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三十五至三十七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三十一至三十四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三十五至三十七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三十八至四十一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0-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12.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0-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12.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0-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12.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0-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12.djvu/5

大名府表               

                   

大清一统志

 大名府在直隶省治西南八百里东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三百六十里东至山东东昌府冠

  县界四十里西至河南彰德府临漳县界八十里南至河南开封府仪封厅界三百一十里北至东

  昌府馆陶县界五十里东南至山东曹州府定陶县治三百里西南至彰德府内黄县治九十里东

  北至山东临清州治一百五十里西北至广平府成安县治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一千一百二

  

︹分野︺天文室壁分野娵訾之次按唐书天文志营室东壁娵訾也自危十

  三度至奎一度今大名府以及开州境内正当其地为卫分野

︹建置沿革︺禹贡冀兖二州之域府地属冀开州以南属兖春秋属

 晋卫二国战国属魏卫二国秦属东郡汉分属魏

  郡南境为东郡及陈留郡地后汉建安十八年分魏郡置东部

  都尉三国魏黄初二年以东部置阳平郡晋因之

  元和志前燕慕容𬀩于今州理置贵乡郡寻废后魏为阳平郡地时郡徙治馆陶

  今属山东东昌府元和志作石赵时徙郡东魏天平初改属魏郡后周

  大象二年始分相州置魏州隋大业初改为武阳

  郡唐武德四年复曰魏州龙朔二年改曰冀州置

  大都督府咸亨三年罢府复曰魏州开元二十一

  年置河北采访使天宝元年改曰魏郡乾元元年

  复曰魏州广德元年置魏博节度使建中三年悦尝改州为

  大名府寻罢天祐元年赐号天雄军节度五代唐同光

  元年升为东京兴唐府三年改为邺都晋天福初

  改为广晋府汉乾祐元年始改曰大名府周显德

  元年罢都仍为天雄军节度宋初因之庆历二年

  建为北京熙寕六年分为河北东路金初为散府

  正隆二年升为总管府置大名府路贞祐二年

  行尚书省元志金改安武军而金志不载元曰大名路属中书省

  明曰大名府直隶京师

 本朝初因之领州一县十雍正三年以内黄县改属河南彰德府以濬滑二县

  改属河南卫辉府乾隆二十三年裁魏县分属大名元城今领州一县六

  大名县附郭在府治南偏东西距九十二里南北距九十里东至元城县界二里西至河南

  彰德府临漳县界九十里南至清丰县界七十里北至元城县界二十里东南至南乐县界十八里

  西南至河南彰德府内黄县界六十里东北至元城县界八里西北至广平府广平县界五十里本

  治府南少东八里南乐镇汉为元城县地东魏以后为元城贵乡二县地宋政和六年移大名县来

  治金废为南乐镇元至元九年复移来治明洪武初省三十一年复置于府郭永乐九年复移来治

  属大名府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移治府城元城县附郭在府治北偏东西距七十七里

  南北距七十五里东至山东曹州府朝城县界七十五里西至大名县界二里南至南乐县界三十

  里北至山东东昌府馆陶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南乐县三十里西南至大名县界八里东北至东

  昌府冠县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广平府广平县界五十里汉置元城县属魏郡后汉因之三国魏为

  阳平郡治晋因之后魏移郡治馆陶以元城为属县东魏天平初改属魏郡又析置贵乡县北齐省

  元城入贵乡后周于贵乡县置魏州隋开皇六年复置元城县大业初以贵乡为武阳郡治唐初复

  于贵乡置魏州贞观十七年又并元城入贵乡圣历二年又置属魏州开元十三年移入州郭与贵

  乡皆为州治五代唐改元城曰兴唐晋复曰元城改贵乡曰广晋汉乾祐初改广晋曰大名宋金因

  之元至元二年并元城入大名寻复置为大名路治明为大名府治 本朝因之南乐县

  在府东南五十里东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三十五里东至山东曹州府朝城县界四十里西至大

  名县界三十五里南至清丰县界十五里北至大名县界二十里东南至山东曹州府观城县治五

  十里西南至河南彰德府内黄县六十里东北至山东东昌府冠县治一百里西北至元城县治五

  十里汉置乐昌县属东郡后汉省后魏太和二十一年分魏县置昌乐县永安初置昌乐郡东魏天

  平中郡废县属魏郡隋开皇六年析置繁水县大业初省昌乐入繁水属武阳郡唐武德五年复置

  昌乐县属魏州贞观十八年省繁水入焉五代唐改曰南乐宋初属大名府崇寕四年改属开德府

  金还属大名府元属大名路明属大名府 本朝因之清丰县在府南几十里东西距六

  十二里南北距四十里东至山东曹州府观城县界三十七里西至河南彰德府内黄县界二十五

  里南至开州界十五里北至南乐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曹州府濮州治六十里西南至开州治四

  十里东北至南乐县治四十里西北至大名县治九十里汉置顿邱县属东郡后汉建安十七年

  属魏郡晋泰始二年于县置顿邱郡后魏因之北齐郡县俱废隋开皇六年复置顿邱县属武阳郡

  唐初属魏州武德四年于县置澶州贞观元年废还属魏州大历七年复置澶州又析置清丰县

  属之五代晋天福三年州徙德胜寨县随州徙废旧州为顿邱镇四年改镇置德清军宋庆历四年

  徙清丰县治德清军属开德府金属开州元仍旧明初改属大名府 本朝因之东明县

  在府南二百二十里东西距六十里南北距八十五里东至山东曹州府界三十里西至长垣县界

  三十里南至河南开封府仪封厅界六十里北至开州界二十五里东南至山东曹州府定陶县治

  一百里西南至长垣县治七十里东北至山东濮州治一百五十里西北至开州治九十里汉置离

   狐县属东郡后汉建初四年改属济阴郡晋魏因之隋仍属东郡唐属曹州天宝元年改曰南华五

   代宋因之金初为河所圮省入冤句寻移东明县来治仍属曹州元太宗七年改属大名路至元三

   年改属开州明洪武初省入长垣宏治四年复置属大名府万历中属开州 本朝仍属大名府

   开州在府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东至山东曹州府濮州界五

   十五里西至河南卫辉府滑县界七十里南至东明县界六十五里北至清丰县界三十五里东南

   至东明县治九十里西南至河南卫辉府濬县治九十里东北至清丰县治四十五里西北至河南

   彰德府内黄县界十五里古颛顼之墟夏时为昆吾国春秋曰帝邱为卫国都战国曰濮阳仍为卫

   都秦始皇五年置东郡汉以濮阳县为东郡治后汉因之晋咸寕三年改置濮阳国仍治濮阳县东

   晋后郡治移鄄城以濮阳为属县后魏因之隋属东郡唐属濮州五代晋天福三年改置澶州四年

   移濮阳县入州治开运元年升为镇寕军节度宋曰澶州澶渊郡镇寕军节度崇寕四年建为北辅

  五年升为开德府宣和二年罢辅郡属河北东路金仍曰澶州皇统四年改曰开州属大名府路元

  属大名路明洪武𥘉以州治濮阳县省入仍属大名府 本朝因之长垣县在府西南二百

  五十里东西距七十里南北距六十五里东至东明县界四十里西至河南卫辉府滑县界三十里

  南至河南开封府兰阳县界四十里北至滑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开封府仪封厅治一百里西南

  至开封府封邱县界三十里东北至东明县治七十里西北至滑县治九十里春秋卫地战国魏首

  垣邑汉置长垣县属陈留郡后汉为长垣侯国晋复为县属陈留国后魏太平真君八年并入外黄

  景明五年复置属东郡隋开皇十六年改曰匡城仍属东郡唐属滑州五代梁复曰长垣属开封府

  后唐复曰匡城宋建隆元年避讳改曰鹤邱寻复曰长垣仍属开封府金泰和八年以限河不便改

  属开州元初属大名路至元二年属开州明因之 本朝属大名府

 ︹形势︺屹屹魏土山河之固宋刘攽魏京诗矗如巨防扼为要

  津宋江休复县壁记九河绵络之奥区宋黄庭坚上梁文南距卫

  北负漳为险旧府

 ︹风俗︺俗近梁鲁微重而矜节史记货殖传刚武尚气力

  地理人人知本农桑劝学校宋晁无咎澶渊登科记俗尚义

  槪有古推逊之风澶渊旧志先人后已务崇礼让

 ︹城池︺大名府城周八里有奇门四外有濠广七丈五尺明建文三年嘉靖四十年甃砖

   本朝康熙年间修乾隆三十三年重修 大名元城两县附郭南乐县城周六里有

  奇门四濠广一丈元末筑明嘉靖三十四年甃砖 本朝康熙十二年清丰县城

  里有奇门四濠广三文明成化初筑崇祯十一年甃砖 本朝康熙十三年东明县城

  周七里有奇门四濠广六丈明宏治四年崇祯十二年甃砖 本朝康熙九年开州城

  旧土城周二十四里门四濠广一丈宋时旧址明宏治以来相继修筑长垣县城

  里有奇门四濠广四丈六尺明正统十四年筑崇祯十年甃砖 本朝康熙年闲修雍正九年筑䕶

  

 ︹学校︺大名府学在府治东南明永乐元年建 本朝康熙十一年修入学额数二十名

  大名县学旧在县治西南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县移附府城学署并入

  元城县学入学额数十五名又大名乡学在旧魏县东南本魏县学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裁改入

  学额数十六名元城县学在县治西北明永乐元年建入学额数十五名南乐县

  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武三年建入学额数十五名清丰县学在县治北明洪武七年

  入学额数二十三名东明县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治中建入学额数二十三名开州

  学在州城东门内元大德间建入学额数二十三名长垣县学在县治西明洪武元

   年建入学额数二十三名以上各学 本朝俱屡修天雄书院在府治 本康熙十年

   乾隆二十三年大名县移治郡城以书院改为县署以旧通判署移建书院仍名天雄元城

   书院在府治西南明正德中建祀宋刘安世繁阳书院在南乐县治 本朝康熙

   二十四年建广阳书院在清丰县治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扶义书院

   在东明县治明隆庆中建 本朝顺治八年圯于水乾隆二十九年重建明道书院

   州治明嘉靖中建祀程子寡过书院在长垣县治 本朝康熙五十九年

  ︹户口︺原额人丁四十一万七千六百二十八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一百九十六万四千八百七十二

   名口计四十四万二千五百一十五戸

  ︹田赋︺田地六万五千八百六十七顷七十七亩一分有奇额征地丁正杂银三十三万八百三十四

   两一钱三分三厘粟未四十二石一斗二升七合小麦四十二石一斗二升七合

 ︹山川︺惬山在大名县北元和志贵乡县古堰今名惬山在县西九里汉成帝时河决金堤河堤

  使者王延世募人运土塞河之处以其惬当人情故谓之惬山明统志惬山在大名县北十五里旧

  志土阜突然卉木周郁沙麓山在元城县东旧作沙鹿春秋僖公十四年沙鹿崩公羊传

  沙鹿者何河上之邑也穀梁传林属于山为鹿沙山名也汉书元后传王翁儒既徙魏郡元城委粟

  里元城建公曰昔春秋沙鹿崩晋史卜之曰后六百四十五年宜有圣女兴其齐田乎今翁儒徙正

  直其地日月当之元城郭东有五鹿之墟即沙鹿地也后八十年当有贵女兴焉后元后历汉四世

  为天下母水经注周穆王丧盛姬东征舎于五鹿其女叔㛗届此思哭是曰女㛗之邱为沙鹿之异

  名也元和志沙鹿在县东十二里明统志沙麓山在府城东四十五里方山在南乐县北七

  里旧有二上山并峙其形正方宋嘉祐以后大河经县境荡决不时遂为平陆其地名方山村

  山在清丰县西元和志在顿邱县西北三十五里今无考龙光山在东明县东南三十

   里以云气如龙而名岁旱祷雨有应白云山在东明县东北二十里郊原平衍土山突起相

   传张良辟谷于此其里曰白云里相近又有怀良村金沙山在开州治东迤北宋建炎闲杨

   棣守开德金师来攻棣与弟彭年力战死之人为瘗骨立冢如山因以沙名又有鸡鸣山在州城内

   莲花沼后洪洋山在开州东南五里土冈绵亘数里山南有浮翠桥即澶水所经寰宇记有

   卫阳山在濮阳县东南二十里居卫之阳又鲋鰅山在顿邱县西北三十里今名广阳山山海经云

   颛顼葬其阳九嫔葬其阴今皆不知所在 按鲋鰅山海经作务隅又作附禺五霸冈

   明县东南五十里相传春秋时会盟处亦名霸王冈黄陵冈在东明县东南八十里接山东

   曹县界元时贾鲁治河始此详见曹县大冈在长垣县东五十里雄堤环抱形势屹然

   冈在长垣县东南四十里荆冈集冈项当集之中冈畔有琉璃井青冈在长垣县西二十里

   平地突起土皆青色故名冈顶有寺下有白莲池学堂冈在长垣县北十里平广突兀近

   冈土皆赤色相传孔子尝过此讲学今有庙明天顺中建其前又有小冈形势连互又金哀宗兴定

   二年济河至蒲城次沤麻冈应在今县界古黄河有三道一自河南滑县流入经开州西北

   又东北经清丰县南又东北经南乐县西北又东北经元城县东又东北入山东馆陶县界此西汉

   以前黄河经行之故道也汉书武帝纪元光三年春河水徙从顿邱县南流入勃海夏河水决濮阳

   汜郡十六发卒十万救决河沟洫志河至大伾禹酾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洚水元光中河

   决瓠子后二十馀岁乃塞之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孟康曰二渠其一出贝邱西南南折者也其

