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此文档未完成,一部分的原作内容还未录入。请尽量协助改善这个页面
这篇文章可能需要清理,以符合维基文库的标准,欢迎清理和改善。如果您想要查看帮助,请看帮助页面
古史
作者:苏辙 北宋
苏逊 注, 纪昀 (清) 等 整理
宋苏辙撰。辙有《诗传》,已著录。辙以司马迁《史记》多不得圣人之意,乃因迁之书,上自伏羲、神农,下讫秦始皇,为《本纪》七、《世家》十六、《列传》三十七。自谓追录圣贤之遗意,以明示来世。至于得失成败之际,亦备论其故。以今考之,如于《三皇纪》增入道家者流。谓黄帝以无为为宗,其书与老子相出入。于《老子传》附以佛家之说,谓释氏视老子体道愈远,而立于世之表。于《孟子传》谓,孟子学于子思,得其说而渐失之,反称誉田骈、慎到之徒。又谓其为佛家所谓钝根声闻者。班固论迁之失,首在先黄老而后六经。辙所更定,乌在其能正迁耶?《朱子语录》曰:伯恭子约宗太史公之学,某尝与之痛辨。子由《古史》言马迁浅陋而不学,疏略而轻信。此二句最中马迁之失,伯恭极恶之。《古史序》云:“古之帝王,其必为善,如火之必热,水之必寒。其不为不善,如驺虞之不杀,窃脂之不穀。”此语最好。某尝问伯恭,此岂马迁之所及。然子由此语虽好,却又有病处。如云帝王之道以无为为宗之类,他只说得个头势大,然下面工夫又皆空疏云云。盖与吕祖谦议论相激,故平日作《杂学辨》以攻辙,此时反为之左袒。然其混合儒、墨之失,亦终不能为之掩也。平心而论,史至于司马迁,犹诗至于李、杜,书至于锺、王,画至于顾、陆,非可以一支一节比拟其长短者也。辙乃欲点定其书,殆不免于轻妄。至其纠正补缀,如《史记》载尧典妻舜之后,瞽《目叟》尚欲杀舜,辙则本《尚书》谓妻舜在瞽瞍允若之后。《史记》载伊尹以负鼎说汤,造父御周穆王见西王母事,辙则删之。《史记》不载祷雨桑林事,辙则增之。《宋世家》,《史记》赞宋襄公泓之战为礼让,辙则贬之。辨《管子》之书为战国诸子所附益。于《晏子传》增入晏子处崔杼之变,知陈氏之篡与讽谏数事。于宰我则辨其无从叛之事。于子贡则辨其无乱齐之事。又据《左氏传》为《柳下惠》、《曹子臧》、《吴季札》、《范文子》、《叔向》、《子产》等传,以补《史记》所未及。《鲁连传》附以《虞卿》,《刺客传》不载《曹沫》。其去取之间,亦颇为不荀。存与迁书相参考,固亦无不可矣。书中间有附注,以叶大庆《考古质疑》考之,盖其子逊之所作。旧本不载其名,今附著焉。

《钦定四库全书(清)》为‘古史’提要[编辑]

