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与国与团结民众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寻求与国与团结民众
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发表
中国国民党政治委员会 主席汪精卫
中华民国26年(1937年)11月12日
1937年11月12日
本作品收录于《汪精卫先生抗战言论集

始终维持正义与和平[编辑]

抗战期间,有两件事要注意的:一是寻求与国,一是团结民众。这两件事在平时已是必要,在抗战期间尤为急切。

先说寻求与国,三中全会宣言里头,有“循国际和平之路线以前进”的一句话,这一句话指示了我们今日的外交方针。所谓国际和平,不是泛泛,其最大意义是反对侵略,其表现出来的,如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等等。中国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侵略他人的事实,在现在环境上,中国正在努力完成现代国家的建设,正如总理孙先生在就职第一任大总统时,宣言“中国要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要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也;正如遗嘱所言“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因此之故,中国对于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确实遵守,为的是要维持世界和平与正义。同时也为的是中国在维持世界之和平与正义的环境里,得以努力完成建设现代国家的任务。

九国公约会议召集之理由[编辑]

自从“九一八”以来,中国将中日问题提出国联,以迄今日,中国参加九国公约会议都是本此一贯之方针,赅括言之,便是“循国际和平之路线以前进”。这不是泛泛,是反对侵略,如今九国公约会议,已经在比京开始进行,我们先就此点作一讨论。

九国公约何以于此时才召集呢?自从“九一八”事件发生以来,本就有人主张将中日问题付之九国公约会议,然其后却付之国联,其理由是国联盟约对于违约的国家是有制裁的,如果判断日本为侵略国而日本不肯服从,便会对于日本施行经济制裁等等。反之,九国公约却没有制裁的规定,依第七条的规定,对于纠纷只能加以讨论。当时将中日问题提出国联而不提出九国公约会议,其原因实在于此。而国联派遣调查团时,邀请美国代表参加,及至李顿报告书提出后,国联虽然没有判断日本为侵略国予以制裁,但已经判断日本之进兵东北,并非出于自卫;反面说来,既然不是出于自卫,不是侵略是什么呢?

此次国联开会,对于日本进兵中国河北各省及上海,以及滥用飞机在中国首都及其他各处肆行轰炸,已经切实予以谴责,对于中国之坚决抵抗已经予以深厚的同情,但仍然没有明白判断日本为侵略国予以经济制裁,其原因系鉴于去年对于义大利之侵略阿比西尼亚,予以经济制裁而不能得到效果,所以如此持重。然而日本之横行无忌,不但危害中国,而且危害世界和平,是所有主张和平主义的国家所万万不能忍受的,因此才有九国公约会议的发起,这是为和平与正义,值得重视的。

九国公约会议之意义[编辑]

现在对于九国公约会议的前途,有些人抱着乐观,有些人抱着悲观。乐观的见解,以为这次会议,除了九国公约原签字国外,并邀请苏联及德国参加,这些有力的国家,会议一堂,必能为和平正义努力到底,不使侵略主义的日本,得以肆其野心。悲观的见解,则以为此次九国公约会议之目的,在于调解,这调解案如何可以成立呢?如果是中国可能接受的,未必是日本所愿闻;如果合于日本的脾胃的,未必是中国所能容忍;如果勉强日本,将就中国,是要拿出力量来的;如果勉强中国,迁就日本,在道理上说不过去。这两种见解,都可谓持之有故。然而中国此次所以决然参加会议,是十分相信此次会议之动机,出于维持和平与正义,在这会议里,将因日本之野蛮侵略,而越使日本陷于孤立;将因中国之坚决抵抗,予侵略者以打击,而越使中国得着世界之同情。日本现在已经悍然拒绝参加此次会议了,已经使其孤立状态尽情暴露了,将来各国在会议里如果提出合理的方案,而日本仍然悍然不顾加以拒绝,则其甘心为破坏正义和平之罪恶者,更属尽情暴露,而成为世界之公敌。

寻求与国为势较顺[编辑]

如此说来,中国此次抗战,是反对日本之侵略,不但为中国自己生存尽其责任,同时为世界之正义与和平尽其责任,正是遵守着“循国际和平之路线以前进”的一贯外交方针。而各国之所以于此之时,公开九国公约会议,其目的也正在维持国际和平之局面。不论他所用的词句为调解,为调停,而其目的是反对侵略,维持和平,是极正大的极明白的。因此之故,中国今日正合著孟子所说的“得道者多助”那一句话,寻求与国,为势较顺。

