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147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一百四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百四十七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一百四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一百四十七卷《目录》。

 怀玉《山部汇考》

  《图》:

  考:

 《怀玉山部·艺文一》

  《题怀玉山疏》       明·邹元标

 《怀玉山部·艺文二》

  《玉山岭上作》·       唐皇甫曾

  《怀玉山》         明赵章泉

  “登‘《怀玉山》’”二首       李梦阳。

  《前题           桂近庵》。

 怀玉《山部》·纪事

 怀玉《山部·杂录》

 《象山部汇考》

  《图》:

  考:

 《象山部艺文一》

  《象山书院记》        宋·袁甫

 《象山部艺文》二

  《应天山》         宋·陆九渊

  《前题》·            “洪迈”

  前题           《元虞集》。

  《前题          明》·杨时乔

 《象山部·纪事》

 “龙虎山”部《汇考》

  《图》:

  考:

 《龙虎山部·艺文一》

  《游龙虎山记       宋》·陆九渊

  《龙虎山赋》,         元阙名。

  “《游龙虎山二十四岩记》   明”·徐学谟

 《龙虎山部·艺文二》

  《龙虎山》          唐·吴筠

  前题           《吴武陵》。

  前题          宋·王安石

  《前题·           江万里》

  《上清宫           前人》:

  《前题》·            “洪迈”

  《前题》二首·         白玉蟾

  龙虎山         明·《易》性中。

  《前题·           杨南野》。

  《游龙虎山夜归道中》之作:   毕士俊

  《上清宫          邹元标》。

 《龙虎山部·纪事》

 《龙虎山部·杂录》

 《龙虎山部·外编》

《山川典》第一百四十七卷。

怀玉山部汇考[编辑]

始兴记之玉山

怀玉山本名“玉山”,一名“玉斗山”,一名“辉山”,在今江西 广信府玉山县北一百四十里。高四百馀丈,盘亘三 百馀里,与饶州府连界,当吴楚闽越之交。其山之奇 绝有二十四处,真东南望镇,神仙之窟宅也。

按《始兴记》:“郡东有玉山,草木滋茂,泉石澄彻。”

按《方舆胜览》:江东路信州有怀玉山,县以此名 按《潜确类书区宇部》:怀玉山,在玉山县,危峰插天,又 名玉斗。《方志》云:“天帝遗玉此山,山神藏焉,改名怀玉。 或云山有异光夜烛,因名辉山。旧有辉山驿,今改怀 玉,即此。”

按《图书编·玉山考》:“玉山上与天际,势连北斗,又名玉 斗山。奇峰秀岭,怪石深池,环列于前后左右,真仙灵 之窟宅,一邑胜概之尤者也。故县亦由此名。”

按《江西通志·山川考》:“怀玉山在广信府玉山县北一 百四十里,高四百馀丈,盘亘三百馀里,界饶信两郡, 当吴楚闽越之交,为东南望镇。”唐魏国公贾耽《华彝 图》云:“其山上与天际,势联北斗,又名玉斗山。南唐时, 县令杨文逸尝梦一羽衣,自称怀玉山人,来谒,未几 其孙亿生。山上有法海院。”宋李弥大有《记》云:“循山之 麓升降,凡十有五里,至大洋坂,地宽旷约数百亩,而 奇峰秀岭,怪石深池,环列前后左右,真仙灵之窟宅 也。”山有龙潭一十八磜,又有二十四奇。 按《广信府志·山川考》:“怀玉山去玉山县一百四十里一名辉山,又名玉斗山,有龙潭一十八磜,又有二十 四奇,曰玉瑘峰、银尖峰、狮子峰、石牛峰、云盖峰、天”门 峰、飞泉峰、屏风峰,蟠龙冈,金鸡墩,洗墨池、望香墩,七 盘岭,九莲池,誓坡石,浴佛池,彩霞岩,过云洞,连理木、 天圣松、金刚岭,石鼓山,罗汉峰、志初岩。

按《玉山县志山川考》:“怀玉山去县一百四十里,山有 龙潭一十八磜,又有二十四奇。唐大历间,高僧志初 始开梵苑,名定文寺,后改名法海禅院。精舍在金刚 峰之麓,因朱文公、陆文安、汪文定诸贤讲学此山,有 司门人拓而大之,名为怀玉书院。”

玉瑘峰,在怀玉寺南,其峰高耸秀拔,独冠诸山。 拍板峰,在玉瑘峰东,其状如拍板。 石牛峰,在拍板峰东。

唐帽峰,在石牛峰之东,状如唐帽。

狮子峰:在唐帽峰之东。

过云洞在狮子峰后,有石中空如洞,云气从中往来。 云盖峰在玉瑘峰正东,天将雨,云气覆如车盖。 金刚峰在怀玉寺北,与玉瑘峰相对,山势蜿蜒。 天门峰在怀玉寺西北,正居乾位。

银尖峰:在天门峰外。日光所射,其色如银。

凤凰石在怀玉寺西,大数十围,若凤凰高举之状。 誓坡石,在怀玉寺西南,方广约二丈馀。相传志初禅 师从此担锡入山,故云“誓坡。”

“望村岭”在怀玉寺西南,凝望村落,了然在目。

七蟠岭在玉瑘峰正西。岭蟠七曲,游人旋绕而度。 飞泉峰在玉瑘峰南,泉从峰顶飞泻而下如瀑布。 瑘峰洞在飞泉峰之下。 罗汉峰在玉瑘峰西,奇峰耸峙,如罗汉列坐。 屏风峰在寺南,峰顶平正,俨若屏风。

