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元道真经注解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太上老君元道真经注解
作者:合明子隐芝内秀注
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参校版:《太清元道真经》,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简称白文经本)。


太上老君元道真经注解[编辑]

(合明子隐芝内秀注)

  经名:太上老君元道真经注解。原题合明子隐芝内秀注。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参校版:《太清元道真经》,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简称白文经本)。

  太上老君元道真经注解

  合明子隐芝内秀注

  释题曰:元者,本也,始也。道者,太上真一之道也。经者,径也,本始之真元。此经最妙,故日真经。

元道上篇[编辑]

  元道者,老君元上之道也。元上者,为穷高不测,为最上之宗,故日元上。   老君曰:其道有三,上中下也。   此分三丹田,上中下也。故上有泥丸,中有赤城,下有熙海,故日三也。   黄庭道有上中下也。   仙经曰:一偶一奇之为乎,味不再尝,偶不再举。   诸道各有三,皆其次。   言诸道者,不一之道。故法多门,为炼丹而成,各相而举,或控鲤而升天,或乘龙而上汉,或祭醮而朝元,或咽气而长生,或即溯流而延命矣。仙经曰:道有万法,俱得长生,水有千源,尽朝束海,俱长生也。   老君中道与黄庭上道比之,道有此三经,其最上者,元道也。此道至高,虚元玄妙,澹泊元为,动合自然,故学者难窥焉。   最上者,为众经之首,妙者为诸法之门。   非上士高机倏然自悟者,不可学也。   故学者宿著道绿,志同铁石者,阴功助佑,仙气合成,道成归天。   非惧于死常举于生者,亦不可学也。   弃非道之财如冤家,离妖冶之色若仇伟者,方可与道相合。   说诸中道多慕尚而行之,与此道难合,故久不降焉。   此者若奔真求假,虽得理而难成,是不合也。   若高机上士,特然行之,则自得元量也,   此者为世人劣量浅学,选择坚固好生恶死之人,故日高机上士也。   通易元量。   更元多难矣,出诸广也。   又诸道皆有师奉,皆云犯罚不一,唯此道元诸犯罚,故元师奉。   《内教经》云:为元为,念不念,动不动。此三者真伪相参,使曲直相教,以名有犯罚也。   若诸小道,须择山林处,乃可行之,   古高士混于尘寰,不可方可;中士隐于山林,方可不可。故元道与诸道,事有差别,法有捷门,亦元触犯而返损,禁诫异端,虚成疾息者。此元道理合重玄,故元诸损也。   不然者有损也。   仙经曰:小道易惑,中人易败。老子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也。   惟有此道,可以尘世而成。   仙经曰:上道元为,损而非损,至理自然,病而不病。老子曰:和其光同其尘,湛兮或存。故元损也。   鼻引口吐,可以去呼寒热,   老子曰:玄牝之门,此为生死之根,绵绵兮若存。能用此理即可天长地久,寒暑难侵。故呵属其心,心元积毒,故元寒暑。   及可排积元炁。   排积者,从赢入妙,微而成之,道自降矣。若人急用求当,返克而元功,故日排积也。元炁者,自然之炁,来自冥冥,降自虚元,悟者有元有用,元元不元,故日元炁也。   闭炁可以救饥劣,通百关,治万病,非养炁复元也,咽炁可以救虚弱,非自然充满也。   故上士修真,妙中体妙,出入元为,专守一道,玄中悟玄,不失元道也。故仙经曰:鼓腮强咽,当为求死之由;闭极口奔,此是伤神之本。学道之人,切忌此也。   行炁可以润肌肤,非常道也。   人能得志者,元炁充而有微,肌肤润而光泽。云行雨施,万物滋也;炁充百豚,万神灵也。仙经曰:元一毛不通于炁,元一节不住于神。   此道归根复本,合于自然,故日元道。   老子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大几运用,须明三一,其无自充,若忘而有为,终当自悟,不能返朴归根,此是失元道之理也。   若修成者,坚筋补髓,固护五藏,清利泥丸,安静丹台。   人若达道,筋骨自变,返少还童。《中黄经》曰:肌肤霜白筋骨青,地府除籍天录名,坐察阴司役鬼神。得元无精爽,恬淡自然,天地护卫,毒物不行,诸疾不生。《黄庭经》云:骨青筋赤体如霜,七窍去不祥,永得安也。   六不妄入,三不妄出者,此道也。   大几修道,切忌六欲,内关于心,浊乱于神,浊于心,滞于炁,六欲动,起六情,六情动,动而六根浊,六根浊而六情染,六情染而与真道远矣。三不出者,三丹田中三元正无不可妄而施泄,为三丹田中有三元,三元凝而成三一,三一化而生三魂,三魂变而都万神。万神者,元道阳神也。故元神而成炁,炁结而成精,精化为万神,故日神。神者,炁也。无者精,精者道也,道者物也。老子曰:恍恍惚惚,其中有物。物不可忘物。仙经曰:施炁于人,能生其人;留炁于身,能生其身,故不妄出也。《黄庭经》曰:若当次海百渎倾,叶去树枯失青青,故不得出也。秽浊尽出,真炁倘佯身腾太空,上为真人。自古登真者,皆因此道也。   秽物浊出者,谓久久而行,方得大道,   五谷滓秽,自然顿绝也。仙经曰:子欲不死,腹中元滓,故日尽出也。


