于此,而问 其故,博士曰:“湘君出入则多风。”秦王乃赭其山。汉武 帝亦登之,射蛟于是山东北对编山,山多篪竹,两山 相次去数十里,回峙相望,孤影若浮。湖之右岸有山, 世谓之笛乌头石。石北右会翁湖口水上承翁湖,左 合洞浦,所谓“三苗之国左洞庭”者也。

按《述异记》:“南康郡有君山,高秀层叠,有类台榭,名曰 女娲宫。有兽名格,似猩猩之形,自知吉凶。人无机爱 之,则可驯狎,欲执害之,则去不来。”

按《湘中记》,“君山有地道楂渚,对岸古城,孙权遣程普 所立。”

按《南康记》:“君山翠丽鲜明,遥若台榭,名曰婠宫,亦曰 女姥石。山去盘固山五十里,上有玉台,方广数十丈, 上有自然石室形。风雨之后,景气明净,颇闻山有鼓 吹之声。”

按《方舆胜览》湖北路岳州,“君山在湖中方六十里,亦 名洞庭之山。昔舜之二女居之,曰湘夫人,又曰湘君 所游,故名君山。”《湘中记》:“昔秦始皇入湘,观衡山而遇 风浪几溺,至此山而免。”《郡志》:“君山状如十二螺髻。”《北 梦琐言》:“湘江北流至岳阳,达蜀江。夏潦后,蜀江涨,遏 注湘波,溢为洞庭湖,凡数百里,而君山宛在水中。秋” 水归此山复居于陆,惟一条湘川而已。

按《三才图会君山图》,考君山在岳州府城西一十五 里洞庭湖中,一名洞庭山,又名湘山,状如十二螺髻。 《山海经》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盖尧女湘君始 居于此,故云。上有楚兴寺、轩辕台、柳毅井、传书亭、飞 昇亭、响山酒、香山,道书以为第十一福地,古今题咏 最多。

按《岳州府志山川考》:“君山在巴陵县城西十五里洞 庭湖中。《史记》君山因湘水也。内有小山十二,状如螺 髻,方六十里。旧志谓宋元丰间封渊德侯,既为妃,岂 得降为侯乎?二妃之受诬久矣。”

按《巴陵县志山川考》:“君山在县西十五里洞庭湖中, 《图经》名熊耳,内有小山十二,状如螺髻,方六十里。”《山 海经》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二女娥皇、女英,《楚 辞》所谓湘夫人也。”宋岳飞讨杨幺,伐山木为巨筏,塞 诸港汊,贼舟不能行,八日克敌,湖湘遂平。《道书》云:“十 一福地。”《图经》云:“此山不受秽恶。”宋元丰间,祈祷屡应, 封其神为“渊德侯。”云中有方竹、斑竹,云“二妃泣舜而 斑。”

响山在君山之上,一曰鸣山。《荆州记》云:君山上有穴, 潜通吴之包山。太湖亦有洞庭山,潜通君山。郭璞《江 赋》云:“包山洞庭,巴陵地道潜达,旁通幽岫窈窕。”阴铿 诗云:“穴去茅山近。”张说诗云:“洞穴传虚应。”皆指此尔。 今山后响沙,足蹑听之有声。

《古迹考》:“轩辕台在君山,一名铸鼎台。《旧志》”:“黄帝采首 山铜,铸鼎荆山下。鼎成,骑龙上升,群臣攀援莫及,仅 遗弓髯。即此地也。台址尚存。西二百里名鼎湖”,又有 乌号村。

七宝钟在君山寺。七宝所铸,高六尺,广二尺五寸。蜀 孟昶以此为马希范寿,希范以锡寺。宋建炎间,金人焚寺。兵退,寺僧即钟楼觅宝,无铢两存者。今有“《孟府》 铁桶二。”

崇胜寺在君山,晋时创。《风土记》:“昔吕云卿遇江叟,吹 笛召洞庭诸神,即此。”