蟠龙冈在玉瑘峰东北。盘桓起伏,若龙旋绕之状。 《志》初岩,在玉瑘峰东北,岩石方正,宛若琢成。唐大历 间,僧志初修道于此,因以为名。

浴佛池在志初岩下。水从石罅中出,汇成深池,志初 修道,常浴于此。

洗墨池,在怀玉寺东南。昔禅月尊者手书《十八罗汉》, 既成,临池照影,亲画其形,掷笔于此池,池水变黑。 石鼓山,在洗墨池左右。石内虚,击之如鼓。

白玉墩在怀玉寺东南,其高丈许,墩多白石。

彩雾岩其岩常有彩雾笼罩。

望香墩在七蟠岭后,游者忽闻异香扑鼻。

大洋坂在玉瑘峰之麓,有田平坦,约数百亩。 金鸡墩在大洋坂南,相传有金鸡夜鸣其上。 “九莲池”在怀玉寺百步门之下。旧传岁开九品莲。

按:《府志》止载二十四奇,其中有连理木、天圣松,而《县志》无之。《县志》载三十景,而止列二十九,或彼此志乘,各有遗误耶?注此俟游人考之。

八际龙潭在怀玉山麓,深不可测,水由山巅倾注而 下,震激波涛,势甚汹涌,真神龙窟宅也。绍兴五年,七 旬不雨,祷于潭,现相百态,须臾雨降,因作亭于潭之 南,李尚书扁曰“龙亭”,王尧卿有碑,岁久倾圮。景泰七 年,知府姚公捐俸倡造,未毕,知府金铣继成之,尚书 孙公扁曰“龙王庙。”

草堂书院在县北怀玉山下,朱晦翁讲道之所。左有 青山绿树亭,后有源头活水亭,堂庑号舍具备。今传 晦庵《题山下酒舍》一联云:“泉飞白石堪为酒;灶傍青 山不买柴。”胜境可想矣。至宋末,怀玉书院寖废,斗山 王氏奕与其子介翁结庐复书院,因名草堂书院,与 谢叠山同隐。叠山既仗节,斗山率同志之曲阜谒先 师祭奠,归玉作《尊鲁集》,自号“至元逸民。”天顺、成化间, 郡守姚堂、知县汪潆相继修理,复查原田若干亩,令 院傍怀玉寺道人佃种,收其租以赡生徒。正德六年, 提学副使李梦阳命知县谭世熙重建,毁于寇,门墙 尚存。

《宫室考》:“芳润堂在怀玉山之阴,元郑伯飞建,取陆机 《文赋》语名堂。堂前有亭曰若冉,堂左有楼曰览晖。王 沂记。”

龙溪新亭在县治北怀玉山法海寺中。

怀玉山部艺文一[编辑]

《题怀玉山疏       》明·邹元标

天清日朗,水碧沙明。偶从友人迤逦原埜,有山僧真 采过余乞言曰:“此诸祖衍化地,废者六十馀年矣。”余 晋问曰:“山何落人间事亦废?”曰:“阐堤不乏。”曰:“今何以 兴?”曰:“老头陀以一把茅,修苦行数年,诸头陀闻风云 集,奈何不兴?”余闻而起曰:“山以人废,亦以人兴,兴废 乾坤定数,山且然矣。”余阅怀玉《异闻》种种,朱夫子未 至,先为鬼神揶揄一叚尤奇怪,事未尽,卷山翠冉冉若堕衣裾,恍从罡风逍遥其巅也。僧语余,山巅横十 馀里,纵如之,灵草云芽,翠羽仙禽,都令人应接不暇, 然拥护得达官贵人居多,而蒲阳犹力。余语僧曰:“诸 宰官为法门金汤,诸沙弥当续佛慧命,倘然龙蛇混 进,自心不净,则有《国宪清规》在。”嗟乎!兹地自鹅湖朱 陆夫子过化后,庭草芊芊,不知几春秋,豫章子静辈 出未有。新安先生不起而迭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中心愿之矣。

怀玉山部艺文二[编辑]

《玉山岭上作       》·唐皇甫曾

“悠悠驱匹马,征路上连冈。”晚翠深云窦,寒苔净石梁。 荻花偏似雪,枫叶不禁霜。“愁见前程远,空郊下夕阳。”

怀玉山         明赵章泉[编辑]

禅月诗僧古道场,山雄吴楚接华阳。疏通八磜蛟龙 隐,高并双峰虎豹藏。云母屏寒消瘴气,蓝田璧润吐 虹光。碧桃花落仙人去,静听《松风》心自凉。

登怀玉山二首       李梦阳[编辑]

《怀玉》之山玉为峰,四面尽削玉芙蓉。东风破碎瀑布 落,有潭十八龙为宫。山头草堂开者谁,斩木通道余 心悲。白云啸雨岩竹裂,石路上天风树吹。我闻龙乃 变化物,群然卧此龙何为。何不滂沱惠下土,一洗四 海无旌旗。

其二

君不见,《怀玉山》“山七盘,盘盘上无极。阴霾白日涯洞 里,隆冬雨露谁来得。稻田月池山上头,半天清地今 我游。石潭剥落古佛弃,木落俯见东岩湫。湫中巨鱼 长如人,红眼对日翻金鳞。天台桃源在何许,采药避 秦此处吾告汝。”

《前题》
桂近庵
[编辑]

昔上三清望怀玉,石龙迢递惊飞伏。烟霞浮动紫翠 间,应有幽人住空谷。使君爱我携登山,初夏秧田正 抽绿。冈扉掩映护藤花,涧道纡潜响晴瀑。拾级悬登 二十里,扪萝蹑磴超林麓。飞身深入天寨门,别是干 坤开卜筑。遥望宫墙数仞高,百年往事今恢复。峰尖 森耸削芙蓉,桂影扶疏散金粟。点瑟回琴鸣溜泉,禹 畴羲画分疆局。虚堂深处揖高风,流尽烦襟出新沐。 明月中庭最可人,岂是当年栖老宿。一宵相对清心 魂,却愧来迟我行独。

怀玉山部纪事[编辑]

《玉山县志》:“宋曾易占字不疑,建昌南丰人。守正不阿, 克除大恶。时知信州钱仙芝有所乞于玉山,易占不 与,坐是为仙芝所诬,遂落职。子六人。”巩布肇牟宰, 多以贤称。

怀玉山部杂录[编辑]

《广信府志洞天清录》云:“旧载信州怀玉山有画罗汉, 郡中每迎请祈雨,常有一二身飞还寺中。”王世贞集 于《异物汇苑》。考《法海院记》,禅月大师贯休所画十八 罗汉,笔法精古,不言其祈雨飞身事,惟怀玉有《洗墨 池志》云:“禅月尊者手画十八罗汉,既成,临水照影,亲 画其形,掷笔于此池,池水变黑,故名。”或云“其笔随化 为龙。”旧志如此,亦近于怪诞。《洞天清录》尤为妄矣。