元道中篇[编辑]

  人者,万物之中至灵,与天地俱生于虚元之始,元炁结而成形。形既将立,则十天神降在人身中,化为神矣。   老子曰:积精聚熙,父母和合,阴阳交媾始一月为胚;二月为胞;三月为胎,形兆分也,三魂降焉;四月四神卫,四神者,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五月五藏安镇也;六月六律洛六根也;七月生七魄也;八月八景见,和真八神也,八景者,五藏、三丹田是也;,九月安九官,生九真,九官者,在泥丸周匝上下是也;十月成形,十天神条,元道炁全,方得受生。故日与虚元天地同生。老子曰:天地媾精,已生其人。   故能成其人矣。   为得元道而成形也。   既与天地同生于虚元之始,合与天地齐寿。今且天地久长即为人不能长久者,何也?曰:天地能长久者,盖为温静柔和,不移本性,常守虚寂,湛然不劳,而得自然之道,元真不散,故能久长也。   人不能长存者,缘生妄想,移于本性,不执自然,不守其根,自取其劳,常求自益,思虑不息,关机万端,故元炁随心所欲而消散,故不得长生也。人不能与天地长久者,天元为而人有为,地元欲而人有欲,天常明而人自昧,地基敦而人自浮,天炁轮而人熙滞,地伏泉而人有炁,此者与天地相返,自不守元道而体虚元,故不能同也。命延亿载者,为留熙身中,存其命也。   六根本来虚静,为人自生妄想,六贼所牵,终不得归根。因此六贼:心妄生,目妄视,耳妄听,鼻妄香,口妄言,舌妄味。终不能归根,故不可永存也。归根者,为复元炁之根本也。   凡为贼乱中和,失其本性,心有妄而神自乱,目有妄而外视,耳有妄而外听,鼻有妄而失灵关,言有妄而失真行,舌有妄而玉液不结,皆因妄牵,去道远矣。   复元炁之道,别元他法,但降心湛寂而已矣。人常能虚心湛寂,则自然元炁复也。复元炁之法,当以喊息为候。心神湛寂,其息自喊。喊半息,增半寿也。   半息者,为人一昼一夜有一万五千息。若能归根定住不至出入者,延命本寿外一半。   从臧息至元息,则复元归本矣,故可住世永劫而不坏也。   闭息之道至妙,寄意念神,冥然体道,道复归身,神复归根,玄关微出,久而成真也。经曰:凡人有息为常,圣人以元息为常。阴符经曰:死者,生之根,为元息之道也。   动而有息,静而元息。故元息者,自然之道也。修元道之士,常宜以元息为是,有息为非,元息为常,有息为妄,先以喊息为事则易而功多,若不以为事则难而功少,但湛然养炁,则三灵欢然,神魂畅焉,则元炁不习而至矣。   老子曰:人能常清静,万神悉皆归。《黄庭经》曰:心意如致欣昌,此之谓也。   黄庭之道,有三十六慎,每一慎为应,至三十六应乃为半功。诸道应慎皆多,惟元道总一慎三应则成功也。   故修道之士,积功而炼精熙为定。   一慎者,慎其休止也。   故修道内守坚固,事元暂忘,故不可休止也。若慎而止,万元一失。   三应者,三转意也。一转意一百日。   为次第而功积,相家有其月数。   第一应一百日,有事可止,元事可臧,至此则尘虑自臧。   烦事俱不能兴动也。   虚澹日增,此为第一应也,小功成矣。第二应二百日,忽忽自止为第二转意,至则不食五谷,不嗜五味,元大饥渴,是中功成矣。   人至二百日后,小功成而中功满,永元饥渴。   第三次转意者,三百日元炁兀然自住,元道归根,饥渴不至,寒暑不侵,死籍永除,天地齐寿,通世为一周,此是大功成矣。   得道之后,地府除籍,上天录名,束斗注算,西斗注禄,北斗落死,南斗上生,字标仙录,永为真人矣。故日死籍永除矣。位入真仙,出入华胥之国,弃贱人问,因此而升天。   有事止元事臧者,功萌也。此法但有事元事皆可臧矣,则元炁渐复也。忽忽自止者,元炁将定也。兀然自止者,元炁已定也。定者,万物皆坏,惟此定身永不动矣。大君曰:从臧息至元息,从元息至定。定者,不取不舍,是元为之定,非执定之定也。得此定者,阴阳自调,四时自离,元炁自满,众神自柄,惠通玄奥。   老子曰:其智自悟,从元入有也。   故阴阳调则百病不生,四时离则寒暑不侵,元炁满则永元饥渴,众神柄则兵虎不害,惠通玄奥则万事不生,皆自然之道成矣。   惠谓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大君曰:人之思虑不一者,元炁皆销散,阴魄盛矣。惟此道功成,妄自灭也。   修道之人,至三百日后犹有阴魔相恼,尸鬼动摇,忽自责狂,转生情切,往往自退,切宜守也。   纵有所发元不善也,所用元不中也,故有善发、有惠发、通发,皆自然而然也,永元喜怒哀惧惊恶之发矣。   人志道,喜怒俱息,祸害不生,永得功行相承,妙自致矣。   大君曰:长生元他。神全、炁全、形全而已。神全虚元,炁全湛寂,形全清静。元炁充积,   充者满积者,结众化成神明也。   形永存矣。神炁皆全,故能举形而升仙矣。

