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第168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博物汇编 草木典 第一百六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一百六十八卷
博物汇编 草木典 第一百六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第一百六十八卷目录

 鼠麹部汇考

  鼠麹图

  本草纲目鼠麹草

 鼠尾部汇考

  鼠尾图

  尔雅释草

  徐光启农政全书鼠菊考

  本草纲目鼠尾草

 鸢尾部汇考

  鸢尾图

  本草纲目鸢尾

 爵床部汇考

  爵床图

  本草纲目爵床

 鹅抱部汇考

  鹅抱图

  本草纲目鹅抱

 鸡肠草部汇考

  鸡肠草图

  徐光启农政全书鸡肠菜考

  本草纲目鸡肠草

 鸡肠草部艺文

  与林子中尺牍       宋苏轼

 鸭跖草部汇考

  鸭跖草图

  本草纲目鸭跖草

 鸭跖草部艺文

  碧蝉花         宋杨巽斋

  碧蝉花          翁元广

 鸭跖草部纪事

 鳢肠部汇考

  鳢肠图

  本草纲目鳢肠

 蚕茧草部汇考

  本草纲目蚕茧草

 醉鱼草部汇考

  醉鱼草图

  本草纲目醉鱼草

 螺厣草部汇考

  螺厣草图

  本草纲目螺厣草

草木典第一百六十八卷

鼠麹部汇考[编辑]

释名

《鼠麹》。别录    《鼠耳》。别录

香茅。拾遗    黄蒿。会编

《米麹》。纲目    佛耳草:法象

无心草。纲目   毛耳朵。纲目

茸母。纲目

鼠麹图

鼠麹图

《本草纲目》
[编辑]

鼠麹草释名[编辑]

李时珍曰:麹言其花黄如麹色,又可和米粉食也。鼠 耳,言其叶形如鼠耳,又有白毛蒙茸似之,故北人呼 为茸母佛耳,则“鼠耳”之讹也。今淮人呼为毛耳朵,则 香茅之茅,似当作“毛安。”段成式《杂俎》云:“蚍蜉酒草,鼠 耳也,一名无心草。”岂蚍蜉食此,故有是名耶?

集解

《别录》曰:“鼠耳,一名无心。生田中下地,厚叶肥茎。” 陈藏器曰:“鼠麹草,生平冈熟地,高尺馀,叶有白毛,黄 花。”《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取鼠麹汁,蜜和为粉,谓 之龙舌。”以压时气。音板。米饼也。山南人呼为“香 茅。”取花杂榉皮染褐。至破犹鲜。江西人呼为鼠耳草 也。

《汪机》曰:“佛耳草,徽人谓之黄蒿。二、三月苗长尺许,叶 似马齿苋而细,有微白毛,花黄。土人采茎叶,和米粉 捣作糕果食。”

李时珍曰:《日华本草》:鼠麹,即《别录》鼠耳也。唐、宋诸家不知,乃退鼠耳,入有名,未用中李杲《药类法象》用佛 耳草,亦不知其即鼠耳也。原野间甚多。二月生苗,茎 叶柔软,叶长寸许,白茸如鼠耳之毛,开小黄花,成穗, 结细子,楚人呼为米麹,北人呼为茸母。故邵桂子《瓮 天语》云:“北方寒食,采茸母草,和粉食。”宋徽宗诗:“茸母 初生认禁烟”者是也。

气味

甘平无毒。

《别录》曰:“鼠耳酸,无毒。”

《李杲》曰:“佛耳草酸,性热。款冬花为之使。宜少食之,过 则损目。”

主治

《别录》曰:“鼠耳,主痹寒寒热,止欬。”

陈日华曰:“鼠麹,调中益气,止泄除痰,压时气,去热嗽。 杂米粉作糗食,甜美。”

《李杲》曰:“佛耳治寒嗽及痰,除肺中寒,大升肺气。”

发明

朱震亨曰:“治寒痰嗽,宜用佛耳草。热痰嗽,宜用灯笼 草。”