现在支持国际和平的局面的,有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诸签字国,而英、美、法、苏实为其重心。自“九一八”以来,英、美、法一直是反对侵略,维持和平,而且日本向中国侵略,不但中国蒙其祸,英、美、法亦感威胁,在利害上有共同之点。至于苏联,情势更是迫切,就过去而论,两国都经过埋头准备的工作,例如二十一年,中苏虽已恢复邦交,然苏联因为埋头于两次五年经济建设计划之故,曾经出卖中东铁路于日本,曾经与伪满洲国交换领事。中国因为埋头于统一建设及种种必要准备之故,自塘沽停战协定之后,对于日本之逐步侵略,往往忍无可忍,但仍然忍下去。这些都是事实。但是自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以来,苏联已经和中国订了互不侵犯的条约,两国国交,已经有进步的结合了。日本的侵略,中苏两国,感觉着共同利害,这种感觉,因为日本侵略之日益剧烈,而日益深切,是无疑的。

抛弃了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信赖而可以得到苏联之援助是错误的[编辑]

近来颇有一部分人士,持着一种见解,以为中国必须抛弃了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信赖,方才可以得到苏联真实的援助,这种见解,在上海几种刊物上,都曾看过。兄弟以为这种见解,是看不清楚现在国际和平之路线,看不清楚现在中国须循着国际和平之路线以前进,不用说别的,只怕连苏联听了也吓一跳,也会把肩头耸起,也会把舌头伸了出来。不用看别的,只要看看苏联的外交,苏联为什么要参加国联呢?苏联为什么要和法国订立互助协定呢?苏联为什么要对于英美汲汲的增进友谊呢?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不注意于自己的生存的;既注意于自己的生存,没有不防到自己陷于孤立的;尤其没有一个国家为自己生存的原故,不得已而与人作打手时,不去寻求帮手的。

自从苏联新经济政策,两次五年计划实行以来,已渐渐成为世界上一个强国了,而其国家在地理上又处于半不怕人侵略的境遇,然而注意国交,寻求与国,汲汲如此,那么听了我们这般的高调,吓了一跳,把肩头耸起,把舌头伸了出来,决不是虚构的想像。

把法西国家撇开亦为错误[编辑]

此外还有一部分人士,持着一种见解,以为中国至少须把法西斯蒂的国家撇开,这也是不对的。如今世界上的国家,已不是从前的时候:会因基督教与非基督教而兴起十字军,因新教与旧教而发生混战;所谓因主义相同而结合,其成分远不如因利害相同来得密切。中国与此等国家之关系,以主义论,各有其政治之自由,各人选择其最适合于自己国情之制度,而加以损益,期于适用,用不著彼此相强,以利害论,彼此利害并无冲突,友谊与商务关系,经济关系,日益增进,有什么理由将他撇开?这不是孟子所说,“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么?尤其是德国,他因战败之后,备常痛苦,想解除不平等之束缚,恢复平等的地位,其努力更足使我们起敬。至于其他各国,纵使和中国无甚密切关系,但于正义人道上作公正的主张,即是于世界有益,亦于中国有益。例如当国联投票取决中日问题的时候,前此放弃投票的,只有一个暹罗。此次暹罗之外,只有一个波兰。这可见各国对于正义,人道,熟心维持;对于日本之暴行,深恶痛绝,对于中国之坚决抵抗,有深厚之同情。这都是我们所不容忽视的。

总之,中国的外交方针,既然认定要循国际和平之路线以前进,则凡反对侵略者,都可以为中国之与国。中国惟有尽其在我以博得各国之同情,进而得各国之援助,进而与各国对于侵略者加以制裁,这是中国平日应取的态度。尤其是在抗战期间应取的态度。

团结民众是必要的[编辑]

再说团结民众,抗战之目的,在把垂亡的中国挽救回来,而使之复兴。欲达到此目的,惟有合四万万人之众,以必死之决心,尽可能的努力。努力所在,第一自然是军事,以四万万人之众,如果加以训练,前赴战场,前仆后继,则抗战必能持久,而得最后胜利;第二是政治经济财政教育以至文学等等方面,不问为精神的,物质的,一切都要集中起来,加紧工作。

再切实说一句,这些工作,不但不可因抗战而放松,并且要因抗战而加紧。因为抗战的意义,不但在消极方面要消耗敌人的力量,尤其在积极方面,要增长我们的力量。这是抗战能持久的基础,也是抗战能得到最后胜利的基础。