冢墓。考湘妃墓,相传在君山。秦博士曰“尧女舜妃,死 葬于此。”或又曰:“舜死葬苍梧,二妃从之不及,溺死沅 湘之间。以事理反复推之,皆怪诞不经者也。”明刘武 臣曰:“舜为帝,南巡,至衡岳,警跸或临苍梧,比倦勤,得 禹以代,更不复出。《孟子》谓舜卒于鸣条,而九疑乃有 舜陵者,舜尝登九疑,遗命葬此山,非以崩苍梧而葬 也?”朱考亭不信《礼记》《竹书》而惟据《孟子》,可谓确矣。脱 舜南巡,后与妃且无追随之理,况不南巡乎?墓安得 在南?即如《礼记》舜葬苍梧,二妃不从。昔人谓二妃生 不从征,死不从葬也。即令从之,二女灵达,鉴通无方, 尚能以鸟工龙裳救井廪之难,岂不能自免于波涛 而有沉沦之患乎?以此推之,则二妃之墓,可不辨而 自明矣。然则何以有庙?舜与后之尽伦尽孝,可以为 天下后世规,九州之享祀皆宜,而《干》《岳》为独著也。

君山部艺文一[编辑]

《君山记         》明·胥文相

夫洞庭为长江巨浸,而君山则洞庭孤绝处也。虽三 苗据以为险,而舜实以是昭文治蛟蜃杂以为窟,而 禹实以是降我凶。故民到于今受其赐。秦皇几以不 渡,杨幺祇以自剪,且闻是山不受秽。赤沙湖在洞庭 湖西,夏秋水泛,与洞庭为一,涸时惟见赤沙。旧《志》云: 洞庭南连青草,西亘赤沙七百里,又谓之三湖。云梦 湖在郡治西,与洞庭、青草二湖相连。洞庭在北,青草 在南,云梦在西,合为一湖。孟浩然诗:“气蒸云梦泽,波 撼岳阳城。”金沙洲在洞庭湖中,与鹿角对。一名龙堆, 延袤数里。杜甫诗:“龙堆拥白沙。”即此。宋张孝祥有赋, 葛长庚诗:“惟有金沙堆下水,东西南北任风吹。”君山 在府城西一十五里洞庭湖中,一名洞庭山,又名湘 山,状如十二螺髻。《山海经》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 之。盖尧女湘君始居于此,故名。昔秦始皇南游衡山, 入洞庭,遇风涛大作,几不能渡,因问湘君何神,博士 对曰:“尧女,舜妃也。”又曰:“湘君神游,出入则多风。”始皇 怒,命伐其树,赭其山。上有楚兴寺、轩辕台、柳毅井、传 书亭、飞升亭、响山酒香山,道书以为第十一福地,古 今题咏最多。湘江北流至岳阳达蜀江,夏潦后,蜀江 涨势高,遏注湘波,让而退溢为洞庭湖,凡数百里,而 君山宛在水中,秋水归壑,此山复居于陆,惟一川湘 水而已。酒香山,《湘川记》:君山上有美酒,饮者不死。汉 武帝遣栾巴求得之,未进御,东方朔窃饮,帝怒欲杀 之。对曰:“使酒有验,杀臣亦不死。无验,安用酒为?”帝笑 而释之。相传每春时,往往闻酒香,寻之莫见其处。响 山在君山上,一名鸣山,履之锵然有声。柳毅井在君 山。唐柳毅,中宗时下第,归至泾阳,见一妇人牧羊曰: “妾洞庭君小女,嫁泾川次子,今被毁黜,敢寄尺牍。”洞 庭之阴有大橘树,击树三,当有应者。毅如其言,武夫 揭水引入灵虚殿,取书以进。洞庭君泣曰:“此老夫之 罪,使孺弱罹忧。”顷之,有赤龙飞去,俄拥红妆一人回, 即寄书女也。宴毅碧云宫。洞庭君弟钱塘君曰:“泾阳 婺妇,敢托高义为亲。”毅不敢当,辞而去。后再娶卢氏, 貌美,曰:“予即洞庭君女。泾上之辱,君能救之。兹奉闺 房,永以为好。”遂与同归洞庭。轩辕台在君山,一名铸 鼎台。黄帝铸鼎荆山之下,鼎成骑龙上升。今台址尚 存。

湘君庙记略        李密思[编辑]

洞庭,盖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洞府之庭,故以是称。 湖名因山,自古而然矣。昔人有立湘君祠于此山,因 复谓之君山。其庙宇为秦皇毁废,后亦久无构葺者。 是山去郡郭四十里而近,人未尝敢居其中。按《图经》: “此山不受秽恶,无猛兽。”愚以为海有员峤蓬岛之类, 人可望而不可至。兹山特峙波心,云水四周,人可至 而不可居,宁非员峤、蓬岛之亚欤?固为灵神之所凭 依,宜矣。旧邦人祷禜水旱,尝于此山。