李时珍曰:“《别录》云:治寒热止嗽。东垣云:治寒嗽,言其 标也。《日华》云:‘治热嗽,言其本也。大抵寒嗽多是火郁 于内,而寒覆于外也’。”按:《陈氏经验方》云:“三奇散治一 切咳嗽,不问久近,昼夜无时。用佛耳草五十文,款冬 花二百文,熟地黄二两,焙研末。每用二钱,于炉中烧 之,以筒吸烟咽下,有涎吐去。”予家一获久病此,医治 不效。偶在阮州得一婢。用此法两服而愈也。

鼠尾部汇考[编辑]

释名

《葝》。尔雅     鼠尾。尔雅

《陵翘》。尔雅注   乌草:拾遗

《水青》。拾遗    《鼠菊》。农政全书

《山陵翘》:纲目

鼠尾图

鼠尾图

《尔雅》
[编辑]

释草[编辑]

葝,鼠尾。

可以染皂。可以染皂草也。一名葝,一名鼠尾。《本草》有白华者,有赤华者,又一名陵翘。《陶注》云:“田野甚多,人采作滋染皂草”是也。

《徐光启农政全书》
[编辑]

鼠菊考[编辑]

《本草》名鼠尾草,一名葝,一名陵翘。出黔州及所在平 泽有之,今钧州、新郑冈野间亦有之。苗高一二尺,叶 似菊花叶微小而肥厚,又似野艾蒿叶而脆,色淡绿, 茎端作四五穗,穗似车前子,穗极疏细,开五瓣,淡粉 紫色,花又有赤白二色花者。黔中者苗如蒿。《尔雅》谓 “葝,鼠尾,可以染皂。”味苦性微寒,无毒。

救饥

采叶煠熟,换水浸去苦味,再以水淘令净,油盐调食。

《本草纲目》
[编辑]

鼠尾草释名[编辑]

李时珍曰:鼠尾以穗形命名。《尔雅》云:“葝,鼠尾也。”可以 染皂,故名乌草,又曰水青。苏颂《图经》谓:鼠尾一名陵 时者,乃陵翘之误也。

集解

《别录》曰:“鼠尾,生平泽中。四月采叶,七月采花,阴干。” 陶弘景曰:“田野甚多,人采作滋染皂。”

韩保昇曰:“所在下湿地有之,惟黔中人采为药。叶如 蒿,茎端夏生四、五穗,穗若车前,花有赤、白种。”

陈藏器曰:“紫花,茎叶俱可染皂用。”

花叶气味

苦微寒,无毒。

陈藏器曰:“平。”

花叶主治

《别录》曰:“鼠瘘寒热,下痢脓血不止。白花者,主白下;赤 花者,主赤下。”

李时珍曰:“主疟疾水蛊。”

发明

陶弘景曰:“古方疗痢多用之。当浓煮令可丸服之,或煎如饴服。今人亦用作饮,或末服,亦得,日三服。”

附方

《大腹水蛊》:方见“马鞭草下。”

久痢休息。时止时作。鼠尾草花捣末。饮服一钱。圣惠方 下血连年:鼠尾草、地榆二两,水二升,煮一升,顿服。二 十年者,不过再服。亦可为末饮服之。千金方

反花恶疮,内生恶肉如饭粒,破之血出,随生反出于 外。鼠尾草根切,同猪脂捣傅。圣济总录

鸢尾部汇考[编辑]

释名

鸢尾。本经    乌园:本经

乌鸢:纲目    鸢头。纲目

鸢尾图

鸢尾图

《本草纲目》
[编辑]

鸢尾释名[编辑]

李时珍曰。并以形命名。“乌园”当作“乌鸢。”

集解

《别录》曰:“乌鸢,生九疑山谷。五月采。”

陶弘景曰:“方家言是射干苗,而主疗亦异,当别是一 种。方用鸢头,当是其根,疗体相似,而《本草》不题。 苏恭曰:此草所在有之,人家亦种。叶似射干而阔短, 不抽长茎,花紫碧色,根似高良姜,皮黄肉白,嚼之戟 人咽喉,与射干全别。射干花红,抽茎长,根黄有臼。 韩保昇曰:叶名鸢尾,根名鸢头,亦谓之鸢根。叶似射 干,布地”生黑。根似高良姜而节大,数个相连。九月、十 月采根,日干。