  住气兼行气法

  诀曰:调炁臧息,其功稍迟,若住炁兼行炁,其功倍也。住炁者,候神安和,久而宁帖,因而住之,至于极者为行通。每候鹦呜前至寅时,可行五七通,渐渐加至十通,或作意渐增之,意炁俱定即定,恬自极。初可以鼻进,数息便住,至极有益元损,甚微妙也。

  每住息之时,须候常喘息,出了便住,此名外炁不件。亦须先冷一室,择其良友专数其息,此要渐,渐增多也。

  如此行喊息之道,功倍速成。

  阴符经曰:绝利一源,用师十倍。

  其慎者,吐引大奔。初修之士故未免也,不得不慎,其奔吐宜慎之为妙。

  不慎者,忽有内伤,心见反损也。经仙#1曰:出微微入绵绵,明至理自通玄。

  大君曰:住炁可以通百关,除坚滞,治万病,导元炁。

  修行人住熙,若园人灌畦,一满而水通,百豚众物皆滋也,一炁而灵变万神,三丹俱王,故言要在导乎元炁。   若百关通#2则减息,元炁随意自开,津路流注,元炁与津液所及之处,先化为髓,永不坏也。   《中黄经》曰:蒸荒曝骨达诸关,握固渐通,开百窜。百窍关连总有神,由子躯除归我身。怡然得达自明真,自明之道永长存。故不坏矣。熙初时则觉遍身微热,此是元炁充满四肢,盈溢百窍,故日在此.应也。即须握固,运入三丹田。三丹田出,故流遍于身,通于百神,可使毛发踯躅,容貌光芒,颜如处女。仙经曰:元一毛不通于熙,元一节不住于神。此是练骨法,久久集之,则金髓玉骨长生仙矣。   大君曰:减息住炁,以元息为常,定炁为功。若犹喊息则功迟,若专住炁则难得至于元息。若通百关,兼行炁喊息,元炁自然充盈,其功速倍而成矣。元炁全身以不举不动为头,以不出不入为足是也。泯其万境,息此六情,普洗烦心,松涤诸想。

