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敬堂先生续集/卷一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敬堂先生文集
卷一
作者:张兴孝
1818年
卷二

[编辑]

五言[编辑]

讷溪阻雨庚寅[编辑]

客里雨纷纷。乡心正似焚。家山隔几重。瞻望狄公云。

避难于才山地。将向家山途中作。壬辰[编辑]

寂寞溪滨屋。萧条途上客。避雨茅檐里。还愁前路黑。

到家久未还寓。吟寄舍弟。兴悌[编辑]

庭畔梅将白。溪头柳欲黄。思亲今几日。抱恨起彷徨。

思乡癸巳[编辑]

空山夜更寂。蜀魄尽情啼。唤起乡关梦。不眠待晓鸡。

权彦信有约不至[编辑]

寂寞孤村里。终朝几望君。山西云漠漠。溪北雪纷纷。有约虚延颈。无人空倚门。何当相会处。一见近清芬。

寄呈权晩翠堂山立[编辑]

山翁多病久。虚了百来年。遗忘旧所学。终日倚窗眠。

奉呈李云岳○壬戌[编辑]

竹间有小斋。灵琐非人境。晓起望沧海。森罗千万景。

此事不可忘[编辑]

此事不可忘。此日尤可惜。回看百年内。所得秋毫末。去者虽已矣。来者犹可及。殷勤托心口。勉勉期不息。

七言[编辑]

到才山寓所有感壬辰[编辑]

山窗叶落秋将晩。石磵潺湲日夜鸣。坐叹腐儒无用处。平胡万里忆班生。

奉亲还故园[编辑]

间关岭表一微身。将母将还几问津。故园秋晩家何在。家在孤村寂寞滨。

得见皇敕及国王教书。读过不觉感泪交零。[编辑]

丁宁天语恍承耳。读了难堪感泪垂。况是吾王言又切。臣民孰不竭忠为。

有感[编辑]

群阴用事蔽阳明。山岳崩摧震五精。独立悲歌天地老。山窗夜夜恋君情。

思乡[编辑]

春风吹起故园情。百虑交攻自不平。漂泊东西无定所。行装草草一浮生。

送权遂初赴战[编辑]

百万天兵动地来。岛夷心胆等寒灰。君今一去麾霜刃。扫尽妖氛奏凯回。

梦见鹤峯先生癸巳[编辑]

国势如今一叶轻。满朝横带孰扶倾。惟公奋义摧强敌。应使三韩再得平。

登途傍高台感怀幷序○二首[编辑]

行至水涯。登一小台。碧岑环拱。下临澄江。十里长林。千丈绝壁。真山中胜景也。使太平闲人登斯台也。则其乐为何如哉。而是时车驾播越。京师尽为贼薮。民生流离。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不相保。坐愁人于台上。纵有山水胜景。触目生悲而已。

高台突兀坐愁人。几向天涯望北辰。蓬荜愚氓那有识。不堪垂泪自沾巾。

东西分向又南征。子别双亲弟别兄。何时却踏乡关路。欢然咸聚话离情。

闷己[编辑]

上使双亲多戚戚。下令家属得咨咨。德卑未及颜回乐。长向穷庐尽日悲。

梦得愧贵怪三字。觉而成一绝。己酉[编辑]

俯不怍人仰不愧。是吾所乐是吾贵。此间自有平常道。何须索隐与行怪。

次呈李云岳三首○壬戌[编辑]

堂前疏竹洗心声。堂后松梢鹤梦惊。松火恼人眠不得。海山明日去留情。

已从飞盖幽篁宿。更上观鱼台上游。彩云佳气万千状。眼底葱笼难比侔。

敬堂堂上主人翁。涤荡烦襟竹外风。尘累如今消未尽。明朝还向鹤山中。

登观鱼台[编辑]

登于华者难为山。观于海者难为水。所登益高身益高。所观益至心益至。所登高时所观至。从此庶可参天地。

李子长,李文叔佩酒夜访。感吟以谢。[编辑]

狂潮汹涌枕边声。远客愁多梦不成。为佩一壶乘月访。把杯深谢故人情。

墙头海棠。乃亡弟兴悌手植。[编辑]

