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佛所行赞/04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第三 佛所行赞
卷第四
卷第五 

佛所行赞卷第四[编辑]

(亦云佛本行经)

马鸣菩萨造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编辑]

时彼五比丘,阿湿波誓等,闻彼知法声,慨然而自愧,合掌而加敬,仰瞻于尊颜。

如来善方便,次令入正法,前后五比丘,得道调诸根,犹五星丽天,列侍于明月。

时彼鸠尸城,长者子耶舍,夜睡忽觉悟,自见其眷属,男女身裸卧,即生厌离心,念此烦恼本,诳惑于愚夫。严服佩璎珞,出家诣山林,寻路而普唱:“恼乱恼乱乱。”

如来夜经行,闻唱恼乱声,即命:“汝善来,此有安隐处,涅槃极清凉,寂灭离诸恼。”

耶舍闻佛教,心中大欢喜,乘本厌离心,圣慧冷然开,如入清凉池,肃然至佛所。

其身犹俗容,心已得漏尽,宿殖善根力,疾成罗汉果。

净智理潜明,闻法能即悟,犹若鲜素缯,易为染其色。

彼已自觉知,所应作已作,顾身犹庄严,而生惭愧心。

如来知彼念,而为说偈言:

“严饰以璎珞,心调伏诸根,平等观众生,行法不计形。

身被出家服,其心累未忘,处林贪世荣,是则为俗人。

形虽表俗仪,心栖高胜境,在家同山林,则离于我所。

缚解存于心,形岂有定相?佩钾衣重袍,谓能制强敌,改形著染衣,为伏烦恼怨。”

即命比丘来,应声俗容废,具足出家仪,皆成于沙门。

先有俗游朋,其数五十四,寻善友出家,随次入正法。

斯由宿善业,妙果成于今,淳灰洽已久,经水速鲜明。

上行诸声闻,六十阿罗汉,悉如罗汉法,随顺而教诫:

“汝今已济度,生死河彼岸,所作已毕竟,堪受一切供,各应游诸国,度诸未度者。

众生苦炽然,久无救护者,汝等各独游,哀愍而摄受。

吾今亦独行,还彼伽阇山,彼有大仙人,王仙及梵仙,悉皆在于彼,举世之所宗。

迦叶苦行仙,国人悉奉事,受学者甚众,我今往度之。”

时六十比丘,奉教广宣法,各从其宿缘,随意诣诸方。

世尊独游步,往诣伽阇山,入空静法林,诣迦叶仙人。

彼有事火窟,恶龙之所居,山林极清旷,处处无不安。

世尊为教化,告彼而请宿,迦叶白佛言:“无有宿止处,唯有事火窟,善清净可居,而有恶龙止,必能伤害人。”佛言:“但见与,且一宿止住。”迦叶种种难,世尊请不已,迦叶复白佛:“心不欲相与,谓我有悋惜,且自随所乐。”

佛即入火室,端坐正思惟。时恶龙见佛,瞋恚纵毒火,举室洞炽然,而不触佛身,舍尽火自灭,世尊犹安坐。犹如劫火起,梵天宫洞然,梵王正基坐,不恐亦不畏。恶龙见世尊,光颜无异相,毒息善心生,稽首而归依。

迦叶夜见火,叹:“呜呼怪哉!如此道德人,而为龙火烧。”

迦叶及眷属,晨朝悉来看,佛已降恶龙,置在于钵中。

彼知佛功德,而生奇特想,㤭慢久习故,犹言我道尊。

佛以随时宜,现种种神变,察其心所念,变化而应之,令彼心柔软,堪为正法器。自知其道浅,不及于世尊,决定谦下心,随顺受正法。

郁毘罗迦叶,弟子五百人,随师善调伏,次第受正法。迦叶并徒众,悉受正化已,仙人资生物,并诸事火具,悉弃于水中,漂没随流迁。那提伽阇等,二弟居下流,见被服诸物,随流而乱下。

谓其遭大变,忧怖不自安,二众五百人,寻江而求兄。见兄已出家,诸弟子亦然,知得未曾法,而起奇特想:“兄今已服道,我等亦当随。”

彼兄弟三人,及弟子眷属,世尊为说法,即以事火譬:

“愚痴黑烟起,乱想钻燧生,贪欲瞋恚火,焚烧于众生。

如是烦恼火,炽然不休息,弥沦于生死,苦火亦常然。

能见二种火,炽然无依怙,云何有心人,而不生厌离?厌离除贪欲,贪尽得解脱,若已得解脱,解脱知见生。

观察生死流,而举于梵行,一切作已作,更不受后有。”

如是千比丘,闻世尊说法,诸漏永不起,一切心解脱。

佛为迦叶等,千比丘说法:

“所作者已作,净慧妙庄严,诸功德眷属,施戒净诸根。

大德仙从道,苦行林失荣,如人舍戒德,空身而徒生。”

世尊大眷属,进诣王舍城,忆念摩竭王,先所修要誓。

世尊既至已,止住于杖林,瓶沙王闻之,与大眷属俱,举国士女从,往诣世尊所。

远见如来坐,降心伏诸根,除去诸俗容,下车而步进,犹如天帝释,往诣梵天王。

前顶礼佛足,敬问体和安,佛还慰劳毕,命令一面坐。

时王心默念:“释迦大威力,胜德迦叶等,今皆为弟子?”

