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56 (1700-1725).djvu/4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蒲人藥弩手五百阻要害。子龍利誘蒲人,知賊間道, 乃命裨將鄧勇等直搗賊巢,而伏兵山後夾擊,生擒 招罕、招色、罕老。十八年,孟養賊思箇叛,引緬兵「寇孟 養,破孟拱、孟廣,巡撫吳定與黔國公沐昌祚遣將卻 之。無何,丁改十寨賊普應春、霸生等作亂,勢張甚。定 徵漢土軍,令子龍軍其右,遊擊楊威軍其左,大破之。 先是,猛廣土官思仁偕其黨丙測叛歸緬,數導入寇。 二十年,攻孟養,犯蠻莫,子龍擊敗之,乃去。」 按《李應 祥傳》,「十三年,出為四川總兵官,松」茂諸番列砦四十 八歲,為吏民患。王廷瞻撫蜀時,嘗遣副將吳子忠擊 破丟骨人、荒沒古三砦,諸酋乃降。是年夏,楊柳番出 攻普安堡,犯歸水崖,入金瓶堡,殺守將。巡撫雒遵屬 應祥討之,入茂州,克一砦。無何,遵罷,徐元泰代番,斷 歸水崖黃土坎道,絕東南聲援。其冬,突平裔堡,掠良 民。明年正月遂圍蒲江關,守將朱文達出,斬數十人, 賊稍解。元泰決計大征,命遊擊周于德將播州兵為 前鋒,遊擊邊之垣將酉陽兵為後拒,故總兵郭成將 敘馬兵扼其吭,參將朱文達將平茶兵擊其脅。而應 祥居中節制,參議王鳳監之。應祥令軍中樹赤白幟, 「良民陷賊者,徒手立赤幟下;熟番不附賊者,徒手立 白」幟,下即免罪。有國師喇麻者,狡猾,邀灣仲、占柯先 犯歸化。于德誘擒喇麻。灣仲守備曹希彬復斬占柯。 丟骨人荒沒古三砦最強,于德皆克復。連破卜洞王 諸砦。文達成之垣亦各拔數砦,與于德軍合,遂攻破 蜈蚣、茹兒諸巢。賊窘,棄輜重餌官軍。官軍不顧,斬關 入,賊多死,河東平。尋渡河而西,連破西坡、西革、歪地、 乾溝、樹底諸巢。有小粟谷者首亂,郭成夜襲之,大獲。 牛尾砦尤險惡,將士三路攻斬酋合兒結父子,河西 亦平。其逃死窮谷者乞降,應祥令設誓,許之。建昌、越 巂諸衛番猓酋安守、五咱、王大咱、黑骨夷並起為亂。 巡撫元泰議討,仍以文達、之垣分將,應祥統之,副使 周光鎬監其軍。十一月,光鎬先渡瀘,設疑嘗賊,賊退 據桐槽。應祥令文達攻五咱之垣,攻大咱姑,置黑骨 夷弗問。夜半走三百里,抵禮州。賊半渡,擊敗之,遂渡 河搗其巢,之垣亦破,桐槽、大咱亡入山峪中。五咱據 磨旂山挑戰,官軍夾擊,賊退保毛牛山。文達兵大破 之,五咱西遁,與安守合,結砦西谿。應祥偵賊將劫營, 乃潛移己營,而令刺馬兵屯其處。夜分,賊來襲,刺馬 起擊之,伏屍狼籍。諸將遂進攻西谿,而令裨將田中 科營麥達逼安守。會諜者報守謀襲中科,應祥飲材 官高逢勝,令率敢死士三百扺麥達,而伏守。夜至,遇 伏被擒。商山四堡、大小七板西番乞降。五咱走昌州, 為裨將王言所獲。土目安四兒據虛郎溝,應祥遣之 垣示將討黑骨,還軍襲之,獲四兒。復討大咱,裨將王 之翰搜得而黑夷酋阿弓等七人亦為所擒,諸番盡 平。

萬曆二十年,哱拜反,討平之。

按《明通紀》:「二十年二月,西夏哱拜、哱承恩作亂,摧軍 鋒,劉東暘為會長。劉東暘者,靖鹵衛人,狂易有異志, 而總兵張維忠為眾積輕。十八日,東暘糾黨晨入帥 府白事,維忠驚悸,眾露刃執副使石繼芳,擁焚軍門, 收印符,釋獄囚,掠城中,聽拜主謀。承恩徇玉泉、中衛, 廣武、西河,望風而靡,全陝震動。」三月,副總李煦承總 督魏學曾檄,攝總兵進勦。賊奉金帛勾諸部以拒我 師。李煦渡河克復各營堡,惟鎮城為賊據。李煦隨與 原任總兵牛秉忠督六路兵抵鎮城下。蒼頭軍高蓋 等三人乘勝先登,被殺。詔人給百金,恤其家。以總兵 李如松督陝西討逆軍務,御史梅國楨監軍事。時已 推朱正色巡撫寧夏,而甘肅都御史葉夢熊上書願 討賊,詔嘉之。六月,都御史葉夢熊至靈州,從甘州帶 神砲火器四百車至,更約法,益徵苗兵。會浙江都御 史常居敬募浙兵千人,糗糧自備。詔嘉居敬忠義,調 赴寧夏。於是分為五軍:董一奎攻其南,牛秉忠攻其 東,李煦攻其西,劉承嗣攻其北。而麻貴率兵專待敵。 參軍孟孝臣護糧草,二十日,逼城下。哱拜等自北門 出戰,意親往,勾套部。麻貴帥參將馬孔英、麻承詔等 先登卻敵,逐拜入城。二十二日,兵麇集,用布袋三萬, 盛土填集,登城,為砲石擊卻。七月,總督與夢熊等決 策水攻,拜使養子克力蓋往調套部,如松詗知,使裨 將李寧斬之。拜遣小艇挖堤洩水,如松、承嗣斬首十 六級,生得一人,言城中乏穀。會上念師老無功,罷總 督秩,以夢熊代,申令益肅。時賊重賄勾套部,如松令 裨將李寧等馳擊,劍斬縮朒二人,麻貴、李如樟等皆 會,遂卻。九月,水浸北關,城崩,南關居民內變,我師佯 調舟筏擊北關,承恩、許朝趨北關鏖戰,而李如松、蕭 如薰等潛以銳卒襲南關,雲梯攀援而上,賊驚散。總 督遂入,勞苦百姓。承恩見南關已下,急縋下城,懇貸 死。總督陽諾,益治攻具,先遣王機密以蠟書行。間已, 關民李登執原劄,潛諭哱氏殺劉、許自贖。十六日,圍 愈迫,東暘殺土文秀,承恩與「畢邪氣」殺許朝及其子 萬鍾。已,畢邪氣殺東暘,皆懸首城上。於是李如松、楊