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NLC892-GBZX0301013052-258873 [隆慶]雲南通志 十七卷 第3冊.pdf/5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三十里,西墩、新生、大福、小柳場、村屯利之。

  • 石萊渠。在劍川州南,灌漑甚溥。
  • 老君水壩。在創川州西,舊有上下二壩,今廢不修。
  • 連漢墩水塘、甸頭和水塘。俱劍川州軍民注水灌田。

橋梁

  • 跨鰲橋。在府治南一里。
  • 淸水江橋。在府西四十里。
  • 迎貴橋。在府治南。
  • 落鐘橋。〔郡人趙子禧記〕:郡治南五里有溪,源出西山龍湫,截官道而東入於漾工江。昔人徙杠其上,以通往來命名之義。唐時有僧自葉檢舁所鑄玄化寺鐘歸,及橋墜水中,詰旦往取,失鐘所在,以爲龍盜去,因名。每潢潦暴作,行者病厲。揚孫氏孟隺,家饒裕,勇於行義。成化甲辰,茲橋寢敝,孟隺乃馨貲鳩工,伐石陶甓,遠近聞者咸助費效力,閱三月畢工,堅緻雄壯。古之君子好施樂與之心,不限於貧賤富貴,視力之所及,無往不以利人爲心,雖不望報,亦未嘗爽,而芳聲偉烈所由以昭揭不磨也。孟隺若茲舉者,豈非故家作善相傳之有自,與古人操存設施同一揆乎?昔王丹好施急濟,里人化之,風俗以厚,郡之君子其亦有所觀感者乎。
  • 新生橋。在府治南二里。
  • 鶴川橋。〔知府吳堂記〕:橋去治南十里爲通衛,地名長康里。歲丙寅,義官張質捐資鳩工作茲義側,乃成橋。南北亘七十尺,廣三之一,高半之,下劵三空皆文石。橋之流衍,自西山之黑龍潭逶迤南折,百曲而東,賁橋下入漾工江,漑民田以萬計。橋南路先隘,質廣之,豎屋憩行李。旣爲厲民者撤去,頑暴因是以望風旨,連坊牌石悉畀作椿墊,有識者恨之。歲己卯,某來守北土,下宣化關,一望皆漫壤,嘆無所表建。故老有爲某言曰:張氏有義舉而未克就,明公其作興之。已乃召質詢所以,慨然力任,遂成其志。命工重發石作二坊牌,跨橋南北,脩壤墁,起傾圮,往來有所瞻依也。質亦善哉!因刻之道傍,俾勸觀者。
  • 永濟橋。在府治南十五里。
  • 石固橋。在府治南十四里。
  • 濟川橋。有二:一在府南十八里,一在劍川州治南四里。
  • 東山橋。在府治東五里。
  • 大龍潭橋。在府治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