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2 (1700-1725).djvu/6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修。明洪武間,知縣張先重修。正統間,知縣張翼展其 北面,周三里一百八十八步,高三丈九尺,池深八尺。 萬曆間,知縣曹乾開東西二門。」

蒲縣城池, 「唐武德元年建。明景泰初,知縣孟順重 修,周三里一百四十步,高一丈五尺,無池,東西二門。 隆慶間,知縣韓超然開南門,濬池深一丈。崇禎間,知 縣張啟謨申請備甎包砌。 蒲州城池, 即虞都故城,歷代因之。金哀宗八年,截 其半為城以守。明洪武四年重修,周八里三百四十 九步,高三丈八尺。西臨黃河,東」南北三面,池深一丈 五尺。隆慶間,守道歐陽穀、知州宋訓甎甃。 「臨晉縣城池, 唐天寶二年建,明景泰初修,周三里 二百三步,高一丈八尺,池深一丈。」

榮河縣城池, 隋文帝時建。元至正十四年,主簿邢 天傑修。明景泰初,知縣于縉重「修,周九里八步,池深 一丈五尺,東南北三門。」

猗氏縣城池, 「唐興元元年節度使馬燧築為兵壘, 其後遂為縣城。」明景泰元年,知縣徐善重修,周七里 七十步,高二丈,池深二丈一尺。隆慶二年,知縣江潤 修甎堞。 萬泉縣城池, 「晉建武元年,縣人薛通率族人築以 自固,因名薛通城。唐武德三年改縣,明景泰、成化、弘 治間俱重修,周五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池深廣」斷 續不一。正德初,知縣張席珍各建門樓

河津縣城池, 「舊城圮於汾水。元皇慶初,移築今地。 明景泰初,知縣張濟重修,周三里二百七十四步,高 二丈二尺,池淺深不一。崇禎間,知縣郭景昌、李士焜 次第甎甃,門三。 解州城池, 明洪武初築。嘉靖三十四年,知州王惟 寧甃甎垛,周八里三步,高三丈,池深一丈。」 安邑縣城池, 「自後魏始建。明景泰初,知縣稽巖修。 隆」慶間,知縣袁弘德建「東西二月城,周六里一十三 步,高三丈五尺,池深一丈有餘。」

夏縣城池, 「後魏神麚元年建。明景泰初,知縣雷晉 修,周五里一百三十步,高三丈五尺,池深五尺。崇禎 間,知縣許倜、袁葵相繼修築,高厚各加五尺。」

聞喜縣城池, 唐元和十年,刺史李憲建。元至正十 七年修,周五里三十六步,高二丈七尺,池深二丈。明 正德間,知縣李時、王琳建城樓,築月城。嘉靖間,知縣 李朝綱、閻倬先後增修敵臺三十六座,開水西門一 曰挹涑」,知縣沈維藩磚砌垛口。崇禎間,知縣楊偉績 築東西城,各厚五尺,高三丈,建四角樓。知縣賈之驥 磚包東南二門各數丈。順治六年,知縣鍾萬齡修垛 口及五城門。十六年,知縣李如蘭修城濬池,重建「《五 門樓扁》其額

平陸縣城池, 「金丁丑年建。明景泰初,知縣李滎等 修,周二里五十步,高一丈五尺,池深一丈有奇,門三。 弘治八年,知縣侯尚文開南門,通學宮。嘉靖間,御史 尚維持改南門,知縣王發蒙新其三門及雉堞。」 芮城縣城池: 「後周明帝二年,改立縣治,始建。明初 修,周三里二百六十四步,高二丈,池深七尺。嘉靖間, 知縣張效」仁增修甃門,知縣周時相增修敵臺。萬曆 間,知縣趙廷琰建月城。崇禎間,知縣倪光薦包以磚。 絳州城池, 「隋開皇三年自玉璧徙此,始建。明洪武 三年,指揮鄭遇春重修,周九里十二步,高二丈五尺, 池深一丈,南北二門。嘉靖間,知州貴儒建樓,磚其女 牆。隆慶元年,知州宋應昌加高鑿池。順治六年,州」同 徐祚煥於北門重建月城,磚砌數十丈。十六年,知州 劉顯第新南門樓,修補雉堞。

稷山縣城池, 隋開皇十一年建。明隆慶間,知縣孫 倌增築,周五里十三步,高三丈,池深三丈,門五。崇禎 四年,知縣李燧庭浚池,加築重垣。

絳縣城池, 唐武德元年建。明成化七年,知縣陳能 重「修,周五里十三步,高二丈,池深一丈,東、西南三門。 崇禎間,知縣王敏增北敵臺、南月城,建重樓。」

垣曲縣城池: 「舊城初隘,金季展築。明正德十四年, 李哲修,周二里一百八十步,高二丈,西、南北三門。正 德八年,知縣任旒展西北,周四里。嘉靖間,知縣李良 翰築。南北李自發砌各垛口。崇禎間,知縣段自宏修 築南城、北月城。」

霍州城池, 明景泰元年,同知張莊修築,周九里十 三步,高二丈餘,池深八尺。嘉靖間,知州陳嘉言重建 東門,知州褚相修繕,扁「四門樓。」

吉州城池, 晉公子彝吾築。明「景泰初,知州王亨修, 因山為城,周一里二百九十步,高三丈五尺。嘉靖間, 知州蔣暘增築,計四里。署印知縣李節亨於西城增 敵臺五座。」

鄉寧縣城池, 「春秋時晉鄂侯故壘。宋皇祐三年,知 縣劉舒因遷縣治築。明正德間,知縣趙元重築,周四 里四十步,高三丈,池深二丈,東西二門。隆慶間,知縣 馬秉築北城,張一敬築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