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3 (1700-1725).djvu/8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居此,里人賢之,因名。

石湖橋 在仁和縣,以宋相范成大號「石湖」,居此,故 名。

上粟橋 在仁和縣。正統初,歲饑,里人夏誠出粟二 千餘斛賑濟一方,旌表其門。是年更新此橋,故以「上 粟」名之。

桂芳橋 在仁和縣。宋時里人徐宣與弟寅垓同登 進士,垓居榜首,故名「桂芳。」

瓜橋 富陽縣南五十里感化村,世傳孫鍾設瓜於 此橋。

白鶴橋 富陽縣東二十里。世傳赤松子駕鶴於華 蓋山,鶴鳴此橋,因以名之。

葫蘆橋 餘杭縣東南一里,跨南渠河。相傳東漢時 隱士張儼植葫蘆以貿積錢造橋,故名。

丁公橋 餘杭縣西八里,跨山澗。梁天監初,丁遵為 臨安縣令,性恬淡,薄名利。交代之後,築室山間,隱而 學道,為橋以濟不通。

雙仙橋 餘杭縣西南一十八里,洞霄宮九鎖山門 外。漢武帝時,晉葛仙翁、郭真君講道於此,故名。

《寧波府》

麗澤橋 在慈谿縣前。其底聚石為《離卦》,以縣治為 《離卦》象也,故橋以「麗澤」為名。復恐火盛有傷,乃於驄 馬橋之北,街之東西,鑿兩池兩井以解之。此皆昔人 慮遠之遺制也。

《紹興府》

題扇橋 在府城內蕺山下。《晉書王羲之傳》:「常在蕺 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五字。 姥初有慍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 姥如其言,人競買之。他日,姥又持扇來,羲之笑而不 答。」

蘭亭橋 在府城西南,晉王右軍修禊處。橋下細石 淺瀨,水聲晝夜不絕。

隱鶴橋 在餘姚縣。唐莫盛攜鶴至此,鶴忽隱不見, 故名。

子猷橋 在嵊縣東五里。晉王子猷返棹處也。 「悔橋」, 在新昌縣。唐司馬承禎隱天台山,被徵至此 而悔,因名。

《台州府》

元絳十橋 在府城。古有三河,曰清源,曰新澤,曰清 水。舊《志》載,先因城中水多壅塞,自括蒼門疏而之東 南,又東匯於崇和門,以池積水,號廣惠渠。自錢氏歸 宋後,堙為平陸。每霖雨則內水淹沮,值潮溢迸城,飄 蕩相望。宋慶曆中,文簡公元絳守台,始開鑿通舟,建 十石橋以度車馬。曰「平橋」,在台治小廳前。淳熙中,宋 守穎重建。跨池為屋,左右植芙蓉,曾守幾有詩贊之。 錦衣橋 在臨海縣東二十里。舊為邵家渡,後有布 政蔡潮出己衣以成橋,故名。

赤欄橋 在臨海縣東南一百二十五里。橋上舊有 亭,東南有樓。晉成公綏為章安令,嘗登樓製《雪,賦》 利涉橋 在黃巖縣拱辰門外澄江上。舊為江亭渡, 宋嘉定四年楊令圭建。長一百丈,廣三丈,為台溫通 衢。葉適有記。

孝友橋 在黃巖縣西一里。修六十丈,廣三丈,跨大 江別浦。宋元祐中,張令元仲累石為之。元仲字孝友, 因以名橋。元末年圯,後趙伯雲重築。橋有五洞,橋面 亦五折。

利渡橋 在黃巖縣西十五里,舊為斷江渡,江流湍 悍,渡者多溺。袁令應祺建,秦尚書鳴雷有記。

《嚴州府》

聚星橋 在淳安縣東南五十里。相傳宋時近橋有 邵氏前後五人登第,因以名之。

獨石橋 桐廬縣北四十里,吳仲高建,以獨石為之, 亦一邑之奇也。

《處州府》

黃靈橋 在麗水縣。唐郡守李邕於此撰《葉慧明神 道碑》,有云「徇赤松之遊,縱黃靈之術。」故名。

百丈漈橋 在青田縣南田水口。其漈去橋一里,計 高峻百餘丈。半漈有大石柱,瀑流飛激,其聲如雷。傍 有石室。故老云:「昔有陶真人煉丹於此。」

《江西通志》

《南昌府》

石鎮橋 在府城西北十里,舊名石頭渡。春夏水漲, 行者病涉。明邑人張位首倡造橋,名曰「石鎮。」復築堤 七里,接章江寺。

羅溪橋 在進賢縣西二十里欽風鄉。跨羅溪水,以 鄱湖為匯。每春夏淫潦,群水奔會於此,一望漭泱,渡 者有風濤之險。明正德間,知縣張沖築羅溪堤,延袤 二里,中造橋以通溪流,後逓修逓圮。萬曆三十年,知 縣黃汝亨重造石橋六,孔堤二百七十五丈,護以樁 木,植柳環之。尋為洪水衝齧,堤稍潰。三十六年,知縣 周光祖復築,崇、廣更加丈尺。其北岸盡砌以紅石,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