   一则漯川河自王莽时遂空惟用漯耳水经注河水自凉城又东北为长夀津故渎出焉一则漯川

   今河所流一则北渎王莽时空故俗名是渎为王莽河东北迳戚城西又迳繁阳县故城东又北迳

   阴安县故城西又东北迳昌乐县故城东又东北迳平邑郭西又东北迳元城县故城西北而至沙

   邱堰自堰南分屯氏河出焉元和志王莽河西去昌乐县十六里去贵乡县三里寰宇记王莽河在

   顿邱县北十里接清丰入南乐县界又在德清军城西南五里一自滑县流入经开州西南又东北

   经清丰县南又东北入山东观城县界此东汉以后及唐时故道其自开州又东北岀迳大名元城

   之东者宋时北流故道也水经河水东迳铁邱南东北流迳濮阳县北为濮阳津又东北迳卫国县

   南元和志黄河南去临河县五里北去濮阳县十五里又在顿邱县南三十五里清丰县南五十里

   宋史河渠志澶州有濮阳大韩大吴商胡王楚横陇曹村依仁大北冈孙陈固明公王八凡十三埽

   大名府有孙村侯村二埽景德元年河决横陇埽庆历八年决商胡埽皇祐元年合永济渠注干寕

   军是谓北流嘉祐元年塞商胡北流入六塔河河不能容是夕复决五年河流派别于魏之第六埽

   曰二股河自魏恩东至德沧入海是为东流熙寕二年开修二股河东流闭北流十年大决于曹村

   澶渊北流断绝河道南徙东汇于梁山张泽泺分为二派一合南清河入淮一合北清河入海元丰

   元年决口塞河复归北四年小吴埽复大决自澶注入御河八年河流虽北而孙村低下涨水往往

  东出于是回河东流之议起元祐元年十一月张问请于南乐大名埽开直河并签河分引水势入

  孙村口于是减水河之议复起四年诏罢回河及修减水河元符二年河决内黄口东流遂绝旧志

  金时河徙而南北流亦绝诸口皆为平陆今开州境内有商胡埽在州东北三十里六塔河在州东

  北十七里自商胡东南通横陇之支渠也孙村埽在州东北三十四里横陇埽在州东一自河南封

  邱县流入经长垣县南又东经东明县南又东入山东曹州府界此宋南渡以后黄河改流之故道

  也明统志长垣县南六十里及废东明县南五十里皆有黄河故道正统十三年河决阳武循故道

  至开州南百二十里东扺濮州张秋其流奋激声闻数十里俗名响子口旧志正统十四年河决长

  垣朱家口宏治二年又决封邱荆隆口漫入长垣东明喜靖十五年河南徙杜胜集万历十五年又

  决荆隆口由长垣毛家潭直薄东明 本朝顺治七年又决荆隆口循响子口故道入洪河委折东

  北凡二十馀里下通张秋今有淘北河一作淘背河在长垣县南三十里东流至纸坊集入河又有

  白家河在县东南三十里自毛家潭东经盛桥入河又有枯河在东明县南六十里皆黄河旧流也

  朱家口在长垣县东南七十里响子口在东明县西南二十里卫河自河南内黄县流入经大

  名县南又东北经元城县东又东北入山东馆陶县界即古白沟水亦名永济渠亦名御河水经注

  白沟自内黄北迳高城亭东洹水注之又北迳问亭东即魏界也左与新河合又东北迳铜马城西

  又东北迳罗勒城东漳水注之谓之利漕只又东北迳赵城西又北阿难河出焉又东北迳空陵城

  西又北迳乔亭城西东去馆陶县故城十五里元和志永济渠西去洹水县二里唐书地理志贵乡

  县有西渠开元二十八年刺史卢晖徙永济渠自石灰窠引流至城西注魏桥以通江淮之货寰宇

  记魏县白沟水接馆陶县界南自洹水县界流入元史河渠志御河自魏县界经元城县泉源郷于

  村渡南北约十里东北流至包家渡下接馆陶县界三口旧志元时卫河犹在府北明正德中始出

  府南经艾家口又东北经小难镇入馆陶县界嘉靖三十六年漳水自魏县南回龙镇决入卫河遂

   舍艾家口改今大名县南东北流至小滩镇西南坌道村始入旧河万历十六年漳水还北流卫河

   故道遂为漳水所夺今卫河现由之道与河南内黄县接界之张二庄为大名县属至山东馆陶县

   接界之王家庄为元城县属皆岁有修濬漳河有新旧二河俱自河南临漳县流入经大名元

   城二县界又东北入山东馆陶县界元和志魏县旧漳河在县西北十里新漳河在县西北二十里

   明统志旧漳新漳二河俱在魏县西北流至府城西宋时尝引注雕马河入府城灌御河又从西北

   𨺗门出灌流沙河复入漳河漕运旧志明初漳水自河南临漳县东流折北经魏县南关又东北历

   府城西北二十里西店集东注馆陶合卫水所谓旧漳河也正德𥘉徙从府西南阎家渡入卫又十

   馀年自魏县东南双井入卫皆由府南艾家口东北流经小滩镇入馆陶界嘉靖三十六年复自魏

   县西南回龙镇入卫万历十六年始还北流今经魏县南十八里又东入府界亦曰新漳河即卫河

   故道也今之新漳非元和志之新漳矣 按通志今新漳河北徙自广平县流经魏县东北至府北

  界又东抵馆陶入卫旧志所谓新漳河自魏县南者今又为旧漳矣又接魏县之分入元城大名者

  由漳河决溢之故今豫省之临漳为上游大名县境内之丽家村为支流皆大名上冲 本朝乾隆

  二十四年直隶总督方观承奏准建坝以固堤防而旧县之卫河堤亦重加修葺元城之西店集堤

  长垣之太行堤自乾隆五年以来并岁加増筑又于长垣之甄家店堤南开新引河一道自堤西村

  起至纸坊村入旧引河止长二千七百五十五大于是氏有奠居田畴亦享其利乾隆十五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嵩洛銮舆过此有御制诗  硝  河源出河南濬县自滑县分

  二一东流迳开州西为马颊河又东北经戚城北又东汇为赵村陂至白仓北会傅家河又北经清

  丰县西又北经南乐县西至县北为岳儒固河又北入大名县逹元城县东城馆下流入山东朝城

  等县一由河南内黄县东北入大名县南界又东北注于县东三角潭分十之三自饮牛口注卫十

  之七自梅家口注卫水潦则由石村分注开州北火烧店经清丰县西秦村而北注岳儒固河或由

  内黄而东经南乐县西亦会于岳儒固可其水泻卤下垫凡所经流率至数岁不复刍牧沙河

  在元城县东大河支流也宋史河渠志元祐四年李伟开北京南沙河直堤第三铺放水入孙村口

  明统志沙河旧自府城西南引漳河入城灌御河复西北出城灌流沙河南北约长二十里东西阔

  二里其河常不定形势如山相近沙麓旧志此河今堙 按今大名府属之沙河自河南封邱县界

  穿太行堤经龙相入东明县之李连庄长七十里又一支自龙相迤北分流下入李连庄长三十里

  新旧引河之水皆注沙河洪河在东明县东南三里许自河南滑县流入迳县界洪门村云台

  只又迳南关东关又东北会濮水入山东濮州界濮河自河南封邱县流入经长坦县北又

  东经东明县南又东经开州东南合洪河入山东濮州界俗讹为普河水经注濮河故渎自济东北

  流左迤为高梁陂方三里又东迳匡城北又东北左会别濮水又东北与酸水故渎会又东迳蒲城

  北又东迳韦城南又东迳长垣县故城北又东分为二渎北濮出焉濮渠又东迳须城北又北迳襄

   邱亭南又东迳濮阳县故城南又东迳离狐县故城南又东迳葭密县故城北又东北迳鹿城南又

   东与句渎会与济同入钜野元和志濮水在南华县南五里寰宇记南华县濮水西自滑州韦城县

   界入乘氏县界明统志濮水在开州东南六十里旧志今有五里河在长垣县北乃河南黑阳山诸

   水下流自滑县流入西南抵小务口又东南流入河又有逯家河在县东北三里自小务口东流入

   东明县河为县巨浸盖皆濮渠馀流也其东明县者俗又讹为普河自县南三十五里袁长官营东

   北流经县东南八里袁旗营又东北经任二营赵官营又东北入于洪河猪龙河一名朱龙

   河在清丰县东七里南接开州自县之田村迳县城北哑叭堤口东迳南乐县之韩家集入山东曹

   州府观城县界观城之龙窠河水注之猪龙盖唐滋沙三水之下流也方舆路程考以猪龙为即龙

   窠名胜志遂以为源出冠县均误灉河在东明县南五十里西南自故黄河来折而东北入

   山东曹州界今涸故道犹存贾鲁河在东明县东南元史河渠至正四年河决白茅堤

  又决金堤水势北侵安山沿入会通运河督漕运使贾鲁议挽河东行以复故道丞相脱脱韪其策

  十一年四月命鲁为总治河防使兴缮鸠工十一月工毕河复故道南汇于淮东入于海共睿故道

  通长二百八十里有奇始自白茅长百八十二里继自黄陵冈至南白茅辟生地十里南白茅至刘

  庄村接入故道十里县志贾鲁河在县南六十里断头堤外漆河在东明县北门外源自河

  南黒阳山东流迳县西漆堤北又东迳县北关外又东合于洪河漆堤在县西十二里居民筑之以

  障漆洹水在大名县西自河南临漳县流入古洹水支流也水经注洹水枝津谓之新河

  东迳鸬鹚陂北与台陂水合注白沟河元和志洹水县洹水西自尧城县界流入旧志今并入漳河

  澶水在开州西南大河分流也一名繁水一名浮水春秋襄公二十年盟于澶渊杜预注澶渊

  在顿邱县南今名繁污水经注浮水故渎上承大河于顿邱县而北出东迳繁阳故城南张晏曰县

  有繁渊春秋盟于澶渊即繁渊也亦谓之浮水又东绝大河故渎又东迳五鹿之野又东迳卫国县

   东武阳县入河寰宇记澶渊在临河县东南十七里黎州东北八十里又十三州志云澶水在顿

  邱西南三十里伏流至繁城西南明统志繁水在南乐西北三十五里旧志澶州陂在开州西南其

  水由州南界东北迳城东二十里曰清河头十之七分注于霸家河又东迳濮州入张秋河十之三

  分注于清丰县东南界孙固城北汇为朱龙河又西受硝河之水流经县北邵家湾英满城又北入

  南乐县界迳县东南四十里又东入山东观城县界盖即古繁水古渎也古济水在东明长

  垣二县南北济也水经济渎东过平邱县南又东过济阳县北又东北迳𡨚句县故城北又东北与

  濮水合注济渎自武父城北东迳济阳县故城北又东北迳煮𬃷城南又东北迳吕都县故城南又

  东北迳定陶县故城北屯氏河故渎在元城县东北汉书沟洫志自塞宣防后河复

  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经魏郡清河信都勃海入海广深与大河等水经大河故渎自沙邱

  堰南分屯氏河出焉迳馆陶县东 按旧志谓在大名县东南误⿰夸瓜 -- 瓠子河故渎

  州南史记河渠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壤

  后二十馀岁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天子自临决河沈白马王璧于河令从官自将军

  以下皆负薪寘决河卒塞瓠子苏林曰瓠子河在鄄城以南仆阳以北广百步深五丈许水经瓠子

  河出东郡濮阳县北注县北十里即瓠子河口也元封二年塞瓠子口筑宫于其上名曰宣房宫

  故亦谓瓠子堰为宣房堰平帝以后未及修理永平十二年显宗诏王景冶渠筑堤瓠子之水绝而

  不通惟沟渎存焉河水旧东流迳濮阳城东北又东迳桃城南又东南迳清邱北又东至句阳寰宇

  记瓠子口在濮阳县西南十七里河津明统志在开州西南二十五里胡柳陂在开州东

  南五十里接山东濮州界五代梁贞明四年晋王与梁军大战处详见濮州张家潭

  名县东二里鱼藻繁衍冬夏不涸旧时卫河水自东南决多由此溢入县城三角潭

  名县东十五里方塘百亩岁久不固或以为龙湫也建龙王祠于其上祷雨辄应白水潭

  在大名县西五里林树交荫菱荇纵横为近郊胜地傅家潭在南乐县西北四里周约二里

  黄龙潭在清丰县东南三十五里断堤之间约二十馀顷余家潭在东明县

  东十里北曰长潭南曰圆潭相去一里许黑龙潭在开州西南瓠子河口大旱不竭俗称龙

  湫又有莲花潭在黒龙潭南三里方五六顷每秋水泛溢则二潭相通阎家潭在长垣县

  东南六十七里明正统十四年河水决入县境回流冲啮因成此潭宏治五年筑堤环之潭西七里

  曰牛家口东三里曰大冈皆筑堤以防决溢处西湖在开州西南旧时河流汇入积而成湖周

  数百亩后涸莲花池有四一在大名故城东二十里一在南乐县东十八里宋堤之西一

  在南乐县西北三十里旧为繁水所溢今皆湮一在开州儒学后水澄洁可鉴后壅明天顺间知县

  李迪重濬凤沟在长垣县西四十里饮牛口在元城县东十里地势洼下每秋雨霖潦

  水积其中即水退不可耕植嘉靖二十四年开为官渠艾家口在元城县南接大名县界

  旧时卫河所经也明初置水驿于此后废寒泉在开州南诗卫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水经注

  浚城侧有寒泉冈世谓之高平渠非也通典寒泉在濮阳县东南御井在开州治南泉极甘

  冽宋真宗驻跸时所凿

 ︹古迹︺魏州故城在今府东东魏始置贵乡县唐时贵乡元城二县皆治此旧唐书地理志

  魏州汉元城县地后魏天平二年分馆陶西界于今州东北三十里古赵城置贵郷县后周建徳七

  年以赵城卑湿西南移三十里就孔思集寺为县𪠘大象二年于县置魏州武德八年移县入罗城

  开元二十八年刺史卢晖移于罗城西百步大历四年又移于河南岸元和志魏州城前燕慕容𬀩

  所筑周宣帝于此置州理开元十三年又移元城县于州东北三百步贵乡管西界元城管东界今

  为魏博节度理所寰宇记后唐同光元年升州为东京兴唐府三年改为邺都晋天福初改为广晋

  府又改贵乡曰广晋汉乾祐元年改为大名府大名县宋史地理志庆历二年建大名府为北京宫

   城周三里一百九十步即真宗驻跸行官殿曰班瑞时巡靖方庆安京城周四十八里二百六步门

   十七旧志宋熙寕六年省大名县入元城后移南乐镇自是元城独为府治明洪武三十一年卫河

   泛溢城圯因迁今治旧府城在今城东十里 按魏书地形志旧唐志皆云贵乡县天平二年置而

   元和志作孝文帝置寰宇记作太和二十一年皆误大名故城在府南少东八里宋政和

   六年自府徙大名县治南乐镇即其地 本朝干隆二十三年水圯为患移治府城始废为村惟县

   丞仍驻旧治专管卫河修防事宜魏县故城有三俱在大名县西汉置魏县应劭曰魏

   武侯别都也北齐省入昌乐隋开皇六年复置元和志县东至魏州四十里旧唐书地理志汉旧县

   在今县南天宝三年移于今所明统志故魏县城在府西三十五里俗名旧县店旧志故城在今县

   东三十里俗名旧县村宋熙寕中移治洹水镇明洪武三年复为漳河所冲啮始迁五姓店在府西

   东北四十里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县废并入大名洹水故城在大名县西故魏县西南

  三十里汉内黄县地晋置长乐县属魏郡后魏省孝文复置长乐县北齐省入临漳后周建德六年

  又分临漳东北界置洹水县隋属魏郡唐属相州元和志县西南至相州一百二十里天祐三年

  属魏州寰宇记县在魏州西南九十三里宋史地埋志熙寕六年省洹水县为镇入成安旧志故城

  在成安县东南三十里后改属魏县今入大名漳阴故城在大名县西北故魏县西隋开

  皇十六年析魏县置漳阴县属魏州大业初省入唐武德四年复置贞观元年仍省入元城

  故城有三皆在今元城县东汉初置元城县在沙麓旁应劭曰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故县

  氏焉历晋魏齐北齐始废隋开皇中复置唐又迁此旧唐书地理志隋元城县治故殷城贞观十七

  年并入贵乡圣历二年又分贵乡莘县置治王莽开元十三年移治州郭下古殷城在朝城东北

  十一里旧志王莽城在旧州城东北二十馀里王莽河北岸亦谓之故元城五代梁贞明二年晋王

  自贝州还击刘𬩽追至故元城是也马陵故城在元城县东南五十里春秋成公七年同

  盟于马陵史记魏惠王三十年齐孙膑击魏大败之马陵杀其将厐涓隋书地理志元城县开皇六

  年又置马陵县大业初废元和志马陵在元城县东南一里寰宇记在县东南十里昌乐故

  城在南乐县西北魏书地形志昌乐县太和二十一年分魏置元和志县北至魏州五十里本汉

  旧县属东郡后汉省后魏孝文帝于汉旧城置昌乐郡及昌乐县周武帝改属魏郡隋属魏州旧唐

  书地理志昌乐县晋置属阳平郡后魏置昌州今县西古城是也隋废昌乐县入繁水武德五年

  置隶魏州今治所武德六年筑明统志五代唐改昌乐为南乐名胜志昌乐故城在今治西北三十

  五里俗讹为昌意城谓黄帝子昌意所筑 按水经注以昌乐为即汉东郡属县元和志因之旧唐

  志又以为晋置而晋志不载各书参错不一今考汉志本作乐昌名既不同且地在黄河西亦非东

  郡之界疑本魏县地惟地形志足据诸书之说恐皆有误繁水故城在南乐县西北隋开

  望六年分昌乐县置大业初废昌乐县入之唐初属魏州贞观十八年省入昌乐县志故城在县西

  北三十五里平邑故城在南乐县东北本赵地史记赵献侯十三年城平邑汉为元城

  县地东魏天平二年分置平邑县属魏郡北齐废开皇十六年复置大业初并入贵乡括地志平邑

  故城在昌乐县东北四十里明统志在南乐县东北七里唐马燧尝提兵至此今有浮屠旧志今为

  平邑村有马燧营遗址顿邱故城在清丰县西南春秋卫顿邱邑在今河南濬县界汉

  置顿邱县于此属东郡晋为顿邱治后魏因之北齐郡县俱废隋开皇六年复置顿邱县唐置澶州

  治此元和志澶州北至魏州一百十里南至濮阳县三十里寰宇记古顿邱县在清丰县东南十五

  里本旧澶州理所晋天福三年随州移于德胜砦于旧州置顿邱镇四年改镇为德清军开运二年

  又移军于陆家店此城废通鉴注九域志清丰县有旧州镇即顿邱城也明统志顿邱故城在清丰

  县西南二十五里清丰故城在今清丰县西元和志县东至澶州十五里本汉内黄县

  地大历七年于清丰店置因以为名旧唐书地理志清丰县割顿邱昌乐二县界四乡置以县界有

  孝子张清丰门阙魏州田承嗣请为县名寰宇记县在澶州西北五十五里旧志按宋志庆历四年

  徙清丰县治德清军废此城为镇九域志清丰县有清丰镇即此德清军故城

  丰县西北寰宇记晋天福四年改顿邱镇为德清开运二年人移德清军于陆家店在新澶州北

  七十里南至旧澶州二十五里北至南乐县二十五里西南至清丰县三十里宋史地理志庆历四

  年徙清丰县治德清军即县置军使隶澶州旧志德清城在今县西北三十里 按清丰县自庆历

  中移治德清城其后以水患又迁今治今不可考明统志清丰故城在今县西北十八里宋时因水

  故迁今县盖即德清城也明志不知宋庆历中移清丰治德清城乃谓徙德清军治清丰又别载德

  清城在开州北七十里皆混阴安故城在清丰县北二十里汉置县属魏郡元朔三年

  封济北贞王子不害为阴安侯五年又封卫不疑于此后汉永安五年为肃宗女吉食邑仍属魏郡

  晋置顿邱郡后魏太平真君三年并入卫国太和十九年复置仍属顿邱郡北齐省入顿邱县旧唐

  书地理志顿邱县后移治于阴安城今县北古阴安城是也德胜故城在开州有南北

  二城今州治即北城也其地本名德胜渡为河津之要五代梁贞明五年晋将符存审于德胜渡南

  北筑两城守之谓之夹砦梁贺𭹹攻德胜南城不克晋王寻自魏州发徒数万广德胜北城自后梁

  晋相争于此大小凡百馀战石晋时虑辽兵为患遂移澶州跨德胜津并顿邱徙焉寰宇记晋天福

  三年自旧澶州移于夹河造舟为梁顿邱县亦随州移理四年又移濮阳县于州之南郭汉乾祐元

  年移州就德胜砦故基周世宗又移今理明统志德胜砦在开州南三里汉乾祐初自夹河移澶州

  于此周世宗又迁于夹河与德胜砦南北相直故居人有南澶北澶之目旧志宋初州治顿邱县而

  濮阳县在州东门外景德初辽兵入犯寇准劝帝亲征驾至澶州南城驻跸准固请渡河御北城门

  楼盖是时州治南城也熙寕十年南城圯于水移治北城惟以濮阳县为治明初始省入州

  吾故城在开州东诗商颂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国语昆吾为夏伯在传哀公十七年卫侯梦

  于北宫见人登昆吾之观杜预注卫有观在古昆吾氏之墟今濮阳城中汉书地理志濮阳本颛顼

  之墟夏后之世昆吾氏居之隋书地理志濮阳开皇十六年分置昆吾县大业初省入旧唐书地理

  武德四年分濮阳置昆吾县八年并入濮阳括地志昆吾故城在濮阳县西三十里昆吾台在县

  西百步寰宇记颛顼城在临河县东北三里隋于城内置昆吾县昆吾台在城中高二丈濮阳

  故城在开州西南二十里汉置县本古帝邱也春秋僖公三十一年卫迁于帝邱左传昭公十

  七年梓慎曰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邱史记卫嗣君五年独有濮阳元君十四年秦徙野王县而并

