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NLC892-GBZX0301013052-258872 [隆慶]雲南通志 十七卷 第2冊.pdf/7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取土木金石,徵工僦功其下。先錯列鉅棧,貫以長木,而後寘礱石焉。東西石甃,縱以丈許,兩傍爲厲翅狀,以殺水勢。經始於成化庚子十月,落成於明年夏五月,始終董其事。咸何君勞心戮力,視昔可無傾圮之患。公欲余書其事,因敘其始末,俾勒諸石,以爲後來者勸焉。

  • 登瀛橋。在府西南,成化間建。
  • 玉虹橋。在府東十里,長四丈,廣半之,宣德間建。
  • 二河橋。在玉虹橋南,三河分流,二橋相望,正統間建。
  • 天生橋。在府南娑羅莊哨,有石跨流,自然成橋。
  • 百花橋。在府南五里,景泰間建。
  • 版橋。在府西北十里,弘治間錢銳建。
  • 曲江橋。在府東北百里,跨江,長三十丈,天順間建。水漲則許用船,水落仍從橋行。
  • 會安橋。在府西北黑冲山下,弘治間徐宣甃石。
  • 通遠橋。在石屛州矣落河東五里,天順間建。
  • 矣落橋。在石屛州西八十里,跨矣落河,天順間建。
  • 盧公橋。在寧州西三里,跨浣江,通甸苴關,正德十六年建,嘉靖三十二年重修。
  • 霽虹橋。在寧州西三里,嘉靖八年建。
  • 恩永橋。在寧州西三里,跨恩永河,先年構木結梁,嘉靖甲寅御史張鳳翀改造石橋。
  • 通安橋。在阿迷州東南二里,弘治間州民王晟建。〔有楊憲記〕:橋梁之建,所以利民,設爲經久計也。州治東二里許,當官道之衝,溝劣之會,水勢由茲以洩。自昔置橋,或以木,或以石,率皆簡畧,隨成隨壞,通者病焉。弘治丙午秋八月,州之秉元者,慨然圖爲經久,出己貲,召匠氏爲之增其舊制,悉甃以石,高四丈,長廣丈六,未踰月而成,州人稱便,乃請余記。夫橋梁所以濟人也,今秉元以一廝養,能不惜所費,面建濟人之功如此,則夫司牧民寄,與夫富寧大家,寧不思有所義乎?吾州橋梁,自此無慮於廢壞,而民之利便將益多,以接於永安橋,故以通安名之。
  • 永安橋。在阿迷州東二里,天順間建。
  • 永興橋。在阿迷州東門外,弘治間建。
  • 通濟橋。在阿迷州東門外,於弘治間建立。
  • 小橋。在阿迷州西門內,因靈泉衝倒,成化間建。
  • 古城橋。在阿迷州南。〔有平綱記〕:昔人論爲政,貴有公平正大之體,而不貴於務小惠以悅人,故後人之施政,必以橋梁盡心焉。阿迷之鎭,三面距河,南至旬頭,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