李时珍曰:此即射干之苗,非别一种也。肥地者,茎长 根粗;瘠地者,茎短根瘦。其花自有数色,诸家皆是强 分。陈延之《小品方言》,“东海鸢头,即由跋者,亦讹也,东 海出之故耳。”

气味

苦平有毒。

苏恭曰:“有小毒。”

主治

《本经》曰:“虫毒邪气,鬼疰诸毒,破症瘕积聚,去水,下三 虫。”

《别录》曰:“杀鬼魅,疗头眩。”

附方

飞尸游蛊著喉中,气欲绝者,“鸢尾根削去皮,纳喉中, 磨病处,令血出为佳。”陈藏器本草拾遗

鬼魅邪气,《四物》鸢头散,东海鸢头,黄牙,即金牙莨菪 子,防葵为末,酒服方寸匕。“欲令病人见鬼,增防葵一 分。欲令知鬼,又增一分,立验。不可多服。”陈延之小品方

爵床部汇考[编辑]

释名

爵床。本经    爵麻:本经

香苏。别录    赤眼老母草。

爵床图

爵床图

《本草纲目》
[编辑]

爵床释名[编辑]

李时珍曰。爵床不可解。按《吴氏本草》。作爵麻。甚通。

集解

《别录》曰:“爵床,生汉中川谷及田野。”

苏恭曰:“此草生平泽熟田近道旁,似香葇,叶长而大, 或如荏且细,俗名赤眼老母草。”

李时珍曰:“原野甚多,方茎对节,与大叶香薷一样。但 香薷搓之气香,而爵床搓之不香微臭,以此为别。”

茎叶气味

咸寒无毒。

李时珍曰:“微辛。”

茎叶主治

《本经》曰:“腰脊痛,不得搘床,俛仰艰难,除热,可作浴汤。” 苏恭曰:“疗血胀下气,治杖疮,捣汁涂之,立瘥。”

鹅抱部汇考[编辑]

释名

《鹅抱》:图经

鹅抱图

鹅抱图

《本草纲目》
[编辑]

鹅抱集解[编辑]

苏颂曰:“生宜州山林下,附石而生,作蔓似大豆。其根 形似莱菔,大者如三升器,小者如拳。二月八日采根, 切片,阴干用。”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苏颂》曰:“风热上壅,咽喉肿痛,及解蛮箭药毒,捣末酒 服有效,亦消风热结毒,酒摩涂之立愈。”

鸡肠草部汇考[编辑]

释名

鸡肠草。图经   鸡肠菜。农政全书

鸡肠草图

鸡肠草图

《徐光启农政全书》
[编辑]

鸡肠菜考[编辑]

生南阳府马鞍山荒野中,苗高二尺许,茎方,色紫。其 叶对生叶似菱叶样而无花叉,又似小灰菜叶形样 微匾,开粉红花,结“碗子蒴儿叶”,味甜。

救饥

采苗、叶,煠熟,水淘净,油盐调食。

《本草纲目》
[编辑]

===鸡肠草集解===陶弘景曰:“人家园庭亦有此草。小儿取挼汁以捋蜘 蛛网,至粘可掇蝉。”

苏恭曰:此即《繁缕》也。剩出此条。

李时珍曰:鸡肠生下湿地。三月生苗,叶似鹅肠而色 微深,茎带紫,中不空无缕。四月有小茎,开五出小紫 花,结小实,中有细子。其苗作蔬,不如鹅肠。故《别录》列 繁缕于菜部,而列此于草部,以此故也。苏恭不识,疑 为一物,误矣。生嚼涎滑,故可掇蝉。鹅肠生嚼无涎,亦 自可辨。郑樵《通志》谓:“鸡肠似蓼而小,其味小辛,非繁” 缕者得之。又石胡荽亦名“鸡肠草。”与此不同。

气味

微辛苦平,无毒。

甄权曰:“苦。”

徐之才曰:“微寒。”

