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3 (1700-1725).djvu/1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增高三尺。成化六年,知州傅鑑檜築一帶周城,串樓、 門樓、敵樓及兵馬司廳。城外遍植刺木。弘治四年塞 西門。正德十四年,知州李純浚池築堤瀦水。嘉靖十 七年,知州林希元開西門,建橋設墟。并東門各蓋兵 馬房六間,十字街設鐘鼓樓。三十三年,知州鄧以和 復塞西門。

靈山縣城池 在石峰東一里。明正統五年,兵備副 使甘澤築城,廣五百一十丈,高一丈八尺。窩鋪二十, 門四:東曰朝陽,西曰「鎮遠,南曰『振南,北曰『拱北』』。」成化 八年,副使林錦增蓋門樓四,敵樓十八,串樓三百五 十。又增擴東南城四百五丈,為門二:東曰「長春,西曰 六峰」,敵樓二十四,串樓二百五十五。嘉靖八年,僉事 劉道周增高城三尺,以雉堞易串樓為「陽城。」三十年, 僉事經彥寀於朝陽門外建「勇兵營房,池塹二道,闊 一丈九尺,周圍五百一十四丈。」成化間,都指揮徐寧、 歐磐鑿。

永安所城池 在合浦縣海岸鄉,舊所石康安仁里。 明洪武二十七年,始遷今地。永樂十年,始建城。城周 迴四百六十一丈,高一丈八尺,闊一丈五尺,窩鋪十 八,城樓四座,其壕周環五百丈零。成化五年,僉事林 錦始鑿外池,又置串樓四百十五間,其四門各建敵 樓二座,八角樓四座,月城樓四座。

雷州府

雷州府城池 築於南漢乾亨間。初,漢建武中,伏波 將軍馬援始置徐聞縣。梁改南合州。唐又改雷州,遷 徙未定,至南漢始建於此。宋至道二年,郡守楊維新 始築子城,周圍一里。紹興四年,郡守王趯復築外城, 作女牆,闢四門,後黃勳改為磚甓。明洪武七年,指揮 張秉彝、朱永、周淵,通判李希祖協謀修築,仍開四門: 東曰「鎮洋」,西曰「中和」,南曰「廣運」,北曰「朝天」,各建重樓 警鋪。池廣六丈五尺,深一丈。外自城東,環於西南隅。 惟城南舊無開浚。海康縣附郭。

海康守禦千戶所城池 「海康縣灣蓬村,洪武二十 七年,安陸侯吳傑創築。成化間,千戶姚麟重建。」 遂溪縣城池, 「舊無城,明洪武七年,知縣元太初始 築土牆。正統間,知縣蘇觀砌石開東、南北三門,周四 百七十丈,高一丈五尺,垛眼聯絡,凡二百四十,瞭墩 四十座,窩鋪一十有六。隆慶六年,推官鄭國賓增城 三尺。萬曆」二十年,知縣陳廷詩「建三門月城、池塹。」嘉 靖十年,知縣張惠重濬。

樂民守禦千戶所城池 遂溪縣蠶村,明洪武二十 七年,吳傑創立。

徐聞縣城池, 舊在十六都討網村。元至元二十八 年,遷於賓樸村。明正統間,知縣李鷲築土城。弘治十 四年,始築石城,周圍六百丈,高一丈四尺,門四:東曰 寅賓,西曰振武,南曰「太平,北曰永定。」萬曆元年,知縣 張師益增高三尺,闊八尺。萬曆十一年,知縣蔡宗周 增高城一尺五寸。《池》,嘉靖十九年,縣丞彭瀾濬 海安守禦千戶所城池。 徐聞縣張村,明洪武二十 七年,吳傑創立。弘治間千戶徐真重建。

錦囊守禦千戶所城池: 徐聞縣新安村,洪武二十 七年,吳傑創立。

瓊州府

瓊州府城池: 漢珠崖郡城在東潭都,唐瓊州城在 白石都。宋開寶五年徙今治,築土城僅三里。紹興間, 築外城。明洪武間,指揮孫安、張榮拓西北隅至東南 隅,廣六百丈,高二丈五尺,門三:東曰朝陽,南曰靖南, 北曰順化,各置敵樓。北城樓名「望海」,甲寅,拓北城,由 東而南,共三百四十四丈,高廣如前。改朝陽門為永 泰,上各建層樓,四隅建角樓。戊午,復拓西南隅至西 北隅,廣四百餘丈,通計周城一千二百五十三丈,高 二丈七尺,廣一丈八尺,雉堞一千八百四十三,窩鋪 五十七,壕塹周迴一千二百八十七丈,深三丈二尺, 廣四丈八尺。甲子,指揮桑昭於城西增築土城三百 八丈,設西南北三門,上建敵樓,謂之「子城。」成化癸巳, 副使涂棐易三門石扁,東曰「體仁」,西曰「歸義」,南曰「定 海。」丁酉,僉事陳昭增築馬牆。嘉靖間,知府李慎、參議 曹天祐、知縣曾仕隆、參政鄭廷鵠易子城以石,周圍 三百十二丈,高一丈四尺,廣一丈二尺,上殺三之一。 雉堞六百四十二,門如舊。崇禎辛巳,知府蔣一鴻創 建東門、南門月城,周圍寬八丈,高並堞一丈四尺,闊 八尺,雉四十二個。《瓊山縣》附郭。

海口城池 「在郡北十里。明洪武甲戌,都指揮花茂 奏築。周五百五十丈,高一丈七尺,廣一丈五尺,雉堞 六百五十三,窩鋪十九,門四,各建敵樓。東北臨海,砌 石岸九十丈,自東南至西北,浚壕四百六十五丈,廣 一丈五尺,深五尺。成化丁酉,僉事陳昭增築攔馬牆。」 澄邁縣城池, 「古無城,明正統十二年始創築。弘治 戊申,知縣韋裘甃砌以石,周四百餘丈,高一丈有奇, 開三門,上各建樓,東迎恩,南歸仁,西通潮,北建望海 樓,因河為池。」崇禎十三年,於東、西、南三門,各築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