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3 (1700-1725).djvu/3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頁尚未校對

鎮於四角。嶔岑掛兔,突兀栖烏,儼樓櫓於泬寥,懸刁 斗於天表。其東南也,直分象耳,迥眺峨眉,雲霞斂吳 楚之天,煙水送黔夔之棹。其西南也,「旁連玉壘,平視 金隄,宵瞻火井之光,曉望雲峰之彩。」其東北也,樹遙 雲頂,氣鬱金堂,雨收而疊障屏新,靄薄而重巒晝暗。 其西北也,襟袖廣漢,肘腋天彭,魚龍躍萬歲之池,鶭 鶴舞「陽平之化。其或碧雞啼曉,金鳳嘶風,擁旄戟以 登臨,睹山川之形勝。有以見公心同軒鏡,氣讋鬼神, 手秉漢鈞,錙銖造化。龍于昭代,樹此豐功。鄙金甌為 漏卮,小鐵甕為凡器,其興也已當農隙,其罷也不害 蠶時。」帝旨咨嗟,王綸獎錄,詔書敕知詳省「所奏重修 葺當府城池,已取十二月一日興功事,具」悉。卿寵分 王節,榮鎮錦城,守富貴以無疆,慕功名於不朽,特峻 金湯之固,以威蠻貊之邦。況屬年豐,復當農隙,既暫 勞而永逸,尤預備於不虞。益見廟謀,允符朝寄,省閱 陳奏,嘉歎殊深。公猶歸善於君,讓功於下。諸軍馬步 軍都指揮使光祿大夫檢校太保守彭州刺史上柱 國李《仁罕》、左廂馬步軍都「指揮使金紫光祿大夫檢 校司空守漢州刺史上柱國趙廷隱、右廂馬步軍都 指揮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守簡州刺史上柱 國張知業等,家傳義烈,世襲丕勳,托弓而霹靂聲乾, 揮劍而魚麗陣破。曹景宗鼻頭火出,薛某某髭尾煙 生。英毅無儔,智謀咸博。左都押衙金紫光祿大夫檢 校司空守」蜀州刺史上柱國潘在迎等,或鼎鐘盛族, 或書劍名門,佩鞬執弭以從戎,憑軾搴帷而至理。至 於華皓,不墜忠勞,是能領袖雄藩,表儀會府。而皆躬 臨卒列,統攝庶工,無楊干之亂行,絕趙羅之辭役。明 興晦息,日就月將,巨績告終,群才葉贊。自「天成二年 丁亥歲十二月一日起工版築,至三年正月八」日畢 手,公再飛章上奏,詔曰:「敕知詳省所奏修治城壕畢 功事具悉。百堵皆興,四旬而畢,亙羅城而雲矗,引錦 水以環流,外禦蠻彝,中權帷幄,公家之事,相業可觀。 備覽奏陳,殊深嘉獎,於以表綸綍褒揚之寵,知朝廷 倚注之恩。其新城周圍凡四十二里,竦一丈七尺,基 闊二丈二尺,其上闊一丈七尺」,別築陴四尺,鑿壕一 重。其深淺闊狹,隨其地勢,自卸版日,構覆城白露舍 四千九百五十七間,內門樓九所,計五十四間。至三 月二十五日停運斧斤。其版築採造軍民,共役三百 九十八萬工。其執事餱糧,及役罷賞賚,斗支秤給,緡 貫囊裝,其數凡費一百二十萬。其諸將大校,出良駒 于皂棧,解重帶於腰圍,選其纖柔,釋其玩好,曾無顧 愛,一以頒酬。其縣大夫及寮佐以下,或賞之器帛,或 給以緡錢,咸有等差,不無均普。公即奢從儉,節事省 財,馬如羊而不入私門,金如粟而不藏私橐,悉肆公 家之利,盡充王事之資,圖有謂之功,非無度之費也。 公誠欲為而不載,朴而無文。眾意未然,牆進固請,四 民喧闐於衙閫,萬口號沸於階墀。父老曰:「公侯政洽 神明,慈如父母。前年定延孝之亂,今歲防蠻蜑之虞, 盡力城隍,務安井邑,遂使我等保家庇族,養老寧沖。 如是者,功德在民,憂勤報國,安可不敘述休烈,雕篆 貞珉,豈不美歟,何容辭也!」公謂諸賓佐曰:「抑聞乘人 之約,義士猶或不為;貪天之功,智者」宜然不取。所修 邊備,式耀國威,將欲罄臣節於一時,彰帝猷於萬古。 殊非己力,難遏人情,誰當游夏之才,請紀見聞之事。 昊相門牢落,堂構蕭條。翁歸文武之才,明時待問;荀 息忠貞之志,暗室不欺。寐酣而白鳳昂藏,染翰而墨 龍夭矯。嗟乎!鄧禹秉鈞之歲,雖慶承家;陸機赴洛之 年,不堪觀國。空餘壯節,退卜良知。驅車幸返於故園, 提筆謬登於華館。金臺玉帳,敢差俊彥之肩;綠水紅 蓮,獲繼鵷鸞之踵。酷慚薄技,莫贊雄猷。杜征南以矜 泰平吳,沉碑漢水。竇車騎以章明出塞,勒碣燕山。猶 能炳著簡書,發撝功業。寧偕巨制,永固坤維。尚乏黃 絹之辭,孰拂白珪之玷。受恩稟命,紀事表年。巍巍乎 不騫不崩,何患於為陵為谷。

《桂州新城記》
宋·王安石

「儂智高反南方,出入十有二州,而十有二州之守吏, 或死或不死,而無一人能守其州者,豈其材皆不足 歟?蓋夫城郭之不設,兵甲之不戒,雖有智勇,猶不能 勝一日之變也。唯天子亦以為任其罪者非獨守吏, 故特推恩褒廣死節,而一切貸其失職。」於是遂推選 士大夫所論以為能者,付之經略。而今尚書工部侍 「郎余公當廣西焉。寇平之明年,蠻越接和,乃大城桂 州。其木甓瓦石之材,以枚數之,至四百萬有奇;用人 之力,以工數之,至二十餘萬。凡所以守之具,無一求 而不給者焉。以至和元年八月始作,而以二年之六 月成寺。夫其為役亦大矣。蓋公之信於民也,久而費之 欲以衛其材,勞之欲以休其力,以」故為是有大費與 大勞,而人莫或以為勤也。古者君臣、父子、夫婦、兄弟、 朋友之禮失,則彝蠻橫而窺中國。方是時,中國非無 城郭也,卒於陵彝毀頓陷滅而不救。然則城郭者,先 王有之,而非所以恃而為存也。及至喟然覺悟,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