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3 (1700-1725).djvu/4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

 第二十七卷目錄

 城池部藝文二

  鄧州城碑記        明王誼

  修武縣城碑記        鄭儼

  中都留守修城記       高穀

  吳川縣城記        陳獻章

  浦城縣造城記        錢溥

  重修三山城櫓記      黃仲昭

  磁州城碑記         劉戩

  宜陽縣城碑記        喬縉

  築城記           蔡春

  古田縣築城記        羅榮

  雲陽縣新城記       王彥奇

  沔陽州修城記        魯鐸

  景陵縣修城記        前人

  城池記           安磐

  永城縣城碑記        薛蕙

  內鄉縣城碑記       王鴻儒

  汝寧府城碑記       李遜學

  商城縣城碑記        前人

  信陽州城碑記       何景明

  確山縣城碑記        前人

  蕭縣修城記         于範

考工典第二十七卷

城池部藝文二

《鄧州城碑記》
明·王誼

鄧州《禹貢》豫州西南隅,秦邑為穰。隋、唐改鄧州。宋、金 因之。初,元都督史公以其境接襄陽,更築外城二十 四里,三冬而城成,民居輻輳,邦人目其城曰「子城」焉。 南北混一,承平日久,子城日圮。元末有寇王權據是 城,元兵攻之,寇自潰。元將恐寇復據,不能克,乃毀其 城,火其廬,無居守者。二十年。明興,掃除群寇,民之懷 土來歸者,率匿山野。洪武二年冬十一月,上命金吾 右衛鎮撫孔侯顯守禦是州,兼知州事,以兵士五十 人從之。侯抵襄陽,訪鄧之流寓,得耆老劉孝先者,導 至故址。侯於是冒霜露,披荊榛,收集散亡,興舉廢墜, 規為新城。三年冬十月,上聞侯治狀,賜「世襲誥命。」四 年夏,城成,公私屋宇亦完,市井棋布,民之附者日益 眾焉。是冬,籍軍士千餘人,編民千七百戶。六年秋,朝 廷以功擢侯千夫長掌印,專理戎事,不煩州政,蓋優 之也。且調南陽衛千戶李侯德副之,同寅協恭,日嚴 夜警,戢暴防奸,域民衛眾之計備矣。群黎有賴,四境 無虞,野耕市易,文恬武熙,皞皞如也。故公劉之遷豳, 周公之營洛,召虎之徹江漢,雖功業巨細之不同,然 其理則一也。今侯再造夫鄧,建千載不拔之基,所以 厚民生,興王化,藩屏邦國之意,非利一人一物之功 可擬也。故書之,以俟《太史》氏之未錄云。

《修武縣城碑記》
鄭儼

正統十四年秋,有寇。時承平日久,民不知兵,皆震驚 欲遠遁。朝議:「近邊郡縣令築城以捍外衛內,使其民 有所恃而不恐。」詔許之。今修武地界,西北邊且當往 來之衝,乃率先修葺,為防禦計。然卑隘薄削,若環堵 然。故民雖依以安,而昔之震驚自若也。縣尹郭侯應 誠患之,而時未可以改圖。景泰三年春,四方無虞,時 和歲稔。侯乃集耆老民庶,諭以利害,而莫不爭先趨 令。自正月始事,至二月訖工。城高二丈五尺,闊視高 減五之四。四面為門,上為樓,重簷複道,敵樓戰屋,皆 壯麗渾堅,自關中達京師,州郡城池,莫能或過也。初, 侯之興是役,民雖樂從,然皆謂工大費繁,非積數稔, 殆未可集。至是未兩月,告厥成功。侯蓋經營有方,處 置得宜,一力不妄用,一材不妄費,故事速成而民不 勞,殆孟軻氏所謂以佚道使人者乎?昔衛有狄人之 難,文公於楚丘治其城市宮室,各得其宜,國人悅而 美之,作詩以歌其事,文公之名,因以赫然於後世,修 武去衛為近。敵人之難,雖非衛之比,而郭公建置預 備,殆不下之,惜予言不能如《詩》,使侯之名赫赫然於 後世也。雖然,功者名之實,郭侯有功於是城,城存則 名存矣。又奚待予言哉。

《中都留守修城記》
高穀

孟軻氏謂「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夏之歷年四百、商 之歷年六百,至周歷年八百,又過其曆。茲非本乎仁 之明驗歟?然則興王啟運,固本乎仁如此。觀夫夏之 冀、商之亳、周之豐、鎬,其間形勝、風俗、山川、人物,實有 以拱峙夾輔,以成王業於無窮者,亦基於先王建邦 啟土之所致也。鳳陽古昔號為濠郡,自秦併天下,南 北分裂,歷代沿革不一。我太祖高皇帝龍飛淮甸,崛 起臨淮,仁聲義聞,布滿四方,不數載以成帝業。嘗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