佛知众心念,而问于迦叶:“汝见何福利,而弃事火法?”

迦叶闻佛命,惊起大众前,胡跪而合掌,高声白佛言:

“修福事火神,果报悉轮迥,生死烦恼增,是故我弃舍。

精勤奉事火,为求五欲境,爱欲增无穷,是故我弃舍。

事火修咒术,离解脱受生,受生为苦本,故舍更求安。

我本谓苦行,祠祀设大会,为最第一胜,而更违正道。

是故今弃舍,更求胜寂灭,离生老病死,无尽清凉处。

以知此义故,放舍事火法。”

世尊闻迦叶,说自知见事,欲令诸世间,普生净信故,而告迦叶言:

“汝大士善来,分别种种法,而从于胜道。今于大众前,显汝胜功德,如巨富长者,开现于宝藏,令贫苦众生,增其厌离心。”

“善哉奉尊教。”即于大众前,敛身入正受,飘然昇虚空,经行住坐卧,或举身洞然,左右出水火,不烧亦不濡。从身出云雨,雷电动天地,举世悉瞻仰,纵目观无厌。异口而同音,称叹未曾有。然后摄神通,敬礼世尊足。

“佛为我大师,我为尊弟子,奉教闻斯行,所作已毕竟。”

举世普见彼,迦叶为弟子,决定知世尊,真实一切智。

佛知诸会众,堪为受法器,而告瓶沙王:

“汝今善谛听!心意及诸根,斯皆生灭法,了知生灭过,是则平等观。

如是平等观,是则为知身,知身生灭法,无取亦无受。

如身诸根觉,无我无我所,纯一苦积聚,苦生而苦灭。

已知诸身相,无我无我所,是则之第一,无尽清凉处。

我见等烦恼,系缚诸世间,既见无我所,诸缚悉解脱。

不实见所缚,见实则解脱,世间摄受我,则为邪摄受。

若彼有我者,或常或无常,生死二边见,其过最尤甚。

若使无常者,修行则无果,亦不受后身,无功而解脱。

若使有常者,无死生中间,则应同虚空,无生亦无灭。

若使有我者,则应一切同,一切皆有我,无业果自成。

若有我作者,不应苦修行,彼有自在主,何须造作为?若我则有常,理不容变异,见有苦乐相,云何言有常?知生则解脱,远离诸尘垢,一切悉有常,何用解脱为?无我不唯言,理实无实性,不见我作事,云何说我作?我既无所作,亦无作我者,无此二事故,真实无有我。

无作者知者,无主而常迁,生死日夜流,汝今听我说。

六根六境界,因缘六识生,三事会生触,心念业随转。

阳珠遇干草,缘日火随生,诸根境界识,士夫生亦然。

芽因种子生,种非即是芽,不即亦不异,众生生亦然。”世尊说真实,平等第一义,瓶沙王欢喜,离垢法眼生。

王眷属人民,百千诸鬼神,闻说甘露法,亦随离诸尘。

大弟子出家品第十七[编辑]

尔时瓶沙王,稽首请世尊,迁住于竹林;哀受故默然。

王已见真谛,奉拜而还宫,世尊与大众,徙居安竹园。

为度众生故,建立慧灯明,以梵住天住,贤圣住而住。

时阿湿波誓,调心御诸根,时至行乞食,入于王舍城。

容貌世挺特,威仪安序庠,城中诸士女,见者莫不欢,行者为住步,前迎后风驰。

迦毘罗仙人,广度诸弟子,第一胜多闻,其名舍利弗。

见比丘庠序,闲雅静诸根,蹰路而待至,举手请问言:

“年少静仪容,我所未曾见。得何胜妙法?为宗事何师?师教何所说?愿告决所疑。”

比丘欣彼问,和颜逊辞答:

“一切智具足,甘蔗胜族生,天人中最尊,是则我大师。

我年既幼稚,学日又初浅,岂能宣大师,甚深微妙义?今当以浅智,略说师教法。

一切有法生,皆从因缘起,生灭法悉灭,说道为方便。”

二生忧波提,随听心内融,远离诸尘垢,清净法眼生。

先所修决定,知因及无因,一切无所作,皆由自在天。

今闻因缘法,无我智开明,增微诸烦恼,无能究竟除。

唯有如来教,永尽而无遗,非摄受我所,而能离吾我。

明因日灯兴,孰能令无光?如断莲花茎,微丝犹连绵;佛教除烦恼,犹断石无馀。

敬礼比丘足,退辞而还家;比丘乞食已,亦还归竹园。

舍利弗还家,貌色甚和雅,善友大目连,同体闻才均,遥见舍利弗,颜仪甚熙怡,告言:“今见汝,而有异常容,素性至沈隐,欢相见于今。必得甘露法,此相非无因。”答言:“如来告,实获未曾法。”