君山部艺文二[编辑]

《中秋维舟》《君山看月    》唐·李群玉

汗漫铺澄碧,朦胧吐玉盘。雨师清滓秽,川侯扫波澜。 气射繁星灭,光笼八表寒。从来云涨迥,路上碧霄宽。

君山           刘禹锡[编辑]

湖光秋水两相和,潭面无风镜乍磨。遥望洞庭山拥 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           雍陶[编辑]

风波不动影沈沈,翠色全微碧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君山            程贺[编辑]

曾游方外见麻姑,说道君山自古无。云是昆仑山顶 石,海风飘落洞庭湖。

洞庭君山维谅上人院阶前孤生橘树歌[编辑]

释皎然

“洞庭仙山但生橘,不比凡木与棃栗。真子无橘不自 栽,感得一株阶下出。细叶繁枝委露新,四时常绿不 关春。若言此物无道性,何意孤生来就人。”“二月三月 山初暖,最爱低檐数枝短。白花不用鸟衔来,自有风 吹手中满。”九月十月争破颜,金实离离颜色殷。一夜 天晴香满山,天生珍木异于俗。俗士来逢不敢触,清 阴独步禅。起时徙倚枝前看,不足。

荆江口望见君山      宋郑震[编辑]

《荆江》江口望漫漫,一望无边夕照寒。只是青云浮水 上,教人错认作山看。

游君山寺         明薛瑄[编辑]

“为爱湖中山,遂寻山下路。”跻攀转出邃,涧谷亦回亘。 石磴足莓苔,青林杂烟雾。前行如有穷,岚岭乍分布。 招提压重湖,千里周一顾。孤峰四无根,形气自依附。 山僧复导我,窈窕更徐步。疏篱野蔓悬,老圃寒泉注。 迳转山房深,重与绝境遇。白云檐外生,清秋竹间度。 山花杂无名,岁晏色犹故。澄心得妙观,忘言契良晤。 爱此林壑清,遂薄俗尘务。重来待何时,尚子毕嫁娶。

登岳阳楼望君山      李东阳[编辑]

突兀高楼正倚城,洞庭春水坐来生。三江到海风涛 壮,万木浮空岛屿轻。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古 人情。中流恐有蛟龙窟,卧听君山笛里声。

君山行赠洪原鲁      吴国伦[编辑]

五潴水落三江湾,玉镜中分十二鬟。雪浪迎门卷空 翠,君山合是君家山。多君爱客展芳宴,山水图书两 相眷,琼卮泛酒波。《金缕》促歌云片片。歌罢君山 月已低,挂帆欲往江烟迷。湘君鸣环下白露,龙女吹 笛乘青霓。吹笛鸣环杳何适,孤舟去天不盈尺。与君 少别老难逢,那可君山少今夕。

君山部纪事[编辑]

《君山记》:君山上有美酒数斗,饮者即仙。汉武遣栾巴 来求果得酒,东方朔窃饮之。帝欲杀朔,朔曰:“酒有验, 即杀臣,臣不死,臣死,酒亦不验。”遂赦。

《巴陵县志》:“吴将李福神攻鄂,唐荆南节度使成汭发 舟师十万,沿江东行,会梁兵救之。福神先趋君山,据 险逆击,因风纵火,焚其战舰,士卒皆溃,梁师亦遂引 去。”