海棠篱下吐奇芬。忽见今朝疑是君。莫道幽明永相隔。仪形宛对日西曛。

鸢鱼轩。次井谷老兄韵。[编辑]

涧边松里小安亭。志断青云爵禄轻。寂寞青城馀宅在。望中江上数峯青。

偶题[编辑]

敬堂堂上主人翁。思入天根月窟中。万理森然昭旷地。流行拟与混元同。

访柳尚之友潜临别留赠[编辑]

山家日永正迟迟。万柳风来面上吹。相逢此日忘归去。云树微茫欲暮时。

偶得一绝。呈李君调病轩。[编辑]

李君调病莲池上。池面无风静不波。他日重来谈笑处。论文绘句共看花。

在城山作[编辑]

红颜白发共登楼。一带江含万古愁。上下乾坤俯仰里。花开叶落自春秋。

晩翠堂。次丹溪韵。丙寅[编辑]

两鬓白发三千丈。一斗新诗数百篇。大醉高台豪气发。傍人争道是真仙。

生男吟。次康节诗。[编辑]

夫和其妇长慈幼。弟悌其兄子孝父。孜孜矻矻德修我。叠叠多多福降汝。惟狂罔念其纲三。惟圣能全其性五。在胎而教又提孩。诲尔谆谆听纳否。

挽金治源[编辑]

初于镜光堂上见。君已结发我未冠。而我于君少五岁。朝暮随君共观澜。又于养浩楼上逢。吾师在座历问志。以心所之各进对。至今念之成往事。先生操节迈金石。懿德上与山斗齐。岂无渊源所自来。直指正脉接退溪。俱居先生门已久。几许同游礼法场。应有相观相善益。若入兰室不闻香。梁木忽摧乱离馀。共事先生不尽年。可惜自此未卒业。但遭忧患疾病缠。公昔屡主月朝评。先正吾身正乡人。乡党仪表皆诚服。况乃馀波德照邻。虽未持此与民由。独行名世以善身。将老兰玉满堂室。积善之馀子孙昌。何知造物忌其盈。卜商丧明至死伤。呜咽景出寺前水。夜夜夜半带恨鸣。即远有期违执绋。谁将老泪洒佳城。

[编辑]

上寒冈先生问目书两度。问目四条。入元集。[编辑]

晦庵先生答南轩书曰。既察本原则自此可加精一之功而进夫纯耳。所谓本原者。指善端发见之处。而自此可加精一之功者。自善端发见之初。加精之之功。则善无不明。加一之之功。则身无不诚。驯致于纯是道心之地。则可谓不待思勉。从容中道乎。

先生答曰。说得是。

其帖末曰。傥不由此则终无可至之理。此字指精一二字而言否。

答曰是。

伊川先生以人心作人欲看。朱先生初亦从之。而中庸章句序中乃曰。虽圣人不能无人心。以此言推之。则人心不可作人欲看明矣。朱先生初从程先生之说。出于退溪先生文集中。不知李先生何考而立此初从之说欤。

答曰。李先生必有所见矣。

朱子所谓明义者主知言。而仁在其中乎。此下三条无答。大学格物之物。固物也。而曰知曰意曰心曰身与夫家也国也天下也。无非物也。有物必有理也。则知有知之理。意有意之理。心有心之理。身有身之理。家国天下亦各有家国天下之理。格致者。知此理也。诚正修者。体此理也。齐治平者。推此理也。此说然否。

夫天地之心。即人之心。人之心。即天地之心。就天地之心言之。元者。天地之心之德也。统万理而不遗。故曰元。就人之心言之。仁者。人心之德也。统万理而无私。故曰仁。其曰闲邪存诚者。实有此心之理也。

祭文[编辑]

祭表兄金洗马辛未[编辑]

