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记 (四库全书本)/卷052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五十一 太平寰宇记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二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一
  孟州
  孟州河阳郡今理河阳县禹贡为冀豫二州之域即武王伐纣师会孟津在周为畿内苏忿生之邑后为晋邑故左传云文公大败楚师襄王自往劳之故曰天王狩于河阳是也后属魏魏哀王改为河雍至汉又为河阳县魏晋同之属河南郡后入后汉刘聦后秦姚弘亦如之后魏荘帝时梁陈废之来代克洛阳渡河守北中府城即今河阳城也按城本太和中筑之至北齐得其地天保七年省邑其赋舆入温轵二县以城即为军戍故北齐书云神武使潘乐镇北城又使高永乐守南城以备西魏其中潬城即东魏所筑仍置河阳关以是之后将帅有河阳三城使隋开皇十六年又置河阳县以属怀州唐武徳初改为大基县四年平王充隶盟州八年省之咸亨五年复置大基县于今理后以讳复为河阳县开元初先以温河阳氾水济源河清五县为东畿邑属河南府其税权隶三城使至德中李光弼御史思明之冦也光弼移留守河南尹令留司官坊市居人悉出避冦空其都城乃出麾下士马数万东守河阳三城贼初谓光弼自洛而西及闻保河阳出其意外久之不敢犯宫阙光弼训练招集威声大振贼虽入城惮光弼威兵南不出百里西不越畿内陜州得修戎备关内无虞皆光弼保河阳之力会昌三年中书门下奏河阳五县自艰难以来割属河阳三城使其赋租色役尽归河阳河南尹但礼管名额而已使归一统便为定制既是雄镇足壮三城其河南望升为孟州寻有敕割河阳隶孟州河清还河南府时河阳县节度使以怀州为理所会昌四年又割泽州隶河阳节度使仍移理所于孟州皇朝为河阳军节度使
  元领县五
  河阳 温 氾水 河阴 泽源
  州境
  东西一百九十四里 南北五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西京七十里西南至长安九百一十里 东至滑州四百四十里西至绛州五百六十里 南至汝州二百五十里北至怀州七十里 东至郑州二百里 东北至衡州三百二十里 西北至泽州二百里
  
  旧户载河南府皇朝户主一万四千二百三十五客七千五百五十七
  风俗
  河南覃怀之地于周为畿内今所管县本属河内故风俗与周地略同汉书云子男之国虢为大虢国即今汜水县也恃势与险崇侈贪冒
  人物无
  土产
  古贡黄鱼鲊 今贡梁米 石榴
  河阳县依旧三鄊本周苏忿生之邑城西临黄河即古盟津之地秦为河雍县汉为河阳县以在河之北为名属河内郡今县西北三十五里有古城即汉理冀州图云河阳在河内郡南六十四里有宫有阙魏晋如之潘岳曽为令高齐省入温轵二县隋开皇十六年分温轵二县重置属怀州唐武德四年平王世充后割属河南府今属孟州 岭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冈岭横亘故以为名 孟津夏禹将兴神龟负图出洛并武王观兵皆此津也苏忿生十二邑有盟津今平阴县北津是也或谓之富平津或谓之小平津或谓之陶渚即其名也今在县南即魏尚书仆射杜畿试船沉没之所寻立为河阳关是也 南浮桥在县南一里即太始十年杜征南造晋武劳预曰非卿不能造此桥预对曰非陛下圣明臣不能施其功即此桥也 北中府城即郡城也洛阳记云太和二十年造北中府又有南城与县接乃东魏元象二年所筑高齐于其中置行台周武帝平齐又改为河阳镇隋炀帝又改置河阳宫后入唐宫废 古城在县三十里即天王所狩之地 坂城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左传隐十年王以易郑馀邑即此地 践土城冀州图云在县东七里洛阳西北四十二里盟于践土 向城即春秋十二邑之一在今县西北三十五里古向国春秋谓向姜不安莒而归 阎坎左传周甘人与晋阎嘉争阎坎以为阎田今解县是也 遮马堤在今县西南十三里即后魏尔朱荣率武士千七百人从驾处温县东北五十里旧七鄊今五鄊本周畿内司冦苏公之邑春秋僖十年狄灭温温子奔卫周襄王劳晋文公而赐之汉以为县属河内郡隋属怀州大业十三年自故温城移于今所唐武德四年隋温县令周仲隐以县归乃以县置平州以仲隐刺之因改邑城为李其年废州复为温县以属孟州后以建都河洛因以隶焉自天宝之后租赋输河阳会昌中于河阳置孟州以县隶焉马场原俗谓原为坎盖后魏迁都洛于此原牧马故