宋绍兴五年,以岳飞为荆湖制置使,帅师讨杨幺。六 月,岳飞大破杨幺于洞庭。初,岳飞受命讨幺,而所部 皆西北人,不习水战。飞曰:“兵何常,顾用之何如耳。”乃 先遣使招谕之,其党黄佐曰:“岳节使号令如山。”遂降。 飞表授佐武义大夫,拊其背曰:“子知逆顺者,欲复遣 子至湖中,视其可胜者擒之,可劝者招之,如何?”佐感 泣,誓以死报之。黄佐袭周伦砦,杀之,飞上其功,选武 功大夫。飞以王𤫉无功,皆其统制任士安不受𤫉节 制故也,鞭之,使饵贼,曰:“三日贼不平,斩汝矣。”士安宣 言“岳太尉兵二十万至矣。”贼见任士安军,并力攻之。 飞设伏,士安战急,伏四起,击之,贼走。会旨召张浚还, 飞以小图示张浚曰:“已有定画,不八日可破贼。”浚壮 之。黄佐招杨钦来降,飞喜曰:“杨钦骁悍,既降贼,腹心 溃矣。”表授钦武义大夫,礼遇甚厚,乃复遣归湖中。两 日,钦说全琮、刘铣来降,飞诡骂钦曰:“贼不尽降,何来 也!”杖之,复令入湖。是夜,掩贼营,降其众数万。幺负固 不服,乃浮舟湖中,以轮激水,其行如飞,旁置撞竿,官 舟迎之辄破。飞伐君山木为巨筏,塞诸港汊,又以腐 木乱草浮上流而下,择水浅处,遣善骂者挑之。贼怒 来追,则草木壅积,舟轮碍不行。飞急击之,贼奔港中, 为筏所拒。官军乘筏,张牛革以蔽矢石,举巨木撞其 舟,尽坏,幺投溺赴水死。飞入贼垒,馀酋惊曰:“何神也?” 俱请降。果八日捷书至,浚叹曰:“岳侯神算也!”初,幺恃 其险,曰:“欲犯我者,除是飞来。”至是,人以其言为谶云。

君山部杂录[编辑]

《方舆胜览》:“湘中老人者,有洞庭客吕云卿,尝遇之于 君山侧。索酒数行,老人歌曰:‘湘中老人读黄老,手援 紫藟坐碧草。春至不知湘水深,日暮忘却巴陵道’。”苏 子瞻云:唐末有人诵此诗,殆是李谪仙辈。老人真遁 世者也

君山部外编[编辑]

《幽怪录》:隋开皇九年,吴兴柳归舜自巴陵泛舟,遇风 吹至君山,维舟登岸,寻小径,不觉行四五里,兴酣逾 越,谿磵不由径路。忽道旁有大石,表里洞彻,圆而径 平,周六七亩,其上尽生翠竹,圆大如盖,高百馀尺,叶 泄白云,森罗映天,清风徐吹,戛戛为丝竹音。石中穴 又生一树,高百馀尺,枝干偃荫为五色翠,叶如盘,花” 径尺馀,色深碧,叶深红,异香成烟,著物霏霏。有鹦鹉 数千,丹嘴翠衣,尾长二三尺,翱翔其间,相呼姓氏,音 旨清越。有名武游郎者,有名阿苏儿者,有名武仙郎 者,有名自在先生者,有名踏莲露者,有名凤花台者, 有名戴蝉儿者,有名多花子者。或有唱歌者曰:“吾此 曲是汉武钩弋夫人所常唱,词曰《戴蝉儿,分明传与 君王语。建章殿里未得归,朱箔金缸双凤舞。名〈阿苏 儿〉》者,曰:“我忆阿娇,深宫下泪。唱曰:‘昔请司马相如为 作《长门赋》,徒使费百金,君王终不顾’。”又有诵司马相 如《大人赋》者,曰:“吾初学赋时,为赵昭仪抽七宝钗横 鞭,余痛不彻。今日诵得,还是终身一艺。”名《武游郎》者, 言:余昔见汉武帝乘郁金楫,泛积翠池,自吹紫玉笛, 音韵朗畅,帝意欢适。李夫人歌以随歌曰:“顾鄙贱,奉 恩私,愿吾君,万岁期。”又名武仙郎者,问归舜曰:“君何 姓氏,行第”归舜曰:“姓柳。第十二曰:柳十二,自何许来 归?”舜曰:“吾将至巴陵,遭风泊舟,兴酣至此耳。”武仙郎 曰:“柳十二官,偶因遭风,得臻异境,此所谓因病致妍 耳。然下官禽鸟,不能致力生人,为足下转达桂家三 十娘子。”因遥呼曰:“阿春,此间有客。”即有紫云数片,自 西南飞来,去地丈馀,云气渐散,遂见珠楼翠幕,重槛 飞楹,周匝石际。一青衣自户出,年始十三四,身衣珠 翠,顾甚姝美。谓归舜曰:“三十娘子使阿春传语郎君, 贫居僻远,劳此检校,不知朝来食否?请垂略坐,以具 蔬馔。”即有捧水精床出者,归舜再让而坐。阿春因教 《凤花台》:“鸟何不看客?三十娘子以黄郎不在,不敢接 对郎君。汝若等闲,似前度受捶。”有一鹦鹉即飞至曰: “吾乃《凤花台》也。近有一篇,君能听乎?”归舜曰:“平生所 好,实契所愿。”凤花台乃曰:“吾昨过蓬莱玉楼,因有一 章诗曰:‘露拔朝阳生,海波翻水晶。玉楼瞰寥廓,天地 相照明。此时下栖止,投迹依旧楹。顾余复何忝,日侍 群仙行’。”归舜曰:“丽则丽矣,足下师乃谁人?”《凤花台》曰: “仆在王丹左右一千馀岁,杜兰香致我真箓,东方朔 授我秘诀,汉武帝授大中大夫,遂在石渠署见扬雄、 王褒等赋颂,始晓箴论。王莽之乱,方得还吴。后为朱 然所得,转”遗陆逊。复见机云制作方,学缀篇什。机云: “被戮便至于此,殊不知近日谁为宗匠?”归舜曰:“薛道 衡、江总也。”因诵数篇示之。《凤花台》曰:“近代非不靡丽, 殊少骨气。”俄而阿春捧赤玉盘,珍羞万品,目所不识, 甘香裂鼻。饮食讫,忽有二道士自空飞下,顾见归舜 曰:“大难得与鹦鹉相对,君非柳十二乎?君船以风便, 索君甚急,何不促回?”因投一尺绮曰:“以此掩眼,即去 矣。”归舜从之,忽如身飞,却坠巴陵。达舟所,舟人欲发, 问之,失归舜已三日矣。后却至此,泊舟访寻,不复再 见也。