等谨按 《古史》六十五卷[1],宋苏辙撰。辙有《诗传》,已著录。辙以司马迁《史记》多不得圣人之意,乃因迁之旧,上自伏羲神农、下讫秦始皇,为本纪七、世家十六、列传三十七,自谓“追录圣贤之遗意以明示来世,至于得失成败之际,亦备论其故。”以今考之,如于‘三皇纪’增入道家者流,谓黄帝以“无为为宗,其书与老子相出入”;于‘老子传’附以佛家之说,谓释氏视老子体道愈远、而立于世之表;于‘孟子传’谓“孟子学于子思,得其说而渐失之,反称誉田骈、慎到之徒”,又谓其为“佛家所谓钝根声闻者”。班固论迁之失,首在先黄老而后六经,辙所更定,乌在其能正迁耶?《朱子语录》曰:“伯恭子约,宗太史公之学,某尝与之痛辨。子由《古史》言:‘马迁浅陋而不学、疏略而轻信’,此二句最中马迁之失,伯恭极悪之。《古史》序云:‘古之帝王,其必为善,如火之必热、水之必寒;其不为不善,如驺虞之不杀、窃脂之不榖’,此语最好。某尝问伯恭:‘此岂马迁之所及?’然子由此语虽好,却又有病处,如云‘帝王之道,以无为为宗’之类,他只说得个头势大,然下面功夫,又皆空疏”云云。盖与吕祖谦议论相激,故平日作《杂学辨》以攻辙,此时反为之左袒。然其混合儒墨之失,亦终不能为之掩也。平心而论,史至于司马迁,犹诗至于李杜、书至于锺王、画至于顾陆,非可以一支一节比拟其长短者也。辙乃欲点定其书,殆不免于轻妄;至于纠正补掇,如《史记》载《尧典》“妻舜之后、瞽瞍尚欲杀舜”,辙则本《尚书》谓“妻舜在瞽瞍允若之后”;《史记》载“伊尹以负鼎说汤、造父御周穆王见西王母”事,辙则删之;《史记》不载“祷雨桑林”事,辙则増之;宋世家《史记》赞宋襄公泓之战为礼让,辙则贬之;辨管子之书,为战国诸子所附益;于‘晏子传’,増入“晏子处崔杼之变,知陈氏之篡与讽谏”数事;于宰我,则辨其无从叛之事;于子贡,则辨其无乱齐之事;又据《左氏传》为柳下惠、曹子臧、吴季札、范文子、叔向、子产等传以补《史记》所未及;‘鲁连传’附以虞卿;‘刺客传’不载曹沬。其去取之间,亦颇为不茍。存与迁书相参考,固亦无不可矣。书中间有附注,以叶大庆《考古质疑》考之,盖其子逊[2]之所作,旧本不载其名,今附著焉。

乾隆四十一年二月 恭校上

总纂官 (臣)纪昀 (臣)陆锡熊 (臣)孙士毅

总校官 (臣)陆费墀

原叙[编辑]

苏子曰:“古之帝王皆圣人也,其道以无为为宗,万物莫能婴之。其于为善,如水之必寒、如火之必热;其于不为不善,如驺虞之不杀、如窃脂之不榖。不学而成、不勉而得其积之中者有馀。故其推之以治天下者,有不可得而知也。孔氏之遗书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天地万物犹将赖之以存,而况于人乎?自三代之衰,圣人不作,世不知本而驰骋于喜怒哀乐之馀。故其发于事业,日以鄙陋,不足以睎圣人之万一,虽春秋之际,王泽未竭,士生其间,习于礼义而审于利病,如管仲、晏子、子产、叔向之流,皆不足以知之。至于孔子,其知之者至矣,而未尝言;孟子知其一二,时以告人,而天下亦莫能信也。陵迟及于秦汉,士益以功利为急,言圣人者皆以其所知亿之。儒者留于度数而智者溺于权利,皆不知其非也。太史公始易编年之法、为本纪世家列传记五帝三王以来,后世莫能易之。然其为人浅近而不学、疏略而轻信,汉景武之间,《尚书》、《古文》、《诗毛氏》、《春秋左氏》皆不列于学官,世能读之者少,故其记尧舜三代之事皆不得圣人之意。战国之际,诸子辩士各自著书,或增损古事以自信,一时之说,迁一切信之;甚者或采世俗相传之语以易古文旧说。及秦焚书,战国之史不传于民间,秦恶其议己也,焚之略尽;幸而野史一二存者,迁亦未暇详也。故其记战国有数年不书一事者。余窃悲之,故因迁之旧,上观诗书,下考春秋及秦汉,杂录记伏羲神农讫秦始皇帝为七本纪、十六世家、三十七列传,谓之《古史》。追录圣贤之遗意以明示来世,至于得失成败之际,亦僃论其故。呜呼!由数千岁之后、言数千岁之前,其详不可得矣;幸其犹有存也,而或又失之,此《古史》之所为作也。”

本纪七[编辑]

世家十六[编辑]

列传三十七[编辑]

校勘记[编辑]

  1. 实际录得六十卷。另见“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计六十卷。
  2. 苏辙的第三子,名“苏逊”,字叔宽,大观元年(1107)出监淮西酒税,后官奉议郎、通判泸州潼川府,靖康元年(1126)卒。
  ↑返回顶部

本北宋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远远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