于休先生。崛起东服。声名洋溢。施及蛮貊。公惟典刑。丕承厥祀。积善馀庆。炽而盛矣。名门右族。孰居其先。猗欤我公。诚孝出天。生事死葬。尽合古制。事长以敬。律身以礼。门庭斩斩。取法先人。自家而国。春坊作宾。退老田园。风清月白。堂下有松。盘踞屈铁。醉卧其间。陶陶其乐。我亦筑台。揭号霁月。公来我迎。我往公接。笑语温温。相对竟夕。公胶我漆。公玉我石。我昔有疾。公呻不宁。公今寝疾。我候门庭。殷懃谢言。岂知永诀。昔我来斯。载欢载悦。今我来斯。音容寂寞。物薄情腆。魂其来格。且哭且杯。酒泪同倾。洋洋如在。宛接仪刑。

祭表叔权公[编辑]

天姿淳朴。不事表襮。既孝且慈。和邻睦族。眷彼洛滨。是公之庐。或山而采。或水而渔。有五男儿。前襟后裾。匪贵籯金。唯教诗书。遇兴而哦。得酒而乐。亲朋慕悦。闾里叹服。谓仁必寿。永享遐福。云胡不淑。奄忽长终。生平感怀。交切于中。跪陈哀辞。魂知不知。伏哭柩前。侑此一危。

祭金氏妹文[编辑]

惟灵。天赋之质。既贞且安。温温良玉。郁郁芳兰。日用行事。古人所难。在家事亲。怡悦承颜。出奉舅姑。致诚心赤。娣姒族党。敬服妇德。邻妪里妇。咸濡惠泽。下至婢仆。亦推悃愊。思昔壬癸。举家奔。备经险阻。窜身岩谷。上失怙恃。兄弟凋落。妹及病身。苟全视息。今又哭妹。形单影独。言念及此。哀泪满臆。二妹五男。我独苟活。在世几时。莫保朝夕。不离床席。况望临穴。物薄情腆。魂其来格。

临川书院还安文[编辑]

孝悌之性。忠义之心。表里皆诚。夷险一节。函丈溪舍。早自得师。手泽在屏。斯道有托。天胡不吊。遭世艰虞。笃敬行蛮。劳悴死国。山梁虽坏。星斗益高。眷玆山阿。灵孕之地。清流九曲。药峯峨峨。不藏以修。吾党之耻。堂坛既启。旧庙维新。卜吉还安。同好鼎至。神其昭假。鉴我微诚。开我群蒙。百世无斁。

杂著[编辑]

敬堂说求记[编辑]

余尝窃取程子之意。以敬名吾堂。而因以为号焉。又取周子之意。名吾亭曰光风。名吾台曰霁月。非曰。自当其实。欲以古人之言为标的而期待耳。盖非敬。无以为一心之主宰。非光风霁月。无以形容斯道之体用。体者天下之大本。所赖而立也。用者天下之达道。所赖而行也。名之之意。盖取诸此。而厥后怠常胜而不见其敬。不见光风之吹。而和气为之乖戾。不见霁月之明。而天性为之昏蚀。然则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明矣。昔闻吾兄之风。而常切敬慕。及见吾兄之德。而益加敬服。则所谓乖戾者和平。昏蚀者光明。吾之堂不须记也。虽然。聚散无常。离合有数。安知今日之和平而光明者。复如昔日之乖戾而昏蚀者乎。若得吾兄一言。置诸座右以自警焉。则虽洛之东西二百里之远。即是日侍吾兄于一堂之上也。然则记吾堂。兄不敢辞也。

附敬堂记[编辑]