  濮阳为东郡汉书地理志东郡治濮阳县卫成公自楚邱徙此故帝邱颛顼墟元和志濮阳县东至

  濮州八十里本汉旧县隋开皇十六年改属濮州寰宇记晋天福四年诏移濮阳县于澶州之南郭

  为理所通鉴注五代以前濮阳在河南宋澶州治之濮阳晋天福四年移就澶州南郭者也 按明

  统志又有帝邱城在滑县东北七十里土山村即卫成公所迁盖即濮阳城境相接也临河

  故城在开州西汉黎阳县地后魏永安元年分置东黎县属黎阳郡北齐废隋开皇六年置临

  河县属汲郡唐武德初属𥠖州贞观十七年州废属相州元和志临河县西北至相州一百二十里

  其城本春秋时卫筑新城也寰宇记县在澶州东六十五里魏东𥠖县也隋置临河县南临黄河为

  名唐天祐三年属魏州晋天福九年隶澶州文献通考绍兴闲临河县为黄河水渰废明统志废临

  河县在开州西六十里澶水故城在开州西二十里本临河内黄顿邱三县地隋开皇

  十六年置澶渊县以南临澶渊为名属汲郡唐初避讳改曰澶水属𥠖州武德四年属澶州贞观九

  年澶州废还属𥠖州十七年省入临河寰宇记废澶渊县在临河县东四十里离狐故城

  在东明县东南元和志南华县东南至曹州一百二十里本汉离狐县属东郡旧传初置县在濮水

  南尝为神狐所穿穴遂移城濮水北故曰离狐后汉属济阴郡魏志李兴从太祖迁离狐太守然则

  魏时为离狐郡也晋属济阴郡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曹州天宝元年改曰南华寰宇记离狐故城在

  今县西北三十三里后魏移今地通考南华县金时为黄河渰废旧志故城在东明县东北十里西

  台集又曰在曹州西四十里李二庄盖境相接也又山东单县有离狐城乃刘宋侨置非故县

  明故城凡有三其一在河南兰阳县界即故阳武户牗乡汉置曰东昏县王莽改曰东明晋

  省宋复置东明县其二在今东明县界金时东明以河患徙河北𡨚句故地今曰南东明集在县南

  三十里明洪武初徙治云台集寻废今曰西东明集在县西十五里宏治四年复置县于大单集即

  今治也 按旧志概以阳武户牗汉宋东昏东明事混入今县皆误故蒲城今长垣县治春

  秋桓公三年齐侯卫侯胥命于蒲杜预注蒲卫地在长垣县西南家语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三

  称其善括地志故蒲城在匡城县北十五里寰宇记在长垣县东北十里旧志明洪武初迁县于此

  故匡城在长垣县西南五十里春秋僖公十有五年盟于牡邱遂次于匡杜预注匡卫地在

  长垣县西南论语子畏于匡后汉书郡国志长垣有匡城又平邱有匡亭戴氏北征记匡城周三里

  元和志匡城县西北至滑州一百里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匡城县属滑州故匡城在县西南十里

  寰宇记隋于妇姑城置匡城县谓县南有古匡城为名朱梁割属开封宋初改为长垣县在开封府

  东北一百里县志今县西南有司家坡即古匡城也平邱故城在长垣县西南本卫邑春

  秋昭公十三年会于平邱即此杜预注平邱在长垣县西南汉置平邱县属陈留郡后汉因之晋省

  魏书地形志长垣有平邱城寰宇记平邱城在陈留县北九十里长罗故城在长垣县

  北汉宣帝本始四年封常惠为侯国属陈留郡后建武五年封樊宏长罗侯十五年徙废水经注

  圈称曰长垣县有罗亭故长罗县也后汉省并长垣有长罗泽又有长罗冈寰宇记长罗县城在长

  垣县东北四十里明统志长罗城在旧长垣县西南三十里长垣故城在今长垣县东

  北汉置县本魏之首垣邑也战国䇿韩侈谓秦王曰进齐宋之兵至首垣远薄梁郭史记赵肃侯七

  年公子刻攻魏首垣水经注长垣故首垣秦更从今名陈留风俗传曰县有防垣故县氏之孝安帝

  建光元年封宋俊为侯国随时移治故匡城北改名曰匡城又分韦城置长垣县大业初仍省入

  匡城唐武德𥘉又分匡城置长垣县属滑州八年人省入匡城括地志长垣故城在匡城县东北二

  十七里宋初改匡城为长垣县金初迁县于柳冢村明洪武元年以水患又迁于蒲城即今县也县

  志旧长坦集即柳冢在县东北四十里地名鲍堌今有废城宽垒深濠犹然险固 按明统志秦长

  垣县城在今县西南三十五里误参考括地志寰宇记当在今县东北十四里五鹿城

  一在元城县东一在开州南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晋公子重耳过卫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杜预注

