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2 (1700-1725).djvu/8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建弔橋。四十年,署縣事奚世亮建北水關。知縣許希 孟添五門內重門,并建樓於北水關上。萬曆二十五 年,知縣陳繼疇增建敵臺,浚城內外濠。

「高郵州城池 有新舊二城,今城即宋舊城也。周圍 一十里三百一十六步,高二丈五尺,闊一丈五尺,四 圍有濠,地形四陲俱下,城基獨高,狀如覆盂,故名盂 城。淳熙乙巳,郡守范嗣蠡建樓于四門上,東武寧門, 西建義門,南望雲門,北制勝門。又於南北開二水門, 通市河。至開禧丁卯,增以重濠。明洪武丙午,復甃以 磚。」其「新城,宋咸淳初築,在舊城東、北二門外,今土城 基址尚存。」

興化縣城池: 宋嘉定十八年,知縣陳垓始築土城, 周六里一百五十七步,高二丈五尺。城樓四座,水陸 各四門。明洪武五年,千戶郭德、蔡德、劉人傑以磚更 建之。嘉靖三十六年,知縣胡順華加築城址,共高二 丈八尺,厚四尺。闢四門,東曰「啟元」,西曰「威武」,南曰「文 明」,北曰「肇魁。」浚濠塹,廣二丈五尺,深一丈。萬曆二十 六年,知縣翁汝進培土增厚,并置四水關石闌,以防 水患

寶應縣城池, 宋嘉定間,知縣賈涉築。元至正中,僉 院蕭成增築之,甃以磚,周九里三十步,廣二里二百 六十步,袤三里二百九十五步,東、南北設門三。明嘉 靖三十七年,巡撫都御史李遂增築,周一千四十餘 丈,置門五:東曰賓曦,西曰利成,南曰嚮明,北曰斗拱, 一曰小東門。東水關一,敵臺八。

泰州城池, 自南唐陞海陵縣為泰州,築羅城二十 五里。周顯德中,增子城于東北隅,更築羅城合西舊 城,周十里,即今城是也。宋建炎中,通判馬尚甃其外 為四門,浚城濠。寶慶丁亥,守陳《垓刱》開東西北外濠, 浚南濠。明洪武中,建州城,周圍二千三丈二尺,高二 丈七尺,南北水關二濠廣五十二丈,袤二千三十餘 丈。

如皋縣城池, 故無城,明嘉靖十三年,知縣劉永準 作六門:東曰先春,西曰豐樂,南曰「宣化」,北曰「北極」,東 南曰集賢,東北曰「拱辰。」三十三年,築城,周七里,凡一 千二百九十六丈,高二丈五尺,城樓四座,外濠深一 丈二尺,廣一十五丈,袤二千三百六十丈,為水關二。 萬曆年間,知縣王以蒙築四門月城,知縣張星築敵 臺十三座。

通州城池, 周圍六里七十步,隍稱之:東曰「天波」,西 曰「朝京」,南曰澄江。門各有戍樓三層,名「海山樓。」初,周 顯德四年,始築土城,至六年,復甃以陶甓。宋建隆三 年,初設戍樓。寶祐中,增築甕城。明初,設三弔橋,又闢 三水關,以通市河。嘉靖乙卯,浚濠。萬曆丁酉,知州王 之城築南城,以望江樓為門,跨濠分二水,門北抵舊 城,採軍山石為城址,長七百六十餘丈,高厚與舊城 等。

海門縣城池, 明嘉靖甲寅始築,周圍五里三分有 奇,設四門,有戍樓水關。今併入通州,稱「海門鄉城」,亦 毀。

安慶府

安慶府城池: 宋嘉定十年,黃幹知安慶,建城于盛 唐灣宜城渡之陰。其北城負大龍,東阻湖,西限河,南 瞰大江,周九里一十三步,設門五:東曰「樅陽」,東南曰 康濟,南曰鎮海,西曰正觀,北曰「集賢。」元至正丙申,守 帥余闕重修,增高至二丈六尺,濬重濠三,引江水環 城。明嘉靖辛丑,知府吳麟加甃以甓。崇禎乙亥,知縣 黃配元續砌周城馬道、北關一帶,增高雉堞。順治初, 知府桑開第重建五樓。十七年,操撫宜永貴「甃女牆, 將舊城三千餘垛合四為一,設立窩鋪,以備守禦。」懷 寧縣附郭。

桐城縣城池, 隋有同安郡,桐城,其故址也,設門四。 宋末,徙治樅陽,又徙池之李陽河。元還舊治。明萬曆 丙子,知府陳于階建磚城,周六里,門六。崇禎乙亥,知 縣楊爾銘更設窩鋪砲臺。

灊山縣城池 城建自《楚靈王》,周七里二十一步,高 二丈,四門。又云「即府治故址」,後廢,止存四門。順治己 丑,操撫李日芃、知縣鄭遹元、副將梁大用建土城,惟 東北腳仍舊。西南收縮,由高營壩至同安橋,與東北 腳相接。

太湖縣城池 「城周七里,環城有池,深廣各丈餘,門 六。明崇禎丙子,知縣楊卓然建磚城,避水患,收縮東 北隅,止周六里。後知縣李盛英、李世洽、羅綺、王崇會 增修之。」

宿松縣城池, 明崇禎乙亥,知縣苟天麒始築城址, 外垣門六。康熙壬子,知縣朱維高起造懸樓二十座, 以備守禦。

望江縣城池, 明萬曆乙亥,同知蹇達建四門,周六 百二十六丈。崇禎乙亥,知縣黃配元增高之。順治己 丑,知縣王世應重修城樓。

徽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