吾友张君行原。居永嘉鹤山之阳。自少履君子之庭而学古人之道。经乱而意不变。家贫而志益坚。世以迂拙目笑之。张君受而甘心焉。岁癸丑冬。余与权峻甫诸友。收拾鹤峯先生遗稿。栖凤停金溪月馀。张君实与之同事。吾见其立心之不怠。言笑之不肆。而知其植于内者固矣。一日谓吾曰。余窃取程夫子之意。以敬名吾堂。而因以自号焉。又窃慕庐山气像。以光风名吾亭。以霁月名吾台。非敢望其庶几也。要拟盘盂之铭。揭诸座隅。时自警省耳。盖非敬则二三其道。而无以主宰乎一身。虽有清风明月。徒为悦耳目荡心志之资耳。安能有此洒落之襟怀乎。敬者。所以收敛此心。而为光霁之渊源也。光霁。所以快活流行。而为此敬之功用也。体用相须。表里无间。不可以二视也。名之之意。盖取诸此。而吾恨吾心之不然。怠肆纷扰之时常多。而整齐严肃之时常少。方寸之风。震荡而靡定。胸中之月。晦蚀而不明。惟以窣窣无见。而终得罪于先师是惧。今虽收拾文字。不过为盲者之丹青。亦何益焉。子当为余记此以警之。庶使朝夕顾𬤊而提省焉。则虽洛之东西二百里之远。即是对吾君于一堂之上也。不亦乐乎。余敛衽起敬曰。其义其名。至矣尽矣。吾无以赘于子之言矣。子之乱不变贫益坚志不怠言不肆者。皆居敬之功。而犹惧夫此心之或放。风荡而月昏。则如吾者。亦将何如哉。虽博闻。涵养须用敬。而进学则在致知。块然一堂之上。徒主惺惺。而若不从事于理会事物之功。则其何以得到豁然之境。而有光霁之气像也。彼佛氏之死敬。是也。呜呼。盍相戒之勉之哉。乌洛散人讱斋崔𬀪书。

谕镜光诸生文戊申○时为镜光堂长[编辑]

书堂之设。其来久矣。而壬辰之夏。岛夷俶扰。举国奔窜之馀。堂宇颓圮。弦诵辍响者一十有六年矣。丁未春。松坡权公。乃撤而新之。或因其旧。斋舍垣墙。无一不得其正。权公之有助于学者。深且厚矣。而犹未见章甫之峨峨。亦不闻诵声之洋洋。则乌用是嵬然独立之一斋宇乎。盖尝闻之。天生斯人。与之以性而使之有五常之伦。所谓民彝者也。惟其气禀不齐。故儒先君子立学以教。而其为教也必始于洒扫之节。孝弟之本。而无违也然后从而教之文艺之习。使学者。皆有以不失其性。不乱其伦而后已焉。今之教者。不务乎此。而玩岁愒月。悠悠无成。以至于失其性乱其伦而莫之悟也。则不亦可悲也哉。为今之计。每月朔望。六十五岁以下四十六岁以上尊长。请坐行礼。然后四十五岁以下诸员。各随其所读。诵讫而退。如有不通者。二十岁以下则行夏楚罚。三十岁以下则满座面责之。四十岁以下则要上面责之。四十五岁以下则堂长面责之。庶不负设立重新之意矣。夫如是则学者日新之功。将与此堂俱新焉。不审佥意。以为如何。其于钱谷之事。权,金两君。既或治之。生之所职。日与多士。从容讲习之外。无有所事。故如是烦禀。

日记要语拾遗[编辑]