主治

《别录》曰:“毒肿,止小便利。”

陶弘景曰。疗蠼螋溺疮。 甄权曰:“主遗溺,洗手足伤水烂。”

孟诜曰:“五月五日作灰,和盐,疗一切疮及风丹,遍身 痒痛。亦可捣封,日五、六易之。作菜食,益人,去脂膏毒 气。又烧傅疳𧏾,取汁和蜜服,疗小儿赤白痢,甚良。” 《苏颂》曰:“研末或烧灰,揩齿,去宣露。”

附方

止小便利。鸡肠草一斤,于豆豉汁中煮,和米作羹及 粥。频食之。食医心镜

小儿下痢赤白:鸡肠草捣汁一合,和蜜服,甚良。孟诜食疗 气淋胀痛:“鸡肠草三两,石韦去毛一两”,每用三钱,水 一盏,煎服。圣济总录

风热牙痛,浮肿发热,元藏气虚,小儿疳蚀:鸡肠草、旱 莲草、细辛等分为末,每日擦三次,名“祛痛散。”普济方 发背欲死:鸡肠草捣傅之。肘后方

反花恶疮:鸡肠草研汁拂之,或为永,猪脂调擦,极效。 医林正宗

一切头疮:鸡肠草烧灰,和盐傅之。孟诜食疗

漆疮瘙痒:鸡肠草捣傅之。肘后方

射工中人成疮者,以鸡肠草捣涂之,经日即愈。卢氏方

鸡肠草部艺文[编辑]

《与林子中尺牍》
宋·苏轼
[编辑]

某启。惠贶二团,领意至厚,感怍无已。所要鸡肠草,未 有生者。比有一惑炉火,人收得少许,纳去。老兄亦有 此惑故耶?邦直耽此极深,仆有一方,遂为取去,可就 问传取也。奇绝!奇绝!

鸭跖草部汇考[编辑]

释名

鸭跖草。拾遗   《碧竹子》:拾遗

《竹鸡草》。纲目   竹叶菜:纲目

淡竹叶:纲目   耳环菜。纲目

《碧蝉花》:纲目   《蓝姑草》:纲目

芩、鸡舌草。拾遗

鸭跖草图

鸭跖草图

《本草纲目》
[编辑]

鸭跖草释名[编辑]

陈藏器曰:“鸭跖,生江东、淮南平地。叶如竹,高一二尺。 花深碧,好为色,有角,如鸟觜。”

李时珍曰:“竹叶菜,处处平地有之。三、四月生苗,紫茎。 竹叶嫩时可食。四、五月开花,如蛾形,两叶如翅,碧色 可爱。结角尖曲如鸟喙。实在角中,大如小豆。豆中有 细子,灰黑而皱,状如蚕屎。巧匠采其花取汁,作画色, 及彩羊皮灯,青碧如黛也。”

苗气味

苦大寒,无毒。

苗主治

陈藏器曰:“寒热瘴疟,痰饮丁肿,肉症涩滞,小儿丹毒, 发热狂痫,大腹痞满,身面气肿,热痢,蛇犬咬,痈疽等 毒。”

《大明》曰:“和赤小豆煮食,下水气湿痹,利小便。”

李时珍曰:“消喉痹。”

附方

小便不通:竹鸡草一两,车前草一两,捣汁,入蜜少许,

空心服之。集简方

下痢赤白:蓝姑草即淡竹叶,煎汤,日服之。活幼全书 喉痹肿痛:鸭跖草汁点之。袖珍方

五痔肿痛。耳环草碧蝉儿花挼软纳患处。即效。危亦林得 效方

鸭跖草部艺文[编辑]

《碧蝉花》
宋·杨巽斋
[编辑]

扬葩蔌蔌傍疏篱,薄翅舒青势欲飞。几误佳人将扇 扑,始知错认枉心机。

《碧蝉花》
翁元广
[编辑]

露洗芳容别种青,墙头微弄晚风轻。不须强入群芳 社,《花谱》原无汝姓名。

鸭跖草部纪事[编辑]

《永嘉郡记》:“青田县有草,叶似竹,可染碧,名为竹青。此 地所丰草,故名青田。”

