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3 (1700-1725).djvu/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大鵬守禦千戶所城池, 在新安縣東一百二十里。 明洪武二十七年,始置千戶張斌築砌。周圍三百二 十五丈六尺,高一丈八尺,上廣六尺,下廣一丈四尺, 城樓三,敵樓三,警鋪二十二,雉堞一千一百,門三。其 池三百九十八丈,廣一丈五尺,深一丈。

連州城池 「南朝宋元徽間,刺史鄧魯始創城。明洪 武二十八年,調清遠衛千戶劉俊開,設守禦。千戶所 始築包砌,周五百四十八丈,高二丈三尺,上廣一丈, 下廣二丈五尺。城樓三,敵樓三,雉堞二千一百六十, 警鋪二十七」,門三:南曰熙平,東北曰熙仁,西北曰熙 安。又為外城。崇禎間,知州王立準改內城。門南曰迎 薰,東曰「陽春」,西曰「澄清。」外城為門五:西曰「濟川」,西南 曰「龍津」,南曰「漣漪」,東曰「朝天」,北曰「興賢。」

陽山縣城池, 「舊惟木柵。明天順間,巡撫葉盛始命 知縣劉廣築土城,包砌磚石,周四百丈,上廣一丈,下 廣二丈,高一丈七尺。城樓三,敵樓四,雉堞一千六百。 門三:曰東門,曰西門,曰南門,各置橋以通行者。成化 間,知縣李茂修串樓二百六十間,以磚石砌子城四 百五丈,高八尺。正德乙亥,知縣曾顯重修串樓一百 四」十八間,子城八十餘丈,斜城四十七丈。嘉靖二十 四年,知縣陳應龍重修城池四門樓顏東曰「寅賓」,南 曰「柔遠」,西曰「通楚」,北曰「望韓」,建望星樓于其右。三十 四年,知縣葉良儲以東門要衝,捐貲創月城于其外。 連山縣城池, 前代遷建無常。明洪武初建于程山 之陽。天順六年,布政司張瑄等相度雞籠門建立縣 治,知縣孔鏞創築今城,袤四百丈,高一丈七尺;門四, 今存二:曰東,曰西。其池四百八十丈,深一丈。

韶州府

韶州府城池, 周迴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基廣 二丈,上廣一丈。吳末,始築于湞水東蓮花嶺下。唐刺 史鄧文進移于武水西南。梁乾化初,郡錄事李光冊 移於武水東南。漢白龍二年,刺史梁裴始築州城。宋 皇祐、紹熙間,增修敵樓九十有八。明洪武三年,知府 徐真復建五門:曰湘江,曰乾,曰東,曰南,曰西西門,即 古望京樓也。天順七年,參政劉煒、都指揮裘忠重作 五門城樓。成化四年,都御史韓雍創串樓一千一百 五十三,敵樓二十六。嘉靖二十年,知府符錫重修串 樓三百五十及五門大樓:東曰「聞韶」,西曰「鎮遠、新開」 曰「望京。」湘江門曰「迎恩」,南曰「阜民。」其池東南六百一 丈,西臨武水,無濠。北二百十六丈,東北「四百四丈。」天 啟四年,知府吳兆元另開新東門。崇禎九年,稍徙去 數十武,令㢲水隱通泮池。曲江縣附郭。 「樂昌縣城池 周迴二里有奇,凡三百六十丈,高二 丈二尺,廣一丈三尺,上廣一丈,垛牆高四尺。明洪武 二年,知縣索彥勝始築土城。弘治元年,通判伍惠、知 縣吳景溫、葉蓁、宋湖輩,相繼甃磚拓五」十丈,置串樓 二百六十八間。正德七年,復作子城。嘉靖十六年,知 縣張堅修四城門:東曰「東川」,西曰「西瀧」,南曰「武江」,北 曰「桂山。」四十一年,知縣王三瞍築西門外子城。其池 西北一百五十丈,闊二丈,深半之,南臨武水,東臨祿 溪。

仁化縣「城池, 周迴二百八十丈,基廣一丈,上七尺。 舊城築于唐垂拱中,在今縣北三里走馬坪。宋開寶 間,縣廢。咸平三年,復置縣。」明成化四年,通判蔡周始 築土城。十一年,知縣李淮清修四城,門以石。十六年, 知府王賓、知縣翁修以磚石建門樓四,串樓二百八 十六。二十三年,知縣丘璥磚砌南濠城腳八十餘丈。 正德十年,知縣李萼修北門子城,其池東南北二百 一十五丈;西七十丈,闊一丈。南臨河,無池

乳源縣城池, 「周迴一里有奇,高一丈二尺。宋乾道 三年,置縣于虞塘。明洪武元年,知縣張安仁遷于今 之洲頭津,築土城守之。天順六年,通判杜宥、知縣李 鑑始易以石。」成化十七年,知縣孔俊復創串樓一百 七十有六,建二樓門。萬曆元年,知縣侯應爵增修三 尺,復撤敵臺及二門而高大之,顏其東曰「拱陽」,南曰 「迎薰。」其池周城深九尺,闊二丈。天順六年,知縣李鑑 浚外濠。康熙二年,知縣裘秉鈁重築東城,并建東、南 二門城樓。

翁源縣「城池, 周圍二里有奇,高一丈五尺。元末始 築土城。明天順六年,通判杜宥、知縣程振易以磚。成 化三年,知縣陶鼎創門樓。三十年,知縣吳政改築敵 樓二十一,串樓四百二十有三。十三年,知縣宋經改 修敵樓為望樓。十三年,典史明彝砌子城。嘉靖二十 六年,知縣侯仁重修三城門,各築月城護之。其池周 於」城,闊二丈,深半之。天順六年,通判杜宥、知縣程振 浚。崇禎間,知縣朱景運重建南城樓一座。順治十年, 知縣李寧和建豎「拱北」、「制勝」二樓。

英德縣「城池, 周迴一里有奇,凡三百四十八丈,高 一丈三尺。肇於宋,廢於元。明初僅存東南八十餘丈。」 天順五年,知縣杜宥始修之,七年,築外城。成化三年, 守備指揮汪寧、知縣傅寧重建西、南門,城樓并串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