象山部汇考[编辑]

宋陆子静所居之“象山。”

象山在今江西广信府贵溪县西南八十里,一名应 天山。宋淳熙中,陆子静建精舍,读书其中,四方从学 者皆号为“象山先生。”

按:《豫章言》,“今记象山在高安县西南。”

按《方舆胜览》。“江东路信州象山在贵溪县。以形得名。 陆九渊曩尝作书院其上。以待讲学之士。且以自号 云。”

按《广舆记》:广信府象山在贵溪县,特起豗然如象,故 名。山中良田清池,无异平野,即陆九渊读书处。陆云: 云山泉石之奇,目所未睹,终焉之志决矣。

按《图书编:象山考》:“此山极高,其势南来折而东,又折 而南,钜陵特起,豗然如象,故名象山。山间自为原坞, 良田清池,无异平野。比来结庐相从者甚众,但有耕 治之田特少。精舍前两山回合,环如肘臂,臂间田亦 不下百亩。两腋间有二池,东曰濯缨,西曰浸月。”一家结庐于东坞之上,比精舍地为少高。兹山常在云外, 云常在其高处出,故名以储云。一家给庐于前山之 右,石涧飞瀑,萦带其侧,因名以“佩玉。”其蕙林琼芳,愈 高《披荆》,则皆因山中之佳美,地势之高下以名之。相 继而来,结庐者未已,未及名也。精舍檐间,层峦叠嶂, 奔腾飞动,近者数十里,远者数百里,争奇竞秀,一峰 特出天表,端耸于前,锐秀如笔,为诸峰之岭袖者,则 “云台”也。朝阳丽景,明若图画,暮烧联光,烂若绮绣,雨 旸云烟,出没之变,不可名状。东山之崖有翻经石,西 山之崖有歇石,皆苍松蟠覆其上,其下壁立万仞。山 之阴者有尘湖山,其巅天成一池,泓然如鉴,可以结 庐;北峰之高如盖,可以登望。南望群山益远,溪谷原 野毕露;东望灵山特起陵霄,端方廉利,吴、越所未有 也。下见龟峰,昂首穹背,形状逼真。玉山之木盖四百 里,出于龟峰之下。略贵溪以经兹山之崖,西望藐姑、 石鼓、琵琶诸峰,崷崒逼人,从天而下。溪之原于光泽 者,萦纡泓澄,间见山麓如青玉版。北视龙虎、仙岩、台 山,仅如培𪣻。东西二溪,窈窕如带。然地势夷旷,非甚 晴彻“目不能辨,常没于苍茫杳霭中矣。”又曰:“玆山之 胜,尤在瀑流。东有磜潭,西有半山。磜潭不下玉渊,半 山可亚卧龙。前两山回合之处,又自为一涧,垂注数 里,激射喷薄飞洒,映带于茂林之间。春夏流壮,势如 奔雷。”其瀑因石赋形:一曰风𦈌,二曰喷玉,三曰翻涛, 四曰漱珠,五曰水帘,六曰双𦈌,七曰流银,八曰飞雪。 木石自为阶梯,可沿以观。两崖有蟠松怪石,隐见于 林杪,时相管领,虽盛夏不知有暑,挟册其间,令人忘 归。又曰:“云山泉石之奇,殆吾人平生所鲜见,终焉之 计,于此决矣。”先生卒,庆元二年,门人刘建翁立祠堂 于精舍之前,约以岁正月九日登山会祭,临江章茂 献为记。绍定二年,江东提刑赵彦成为增修祠舍,自 为《记》迨元至顺间,进士祝蕃复为重修,春秋祠之。元 季毁于兵。明景泰壬申,先生九世孙崇请于都御史 韩雍,即其旧址重建祠堂,以修祀事。

按《贵溪县志山川考》:“应天山在县西南七十里,邑之 名山。宋陆子静先生建精舍读书其中,从学者如云。 以山形似象,更名象山。明初,县官春秋诣山致祭文 安公后改祠近县三峰下。”

鸣琴丘在象山西偏。一丘岿然,林木阴森,清流映带。 明夏伯承尝创草堂于其上。

《小尖峰》:

鸡鸣峰。

麻岭俱应天山发脉。

藐姑山,一名“幕空峰”,俗呼馒头岭,在应天山下。 “狮猊石”,在象山左。头如大狮,下生一石如小狮,与大 山头相顾,其地因名“狮猊源。”

和尚石在象山后原。有石如僧立其地,因名“和尚原。” 邑人徐大仪立《石僧》《石猊》二碣,今废。

《寺观考》:“资国寺在应天山西水南,唐龙纪间建。 梅山寺,唐开元间建,在应天山下。”

学校考:象山精舍即应天山陆九渊讲学之处,门人 彭世昌与诸张氏所建。时四方从游者甚多,世昌为 列斋舍数十楹以待之。有居仁、由义、志道、明德、养正、 达诚等斋,又有储云、佩玉、蕙林、琼芳等舍,皆象山先 生之心画也。尝与杨敬仲书曰:“‘精舍’二字出《后汉?包 咸传》,其事在建武以前,儒者讲习之地,用此名甚无 歉也。”又《与王谦重书》曰:“象山精舍,乡人盖恨此山之 名辱于异教,今皆翕然以象山为称。”先生卒,庆元二 年,门人刘启晦立堂于精舍之前,约以岁正月九日 登山会祭,临江章茂献为记。绍定二年,江东提刑道 彦悈增修祠舍,自为记。迨元至顺间,进士祝蕃重修, 春秋祀之。元季毁于兵。

象山部艺文一[编辑]

