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2 (1700-1725).djvu/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而中黃鍾也,宜矣,。鄭氏以黃鍾之宮為應律之首,不知其制,惑矣 。鄭鍔曰:「聲無形而寓於器,聲亡而器存,則聲可復矣,。故得度量權衡者,可以制律,而謂律者亦可以制度量,權衡。此量,起於律,而聲欲中律之首」 之意。

概而不稅。

陳用之曰:概,平也。謂斗概以竹木為之,五量,資之以為平。《月令》:「仲春正權概。」 《管子》曰:「釜鼓滿則人概之。」 但欲平而已,非有取之之意 。趙氏曰:「謂栗氏之量,是官量,,在司市,所以勘當諸廛而不容加也。」

《易》氏曰:「概,所以平物也,不稅,所以公天下也」 ,《後》

鄭以為「守,斗斛者之稅」 ,非謂斗斛有稅也,以斗斛受其稅耳。不然,則角人之齒骨,以度量受之,豈皆謂之稅哉?以此量,概之,平通,用於民,亦通用於官,,此所以為不稅。

其銘曰:「時文思索,允臻其極。」

鄭康成曰:「銘,刻之也 。」 賈氏曰:「謂在模上刻之。」 易氏曰:「聖人制量,本乎黃鍾之龠。五權、五度、六律、六呂,,皆始於此,而禮樂寓焉,。」 非時文之君,,何足以探制作之理,<<?《中庸>>》曰:「有其位而無其德,,不敢作禮樂;有其德,而無其位,不敢作禮樂。」 德與位兼者,非時文而何?惟時文之君,,內忠於心,外索於物,信臻乎,是理之極 。鄭鍔曰:「古者作為銘文,皆所以詔後世,非苟炫文以為工,,此銘量之人,自謂作是銘文以銘此量,,非苟為銘,蓋深思精求,,所以制作之道,知其為是量也」 ,允信乎臻於至極,制作之用,至矣,盡矣,,後世不可復加矣 。王昭禹曰:「先王以天下之法,,所以摧壞而不明者,常自器始;所以僭差而不一者,常自量始,。五量」 之法苟或亡焉,,則後世無所取則。故為之銘焉,,所以識之。使天下,後世由是文而思索,以通其意,,則五量之法,信歸於中,而有以庇民也。

嘉量既成,以觀四國。

王昭禹曰:「嘉者美之至而合禮之善也。五量既成,其為器也實以藏禮,其為禮也實以教中,故謂之嘉量 。」 鄭康成曰:「以觀示四方,使放象之 。陳用之曰:『嘉量既成,於是以觀四國,俾咸用之。觀與中正以觀天下,』」 ,「觀兵於盟津之觀同。觀四國使同其用,則雖有私智無所施也。」

永啟厥後,茲器維則。

《易》氏曰:「則,謂五則之則,非特,後世五量取則於此,如五權之輕重,五度之長短,,六律、六呂之高下,,亦皆取則於此 。」 王昭禹曰:「嘉量既成,以示四國,則四國莫不於是而取中;以示後世,則後世莫不於是而取法,。然則先王出之以內宰,掌之以司市,一之以合,方,同之以行人,,凡以觀四國而使之有所則焉,故也。昔舜之」 巡狩,所以同度量,,孔子亦曰「謹權量,而四方之政行焉。」 凡以天下之法,於此為重故也。後世變亂是則者,乃以公量收,私量貸,此陳氏所以竊民譽。莊周欲剖斗折衡而民不爭者,亦有激而云。

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黃白之 氣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然後可鑄也。」

杜氏曰:「狀鑄金之形狀 。」 賈氏曰:「此鑄冶所候煙氣,以知生熟之節 。」 趙氏曰:「成周鑄量,,須用金錫相和,欲堅明不裂也。此獨言金者,蓋金有三,品,銀、銅、鐵、錫皆謂之金 。」 鄭鍔曰:「欲鑄金以為器,必先消煉之,以求其精。消煉之精粗,必觀其氣候。氣候者,消煉之煙也。五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然則金者稟氣自東方之木,託形於中央之土,。青者木之色,黃者土之色,木猶金之父,土猶金之母。而白者西方之色,乃金之本質也。黑濁者,陰陽不辨之氣也。」 始而煎之,則黑濁之氣生。蓋金錫相雜,兩者交戰於烈火之燄,,故氣之上達者當然也。是氣竭則黃白次之。蓋金土之氣始見,及其久也,黃白之氣竭,則所以托形為母者盡矣,,然後青白次之,是則受氣之父與本質皆見矣,。久而青白之氣竭,而青氣獨見,則金之本質之氣亦不復留,。惟所以受氣者獨存,,則其反本復,始,歸於其初,將百煉而不秏矣,。如是乃可鑄也 。陳用之曰:「輕清者陽也;重濁者陰也。凡得陽之氣者,皆輕以清;得陰之氣者,皆重以濁。」 自物質觀之,輕「清者其精者,重濁者其粗者也。鑄金之狀,以青氣為度,青之為言精也,自黑濁之氣一變而至於黃白,再變而至於青白,則革者屢矣,。然昏昏乎其猶有惡也,必至青色之純,而後精者得焉,斯不亦治之至乎!」 夫如是,故其為器也,其明如燎,,其淨如洗,其澤如沃,,而用之以久矣 。李嘉會曰:「鑄金之狀,不止於量,,獨於量言之,鑄金莫急於量也。」

《庾》實二觳,厚半寸,脣寸。

王昭禹曰:「庾用以量 。」 賈氏曰:「《爾雅》:『匊,二升二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