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2 (1700-1725).djvu/4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守其閭以旌節輔令則達之」 者,所掌止於六鄉之中也。《掌節》,凡通達於天下者必有節,無節者有幾則不達,所掌及於天下也。此指王國險要之地而已。

《掌疆》,中士八人,史四人,胥十有六人,徒百有六十人。

鄭康成曰:「疆,界也。《易氏》曰:『千里,王畿畿之境謂之疆』。《載師》所言『大都之田任畺地』是已,而邦國都鄙亦有畿疆之制,《大司徒》所言『制其畿疆而溝封之』是已。此官雖逸,而以《司險》推之,則掌王國之疆以及邦國都鄙之疆也審矣。」 賈氏曰:「守疆界亦禁戒之事,故在此。」

《考工記》

匠人營國。

鄭康成曰:「營謂尺丈其大小。」 鄭鍔曰:「《靈臺》之詩云『經之營之,定之《方中》之詩云『始建城市而營宮室』,則建國之與營國異矣。建言其始造,營言其築作,此言經營之法』。」 王昭禹曰:「作而立之之謂建,言其始也。周圍而治之之謂營,言其終也。」

方九里。

王氏《詳說》曰:「『周制,天子之車十有再就,冕十有二旒,旂十有二斿,鎮圭十有二寸,饗十有二牢,無適而非十二也。雖袞冕九章,然三辰旂旗又列于太常矣。況《典命》言上公國家宮室以九為節』,此曰『營國九里』,則是天子之城下同於上公矣。案《多士傳》曰:『古者百里之國,三十里之遂,二十里之郊,九里之城,三里之宮,五十里之國,九里之遂。三里之郊,一里之城,以城為宮。說者謂百里之國,外城九里,中城七里,內城五里;七十里之國,外城七里,中城五里,內城三里;五十里之國,外城五里,中城三里,內城一里。于百里之國言外城,于七十里、五十里之國言內城,互文見義耳』」 ,則是天子之城,當十有二里矣。此云「九里」 ,與《典命》不同,鄭氏于此兩存其說,陸氏又彊為之說,謂「方九里者,天子之中城。」 然《經》無「外」 、「中」 、「內」 之字,焉可別加一字乎 ?劉氏曰:「《詩》云『上入執宮功』,言鄉井之民,至冬皆當保城。」 井田之制,城中之宅,率一家二畝半,計地筭居,九里之城,不能容七萬五千家,然《周禮》所說天子中城也。《春秋》曰「城中城」 ,以諸侯之有中城,知天子之有中城也。《匠人》云:「宮隅之制,宮隅則天子宮也,城隅則中城也。中城方九里」 ,則宮城宜方三里。中城有左祖右社、九卿之室,則百官治事之所也。居民不至焉,則限親疏也。其外城,經傳無文。《公羊》說以為十雉長二百尺,凡方三十餘里,則足相容。鄭鍔曰:「天子外城宜十二里」 ,而《匠人》營國為城九里者,蓋中城也。外城皋門在焉,若今南薰門矣;中城雉門在焉,若今朱雀門矣;內城庫門在焉,若今宣德門矣;應門,若今大慶殿門。路門,若今垂拱殿門。

旁三門:

陳用之曰:「旁者,言其國之旁,旁之門有三焉,總四旁而有十二門,以象十有二辰之位,分布乎四方。」

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

鄭康成曰:「國中,城內也。經緯,謂涂也。經緯之涂,皆容方九軌。軌謂轍廣。乘車六尺六寸,旁加七寸,凡八尺,是為轍廣九軌,積七十二尺,則此涂十二步也。旁加七寸」 者,輻內二寸半,輻廣二寸半,綆三分寸之二,金轄之間三分寸之一。賈氏曰:「南北之道為經,東西之道為緯。面有三門,門有三涂,男子由左,女子由右,車」 從中央。

左祖右社,面朝後市。

《易》氏曰:「左右前後,據王宮而言。古者建國,王宮居中。左者,人道所親,故立祖廟于王宮之左;右者,地道所尊,故立國社于王宮之右。朝者,義之所在,必面而向之,故立朝于王宮之南。市者,利之所在,必後而背之,故立市于王宮之北。左右前後之位,皆建國之定法也。」

《市朝一》夫。

《易氏》曰:「以《開方》言之,則四方各百步為百畝,此固一夫之地而為市朝之制。然朝者官吏之所會;市者,商賈之所集處,以一夫之地則為太狹矣。」 或曰:「此經既言夏后氏之制,則禹以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是一夫之地,在溝洫為甚利,在市朝不為不足。」 是固然也,亦不幾于太卑乎?嘗謂王朝有三,市亦有三,燕朝在路門之內,治朝在路門之外,外朝在庫門之外,此三朝之別也。大市居中,則日仄而市;朝市居東,則朝時而市;夕市居西,則夕時而市,此三市之別也。以三朝三市,各一夫之地,庶乎可矣 。趙氏曰:「百畝之地,一夫耕之,可以無饑。故市朝各以一畝,不可侈大其制,以妨民之居。」

王宮「門阿之制,五雉;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趙氏曰:王宮,王所居之宮。門阿、宮隅、城隅,皆是王宮之制。毛氏曰:「《注》以阿為棟。阿,曲也。棟非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