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NLC892-GBZX0301013052-258939 [隆慶]雲南通志 十七卷 第5冊.pdf/3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年間,知州張安築土垣,高丈餘,爲四門。成化十六年,東西二門圮壞,知州黃時中改立。嘉靖四年,分巡僉事傳尙文拓築。萬曆二年,巡撫侍郎鄒應龍題四門:東曰儲澤,南曰陽明,西曰峯麗,北曰挹抱。有說見藝文。

  • 寧州城。嘉靖十二年,知州李道全築。郡人御史張鳳翀新築城垣記畧:寧州,古寧海府,介於廣西喬甸之間,恃頑憑兇,歲苦攻寇。正德庚辰春,巡撫都御史何公孟春以兵剿定,復請文臣知州事。警報消息:郡內諸夷錯居,舊無城郭,難以威遠。嘉靖十年,監察御史毛公鳳詔志靖南服,雖移按三秦,尤疏於朝,請城列郡,寧州與焉。會同知陳君愷以城邑上請,巡撫都御史顧公應祥慨然允行,下其議於兵備副使龔公亨。公曰:州控諸夷,當設城以爲重。議遂定。將舉行間,巡撫都御史胡公訓、巡撫監察御史楊公東繼至,二公先後一德,申重尤嚴。檄分守左參政初公杲、兵備副使鄒公輗計度經費,督正工役,皆能贊畫其事。其相度原隰,埒實課功。本州知州李君道全也,徒集於嘉靖十二年癸巳七月十六日,功迄於十四年乙未正月十五日。城周五百六十丈,無睥睨,通覆以瓦,啓以三門:西曰會通,東曰順化,南曰寧遠。北負以樓,扁曰環翠。巡警有舗,匝城有渠,疏泄有竇,據高向明,風氣逌萃,長垣危閣,虎峙龍蟠,照映乎山谷,墟落化爲金湯,榛莽變爲城府,皆鎭巡諸公運其精神心術,太守諸君竭其公敏才力,致大功鼎建,僉忘其疲。李君道全謂翀輩郡人,授以簡,俾書以詔遠。
  • 通海守禦城。在縣東北。洪武十五年,指揮陳鏞守禦通海,創立土城。二十四年,指揮儲傑砌以磚石,周圍二里,高一丈七尺,開四門,東泰和,西慶豐,南迎薰,北鎭海。外爲池,闊一丈八尺,深一丈。
  • 阿迷守禦城。在州治東一百二十里,地名虛卜桶。舊有獲𤟰賊爲患,萬暦二年,巡撫侍郎應龍討平之,因營建城池,設官居守,爲久安之計云。
  • 嶍峨縣城。正德六年,知縣胡淮築土城,高一丈二尺,厚四尺,近河卑溼處乃立棑樹,年久傾爛。嘉靖三十二年,知縣邵元善新創城樓,東曰朝天,西曰鎭夷,南曰南董,北曰拱辰,規制宏壯,可備外侮,土垣棑樹皆撤而新葺之。
  • 蒙自縣城。成化二十年,縣丞陳溥周圍築土牆,開四門,東拱曦,西朝嶽,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