大信。不约。

不惟致谨于一身之动。尤为加谨于一念之动。断然防其心之所发。则不患不谨于身之所动。

任情纵欲心。反为役志。气之难持而难养如此。

存养于未发之前。而省察于将发之际。不然则恶念之萌。如已决之水。不可制防矣。

气甚昏惰。心亡之验也。

盘水可奉志难持。大壑可塡欲难窒。

内省多疚。气为之馁。

争交真在善恶关。

不贰过。所以为颜子。

行有不慊于心。况望集养。

改过当如雷猛。窒欲当如防水。

有意记事。反不能记得。

礼人不答。反其敬。

恶从岁去。善与日来。然后庶不负此生。不然则空吃了世间人饭。

人心不听命于道心。道心反听命于人心。

志昏气惰。处事多错误遗忘。

信在言表。

日用工夫。不出乎敬恕之间。

理弱而气强。故理胜气不得。

存养工夫不笃。如风霜凋折。几不能扶持。须当讲明义理。栽培其基本。则庶乎其可也。

己未克。如闭眼塞耳。己已克。如耳聪目明。

口有择言。心之失也。

不能守之于为。况望诚之于思。

意循欲动。

戏言戏动。追悔何及。

不求诸己而求诸人。难矣哉。

无一物之不备于人。

事物之理。反身求之。庶可默识。

收来放去。惟一心。

有所不忍。达之于所忍。仁不可胜用矣。有所不为。达之于所为。义不可胜用矣。

天理人欲。同行异情。譬诸水焉。天理。水之清者也。人欲。水之浊者也。淘去其浊则清者自在。

与其发无益之言。宁为含默。

制心以礼。

收心非艰。闲之惟艰。见元集而文少异

进退周旋慎齐。诚之至也。诚身所以悦亲也。披阅小学。悟此诚身之目。

小学中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乃中庸戒慎乎所不睹。恐惧乎所不闻之意。

人心如印板。板上字画。无少偏倚差谬。则印出册子千件万件。字字行行。与板本相似。有一字半画之偏倚差谬。则亦与板本相似。岂有板本正而册子不正。板本不正而册子正之理乎。吾闻以昭昭使人昭昭。未闻以昏昏使人昭昭者。本许鲁斋语

礼可以制欲。苟无礼焉。则将何以制欲乎。

继善是命。成性是性。

乙卯二月日。余尝独立。女子从傍问曰。此是君子凄怆之时乎。曰非凄怆之时。乃怵惕之时也。仍感其言。遂以饭羹数器。聊寓追远之意。

已应事了。无留滞之心。非成德者不能。

性即理也。主心而言则曰性。主物而言则曰理。

以吾心之知为主。事物之理为宾。

此日当惜。未死之前不可一刻闲。

学而时习。乃圣门最初用工处。

不循理则与天不相似。

岁月如行舟。未尝止息。人在舟上。不自知舟之行。

不二则一。不一故二。

心逸不如心安。心苟安则身虽劳。俯仰无愧怍。

心固是主宰底物。然所以主宰者。即是理也。

防闲之难。心之谓欤。

年不期高而高。德不期卑而卑。

以朱子未发性也之说推之。智者。性之贞也。仁者。性之元也。礼者。性之亨也。义者。性之利也。

当静而静。当动而动。无非性也。岂可拘于一时。限于一处而名之哉。

File:ITKC MO 0281A A069 205A 010.jpg 私吝封闭。缩如蜗。

纵欲伤生。

所难持者非人心之危乎。

生此宇宙间。终不可为人而死耶。

事有可不可。言其可。不言其不可。适其可。不适其不可。

有已知之理。已能之事。有未知之理。未能之事。理虽有已知而未免有毫厘之差。则尽精微之功不可不加。事虽有已能而未免有过不及之谬。则道中庸之功。不可不加。未免有未知之理。则不可不日知其所未知。未免有未能之事。则不可不日能其所未能。

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防意甚于防川。

人心之危。在于堕不堕之间。

万物之迹。与理无不备者。天地之大也。迹虽不备。理无不备者。人心之大也。万物之理不备。则不与天地参矣。

以物视物则金玉轻如鸿毛。以德视物则一介重于九鼎。

齿本白。齿可白。水本清。水可清。性本善。性可善。

可欲者。善端之闯发处。可恶者。私意之方萌处。存此遏彼可也。

万物之理。皆备于我。但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所备之理。譬如石中火。固未尝熄。故当因其始燃而遂充之。则万物虽多。无一物之不知。无一物之不爱。无一物之不欲。无一物之不宜。万物之理。知皆扩而充之。然后使天下国家。皆有以充其所备之理。儒者事业。岂外于此。

此理非知难而行难。非行难而能真积力久为难。本退溪先生语

易咸之象。程子曰。圣人至诚以感亿兆之心。而天下和平。观圣人感人心致和平之道。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毋固获。旨哉言乎。

记曰。轻其志而求外之重。虽圣人不能得也。因此推之。德未崇则业亦未广。德已崇则业亦已广。

不以道使人。令不行于妻子。

天之南全见而北全不见。东西各半见也。坎离。阴阳之限也。故离当寅坎当申。而数常逾之者也。盖阴阳之溢也。此下论一元图

顺数之则干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逆数之则震一离兑二干三巽四坎艮五坤六也。

天以始生言之。故阴上而阳下。交泰之义也。地以既成言之。故阳上而阴下。尊卑之位也。

尧之前先天也。尧之后后天也。后天乃效法耳。

自子时至巳时为昼。自午时至亥时为夜。

圣人之于象爻。必拟之而后成。观会通以行典礼。学易者如之何不拟议而后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