《象山书院记        》宋·袁甫

宁宗皇帝更化之初年,兴崇正学,尊礼故老,慨念先 朝鸿儒明师,咸锡嘉谥,风动四方,谓象山陆先生发 明本心之学,大有功于世教,锡名《文安》,庸示褒美。于 时慈湖杨先生曰:“我先人洁斋先生有位于朝,直道 不阿,交进谠论,宁考动容称善。”天下学士,相闻风采, 推考学问源流所在,而象山先生益大光明。甫承学 小子,将指江东,象山实属贵溪,祠宇荒颓,过者凄怆。 爰相邑南,背负巍壁,面俯平川,清与目谋,旷与神谋, 筑室百楹,既壮既安,遐迩咸集。绍定五年,甫周咨原 隰,遂往观焉。始至舍奠先圣,退谒三先生祠,竦然若 亲见象山先生燕坐,而二先生相周旋也。升彝训堂, 学生序列,深衣大带,济济翼翼,相与讲明问辨,皆象 山之心画也。顾瞻之间,已足以生恭敬,消鄙俗,知入 德之门,规模信美矣。乃具以本末上之朝廷,有诏赐 额“象山书院。”士合辞谋,愿有记。甫窃叹世降俗敝,学 失师传,梏章句者自谓平实,溺空虚者自绝高明。二者交病,而道愈晦。书院之建,为明道也,道无在不在 也。《烝民》之诗曰:“有物有则。”孔子亦曰:“人不过乎物。”天 地大物也,日月星辰、风雷霜露、山川鬼神、草木禽兽, 皆物也,而物非我,我亦尝究其所以然乎?物何所始, 物何所终,相更相禅,相生相推,亘万古而莫穷者,其 必有以矣。人亦万物一物也,故曰:人惟万物之灵。有 是灵矣,则必洞然于上下四方、往来古今之变,而得 其所以然矣。其或凝焉滞焉,未大昭晰焉者,果何谓 而然也?盍?深省乎?接乎目,入乎耳,森列乎前后左右 者,皆物也,非彼也。彼不我外,我自外之;彼本不隐,我 自隐之,是自蔽也,自窒也,非物蔽我窒我也。父子君 臣夫妇、兄弟、朋友,井井秩秩,有伦有理者,是孰使之 然?而不容不然者,盍深省乎?均是人也,刚柔轻重迟 速气质固不齐,而降衷常性则一也。何古先圣哲察 明伦物,而我未能自别于凡民,岂其不明欤?游谈聚 议,数他人之短长高下,烛照龟卜也,而何独自知则 昏?抑不强欤?事物触我少有不平,虽甚懦勇,不可当 也,而何独自立则弱。然则本非昏也,移观人以自观, 即明矣;本非弱也,勿力争而心竞,即强矣,反手之间 耳。然则自明自强者何其鲜,物交物而引者何其多 也?此非物罪也,盍深省乎?省非难,常省为难。曾子日: “三省也以鲁,颜子亦足以发也以愚。”此鲁非鲁,此愚 非愚,学者于此而省发焉,肫肫孳孳,一以贯之,躬行 实践,默而识矣。志其基本,敬其舆也。诵诗读书,则沃 以膏液;严师畏友,则鍼砭药石。死生不二,帝临汝也; 天下归仁,物我无间也。毋梏章句,泥物者终不能格 物也。毋溺空虚,遗物者终不能成物也。故曰:“诚者物 之终始,不诚无物。”又曰:“万物皆备于我,乐莫大焉。泥 物云乎哉?遗物云乎哉?”噫!此其可言者也。如以言而 已矣,犹泥物也;言亦空而已矣,犹遗物也。某幼闻先 人之训曰:“我不感象山先生与我言耳。”尝屡叩屡不 答。一日叩愈切,先生曰:“此事不属他人自求可也。”呜 呼至哉!绍定六年清明日记。

象山部艺文二[编辑]

《应天山         》宋·陆九渊

“我家应天山,山高数百丈。上开园池美,林壑千万状。 山西有龙虎,烟霞耿相望。寒泉漾微波,煖翠团层障。 天光入行舟,野色随支杖。吾党二三子,幽赏穷清旷。 引兴谷云边,题名岩石上。”碧桃吹晓笙,元鹤惊春帐。 一笑咏而归,千载应可尚。

《前题》
洪迈
[编辑]

文安陆子幽栖日,张氏诸贤尽执经。自昔衣冠仪里 闬,至今《诗》《礼》擅家庭。岩阴夏阁风泉白,溪曲春畴雨 稻青。天上真人蹑凫舄,移文休勒此山铭。

《前题》
元·虞集
[编辑]

象山何崔巍,先哲昔爱之。循麓得青流,良田屋参差。 似是桃源人,鸡犬相因依。粼粼白沙曲,奕奕丹雘驰。 冷水自天来,杂花散玕琪。所以上方士,悠悠系遐思。 丹霞炫金璧,清露在茅茨。海岛陋徐福,幅亭卑武夷。 仙者自有道,黄鹤往来时。

《前题》
明·杨时乔
[编辑]

论交竟夕象山隈,拂曙过从此地来。十载雄名先节 钺,千秋逸气共樽罍。黄花不减幽人径,绿荫常悬使 相台。朝野分携频感慨,即应咫尺赐环回。

象山部纪事[编辑]

《宋史儒林传》:“陆九渊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 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登乾道进 士,官至知荆门军,居象山,自号象山翁,学者称象山 先生。教授生徒数千百人。有诗文语录传于世,没谥 文安’。”

《贵溪县志》:“彭世昌、张伯强、张行己、张少石,皆陆象山 门人。初,世昌与诸张登应天山,览而奇焉,结庐其上, 因请陆先生讲学四方,学者踵至,世昌为创斋舍数 十楹以待之。”宋洪迈诗文:“安陆子幽栖日,张氏诸贤 尽执经。”

朱文公熹、陆文安公九渊相与讲学,往来于邑中最 久,而文安遂于邑之象山家焉。

《杨简》字敬仲,历官宝谟阁学士。《袁燮》字和叔,历官国 子监祭酒、礼部侍郎。俱慈谿人。从陆象山讲学于应 天山。今罗塘有杨简墓,后建“象山书院”,而简与燮并 有祠焉。

钱时杨慈湖门人。绍定五年敕建象山书院,江东提刑袁甫礼时为堂长,以主教,远近学者闻风云集,至 无斋舍可容,一时称盛。

龙虎山部汇考[编辑]

汉张道陵所居之“龙虎山。”

龙虎山在今江西广信府“贵溪县南八十里,其脉来 自象山,绵亘数十里,至此忽两峰特起,状如龙虎相 峙。汉张道陵修道于此,今其后裔犹世居之。”

龙虎山图

龙虎山图

[编辑]

