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Sibu Congkan1068-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50-11.djvu/9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以取以般運之費計之也此計産輸錢之所以重也欲致

二利去二害在乎罷海倉之買納而巳矣誠能罷海倉及

下四州諸縣之買納而使客人請引南自漳泉北至長溪

従便路徑就埕戸買塩興販則引價可减本錢可輕而

塩賤矣引額可增海船可罷而計産所輸亦薄矣夫海倉

爲塩法蠧害之根本使䑓知之詳矣下四州諸縣買納之

弊不異乎海倉而漳州以盗賣合支産塩重爲民害使臺

知之亦詳矣使其無害於今日所議之法猶將廢置以蠲

積弊况所以增官塩之價而厚𥝠塩之利者皆在乎此豈

可以不罷而改圖其新乎夫賣引之額以上四州逐年運

到一千萬斤者爲率而海倉每嵗所取亦止此数尚有乏

絶不繼停留綱運之時故引價至於二十三文而患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