  五鹿卫地今卫县西北有地名五鹿元城县东亦有五鹿水经浮水故渎东经五鹿之野注晋文公

  受块于野人即此处也京相璠曰今卫国县西北三十里有五鹿地今属顿邱县元和志五鹿墟在

  元城县东十二里寰宇记濮阳县五鹿城在县南三十里几城在元城县东南史记赵惠文王

  二十三年楼昌将攻魏几不能取十二月廉颇将攻几取之括地志几城在元城县东南魏武

  侯城在元城县南十里相传魏武侯所置旧有坛亦曰武侯坛阳狐城在元城县东北

  史记齐宣公四十三年田庄子伐晋围阳狐括地志阳狐郭在元城县东北三十二里空陵

  城在元城县东北魏书地理志贵乡县有空陵城朝城在南乐县东二十五里近山东朝城

  县界唐置朝城县以此为名今名韩张堡昌城在南乐县南晋永和六年赵将张贺度等会于

  昌城将攻冉闵于邺魏书地形志昌乐县有昌城明统志南乐县界有昌意城黄帝子昌意所筑即

  观泽城在清丰县东史记赵武灵王九年齐败我观泽括地志观泽故城在顿邱县东

  十八卫城在清丰县东南四十里相传灵公所都又有聂城在县东北春秋僖公元年齐

  师次于聂北或以为即此城之北又有瓦屋头集在县东三十五里或谓春秋隐公八年宋齐卫盟

  于瓦屋即此孙固城在清丰县东南十五里周五里宋时大河经流处即所谓孙村也又

  六塔集在县东南三十里亦即六塔河之故渠也咸城在开州东南六十里春秋僖公十有

  三年会于咸杜预注咸卫地濮阳县东南有咸城浚城在开州南诗鄘风在浚之城水经注

  濮水枝津东迳浚城南北去濮阳三十五里懿城在开州西北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讨卫

  疆戚田取卫西鄙懿氏六十以与孙氐杜预注戚城西北五十里有懿城因姓以名城也干城

  在开州北诗𨚍风出宿于干后汉书郡国志卫国县有竿城水经注云河之西岸有竿城盖即干城

  之讹也今州北有干城村乂清丰县志在县西北三十里戚城在开州北春秋文公元年公孙

  敖会晋侯于戚杜预注戚卫邑在顿邱卫县西水经注戚卫之河上邑汉高帝十二年封将军李必

  为侯国括地志故戚城在澶水县东三十里寰宇记在澶州北十里明统志在开州北七里又清丰

  县志戚城在县南三十五里龙城在长垣县南魏书地形志长垣有龙城寰宇记龙城在县

  东南二十里昔夏臣龙逢所居因以为名县志今名龙相村妇姑城在长垣县南十里县

  旧治于此故墟犹存旧有妇姑庙今移南关厢或云庄姜死卫人愍而祀之也訾娄城

  垣县西左传僖公十八年卫侯师于訾娄元和志訾娄城在匡城县西北十八里 按滑县志谓在

  县西南六十里盖境相接也𥙊城在长垣县东北后汉书郡国志长垣有祭城杜预左传注

  长垣县东北有祭城县志今县东北有𥙊城村按杜注以此城为郑祭封人邑今考此乃卫地不

  应为郑臣采邑南乐镇在大名县南旧为县治本汉乐昌县地东魏于今府东置贵乡县唐

  为魏州治五代汉改曰大名宋熙寕六年省入元绍圣二年复置政和六年移治南乐镇今仍徙

  县入府郭南乐仍为镇属南乐县元至元九年为县冶今仍附府郭此废 按名胜志县故城距

  今治十三里有台曰惠王台魏王所筑今不知所在疑指唐时贵乡故治也瑕邱在开州东

  南十八里义井里礼记檀弓公叔文子升瑕邱蘧伯玉从文子曰乐哉斯邱也寰宇记瑕邱在汉阳

  县东南三十里高三丈又有延邱在县东南四十里延陵季子⿺辶商卫憩此旧志瑕邱在州东南十八

  里延邱在州东南文冈里清邱在开州东南七十里春秋宣公十二年同盟于清邱杜预注清

  邱卫地在今濮阳县东南水经注⿰夸瓜 -- 瓠渎又东南迳清邱北京相璠曰在濮阳县东南三十里魏都尉

  治元和志在临濮县西三十五里通鉴后同光元年李绍兴败梁游兵于清邱驿旄邱

  州西诗卫风旄邱之葛兮寰宇记在临河县西南四十步 按尔雅前高为旄邱铁邱

  州北春秋哀公二年晋赵鞅及郑罕逵战于铁左传赵鞅纳卫太子于戚与郑战卫太子登铁上望

  见郑师众自投车下杜预注铁邱名在戚城南五代史晋开运二年阅马于铁邱寰宇记铁邱在顿

  邱县西北五里又县北十里有蒯瞆台按元和志谓铁邱在卫县东南十里误 蘧 伯乡

  在长垣县东水经注陈留风俗传曰长垣有蘧伯乡一名新郷有蘧亭曹大家东征赋曰到长垣之

  境界兮察农野之居民观蒲城之邱墟兮生荆棘之蓁蓁蘧氏在城之东南兮民亦飨其邱坟县志

  县东南有伯玉村龙渊宫在开州西南汉书武帝纪元光三年起龙渊宫水经注河南有

  龙渊宫盖武帝起宫于决河之旁龙渊之侧故曰龙渊宫也寰宇记宫在濮阳县东十里又县西南

  八里有赤龙涡有决河故道盖古之龙渊也非筑宫之所州志在州南别驾里宣房宫

  州西南史记河渠志塞瓠子筑宫其上名曰宣房宫旧志宣房宫在州西南十七里瓠子堤上

  龙院在清丰县旧澶州城内寰宇记后唐明宗宅后为僧院旧志又有御店亦在故城内宋太

  祖太宗微时邸舎也徽宗时改为潜德观骑山楼在府城东旧府治西园宋韩琦留守北京

  披云楼在开州治南宋真宗幸澶渊时建礼贤台在大名县西旧名魏台相

  传魏文侯所筑宾礼段干木处久废明万历十九年重筑易今名铜台在大名县东北五里

  积土亩许盖战国会盟处烽火台在开州东南旧志澶濮闲滨河远近多有土台连络相望

  盖皆五代及宋初所筑以备辽兵处重华台在开州城南九域志开德府有卫灵公台亦名

  重华楚王台在开州南相传项羽追章邯于濮阳驻军于此后人因立此台荆台

  在东明县南四十里俗传即田氏兄弟三人紫荆宅故处康王台在东明县南五十里宋靖

  康闲康王总帅河北招集义旅筑台于此故址犹存文台在东明县东北战国䇿无忌谓魏王

  曰秦七攻魏边城尽拔文台堕括地志文台在𡨚句县西北六十五里旧志在今东明县北数里又

  县东北十五里有东台安正堂在旧府治宋韩琦留守时建有琦重九会安正堂诗

  心堂在旧府治内宋冯京留守时建又观德堂亦在府治西园后周符彦卿所创射堂京改名

  观德 按府志西园在旧府治堂后宋韩琦于府治立三堂曰安正养善雅集后园即晩香亭西园

  曰骑山楼又别置东园于城南众乐堂在旧府治西园宋文彦博为留守时建每春日许郡

  人游赏故名又有九思亭亦彦博建贤乐堂在旧府城内宋通判黄庭坚建爱景堂

  在开州城内宋何承矩建晚香亭在旧府治宋韩琦为留守重九日宴诸监司于后圃有诗

  云莫嫌老圃秋容澹且看黄花晚节香后人因以名亭又有望春亭亦琦所建喜雨亭

  府城东五代时王彦超建雪香亭在旧府城名胜志韩魏公琦于压沙寺种梨千树方花繁

  盛时邦人士女日携觞酣饮其下寺僧创亭花闲取唐人诗句名之文彦博有诗刻石尚在

  波亭在元城县东故魏州城南五代史粱分魏相六州为两镇惧魏军不从遣王彦章将五百

  骑入魏屯金波亭以御变即此沙亭在元城县东南春秋定公七年齐侯卫侯盟于沙左传作

  盟于琐杜预注元城县东南有沙亭琐即沙也晋地道记县南有琐阳城即此梦山亭

  乐县西二里元隐士张淳筑姚燧牧庵书其额前有古文山其上三峯东崖曰月窟西崖曰云堆今

  废遗址尚存苍亭在南乐县西二十里其地有苍颉陵及造书台亭因以名后汉灵帝中平

  元年皇甫嵩与黄巾战于苍亭晋时冉闵败张贺度等于苍亭皆即此临河亭在开州宋

  史真宗纪咸平二年驻跸澶州幸浮桥登临河亭赐澶州父老锦袍茶帛景德元年冬帝次澶州渡

  河幸城南临河亭赐凿凌军绵𦈡瑶碧亭在开州治西南五代时建宛亭在长坦县

  西南左传僖公二十八年𡩋武子与卫人盟于宛濮杜预注长垣县西南有宛亭近濮水水经注濮

  渠之侧有漆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郸伐卫取漆富邱城之者也或亦谓之宛濮亭寰宇

  记漆城在长垣县西二十里梨园在旧府城内旧有梨树数千本宋吕夷简判大名又植桃

  数千本闲之筑亭于中后人因其进封许国公遂名为许公亭百花坞在旧府城内宋王拱

  长留守时于西园筑坞遍栽杂卉名曰百花王彦章营在南乐县南门外彦章驻兵之

  操刀营在南乐县西三十里其东有留胄营相去六里相传宇文周灭齐遣兵追高纬

  此其故垒五花营在南乐县北十八里唐时河北五镇会兵于此因名后人因其壁垒聚居

  成镇今名五花村又有建成营在县北八里武德中太子建成驻兵处五礼碑曹溶金石

  表宋徽宗五礼碑在大名府旧城内 按五礼碑徽宗御书









                        前提调官沈兆沄恭纂辑

                        提调官张日章恭覆辑

                        前校对官李孚忠恭  校

                        校对 官沈维钰恭覆校

大清一统志

大名府

︹关隘︺杜胜集巡司在东明县南六十里明宏治六年设通判及主簿驻此专理河务

  本朝初设守备把总康熙年间増设巡司后裁雍正十年改守备为都司十一年复设巡司又増置

  囘龙镇在大名县西南六十里接内黄县界相传宋真宗北征时囘銮经此李固

  镇在大名县西唐文德元年朱全忠救乐从训自白马济河下黎阳临河李固三镇九域志魏县

  有李固镇双井镇在大名县西二十里当漳卫合流之处明嘉靖中建北皋镇

  名县西与成安临漳二县接界明嘉靖三十年筑城与双井沙口俱称境内巨镇束馆镇

  在元城县东六十里以其地有束晳庙而名亦名束庙堡小滩镇在元城县东北二十五里

  卫河滨自元以来为转输要道河南漕运以此为转兑之所明初设巡司嘉靖三十七年又设税课

  司于此今裁 本朝嘉庆十二年设主薄驻此韩张镇在南乐县东二十五里金志朝城县

  有韩张镇即此古定镇在开州东南六十里旧置巡司今裁俗称小濮州土楼镇

  在开州西宋永初未北魏奚斤等拔宋滑台进击翟广于土楼破之即此九域志临河县有土楼镇

  大冈镇在长垣县东南七十里明洪武初置巡司今裁旧志明嘉靖中于县境筑四堡曰版

  邱在县南曰樊相在县西北曰南岳在县东北其一即大冈也黄军营在东明县西南明洪

  武初徐达取河北遣宜春侯黄彬出大名彬驻师大善集西南三里依河而阵檄谕诸县皆望风降

  服大名遂定因名其地为黄军营沙口堡在大名县西二十里当元城大名之冲为要隘

  处明嘉靖中建台头堡在元城县南门外其地有高台相传魏惠王拜郊台堡因以名又黄

  金堤堡在县东北十里儒家砦堡在县西北四十里皆商民辏集处主簿砦堡在清丰县

  东南三十里又许村堡在县西南三十里马村堡在县东北二十里皆有小城庆祖堡

  州南二十五里又井店堡在州西北五十里卫硝二河列其左右杨村在开州西南十五里

  旧时大河要口也五代梁贞明五年晋王军于德胜梁王瓒据上游十八里杨村夹河筑垒后唐同

  光初梁将王彦章攻唐德胜自杨村乘流而下遂克南城今为杨村铺赵征村在开州东

  北宋嘉祐元年六塔河决内侍刘恢往视还言河口乃赵征村于国姓御名有嫌大兴臿㔉非便今

  其地名赵村铺北张集在大名县东南十二里又边马集在县西南三十里裴子岩

  集在东明县南五十里与长垣接界白茅集在长垣县东一百二十里接东明界元贾

  鲁治河始此大黄集在长垣县有县丞驻此吕邱店在开州有州判驻此

 ︹津梁︺长桥在大名县西北旧魏县东郭龙化村长十里以防漳水漳安桥在大名县

  西北旧魏县东郭外为内黄等处通衢杨家桥在元城县西北乐清桥在南乐县

  西北四里跨岳儒固河明嘉靖间建西河桥在清丰县西郭外又旧城桥在县南三里大河

  桥在县北三里玉带桥在东明县北门外跨漆河又吴胜桥在县东十五里普河桥在县东

  南八石川桥在开州东门外明嘉靖中建浮翠桥在开州东南五里洪洋山

  南溪桥在开州东南八十馀里汊河头大通桥在长垣县东北二里许跨逯家

  河明万历五年建

 ︹堤堰︺附城堤在大名旧县城外环绕县治明正德间漳卫二河决溢入境知县吴拯増筑植

  柳千株亦名吴公柳堤逯家堤在大名旧县东南三里许起自南乐县界经县境抵卫河

  滨盖古堤也又有诸公堤张公堤俱在县西二里李茂堤在县南八里范胜堤在县东北十八里俱

  明嘉靖中筑以捍卫河泛溢漳河堤在大名旧县西南岸起自临漳延袤八十里北岸起

  自成安延袤五十里俱由县境抵元城县界明永乐中筑 本朝岁有修筑卫河堤

  名旧县西北五里明成化间筑起濬县之新镇下达馆陶延袤三百馀里 本朝岁有修筑

  船湾堤在大名旧县北艾家口明宏治初因卫河决溢筑以障御河门堤在九城县

  东旧城外旧志府内有河门旧堤魏帅乐彦桢尝因以筑罗城金堤在元城县旧府城北十九

  里南自滑县接界绕古黄河历开州清丰南乐大名元城东北接馆陶界即汉时古堤也汉书成帝

  建始四年河决东郡金堤寰宇记金堤在顿邱县北十里清丰县南四十五里德清军城东南五里

  下入南乐县界宋堤在南乐县东十八里古黄河西岸自清丰县六塔集来宋时所筑故名

  王村堤在南乐县西北三十里旧繁水所经延袤六十里入元城县界护城堤

  明县城外周八里许明万历十六年筑 本朝康熙十年白茅堤在东明县东南长垣

  县之纸坊集东东南去曹州七十里又金堤在县东南七十里西接黄陵冈东抵小张家湾元贾鲁

  创筑明宏治间修凡二百馀里孟华堤在东明县南二十五里西起滑县东抵山东界绵亘

  二三百里 按胙城有孟华潭流入滑县界堤盖以障此水下流故名海头集堤

  明县东北二十里韩村堤在开州南七十里复关堤在开州西寰宇记在临河

  县南三百步黄河岸北鲧堤在开州西寰宇记在临河县西十五里自黎阳入界鲧治水所

  筑旧志今俗所称鲧堤在州西十里又州南一里有宋堤相传宋时所筑州界南抵长垣北至大名

  其间长短无名之堤不可数计城南堤自滑县来经州东七十里鄄城乡分五道入山东范县界城

  北堤亦自滑县入至清丰盖皆宋时遗迹三尖口堤在长垣县东三十五里元时贾鲁治

  河筑堤始此长堤在长垣县南黄河之北自县西接河南仪封厅界迤𨓦而东历东明县南

  杜胜集至纸坊集仍属长垣接河南仪封山东曹州界绵亘二百馀里自明以来相继修筑 按长

  堤亦谓之太行堤 本朝乾隆十六年豫省黄河漫溢县迤东之堤啮十七年于甄家庄修筑新堤

  与故堤相接长二千七百九十九丈小务堤在长垣县西五里起自县西北青冈集缭城南

  东至黄家渡口约六十里合长堤明嘉靖二年县王三省以水溢开小务口道水由城北东行

︹陵墓︺苍颉冢明统志在南乐县西三十五里县志又有赫胥陵在县东四十里皆傅会也

 ︹夏︺关龙逢墓在长垣县南寰宇记在龙城东墓侧有祠︹周︺孔悝墓寰宇记在

 顿邱县北三里卫康叔墓元和志在顿邱县东北九十里子路墓水经注聂城东

 有子路冢明统志子路墓有三一在清丰县西南三十里一在开州北十里一在长垣县北三里旧

 志一在开州戚城之东门外有正大光明坊享殿三楹四壁石刻题咏甚多东西庑庖湢皆具一在

 清丰县西南二十里赵让村一在长垣县东关外又见河南滑县王孙贾墓在东明县

 东二十里俗名王孙孤闵子骞墓在东明县西北二十里墓旁有祠 按济南府及宿

 州皆有闵子墓名胜志又谓在清丰县西南二十里卫人葬其衣冠处公西华墓

 明县闵子墓东二十步庄周墓在东明县东北漆园城有庙柳下惠墓

  州东南大砦村蘧伯玉墓在长垣县南十五里陈留风俗传长垣县有蘧伯玉冡寰宇记

  在长垣县东七里祠在墓侧明统志在县南十五里县志在县南八里卫灵公墓

  垣县东北十里又见顺德府平乡及山东朝城县︹汉︺盖宽饶墓在大名县西元和志

  在魏县东南八里明统志久被水冲没王翁孺墓元和志在元城县东二百步翁孺元

  后之祖也审食其墓在清丰县北魏书地形志阴安有审食其冢娄敬墓

  州东南名胜志汉娄敬墓在州东南六十里录士望社内汲黯墓寰宇记在濮阳县西南六

  十里黯自淮阳太守归葬于此齐王冢在东明县西南二十里史记齐王田儋死临济亭盖

  吴恢吴祐墓在东明县西二十里吴家村故址及石人马尚存︹晋︺束晳

  墓元和志在元城县东二十五里旧志在今县东六十里束馆镇前有祠︹唐︺罗宏信

  墓在大名县西北十八里张公谨墓在南乐县南三十五里故繁水城南︹五代︺

  ︹梁︺王彦章墓在开州南徐镇里一名忠陵︹晋︺王清墓在南乐县西北三里

  晋开运初清与辽兵战死葬于此︹周︺剑甲墓在大名县南八里许后周太祖遗诏葬剑

  甲于︹宋︺晁宗悫墓在清丰县西北四十里杨棣墓在开州东门内金沙

  山明万历中知州沈尧中建碑表其墓︹元︺张淳墓在南乐县西南二里︹明︺成基

  命墓在府城南关魏允贞墓在南乐县南关外

 ︹祠庙︺四贤祠在府治内祀唐狄仁杰宋寇准韩琦刘安世明嘉靖中建三贤祠

  志在旧府城文庙东南祀唐魏徴狄仁杰宋韩琦狄梁公祠明统志在府城南门外唐

  狄仁杰尝为魏州刺史有异政故民为立祠旧有双碑一李邕文张继处书开元中立一冯宿文胡

  证书元和中立又元和志有祠在魏县东南四里今废赵文君祠在大名县西北废魏

  县治内祀汉县令赵夔旧在县东南二十三里明嘉靖中徙今所张清丰祠在清丰县

  南郭外清丰隋时孝子明嘉靖中建祠南将军祠在清丰县北门外祀唐南霁云

  贤祠在东明县东二十里祀闵子骞公西华明嘉靖中建忠烈祠在开州治东元郭嘉

  死辽东之难明洪武初旌其忠烈命有司立祠寇莱公祠在开州东门内程明道

  祠在开州城内柳下惠祠在开州东北柳村里明万历中建阿萨尔祠

  在开州由义坊阿萨尔元人屡立战功世祖器重之时开州有大狱株连千馀家阿萨尔为剖辨得

  雪至元初散军卫于河北民被其虐阿萨尔悉绳以法故州人感而祀之 阿萨尔旧作阿术律今

  子路祠有二一在开州北墓所一在长垣县北街明嘉靖中建双忠祠

  垣县南关祀关龙逢比干明宏治中建卫灵公祠寰宇记在长垣县东北旧长垣城内

  蘧伯玉祠在长垣县南街旧为子路祠明嘉靖中改祀蘧伯玉于此灵津庙

  州西南别驾里宋孙洙灵津庙记元丰元年曹村新堤成赐名堤曰灵平庙曰灵津

 ︹寺观︺兴隆寺在旧府城内名胜志兴隆寺佛殿四楹下有魏宫弹棋局魏文帝时故𣢾也

  白马寺在府城内西南隅宋建寕中有佛放光如白马驾车状因敕建寺名曰白马作浮屠

  五层极土木之盛后毁明万历间重葺今名白佛寺普照寺在府治西宋元时在旧府城内

  明永乐初徙建于此 按清丰县亦有普照寺寺中有明王越碑记文殊寺在大名县西胡

  管庄相传金元以前建规模宏扩为境内名刹大安寺在元城县东旧府城内宋时建东壁

  画真宗幸大名府时仪卫卤簿及扈从各官首列寇莱公旧贤寺在东明县东南六十里其

  地有厐居士庄相传汉厐居士世居于此练行成道唐开元中建寺庄前名曰旧贤太平兴

  国寺在开州治东宋时敕建 本朝康熙十年重葺延昌寺在开州东南小濮州创于

  后唐旧名法空寺元世祖在藩邸曾驻跸于此生皇子后即位赐金改名延昌至元三十八年重修

  有刘元碑记龙泉寺在开州清河店北冈之上去州十里面河背山树木幽翳后有土山

  高三洪福寺在开州新店去城数里创于后周修于宋明隆庆万历时屡修寺中有塔

  碑文云寺即宣房故墟也洪洋拱其东龙潭汇其西平冈曲阜岩壑深邃林木蔚茂为澶盛刹

  凉寺在开州之郭村去城十里唐太和中比邱洪贞建宋至明屡加修葺中有石香亭记其始

  末州之古刹推为第一白塔寺在长垣县西门内明洪武八年建塔相传有钟不扣自鸣

  万寿观在开州城东元𭅺明道真人修炼之所泰定二年建曰元都万寿观

 ︹名宦︺︹汉︺韩延寿燕人宣帝时徙为东郡太守上礼仪好古教化聘贤士表孝弟有行修治

  学宫春秋乡射陈钟鼓盛升降揖让及都试讲武习射御之事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吏民

  敬畏趋乡之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

  寿痛自刻责吏闻者自伤悔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王尊高阳人成帝时

  迁东郡太守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尊躬率吏民沈白马祀河伯亲执圭璧使巫䇿祝请以身填

  金堤因止宿庐居堤上吏民叩头救止尊终不去及水盛堤坏尊立不动而水波消却𮞉还吏民嘉

  壮尊之勇节白马三老朱英等奏其状诏秩尊中二千石加赐黄金二十斤数岁卒官吏民祀之

  耿纯宋子人光武时为东郡太守时东郡未平纯视事数月盗贼屏迹居四岁坐事免从击董

  宪道过东平百姓数千随车驾涕泣曰愿复得耿君帝曰纯治郡乃能见思若此乎建武八年东郡

  济阴盗贼群起帝以纯威信著于卫地使与李通王常会兵东郡击之东郡闻纯入界盗贼九千馀

  人皆诣纯降大兵不战而还玺书复以为东郡太守吏民悦服张酺细阳人肃宗初出为东郡

  太守酺虽儒者而性刚断下车擢用义勇搏击豪强长吏有杀盗徒者酺辄按之以为令长受赃犹

  不至死盗徒皆饥寒佣保何足穷其法擢用郡吏王青且上疏荐其三世死节帝幸东郡引酺及门

  生并郡县掾史咸会于庭帝先备弟子之仪使酺讲尚书一篇然后修君臣之礼视事十五年

  丕平陵人永元二年迁东郡太守修通溉灌百姓殷富数荐达幽隐名士︹三国︺︹魏︺胡

  质寿春人太祖召为顿邱令县民郭政通于从妺杀其夫程他郡吏冯谅系狱为证政与妹皆耐

  掠隐抵谅不胜痛自诬当反其罪质至官察其情色更详其事检验具服︹晋︺郑默开封人武

  帝时出为东郡太守值岁饥默辄开仓赈给乃舍都亭自表待罪朝廷嘉默忧国诏书褒叹比之汲

  ︹隋︺元晖洛阳人开皇中拜魏州刺史有惠政杨文思华阴人开皇中为魏州刺

  史甚有惠政及去职吏民思之为立碑颂德张琚河东人开皇中为洹水令以清正闻

  德深宏农人文帝时迁贵乡长为政清静不严而治会兴辽东之役徴税百端人不堪命惟德

  深一县有无相通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诸城多沦陷唯贵乡独全寻转馆陶长贵

  乡父老诣阙请留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阙相讼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断从贵

  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馆陶合境悲哭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慕容遐燕人大业中为澶水

  丞汉王谅反抗节不从以诚节闻︹唐︺潘道毅魏州总管武德四年刘黒闼陷魏州道毅

  权威魏州刺史武德四年黒闼陷鄃县威死之孔昌寓山阴人贞观中为魏

  州司马有治状帝为不置刺史为政三年玺书褒美李灵龟唐宗室历魏州刺史为政威严

  盗贼不发凿永济渠通新市百姓利之苏干武功人垂拱中迁魏州刺史河朔饥前刺史苛

  暴百姓流徙干检吏督奸劝课农桑由是流冗尽复以治称狄仁杰太原人万岁通天中

  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擢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仁杰曰贼在远何自