《墉城仙录》:岳州有渔父,于湘江洞庭之岸闻儿啼声, 四顾无人,惟三岁女子在岸侧,渔父怜而举之,十馀 岁,天姿奇伟,容貌姝莹,殆天人也。俄有青童自空下 而集其家,携女去,临昇谓其父曰:“我仙女桂兰香也, 有过谪于人间,会期有限,今去矣。”某后降于包山张 硕家,硕盖修道者也,授以举形飞仙之术,遂仙去。渔 父亦学道不食,后不知所之。

《女仙传》:“樊夫人,上虞令刘纲妻也。纲素有道术,为政 尚清静简易,而政令宣行,民受其惠,无水旱疫毒之 伤。樊亦潜修密证,遂皆白日仙去。唐贞元中,湘潭有 一媪,鬓翠如云,肥洁如雪,策杖曳履,日可数百里,在 湘十馀载,常以丹篆救疾,乡人敬奉之。一日告人曰: ‘吾欲往洞庭救百馀人性命,为我设船一只,里人张 珙具舟楫送之。将至洞庭前一日,有大风涛,撼一巨 舟,凑于君山岛上而碎。百馀人星居于岛,无舟来救。 有一白鼍游沙上,数十人杀而食之。明日,有城如雪 围岛,其城渐窄,束其人为簇,其间不广数丈。岛上人 忙怖叫号,势甚急。岳阳人亦遥望雪城,莫能晓也’。”媪 舟至岸,遂登岛,攘剑步罡噀水,飞剑刺之,有声如霹 雳,雪城遂崩。乃一白鼍,长千馀丈,蜿蜒而毙,剑立其 胸,遂救岛上百馀人。忽有道士来与媪遇,甚相慰悦。 珙诘其故,道士曰:“媪乃刘纲真君之妻樊夫人也。” 《博异志》:“贾客吕筠卿尝于仲春夜泊舟君山,命酒吹 笛数曲,忽见一老父拏舟来,于怀袖间出笛三管,其 一大如合拱,其次如常”人所蓄,其一绝小如细笔。管 筠卿请吹之,老父曰:“其大者诸天之乐,不可吹;其次 对洞庭诸仙合乐而作,其小者是老身与朋侪可乐 者,试为子吹之,不知可终一曲否?”言毕,抽笛吹三声, 湖上风动,波涛滉瀁,鱼龟跳喷;五声六声,君山鸟兽 叫噪,月色昏昧。舟人大恐,老父遂止。乃歌曰:“湘中老人读黄”老,“手援紫藟坐碧草。春至不知湘水生,日暮 忘却巴陵道。”遂棹舟去,隐隐渐没于波间。