即请而为说,闻则心开解,诸尘垢亦除,随生正法眼。

久殖妙因果,如观掌中灯,得佛不动信,俱行诣佛所。

与徒众弟子,二百五十人,佛遥见二贤,而告诸众言:“彼来者二人,吾上首弟子,一智慧无双,二神足第一。”

以深净梵音,即命汝善来,此有清凉法,出家究竟道。

手执三掎杖,萦发持澡瓶,闻佛善来声,即变成沙门。

二师及弟子,悉成比丘仪,稽首世尊足,却坐于一面,随顺为说法,皆得罗汉道。

尔时有二生,迦叶族明灯,多闻身相具,财盈妻极贤,厌舍而出家,志求解脱道。

路由多子塔,忽遇释迦文,光仪显明耀,犹若祠天幢。

肃然举身敬,稽首顶礼足:“尊为我大师,我是尊弟子。久远积痴冥,愿为作灯明。”

佛知彼二生,心乐崇解脱,清净软和音,命之以善来。

闻命心融泰,形神疲劳息,心栖胜解脱,寂静离诸尘。

大悲随所应,略为其解说,领解诸深法,成四无碍辩,大德普流闻,故名大迦叶。

本见身我异,或见我即身,有我及我所,斯见已永除,唯见众苦聚,离苦则无馀。

持戒修苦行,非因而见因,平等见苦性,永无他聚心。

若有若见无,二见生犹豫,平等见真谛,决定无复疑。

染著于财色,迷醉贪欲生,无常不净想,贪爱永已乖。

慈心平等念,怨亲无异想,哀愍于一切,则消瞋恚毒。

依色诸有对,种种杂想生,思惟坏色想,则断色于爱。

虽生无色天,命亦要之尽,愚于四正受,而生解脱想,寂灭离诸想,无色贪永除。

动乱心变逆,犹狂风鼓浪,深入坚固定,寂止掉乱心。

观法无我所,生灭不坚固,不见软中上,我慢心自忘。

炽然智慧灯,离诸痴冥暗,见尽无尽法,无明悉无馀。

思惟十功德,十种烦恼灭,甦息作已作,深感仰尊颜。

离三而得三,三弟子除三,犹三星布列,三十三司弟,列侍于三五,三侍佛亦然。

化给孤独品第十八[编辑]

时有大长者,名曰给孤独,巨富财无量,广施济贫乏。

远从于北方,㤭萨罗国来,止一知识舍,主人名首罗。

闻佛兴于世,近住于竹园,承名重其德,即夜诣彼林。

如来已知彼,根熟净信生,随宜称其实,而为说法言。

“汝已乐正法,净信心虚渴,能减于睡眠,而来敬礼我。

今日当为汝,具设初宾仪。

汝宿殖德本,坚固净其望,闻佛名欢喜,堪为正法器。

虚怀广行惠,周给于贫穷,名德普流闻,果成由宿因。

今当行法施,至心精诚施,时施寂静施,兼受持净戒。

戒为庄严具,能转于恶趣,令人上升天,报以天五乐。

诸求为大苦,爱欲集诸过,当修远离恶,离欲寂静乐。

知老病死苦,世间之大患,正观察世间,离生老病死。

既见于人间,有老病死苦,生天亦复然,无有常存者。

无常则是苦,苦则无有我,无常苦非我,何有我我所?知苦即是苦,集者则为集,苦灭即寂静,道即安隐处。

群生流动性,当知是苦本,厌末塞其源,不愿有非有。

生老死盛火,世间普炽然,见生死动摇,当习于无想,三摩提究竟,甘露寂静处,空无我我所,世间悉如幻,当观于此身,诸大众行聚。”