  疲民万一贼来我自办之何预若辈悉纵就田贼闻亦引去民爱仰之为立祠韦景骏

  人为贵乡令有母子相讼者景骏曰令少不天常自痛尔幸有亲而忘孝也教之不孚令之罪也因

  呜咽流涕付授孝经使习大义于是母子感悟请自新遂为孝子宋璟南和人睿宗时为魏

  州刺史有德政阳峤洛阳人睿宗时为魏州刺史以清白闻既徙荆州为本道按察使魏人诣

  阙下请峤为刺史故再治魏张廷珪济源人开元中徙魏州刺史初景龙中宗楚客纪处

  纳武廷秀韦温等封户多在河南河北讽朝廷诏两道蚕产所宜虽水旱得以蚕折租廷珪谓两道

  倚大河地雄奥股肱走集宜得其欢心安可不恤其患而殚其力若以蚕桑所宜而加别税则陇右

  羊马山南椒漆山之铜锡铅锴海之蜃蛤鱼盐水旱皆免何独河南北外于王度哉愿依贞观永徽

  故事准令折免诏可在官有威化苗晋卿壶关人天宝中徙魏郡太守即充河北采访使

  居三年政化大行魏人为营生祠立石颂美李㟧赵人为南华令大水他县饥人至相属㟧

  为具𩜾粥及去糗粮送之吏为立碑︹五代︺︹周︺魏丕相州人世宗镇澶渊辟司法参军有

  盗五人狱具丕疑其冤缓之不数日果获真盗世宗嘉其明慎辛仲甫汾州孝义人显德初

  郭崇出镇澶渊署仲甫掌书记崇所亲吏为厢虞候部民有被劫杀者诉阴识贼魁即捕盗吏也官

  不敢诘仲甫请自捕逮鞫之吏故稽其狱仲甫曰民被寇害而使自诬服蠧政甚矣焉用僚佐为请

  易吏以雪冤愤崇悟移鞫之乃得实状︹宋︺王祐莘人符彦卿镇大名颇不治太祖以祐代

  之俾察彦卿动静祐以百口明彦卿无罪彦卿由是获免陈恕南昌人太宗时知大名府时辽

  人内寇受诏増浚城隍其器用取于民者不时集恕立擒府中大豪一人械之以徇民皆悚栗无敢

  后期者数日功就王承衍洛阳人雍熙中知天雄军府兼都部署时辽兵扰镇阳邻境戒

  严城市大恐属上元节承衍下令市中及佛寺燃灯设乐与宾佐宴游达旦人赖以安后再知天雄

  军吏民千馀诣监军请为本道节帅诏褒之赵昌言汾州孝义人淳化中知天雄军大河

  贯府境豪民峙刍茭图利诱奸人潜穴堤岁仍决溢昌言知之一日堤吏告急命径取豪家廥积以

  给用自是无敢为奸利者属澶州河决流入御河溢浸府城昌言籍兵负土増堤不浃旬城完太宗

  手诏褒谕之吴元扆太原人真宗时知澶州咸平三年转运使刘锡上其治状诏书嘉奖

  张进曲阜人咸平中徙天雄军部署会河决郓州王陵口发数州丁男塞之命进董其役

  凡月馀毕诏褒之何承矩河南人景德元年出知澶州承矩自守边以来常欲朝廷怀柔

  远人为息兵之计及是车驾按巡本部卒与辽和益加叹赏张旦赵州人真宗时知德清军

  景德中辽兵入寇陷军壁旦与其子利涉率众奋击并战没帝闻之惊悼录其四子官时虎翼都虞

  候胡福副指挥使尚祚指挥使张睿刘福都头辅能等皆力战而死真宗嘉叹其忠勇周起

  邹平人真宗时徙知天雄军所至有风烈数赐书褒谕(⿱艹石)卢龙人真宗时知澶州蝗

  旱之馀勤于政治郡民列状乞留靳怀德高唐人真宗时知澶州州居水陆之要怀德悉

  心抚治颇著政绩张禹珪河朔人景德中知澶州勤于政治以瑞麦生狱空连诏嘉奖会

  河堤决溢禹珪率徒塞之宰相王旦使兖州还言其状优诏褒之王会益都人天禧中知天

  雄军仁宗初以彰信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辽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人乐其政为画

  像而生祠之曹玮灵寿人仁宗初知天雄军辽使过天雄部勒其下曰曹公在此毋纵骑驰

  王德用赵州人仁宗时辽遣刘六符来求复关南地以兵压境乃改德用知澶州岁大

  熟六符见德用拜曰此公仁政所及也赵及偃师人仁宗时知魏县历通判大名府所治有

  声吏民安之李京赵州人仁宗时知魏县奉法严正吏不便欲以苛中京遂相率遁去监司

  果议以苛刻斥京知府任布曰如此适堕吏计中京赖以免程琳博野人仁宗时知天雄军

  后又判大名府持重不扰前后守魏十年度要害缮壁垒増守御备值杂木数万曰异时楼橹之具

  可不出于民矣人爱之为立生祠陈执中南昌人皇祐中判大名府河决商胡走大名程

  琳欲为堤不果成而去执中乘年丰调丁夫増筑二十里以障横溃贾昌朝获鹿人仁宗时

  判大名府时河决商胡昌朝请复故道不从六塔功败宾棣德博民多水死昌朝振救之甚力

  衍山阴人仁宗时知天雄军衍为治谨密不以威刑督吏然吏民亦惮其清整张问

  人仁宗时通判大名府郡牧地在魏岁久冒入于民有司按旧籍括之地数易主劵不明吏茍趣办

  持诏书夺人田至毁室庐发邱墓问至则曰是岂朝廷意𫆀具以上闻仁宗谕大臣曰吏用心悉如

  问何患赤子之不安也立罢之张观绛县人仁宗时徙知澶州河坏孙陈埽及浮梁州人大恐

  或请趋北源以避水患观曰太守独去如州民何乃躬率卒徒増筑之堤完水亦退李肃之

  濮州人仁宗时监大名府军资库大河溢府檄修冠氏堤堤功就弗扰民悦之通判澶州辽使将过

  郡而楼堞坏圯肃之谓郡守曰吾州为景德破敌之地当示雄强遂鸠工构城屋凡千区已而中贵

  人衔命来视规置一新惊赏嗟异陆诜馀杭人仁宗时佥书北京判官贝州乱给事不乏贼

  平又条治其狱无滥者韩综雍邱人仁宗时通判天雄军河溢金堤民依邱冢者数百家综

  令曰能济一人予千钱民争操舟筏以救之已而邱冢多溃傅求考城人仁宗时通判大名

  府府守吕夷𥳑委以事夷简入相荐其本张焘临濮人仁宗时提点北刑狱摄领澶州七日

  而商胡决焘振溺救饥所全活者十馀万姚仲孙商水人仁宗时权知澶州河坏明公埽绝

  浮桥仲孙亲总役堤上埽一夕复完权知大名府夜领禁兵塞金堤决河是岁澶魏虽大水民不及

  李遵勗上党人仁宗时知澶州河水溃将坏浮梁遵勗督工徒七日而堤成康德

  舆洛阳人仁宗时历大名府路钤辖提举金堤至和中河决小吴埽破东堤顿邱口居民避水者

  趋堤上而水至不得达德舆以巨船五十顺流以济之遂免垫溺刘涣保塞人治平中知澶

  州河北地震民乏粟率贱卖耕牛以供朝久涣尽发公钱买之明年民无牛耕价増十倍涣复出所

  市牛以原值与民澶民赖不失业程颢河南人英宗时佥书镇寕军判官程昉治河取澶卒

  八百虐用之众逃归群僚畏昉欲勿纳颢曰彼逃死自归弗纳必乱若昉恕吾自任之即亲往拊劳

  约少休三日复役众欢踊曹村埽决颢谓郡守刘涣曰曹村决京师可虞臣子之分身可塞亦所当

  为盍尽遣厢卒见付涣以镇印付颢立走决所激谕士卒命善泅者渡决口引巨索济众两岸并进

  数日而合韩琦安阳人熙寕元年徙判大名府王安石用事出常平使者散青苗钱琦亟言之

  帝出其疏以示宰臣曰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可以利民今乃害民如此当是时青苗

  法几罢琦在魏郡久辽使每过移牒必书名曰以韩公在此故也魏人为立生祠文彦博

  介休人仁宗时判大名府熙寕中复判大名府身虽在外而帝眷有加初治河者为濬川杷王安石

  遣都水丞范子渊行其法彦博言河非杷可濬臣不敢雷同罔上黄庭坚分寕人熙寕中

  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郑仅彭城人熙寕中为大名府司户参军留守

  文彦博以为材部使者檄往他郡彦博曰如郑参军讵可令数出奏改司法薛向河中万泉

  人神宗时论河北籴法之弊朝廷是向计始置使籴司于大名以向为提点刑狱兼其事武强有盗

  杀人而逸尉捕平民抑使承向覆其冤脱六罪囚于死王拱辰开封咸平人元丰𥘉判大

  名时三路籍民为保甲日聚而教之禁令苛急往往去为盗拱辰抗言其害主者指为沮法拱辰上

  章不已帝悟于是第五等户得免韩璹汲人神宗时知澶州河决昼夜捍御帝念其劳迁大

  中大夫璹吏事绝人历案牍终身不忘澶州民怀思之他日郡守或欲有所为民必曰此巳经韩大

  中矣以故辄止章衡浦城人元丰中知澶州至部会官立法禁民贩盐衡言民恃盐以生生之

  所在虽犯法不顾徒令捍狱日繁请如故便韩绛雍邱人哲宗初为北京留守河决小吴都

  水议傍魏城凿渠东趋金堤役甚急绛言功必不成徒耗费国力而使魏人流徙非计也三奏讫罢

  徐处仁谷熟人河北盗起徙大名尹前尹王革惨而怯盗无轻重悉抵死小有警辄闭

  城以兵自卫处仁至即大开城门彻牙内人情遂安在官以刚廉称黄友温州平阳人通判澶

  州金人败盟郭药师以常胜军叛燕士响应友独领数千人与之战躬冒矢石破裂唇齿钦宗即位

  召对问状为之称叹︹金︺梁肃奉圣州人以山东西路转运副使摄大名少尹正隆末境内盗

  起驱良民陷贼中不能自辩者数千人皆系大名狱肃到官考验得其情谳出者十八九杨伯

  仁稿城人世宗时改大名少尹郡中豪民横恣民受其害伯仁穷竟渠党四境为之帖然

  单公弻河北东路孙卓货明安人章宗时知大名府事是时伐宋军兴有司督逋租及牛头

  税甚急公弻奏军士从戎民亦疲弊可缓徴以纾民朝廷从之 孙卓货明安改见顺天府名宦

  裴莫亨临潢府人章宗时同知大名府事先是豪猾纵横前政莫制莫亨下车宣明约束阖

  境帖徒单铭特赫塔腊人大安三年知大名府荐饥重困铭乞大出交钞以振之 特

  赫塔腊旧作忒黒辟刺今改正王毅大兴人官东明令贞祐二年东明围急毅率兵民欲战者

  数百人拒守城破犹率众抗战力穷𬒳执与县人王八等四人同驱之郭外先杀二人王八即前跪

  将降毅以足踣之厉声曰忠臣不佐二主汝乃降乎驱毅者以刃斫其胫毅不屈而死赠曹州刺史

  ︹元︺张宏范定兴人至元二年守大名岁大水漂没庐舍租税无从出宏范辄免之朝廷罪

  其专擅宏范入见曰臣以为朝廷储小仓不若储之大仓帝曰何说也对曰今岁水潦不收而必责

  民输仓库虽实民死亡殆尽明年租将安出曷若活其民使不至逃亡则岁有恒收非陛下大仓乎

  帝曰知体其勿问张孔孙隆安人至元中以廉访使莅大名以所没赃籴粟赈饥民寻除

  大名路总管兼府尹大兴学校有献故河堤三百馀里于太后者即上章请还于民从之︹明︺焦

  昉定兴人永乐初为长垣知县任满当去百姓诣阙请留诏许之以知州秩仍理县事政绩益著

  宣德中卒于官民为营葬于邑城东南隅且筑室居其妻子贺祯仁宗时为大名县丞励廉

  隅三考当迁民乞留即擢知本县阎禹锡洛阳人景泰中任开州训导从学者如市人士

  化之有不率辄曰吾无以见阎先生李瓒临汾人成化中知大名府河决长垣东明瓒筑长堤

  延袤二百馀里植榆柳数万株沿堤置铺夫遇冲刷辄补葺又于元城筑卫河堤工费不扰世享其

  利民有不事生业者督命纺织远近革化在官十二年民尸祝之韩福天长人宏治中知大

  名府自罢兵戍盗稍起福定诸州县番上之法躬亲团操又时询察盗贼屏迹道不拾遗鼔楼下置

  认物亭命境内有见道上所遗物一钱以上悉赍投亭中许亡者认取诸州县吏民以事诣府者率

  投衣囊亭中事毕各持去间有过旬者吏民不敢取也在任八年治行为天下第一赐宴光禄两入

  觐朝中吏士夹道指曰此大名韩知府也时以比宋包拯云鲍琦麻城人宏治中知魏县值

  漳水决漂没田庐琦筑堤一百三十里捍之不三月而成水患以息至今称鲍公堤刘鸾

  人正德中知东明县时流贼攻东门二日几陷鸾乘城督战悉力拒守项中二枪神色不变纵火烧

  贼营围始解张谦慈谿人嘉靖中知大名府以廉驭吏终谦之治无敢受一钱者故事养马

  常课外复徴馀地钱百姓苦之谦请豁免值岁旱蝗为减徴派缓马价蠲田租凡事不便民者悉加

  酌济流亡多来归诸偁秀水人嘉靖中知大名县政尚宽𥳑邑有水患筑堤障之至今称诸

  甄敬平定州人嘉靖中知大名县漳卫河决敬筑楼底埽口以牛种给民均亩定则岁以

  丰稔流亡归业朱湘义乌人嘉靖末知大名县初至首筑䕶城堤创应龙书院会士人月三试

  之置学田二百馀亩建社学十四所𨕖塾师分训之文教大兴卢象昇宜兴人天启末知大

  名府擒大盗马翩翩崇祯三年擢大名兵备副使尝追贼于小西天山又败之青龙冈前后斩首数

  千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于鞍弗顾失马即步战以是贼甚畏不敢窥大名 本朝

  乾隆八年祀名宦祠朱廷焕单县人崇祯中以兵备副使分巡大名流贼逼畿辅伪檄

  至怒而碎之及城破被执不屈死

 ︹本朝︺方元启开化人顺治间知南乐县时民多逃亡徭役无所出居者重困元启按籍清审

  减免丁银六百馀两来归者给以牛种农具不数年増户口万六千有奇高文鉴江陵人顺

  治十八年知清丰县先是县多杂征岁责数千两文鉴至悉除之争讼者立为剖决未尝留滞以病

  去民立祠祀之耿介登封人康熙初分巡大名道介故清正为下所服及去父老相送数百里

  范明德寿州人康熙六年为大名府通判制府幕士犯罪明德按治之其人走愬制府明德

  曰某守法吏敢以上官挠法𫆀卒于官贫不能殓士民伤之来谦鸣萧山人雍正中知魏

  县甫至督民筑漳河堤严明条约在工者无敢作乾隆二十二年魏圯于漳民避居护城堤上堤

  为谦鸣増筑者屡啮不圯陈睿长寿人乾隆十九年知大名县二十二年大水邑故有护城堤

  睿躬率民夫昼夜补筑水猛溢入堤急招民避城上先是水将至魏汜沁水挟淇漳注卫卫高数丈

  彻数十里民情仓皇睿豫运米贮城楼至是以所储米煮粥遍给数日水稍平开仓出粟牒请不俟

  报可及奉   旨赈济睿详查戸口抚恤周至后移疾归士民为之流涕王沛生

  乾隆二十二年知魏县时魏城新没于水奉  旨赈恤沛生加意抚循尝乘小舟躬至各乡

  查勘不避寒暑明年以裁缺去茹敦和会稽人乾隆二十九年南乐县南乐地故卑下当

  猪龙河之冲敦和审地形高下因𫝑利导水不为患县地多茅沙盐堿教以周礼土化之法多种杂

  瘠田皆变沃壤邑人以麦秸编笠为生率荒本业敦和劝令种桑勒碑记以示民民获其利调大

  名县地滨漳河水患尤剧漳之旁有梁河敦和谋开渠以杀其𫝑议甫定内迁大理寺评事不及上

  请履勘乃劝民兴修刻期集河干亲为指示形𫝑民具畚锸来者以万计及旬而渠成嘉庆十年

  祀名宦祠赵纶仁和人嘉庆十六年知长垣县十八年教匪滋事纶入县属苇园村搜捕匪党

 被贼戕害事  闻赐恤









                         前提调官沈兆沄恭 纂辑

                         提调官张日章恭覆辑

                         校对 官徐堉恭  校

                         校 对官沈维钰恭覆 校

大清一统志

 大名府

︹人物︺︹汉︺汲黯濮阳人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严见惮武帝即位为主爵都尉亦以数直谏不