  有原场之名 泲水在故城西东南流注于河按述征记云泲水经河内温县注于河又九州记云济水一名㶏水出济源山 李城今县城是也本李侯国史记秦围邯郸传舍吏李同说平原君得敢死之士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佺广曰河南平皋城有李城 虢公台俗名贺酒台皇览云河内温城南有虢公台相传云晋宣帝故邑集温父老登此台宴饮父老捧觞庆贺因谓之贺酒台 古温城在县西南三十里周司冦苏忿生邑汉为县东魏静帝天平中移县于古城东北七十里大业十三年又移县于今理
  汜水县东北九十里旧三鄊今四鄊古东虢国春秋之制邑汉为成皋县属河阳郡左氏传制岩邑也虢为郑所灭穆天子传云天子猎于郑国有虎在葭中七萃之士擒之以献命畜之东虢号曰虎牢今邑界有虎牢城存焉战国属韩秦属三川楚汉相拒于荥阳城皋即此地后为县北临黄河后汉为成皋关洛置司州后魏明帝置北豫州太和十九年罢州置中郎将府静帝时天平元年罢府又置北豫州并成皋郡同理于此高齐天保七年省北豫州周宣帝宣政元年置荥州开元元年改为郑州三年置成皋郡十六年分郑州置管十八年改为汜水县唐武昌四年分置成皋县贞观六年省入氾县以属郑州显庆二年改属河南府神龙元年改为汜水县垂拱四年改广武县会昌中属孟州 黄河自巩县界流入汜水出县东四十二里 三山山有峯故以为号 鹊山在县北窦建德阵败于此 方山在县东南四十二里山海经云浮戏之山汜水出焉注水经云浮戏山俗谓之方山经武牢城东汉破曹咎于此 旋坂在县西南十里东京赋云东门于旋又东征赋云望河洛之交流看成皋之旋门 汜水有二焉并在郑地春秋天王出居于汜是南汜在许州襄城县界非此也今在成皋城东按京邦要记云坂渚牛口俱在汜水县东北郡国县道记云汜水出县南方山经县东始合于河 厄井在县东北七十里风俗通谓汉高祖与项羽战败于京索遁入蒲井鸠止鸣其上追者以为无人遂得脱因名厄井又九州要记云丁公抱石欲填之是此井郡国志云尧井在县东十五里即厄井也未明孰是坂城城东北三十里有津亦谓坂渚 虎牢城即共
  叔段之邑也 成皋故关在县东南二里南门名成皋北门名王门洛阳记云洛阳在四关之内左成皋关隋大业九年移成皋关于虎牢城西边黄河当汜水之上按故关在县东今在县西 □门关在县西南十里即八关之一也 牛口在县北坂渚迤逦相切唐初窦建德率众十万自坂渚列阵南属鹊山以临汜水太宗帅轻骑击之大溃建德窜于牛口渚将军白士让生获之先是童谣云豆入牛口势不得久果败此 等慈寺在县东七里唐师既破建德有诏于战所起寺立功碑焉河侯神在县东北四十里隋开皇七年通渠之日于
  大河分流之处立此祠今商贾祷祝不绝焉
  河阴县东北一百四十里旧三鄊今二鄊其地即汜水荥泽武陟三县之地也开元二十三年侍中裴耀卿奏以地当汴河口便于漕运宜析上三县之置县以顿之因在河之南故于输场东渠口北二百五十步立河阴焉即今理所 三皇山亦曰敖鄗山山上有三城即是楚汉相持于此 