长者闻说法,即得于初果,生死海消灭,唯有一滴馀。

空闲修离欲,第一有无身,不如今俗人,见谛真解脱。

不离诸苦行,种种异见网,虽至第一有,不见真实义,邪想著天福,有爱缚转深。

长者闻说法,阴盖焕然开,逮得于正见,诸邪见永除,犹如秋厉风,飘散于重云。

不计自在因,亦非邪因生,亦复非无因,而生于世间。

若自在天生,无长幼先后,亦无五道轮,生者不应灭。

亦不应灾患,为恶亦非过,净与不净业,斯由自在天。

若自在天生,世间不应疑,如子从父生,孰不识其尊。

人遭穷苦时,不应反怨天,悉应宗自在,不应奉馀神。

自在是作者,不应名自在,以其是作故,彼则应常作。

常作则自劳,何名为自在?若无心而作,如婴儿所为,若有心而作,有心非自在,苦乐由众生,则非自在作。

自在生苦乐,彼应有爱憎,已有爱憎故,不应称自在。

若复自在作,众生应默然,任彼自在力,何用修善为?正复修善恶,不应有业报,自在若业生,一切则共业。

若是共业者,皆应称自在,自在若无因,一切亦应无。

若因馀自在,自在应无穷,是故诸众生,悉无有作者。

当知自在义,于此论则坏,一切义相违,无说则有过。

若复自性生,其过亦如是,诸明因论者,未曾如是说。

无所依无因,而能有所作,彼彼皆由因,犹如依种子。

是故知一切,则非自性生,一切诸所作,非唯一因生,而说一自性,是故则非因。

若言彼自性,周满一切处,若周满一切,亦无能所作,既无能所作,是则非为因。

若遍一切处,一切有作者,是则一切时,常应有所作。

若言常作者,无待时生物,是故应当知,非自性为因。

又说彼自性,离一切求那,一切所作事,亦应离求那。

一切诸世间,悉见有求那,是故知自性,亦复非为因。

若说彼自性,异于求那者,以常为因故,其性不应异,众生求那异,故自性非因。

自性若常者,事亦不应坏,以自性为因,因果理应同,世间见坏故,当知别有因。

若彼自性因,不应求解脱,以有自性故,应任彼生灭,假令得解脱,自性还生缚。

若自性不见,为见法因者,此亦非为因,因果理殊故,世间诸见事,因果悉俱见。

若自性无心,不应有心因,如见烟知火,因果类相求。

非彼因不见,而生于见事,犹金造器服,始终不离金,自性是事因,始终岂得殊?若使时作者,不应求解脱,以彼时常故,应任彼时节,世间无有边,时节亦复然,是故修行者,不应方便求。

陀罗骠求那,世间一异论,虽有种种说,当知非一因。

若说我作者,应随欲而生,而今不随欲,云何说我作?不欲而更得,欲者反更违,苦乐不自在,云何言我作?若使我作者,应无恶趣业,种种业果生,故知非我作。

言我随时作,时应唯作善,善恶随缘生,故知非我作。

若使无因作,不应修方便,一切自然定,修因何所为?世间种种业,而获种种果,是故知一切,非为无因作。

有心及无心,悉从因缘起,世间一切法,非无因生者。

长者心开解,通达胜妙义,一相实智生,决定了真谛,敬礼世尊足,合掌而启请:“居在舍婆提,土地丰安乐,波斯匿大王,师子元族胄。

福德名称流,远近所宗敬,欲造立精舍,唯愿哀愍受。

知佛心平等,所居不求安,愍彼众生故,不违我所请。”佛知长者心,大施发于今,无染无所著,善护众生心。

“汝已见真谛,素心好行施,钱财非常宝,宜应速施为。

如藏库被烧,已出者为珍,明人知无常,出财广行惠。

悭贪者守惜,恐尽不受用,亦不畏无常,徒失增忧悔。

应时应器施,如健夫临敌,能施而能战,是则勇慧士。

施者众所爱,善称广流闻,良善乐为友,命终心常欢。

无悔亦无怖,不生饿鬼趣,此则为花报,其果难思议。

轮回六趣中,良伴无过施,若生天人中,为众所奉事。

生于畜生道,施报随受乐,智慧修寂定,无依无有数。

虽获甘露道,犹资施以成,缘彼惠施故,修八大人念。

随念欢喜心,决定三摩提,三昧增智慧,能正观生灭,正观生灭已,次第得解脱。

舍财惠施者,蠲除于贪著,慈悲恭敬与,兼除嫉恚慢,明见惠施果,无施痴见除,诸结烦恼灭,斯由于惠施。

当知惠施者,则为解脱因,犹如人种栽,为荫花果故,布施亦如是,报乐大涅槃。

不坚固财施,获报坚固果,施食唯得力,施衣得好色,若建立精舍,众果具足成。

或施求五欲,或贪求大财,或为名闻施,有求生天乐,或为免贫苦。

唯汝无想施,施中之最上,无利而不获,汝心有所弘,宜令速成就。”痴爱心来游,清净眼开还,长者受佛教,惠心转增明。

请优波低舍,贤友而同归,还彼㤭萨罗,周行择良墟。

见太子祇园,林流极清闲,往诣太子所,请求买其田。

太子甚宝惜,元无出卖心,“设布黄金满,犹尚地不迁。”长者心欢喜,即遍布黄金,祇言我不与,汝云何布金?长者言不与,何言满黄金?二人共诤讼,延及断事官。

众皆叹奇特,祇亦知其诚,广问其因缘,辞言立精舍,供养于如来,并及比丘僧。

太子闻佛名,其心即开悟,唯取其半金,求和同建立,“汝地我树林,共以供养佛。”长者地祇林,以付舍利弗,经始立精舍,昼夜勤速成,高显胜庄严,犹四天王宫。

随法顺道宜,称如来所应,世间未曾有,增晖舍卫城,如来现神荫,众圣集安居,无侍者哀降,有侍资道宜。

长者乘斯福,寿尽上升天,子孙继其业,历世种福田。

父子相见品第十九[编辑]