  得久居位帝问严助曰汲黯何如人也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至其辅少主守成虽自谓贲育

  弗能夺也帝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汲黯近之矣后拜淮扬太守居十岁而卒京房

  人治易事梁人焦廷寿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房用

  之尤精好锺律知音声以孝廉为郎永光建昭间数上疏所言屡中石显五鹿充宗疾之出为魏郡

  太守后卒为所中下狱死王闳元城人平阿侯谭之子哀帝时为中常侍幸臣董贤为大司马

  宠受贵盛闳屡諌忤旨帝临崩以玺绶付贤闳白元后请夺之即带剑至宣德后闼举手叱贤贤不

  敢拒乃跪授玺绶闳驰上太后王莽忌闳出为东郡太守莽败汉兵起闳独完东郡三十馀万户归

  于更索卢放东郡人以尚书教授千馀人初署门下掾更始时使者督行郡国太守有

  事当斩放愿以身代使者义而赦之由是显名建武六年征为洛阳令徒諌议大夫数纳忠言后以

  疾去复徴不起光武使人舆之见于南宫云台赐谷二千斛遣归吴祐长垣人父恢为南海

  太守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海滨旧多珍怪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嫌疑之间诚宜慎也恢抚

  其首曰吴氏世不乏季子矣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担石而不受赡遗举孝廉迁胶东侯相为政仁𥳑

  争讼自息梁冀表为长史冀诬奏李固祐争之不听时扶风马融为冀章草祐因谓融曰李公之罪

  成于卿手卿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遂自免归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长子凤乐浪太守少子恺新

  息令凤子冯鲖阳侯相皆有名于世秦周平邱人名在八厨官至北海相谢弻濮阳人中

  直方正为乡邑所宗建寕二年诏举有道之士弻对䇿除郎中时青蛇见前殿大风拔木弻上封事

  言窦氏之诛太后幽隔空宫愁感天心陛下以桓帝为父岂得不以太后为母又故太尉陈蕃勤身

  王室而见陷群邪宜还其家属解除禁网徴故司空王畅长乐少府李膺并居政事庶灾变可消左

  右恶其言出为广陵府丞去官归家中常侍曹节从子绍为东郡太守忿疾于弻遂收拷掠死狱中

  ︹三国︺︹魏︺毛玠平邱人少为县吏以清公称太祖辟为治中从事尝为东曹掾与崔炎并

  典𨕖举所举用皆清正之士务以俭率人由是士莫不以廉节自励太祖平柳城班所获器物特以

  素屏风素冯几赐玠曰君有古人之风故赐君古人之服玠居显位常布衣蔬食赏赐即赈施贫族

  家无所馀魏国初建为尚书仆射后卒于家︹晋︺杜友东郡人魏正元中为侍御史母邱俭

  之诛党与七百馀人友治其狱惟举首事十人馀皆奏散后仕晋历冀州刺史河南尹成公

  𥳑东郡人性朴素不求荣利潜心道味张茂先每言简清静比杨子云默识拟张安世官至散骑

  束晳元城人汉疏广之后王莽末避难因改姓晳博学多闻察孝廉举茂才皆不就太康

  中郡界大旱为邑人请雨三日而雨注众为作歌性沈静不慕荣利作元居释以拟客难张华见而

  奇之召为掾累迁尚书郎赵王伦请为记室辞疾罢归教授门徒及卒元城市里为之废业门生故

  人立碑墓侧所著五经通论发𫎇记补亡诗文集数十篇行于世︹南北朝︺︹魏︺李崇

  顿邱人袭爵陈留公孝文初为荆兖二州刺史俱有称绩后行梁州刺史讨平叛民杨灵珍宣武初

  鲁阳蛮柳北喜等叛诏崇进讨诸蛮悉降延昌初都督淮南诸军事在州十年寇贼侵边所向摧破

  号曰卧龙累迁尚书令加侍中在官和厚明于决断卒谥武康李平崇从弟涉猎群书有文才

  宣武时累官相州刺史徴拜度支尚书京兆王愉反于信都平都督诸军讨平之孝明时迁尚书右

  仆射卒谥文烈平自在度支至于端副夙夜在公孜孜匪懈凡处机密十有馀年有献替之称子谐

  风流文辨孝静时历中书侍郎魏梁和好谐为聘使甚为梁武所重︹唐︺李𪟝离狐人本姓徐

  初从李密武德二年密归唐其地𪟝统之未有所属乃录郡县户口以启密请自上之高祖喜曰纯

  臣也诏授𥠖州总管封英国公赐姓附宗正属籍从秦王征伐平窦建德俘王世充又从破刘黒闼

  徐圆朗贞观初拜并州都督降突厥破薛延陀屡有功高宗立拜尚书左仆射进司空率兵讨高丽

  平其国卒赠太尉谥贞武孙敬业少从𪟝征伐袭爵英国公为眉州刺史坐事贬客杨州武后擅命

  敬业起兵称匡复檄州县疏武氏过恶复庐陵王天子位后以兵败死张公谨繁水人为

  王世充洧州长史挈城归唐贞观初为代州都督数言时政得失太宗多所采纳后副李靖经略突

  厥败颉利玺诏慰劳追封邹国公改襄州都督以惠政闻卒官太宗不避辰日哭之马嘉运

  繁水人少为沙门还治儒学长议论贞观初累除越王东阁祭酒退隐白鹿山受业至千人召拜宏

  文馆学士以孔颖达正义繁醸掎摭其疵当世诸儒服其精终国子博士谷那律昌乐人淹

  识群书褚遂良尝称为九经库贞观中累迁諌议大夫孙倚相为秘书省正字仇覆图书多所刊定

  倚相孙从政涉儒学有风操事孙宝臣历定州刺史及惟岳与田悦谋拒天子命从政諌不纳即仰

  杜正伦洹水人隋世重举秀才天下不十人而正伦一门三秀才皆高第为世歆羡贞

  观中累进中书侍郎论事称旨显庆元年进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中书令封襄阳县公李义府同执

  政不能下出补为横州刺史卒正伦工属文与董思恭夜直论文章思恭归谓人曰与杜公论文章

  日觉吾文顿进矣张文瓘昌乐人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

  李𪟝为长史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乾封二年同东西台三品遂与𪟝同为宰相改黄门侍

  郎兼大理卿不句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后拜侍中诸囚闻其迁皆

  垂泣性严正未尝囘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駮新罗叛帝将出兵讨之文瓘请息兵修德以怀异俗诏

  可卒赠幽州都督谥曰懿四子潜沛洽涉皆至三品时谓万石张家文瓘兄文琮好自写书笔不释

  手永徽初献文皇帝颂优制褒美官终建州刺史从父弟文收终太子率更令善音律著新乐书数

  李义炎昌乐人及进士第补太原尉李𪟝为都督甚礼之累迁中书侍郎上元中同中

  书门下三品高宗欲使武后摄国政义炎固争得寝帝毎顾问必鲠切不回宅无正寝弟义琎为市

  堂材送之义炎曰处贵仕又广居宇非有令德必受其殃卒不许致仕归公卿以下悉祖饯通化门

  外时人比汉疏广解琬元城人中幽素科历追侍御史安抚乌质勒及十姓部落景龙中迁

  御史大夫兼朔方行军大总管前后守边积二十年务农习战华夷安之终同州刺史郭元

  振贵郷人名震以字显少有大志年十八举进士武后用为奉宸监丞吐蕃请和其大将论钦陵

  请罢四镇兵乃以元振充使还上疏具言所以制御之策后疑之后数年吐蕃君臣猜携卒诛钦陵

  而其弟赞婆来降拜元振为凉州都督置和戎城及白亭军拓境千五百里于甘州辟屯田食支数

  十年神龙中迁安西大都护睿宗立召为太仆卿安西酋长有𠢐面哭送者先天二年以兵部尚书

  同中书门下三品元宗诛太平公主诸宰相走伏外省独元振提兵护帝进封代国公元振少雄迈

  及贵居处俭约手不置书人莫见其喜愠姜师度魏人擢明经神龙初为河北道巡察使厮

  沟于蓟门以限契丹并海凿渠以通饷路累迁河中尹引安邑盐池置盐屯公私取利不赀徙同州

  刺史又派洛灌朝邑河西二县阏河以灌通灵陂收弃地二千顷为上田置十馀屯进将作大匠卒

  师度喜渠漕所就必为世利吴保安魏人睿宗时姚嶲蛮叛拜李𫎇为姚州部督郭元振

  弟子仲翔为判官时保安罢义安尉未得调仲翔以同里力荐之𫎇表掌书记保安复往𫎇已战殁

  仲翔被执蛮闻仲翔贵胄必千缣方许赎保安留嶲则力居货十年得缣七百都督杨安居义之助

  其乏赎仲翔归后保安以彭山丞客死丧不克归仲翔为服缞经囊其骨徒跣负归葬魏州庐墓三

  年乃去后为岚州长史迎保安子为之娶而让以官杜暹濮阳人自高祖至暹五世同居暹尤

  恭谨事继母孝擢明经第𥙷婺州参军历郑尉俱以清节显开元四年以监察御史覆屯碛西会郭

  䖍瓘与刘遐庆更相讼诏暹即按突厥以金遗暹暹受焉阴埋幕下巳出境乃移文俾取之突厥大

  惊度碛追不及去十四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礼部尚书封魏县侯卒谥贞孝族子鸿渐第进士

  为朔方判官禄山乱迎肃宗至灵武密赞大计累官门下侍郎南霁云顿邱人安禄山反促

  张巡守雎阳贼将尹子奇来攻巡使霁云射一发中其左目既而被围久城中食尽时贺兰进明屯

  临淮许叔冀尚衡次彭城皆观望莫肯救巡使霁云如叔冀请师不应复遣如临淮告急引精骑三

  十冒围出贼万众遮之霁云左右射皆披靡既至进明初无岀师意人爱霁云壮士欲留之为大飨

  乐作霁云泣曰昨出雎阳时将士不食月馀日矣义不忍独食因拔刀断一指一座大惊为出涕即

  驰去复冒围入城陷被执贼欲降之巡呼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霁云笑曰欲将以有为

  也公有言敢不死遂死之赠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大都督图形凌烟阁刘晏南华人明皇封泰山晏始八岁

  献颂行在即授太子正字肃宗代宗时两为户部侍郎领度支盐铁转运铸钱租庸使拜吏部尚书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使如故兼领东都河南江淮转运租庸盐铁常平使通江淮漕渠岁致四十万

  斛上劳曰卿朕酂侯也又兼益湖南荆南山南东道与第五琦分领天下金谷榷利益广民不告勤

  大历时军国皆仰晏德宗立又加关内河东三川及诸道青苗使杨炎执政构之贬忠州刺史赐死

  天下冤之晏兄暹为汾州刺史天资疾恶建中末召为御史大夫卢𣏌惮其严更荐于欣代之终潮

  州刺史晏孙𪷟举进士累官给事中以才为李德裕所知暹孙潼擢进士历京兆尹山南有剧贼潼

  直叩其垒谕降之累迁西川节度使南诏惧其威信不敢犯边吴溆濮阳人章敬吴皇后之弟

  建中初迁金吾大将军朱泚反诏大臣持节慰晓德宗顾左右无敢行溆曰陛下不以臣无能愿至

  贼中谕天子至意即日赍诏见泚汎留溆不遣卒被害赠太子太保谥曰忠子士矩文学早就喜与

  豪英游开成初为江西观察使吴凑溆弟累进左金吾卫大将军凑才敏锐而谦畏自将帝尤

  委信时令狐彰田神功等继殁其下揺乱凑持节至汴滑委曲慰谕军中驩附元载当国久帝召凑

  图之收载赐死贞元十四年拜京兆尹进兼兵部尚书卒谥曰成凑任中外未尝有过为外戚表

  张万福元城人三世明经止县令州佐万福乃学骑射从征辽东有功累摄寿濠舒三州刺

  史代宗召见曰欲一识卿面后以利州刺史镇咸阳李正已反屯兵埇桥江淮漕船不敢逾涡口德

  宗乃以万福为濠州刺史漕遂通改泗州为杜亚所忌召拜右金吾将军图形凌烟阁阳城等论裴

  延龄事伏阁不去帝震怒左右惧不测万福大言曰国有直臣天下无虑矣吾年八十与见盛事遍

  揖城等劳之天下益重其名以工部尚书致仕卒年九十王栖曜濮阳人性谨厚善骑射累

  授试金吾卫将军袁鼂乱浙东栖曜与战日十馀遇生擒鼂授浙西都知兵马使李希烈陷汴州将

  袭宋州栖曜以强弩三干涉水夜入希烈遂不敢东贞元初终鄜防节度使子茂先累官河阳节度

  使柏良器魏州人父造以获嘉令死安禄山难乃学击剑欲报贼父友王奂荐之李光弻

  迁左武卫中𭅺将年二十四更战阵六十二李希烈围陵寕遏水灌之期翌日拔城良器以救兵至

  择善射者沿汴渠夜入及旦伏弩发乘城者皆死录功封平原郡王图形凌烟阁终左领金吾卫大

  将军子耆有纵横学王承宗叛耆诣裴度言愿得天子一节驰入镇掉舌下之乃以左拾遗往既至

  以大义动承宗至泣下乃请献二州以二子入质由是声震一时杜羔洹水人贞元初及进

  士第有至性父死河北母更兵乱不知所之羔忧号终日及从兄兼为泽潞判官鞫狱有媪辩对不

  凡乃羔母因得奉养而不知父墓区处昼夜号恸他日舍佛祠观柱间有文字乃其父临死记墓所

  在因是乃得葬元和中为万年令后历振武节度使以工部尚书致仕卒谥曰敬子中立开成初尚

  真源长公主累官司农卿义武节度使居官精明吏下畏服韩宏匡城人庄重寡言沈谋勇

  断由大理评事累官宣武节度使宪宗用兵淮西拜为诸军行营都统使吴元济平以功加兼侍中

  封许国公子公武以讨蔡功为鄜坊节度使宏弟充累官宣武节度使性节俭历三镇居处服玩如

  儒生乘机决䇿无馀悔世推善将谷感德南乐人又毛仁魏县人皆以孝行被旌︹五

  代︺︹梁︺厐师古南华人太祖镇宣武得马五百匹为骑兵以师古将之从破黄巢秦宗权

  皆有功又破徐州斩时溥表为徐州留后师古自微时事太祖谨甚未尝离左右及为将出兵必受

  方略以行遣攻淮南营清口或请就高为栅师古以非太祖命不听淮人决水浸之遂见杀︹唐︺

  刘赞魏州人举进士明宗时累迁刑部侍郎守官以法权豪不可干以私时秦王从荣握兵而

  骄多过失拜赞秘书监为秦王傅秦王府官属类多浮薄倾险之徒日献谄谀以骄王独赞从容讽

  谏率以正道及王败属官多坐赞得免死︹晋︺马全节元城人晋高祖时累迁广晋尹留守

  邺都全节为人谦谨事母至孝临政决事必问法如何初徙广晋过元城衣白襕谒其县令州里以

  为荣子令琮少善骑射从其父屡战有功由是知名宋初累官昭义兵马钤辖︹周︺冯晖

  人晋天福中拜义成军节度徙镇灵武抚绥边部凡十馀年恩信大著官至中书令封陈留王晖卒

  子继业代领其众宋开宝二年拜定难军节度使改镇定国军吏民立碑颂其遗爱太平兴国初封

  梁国︹宋︺潘美大名人开宝二年为行营诸军都部署征岭南擒刘𬬮送京师八年征江

  南为昇州道行营都监金陵平拜宣徽北院使太平兴国四年平并州留屯北边累官忠武军节度

  使封韩国公卒谥武惠子惟熙女即章怀皇后也从子惟吉累官天雄军驻泊都监敭历中外以勤

  赵延进顿邱人姿状秀整涉猎经史周世宗征淮南延进献万缣以助军授濠州兵马

  钤辖宋初历知河中府梓相青三州太平兴国初讨幽蓟诏督造炮具八百期以半月延进八日成

  辽人扰边命将兵御之三战大破之获人马牛羊铠甲数十万以功迁右监门卫大将军知镇州

  田仁朗元城人宋初为西头供奉官从讨李重进有㓛还浚五丈河以通漕运乾德中从破

  蜀秋毫无犯累拜右神武军大将军部修河北东路诸州城池数月而就仁朗性沈厚有谋略颇涉

  书传所至有善政宋白大名人年十三善属文豪俊尚气建隆二年擢进士甲科乾德初

  献文百轴试拔萃高等累官翰林学士雍熙中与李昉纂文苑英华一千卷凡三知贡举所得士如

  苏易𥳑王禹偁胡宿李宗谔辈皆其人也真宗时官至吏部尚书白赡济亲族世称其雍睦聚书数

  万卷尝类故事号建章集后进有文艺者必极意称奖如胡旦田锡皆出其门有集百卷柳开

  大名人幼颖异有胆勇既就学喜讨论经义慕韩愈柳宗元为文开宝六年举进士累官殿中侍御

  史雍熙中抗疏愿任河北用兵之地以为崇仪使知靖边军历全邠代等州皆有政绩有集十五卷

  作家戒千馀言以训诸子性倜傥重义尝过酒肆饮有士人至自京师以贫不克葬亲将丐王祐问

  所费曰二十万开即罄所有遗之臧丙大名人弱冠好学性刚果有吏干太平兴国初举进

  士释褐大理评事淳化初历知江陵府王延德大名人少给事晋邸迁供奉官高昌国遣

  使朝贡太宗以远人输诚遣延德使焉自夏州渡河经沙碛历伊州望北庭万五千里雍熙二年使

  还撰西州程记以献真宗时历左千牛卫上将军致仕刘筠大名人举进士诏试𨕖人校太

  清楼书擢筠第一为秘阁校理预修图经及册府元龟累进翰林学士尝草丁谓罢相制既而谓复

  留令别草制筠不奉诏曰奸人用事安可一日居此请𥙷外知庐州复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再知庐

