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62 (1700-1725).djvu/12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諸侯在朝,則皆北面,詔相其法。

鄭康成曰:「謂諸侯來朝而未歸,王與之射於朝者,皆北面從三公位 。」 賈氏曰:「法謂在朝進退周旋拱揖之儀 。」 王昭禹曰:「謂朝射之法也。」

若有國事,則掌其戒令,詔相其事。

鄭鍔曰:「賓射之時,或有國事掌其戒令以諭告之,使致其嚴矣。又從而詔相其事,慮其出封之久,或不知國事之始末也。」

掌其治達。

鄭康成曰:「謂諸侯因與王射及助祭而有所治,受而達之於王,王有命,又受而下之。」

《以射法》治射儀。

黃氏曰:「自此以下,則射事也。射法自王而下,各有其法,故以射法治射儀。射法必自射人出,故射人雖不掌士,而士之法儀具焉 。」 王昭禹曰:「射之法不可以不正,射之儀不可以不文。先王因其度數而制之以為法,因其動容而制之以為儀。自王而下,其耦或六或四或三,其侯或二或一,其樂歌則異節,以至其容、其獲、其正」 ,皆有多寡之差焉。此射之法也,又烏有不正哉?以是法而治之,其效見於內志正,外體直,持弓必審,持矢必固。揖遜有度,卑者不得以抗尊;升降有序,先者不得以居後。其為儀也,又烏有不文哉!

王以六耦。

賈氏曰:「古之射者,行同能耦,則別之以射,而勝者則飲不勝者,此射之所以有耦 。」 易氏曰:「大射則大司馬合諸侯之六耦,若賓射,則諸侯與王射而合卿大夫以為六耦,以至諸侯之四耦,卿大夫、士之三耦,亦各以等殺而辨。」

射三侯。

王氏《詳說》曰:「荊公以《司裘》之虎侯、熊侯、豹侯即《射人》之三侯,《司裘》之熊侯、豹侯即《射人》之二侯,《司裘》之麋侯即《射人》之一侯。」 陸農師謂「『王射三侯,於侯內以五采畫正;諸侯二侯,以三采畫正;卿大夫一侯,以二采畫正』。其說皆失之。《司裘》所言者,《大射》也,《射人》所言者,《賓射》也。」 《梓人》曰「『『張皮侯而棲鵠』,則大射之侯也』。又曰:『張五采之侯,則賓射之侯也』。」 又曰:「張獸侯,則燕射之侯也。」 《司裘》言侯而及鵠,《射人》言「侯而及正。」 《射人》所謂「三侯」 ,當如康成謂五正、三正、二正之侯也。諸侯二侯,即三正、二正之侯也。卿大夫一侯,則二正而已。若以《司裘》之熊侯、豹侯而降殺之,則《梓人》所謂「皮侯」 與五采之侯何別乎?若謂天子之侯皆五正,則是天子與諸侯、卿大夫射而同其侯矣。臣下與天子角勝負可乎?當從康成之說,謂異其侯,蓋上得以兼下,下不得以僭上也。鄭鍔曰:「大射之侯,用皮飾其側,則以皮為鵠。賓射之侯,用皮飾其側,則以五采為正。」 此所以不同。

《三獲》三容。

鄭鍔曰:「射必有人執旌以告獲,每侯用一人,故三侯而三獲,其名曰獲。獲者得之難,謂中侯難也。射必有容,其制如屏風,一名曰乏。矢力竭於此,告獲容身於此,以為隱蔽,每一侯用一容,故三侯而三容 。《易氏》曰:『獲即數中之旌,服不氏執之以待獲也。容即蔽身之乏,服不氏待獲而居乏也』。」

樂以《騶虞》,九節五正。

鄭康成曰:「九節、七節、五節者,奏樂以為射節之差。」

賈氏曰:「《九節》者,侯道九十《弓》;《七節》者,侯道七十。」

弓五節者,侯道五十弓 。鄭司農曰:「正所射也。《詩》曰:『終日射侯,不出正兮 』。」 鄭康成曰:「《考工梓人職》曰:『張五采之侯,則遠國屬。遠國,謂諸侯來朝者也。五采之侯,即五正之侯也。正之言正也。射者內志,正則能中焉』。」 畫五正之侯:中朱,次白、次蒼、次黃,元居外三正,損元黃二正,去白蒼而畫以朱綠,其外之廣,皆居侯中參分之一,中二尺。

諸侯以四耦射二侯,二獲二容,樂以《貍首》,七節三正。 孤卿大夫以三耦射一侯,一獲一容,樂以《采蘋》,五節 二正。士以三耦射豻侯,一獲一容,樂以《采蘩》,五節二 正。

鄭鍔曰:「諸侯在國賓射,則四耦而射二侯熊豹也。樂用《貍首》之詩,以會天子為義也。三節以聽,四節以射其正,則去元黃而用三色也。孤卿大夫自與其賓射,則三耦而射一侯麋侯也。樂用采蘋,以能循法度為貴也。一節以聽,四節以射其正,則去白蒼而畫以朱綠也。天子元士在家賓射,用三耦而射一侯,豻侯也。」 豻,犬也。犬能守士,以守節事君為義,故射豻侯。或謂《司裘》言天子、諸侯、卿大夫之侯,而不及士,《射人》乃有射豻侯之法,何也?蓋《司裘》所言者大射也,《射人》所言者賓射也。士無大射而有賓射,故於正特言豻侯,以有賓射而言也。其侯則用二采以為正,與孤卿大夫同樂用采蘩,以能守職為貴也。侯不同,而正與節皆同,蓋士之位,去「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