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8 (1700-1725).djvu/3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堊之以白竅,其前若闤月形,障之以紙,天光照映,虛 明瑩徹,常若月在其所而無虧也,扁為「月區。」

溫州府

章義樓 在樂清縣大荊驛南五里。章巘建。樓房共 四十間,廚房五間,義田三十畝,專備薪水器具,以便 行旅,故賓至如歸。知府丁瓚、趙錦有記。

處州府

應星樓 在麗水縣大市東,跨橋為之。南挹山光,下 臨溪水,盡登臨之勝。

《福建通志》

福州府

《全閩》第一樓 在藩司前門,即唐威武軍門也。宋元 絳更闢雙門,左曰「宣詔」,右曰「班春」,為建樓,其上置銅 壺滴漏鐘。元泰定間增築。至正末,陳有定平章事,鼓 樓鴟尾吐氣如霧。後屢更規制。

拱極樓 在候官縣英達坊內,宋鄭性之建,有理宗 御書,今碑尚存。

建寧府

管門樓 在甌寧縣和義坊。元郡守趙節因修築郡 城,改建安門為市門,尋改為管門。明指揮時禹拓其 西南隅,此門遂在城中。邑人建樓于上,因名曰「管門 樓。」

邵武府

《詩話》:「樓 在東城上,即望江樓也。宋邑人嚴羽與客 戴石屏談詩在此。」

漳州府

風月樓 在府治右。宋開禧中,判留筠修瑞鵲堂,築 樓其上。守毛崇詩云:「君家自是為霖手,何止平分月 與風。」

喜雨樓 在府舊土城,舊名「留觀閣。」宋守趙汝璫禱 雨獲應,因名。教諭敖陶孫書額。

鎮寧樓 在漳南道署內,明嘉靖間建。長洲張鼎思 《詩》云:「咸池簾捲天全白,暘谷梁浮夜半紅。」

望高樓 漳浦東鎮海衛。明洪武初,江夏侯周德興 相地起樓於東北隅,以望海島。

《湖廣通志》

武昌府

南樓 有二:一在府城黃鶴山頂,名白雲樓。宋張愈 詩:「城上新開百尺樓,白雲人伴白雲留。山川半倚三 吳勝,江漢常吞七澤流。」一在武昌縣,今縣城樓是也。 晉庾亮鎮武昌時,佐史殷浩輩,乘秋夜共登南樓。俄 而亮至,諸人將避,亮曰:「諸君少住,老子于此,興復不 淺。」便據床與浩等談詠。唐李白詩:「清景南樓夜,風流 在」武昌。庾公愛秋月,乘興坐匡床。

黃鶴樓 在府城西南隅黃鵠磯上。世傳仙人子安 乘黃鶴過此。又云「費文禕登仙,駕黃鶴返憩于此。」唐 閻伯珪作記,以文禕事為信。或者又引梁任昉《記》,謂 荀瓌字叔偉,于此遇羽衣虹裳之士,駕黃鶴而下,而 人誤叔偉為文禕也。宋張栻亦辨其非。唐崔顥有詩。 焦度樓 在府治東南子城上。按《南史》:「宋明帝為武 陵王」時,參軍沈攸之起兵至夏口,度于城樓上辱罵, 攸之怨攻城,度力戰,攸之與眾蒙楯,將登,度投以穢 器,敵不能冒,後呼此樓為「焦度樓。」

漢陽府

太白樓 在府城北一十里。唐李群玉詩:「江上層樓 翠靄間,滿簾春水滿窗山。青楓綠草將愁去,遠入吳 雲暝不還。」

白雲樓 即府前門樓。唐李群玉詩:「漢陽抱青山,飛 樓映襄渚。白雲蔽黃鶴,綠樹藏鸚鵡。」宋孫珪詩:「樵歌 南習巴巫遠,客棹西歸沔水分。乘暇登臨終不厭,兩 舟鳴角任相聞。」

南紀樓 在府治。宋蔡純臣嘗重修,今改建為南紀 門樓。夏倪詩:「江發岷山如甕口,漢從嶓冢又東流。滔 滔從此為南紀,我憶禹功時倚樓。」馮杞詩:「豈忍輕離 江漢州,去思日夜逐東流。可憐南紀樓前路,常與邦 人憶蔡侯。」

黃州府

竹樓 在府治西北城上。宋郡守王禹偁建。《自記》: 「棲霞樓 在府治西南,宋李顯守黃州時建,坐挹江 山之勝。」孫載詩:「地據淮西盡,江吞石壁寬。」蘇軾詩:「黃 州在何許,與子上棲霞。」

高寒樓 在府城東。唐太和中,留應之築四望亭于 郡東阜。張激攝令日,更今名。取杜甫詩「玉山高並兩 峰寒」之義。

安陸府

白雪樓 在府治石城西邊,下臨漢江,取「陽春白雪」 為名。唐劉賓詩:「江上樓高十二梯,梯梯登盡與雲齊。 人從別浦經年去,天向平蕪儘眼低。寒色不堪長黯 黯,秋光無奈更淒淒。闌干曲盡愁無盡,水正東流月 正西。」

白鶴樓 在潛江舊縣北,元湖北提刑副使姚燧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