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96 (1700-1725).djvu/1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而不取周,亦何辭以卻赧王之亡,盡以寶器入秦而 獨遺此,以神器如是之重,決無淪沒之理。泗水不在 周境內,使何人般舁而往,寧無一人知之以告秦邪? 始皇使人沒水求之,不獲,蓋亦為傳聞所誤。三、《禮經》 所載鐘彝名數詳矣,獨未嘗一及之。《詩》《易》所書,固亦 可考,以予揣之,未必有是物也。唐武后始復置於通 天宮,不知何時而毀。國朝崇寧三年,用方士魏漢津 言鑄鼎,四年三月成,於中太乙宮之南為殿,名曰九 成宮。中央曰帝鼐,北方曰寶鼎,東北曰牡鼎,東方曰 蒼鼎,東南曰岡鼎,南方曰彤鼎,西南曰阜鼎,西方曰 晶鼎,西北曰魁鼎。奉安之日,以蔡京為定鼎禮儀使。 大觀三年,又以鑄鼎之地作寶成宮。政和六年,復用 方十。王仔昔議,建閣於天章閣西,徙鼎奉安,改帝鼐 為隆鼐,餘八鼎皆改焉,名閣曰「圓象徽調閣。」七年,又 鑄神霄九鼎,一曰太「極飛雲洞刦之鼎,二曰蒼壺祀 天貯醇之鼎,三曰山嶽五神之鼎,四曰精明洞淵之 鼎,五曰天地陰陽之鼎,六曰混沌之鼎,七曰浮光洞 天之鼎,八曰靈光晃曜鍊神之鼎,九曰蒼龜大蛇蟲 魚金輪之鼎。」明年鼎成,寘於上清寶籙宮神霄殿,遂 為十八鼎。繼又詔罷九鼎新名,悉復其舊。今人但知 有九鼎,而十八之數,唯朱忠靖公《秀水閒居錄》略紀 之,故詳載於此。

三代鍾鼎彝器存於今者,其間款識,唯「眉壽萬年,子 子孫孫永寶用」之語,差可辨認,餘皆茫昧不可讀。談 者以為古文質朴固如此,予竊有疑焉。商周文章,見 於《詩》《書》三《盤》《五誥》,雖詰曲聱牙,尚可精求其義,他皆 坦然明白,如與人言。自武王《丹書》諸銘外,其見於經 傳者,如《讒鼎》之銘曰:「昧旦丕顯,後世猶怠。」《正考父鼎 銘》曰:「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 余敢侮。饘於是,粥於是,以餬余口。」孔悝《鼎銘》曰:「八月 丁亥,公假於太廟。公曰:『叔舅,乃祖莊叔,左右成公。成 公乃命莊叔,隨難於漢陽,即宮於宗周,奔走無射,啟 右獻公,獻公乃命成叔,纂乃祖服。乃考文叔,興舊嗜 欲,作率慶士,躬恤衛國。其勤公家,夙』」夜不懈。民咸曰: 「休哉!」公曰:「叔舅,予女銘,若纂乃考。」服悝拜稽首曰:「對 揚以辟之,勤大命,施於烝鼎彝。」扶風《美陽鼎銘》曰:「王 命尸臣,官此栒邑。賜爾旂鸞,黼黻琱戈,尸臣拜手稽 首曰:『敢對揚天子,丕顯休命』。」此諸銘未嘗不粲然,何 為傳於今者,艱澀無緒乃爾。漢去周未遠,武、宣以來, 郡國每獲一鼎,至於薦告宗廟,群臣上壽。竇憲出征 南單于,遺以古鼎,容五斗,其銘曰「仲山甫鼎,其萬年 子子孫孫永保用。」憲乃上之,蓋以其難得故也。今世 去漢千年,而器寶之出,不可勝計,又為不可曉已。武 帝獲汾陰脽上鼎,無款識而備禮迎享;宣帝獲美陽 鼎,下群臣議。張敞乃以有款識之故絀之,又何也? 《西溪叢語》:「伊尹負鼎干湯。」《莊子》成元英疏云:「負玉鼎 以干湯。」劉孝標《栖山志》云:「故有忽白璧而樂垂綸,負 五鼎而要卿相。」《楚詞·天問》云:「緣鵠飾玉,后帝是饗。」王 逸云:「后帝,謂殷湯也。言伊尹始仕,因緣烹鵠鳥之羹, 修玉鼎以事於湯。湯賢之,遂以為相。」獨《孟子》以為不 然也。

《玉海》:陳太子中庶子虞荔撰《鼎錄》一卷,錄自古鼎形 象款識,始于夏九鼎,終于王羲之書鼎。

《雲麓漫抄》:「周人得夏后氏之鼎,藏之太廟,八百有餘 歲矣。周衰,宋之社亡,鼎淪入於泗水。秦始皇滅周,齋 七日,使萬人沒水,求之不獲。宋,今南京;洙泗,今兗州 遠矣。蓋周人設詞以拒人之說,正如楚子問鼎,而荅 以九九八十,一萬人可挽,何塗而致之?齊之事同,秦 不悟而力欲得之,妄矣。」

《貴耳集》:叔向曰:「有《讒鼎銘》曰:『昧旦丕顯,後世猶怠。況 日不悛,其能久乎』?」服虔曰:疾讒之鼎,《明堂位》曰崇鼎。 一云:「讒者地名,鑄於甘讒之地。」

《錢氏私誌》:張天覺丞相再召到闕,謝表云:「十年去國, 門前之雀可羅;一日還朝,屋上之烏亦好。」後有一達 官效顰云:「十年去國,不聞長樂之鐘;一日還朝,復見 大君之鼎。」見魏漢津所鑄九鼎初成也。

《山堂肆考》:岳州君山有軒轅臺,一名鑄鼎臺。黃帝鑄 鼎荊山之下,鼎成騎龍上昇。唐胡曾詩:「五月扁舟過 洞庭,魚龍吹浪水雲腥。軒轅黃帝今何在?回首巴山 蘆葉青。」

《續夷堅志》:燕都廟學有夾銅鼎焉,高二尺,受數斛,篆 有「離明神鼎養火云」字。後歸裕陵,竟不曉古人作何 用也。郭太傅舜舉說:博平路氏一鼎,無款識,無文章, 而黃金丹碧,絢爛溢目,受五升許,三足而一,稍大。路 氏用之煮茶,以少火燎之,足則水隨沸。大定中,銅禁 行,不敢私藏,摧大足折送之官。足中虛折處,銅查作 火焰上騰之狀。天壤間神物奇寶,成壞俱有數,特見 毀於庸人之手,為可惜耳。蔡內翰正夫《古器類倫紀》 二鼎云:「其一明昌三年二月藍田玉山鄉農民李興 穿地得之,高二尺,兩耳有字一十行,文曰:『王四月初 吉丁亥』。」以《長曆》攷之,魯莊公十二年四月丁亥,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