按《信州图经》:“龙虎山在贵溪县,二山相对,溪流其间, 乃张天师得道之山。”

按《洞天福地记》第三十二“福地龙虎山,在信州贵溪 县天师宅。”

按“《方舆胜览》。江东路信州龙虎山。在贵溪县城西南 百里。两石相峙。山峰屹立。状若龙虎。乃汉张道陵所 居也。”

按《广舆记》:“广信府龙虎山在贵溪县,两石相对,如龙 昂虎踞,即上清宫,道书第三十二福地,世为张道陵 所居,有壁鲁洞,即天师得异书处。”

按《江西通志·山川考》:“龙虎山在广信府贵溪县南八 十里,汉张道陵炼丹于此。山下有演法观、丹灶、丹井、 飞升台、上清宫,在龙虎两岐之间,前对琵琶诸峰,其 右为仙岩,争效奇胜。萦纡一水,循岩而西,莲花石横 塞水口,形胜炳灵,佳气郁积,真神仙窟也。今道陵裔 世袭真人居之。”

按《广信府志山川考》:“龙虎山在贵溪县南八十里仁 福乡,象山一支,西行数十里,乃折而南,两峰相峙,状 若龙虎,天下第二十九福地。汉张道陵炼丹于此。山 下有演法观、丹灶、丹井、飞升台。上清宫在龙虎两岐 之间,前对琶琵诸峰。其右为仙岩,争奇竞胜,一水萦 纡,循岩而西,莲花石横塞水口。其外排衙石,如武夫” 千群,临阵赴敌,狰狞赑屃,形胜炳灵,佳气郁积,真神 仙窟宅也。

按《贵溪县志山川考》:“龙虎山在县南三十七都应天 山,一支西行数十里,乃折而南,分两支相抱,状若龙 虎,故名。”又按《图志》,“张道陵居此,炼龙虎大丹,时有青 龙白虎绕其上,因得名。”

征君山在龙虎山前。相传,张真人远祖张子明隐居 于此,屡征不起,故名。

壁鲁洞在县城之南八十里,又名为西源洞。居龙虎 山绝壁之上,阔二十丈馀,内有小洞,不可入。白真人 常指授张道陵神虎之法于此。王文卿有诗。今俗呼 “驻仙岩。”

水帘洞,在龙虎山“泉井”在龙虎山前。俗传明永乐间,有内臣谒之,少顷 黄龙出见。

《古迹考》:“琼林台在龙虎山。”

凝翠台在龙虎山,去上清宫西十里。

《素花台》在龙虎山。

《寺观考》:上清宫在龙虎山,金华苏伯衡碑文:“嗣汉四 十三代,天师张公宇初请于朝,作太上清一万寿宫, 庆成。以明洪武二十六年十月告完,属笔于伯衡也。” 崇禧观在龙虎山,元皇庆间建。

静通庵在龙虎山下,张虚静真人成真处。砖砌茅覆, 旧有题咏。

龙虎山部艺文一[编辑]

《游龙虎山记       宋》·陆九渊

“木在龙氏,金先填于亢。”著雍涒滩,月望东壁。时雨新 霁,西风增凉。闲云未归,悠然垂阴。黍粒登场,稻花盈 畴。菽粟粲然,桑麻沃然。象山翁观瀑半山,登舟水南, 宿上清信龙虎。次于新兴,究仙岩之胜。石濑激雪,澄 潭渍蓝,鹭翘凫飞,恍若图画。疏松翠篠,苍苔茂草之 间。石谖呈黄金,灯舒红。被。岩缘坡,烂若锦绣。轻舟帆 樯,啸歌相闻,聚如鱼鳞,列如雁行。至其寻幽探奇,更 泊互进,迭为后先,有若偶然而相后。老者苍颜皓髯, 语高领深;少者整襟肃容,视微听冲,莫不各适其适。 余亦不知夫小大精粗、刚柔缓急之不齐也。乃俾犹 子谦之、槱之子持之,分书同游者七十有八人,邑姓 名字于左方。

龙虎山赋         元阙名[编辑]