佛于摩竭国,化种种异道,悉从一味法,如日映众星。

出彼五山城,与千弟子俱,前后眷属从,往诣尼金山。

近迦维罗卫,而生报恩心,当修法供养,以奉于父王。

王师及大臣,先遣伺候人,常寻从左右,瞻察其进止。

知佛欲还国,驱驰而先白:“太子远游学,愿满今来还。”

王闻大欢喜,严驾即出迎,举国诸士庶,悉皆从王行。

渐近遥见佛,光相倍昔容,处于大众中,犹如梵天王。

下车而徐进,恐为法留难,瞻颜内欣踊,口莫知所言。

顾贪居俗累,子超然登仙,虽子居道尊,未知称何名?自惟久思渴,今日无由宣,子今默然坐,安隐不改容。

久别无感情,令我心独悲,如人久虚渴,路逢清冷泉。

奔驰而欲饮,临泉忽枯竭,今我见其子,犹是本光颜。

心踈气高绝,都无荫流心,抑情虚望断,如渴对枯泉。

未见繁想驰,对目则无欢,如人念离亲,忽见画形像。

应王四天下,犹若曼陀王,汝今行乞食,斯道何足荣?安静如须弥,光相如日明,庠行牛王步,无畏师子吼,不受四天封,乞求而养身。

佛知父王心,犹存于子想,为开其心故,并哀一切众,神足昇虚空,两手捧日月,游行于空中,种种作异变,或分身无量,还复合为一,或入水如地,或入地如水,石壁不碍身,左右出水火。

父王大欢喜,父子情悉除,空中莲花座,而为王说法:

“知王心慈念,为子增忧悲,缠绵爱念子,宜应速除灭。

息爱静其心,受我子养法,人子所未奉,今以奉父王。

父未从子得,今从子得之,人王之奇特,天王亦希有,胜妙甘露道,今以奉大王。

自业业受生,业依业果报,当知业因果,勤习度世业,谛观于世间,唯业为良朋。

亲戚及与身,深爱相恋慕,命终神独往,唯业良朋随。

轮回于五趣,三业三种生,爱欲为其因,种种类差别。

今当竭其力,净治身口业,昼夜勤修习,息乱心寂然。

唯此为己利,离此悉非我,当知三界有,犹若海涛波。

难乐难习近,当修第四业,生死五道轮,犹众星旋转。

诸天亦迁变,人中岂得常?涅槃为最安,禅寂乐中胜。

人王五欲乐,危险多恐怖,犹毒蛇同居,何有须臾欢?明人见世间,如盛火围绕,恐怖无暂安,求离生老死。

无尽寂静处,慧者之所居,不须利器仗,象马以兵车,调伏贪恚痴,天下敌无胜。

知苦断苦因,证灭修方便,正觉四真谛,恶趣恐怖除。”

先现妙神通,令王心欢喜,信乐情已深,堪为正法器,合掌而赞叹:

“奇哉誓果成,奇哉大苦离,奇哉饶益我!虽先增忧悲,缘悲故获利,奇哉我今日,生子果报成。

宜舍胜妙乐,宜精勤习苦,宜离亲族荣,宜割恩爱情。

古昔诸仙王,唐苦而无功,清凉安隐处,汝今悉已获,自安而安彼,大悲济众生。

昔本住世间,为转轮王者,无自在神通,令我心开解,亦无此妙法,使我今日欢。

设为转轮王,生死绪不绝,今已绝生死,轮回大苦灭,能为众生类,广说甘露法。

如此妙神通,智慧甚深广,永灭生死苦,为天人之上;虽居圣王位,终不获斯利。”如是赞叹已,法爱增恭敬,居王父尊位,谦卑稽首礼。

国中诸人民,睹佛神通力,闻说深妙法,兼见王敬重,合掌头面礼,悉生奇特想,厌患居俗累,咸生出家心。

释种诸王子,心悟道果成,悉厌世荣乐,舍亲爱出家。

阿难陀难陀,金毘阿那律,难图跋难陀,及军荼陀那,如是等上首,及馀释种子,悉从于佛教,受法为弟子。

匡国大臣子,优陀夷为首,与诸王子俱,随次而出家。

又阿低梨子,名曰优波离,见彼诸王子,大臣子出家,心感情开解,亦受出家法。

父王见其子,神力诸功德,自亦入清流,甘露正法门。

舍王位国土,禅一甘露饭,闲居修静默,处宫习王仙。

如来悉随摄,本族知识已,道中颜和悦,亲戚欢喜随。

时至应乞食,入迦维罗卫,城中诸士女,惊喜举声唱:“悉达阿罗陀,学道成而归。”内外转相告,巨细驰出看,门户窗牖中,比肩而侧目。

见佛身相好,光明甚晖曜,外著袈裟衣,身光内彻照,犹如日圆轮,内外相映发,观者心悲喜,合掌涕泪流。

见佛庠序步,敛形摄诸根,妙身显法仪,敬惜增悲叹,剃发毁形好,身被染色衣。

堂堂仪雅容,束身视地行。

应戴羽宝盖,手揽飞龙辔,如何冒游尘,执钵而行乞?艺足伏怨敌,貌足婇女欢,华服冠天冠,黎民咸首阳,如何屈茂容,拘心制其形?舍妙欲光服,素身著染衣,见何相何求,与世五欲怨?舍贤妻爱子,乐独而孤游,难哉彼贤妃,长夜抱忧思。