  州卒筠文辞善对偶尤工诗初为杨亿所拔后遂与齐名时号杨刘凡三入禁林三典贡举性不苟

  合临事明达而治尚简严刘越大名人少孤贫有学行举进士知襄城固始二县有能名迁秘

  书丞会禁中火诏劾火所从起越与殿中丞滕宗谅上疏谏仁宗为罢诏狱又请章献太后还政太

  后崩擢尝言还政者越巳卒赠右司諌官其一子陈伯玉临河人举进士丁父丧哀毁坟

  木连理累迁殿中侍御史天圣五年祀南郊中外以为丁谓复还伯玉上疏曰丁谓因縁险佞私结

  要权冀移善地请勿原赦帝然之官至尚书工部郎中潘夙美从孙天圣中上书论时政授

  仁寿主簿累迁湖南转运使破邵州蛮围峒九十后知河中府章惇察访荆湖讨南北江蛮猺陈夙

  忧边状以知潭州再知荆南鄂州阎守恭榆次人徙家大名府明道中为并代路兵马钤

  辖守恭性沈勇御军严虽家居如对宾客所得俸禄悉散与人邓中和长垣人仁宗时举三

  礼丧亲庐墓终其丧定省往来如事生者二十年负土累坟高三丈郭申锡魏人举进士仁

  宗时为侍御史知杂事屡诋权幸无所避种谔取绥州申锡曰边患将自此始及谅祚反请捐前故

  听其子袭爵且言但得重将守边不要功生事则善矣著边鄙守御策以给事中致仕王猎

  长垣人累举进士不第庆历中范仲淹荐为蓝田主簿徙林虑令吏民爱信入为诸王侍讲英宗在

  邸尊礼之及即位拜天章阁待制兼侍讲方议濮王称以问猎猎不可帝曰王待侍讲厚亦持此说

  耶对曰臣荷恩厚不敢以非礼名号加于王所以报也帝大悟自是不复议神宗立自工部郎中为

  本曹侍𭅺致仕张田澶州人登进士欧阳修荐其才通判广信军历知湖州庐州桂州广州皆

  有治迹田伉直自喜临政以清尝作钦贤堂绘古昔清刺史像日夕师拜之苏轼读其书以侔古廉

  李清臣魏人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韩琦闻其名以兄之子妻之举进士应材识兼茂

  科欧阳修壮其文以比苏轼为两朝国史编修官撰河渠律历诸志文直事详人以为不减史汉累

  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刘航魏人第进士历知虞城犀浦县为政宽猛不同两县皆治知宿

  州押伴夏使使者执礼不逊航皆折正之持节册夏主凡例所遗宝带名马却弗受上御戎书为河

  北西路转运使熙寕大旱求言航论新政不便者五请祠去起知泾相二州终太仆卿刘安

  世航之子登进士第不就𨕖从学于司马光光荐为秘书省正字擢右正言进諌议大夫论事刚

  直一时敬慑目之曰殿上虎章惇恶之安置英梅等州凡投荒七年甲令所载远恶地无不历之徽

  宗即位超知郓州真定府蔡京既相又七谪至峡州羁管稍复承议郎卜居宋都卒安世仪状魁硕

  音吐如钟家居未尝有惰容不好声色货利其忠孝正直皆则象司马光郭永元城人少刚明

  勇决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历知大谷县调东平司录参军所在有声迁河东提点刑狱宗泽守

  京师以大名当冲要檄永守之不数日声振河朔刘豫来寇大名孤城无援永率士昼夜坚守城陷

  怒骂不绝一家皆遇害永博通今古家藏书万卷为文不求人知见古人立名节者未尝不慨然掩

  卷终日闻两宫北狩号绝仆地不食者数日其忠义盖天性然绍兴初赠资政殿学士谥勇节︹金︺

  王汝梅大名人始由律学为伊阳簿秩满遂隐居不仕性嗜书动有礼法生徒以法经就学

  者兼授以经学诸生咸服其教无敢为非义者同业悯其贫时周之皆谢不受张特立

  人泰和进士历宣德州司正大初拜监察御史首言世宗诸孙不宜幽囚又言尚书右丞颜扎舒鲁

  与小民争田失大臣体参知政事徒单武丹谄事近习皆宜罢黜当路者忌其直遂罢归田里教授

  诸生元世祖降玺书赐号中庸先生所著有易集说历年系事记 颜扎舒鲁旧作颜盏世鲁徒单

  武丹旧作徒单兀典今并改正︹元︺王鹗东明人幼聪悟日诵千馀言长工词赋金正大元年

  中进士第一历左右司郎中蔡州陷万户张柔救之辇归保州世祖在藩邸遣使聘至进讲孝经书

  易及治道每夜分乃罢及即位首授翰林学士承旨制诏典章皆所裁定阿哈玛欲取相位大臣复

  助之众莫敢言鹗独不附卒谥文康有诗文四十卷曰应物集王珍南乐人慷慨有大志金末

  与杨铁枪以兵应太祖行营率安济按已署珍军前都弹压宋将彭义斌侵据大名珍弃其家间道

  走还军中及元兵击走义斌珍谓其妻子曰吾非弃汝軰诚不以私爱夺吾报国之心耳后以军功

  累授本路行军万户子文干袭爵累迁江南建康道提刑按察使卒于官贫不能归葬人以此称之

   安济旧作按只今改正靳德进大名人父祥师事陵川郝温兼善星历金未与母相失母

  悲泣而盲祥访得之䑛母目百日复明人称其孝元初太祖命刘敏行省于燕敏辟祥寘幕下时藩

  帅得擅生杀无辜者多赖祥以免德进为人材辩读书通大义尤精星历之学世祖命刘秉忠𨕖太

  史官属德进以𨕖授天文星历卜筮三科管勾兄交蚀𨇠次六气侵移所言休咎辄应时因天象以

  进规諌多所裨益累迁秘书监掌司天事从征叛王那彦揆度日时率中机会诸将欲剿绝其党德

  进独陈天道好生请待其降从之成宗即位历陈世祖进贤纳諌咨询治乱之原帝深嘉纳授中书

  右丞累官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预议中书政事卒赠大司徒谥文穆 那颜旧作乃颜今改正

  张立道大名人年十七备宿卫从世祖北征未尝去左右至元中使安南并黒水至其国定

  岁贡之礼授大理等处巡行劝农使治昆明池得地万馀顷皆为良田教㸑僰蚕桑之法云南由是

  富庶又建孔子庙置学舍风化大行累拜云南行省参政卒于官所著有效古集平蜀总论安南录

  云南风土记六诏通说若干卷元善大名人父有昆弟五人因贫流散江淮久之遂客死至大

  四年善往寻其骸骨并迎弟侄等一十五丧而归改葬祖父母以诸丧序列附于茔次盖苗

  元城人延祐进士授单州判官敭历中外多善政谠言累迁陜西行御史台中丞卒追封魏国公谥

  文献苗学术淳正性孝友喜施与置义田以赡宗族平居恂恂谦谨及遇事张目敢言虽经挫折无

  少回挠有古遗直之风焉李好文东明人至治进士除太常博士纂成太常集礼五十卷至

  正中皇太子入学命好文以翰林学士兼谕德乃摘诸经要略取史传及先儒论说有关治体而协

  经旨者仿大学衍义之例为书十一卷名曰端本堂经训要义诏令太子习焉又集历代帝王故事

  总百有六篇以为太子问安馀暇之助又取古史为书曰大宝录大宝龟鉴皆录以进以翰林学士

  承旨致仕郭嘉濮阳人祖昻父惠俱以战功显嘉慷慨有大志登泰定进士累迁礼部员外𭅺

  会辽东骚动授嘉广寕路总管奉诏团练义兵号今齐一赏罚明信为东方诸郡之最既而贼𫝑日

  孤城无援贼胁之降嘉开门逐贼力战以死赠河南江北等处行省左丞太原郡公谥忠烈

  天孚大名人由中书译史为东平总管府判官历知寇州许州所至有治绩后知河中府陜西

  行省阿斯罕为乱举兵至河中天孚日夜治战守具𨕖丁壮分守要害及阿斯罕入城胁天孚使附

  已天孚谓幕僚曰吾荷上恩与其辱于贼手不如蹈河以死时河冰方坚乃拔佩刀斫冰北望再拜

  投水死事平赠护军彭城郡侯谥忠毅 阿斯罕旧作阿恩罕今改正巴颜一名师圣哈喇

  鲁氏隶军籍𫎇古万户府世居开州濮阳县自弱冠即以斯文为己任至正四年征至京师授翰林

  待制预修金史既毕辞归四方来学者千馀人其学务真知力践不屑事词章士出其门不问而知

  其为巴颜氏学者十八年河南贼蔓延河北巴颜渡江北行邦人从之者数十万家至磁与贼遇贼

  知巴颜名士生劫之将诱以富贵巴颜骂不屈引颈受刃与妻子俱死之赠奉议大夫谥文节 巴

  颜改见顺天府人物卞琛大名人游学京师𥙷国子生丁母忧家居至正十二年盗起琛统丁

  壮数百人击贼众溃散被擒贼素知琛胁之降琛唾骂曰我国子生也虽至死不从贼大骂不止贼

  屡胁不听乃杀之︹明︺周武开州人从太祖定江南征陈友谅平张士诚俱有功累官都督

  佥事以破西番功封雄武侯卒赠汝国公谥勇襄康祥南乐人母患疯疾祥晨夕䖍祷疾遂

  愈继患疮癣又祷欲以身代忽遍体皆癣母疾亦愈及卒负土成坟庐其侧三年宣德中旌表

  铎南乐人少孤养母至孝及卒庐墓三年身容毁瘁宣德中旌表甘泽开州人正统进士历

  御史巡按陜西与武清侯石亨不协谪常熟知县奔父丧与弟润俱庐墓三年泽卒润居母丧复庐

  墓宏治中旌表侯英开州人天顺进士历官江西按察佥事遭母丧与弟侃俱庐墓三年有白

  鸟数千绕树成化中旌表马宗范开州人为国子生父丧庐墓盗不敢犯宏治中旌表

  鼐长垣人为诸生父丧有白蛇乌鸟之祥宏治中旌表翟唐长垣人宏治进士擢御史正德

  四年出按湖广奏言四川贼首刘烈僣号设官将为大患宜切图豫备之策时刘瑾窃柄言路久闭

  而唐疏中有壅蔽语瑾怒切责久之迁寕波知府有善政以裁抑市舶中官崔瑶被诬下狱谪嵩明

  知州终陜西副使王𫄧开州人宏治进士历户部员外郎署郎中事刘瑾窃政群阉多请托

  𫄧悉格不行迁卫辉知府湖广副使中官谷大用以迎立兴世子至安陆骄恣甚𫄧不屈弃官归嘉

  靖中起河南副使转山西参政皆有讨贼功累擢大理卿𫄧正直鲠亮居官布衣蔬食如寒士左迁

  山东参政卒于官石星东明人嘉靖进士官吏科给事中隆庆初以帝任用宦官不亲政事

  上疏极諌诏杖六十绝而复苏星妻郑误闻星毙遽触柱死神宗初起故官累迁工部尚书以四方

  灾伤而织造不巳数有论諌改户部核边计建白十四条寻改兵部倭入朝鲜星力主封贡后事坏

  下狱论死天启初复官李化龙长垣人万历初进士累迁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时泰寕

  巴图尔入寇化龙与总兵官董一元伏兵破之边塞詟服进兵部侍郎播州杨应龙作乱以化龙总

  督湖广川贵兼抚四川发兵讨平之父丧服除起为工部侍郎总理河道奏开泇河二百六十里以

  避黄河吕梁之险为漕渠永利历戎政尚书条上兵食战守之䇿言甚切至加少傅兼太子太保卒

  赠襄毅加赠太师 巴图尔旧作把兔儿今改正魏允贞南乐人万历进士授荆州推官

  大学士张居正家奴犯法执而杖之擢御史劾兵部尚书吴兑结纳权阉不可典中枢又陈时弊四

  事忤执政谪许州判官累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政声大著进兵部侍郎卒谥介肃弟允中有隽

  才举乡试第一中进士官吏部主事允中弟允孚举进士官刑部𭅺中亦有名世称南乐三魏

  景荣长垣人万历进士擢御史劾东厂太监张鲸罪巡按甘肃湖广河南后按四川播州乱景

  荣监刘𫄧吴广等军贼平奏蠲蜀一岁租恤上东五路罢矿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寕夏申威信省

  市费边陲宴如累迁兵吏二部尚书忤魏忠贤夺职崇祯中赠少保朱爵开州人万历进士历

  吏科给事中尝论时政阙失因疏赵志皋张位罪三王并封制下爵又切諌谪山西按察司知事天

  启中赠太仆少卿董汉儒开州人万历进士历官江南粮储参政税监陈増恣横其胥役

  为盗汉儒捕杀之擢湖广按察使会楚宗人华越讦嗣王华奎以王姓子冒袭下抚按勘诸宗以巡

  抚赵可怀左袒华奎伺而扑杀之时变起仓猝人心恟惧汉儒独镇静故缓其狱已而首恶抵法馀

  悉平反累迁宣大总督天启初入为兵部尚书魏忠贤矫旨欲荫其弟侄为锦衣佥事汉儒上疏力

  争言极鲠直会丁母忧归崇祯初进太子太保未及赴召卒谥肃敏成基命大名人万历进

  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累迁礼部侍郎魏忠贤用事绝弗与通及杨涟狱起忠贤指为党矫旨夺官崇

  祯初复起吏部侍郎召见平台咨方略力荐旧辅孙承宗寻拜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日夜筹画边

  事奏疏数十上咸中机宜以疾归卒谥文穆李其纪清丰人万历进士授工部主事调吏

  部历升郎中典𨕖事帝嘉其廉直后以事左迁行人司副遂还里崇祯十五年城陷不屈死 本朝

  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 张 三杰魏县人天启中举于乡历官户部员外郎崇祯

  末李自成陷京城三杰为贼所执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张力

  人崇祯进士为莱州府推官罢归李自成陷京师遣伪官至县力偕同邑绅士诛之为贼将所执大

  骂而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杨 希震长垣人崇祯进士知堂邑县时

  岁大旱请蠲积逋四万八千有奇李自成遣伪官至希震结壮士谋诛之事泄被酷刑令供同谋者

  希震忍死不言贼断其头身仆复跃起若击贼状贼大惊掷之城外忽白气亘天久之方散 本朝

  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 刘 永锡魏县人崇祯举人授长洲学教谕明亡后隐居

  于阳澄湖巡抚欲荐之以疾固辞家贫衣食或不给淡如也常自鼔枻出至中流作歌歌竟而返及

  卒其友与门人共葬之又大名举人夏道一明亡不仕率妇子耕绩作纺车以自给人以为永锡之

  