隐者无名,考史稽经。间日有客,来于上清。陈述师道, 其口不停。余耳由倾,赋为众听。汉有异人,长髯碧睛。 嘘为云兴,怒为霆惊。石窦一室,松门两扃。弃分茅之 敝屣,构至道之元精。爰考厥裔,实为子房之曾者乎。 始蜀为郡,山幽谷冥。大厉被发而横掠,怪石冯物而 起声。魈鬼独足,丰狐千形。蛟涎旅餍,虎喙人腥。凡川 陆之交会,皆魑魍之深凭。阻国命而暴物,亘千里而 靡宁。时惟异人,恻然太息。功成九转,身腾两翼。戒山 川之攸司,讯鬼神之秘迹。得请于帝,百灵受职。岳祇 峨峨而顺令,渎鬼濛濛而共役。春孟夕望,月高露寒。 俄庆云之属地,睹元元之降山。金声天译,玉色仙鬟。 宣言秘奥,弭节盘桓。但见夫印解肘后之囊,剑离佩 旁之玦。龟纹龙鳞,科篆鸾血。影连天章,光夺素月。命 为九天之师,班右群仙之列。咨授既已,清跸遄举;总 幽冥而付察。群高卑而来贺,则有天孙荐筐,天瓢注 斝。芳以桃实,甘以龙鲊。云韶锵锵,烟軿雅雅。徐有九 潦丈人,揖青城山人而言曰:“蜀处西陲,弹丸一隅,异 人所都,人鬼晏如。江”东之地,妖祀淫巫。高明瞰室,负 涂载车。余职舟航,愿师往厌。遂令冯夷除道,海若治 楫。回首岷峨,转盼巫峡。呼洞庭之君主,讯鬼谷之常 游。愬彭蠡之导源,见灵山之遐陬。壤接楚越,宿连斗 牛。紫气薰天,神光塞丘。师乃缩地策杖,绝江舍舟。盥 碣石之濑尾,登琵琶之岭头。始卜水西,俄迁北麓。爰 有赤龙逶迤,黑虎攸伏,飞鸟衔火以燎焚,灵蛇吐泉 而溜掬。雷鞭当涂之石,船献无枝之木,筑址建室,凿 山堙谷,此龙虎之宫,所以为东南之美观也。其山则 高藏云根,远锁烟骨,阴阳轇轕,日月出没,积蓝乍干, 蕴紫俄勃,东隐鸿儒,南育蜃窟,元猿夜啼,雪鹿昼突。 彼匡庐羞其老丑,怀玉逊其纡郁也。其江则清源发 闽,寒瀑汇津。蚁航亘日,渔艇啸云。悬崖仙栖,百器具 陈。仓廪瓮盎,机杵车轮。撤故营新,林落溪漘。彼三神 窅而难觅,武陵寓而非真也。若夫宫室之制,广乎袤 乎?吾不得而方也。观其架楹之梁,煜虹之长;列绮之 窗,排烟之苍。礼神之堂,金碧炜煌;习仙之方,佩服琳 琅。蒲牢万石,柟柏千章。方爽垲而邃密,忽幽眇而张 皇。白昼变晦,朱蒸疏凉。铺以冲虚之席,爇以明德之 香。中有却粒老叟,身轻欲翔。窃桃婴儿,脸明且光。趋 如鸾跄,立如雁行。醉或千日,弈或三霜。句有联鼎,术 有元浆。木华春晖,月冷秋寂。意行绀溪,兴在瑶壁。提 携瘦藤,抚弄孤笛。坐松根而若遗,舍石濑而犹忆。烟 霞默契乎心期,风霜不欺乎鬓黑,固不知舜跖之为 是非,晋秦之为今昔也。正七十月望以典崇,丐灵风 动,徼福云从,裹粮杂于殊域,列货侈乎鲛宫。设水火 洗涤而锻炼,俾幽明昏塞而通。则有黄冠致辞,鞠 躬迎当代之师,伏章于元坛之上。若曰“入地升天,形 留神往。我披鸿濛,我经莽苍。昏昏乎入太清之廷,得 旨于司人之长。玉漏戒晓,瑶砖梦回。万人俟命,帝曰 俞哉。雪霜雨风适其候,札瘥夭昏泯其灾。人归箓畀海曲岩隈。若乃飞升尸解之说莫明。邃古之初,仙或 有种,道或有家。既捐尔有形之”累,何规乎卜年之遐。 留侯传再而嗣泯,彼苍继绝而胄华。汎灵株于秋潦, 窃机石于银河。亦称师之鼻祖,会《义谱》于仙都。逮玆 四九之适际,焕乎令闻之孔嘉。且夫怀章而私居者, 古称近属之国;不名而犹拜者,汉昉元功之何。今也 长揖而绝百僚之礼,锡命而阐虚无之科。提吏部之 选笔,仿祠部之丝花。于是瓜分道路之职,辐辏东南 之车。执贽骈首,献方充闾。列荆山之群玉,陈沧海之 囊珠。抵掌扼腕者,御空而凭虚;攀鳞附翼者,拖紫而 纡朱。宠联乎兰树,爵及乎葭莩。酣龙膏于甲第,饫麟 脯于珍厨。清歌嫚舞,长袖轻裾。孟尝春申,交游视之 而寥落;平原金谷,卉木对之而萧疏。殒朱蹄于站路, “奔黔首于泥沙,论功过之威福,执阴阳之惨舒,示无 形之𫓧钺,怀不怒之泉阿,方古诸侯而莫比,顾今四 海而何加?此其为道德之富,所以熏灼宇宙,冠绝往 昔者,亦奚修而致此也邪?”呜呼噫嘻!世有隆替,道有 依违,和光为是,执一为非。权舆乎刘蜀,烜赫乎宋徽。 绵历既久,风流山晖。神怪不测,变幻出奇,孰得而周 知?惟闻日新符篆之函卷,风送鬼物之驱驰,寰区稽 首而无间,愚俗听命而奚疑。复有赤壁孤鹤,辽东令 威,托行踪其辽绝,诡形体其支离,或嗜酒而嗜诗,或 谈轩而谈羲,茫茫少据,浩浩靡归,即所谓神仙乎?虽 然,方饮方食,且裳且衣,亦必有不可见者,深居海角 与天涯。呜呼噫嘻,非山川之奇,宠灵之施,何能盛大 而如斯?

游龙虎山二十四岩记   明徐学谟[编辑]

出贵溪,入龙虎山,行数十里,南迫大溪,溪水淙淙,自 东来,沸潏而西走,深仅没股,其澄莹可鉴毛发。至上 清宫,遂宿焉。明日欲访所谓“二十四岩渔者”,先以小 艇从溪边候,余已跃双桡,乘流进艇,迅于激矢,稍折 而西南行。溪傍万山稠护,林立草木,蘙如穷目之所 止,不知底极,中无栖庐,四顾閴然,非复人境。又南行 二十里,溪渐缩,水益驶,崖石陡绝,上嵌空碧,日光闪 之,颇骇瞩不可辩识,而东崖尤胜。渔者曰:“此八仙岩 之始也。”岩凡二十有四,总之名仙岩云。其初一岩若 三人颀然立水侧,拱余而前者,曰三教岩。其一人俯 而瞰溪者,曰观水岩。岩之凹,置廒具数处,扃木横列, 差若具齿。或启或闭,或整或坠,数以时变。梵农家指 以验岁者,曰仙仓岩。自仙仓岩而下为酒瓮岩,有陶 罂敧贮岩中。岩头若古冢囊,一棺而暴其半者,为仙 棺岩。棺白色,材如今人所用。他岩棺尤累累,有规竹 而锐首者稍异。其次曰药罗岩,有石磨一,旁施“药罗”, 即今医肆中所陈。其次曰丹灶岩。岩之故灶,仿佛颓 废,惟败堑壅之,尚有水淋火炼之色。其次为木屐岩, 以石形类屐,故名。其次曰机杼岩,若转空轴而待织 者,曰马厩岩,两柱间悬一枥,若将负刍而秣者,曰鹰 架岩,一木衡之,鹰已飞去,而溲滓常积。又其次曰染 具、杵臼二岩,其架轴舂碓之器,宛然森列。已刺舟迩 仙乐岩。《志》云:“其中常出丝竹声,舣而听之不可得,回 睇其”上,忽大风吸动,若有物伏岩中,跳梁惊跃。恍忽 介予之侧者,类狮类犬、类羊。近观之,皆石也,是为狮 子、仙犬、仙羊。离列之为三岩。由三岩而下,为辘轳岩。 世传其岩尝突尺木阁,岩外悬汲器以绠敛纵之。后 狎于武人,绠木遂没,而仅露其半,今并其半不可睹, 而辘轳之名不废。有土炉一具,旁罗诸铁器者,曰铁 炉岩。杂委诸工料,狼藉不除,似将营室者,曰泥料岩。 又有壑而舟横者,窦而床列者,虽去人远甚,俨有形 似,其名曰仙船岩,曰仙床岩。栖真岩最高,无他奇,以 其岿壮玮怪,有重楼复阁之势,故名其末岩为弈棋 岩。《志》云:“岩中有石棋枰,若有两人对弈者,以非足迹 所至,不可考验。盖至是径”十里,而二十四岩之胜始 尽。渔者为余历历指点如此。其末岩之崥为慈悲大 士院,坎山而屋之者,悬崖百仞,上有缀厦,羽人栖之 二十年矣。弟子从其下,日緪应器以传食。余疑神仙 之说久矣,以为必有,则尧、舜、周、孔生而神灵,即有仙 者,疑莫过之。而享世之数,顾下于彭聃。谓其必无,则 今诸岩所示幻迹,皆生人养生送死必需之具。彼其 巉崖肺覆,下临不测,若起若崩,即猱猿不可攀附,岂 人力能致之?即人力可致,而其具皆金石土木陶瓦 为之,历风日霜露雷霆雨雹冰雪之所剥蚀,必有澌 尽之会。而自有岩以来,不知几千万岁,其金石土木 陶瓦之具,至今与岩而俱存,岂真有呵护之者邪?庄 生云:“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议。”此类是已。余目之所 及见者,故书之,以俟好事者共览焉。姑苏大室山人 徐学谟记