而今闻出家,性命犹能全,不审净饭王,竟见此子不?见其妙相身,毁形而出家,怨家犹痛惜,父见岂能安?爱子罗睺罗,泣涕常悲恋,见无抚慰心,用学此道为?诸明相法者,咸言太子生,具足大人相,应享食四海;观今之所为,斯则皆虚谈。

如是比众多,纷纭而乱说;如来心无著,无欣亦无戚,慈悲愍众生,欲令脱贫苦,增长彼善根,并为当来世。

显其少欲迹,兼除俗尘谤,入贫里乞食,精麤任所得,巨细不择门,满钵归山林。

佛所行赞受祇桓精舍品第二十世尊已开化,迦维罗卫人,随缘度已毕,与大众俱行,往㤭萨罗国,诣波斯匿王。

祇桓已庄严,堂舍悉周备,流泉相灌注,花果悉敷荣,水陆众奇鸟,随类群和鸣,众美世无比,若稽罗山宫。

给孤独长者,眷属寻路迎,散花烧名香,奉请入祇桓。

手执金龙瓶,躬跪注长水,以祇桓精舍,奉施十方僧。

世尊咒愿受,镇国令久安,给孤独长者,福庆流无穷。

时波斯匿王,闻世尊已至,严驾出祇桓,敬礼世尊足,却坐于一面,合掌白佛言:“不图卑小国,忽成大吉祥,恶逆多殃灾,岂能感大人?今得睹圣颜,沐浴饮清化。

鄙虽处凡品,蒙圣入胜流,如风拂香林,气合成薰飚,众鸟集须弥,异色齐金光。

得与明人会,蒙荫而同荣,野夫供仙人,生为三足星。

世利皆有尽,圣利永无穷,人王多愆咎,遇圣利常安。”

佛知王心至,乐法如帝释,唯有二种著,不能忘财色。知时知心行,而为王说法:

“恶业卑下士,见善犹知敬。

况复自在王,积德乘宿因,遇佛加恭敬,此乃非为难。

国素静民安,非见佛所增。

今当略说法,大王且谛听,受持我所说,见我功果成。

命终形神乖,亲戚悉别离,唯有善恶业,始终而影随。

当崇法王业,子养于万民,现世名称流,命终上升天;纵情不顺法,今苦后无欢。

古昔羸马王,顺法受天福,金步王行恶,寿终生恶道。

我今为大王,略说善恶法,大要当慈心,观民犹一子。

不迫亦不害,善摄持诸根,舍邪就正路,不自举下人。

结友于苦行,勿习邪见朋,勿恃王威势,勿听邪佞言,勿恼诸苦行,莫逾王正典,念佛维正法,调伏非法者。

现为人中上,德将隆道中,深思无常想,身命念念迁。

栖心高胜境,志求清凉津,保慈自在乐,来世增其欢,传名于旷劫,必报如来恩。

如人爱甜果,必种其良栽。

有从明入暗,有从暗入明,有暗暗相续,有明明相因;智者舍三品,当学始终明。

言恶群向应,善唱随者难,无有不作果,作者不败亡,创业不勤习,至竟莫能为。

素不修善因,后致乐无斯,既往无息期,是故当修善。

自省不为恶,自作自受故,犹四石山合,众生无逃处。

生老病死山,群生脱无由,唯有行正法,出斯苦重山。

世间悉无常,五欲境如电,老死锥锋端,何应习非法?古昔诸胜王,犹若自在天,勇健志腾虚,暂显已磨灭。

劫火镕须弥,海水悉枯竭,况身如泡沫,而望久存世?猛风止随蓝,日光翳须弥,盛火水所消,有物悉归灭。

此身无常器,长夜苦守护,广资以财色,放逸生㤭慢。

死时忽然至,挺直如枯木,明人见斯变,勤修岂睡眠?生死独摇机,不止会堕落,不习不续乐,苦报者不为。

不近不胜友,不学不断智,学不受有智,受必令无身。

有身不染境,染境为大过,虽生无色天,不免时迁变。

当学不变身,不变则无过;以有此身故,为众苦之本;是故诸智者,息本于无身。

一切众生类,斯由欲生苦,是故于欲有,当生厌离心,厌离于欲有,则不受众苦。

虽生色无色,变易为大患,以不寂静故,况不离于欲。

如是观三界,无常无有主,众苦常炽然,智者岂愿乐?如树盛火然,众鸟岂群集?觉者为明士,离此则无明;此则开觉士,离此则非觉;此则应所作,离此则不应;此则为近宗,离此与理乖。