汴渠在县南三百五十步首受黄河一名通济渠一名莨菪渠汉书谓荥阳漕渠如淳曰今砾溪口是也水经云河水又连过荥阳北莨菪渠出焉郦元注云大禹塞荥泽开渠以通淮泗又后汉书初平帝时河汴决坏未及得修汴渠东侵日月弥广水门故处皆在河中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乐浪人王景问治水形便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喜之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秘物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将作谒者王昊修筑筑堤起自荣阳东至千乘海口十馀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截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遗漏之患明年渠成帝亲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顺帝阳嘉中又自汴口以东河縁积石为堰通淮亦名金堤灵帝建宁中又増修石门以遏渠口又坤元录云自宋武北征后复加堙塞隋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为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游江淮于此泛龙舟至江都其交广荆扬益越等州运漕即此渠也 梁王堰在县西二十里又名梁公堰本汉平帝时汴河决坏至明帝永平中乃令王景理梁堤其后通塞各计朝代隋开皇七年使梁睿増修古堰遏河入汴故谓之梁公堰济源县西北四十里依旧四鄊即周内地亦苏忿生之邑古今城尚存在县西北二里左传云襄王赐晋文公济西之田后属魏汉为轵县之地隋开皇十六年分轵地立济源县属郑州以济水发源于此为名隋末省轵入济源唐武德二年王世充将丁伯得以邑归顺遂于此置西济州以济源溴县蒸川召原四邑以隶焉仍以伯得为刺史四年省县入怀州显庆二年建都河洛以隶之会昌中复隶孟州 太行山相传谓皇母山也或名女娲山其上有祠祈福而岁祷焉其山起于邑界陵山尔雅曰大阜为陵俗以孤绝似陵因谓之陵山孔山在县东北四十里注水经云山上石穴洞开穴内石上有车辙牛迹自然成著非人功为就 沁水在县西北八里兼有故沁水城是也 济水在县西北三里平地而出有二源其东源周回七百步深不测西源周六百八十五步深一丈皆缭之以周墙源出王屋山山海经云王屋之山㶌水出焉郭璞注云㶌沇水之流尚书禹贡云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孔安国注云济水入河并流数十里而南截河又并流数里溢为荥泽按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颜师古云导沇水而为济截河又为荥泽陶丘在今曹州定陶西南过菏泽又与汶水会北折而东入海也按沇水出今王屋县山东流至济源县而名济水荥泽在今郑州荥泽县定陶今曹州济阴县是也菏泽在今兖州鱼台县汶水在今兖州莱芜县然济水因王莽末旱渠涸但入河而已不复截河南过今东平济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于海谓之清河实菏泽汶水合流亦曰济河盖因旧名非本济水也而水经是和帝以后所撰乃言济水南过荥泽至于乘氏等县一依禹贡旧导斯不详之甚也郦元又从而注之其所纂序尤为纰缪矣又九州记云济源县有漫流水玉浆涧木沟皆会于济皮城在城东三十八里即春秋时阳樊邑 忿生邑
  有故城在今县西北二里 轵县故城史记云秦昭王伐魏收轵汉为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十三里即汉文帝封舅薄昭为轵侯是此高齐拒周使斛律光筑关于此以屯戍卒按郡国县道记云后魏自此城移县于今县东南三十八里皮城置大业二年省之 济源故城在古县西北九里即史记谓晋文公伐原 陵山在城之西北是也 灵井东魏以镇西将军平览为怀州乃于轵关筑城以防西魏新城少水有一土井随级即渇览乃具衣冠俯井而祝俄而井泉涌出合城不阙此井今在故城中 沁台在县东北三十里与古城相去五里故轵关在今县西十一里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