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NLC892-GBZX0301013052-258941 [隆慶]雲南通志 十七卷 第7冊.pdf/2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有洞然明、窅然深、廓然暢以容,而公又手筆規圖、矩方、繩直、準平諸大書,揭於齋舍,嘉惠後學,有功於吾道,夫豈淺淺哉!且謂表勵化導之攸繋,不可以無記也。喑屬走記之。

源泉書院。在府學西。嘉靖四十五年,同知江應昴建,並置膽田。〔郡人李逸民記畧〕:郡學舊有蒼山書院,在城之西,爲舍僅十數楹,生徒聚處,至不容榻。嘉靖王戊,郡二守江公課視諸生,察知其然,因歎曰:貧土無庇,其惟大廈乎!明日,進諸生於館下而問之,諸生曰:郭外書院備容三十餘人,倘荷別置,莫如近於學宮,易程督也。公可之,乃誨之曰:茲役之費遽難措集,然工貴經始,事貴違圖,不責効於旦夕,不分勞於人我。最先置地構堂,次作號舍,吾盡吾力之所能以處諸生。若夫力所不逮,安知不有同好之人收功於日後乎?於是相度土宜,得地於學宮。宮西爽塏可居,遂出俸薪易之,鳩工聚材,輦石加土,作講堂三楹,號舍二十楹,首尾六旬日而吿成。諸生謁余記之,余謂有邦之大事,不可無書,姑筆之以竢。

桂林書院。在府治北四十里,嘉靖間郡人參議張拱文建。〔李逸民記畧〕:吾邑有大鄕曰喜洲,都圖連十六村,而士之籍名于學官者二百許人,雖其不忘誦習,而聚講會文,不無離索之歎,童蒙有求,又皆貿焉不得其師,唯時仕焉而已者,則少參張君其人焉。君之言曰:吾鄕人之不淑,與肄士無所,吾有罪焉。且古之所謂間師,顧非吾職乎?於是毅然以興塾爲已任,謀於父老,謀於人士,僉曰可。上謀於郡大夫孫公,公亦曰可。遂偕有識者相地,得隙園於佛廬之左,而築室焉。室之相成,羣弟子而敎之。旣而來者日益衆,迺大庀五村,開闢位置,中爲聖籍閣,嚴像設,儲書史,而以講堂附焉。閣後故有文昌祠,重加修飾,以觀童蒙,俾知俎豆之事。閣前爲翼樓,左右共得二十圖,戶牖以居生儒,穹門長廊,下至庖湢什器之屬,細畢憊。樓前植桂,然成林,以某年月日經始,某年月訖工。孫公樂觀其成,給都養田十二畝,而題其門曰桂林書院。

龍關書院。在府治南三十里,同知江應昴建。

射圃。在府學西。

社學。城內外皆有之。其在府治南者,隆慶六年分巡僉事陳應春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