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3 (1700-1725).djvu/12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以時修葺,故以名之也。葺屋之峻,宜過於瓦屋三分四分者,取其屋之尺數,以為峻之度也。草之去水為遲,瓦之去水甚疾,故其峻之勢,宜有差也。賈氏曰:「東西為屋,則三分南北之間,尺數取一以為峻。假令南北丈二尺,草屋取四尺為峻,瓦屋取三尺為峻也 。」 陳用之曰:「自此至堂涂十有二分,皆隨其宜而閷之之」 勢,主以去水而已。

囷窌倉城逆牆六分;

鄭康成曰:「囷,圜倉方;穿地曰窌 。」 賈氏曰:「地上為之方曰倉 。」 鄭鍔曰:「倉、窌、囷,皆藏穀之廩 。」 王昭禹曰:「城則在郭內,以為桿蔽 。」 毛氏曰:「城宜方城,以圍宮室 。」 鄭康成曰:「逆猶卻也。築此四者,六分其高,卻一分以為閷 。」 賈氏曰:「假令高一丈二尺,下厚四尺,則於上去二尺為閷。上惟二尺囷倉,城地上為之,須為此閷;其窌入地」 亦為此閷者,雖入地口,宜寬則牢固也 。毛氏曰:「凡屋之類,必峻其上,不峻無以去水。凡牆之類,必殺其上。不殺其上,不能勝水。」

堂涂,十有二分。

項氏曰:堂涂,階前之陳也。《詩》曰:「胡逝我陳 。」 趙氏曰:「謂堂前磚階也 。」 鄭康成曰:「分其督旁之脩,以一分為峻 。」 賈氏曰:「中央為督,督者,所以督率兩旁。脩,謂兩旁上下之尺數。假令兩旁上下尺二寸,則取一寸於中央為峻;峻者,取水兩向流去也。」 李嘉會曰:「言兩旁十二分,取一分於中央以為高。」

竇其崇三尺。

鄭康成曰:「宮中水道 」 ,王昭禹曰:「必崇三尺,所以防壅塞也 。」 李嘉會曰:「若今之街,中間突起,兩邊峻下,水從兩邊去也。」

牆厚三尺,崇三之。

鄭康成曰:「高厚以是為率,足以相勝 。」 王昭禹曰:「牆墓廣三尺則高九尺,蓋不高九尺不足以為防蔽,不厚三尺不足以為完久,其他皆以是為率。」

《爾雅》

《釋宮》

宮謂之室,室謂之宮。

皆所以通古今之異語,明同實而兩名。宮,穹也,言屋見於垣上穹崇然也。室,實也,言人物實滿於其中也。古者貴賤所居皆得稱宮,故《禮記》曰:「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又《喪服傳》:「繼夫為其妻前夫之子築宮廟。」是士庶人皆有宮稱也。至秦漢以來,乃定為至尊所居之稱。

牖戶之間謂之扆,其內謂之家。

牖者,戶西窗也。此牖東戶西,為牖戶之間,其處名扆。云「其內」者,扆內。自此扆內即謂之。《家禮》云「斧扆」,天子設斧,依於戶牖之間,左右如今綈素屏風,有繡斧文,所以示威,因名此屏風為扆,是以其在扆處,即名之曰扆也。

東西牆謂之序。

此謂室前堂上,東廂、西廂之牆也。所以次序分別內外親疏,故謂之「序」也。

西南隅謂之奧,西北隅謂之「《屋漏》,東北隅謂之宧,東 南隅謂之窔。」

奧,室中隱奧之處。屋漏宧,未詳。窔,亦隱闇。此別室中四隅之異名也。古者為室,戶不當中而近東,則西南隅最為深隱,故謂之奧,而祭祀及尊者常處焉。鄭《箋》云:「屋,小帳也。漏,隱也。《禮》祭於奧既畢,改設饌於西北隅,而厞隱之處,此祭之末也。」孫炎云:「屋漏者,當室之所白,日光所漏入。」郭云:「未詳」者,孫、鄭之說皆無所據,故不取也。李巡云:「東北者,陽始起,育養萬」物,故曰「宧。」宧,養也。郭亦云「未詳」者,室中四隅,無取陰陽之義,與屋漏同,故亦云未詳也。

柣謂之閾,棖謂之楔,楣謂之梁,樞謂之椳。樞達北方, 謂之落時,落時謂之戺。

此別門戶上下及兩傍之木名也。門下橫木為內外之限,俗謂之「地柣」,一名閾。棖者,門兩傍長木,一名「楔楣。」門戶上橫梁。樞者,門扉開闔之所由,一名椳。其持樞之木,或達北檼以為牢固者,名「落時檼」,即棟也,又名戺。是持樞一木有此二名也。

垝謂之坫,牆謂之墉,鏝謂之杇,椹謂之地謂之黝, 牆謂之堊。

此別宮室垣墉修飾之名也。坫者,堂角也,一名「垝。」「牆」者,室之防也,一名「墉。」「鏝」者,泥鏝塗工之作具也。椹者,斫木所用以藉者之木名也,一名。《商頌》:「方斲是虔」,又名櫍。以黑飾地謂之黝,以白飾牆謂之堊。

樴謂之杙,在牆者謂之楎,在地者謂之臬,大者謂之 栱,長者謂之閣。

此別杙所在長短之名也。杙即橛也,一名「樴。」置杙在牆者名「楎」,在地及門中者名「臬。」

《闍》謂之「臺」,有木者謂之「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