言此殊胜法,非在家所应,此则为非说,法唯在人弘。

患热入冷水,一切得清凉,冥室灯火明,悉睹于五色。

修道亦如是,道俗无异方,或山居堕罪,或在家升仙。

痴冥为巨海,邪见为涛波,群生随爱流,漂转莫能度。

智慧为轻舟,坚持三昧正,方便鼓念檝,能济无知海。”

时王专心听,一切智所说,厌薄于俗荣,知王者无欢,如逸醉犴象,醉醒纯熟还。

时有诸外道,见王信敬佛,咸求于大王,与佛决神通。

时王白世尊,愿从彼所求。

佛即默然许。

种种诸异见,五通神仙士,悉来诣佛所,佛即现神力,正基坐空中。

普放大光明,如日耀朝阳,外道悉降伏,国民普归宗。

为母说法故,即昇忉利天,三月处天宫,普化诸天人。

度母报恩毕,安居时过还,诸天众羽从,乘于七宝阶,下至阎浮提,诸佛常下处。

无量诸天人,乘宫殿随送,阎浮提君民,合掌而仰瞻。

守财醉象调伏品第二十一[编辑]

天上教化母,及馀诸天众,还游于人中,随缘而行化。

树提迦耆婆,首罗输卢那,长者子央伽,及无畏王子,尼瞿屡陀等,尸利掘多迦,尼揵忧波离,悉令得解脱。

乾陀罗国王,其名弗迦罗,闻说微妙法,舍国而出家。

酰茂钵低鬼,及波多耆利,于毘富罗山,调伏而受化。

波罗延梵志,波沙那山中,半偈微细义,调伏令信乐。

他那摩帝村,有鸠吒檀耽,是二生之首,广杀生祠祀,如来方便化,令其入正道。

于毘提诃山,大威德天神,名般遮尸呿,受法入决定。

毘纽瑟吒村,化彼难陀母。

央伽富梨城,降伏大力神,富那跋陀罗,输屡那檀陀,凶恶大力龙。

国王及后宫,悉皆受正法。

以开甘露门,于彼侏儒村,稽那及尸卢,志求生天乐,化令入正道。

央瞿利摩罗,于彼修侔村,为现神通力,化令即调伏。

有大长者子,浮梨耆婆男,大富多钱财,如富那跋陀,即于如来前,受化广行施。

于彼跋提村,化彼跋提梨,及与跋陀罗,兄弟二鬼神。

毘提诃富利,有二婆罗门,一名为大寿,二名曰梵寿,论议以降伏,令入于正法。

至毘舍离城,化诸罗刹鬼,并离车师子,及诸离车众,萨遮尼犍子,悉令入正法。

阿摩勒迦波,有鬼跋陀罗,及跋陀罗迦,跋陀罗劫摩,又至阿腊山,度鬼阿腊婆,二名鸠摩罗,三诃悉多迦。

还至伽阇山,度鬼絙迦那。

及针毛夜叉,及其姊妹子。

又至波罗奈,化彼迦旃延。

然后乘神通,至输卢波罗,化彼诸商人,多波揵尼剑,受其旃檀堂,妙香流于今。

至摩酰波低,度迦毘罗仙,牟尼住于彼,足蹈于石上,千辐双轮现,终则不磨灭。

至波罗那处,化婆罗那鬼。

至摩偷罗国,度鬼竭昙摩。

偷罗俱瑟吒,度赖吒波罗。

至鞞兰若村,度诸婆罗门。

迦利摩沙村,度萨毘萨深,亦复化于彼,阿耆尼毘舍。

复还舍卫国,度彼瞿昙摩,阇帝输卢那,道迦阿低梨。

还㤭萨罗国,度外道之师,弗迦罗婆梨,及诸梵志众。

至施多毘迦,寂静空闲处,度诸外道仙,令入佛仙路。

至阿输阇国,度诸鬼龙众。

至舍毘罗国,度二恶龙王,一名金毘罗,二名迦罗迦。

又至跋伽国,化度夜叉鬼,其名曰毘沙,那鸠罗父母,并及大长者,令信乐正法。

至俱舍弥国,化度瞿师罗,及二优婆夷,波阇郁多罗,伴等优婆夷,众多次第度。

至揵陀罗国,度阿婆罗龙。

如是等次第,空行水陆性,皆悉往化度,如日照幽冥。

尔时提婆达,见佛德殊胜,内心怀嫉妒,退失诸禅定。

造诸恶方便,破坏正法僧,登耆阇崛山,崩石以打佛,石分为二分,堕于佛左右。

于王平直路,放狂醉恶象,震吼若雷霆,勇气奋成云,横泄而奔走,逸越如暴风,鼻牙尾四足,触则莫不摧。

王舍城巷路,狼藉杀伤人,横尸而布路,髓脑血流离。

一切诸士女,恐怖不出门,合城悉战悚,但闻惊唤声,有出城驰走,有窟穴自藏。

如来众五百,时至而入城,高阁窗牖人,启佛令勿行。

如来心安泰,怡然无惧容,唯念贪嫉苦,慈心欲令安。

天龙众营从,渐至狂象所,诸比丘逃避,唯与阿难俱。

犹法种种相,一自性不移,醉象奋狂怒,见佛心即醒。

投身礼佛足,犹若太山崩,莲花掌摩顶,如日照乌云。

跪伏佛足下,而为说法言:

