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乐亭集/序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二乐亭集

作者:申用漑
卷一

金安国序[编辑]

所谓文章者。非谓其词翰之藻艶工赡而已。必根理道本德行。弸乎中而彪乎外。精华之用。足以黼黻乎邦国。贲饰乎治化。然后为可贵也。观气运之盛衰。世道之升降。治化之污隆。亦必于是焉察之。吾东自三国以后。文章之士。代不乏人。其或当气运之盛则蔚然辈出。以鸣于世。文字之富烨者。固亦多有。未必皆阐理据德有本有原之作。盖时之所尚者然也。及至圣朝。治以道隆。运协煕昌。光岳气盛。锺英毓秀。环伟杰特之才出为世用。布列岩廊馆阁之上。赞燮化理。粉绘太平者前后相望。皆能以道德为之根柢。而敷以精华之文。培养之厚。至世文两朝而极盛。以及光陵右文。

成庙继而乐育。文章又复盛兴。回视罗丽之旧。岂是霄壤乎。高灵申文忠公当三朝之盛。历馆阁而陞相位。勋德文章。一世仰若山斗。其孙二乐先生嗣兴于成庙全盛之时。英资间气。益之以家世渊源之学。早捷巍科。声华震赫。敭历翰苑。论思经帷。与一时诸彦。被选赐暇。大肆力于文学。既蓄之深而积之多。其位庙堂典文衡。事业文章。炳燿乎世。皆本之德义之粹学问之正。有非𫄨章琢句组织为能者之所得窥其藩墙也。试诵公之诗与文。醇严典正。不事靡丽。裁之以规度而无边幅之窘。发之以劲健而绝粗厉之气。望之知其为弘公德人之述心。传之于后。足以知我国家文运之盛。世道之升。治化之隆。有非前代之所得拟其万一也。先生平日。爱贤乐士。奖掖不倦。安国为其寮属。屡顺下风而承謦欬。遏蒙许可。粗闻翰墨之梯径。于先生所著。非敢僭有所评议。常取搢绅名胜之推论而乐道之。先生之胤子今晋州牧使瀚仲容氏。与安国友善。编次先生遗集。将锓于梓。以安国尝受知于先生。庶得以少发先生之意趣。索序于安国。以为征于后。安国卤学肤识。且非知言者。其于文章。泛有所论。尚且不敢。况敢有所措说于先生之述作乎。仅以平昔所诵而道之者。书而复之。时嘉靖纪元二十年之辛丑三月上澣。崇政大夫。议政府左赞成兼知经筵春秋馆事。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成均馆事。五卫都摠府都摠管。世子贰师金安国。谨序。

沈彦光序[编辑]

人有形斯有气。有气斯有声。文者。声之成章者也。气昌而大。则其文雄赡畅达。惟所欲言而无所底滞。一馁于中则绵弱无力。不能自振。刿𬬸刻斲。矻矻若不给。其役心犹劳而气之伤也益甚矣。古之论诗文者。一视其气而已。二乐公平生著作。以气为主。富贵而为寒俭之语。廊庙而有山林之趣。歌吟赋咏。往往信口纵笔。若不经意。而思味隽永。援据该博。其气完然无所伤。而烨烨葩藻。蔚为国华。文柄落其手。儒林称其宗。虽欲辞一代伟作之名。以靳于后世。不可得也。公之祖高灵申相国叔舟。秉文柄有名称。其风流文雅之美。至今在人耳目。公自少能文章。以世其风范。其秀朗之气。虽禀于天。而其所得于家者。亦安可诬哉。夫文章之与事业。大抵皆气之所为。气有所主。则发而为言。言而为文章者。皆充然而有馀。措而为行。行而为事业者。皆毅然而难夺。顾气在我。而用不用系乎时。故韩昌黎,苏眉山之气。见乎文章。韩忠献,富文忠之气。见乎事业。虽所就不同。其在天下。皆有不可泯者。公之气。或见于文章。或见于事业。能兼古人之所难兼者。然着力于事业者专。故其见于文章者有不专也。负抱遭际。两得其盛。弛而能张。忧而能乐。长篇大章。情兴逸发。如鳌负山鹏运海。气势轩揭。莫之与抗者。皆馀力所及。视彼旬锻而月炼。章𤧫而句琢者。固其所不暇为。亦其所不屑为也。公所著诗文。散亡殆尽。其子牧使瀚。旁搜累辑。仅得若干篇。汇次成帙。将就梓以传。亦二十之一耳。观一隅而知室。尝一脔而知羹。欲求公者。于斯集焉足矣。瀚于余。为同年司马。请余序。余少时。在翰苑将史事。见公于门下。公于后生。常重许可。谬加称奖。比得其诗文观之。虽蠡勺之见。不能测其津涯。然未尝不知为文之难。而叹前辈之不可复作也。敢以糠秕为嘉谷先。公讳用漑。字漑之。官至议政府左议政。赠谥文景公。二乐。其亭名。盖取仁智之意云。

嘉靖乙未冬。资宪大夫。工曹判书兼同知经筵春秋馆事。艺文馆提学。五卫都摠府都摠管。沈彦光。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