鳢肠部汇考[编辑]

释名

鳢肠。唐本草   墨菜。纲目

莲子草:唐本草  旱莲草:图经

《金陵草》:图经   猢,狲头。必用

墨烟草:纲目   墨头草:纲目

猪牙草。纲目

鳢肠图

鳢肠图

《本草纲目》
[编辑]

鳢肠释名[编辑]

李时珍曰:鳢,乌鱼也。其肠亦乌。此草柔茎,断之有墨 汁出,故名。俗呼“黑菜”是也。细实颇如莲房状,故得莲 名。

集解

苏恭曰:“鳢肠,生下湿地,所在坑渠间多有。苗似旋覆, 二月、八月采,阴干。”

《苏颂》曰:处处有之,南方尤多。此有二种,一种叶似柳 而光泽,茎似马齿苋,高一二尺,开花细而白,其实若 小莲房,苏恭谓似旋覆者是也。一种苗梗枯瘦,颇似 莲花而黄色,实亦作房而圆,南人谓之连翘者。二种 折其苗,皆有汁出,须臾而黑,俗谓之旱莲子,亦谓之 金陵草。

李时珍曰:“旱莲有二种,一种苗似旋覆而花白细者, 是鳢肠。一种花黄紫而结房如莲房者,乃是小连翘 也。炉火家亦有之,见连翘条。”

草气味

甘酸平无毒。

草主治

《唐本草》曰:“血痢,鍼灸疮发,出血不可止者,傅之立已。 汁涂眉发,生速而繁。”

李时珍曰:“乌髭发益肾阴。”

《大明》曰:“止血排脓,通小肠,傅一切疮,并蚕瘑。”

萧炳曰:“膏点鼻中添脑。”

附方

《金陵煎》益髭发,变白为黑。《金陵》萆一秤,六月以后收 采,拣青嫩无泥土者,不用洗,摘去黄叶烂捣,新布绞 取汁,以纱绢滤过,入通油,器钵盛之,日中煎五日。又 取生姜一斤绞汁,白蜜一斤合和,日中煎,以柳木篦 搅勿停手,待如稀饧药乃成矣。每日及午后,各服一 匙,以温酒一盏化下。如欲作丸,日中再煎,令可丸,大 如梧子。每服三十丸。及时多合为佳。其效甚速。孙真人千 金月令方

乌须固齿:《摄生妙用方》:“七月取旱莲草莲根一斤,用 无灰酒洗净,青盐四两,淹三宿,同汁入油锅中炒存性,研末,日用擦牙,连津咽之。” 又法:旱莲取汁同盐 炼干,研末擦牙。 《奉亲养老书》:“旱莲散,乌髭固牙。”温 尉云:纳合相公用此方,年七十,须发不白,恳求始得, 后遇张经,始传分两也。旱莲草一两半,麻姑饼三两, 升麻、青盐各三两半诃子连核二十个皂角三挺月 蚕沙二两,为“末,薄醋面糊丸,弹子大,晒干,入泥瓶中, 火煨令烟出,存性,取出研末,日用揩牙。”

偏正头痛:鳢肠草汁滴鼻中。圣济总录

一切眼疾。㬾膜遮障,凉脑,治头痛,能生发。“五月五日 平旦合之,莲子草一握蓝叶一握,油一斤同浸,密封 四十九日,每卧时铁匙点药,摩顶上四十九遍,久久 甚佳。”圣济总录

系背截疟旱莲草捶烂,男左女右,置寸口上,以古文 钱压定,帛系住,良久起小泡,谓之“天灸”,其疟即止,甚 效。王执中资生经

小便溺血:金陵草,一名“墨头草”、车前草各等分,杵取 自然汁,每空心服三杯,愈乃止。医学正传

肠风脏毒,下血不止:旱莲子草瓦上焙,研末,每服二 钱,米饮下。家藏经验方

痔漏疮发:旱莲草一把,连根须洗净,用石臼擂如泥, 以极热酒一盏冲入,取汁饮之,滓傅患处。重者不过 三服即安。太仆少卿王鸣凤患此,策杖方能移步,服 之得瘥,累治有验。刘松石保寿堂方

