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3 (1700-1725).djvu/8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天柱橋 在府城東,舊名嘉熙橋。橋東有石筍自平 坡突起,高約三丈,大可五十圍,形如礎柱,故名。 「橫橋」, 在府南門外,舊建以扼全城水勢。明弘治間, 橋圮,西水遂不能障,而東流靈氣盡洩,以至全城,民 物不如前日之盛。

遇龍橋 在陽朔縣西二十里遇龍堡。相傳古魯班 所造,缺一角,至今屢修不全。

《梧州府》

登龍橋 在北流縣東。初名化龍,宋時學前橋也。舊 有讖云:「金在後,水在前,學連橋,出狀元。」古以竹木為 梁。宋開慶二年,縣尹余傳始甃石構亭。

《雲南通志》

《大理府》

天橋 在城西南三十五里,俗謂觀音。鑿石以洩洱 水,下斷上連,石梁跨之。兩巖激水濺珠,宛如梅綻,人 呼為「不謝梅。」

仙橋 在趙州白巖川西山。南詔時,有杜老蠻者即 巖構寺。上有獨木橋,其木異常。每月十五夜,橋木自 換。又有奇樹,名「菩提樹」,一名「思維樹。」

《貴州通志》

《平越府》

葛鏡橋 在府城東五里。明萬曆間,郡人葛鏡建。屢 為水決,三建乃成。靡金巨萬,悉罄家貲,厥功最偉。總 督張鶴鳴礱碑題「葛鏡橋」三字,記以詩文。

《威寧府》

天生橋 在府西五甸站東。峻岸間有石梁懸亙,高 十餘丈,長里許,僅容一人,須魚貫而進,往來相值則 不得前。行者每舉煙以示。

橋梁部總論

《明丘濬大學衍義補》

《道涂之備》

《詩大明篇》曰:「親迎于渭,造舟為梁。」

臣按:造舟謂聯比其船而加版於其上以為橋,杜預所謂「河橋」 是也。

《春秋:昭公元年》,「秦公子鍼奔晉,造舟于河。」

臣按:《初學記》「公子鍼造舟處在蒲坂夏陽津」 ,今蒲津浮橋是也。

《爾雅》:「天子造舟,諸侯維舟,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 泭。」

臣按:「造舟、維舟」 、「方舟」 即今所謂浮橋,特舟即今渡船,泭即今𥱼筏。

《國語》:周定王使單襄公聘於宋,遂假道於陳,以聘於 楚。火朝覿矣。道茀不可行也。候不在疆,司空不視塗, 澤不陂,川不梁。單子曰:「夫辰角見而雨畢,天根見而 水涸。故先王之教曰:『雨畢而除道,水涸而成梁。故《夏 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

臣按:《夏令》,夏后氏之令,周所因也。除道所以便行旅,成梁所以便民,使不病涉也。

《孟子》曰:「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民未病涉 也。」

臣按:先王之治非獨其大綱大法無有偏而不舉之處,則雖一道徑之微、一津河之小,民所經行之處亦必委曲而為之處置焉,惟恐其行步之齟齬、足脛之皸瘃也。聖人仁民之政無往而不存,其小者尚如此,況其關係之大者哉?

漢薛宣子惠為彭城令。宣至其縣,橋梁郵亭不修。宣 心知惠不能。

臣按:鄭子產以乘輿濟人於溱洧,孟軻氏譏其不知為政,陳國道茀不可行而川不梁,單襄公知其必亡,蓋道路、橋梁雖於政治無大係,然王道至大而極備,一有所闕,雖若無甚害者,然而一人不遂其欲、一事不當其理、一物不得其濟,亦足以為大段之累、全體之虧也。故大人為政,雖受一命、居一邑亦無不盡其心焉者。薛宣見其子之為邑,橋梁不修而知其無所能,由是推而大之,知夫覘人之國者,因其涂不治、川不梁,則知其國之不振也。豈不然哉?是以君子欲成其大,必盡力於其小,欲成其全,惟恐其一之或虧也,良以此夫!

晉杜預以孟津渡險,有覆沒之患,請建河橋於富平 津。議者謂殷、周所都,歷聖賢而不作者,必不可立故 也。預曰:「造舟為梁,則河橋之謂也。」及橋成,武帝從百 僚臨會,舉觴屬預曰:「非君,此橋不立也。」對曰:「非陛下 之明,臣亦不敢施其微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