《巴陵县志》:周生者,唐太和中庐于洞庭君山,时以道 术济吴楚,人多敬之。后将抵洛,途次广陵,舍佛寺,有 三四客来,时方中秋,霁月澄莹,且吟且望,有说开元 时元宗游月宫事,因相与叹曰:“我辈尘人,固不得至 其所矣,奈何?”周生笑曰:“某常学于师亦得焉,且能挈 月致之怀袂。”因命虚一堂,蔽四垣,不使有纤隙。且告 客曰:“我将梯取月去,闻呼可来观。”乃闭户。久之,忽见 天地曛晦,俄闻生呼曰:“某来矣。”客因开其室,生曰:“月 在某衣中耳。”举其衣,月出寸许,一室尽明,寒入肌骨。 客拜谢曰:“愿收其光。”因闭户。其外尚昏晦,食顷方如 初。

岳麓山部汇考[编辑]

长沙府之岳麓山

岳麓山在长沙府善化县城西五里。山上有惠光寺, 山下有道林寺、岳麓书院。

岳麓山图

岳麓山图

[编辑]

按《荆州记》:“长沙西岸有岳山”,盖衡山之足,又名灵麓 峰,乃衡山七十二峰之数。自湘西古渡登岸,夹径乔 松,泉涧盘绕,诸峰叠秀,下瞰湘江。岳麓寺、道林寺、岳 麓书院皆在此焉。

按《方舆胜览》:“湖南路潭州岳麓书院在岳麓山下, 道林寺在岳麓山下,距善化县八里。寺有四绝堂,保 大中马氏建,谓沈传师、裴休笔札,宋之问、杜甫篇章。 治平间,蒋颖叔作记曰:‘彼以杜诗、沈书为绝,吾无敢 言。若夫遗欧阳询而取裴休,置韩愈而取宋之问,则 未然。乃为诠次沈书一也;询书二也;杜诗三也;韩诗 四’”也。此之谓“四绝。”

岳麓寺在山上,百馀级乃至,今名惠光寺。下有李邕 《麓山寺碑》,世传晋太尉陶侃手植。树,今存者七八株, 其围三丈,中空空如庵。绝顶有道乡台。昔邹道乡谪 新州,道过潭,潭守温益下逐客之令,逆旅之人不敢 舍。夜渡湘江,湘西林禅师公乡人以火迎之。公赠诗: “八年之中三往回,道人一意金石开。非关桑梓有分 好,自是针水无嫌猜。焚香说了四句偈,把手直上千 尺台。洞庭青草不我隔,东吴可归归去来。”浩字志完, 为《右正言,因论元符事贬》。

按《广舆记》,“长沙府岳麓山在善化县,即衡山七十二 峰之一,南岳周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

按《湖广通志山川考》:“岳麓山在长沙府城西五里,上 有禹碑,下有书院。”

按《长沙府志·山川考》:“岳麓山在善化县西南,岳之足, 七十二峰之一也。时有风云,知其必雨,又名岳麓。自 古渡登峰,夹径乔松,泉涧盘绕,诸峰叠秀,俯瞰湘江, 顶有禹王碑,下有岳麓书院、岳麓寺、道林寺、北海碑、 讲经台、抱黄洞、苍筤谷、白鹤泉、清风峡,峰有云麓宫, 岩前一石方丈馀,平如掌,构亭其上,人于此望拜南” 岳,名拜岳石,一名飞来石。临江对郡,最为佳胜。 按《善化县志山川考》:“岳麓山在县西南岳之足也。顶 有禹王碑,下有书院寺观、台阁亭榭,一郡大观在焉。 然胜迹久废。戊申邑令周公复其大者。”

天马山在县西岳麓之右。嵬然如马,在左为小天马
考证
玉屏山在县西,乃岳麓支山,以形名。昔人题:“玉屏山

外一峰青。”

云麓峰在岳麓右,峰如覆釜,南望衡山。

抱黄洞,《石山深虚》曰:“洞在岳麓山万寿宫后,先有道 家者流,以修炼居此,因名抱黄。晋时曾有蟒患,陶侃 除之。”

