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3 (1700-1725).djvu/1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南新路屬之。北新路徑五六里,夾植花柳為長堤,中 有六橋,橋各有亭覆之。其詩云:『六橋橫截天漢上,北 山始與南屏通。忽驚二十五萬丈,老葑席卷蒼煙空』。」 章子厚詩云:「天向長虯一鑑痕,直通南北兩三春。」自 是湖分為兩,西曰裏湖,東曰外湖。南渡後,隄橋成市, 歌舞叢之,走馬遊船,達旦不息。歲久弗治,裏湖盡為 民業,六橋水流如線。正德間,楊孟暎又重濬之,西抵 北新堤為界,增益蘇隄,高二丈,闊五丈,列插萬柳,頓 復舊觀。久之柳敗,隄復就圮。嘉靖間,縣令王鉞令犯 人小罪可宥者,得雜植桃柳為贖。真治湖一良法也。 隄南第一橋曰「映波」,與西岸第六橋對。舊有旌德觀、 先賢堂。觀本定香寺,今止存定香橋。寶慶間,京尹袁 韶改建為觀,有「虛舟」、「雪錦」二亭。堂名「仰高」,祠祀許由 而下四十人。寶慶初,去潘閬及節孝婦孫夫人凡五 人,中有「振衣」、「清風」二亭,尋併入旌德觀。第二橋曰「鎖 瀾」,與西岸第五橋對。舊有湖山堂,京尹洪燾建;三賢 堂,袁公所建,以祀白、蘇、林三公者。後有三堂,扁曰「水 西、雲北」、「月香、水影」、「晴光、雨色。」第三橋曰「望山」,與西岸 第四橋斜對,水名「花港」,所謂「花港觀魚」者是也。舊有 雪江講堂。淳祐中,婺州布衣胡侊充三賢堂,堂長,號 「雪江」,有《錦囊集》。第四橋曰「壓隄」,與西岸第三橋對。舊 有崇真道院,俗稱「施水庵」,賈似道建庵。旁有石臺,籠 燈以照夜船。水仙王廟亦名龍王祠,先是以樂天、和 靖、子瞻附祀。兩廡有井,曰「薦菊」,蓋取蘇詩「不然配食 水仙王,一盞寒泉薦秋菊」之義也。後廢。嘉靖二十二 年,郡守陳仕賢構亭其上。第五橋曰東浦,與西岸第 二橋對。第六橋曰跨虹,與西岸第一橋斜對。稍北則 為西陵橋矣。

楊公隄,俗稱「裏六橋。」知府楊孟暎既開西湖,遂築此 隄。然近北山三橋,宋時已有之。楊公所築,特南三橋 耳。第一橋曰「環璧」,近淨空院,玉泉之水出焉。第二橋 曰「流金」,金沙灘之水出焉。西為天澤廟。第三橋曰「臥 龍」,自此而西,可通茅家埠。第四橋曰「隱秀」,遶丁家山 而東,沿隄屈曲,蒼翠掩映。西可通花家山,又名花家 園。第五橋曰景行,舊有三賢祠在焉。從此而西,可通 麥嶺路。第六橋曰「濬源」,從定香橋而入,近發祥寺。 《明實錄》:「京師九門,舊有木橋,今悉易之以石。兩橋之 間,各有水閘濠水自城西北隅環城而東,歷九橋。九 閘從城東南流出大通而去。」

《鎮江府志》:「賀觀察邦泰幼時,其父鎬建亭水中,令讀 書而撤其圯。觀察戲以一木支岸徑行,往來甚熟。後 令莆田,率民兵擊倭,馬逸,反馳倭所。倭逼之,前臨大 河,廣踰丈,橋毀,獨一木渡,觀察棄其騎,趨過而撤之, 追者驚以為神。」

《莆田縣志》:漁滄溪,常泰里要道也。原有橋,長三十六 丈,歲久圮壞,架木僅存,尚可容足。舟人鄭廷魁者,乘 而規利,潛毀架木,曳艇以渡,恣其需索。有樵子無雇 值,不得渡,哭於溪次。老父陳志旺偶見之,勸予之渡, 鄭詬之。志旺往,踰溪,負樵者中流幾溺,幸而濟,憤謂 人曰:「吾誓造此橋,汝尚得因為利乎?」鄭反脣曰:「汝窶 人,救死不贍,能造此橋耶?橋成,我願為守橋鬼。」志旺 乃盡捐家資以鳩工,無何,力詘而輟。鄭鼓掌笑曰:「汝 尚能阻吾覓利乎?」越三年,黃啟憲捐金百餘倡建,不 數月橋成。鄭乘夜壞橋址忽顛墜,溺死。守橋之語果 驗。而志旺樂觀厥成,優游天年以終。

《長沙府志》:「劉奇,湘陰人。為刀筆吏而心存濟物,往往 節衣食為施與地。念施與祇及一時,而橋梁之濟可 以及遠,於是修石橋六,因以為號。」

橋梁部雜錄

《詩經曹風》:「維鵜在梁,不濡其翼。」

《小雅》:「鴛鴦在梁,戢其左翼。」

有鶖在梁,有鶴在林。

《禮記·月令》:「獺祭魚,然後漁人入澤梁。」

孟冬之月謹《關梁》,

《莊子馬蹄》篇:「至治之世,山無蹊遂,澤無舟梁。」

《淮南子》:「若行獨梁,不為無人,不兢其容。」「獨梁」,一木 之水橋也,行其上常兢兢恐陷。

《易林》:「山水暴怒,壞梁折柱。」

《論衡太平瑞應》。「關梁不閉,道無擄掠。」

《風土記》:「陽羨縣前有大橋,南北七十二丈,橋中高起, 有似虹形。」

《華陽國志》:李冰造七橋,上應七星。故光武謂吳漢曰: 「安軍宜在七星橋間也。」

《世說》:庾公嘗入佛國,見臥佛曰:「此子疲於津梁。」於時 以為名言。

《水經注》:「建春門石梁不高大,治石工密舊。橋首夾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