“象莫害大龙,象与龙战难。象欲害大龙,终不生善处。

贪恚痴迷醉,难降佛已降,是故汝今日,当舍贪恚痴,已没苦淤泥,不舍转更深。”

彼象闻佛说,醉解心即悟,身心得安乐,如渴饮甘露。

象已受佛化,国人悉欢喜,咸叹唱希有,设种种供养。

下善转成中,中善进增上,不信者生信,已信者深固。

阿阇世大王,见佛降醉象,心生奇特想,欢喜倍增敬。

如来善方便,现种种神力,调伏诸众生,随力入正法,举国修善业,犹如劫初人。

彼提婆达兜,为恶自缠缚,先神力飞行,今堕无择狱。

庵摩罗女见佛品第二十二[编辑]

世尊广化毕,而生涅槃心,发于王舍城,诣巴连弗邑。

到已住于彼,婆吒利支提,彼是摩竭提,边邑附庸国。

国主婆罗门,多闻明经典,瞻相土安危,国之仰观师。

摩竭王遣使,敕告彼仰观,命起于牢城,以备于强邻。

世尊记彼地,天神所保持,于中起城郭,永固不危亡。

仰观心欢喜,共养佛法僧,佛出彼城门,往诣恒河滨。

仰观深敬佛,名为瞿昙门,恒河侧人民,皆出迎世尊,兴种种供养,各严船令渡。

世尊以船多,偏受违众心,即以神通力,隐身及大众,忽从此岸没,而出于彼岸。

以乘智慧船,广济于众生,缘斯德力故,济河不凭舟。

恒河侧人民,同声唱奇哉,咸言名此津,名为瞿昙津。

城门瞿昙门,津名瞿昙津,斯名流于世,历代共称传。

如来复前行,至彼鸠梨村,说法多所化,复至那提村。

人民多疫死,亲戚悉来问:“诸亲疫死者,命终生何所?”

佛善知业报,悉随问记说。前至鞞舍离,住于庵罗林。

彼庵摩罗女,承佛诣其园,侍女众随从,庠序出奉迎。

善执诸情根,身服轻素衣,舍离庄严服,自沐浴香花。

犹世贞贤女,洁素以祠天,端正妙容姿,犹天玉女形。

佛遥见女来,告诸比丘众:

“此女极端正,能留行者情,汝等当正念,以慧镇其心。

宁在暴虎口,狂夫利剑下,不于女人所,而起爱欲情。

女人显恣态,若行住坐卧,乃至画像形,悉表妖姿容,劫夺人善心,如何不自防?现啼笑憙怒,纵体而垂肩,或散发髻倾,犹尚乱人心。

况复饰容仪?以显妙姿颜,庄严隐陋形,诱诳于愚夫。

迷乱生德想,不觉丑秽形,当观无常苦,不净无我所。

谛见其真实,灭除贪欲想,正观于自境,天女尚不乐。

况复人间欲,而能留人心?当执精进弓,智慧锋利箭,被正念重铠,决战于五欲。

宁以热铁枪,贯彻于双目,不以爱欲心,而观于女色。

爱欲迷其心,炫惑于女色,乱想而命终,必堕三恶道,畏彼恶道苦,不受女人欺。

根不系境界,境界不系根,于中贪欲想,由根系境界。

犹如二耕牛,同一轭一鞅,牛不转相缚,根境界亦然。

是故当制心,勿令其放逸。”

佛为诸比丘,种种说法已,彼庵摩罗女,渐至世尊前。

见佛坐树下,禅定静思惟,念佛大悲心,哀受我树林。

端心敛仪容,止素妖冶情,恭形心纯至,稽首接足礼。

世尊命令坐,随心为说法:

“汝心已纯静,表彻外德容,壮年丰财宝,备德兼姿颜,能信乐正法,是则世之难。

丈夫宿智慧,乐法非为奇,女人情志弱,智浅爱欲深,而能乐正法,此亦为甚难。

人生于世间,唯应法自娱,财色非常宝,唯正法为珍。

强良病所坏,少壮老所迁,命为死所困,行法无能侵,所爱莫不离,不爱而强邻,所求不随意,唯法为从心,他力为大苦,自在力为欢。

女人悉由他,兼怀他子苦,是故当思惟,厌离于女身。”彼庵摩罗女,闻法心欢喜,坚固智增明,能断于爱欲,即自厌女身,不染于境界。

虽耻于陋形,法力劝其心,稽首而白佛:“已蒙尊摄受,哀受明供养,令满其志愿。”

佛知彼诚心,兼利诸群生,默然受其请。

令即随欢喜,视听转增明,作礼而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