《苍筤谷》山之空处曰“谷”,在岳麓山下。宋仙巢先生锺 尚书闲居游观地,有“吹香亭”,宋理宗题额。

清风峡在岳麓寺前。双峰相夹,中有平地,纵横十馀 丈。当溽暑,清风徐来,人多憩息,其泉清洁。旧有桥亭, 今废。

西屿在岳麓书院右。

拜岳石,在岳麓山右,有石方二丈馀,俗呼“飞来石”,于 此望拜南岳。旧有亭在上,今将颓。

“石濑”在岳麓清风峡中,泉流触石有声。

梅堤“柳堤”在“岳麓书院”前,今废。

白鹤泉在岳麓寺观音阁后岩。泉出石间,惟一勺许, 最甘洁,冬夏不竭。常有白鹤飞止其上,故名。岩上刻 有“白鹤泉”三字。古建有亭榭,俱废,今为僧人所隐。 《古迹考》:禹碑在岳麓山顶巨石上。

道乡台旧在岳麓寺畔,久废。明万历丁巳,学道邹改 于赫曦台下建屋。后又废。今重建。

赫曦台在岳麓山上。台上有古篆字数十,隐见不明。 嘉靖戊子,知府孙存建亭于下。

“禹迹溪”,在湘江西岸,岳麓山左。

《石浴池》,在麓山道林寺边。长一丈,宽二尺。

《山斋》:在岳麓山下。刘珙建。

“四绝堂”在道林寺侧,南唐马氏建。

杉庵在岳麓山下。陶侃种杉结庵后,庵废杉存,古鬣 可爱。兵火后樵伐尽矣。

风雩亭在道乡台上,宋郡守刘珙建。

吹香亭在苍筤谷上仙巢,锺尚书建,宋理宗亲书“仙 巢吹香亭”五字。

饮马池在岳麓山前。朱张讲学时,从游者众,舆马饮 水欲竭,俗呼“应马塘。”

岳麓山部艺文一[编辑]

《岳麓书院记        》宋·张栻

湘西故有藏室,背陵而向壑,木茂而泉洁,为士子肄 业之地。始开宝中,郡守朱洞首度基创宇,以待四方 学者,历四十有一载,居益加葺,生益加多。李允则来 为州,请于朝,乞以书藏方。是时,山长周式以行谊著。 祥符八年,召见便殿,拜国子学主簿,使归教授。诏以 “岳麓书院”名增赐《中秘书》。至绍兴辛亥,更兵革灰烬。 乾道改元建安。刘侯下车,既剔蠹夷奸,民俗安静,湘 人合辞以书院请,侯竦然曰:“是固章圣皇帝加惠一 方,以风励天下者,而可废乎?”未半岁而屋成,栻从多 士往观焉,曰:“侯之为是举也,岂特使子群居聚谈,但 为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 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其《传》果何 欤?”曰:“仁也。仁,人心也;率性立命,知天地而宰万物者 也。《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于此焉求之,则不差 矣。尝试察吾事亲从兄,应物处事,是端也,苟能充而 达之,则仁之大体,岂不可得乎?及其至也,与天地合 德,鬼神同用,悠久无疆,变化莫测,而其初则不远也。 是虽约居屏处,庸何”损?得时行道,事业满天下,而亦 何加于我?遂书斯言,以励同志,俾无忘侯之德。

岳麓山部艺文二[编辑]

《岳麓山道林寺       》唐·杜甫

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争盘纡。寺门高开洞庭 野,殿脚插入赤沙湖。五月寒风冷佛骨,六时天乐朝 香炉。地灵步步雪山草,僧宝人人沧海珠。塔劫宫墙 壮丽敌,香厨松道清凉俱。莲花交响共命鸟,金榜双 回三足乌。方丈涉海费时节,元圃寻河知有无。暮年 且喜经行近,春日兼蒙暄暖扶。飘然斑白将奚适,傍 此烟霞茅可诛。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 潭府邑中甚淳古,太守庭内不喧呼。昔遭衰世皆晦 迹,今幸乐国养微躯。依止老宿亦未晚,富贵功名焉 足图。久为野客寻幽惯,细学何颙逸兴孤。一重一掩 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宋公放逐曾题壁,物色分 留待老夫。

陪杜侍御游湘西寺      韩愈[编辑]

长沙千里平,胜地犹在险。况当江阔处,斗起势匪渐。 深林高玲珑,青山上琬琰。路穷台殿辟,佛事焕且俨。 刳竹走源泉,开廊架崖广

客堂喜空凉,华榻有清簟。涧蔬煮蒿芹,水果剥菱芡。

小楼黑无月,渔火灿星点。夜风一何喧,杉桧屡磨卷。 犹疑在波涛,怵惕梦成魇。静思“《屈原》沉,远忆贾谊贬。 椒兰争妒忌,绛灌共谗谄。谁令悲生肠,坐使泪盈脸。 翻飞乏羽翼,拍摘困瑕玷。珥貂藩维重,政化类分陜。 礼贤道何尊,奉己事若俭。”大厦栋方隆,巨川楫方剡。 经营诚少暇,游宴固已歉。旅程愧淹留,徂岁嗟荏苒。 平生每多感,柔翰遇频染。展转岭猿鸣,曙烟青焰焰。

