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99 (1700-1725).djvu/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聯登,歷官兵憲。

《三垣筆記》:「宮中燈皆以金,四周僅竅,可通光。崇禎時, 田貴妃命去其一,蒙以夾紗。帝甚悅,命盡易之。」 《蕪史》:「宮中各長街設有路燈,以石為座,銅為樓,銅絲 為門壁。每日晚,內府庫監灌油燃燈,以便巡行。」

燈燭部雜錄

《禮記·曲禮》:「燭至起。」陳注燭至而起,以時之變也。 《內則》:「女子夜行以燭,無燭則止。」

《少儀》:「未有燭而後至者,則以在者告。道瞽亦然。凡飲 酒為獻,主者執燭抱燋,客作而辭,然後以授人。執燭 不讓,不辭,不歌。」陳注《獻主》,主人也。人君則使宰夫燋未 爇之炬也。飲酒之禮,賓主有讓,及更相辭謝,又各歌 詩以見意。今以暮夜略此三事,一說執燭在手,不得 兼為之。

《喪大記》:「君堂上二燭,下二燭;大夫堂上一燭,下二燭; 士堂上一燭,下一燭。」陳注有喪,則于中庭終夜設燎,至 曉滅燎,而日光未明,故須燭以照祭饌也。古者未有 蠟燭,呼火炬為「燭」也。

《儀禮大射儀》:「宵則庶子執燭于阼階上,司宮執燭于 西階上,甸人執大燭于庭,閽人為燭于門外。」

《士喪禮》:「宵為燎于中庭,厥明滅燎。」燎火燋。釋曰: 按《少儀》云:「主人執燭抱燋。」註云:「未爇曰燋。」古者以荊 燋為燭,故云「燎,火燋也。」或解庭燎與手執為燭別,故 《郊特牲》云:「庭燎之百,由齊桓公始也。」註云:「僭天子也。 庭燎之差,公五十,侯伯子男皆三十」,大夫士無文。大 燭,或云以布纏葦,以蠟灌之,謂之庭燎。則此云庭燎 亦如之。云大者,對手執者為大也。

《淮南子原道訓》:「天下時有盲忘自失之患,此膏燭之 類也,火愈然而消愈亟。」

《淮南畢萬術》:「取蚖脂為燈,置水中,即見諸物。」

《說苑》: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師曠曰:「臣聞少而學者,如日出之光;壯而學者,如日 中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之明。如不學,昧昧如夜行 焉。秉燭之明,孰與昧行?」公曰:「善。」

《潛夫論讚學》篇:「道之於心也,猶火之於人目也,中穽 深室,幽黑無見,及設盛燭,則百物彰矣。此則火之燿 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則為明矣。」

《釋難》篇:「堯舜之德,譬猶偶燭之施明於幽室也。前燭 即盡照之矣,後燭入而益明,此非前燭昧而後燭彰 也,乃二者相因而成大光,二聖相德而致太平之功 也。」

《抱朴子至理篇》:「有因無而生焉,形須神而立焉。有者, 無之宮也;形者,神之宅也。方之於燭,燭縻則火不居 矣。」

《博喻》篇:「庭燎之輝舉,則奇士叩角。」

《廣譬》篇:「庭燎攢舉,不及羲和之末景。」

《齊民要術》:「種紅花、藍花、梔子,五月子熟,拔曝令乾,打 取之,既任車脂,亦堪為燭。」

《嘉話錄》:「江寧縣寺有晉時長明燈,色變青不熱。隋平 陳猶不滅。」

《譚苑醍醐》:魏明帝《樂府》:「晝作不停手,猛燭繼望舒。」晉 庾闡《藏鬮賦》:「督猛炬以增明,從因朗而心隔。」猛炬、猛 燭,蓋巨燭大炬也。《周禮》所謂「墳燭」,《楚辭》所云懸火也。 杜詩:「銅盤燒蠟光吐日」,其猛蠟乎?

《摭言》:胡証與裴度會,犯令者擊以鐵躋。鐵躋,燈檠也。 《雲仙雜記》:洛陽人家,上元以影燈多者為上,其相勝 之辭曰:「千影萬影。」

《談苑》:「京師上元放燈三夕,錢氏納土進錢買兩夜。」今 十七、十八夜是也。

《墨客揮犀》:凡夜食必以燭。余一夕大醉渴甚,取水將 飲,聞水中有聲,急呼燭觀之,得一蟲,狀類蚯蚓,細而 長,問左右,曰:「水蠱蟲也,入腹中食人腸胃。」

《歸田錄》:「鄧州花蠟燭,名著天下,雖京師不能造,相傳 云是寇萊公燭法。公嘗知鄧州,而自少年富貴不點 油燈,尤好夜宴劇飲,雖寢室亦燃燭達旦。每罷官去 後,人至官舍,見廁溷間燭淚在地,往往成堆。杜祁公 為人清儉,在官未嘗燃官燭,油燈一炷,熒然欲滅,與 客相對清談而已。」二公皆為名臣,而奢儉不同如此。 然祁公壽考終吉,萊公晚有南遷之禍,遂歿不返。雖 其不幸,亦可以為戒也。

《俚諺》云:「趙老送燈臺,一去更不來。」不知是何等語,雖 士大夫亦往往道之。天聖中,有尚書郎趙世長者,嘗 以滑稽自負。其老也,求為西京留臺御史,有輕薄子 送以詩云:「此回真是送燈臺。」世長深惡之,亦以不能 酬酢為恨。其後竟卒于留臺也。

《退朝錄》:上元燃燈,或云沿漢祠太一自昏至晝故事。 梁簡文帝有《列鐙賦》,陳後主有《光壁殿遙詠山鐙》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