元道下篇[编辑]

  下篇元他法,皆言报功。经曰:但是首篇,不见其文,道成将举乃可见也。言其报功者,报修元道之功也。经曰:报功之事,皆是仙家灵变,神用之仪饰,驾驭之灵物,宫阙之异观,饮僎之珍羞,引从之童仆,赏玩一之玄乐,以报修行之功矣,万代记录,如茅君九锡为上道又百倍。学元道者,元辞勤矣。下篇首目约数十篇,所记者五篇,今以录之。   《中黄经》曰:人得道之后,升身于寥天之上,驾驭以九霄之仪仗也。天尊所赐者,十方彩女各执旌麾,百龙引驾,玉童相随,前有龙幡,后有虎旗,羽服飘飘,八风齐吹,八鸾而后呜,成歌,九凤而前唱成曲,项戴七曜玲珑之冠,足著五色卷云之履,裙拖蝉带之裙,被搭离罗之被,佩于金虎之印,上朝太清仙帝者。帝者,金阙玄元老君。功报一,志报二,不退报三,不怠报四,不须拾报五。元道报别录。大君者,是南斗之中长生大君也。此五者不拾,元道功元斗不成矣。所慎休止,若不休止,万不错矣。尘世之事#3或难行之,时有休止,休止之中,不可不慎,今录戒慎于后,为慎休之者言矣。一大息,喊二日功。一小乏,喊二日功。一大乏,喊三十日功。一小醉兼吐者,喊六十日功。一大醉兼吐者,喊#4一年功。一犯欲,喊三十日功。一大啧,喊二十日功。一哀一惧,各喊七日功。一饱一饥,各喊五日功。一惊,喊十日功。一劳一倦,各减二十日功。一烦一燥,各喊五日功。一忿,喊十日功。   凡饮食触犯,寒暑过差,风湿所及,起居失节,言语散杂,   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仙经曰:闭言之人,与道合真。又防泄天机。《易》曰:慎言语,节饮食,内守冲和。恐失其道也。经云:与人争曲直,阴功喊算寿。思虑烦多,此皆臧损元黑。随所犯轻重,度所臧多少,随日而补之不可懈息。所言臧者,损也。所臧几日,并是臧其实功。修元道之士,深宜慎之。元熙难积而易散,关节易闭难通。住黑固不可绝,其所臧尤宜精至。凡修,取五更初,起坐梳头,熟通一百馀过,披头,随意导引,摩掣四肢,呵吐浊黑,微微然待元黑调帖,元思虑,心湛寂至微,自然喘息微而其息自臧,减至半息增半寿,臧至元息元道之功成矣。古之真人,勤而行之,公顷元舍者,一年功成矣。若是日行二时之功者,五年成矣。修成此道者,乃为太极元上真君。此经从古至今,太上传十九人,皆各登仙昇居太极,其经不留于世。自大唐元和戊戌岁南统大君因传孟謩仙,孟蓬仙转传于世,至虚至妙,遇而秘之,非人莫传,传之则殃及玄远。

  赞日   有元道兮,虚元之祖,冥津之根,万经之首。三一之门,说大魁廓,旨细微尘,杳兮得信,寂兮通神,产其有像,斗宿星辰,论其黑也,永骨灵根。唯我元道,不澄自缴,浊之不浑,元元之教。至定归根,元刚发泄,夫物芸芸,三十五分,得一长存,惟我元道,独处为尊。元象之象,元始之魂,输转日月,包裹乾坤。圆兮张兮,敦兮复淳,性善利物,养乎群民,过贪者损,不足者均。自然非有,本合乎人。

  太上老君元道真经注解竟

  #1经仙:此二字疑倒。   #2百关通:原作‘百关不通’,根据《元道真经》本文改。   #3事:按《元道真经》本文当作‘士’。   #4臧:原夺,据文义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