岳麓寺          沈传师[编辑]

承明年老辄自论,乞得湖守东南奔。为闻楚国富山 水,青嶂迤逦僧家园。含香珥笔皆眷旧,谦抑自忘台 省尊。不令执简候亭馆,直许携手游山樊。忽惊列岫 晚来通,朔雪洗尽烟岚昏。碧波回屿三山转,丹槛缭 郭千艘屯。华鏕蝶躞徇砂步,大斾彩错辉松门。樛枝 竞斗龙蛇势,折干不减风霆痕。相重古殿倚岩腹,别 引新径萦云根。自伤平楚虞帝魂,情多思远聊开樽。 危弦细管逐歌飏,画鼓绣靴随节翻。《锵金》七言陵老 杜,入木八法蟠高轩。嗟余潦倒久不利,忍复感激论 元元。

自道林寺西入石路至麓山寺过法崇禅师故[编辑]

居            《刘长卿》。

山僧候谷口,石路扫莓苔。深入泉源去,遥从树杪回。 香随青霭散,钟过白云来。野雪空斋掩,岚风古殿开。 桂寒知自发,松老问谁栽。惆怅湘江水,何人更渡杯。

岳麓书院        明王守仁[编辑]

客行长沙里,山川郁绸缪。西探指岳麓,凌晨渡湘流。 逾冈复涉险,吊古还寻幽。杯壑有馀彩,昔贤此藏修。 我来实仰止,匪伊事盘游。衡云开晓望,洞野浮春洲。 怀我二三友,伐木增离忧。何当此来聚,道义日相求。

望岳麓           杨基[编辑]

我为长沙客,不醉长沙酒。为爱岳麓山,系舟城边柳。 峰峦一何秀,膏泮春雨后。蚁绿尽洗妆,方知朱铅丑。 所嗟山中寺,颓圮想已久。嶙峋《北海碑》,千载独不朽。 信为神灵惜,长使山鬼守。褰衣欲访古,日落辰在酉。 荒烟鸟雀喧,密竹虎兕吼。

游岳麓寄伯敬先生     谭元春[编辑]

去岳日已远,兹麓存典刑。水陆分中江,延目洲外汀。 岳意无断续,草木森情形。林杪蓄新泉,沟洫声泠泠。 拜石修竹傍,祝融开远青。是日寄公书,南风下洞庭。

岳麓山部纪事[编辑]

《长沙府志》:“宋太平兴国中,有跛仙者,能行灵龟吞吐 之法,功成,自君山来,居岳麓,自号潇湘子。尝言:‘我爱 潇湘境,红尘隔岸除。南山七十二,惟喜洞真墟’。元祐 间,尝有白鹤栖鸣于杉松上,三日而去。”

宋长沙景岑禅师,初住岳麓,为第一世。其后居无定 所,但循缘接物,随宜说法,时人谓之“长沙和尚。”至道 三年示寂。

欧阳守道,字公权。淳佑元年进士,运使吴子良辟为 岳麓书院山长。发明《孟子》“正人心”之论,学者悚服。

岳麓山部外编[编辑]

《长沙府志》:“南宋邓郁之字彦达,与徐灵期为友,周游 灵山。元徽中,徐君于上清宫升天,郁之徘徊仙山。岁 久,梁帝闻其修道而阙丹石之备,诏赐物力,许于岳 麓山置上中下三观,为修炼所。有神人告语曰:‘洞门 之中是招福之乡,延生之地,善记勿忘’。丹成,复回紫 盖峰。梁天监十一年壬辰十二月三十日,有八真人” 乘云车羽盖,揖郁之,就自然石坛,同昇霄汉。

法华禅师初住岳麓清风峡,建有石塔,今基址存。后 飞锡湘春门外,接众说法。值异人愿舍铁造佛,访之, 乃衡山神也。师掷锡卓地,得铁数百钧,遂冶铁铸佛 三塔一名“铁佛寺。”遂还岳麓示寂。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