龙虎山部艺文二[编辑]

《龙虎山          》唐·吴筠

道士身披鱼鬣衣,白日忽上青天飞。龙虎山中好明 月,玉殿珠楼空翠微。

《前题》
吴武陵
[编辑]

龙虎山中紫翠烟,青精颜色四时妍。桃枝惯见花成 实,瀛岛宜闻海变田。五斗米仙真有道,《一神楼》药岂 无缘。秋风吹绿茂陵草,的的黄金飞上天。

《前题》
宋·王安石
[编辑]

一湾苔径引清松,苍石坛高进晚风。方响乱敲云影 里,琵琶高映水声中。

《前题》
江万里
[编辑]

凿开风月长生地,占却烟霞不老身。虚静当年仙去 后,不知丹诀付何人。

上清宫           前人[编辑]

瞻彼高山,苍苍相缪。云馆霞张,谿谷险幽。鸣鹤在树, 猿猱啾啾。青松多风,白露巳秋。仙乎曷去,胡不少留。

《前题》
洪迈
[编辑]

振策冲暮云,携琴宿仙境。松风生夜凉,萝月散秋影。 洞远落猿声,溪清鸣鹤顶。中宵梦仙翁,乘车停翠岭。 狮子身五色,鸾凤互相引。上有朱旛幢,金碧不可省。 风吹云璈遍,顾我忽如哂。遗以《丹箓文》,再拜豁心领。 明当谢浮荣,飘然从结轸。

《前题》
二首         白玉蟾
[编辑]

五日连阴雾雨昏,驱车应有《北山》文。惭无吏部“《回天》 笔”,为我重开叠障云。

其二

石溜涓涓水脉长,野田冉冉稻花香。相迎谁似山云 意,更借松风十里凉。

龙虎山         明易性中[编辑]

云气蓬莱近,山阴草树香。御风不知远,仙骨已清凉。

《前题》
杨南野
[编辑]

长陵杨柳茂陵花。几度朝莺几暮鸦。陆海蓬瀛秋满 眼。至今犹属子房家。

游龙虎山夜归道中之作   毕士俊[编辑]

“览胜归来晚,前村日暮时。”林深鸟语寂,路曲马蹄迟。 不辨诸峰秀,微观万象移。鞭稍先得月,兴至忽敲诗。

上清宫          邹元标[编辑]

龙虎山上云冉冉,三清阶下水溶溶。分明说是桃源 洞,流出桃花几片红。

龙虎山部纪事[编辑]

《龙虎山志》:“宋宝月禅师,不知何许人物。仙岩天竺峰 上有白华岩,陡削无路。宋熙宁间,禅师自浦城来,缘 石而上,里人因其踪往视之,见师燕坐岩中,自是传 灯无替。元学士虞集有记。”

《元史张宗演传》:“正一天师者,始自汉张道陵,其后四 代曰盛来,居信之龙虎山,相传至三十六代孙宗演, 当至元十三年,世祖已平江南,遣使召之,至则待以 客礼,命主领江南道教,仍赐银印。”

《张留孙传》:“留孙字师汉,贵溪人。少时入龙虎山为道 士,受黄帝老子之书,及正一符箓,祠祭天地百神之 法。羽衣高冠,状貌甚伟。有相者曰:‘异哉贵人,三分神 仙,七分宰相也’。”至元十三年,从天师张宗演入朝,世 祖与语称旨,遂留侍阙下,累进开府仪同三司。 《吴全节传》:“全节字成季,安仁人。年十三即出家,学道 龙虎”山,从师李宗老。至元中至京师,从张留孙见世 祖。大德十一年,授元教嗣师,赐银印,视二品。至大元 年赐七宝金冠、金织文服。三年赠其祖昭文馆大学 士,封其父饶国公,母饶国太夫人。又名其所居之乡 曰“荣禄”,里曰“具庆。”又建崇真观于安仁,赐额“崇文宫。” 奉特旨偕近侍修上清宫。偕学士元明善修《龙虎山 志》。又诏封三世及弟子皆为真人。及留孙卒,进上卿、 元教大宗师、崇文弘道元德广化真人、总摄江淮荆 襄等处道教、知集贤院道教事,以玉印一、银印二并 授之。