 ︹本朝︺成克巩基命子顺治初授检讨累官内秘书院大学士疏请定曹铨置簿之条以核功

  过严督抚考察之例以励法廉立剧邑久任之规以课成效严诬告反坐之例以社刁风切中时要

  悉见施行康熙元年乞休归优游林下者三十年卒年八十四祀郷贤子光荫补工部员外𭅺出为

  武昌守道方正自持不惑鬼神之说时妖人朱方旦倾动一时其徒挟𫝑横乡里光立毙之

  九围长垣人顺治初奉母及妻子馆从祖濬县教谕署中寇至持刅胁母九围突前救护以头

  触壁身受三刃发截指落濒死复苏母赖以全妻刘氏为贼所逼不屈死九围登辛卯乡试官白水

  崔崶长垣人顺治进士知山东𫎇阴县有政声青兖盗起崶督乡兵竭力守御城陷望阙

  再拜抱印投井死贼至署中索金不得唯图书数卷而巳郜炳元长垣人顺治进士知湖北

  孝感县时楚方用兵有贼踞山负固久不下炳元至单骑驰赴贼垒开谕之呼酒剧饮既醉就卧贼

  感悦遂出降制府奇其才更令招降馀党先是有吏侵盗库金炳元穷治之吏亡走贼中言炳元将

  诱杀降者贼信之聚众来攻时城无守御具或劝之逃炳元曰我受 国恩不幸堕贼手有死而巳

  遂死之妻李氏亦遇害阎祚茂祚盛长垣人顺治中河决兄弟奉母避水至刘家口

  舟覆母溺二人呼天叫号同跃入水出没波涛间数里竟负母而出皆无恙张延禔

  人贡生仕郃阳知县轻刑薄赋移易风俗会寇起城陷延禔骂贼贼壮其直不加害寻卒祀乡贤

  胡镳南乐人顺治中武进士累官浙江游击康熙十四年耿精忠叛山寇应之镳谨斥堠严巡

  缉寇不敢犯未几贼分犯台州贼渠胁镳降镳以一矢伤其额贼渠尽驱其众来攻镳复手刃二十

  馀人力竭赴海死事   闻赠参将张可久魏县人顺治中武进士累官广东水师营

  游击值贼犯境可久率所部兵迎战力竭死之事   闻议恤魏体仁南乐贡生官永

  清训导母谷氏病痈症体仁侍奉十三年未尝解衣而寝性廉介不茍取予知县田庆曽重其人尝

  贻银五十两力辞弗受善书法亦能诗同县民李立春事亲至孝父母殁俱庐墓三年康熙年间

  于世俊长垣人父南极为于光殴死世俊时年幼欲报未能时怀刅以伺越数年遇于

  酒家诱之醉击碎其首诣县自首有司嘉其孝奏释之王士本大名人邑诸生性笃孝七

  岁时母病𥸤天求代母寻愈后母卒庐墓三年归省其父足未尝至私室雍正年间 旌闪文

  绣大名人由武进士累官河北镇总兵居官二十年廉洁自矢惟以练兵核饷为务戎政肃然雍

  正年间晋阶议政大臣奉   命征准噶尔卒于军事   闻   赐𥙊葬张   贻忠

  长垣人廪生嘉庆十八年教匪滋事遇贼被𢦤同县武生崔清彪东明县生员戴丙寅监生何庠元

  俱遇贼捐躯先后   赐恤

 ︹流寓︺︹汉︺王贺东平陵人与东陵终氏为怨乃徙魏郡元城委粟里为三老魏郡人德之

  均任城人常称疾家居不应州郡辟召郡将欲必致之既至卒不能屈于是客于濮阳建初三年

  司徒鲍昱辟之后举直言并不诣︹晋︺祖逖范阳遒人侨居阳平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

  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唐︺王义方涟水人客于魏孤且窭事母甚谨后官侍御史以劾

  李义府贬莱州司户参军岁终不复调往客昌乐聚徒教授隐居不出︹宋︺高𬱖雍邱人为

  天雄军掌书记以病免居于魏符彦卿待之甚厚及彦卿罢镇其故时将吏宾客无敢复游魏者惟

  𬱖清苦守法魏人爱之在魏三十年无一人言其非者︹元︺窦默肥乡人元兵至南走渡河

  又走德安谢宪子以伊洛性理之书授之适中书杨惟中奉旨诏集儒士默乃北归隐于大名与姚

  枢许衡朝暮讲习至忘寝食

 ︹列女︺︹唐︺刘元佐母滑州匡城人元佐贵母尚月织絁一端示不忘本数教元佐尽臣节

  见县令走廷中白事退戒曰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据案当之可安乎元佐感

  悟待下益加礼︹宋︺刘安世母安世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

  在言路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

  不然吾闻諌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正当捐身以报国恩得罪流放

  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受命︹元︺王德政妻郭氏大名人少孤事母张氏孝

  谨以女仪闻于乡及筓富贵家慕之争求聘张氏不许时德政教授里中年四十馀貌甚古陋张氏

  以贫不能教二子欲纳德政为婚使教之宗族皆不然郭氏慨然愿顺母志既婚与德政相敬如宾

  属教二弟有成未几德政卒郭氏年方二十馀励节自守甚有贞名大德间表其家冯淑安

  字静居大名宦家女山阴县尹山东李如忠继室也如忠初娶𫎇古氏生子任数年而卒大德五年

  如忠病笃冯引刀断发誓不他适既没两月遗腹生一子名伏李氏及𫎇古氏之族至山阴尽取其

  赀及子任以去冯不与较一室萧然朝夕哭泣久之鬻衣权厝如忠𫎇古氏两柩携子庐墓侧时年

  二十二岁羸形苦节为女师以自给父母怜其孤苦欲使更事人冯爪面流血不肯从居二十年始

  护丧归葬汶上齐鲁人闻之莫不叹息︹明︺杨善妻刘氏魏县人生一女幼有志操

  正德六年流贼至执女而去刘追夺贼并欲执刘刘曰吾虽死不受辱贼杀之挟女上马女奋手击

  贼面流血贼怒刳其腹而死同县阎氏女阎兰妻韩氏皆以骂贼不屈见杀妻房

  氏大名人与母避乱相失遇寇掠之绐曰有母在前俟觅得从汝寇遣之遂赴井死姜从

  仁妻王氏清丰人贼至抱一岁儿避难贼将追及即投井死贼怒射之后出其尸身贯数

  矢同县杨布娥张金台孔穿台三女皆以骂贼不屈见杀郜仁妻邵氏长垣人仁卒遗

  孤长甫三岁幼在襁褓氏纺絍自给事姑罗氏尽孝训二子皆成立次子永春登进士隆庆中诏

  旌其门同县毛秀妻王氏流寇至不屈见杀麻𬭼继妻和氏大名人年十七适𬭼

  四年而寡子甫一岁前子甫六岁和拜其母饮毒死崔氏女魏县人幼字张鲁及笄鲁以罪

  系狱女闻内自伤悼麤衣素食每夕焚香𥸤天祈免鲁罪母兄数欲令改适女誓死不从历五年鲁

  得免死戍边女欲与俱母兄不许遂服毒死武氏女南乐人字诸生李括括家贫不能娶

  寻病卒女闻欲往吊父母不许即自缢同县张臣妻李氏某妻苏氏皆以骂贼不屈见杀张庆

  妻陈氏开州人庆有疾氏号泣𥸤天愿以身代谓庆曰若不幸父母必再嫁我我当以一死

  报君庆卒氏即自缢同州白士强妻李氏刘氏女玉桂皆以骂贼不屈见杀

 ︹本朝︺冯瑞继妻白氏清丰人顺治五年贼所掠大骂被杀徐日新女

  大名人字周官官病殁女随母往吊乞留侍翁姑不许绝食十六日死同县刘可大女李随兰女皆

  为邻恶所逼不从被杀康熙年间 旌曹化白孙女东明人遇暴逼污不从被𢦤康

  熙年间 旌张严妻史氏开州人夫亡前妻遗一子己生一女皆幼遭明末寇乱氏

  弃女抱子以逃事平女竟无恙子亦成立康熙年间 旌张握瑾妻郜氏长垣人夫

  亡不食七日父母百计劝之乃食姑病祷天愿以身代及殁哭之丧明康熙年间 旌王鹤

  冲妻崔氏大名人年十八而寡养姑抚子成立及姑卒曰吾事毕矣不食数日死同县朱

  某妻孟氏妾许氏事舅姑以孝闻及舅姑死葬毕同日自尽成梦斗妻张氏年二十夫亡无子事寡

  姑抚夫幼弟梦庚及长为娶妇田氏甫合⿱氶巴 -- 卺梦庚遽卒田即自经救免偕张守节历三十年姑病张

  祈以身代田割股和药以进姑殁田不食而死成奕越妻杜氏大名人年十九夫亡

  立族子为嗣未几又殇氏遂不食死同县成化龙妻李氏侯国卿妻段氏皆早寡抚侄侄死俱自尽

  柴廷献妻蔡氏年十九夫亡徒步二十里送葬及归不食死成其行妻崔氏赵遐妻陈氏俱以夫死

  王三妻景氏大名人遇强不污死之雍正年间 旌郑国器妻朱

  氏元城人夫亡姑以氏年少强令改适氏抱稚女赴墓悲号投井死邑人哀之立碑于墓同县烈

  妇孙月朴妻谢氏均雍正年间 旌张二墨妻孟氏南乐人为𭧂所逼不从死雍正

  年间 旌刘璧星继妻彭氏东明人璧星官即墨知县岁甲申与张力等同诛伪

  官遇害氏潜匿幼孤收葬夫骸守节至八十八岁同县烈妇胡亢爵妻赵氏赵廷桂女大姐均雍正

  年间 旌王镇妻冯氏东明人年二十馀夫亡姑及伯侄相继殁翁年六十氏孝养守

  节后翁继娶陈女生二子翁又殁氏劝陈同守抚二子成立年至九十岁卒冯彦居妻

  刘氏开州人为暴所逼不从死同州烈妇王坤妻刘氏均雍正年间 旌李大成妻

  张氏开州人夫亡殉节而死刘建子妻刘氏长垣人守正捐躯同县烈女王

  宗汤女二妮郭禹女二凤均雍正年间 旌李镛妻张氏长垣人夫亡守节雍正年

   王 克广妻王氏大名人夫亡家贫事翁姑尽礼同县节妇杨纪妻丹氏安

  左妻王氏张进道妻曹氏王之瀚妻魏氏郭嗣义妻连氏王振华妻李氏王佩妻皇甫氏刘从伟妻

  郭氏徐筠妻王氏徐钝妻赵氏张其正妻魏氏李作模妻张氏邢昭妻高氏刘芳妻陈氏刘廷兰妻

  颜氏张济继妻钱氏张立基妻许氏张焕妻马氏韩法祖继妻史氏李宏模妻郭氏苗苾妻高氏解

  俊妻张氏崔纪妻李氏崔鍹妻苗氏朱大武妻王氏张滋妻刘氏郭炘廷妻王氏邢尔逵妻李氏郭

  壆妻李氏邢尔艺妻张氏白有妻孙氏刘智妻魏氏杨九如妻马氏张成德妻郭氏均乾隆年间

  钱含芬妾程氏元城人夫亡悲切自缢同县贞女黄彪之女黄氏天性笃孝因

  父无子矢志不嫁孝养父母及殁殡葬以礼年六十九终烈妇徐年妻吴氏冯小妻郭氏皆遇暴不

  污悲忿自尽节妇陈朝庚妻王氏张士镗妻陈氏魏充妻高氏虞濬妻高氏李𬭎妻张氏吕韵妻马

  氏陈宏志妻杨氏于登云妻周氏冀昇妻张氏郭良图妻赵氏王贵贤妻张氏邵克岩妻常氏陶立

  言妻杨氏王子纶妻王氏任超妻王氏苗惟馨妻房氏吕纯仁妻赵氏刘玉美妻李氏步光祖妻张

  氏屠国玉妻赵氏贾建妻张氏杨玺妻孙氏均乾隆年间 旌段鹏起妻赵氏

  人夫亡无子衣食不给事翁姑能得欢心同县节妇孟乔妻谷氏武允曹妻高氏张正心妻樊氏李

  挺生妻阎氏冯有仓妻贾氏刘桐妻姜氏阎访妻王氏谷登妻王氏张令声妻巩氏魏大梁妻王氏

  万应旌妻连氏武其秀妻谷氏段三略妻刘氏韩起元妻张氏王元勲妻李氏牛世信妻李氏均干

  隆年间 旌常洵妻李氏清丰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杨俊妻曼氏杜纯礼妻马氏

  杜昌贞妻高氏周邦魁妻杜氏亢金宿妻赵氏郭维祥妻李氏娄辉妻费氏师奉进妻靳氏李文林

  妻秦氏杜旭妻黄氏朱良白妻张氏烈女吴松姐高氏女解氏女翟氏女均乾隆年间 旌

  氏女改姐东明人遇暴不污悲忿自缢同县烈妇宋黄水妻朱氏烈女宋陇姐节妇戴会

  隆妻张氏卢汝为妻张氏黄炎妻甄氏卢龙甲妻甄氏李凯妻陈氏岳璠妻张氏杨元贞妻张氏均

  乾隆年间 旌尹沐妻杨氏开州人夫亡悲切自缢同州烈妇宋德隆妻杜氏张珍妻

  段氏刘伦妻王氏芮阊妻江氏马贞妻宋氏张治恭妻刘氏田三妻杨氏王林妻赵氏王廉氏吴学

  思妻任氏张士妻吴氏李十妻李氏烈女许巧姐节妇董纯修妻张氏周映箕妻张氏董伦妻李氏

  张福妻赵氏傅鹏翔妾袁氏王𤈶妻郭氏王化远妻谢氏张廷秀妻随氏段生彩妻王氏张廷彩妻

  耿氏田耕妻吕氏金重妻张氏金兰妻田氏胡克书妻娆氏郭奉来妻李氏郭同善妻阎氏王声赫

  妻胡氏田日璋妻聂氏孙惟统妻赵氏李淑妻刘氏孙汝霖妻谷氏杨潆然妻刘氏李焕然妻沈氏

  李翠妻程氏李翚妻王氏郜德明妻陈氏谷呈禧妻段氏张应遴妻王氏谷峄妻张氏王之玉妻巴

  氏王仁道妻施氏苏大生妻李氏陈源清妻刘氏窦国士妻徐氏刘钦妻于氏胡作景妻任氏曹爵

  禄妻傅氏谢廷訚继妻张氏郭方馨妻王氏程先潾妻黄氏石崇妻刘氏程荣妻张氏薛腾宇妻萧

  氏夏孟元妻靳氏王俊起妻周氏石有妻唐氏苏尚智妻马氏谢廷俊妻王氏萧良辅妻刘氏刘景

  泰妻李氏厍运贤妻赵氏谢士遴妻何氏夏铣妻史氏谢士英妻张氏郭宣妻王氏郭荣妻张氏胡

  宏相妻李氏均乾隆年间 旌王德成女王氏长垣人遇暴不污捐躯明志同县烈

  妇李有禄妻王氏张能妻苏氏节妇张珙妻杨氏赵储妻夏氏王欑妻魏氏李固仁妻王氏张世永

  妻李氏张绳曾妻赵氏王鹍冲妻吉氏于潜海妻张氏郭建侯妻吕氏陈暗然妻范氏王曰采妻陈

  氏王鹓冲妻李氏陶士升妻阔氏赵士奇妻李氏崔茂林继妻杨氏崔汝庸妻郜氏陈克恭妻解氏

  杜汝夔妻秦氏王相妻吉氏毛重新妻许氏李兴妻王氏阔发户妻刘氏张秉良妻于氏汤桂妻翟

  氏成奕强妻崔氏张士哲妻许氏王延玿聘妻扈氏史似蘧妻郜氏李镗妻崔氏成彦济妻宋氏杨

  锺衡妻王氏张象贤妻李氏郭兴妻刘氏萧芬妻赵氏崔钜妻郭氏杨藻妻田氏陈元魁妻朱氏宋

  太岩妻王氏均乾隆年间 旌卢星妻阎氏大名人遇暴不从被害同县烈妇王克兴

  妻张氏陈王氏高得正妻张氏柴敬妻连氏烈女柴双姐陈筮泰女陈氏节妇吴睓妻刘氏陈世德

  妻张氏均嘉庆年间 旌李氏女清丰人李毛坤女守正捐躯嘉庆年间 旌杨中

  立妻蔡氏东明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胡溥妻支氏何玉道妻王氏李子章妻吴氏马永

  成妻张氏均嘉庆年间 旌李珩妻宋氏开州人夫殁父令嫁捐躯明志同州烈妇

  吕廷璧妻刘氏王满妻赵氏节妇胡玺妻王氏卓玉麟妻崔氏王永祚妻刘氏刘士奇妻鲁氏马锡

  仁妻张氏陈源沛妻叶氏惠廷禄妻曹氏谢炽妻谷氏骆大礼妻赵氏郑秉礼妻李氏张维玿妻李

  氏烈女梁随姐均嘉庆年间 旌杨傅妻李氏长垣人夫亡守节孤成立同县烈

  妇汤桂妻翟氏张家科妻周氏刘国兴媳宋氏节妇郑廷瑞妻孙氏胡应运妻董氏均嘉庆年间

  

 ︹仙释︺︹唐︺僧一行张公谨之孙自幼聪𭶑师事普寂禅师见高僧卢鸿文一览成诵因穷大

  衍历数得其精妙唐明皇召问之曰卿何能对曰善记览即以宫人籍示之览毕如素所习读帝叹

  异之卒谥大慧禅师

 ︹土产︺角弓唐书地理志澶州土贡唐书地理志澶州土贡凤翮席宋史地理志开德府

  贡莨莠席开州志州东清河滨人多造纸为业颇佳紫草唐书地理志魏州土贡

  粉唐书地理志澶州土贡胡粉宋史地理志开德府贡南粉明统志土硝本府出府志出硝

  𨢑明统志本府出枝头干明统志南乐县出金史地理志大名府产梨

  桃金史地理志大名府产樱桃煎𬃷府志府境最多 按旧志载唐书地理志魏州土贡花䌷

  绵䌷平䌷絁绢金史地理志大名府产皱縠绢今元城开州虽织絁绢大都麤不充用谨附记














                      前提调官沈兆沄恭纂辑

                      提调官张日章恭覆辑

                      校对官陈国治恭 校

                      校对官沈维钰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