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3 (1700-1725).djvu/1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榱棟,都極壯麗。初謂山間木石易辦,已乃知非得已。 蓋閩水怒而善崩,故以數十重重木壓之。中多設神 佛像,香火甚嚴,亦壓鎮意也。然無如泉州萬安橋,蔡 端明幾與此橋不朽矣。

《荊溪疏》。城中長橋。直瞰縣門。甃石堅好。非孝侯斬蛟 處。斬蛟橋在西宋蘇文忠公《題梁》,「好事者摹刻廟 中。」

未至荊溪三十里,曰河橋,豈詩人所云「酒幔青」者,即 其地與?

《泉南雜志》:萬安橋乃宋蔡忠惠公所造,世謂洛陽橋 是也。落成,公自為記曰:「泉州萬安渡石橋,始造于皇 祐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祐四年十二月辛未訖功,案 址於淵釃水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長三千六百 尺,廣丈有五尺,翼以扶欄,如其長之數而兩之,糜金 錢一千四百萬。諸施者渡實支海,去舟而徒,易危以」 安民,莫不利職其事者,盧錫、王寔、許忠、浮圖義波、宗 善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陽蔡襄為之合樂,讌飲 而落之。明年秋,蒙召還京,道繇是出,因記所作,勒于 岸左。公自書,大方尺,分勒二石,今在公祠。蓋公之功 在百世大矣,而《記》僅一百五十三言,可見古人不肯 擅美如此。又聞之父老云:「先時二石」,為倭載去,後見 江間發光,探之得後一石,其前一石乃後人復模,故 前石不如後石之瑩潤,打碑聲時與江濤競響也。俗 傳公造此橋,限以濤勢,不能案址,乃檄江神,得一「醋」 字,公云二十一日酉時為之。今《公記》中無是說也。王 遵巖曰:豈其駕長江之洪流,馮虛以搆實,其役有足 駭人者?昧者驚焉而言之異,亦以賢者之所為,興事 起利,人樂其成而賴其功,故托於神以美之耶。又宋 釋太初謂前《記》多三字,至今傳其言也。

盤光橋自洛陽橋東接鳳嶼,嶼在江中央,上多腴田, 稠民居。舊有石路,潮落路出,行者病之。宋寶祐中,僧 道詢募貲作石橋,長四百餘丈,廣一丈六尺,比蔡端 明所造《洛陽橋》長多四百餘尺,闊多一尺。世知「洛陽」 而不知「盤光」者,蓋以人重也。

《入蜀紀見》:「天生橋在萬縣路中,一巨石跨溪而過,自 然成橋,形如玉虹,青碧光瑩,山橫兩旁,水潺潺,橋下 過者神怡心爽。」

《半塘小志》:「彩雲橋在寺左,跨山塘,自天禧四年始建, 後以官舫過虎丘,僧起舊址,別建石橋,名曰『彩雲』,從 里號也。」

《客窗偶譚》:「中官初入選,進東華門。門內有橋曰『皇恩 橋』,謂從此即受皇恩也,俗呼曰『忘恩橋』,以中官既富 貴,必讎其所生,蓋恥之也。」

《日知錄》:《唐六典》:「凡天下造舟之梁四,河則蒲津、太陽、 河陽,雒則孝義,石柱之梁四,雒則天津、永濟、中橋,灞 則灞橋。木柱之梁三,皆渭水便橋,中渭橋、東渭橋,巨 梁十有一,皆國工修之。此舉京都之衝要也。其餘所 管州縣,隨時營葺,其大津無梁,皆給船人,量其大小 難易以定其差等。今畿甸荒蕪,橋梁廢壞,雄、莫之間」, 秋水時至,年年陷絕。曳輪招舟,無賴之徒,藉以為利。 潞河渡子,勒索客錢,至煩章劾,司空不修,長吏不問, 亦已久矣。況於邊陲之遠,能望如趙充國治湟、陿以 西道橋七十所,令可至鮮水從枕席上過師哉?《五代 史》:王周為義武節度使,定州橋壞,覆民租車。周曰:「橋 梁不修,刺史過也。」乃償民粟,為治其橋。此又當今有 司之所媿也。

《徐州志》:「豐縣天津橋,未審創自何代。橋有石欄,欄有 石魚,七上八下,自上數之,有八自下數之,止見其七。 諺有『七上八下』」之謠,莫測其故。

《武進縣志》:「橫林橋上有石,四週青黯中一片皚白,長 可六七寸,闊二寸許,曲前方後,儼然鞋側影也。相傳 貞女孟姜以尋夫經此,弛囊坐囊有履以遺其夫,因 而留跡。其說似未足據。又傳姜女至此,露坐達旦,蚊 蟲為之屏跡,至今橋上無蚊。」

橋梁部外編

《述異記》:「秦始皇作石橋于海上,欲過觀海,日出處有 神人驅石去不速,神人鞭之皆流血。今石橋其色猶 赤。」

《山東通志》:始皇造橋觀日,海神為之驅石豎柱。始皇 感其惠,求見神曰:「我醜,莫圖我形,當與帝會。」始皇從 橋入海四十里,與神相見。左右有巧者,潛畫其像,神 怒曰:「帝負約,可速去。」始皇轉馬,前腳纔立,後腳遂崩, 僅得登岸。今見成山東海水中有豎石,往往相望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