《居易录》:冯大木舍人言,朱方旦之妻,本狐也,衣襦履 袜之属皆以红为之。方旦挟妖术游公卿间,或奇中, 皆其妇出神来告。后方旦羽翼既众,潜谋欲夺龙虎 山张天师所居。一日,张之祖道陵降神于其徒曰:“妖 狐谋不利于我,巳殛之矣。”朱妇果震死。自其妇死,朱 懵无所知,有司捕之,亦无先兆。及狱成,将赴西市,犹 求人卜筮吉凶,楚人皆笑之。

《贵溪县志》:“赵原阳,吉之安福人也。初习进士艺,梦神 语曰:‘汝神仙中人,何必世贵’。遂学仙,从师曾尘外张 天全冯蒲衣,得龙虎山金野庵内外丹诀,结茅于白 鹿山,呼风号雨,远近神之。明洪武初,遍历名山,还谒龙虎冲虚天师,礼敬甚至,而宫中学者多师焉。后还 赣之雩都紫阳观,尸解去。留偈曰:‘遁化和光了幻缘’”, 绿消幻灭独超然。清风遍界无遮障,赫日当空照大 千。《有诗词》,若干篇,行世

汪道一,世为龙虎山人。学法于张守清,卒业于金蓬 头。与人驱邪治病,灵验不可悉数。元末往旴江,岁旱 祷雨,穴地而坐,烟松为云。须臾雨大注,远近争迎。间 乘竹舆,从歌童数十,雨随行而至。祷毕,即火砖抚身, 自谓以补真阳也。后结庵于金船峰,众苦无泉,曰“无 忧”,注酒石上,命工起之,泉奋出且甘,因题曰“甘露雷 坛”云。自是或数日不食,或一日累食。忽谢众曰:“予归 矣。”端坐而化。

李仲冶,号了庵,龙虎山道士也。闻祝直清创陆文安 祠于其里,从之游,忽觉有省。一日往金谿,会黄殷士 讲学于半山,相与极谈《本心》之说,一坐尽倾,咸曰:“此 小鹅湖也。”

龙虎山部杂录[编辑]

《图书编》。“余尝道经信州,爱其山水奇秀,思此地有龙 虎山,世居张天师,自汉迄今,播灵承秩,数千年勿替 引之与兖州孔氏对意其间,滋多融结,末繇蹑𫏋一 临,赏暇则搜帙,得李仁《龙虎山志》,为之择列于篇,时 览观之,以当卧游云。”其山东距信州二百里,西距饶 州三百里,由建宁山发脉而导水,自邵武为天下福 地,祖天师于此炼丹,青龙白虎蟠踞左右,因以名山 即上清宫也。而《信州图志》云:“山在上清宫二十里仙 岩之上”,则古今易地也。

龙虎山部外编[编辑]

《贵溪县志》:“汉张道陵字汉辅,留侯九世孙也。生于吴 之天目山,身长九尺二寸,庞眉广颡,朱项绿睛,望而 知其非尘世人也。杖策由淮入鄱阳,上龙虎山,合九 天神丹,访西源,获制命五岳,摄召万灵及神虎秘文 于壁鲁洞。俄往嵩山石室,得黄帝九鼎书,感元元老 君亲降于鹤鸣山,授以经箓。于是分形示化,增立二” 十八治,以应二十八宿,交通神明,品配阴阳,御灾捍 患,如发咸泉,破鬼城之类,多著西蜀,不可殚述。永寿 二年,出《三五斩邪》雌雄剑、阳平治都功玉印,授其嗣 人,传之世世,于云台山白日上升,住世一百二十三 岁,详载金华宋濂序。

《女仙传》:“孙夫人,三天法师张道陵之妻也。同隐龙虎 山,修三元默朝之道,积年累有感应。时天师得黄帝 龙虎中丹之术,丹成服之,能分形散影,坐在立亡。天 师自鄱阳入嵩高山,得隐书制命之术,能策召鬼神。 时海内纷扰,在位多危,又大道凋伤,不足以拯危佐 世。年五十方修道,及丹成又二十馀年,既术用精妙”, 遂入蜀游诸名山,率身行教。夫人栖真江表,道化甚 行。以汉桓帝永嘉元年乙酉到蜀,居阳平,化炼金液 还丹,依太乙元君所授黄帝之法,积年丹成,变形飞 化,无所不能。以桓帝永寿二年丙申九月九日与天 师于阆中云台,化白日升天,位至上真东岳。夫人子 衡,字灵真,继志修炼,世号嗣师。以灵“帝光和二年岁 在己未正月二十三日,于阳平化白日升天。”孙鲁,字 公期,世号嗣师。当汉祚陵夷,中土纷乱,为梁益二州 牧镇南将军,理于汉中。魏祖行灵帝之命,就加爵秩。 旋以刘璋失蜀,蜀先主举兵,公期托化归真,隐影而 去。初夫人居化中,远近钦奉,礼谒如市。遂于山趾化 一泉,使礼奉之。人以其水盥沐,然后方诣道静,号曰 “解秽水”,至今在焉。山有三童,以象三境。其前有白阳 池,即太上老君游宴之所。后有登真洞,与青城、峨眉、 青衣山、西元山洞府相通,故为二十四化之首也。 《龙虎山志》:豢龙僧俗姓刘氏,能豢龙。五季时,偕邻涂 公往山,见山中有井,令涂公提鞋以俟僧入井。越五 日,从白水井出。土人神之,祀以祷雨。明朝谥“大德禅 师。”

王穉登《虎苑》贵州僧,结庵龙虎山下。尝赴斋于市人 家,倩四仆肩舆行,至“即向主人求密室,闭仆其内,加 扃钥,戒勿与食。主人念仆远来,不当令枵腹,俄闻咆 哮走,视之,皆虎也。惊悸,毛竦争来言,僧但微笑。斋罢, 启钥唤出,依然仆也,遂举舆去。”盖僧以法摄制山中 虎耳。

《贵溪县志》:“金蓬头号野庵,永嘉人也。游龙虎山,馆于 蓬莱庵,攀陟崖壑,侣鹿豕,藉云露。尝夜坐盘石,蛇值于前,辄愕而遁。岁旱,叩龙井召龙语,龙出听,逾时渐 小,跃入袖中,乃警以偈,龙腾奋入水,少顷而雨。后隐 武夷山之上庵,众谋药死,预知之,命徒凿窍地中,服 而吐出。今名吐丹井。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