如此说来,抗战不只是前方将士的事,而是全国各地民众的事。民众之努力与否,为抗战能否持久,能否因持久而得到最后胜利之最大关键。所以团结民众,在平时固然必要,在抗战期间,尤为紧急。

团结民众必须以一个主义为中心[编辑]

如今的题问,是如何才能团结民众呢?有人说道,欧洲大战期间,如英如法,皆是全国民众不分派别,一致团结,无论政治上经济上各种见解,繁然各殊,只要认定国家高于一切,便能团结起来,一致努力。这种说法,在国本已定,民主政治已经告成之英法等国,自然可以行得去。如果在国本正在树立的过程中。民主政治,正在开始训练,尚未成熟的中国,今日就不能不再加以考虑了。因为在这样风雨飘摇的今日,团结民众,不可不有一个中心,不可不以一个主义为中心。民众有了一个主义,对于过去现在,方才认识得清楚,对于将来,方才有了准确的方向,而把握定了迈步前进。

上头说过,抗战不只是军事,而是遍及于政治经济财政教育以至文学等等方面。既然方面如此之多,愈不能不有一个主义,以为之统率了。单就军事来说,三月以来,事实的昭示,凡是受过三民主义的训练之军队,其抗战能力,必然强大。我们不必将军队的番号列举出来,只就人人所知的,南口之全团殉职,宝山之全营殉职,以及各处战线前敌将士之未奉命令,有死无退,便一一足以证明。

实现主义为牺牲的代价[编辑]

综而言之,三月以来,无日无时,不是以将士的血肉,尤其是以精兵良将的血肉,筑成壕堑,来阻遏敌人的前进。他们为什么有这种壮烈牺牲的精神呢?因为平日受过三民主义的训练,明白了民族主义,上要对得起祖宗,下要对得起子孙,明白了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知道了向此前进,中国必然得到了自由平等的光明快乐,反之,必将陷于奴隶。有了三民主义,站在前面引之导之,使之向前而进,所以又奋发又沉着,将一己的血肉,筑成阻遏敌人侵略的一条壕堑,同时也筑成了四万万同胞及其子孙所同走上的一条光明快乐的大道。

我们相信,每一个精兵强将,当其杀身成仁的时候,没有不把三民主义之实现,为其最大之代价,及无上之安慰的。军队方面如此,其他一切方面,何莫不然。有了主义,才有信仰,才有精诚,有了精诚,才能团结,才有力量,有了力量,才能持久,才能得到最后之胜利。故不言团结则已,言团结,不可不有一个中心,不可不以主义为中心,不可不以三民主义为中心。

在中国国民党同志,每一念及三民主义之未能实现,固然引为莫大之责任,在中国同胞,亦必认定在此危急存亡之际,唯有三民主义,才可以把民众团结起来。所以中国共产党最近宣言,亦切实声明愿为三民主义之实现而奋斗,我们如果这样的合四万万人之身,以为一身;合四万万人之心,以为一心,则抗战必能持久,持久必能得到最后之胜利,是无疑的。我们今日在抗战期间,纪念 总理诞辰,觉得有无限感动,无限兴奋,谨以此言为小小的贡献。(完)

1996年1月1日,这部作品在原著作国家或地区属于公有领域,之前在美国从未出版,其作者1944年逝世,在美国以及版权期限是作者终身加75年以下的国家以及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国本地版权期限更长,但对外国外地作品应用较短期限规则的国家以及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中华民国《著作权法》:

第九条(著作权标的之限制)
  下列各款不得为著作权之标的:
  一、宪法法律、命令或公文
  二、中央或地方机关就前款著作作成之翻译物或编辑物。
  三、标语及通用之符号、名词、公式、数表、表格、簿册或时历。
  四、单纯为传达事实之新闻报导所作成之语文著作。
  五、依法令举行之各类考试试题及其备用试题。
  前项第一款所称公文,包括公务员于职务上草拟之文告、讲稿、新闻稿及其他文书。

本作品来自上列各款,在中华民国,属于公有领域。详情请参见章忠信著作权笔记著作权法第九条释义。另外请注意司法院释字第5号解释:“行宪后各政党办理党务人员,不能认为刑法上所称之公务员。”所以自从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12月25日中华民国宪法施行以来,各政党党务作品,不能认为公文。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