疔疮恶肿:五月五日收旱莲草阴干,仍露一夜收。遇 疾时嚼一叶贴上,外以“消毒膏”护之,二三日疔脱。圣济 总录

风牙疼痛:“猢孙头草”入盐少许,于掌心揉擦即止。集元 方

蚕茧草部汇考[编辑]

图缺

《本草纲目》。

蚕茧草集解[编辑]

陈藏器曰:“生湿地,如蓼大,茎赤,花白。东土亦有之。”

气味

辛平无毒。

主治

陈藏器曰:“诸蛊如蚕类,咬人,恐毒入腹,煮服之,亦捣 傅诸疮。”

醉鱼草部汇考[编辑]

释名

醉鱼草。纲目   鱼尾草:纲目

《闹鱼花》:纲目   木。纲目

醉鱼草图

醉鱼草图

《本草纲目》
[编辑]

醉鱼草集解[编辑]

李时珍曰:醉鱼草,南方处处有之。多在堑岸边,作小 株生,高者三、四尺。根状如枸杞,茎似黄荆,有微棱,外 有薄黄皮,枝易繁衍。叶似水杨,对节而生,经冬不凋。 七、八月开花成穗,红紫色,俨如芫花一样,结细子。渔 人采花及叶,以毒鱼尽,圉圉而死,呼为“醉鱼儿草。”池 沿边不可种之。此花色状气味并如芫花,毒鱼亦同, 但花开不同时为异尔。按《山海经》云:“熊耳山有草焉其状如苏而赤华,名曰葶。”可以毒鱼,其此草之类 与。

花叶气味

辛苦温,有小毒。

花叶主治

李时珍曰:“痰饮成齁,遇寒便发。取花研末,和米粉作 粿,炙熟食之,即效。又治误食石斑鱼子中毒,吐不止, 及诸鱼骨鲠者,捣汁和冷水少许咽之,吐即止,骨即 化也。久疟成癖者,以花填鲫鱼腹中,湿纸裹煨熟,空 心食之,仍以花和海粉捣贴,便消。”

螺厣草部汇考[编辑]

释名

螺厣草:拾遗   镜面草:纲目

螺厣草图

螺厣草图

《本草纲目》
[编辑]

螺厣草释名[编辑]

李时珍曰:“皆象形也。”

集解

陈藏器曰:“蔓生石上,叶状似螺厣,微带赤色,而光如 镜,背有少毛,小草也。”

气味

辛。

主治

陈藏器曰:“痈肿、风疹,脚气肿,捣烂傅之,亦煮汤洗肿 处。”

李时珍曰:“治小便出血、吐血、衄血、龋齿痛。”

发明

李时珍曰:“按:陈日华《经验方》云:‘年二十六,忽病小便 后出鲜血数点而不疼,如是一月,饮酒则甚。市医张 康以草药汁一器,入少蜜,水进两服而愈’。”求其方,乃 “镜面草也。”

附方

吐血衄血:“镜面草水洗,擂酒服。”朱氏集验方

牙齿虫痛:《乾坤生意》:用镜面草不拘多少,以水缸下 泥,同捣成膏,入香油二、三点,研匀,贴于疼处,立止。 《杨氏家藏方》:用镜面草半握,入麻油二点,盐半捻,挼 碎。左疼塞右耳,右疼塞左耳。以薄泥饼贴耳门,闭其 气,仍仄卧泥耳一、二时,去泥取草放水中,看有虫浮 出,久者黑,次者褐,新者白,须于午前用之,徐克安。一 乳婢。苦此不能食。用之出数虫而安。

小儿头疮:镜面草晒干为末,和轻粉麻油傅之,立效。 杨氏家藏方

手指肿毒,又指恶疮,消毒止痛。镜面草捣烂傅之。寿域 神方

蛇缠恶疮:镜面草入盐杵烂傅之妙。

解鼠莽毒,镜面草、自然汁、清油各一杯和服,即下毒 三五次,以肉粥补之,不可迟。张杲医说。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